2019德国剧情片《元首偷走了粉兔子》,根据同名小说和真人真事改编,豆瓣评分7.6,IMDb评分7.0,于2022年12月16日引进国内上映。
“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电影版释义。
看到片尾字幕,才了解本片是自传体故事,女主长大成名后将童年经历写为小说,本片根据她的同名小说改编。
片名中的“粉兔子”,只在开篇时少量出现,之后再没出现。粉兔子并非故事线索,其实粉兔子指的是女主的童年,指的是德国纳粹剥夺了幸福童年,讲述的是在德国纳粹的阴影之下犹太一家人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相依为命的故事。
影片以一个10岁小女孩的视角来感受政局的变化,影片中并没出现希特勒,也没出现纳粹德军,也没直接表现犹太人被迫害,全片将着眼点全部集中于一家四口颠沛流离的生活上,观众通过这条主线来感受背后德国政局变化的暗线。
影片很感人,感人之处在于父母在流离失所中仍然保持着家庭的幸福感,虽然儿女并不理解,但是父母苦中作乐,坚强地给予了儿女所能给予的最好的童年。儿女的天真无邪、父母的人性光辉、时局的跌宕起伏,时刻引发泪点。
影片中女主说,名人都有艰难的童年。片尾字幕与之遥相呼应,女主长大后成为著名作家,影片讲述的恰是女主艰难坎坷的童年经历。
片中有几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父亲看到母亲眼馋蛋糕,用所剩无几的钱给母亲买了蛋糕,满足了母亲的愿望,那是一种苦中作乐的浓浓的爱情。
儿女二人为了贴补家用,忍受着冰冷的池水而到喷泉池子中去捡别人扔入的硬币。儿女能有如此同甘共苦之心,这是一家人幸福的源泉。
女儿看到父母极为拮据,迷惑地问“我们贫穷吗”,这是因为在德国时一家人过着富裕的生活,背井离乡后,儿女的认知还没转换过来。
结尾,儿女二人已经逐步适应了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去往英国伦敦的轮船上,对未知的未来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乐观精神,因为——家人在一起就是家,儿女终于找到了家庭含义的真谛。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片名和题材让我想到了《乔乔的异想世界》,也是德军纳粹题材,也有希特勒元素,也有兔子,也是童年经历。
《谁偷了我的粉兔子》,一部以1993年希特勒当选德国总统为背景,由朱迪斯·克尔创作的同名儿童小说改编而来的影片。影片以犹太小孩安娜的视角叙述了犹太人在希特勒当选后被迫流浪的故事。
开篇,犹太儿童安娜便与她的哥哥麦克斯一同参与扮装聚会。看似内向的安娜躲于一个桌下,抱着粉兔子,装成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哥哥麦克斯本不想管着自己的妹妹,可突然闯入,扮作戴着希特勒徽章的德国伙伴让哥哥麦克斯不由得护住妹妹,与之对抗。
那时,妹妹安娜还能护住自己的粉兔子。因为还有人能护住她,还有父母,还有兄长,还有德国那自由些的话语权。。。。。
守护容易,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1933年1月,德国柏林。
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大资产阶级和民族沙文主义的支持下,上台执政。
人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拉开序幕。
5月10日,成千上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从柏林的大街小巷奔向贝贝尔广场,如涓涓细流,汇成滔天巨浪。
而广场上,更多的群众在等待着他们,等待着一场火刑。
在国歌声中,未来的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亲自指挥学生把广场上两万多册书籍付之一炬。
“受刑者”中有卡尔·马克思这种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作家的作品,这也就算了。
可没想到爱因斯坦这种科学家的科学著作也遭了殃。
它们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出现在纳粹公布的“焚毁书单”上。
火把点燃柴堆,宣告1933“柏林焚书运动”正式开始,也预告着接踵而至的暴行:
国会大厦纵火案,取缔进步党派团体,全面查禁一切进步报刊,残酷镇压革命群众,犹太人灭种计划……
今天我要讲的,就是以希特勒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为背景,讲述纳粹批评家举家逃亡经历的电影:
元首偷走了粉兔子
看到片名和海报,想必大家都想到了去年“寡姐”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乔乔兔》。
“元首”这位鬼畜区过气明星,好像和兔子杠上了。
故事开始于1933年1月的德国柏林,希特勒当选总理的前几天,当选总统建立纳粹德国的半年前。
阴霾渐渐笼罩德国。
我们的主角安娜生活在一个德国中产家庭,她的父亲亚瑟是一名犹太裔评论家。
因在报刊上对希特勒毫不留情的批判,被纳粹视为眼中钉。
看似安定平静的家,其实早已在无孔不入的纳粹粉丝盯梢之下。
好在有朋友通风报信,亚瑟决定在政坛大选结果公布前逃往境外。
妻子则带着女儿安娜和儿子麦克斯随后也悄然离开柏林,投奔身在瑞士的父亲,只留下女佣看家。
但除了两个孩子外,他们都知道这一别就是永别。
果不其然,随着希特勒成功当选总理,针对社会各界的清缴行动紧锣密鼓地展开,柏林的家不复存在。
安娜一家人自此开始了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难民”生活:
在离开德国的列车上遭到层层排查,险些被列车上的宪兵撞破身份;
在瑞士乡村和父亲亚瑟重逢,享受了最后一段平静时光;
转移到法国巴黎,独栋别墅成了昏暗的出租屋,家庭琐事都得亲力亲为。
坚硬的法棍和烧焦的土豆是餐桌上的常客,就连吃块蛋糕都成了奢求。
屋漏偏逢南村群童卷我屋上三重茅,当局不接受亚瑟“过于犀利”的批评文章。
被纳粹取消国籍的他,也只能靠给报社写专栏换取微薄的薪水。
安娜兄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甚至沦落到去许愿池里捞硬币来补贴家用。
拖欠房租,躲避房东,每晚在父亲困于梦魇的呻吟声中辗转难眠……
为了求生,一家人最终定居英国伦敦,却和自由与思想无关——只因为伦敦有人肯买亚瑟创作的剧本。
流亡生活中,安娜和麦克斯不得不努力适应不同的环境,学习不同国家的语言,被迫在漂泊的生活里习惯道别。
安娜无法忘记陪伴自己童年的那只粉色玩具兔,可惜它早就被落在了柏林的家里,逐渐被纳粹的黑暗包围。
好在直到最后,一家人都整整齐齐。
正如父亲亚瑟所说的:生活的不确定性,正是我们希望的来源。
亚瑟和妻子之间的甜蜜也令人动容。
即便流亡海外,已经付不起房租,亚瑟也要从12法郎的微薄收入里,抠出一部分为妻子买蛋糕。
他为妻子准备的圣诞礼物,是一副布料缝制的钢琴键。
身为音乐家的妻子,为了他放弃了梦想,颠沛流离中甚至连钢琴的琴键都摸不到。
亚瑟一家人的态度,始终吻合本片的主旨:无论何时都不要忘了快乐。
《元首偷走了粉兔子》并没有直接刻画战争的残酷,也没有直面犹太人遭受的迫害,主角一家过的比大部分难民滋润多了。
尽管影片详述了他们流亡生活中的种种不易,但是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这家人是多么幸运。
在希特勒的领导下,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犹太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种族清洗,这场浩劫中有将近600万犹太人失去性命。
《辛德勒的名单》,观众从德国商人辛德勒的视角,目睹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遭到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钢琴家》,观众跟随波兰钢琴师史标曼的脚步,经历了家国沦陷之痛,遭受种种羞辱和折磨;
《美丽人生》,犹太青年圭多用一场精心设计的“游戏”,从纳粹的阴霾中保护孩子的童年……
以反犹主义暴行为背景的影片比比皆是,它们从不同视角,还原了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这部《元首偷走了粉兔子》站在一个德国中产阶级家庭的角度,以孩子天真的视角,补齐了纳粹德国“反犹主义”的最后一块拼图。
其实用儿童视角讲述“纳粹反犹”事件的电影不在少数。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穿纹条睡衣的男孩》、还有去年斩获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的《乔乔兔》。
同样是改编自原著小说,《乔乔兔》的小主人公乔乔,在母亲和犹太女孩的影响下,从狂热的纳粹支持者,一步步放下偏见,在街头共舞中完成蜕变。
用孩子的视角重新解读了在战争和霸权影响下,人们意识形态的病态。
也重申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观点:所有的偏见都源于无知。
所以《乔乔兔》与其说在谈论“反犹主义”,不如说它在探讨如何消解偏见和仇恨。
无论是时而如慈父、时而如朋友的希特勒,还是用肚子里飞满蝴蝶来形容爱意,《乔乔兔》充满了10岁孩子对于世界的绚烂想象。
而《元首偷走了粉兔子》同样改编自同名自传小说,作者本人就是安娜的原型。
片中所有人物都真实存在,整个流亡过程也是由作者的亲身经历改编。
所以《元首偷走了粉兔子》更贴近真实。
《元首偷走了粉兔子》并没有刻意设计矛盾对立,也没有太多惊心动魄的桥段。
中产家庭知识分子家庭殷实,加上儿童视角,又大大弱化了战争残酷的一面。
无论是影片中,还是现实原型,安娜一家人都没有直面过战争,只是因为战争蔓延而被迫流离失所。
诸如“希特勒当选总统”、“纳粹抄家”、“纳粹出1000马克悬赏亚瑟”等残酷信息,都是通过对话和新闻报道等间接的方式呈现。
我们能看到的,是体现在住宿条件、日常餐食等生活细枝末节的变化。
散发着臭鞋底气味的奶酪、石头一样坚硬的法棍、父亲每晚痛苦的呻吟……
最终,导演用一只银怀表,引爆了积淀一个多小时的情绪。
怀表的主人原本是安娜的叔叔,他原本也和亚瑟一样是一名知识分子。
却选择留在德国,最终遭到纳粹政府的迫害,选择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叔叔总是用银怀表逗安娜开心,告诉安娜,只要向着银怀表吹气,就能实现愿望。借此向安娜传递积极乐观的心态。
可最终叔叔选择了绝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托付朋友将怀表带给安娜,也将乐观留给了侄女。
崩溃往往就在一瞬间,随着表盖打开,几年间的颠沛流离,种种委屈和心酸涌上鼻尖,坐在屏幕前跟随安娜一同旅行的观众,在此刻感同身受。
如果把这段旅程,放在犹太家庭身上,则天然带着一股岁月磨砺的忧愁。
“我们可能永远不会在一个地方落地生根,但会在很多不同地方有归属感。”
父亲亚瑟这句话说出了所有流亡犹太人的心声。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难怪这段不同寻常的旅程写成小说,能被翻译成20种语言,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片中有一个很耐人寻味的桥段。
安娜一家暂居巴黎期间,在出租屋的楼道里谈论起两个孩子优异的成绩。
这时邻居大妈路过,一家人礼貌性的打了声招呼。
没想到大妈恶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她说:
“你们犹太人,就非得事事都争第一吗?”
她是当时大部分欧洲人的缩影。
“反犹主义”不止存在于纳粹德国,往前能一直倒到中世纪。
因为信奉《塔木德》的犹太人,不愿在信仰和生活的任何方面融入欧洲社会。
“犹太人不相信耶稣是救世主”。
神学上的分歧,让基督徒对犹太人的感情从排斥上升到憎恶。
偏偏犹太人又酷爱经商,做生意头脑活,基督教禁止的放贷食息活动,犹太人做得风生水起。
*犹太人杀婴取血的油画
至今悬挂在波兰桑多梅日大教堂
犹太人在长期的贸易中积累了大量财产,摇身一变成了欧洲的债主。
偏偏这群“异教徒债主”们智商奇高,干啥啥都行,以纳粹为主的反犹主义者只能陷入无能狂怒。
时至今日,我们中国人也被广泛的称作东方的犹太人。
毕竟咱们海外同胞和刻板印象中的犹太人有部分相似的特点——智慧勤奋,行事不受基督教规束。
正如《乔乔兔》想要传达的观点,偏见和歧视源于无知,时至今日,人类早就不该靠树立敌人来界定自我。
站在《元首偷走了粉兔子》的角度,即使生活对你重拳出击,心中也该有一盏微光,温暖但有力量。
愿人人心中怀揣美好,愿一切苦难都不被忘记,愿世界永保和平。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大力
看过好几部二战题材的电影,这一部算是最轻松的了。没有灰暗的集中营以及血腥的屠杀,没有太多赤裸裸的生离死别,更多的是一个颠沛流离、却依旧充满爱的童年。可是1933年的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尽管后来世人皆知的种族灭绝尚未到来,但是犹太人的命运已经悄然书写,长夜将至,危机四伏,就像是片头柏林学校的嘉年华,男孩子们扮成纳粹的模样嬉戏打闹,希勒特政府逐步当权、排除异己,一场狂热的种族清洗已经埋下了伏笔。而Anna总体明亮的童年里也有着零星的黑暗片段:譬如在瑞士风景如画的山野上,老师漫不经心地提到她父亲被纳粹悬赏的人头;譬如巴黎公寓里被迫躲避房东催房租,吃着一成不变的晚餐的经历;譬如从别人口中听到的Julius叔叔去世的消息。
Anna的童年是不幸的:还在天真烂漫的年纪里,她被迫抛下心爱的粉兔子、疼爱自己的Heimpi,告别故乡柏林,成为流离失所的难民;当她与Max好不容易逐渐融入瑞士的生活,交上朋友时,又被迫跟随父母前往巴黎寻求生计;在五光十色的巴黎,他们先前在柏林舒适体面的生活不再,只能像穷孩子一样接受别人的救济,而生活里房东、邻居对犹太人的歧视与辱骂如影随形。直到最后,她再也没看到自己心爱的粉兔子,就如她回不去的故乡。
但是Anna一家也是幸运的:他们一步一步逃离了纳粹阴影下的德国,在他们的身后,是被栓在猪窝最后不堪其辱自杀的Teitelbaum教授,是因为祖母是犹太人而被逐步剥夺正常生活、郁郁而终的Julius,是近600万被屠杀的犹太人。而她最终与家人一起,得以在英国定居,获得想望已久的家。她也成为了一个儿童书籍插画家,得以诉说出这个孩子眼中的浩劫前夜。
电影《谁偷了我的粉兔子》内地定档12月16日!
影片由奥斯卡金像奖导演卡洛琳·林克执导,改编自英国知名作家朱迪斯·克尔的同名作,讲述了九岁的安娜在战争时期跟随家人踏上流亡之路,尽管生活颠沛流离,但一家人因爱相依终未离散的治愈故事。
独特儿童视角
窥见残酷战争的温暖一隅
电影《谁偷了我的粉兔子》的故事背景在二战时期,但与多数战争题材的影片有明显不同之处。
影片没有单纯聚焦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挣扎、暗与恶的残酷,也少用扑面而来的惨烈画面来表现战争对世界的摧残,而是从女孩安娜的儿童视角切入,让纯真点亮黑暗,用回忆式写实手法让观众从细微处感受残酷战争的温暖一隅。
当犹太人成为纳粹必须粉碎的眼中钉时,安娜和哥哥以及父母一家人踏上了逃亡之路。
有生离,有死别,有心灰意冷,有黯然神伤,但更多的是全家共同奔赴未知下一程的力量、是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也要最大程度保住对生活之热情的决心、是每一个人都把彼此紧紧放在心里的爱。
而那只遗落在故乡柏林家中的玩具粉兔子,也成为了安娜永远的牵挂。
奥斯卡导演遇见经典之作
用爱拨开漫漫硝烟
《谁偷了我的粉兔子》导演是卡洛琳·林克,她曾凭借作品《何处是我家》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还曾同时拿下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和最佳编剧奖。
“编”“导”才能俱佳的她,在电影《谁偷了我的粉兔子》中也同时担任导演和编剧,而且还多了一位得力搭档——朱迪斯·克尔。
影片根据英国广受欢迎的作家和插画家之一朱迪斯·克尔的同名作品改编,她的作品被翻译成25种语言,总销量超过1000 万册。
2012年,89岁的她还因在儿童文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被英国皇室授予了大英帝国官佐勋章。
以这样的创作班底为基础,影片在“童真与严肃”的尺度上把握得恰到好处。希特勒在排除异己,他们在长夜中寻找光明。
尽管兵荒马乱,但影片还是在这段跌跌撞撞的背井离乡路上,通过无钱交租时丈夫给妻子的小蛋糕、食不果腹时父亲给儿子的烤蜗牛、病卧在床时女儿对父亲的贴心安慰、入不敷出时儿女下许愿池去捞硬币等点点滴滴刻画着一家人之间爱的模样,通过诸多细节释放着寒夜中的温暖、长夜中的微光。
奥斯卡金像奖导演的最新力作《谁偷了我的粉兔子》由卡洛琳·林克执导,金鸡国际影展最受厦门观众喜爱的外国女主角丽娃·克里马洛夫斯基以及实力派演员奥利弗·马苏奇、卡拉·朱里等共同出演。
影片由德国夏屋电影制作公司出品,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进口,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发行,长影集团译制片制作有限责任公司译制,通过全国艺术电影联盟专线发行,将于2022年12月16日在全国正式上映。
影片改编自英国广受欢迎的作家和插画家朱迪斯·克尔的文学作品《希特勒偷走了粉红兔》,该半自传性文学作品源于作者幼年和家人逃离德国的真实经历,后被广泛阅读并用于学校教导“成为难民的感受”。 正因影片源于作者自童年起的真实经历,所以影片的呈现不浮夸不造作,聚焦的都是亲眼所见之物和亲身经历之事。它不一味追求用极具视觉刺激的战争场面博人眼球,也不一味提高立意让观众面对战争痛定思痛,而是让观众透过一位犹太女孩的眼睛,去看见人性的温暖,让观众感受到有爱的家庭永远是一个人避风的港湾。
与1933年纳粹焚书事件有关的一部电影,小女孩跟着作家父亲流亡瑞士、巴黎到伦敦。当父亲陷入一种社会性死亡,她必须努力去学习成长这件事。来自布克奖最新得主的一段话,与电影主旨相似:“我认为,当你还是孩子并且一直遭受创伤的时候,你绝对无法控制它,那个时候,你能做的最伟大的事情之一,就是把它变成艺术,并仔细认真地对它进行研究”。
4.5星。流亡和成长。平淡的叙述,无声的抗争。
再次补充二战的不同视角,小女孩被偷走粉兔子这么充满童趣又温暖的故事,实际上是凛冽的战争,对其他的犹太人是死亡、是逃跑和悲伤,对于小女孩来说是需要不停的道别,需要应付窘迫的生活,但还是温暖的,只要一家人在一起。
少见的把二战犹太人题材拍得这么轻亮的故事,挺可爱的,也非常犹太人命运隐喻了。
再见,办公室;再见,圆形餐桌;再见,三角钢琴;再见,亲爱的海皮厨房;再见,可爱的老房子!再见,狭窄的小巷;再见,大石头;再见了,老水坑;再见,假人!再见,安娜!再见,灰色的房子;再见,维多利亚大街!在那儿,她找到了自己渴望的住所……
犹太儿童视角,可能因为女主的爸爸相对来说是政治积极分子,也算是上层阶级,所以,没有太多黑暗的部分。妹妹一外法语写作碾压母语者,还有片尾,妹妹和哥哥说自己一句英语都不会,但一点都不担心的时候,我学渣的玻璃心受到了学神的误伤。PS搞文艺工作还是没有保障啊,形势好的时候一切大好,但形势一变,工作立刻就不稳定了。
片中扮演父亲的演员,也扮演了《元首归来》里的Hitler。
这一家子搬家的真及时。
要吹爆这部片子!不爱被戏剧电影打动哭笑的我,看这部片子流了3次泪——小女孩又一次和房子石头等告别(瑞士)、在巴黎时母亲背着父亲带着他们去拜访德国演员家时四手联弹、安娜收到她教父留给她的怀表想念和教父的最后一面哭泣起来。这其实真的是非常幸福的一家人了——父母恩爱(在柏林时富裕)、亲子关系和谐、兄妹和睦友爱、一家人都聪明。果然是女性导演视角,好的故事都是从细节打动人。结尾一家人虽然不知道未来怎样但充满乐观地在船上望着英国海岸时,安娜和他哥哥说虽然我们现在对这里一无所知,但我们总有一天会什么都知道。真的是这样,孩子/年轻人的适应和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其实人都是这样。首艺联x欢喜首映 国际视野·德国电影 展映 开幕场(中奖得票)沙丹(替李讯映后交流叭叭叭叭极快语速讲了二战题材影史)百老汇电影中心1号厅
元首偷走了我的粉兔子,但偷不走我的家
童年或許沒有惡意和黑暗,卻也難免充斥著成年人世界裡才有的告別。
尽管再也没有和自己的粉兔子相聚,比起自己的同胞,安娜(亦或说是原小说作者朱迪斯一家)的际遇已相当幸运。带着孩童纯真的视角,影片将政治的腥风血雨放置在极远处,每次令人心碎的告别,也都转换成一句轻轻的“再见”。如此处理当然是对待历史的一种态度,也是真实生活的写照,但叙事、表演、调度都勉强及格,并无令人印象深刻之处。
我可能站着说话不腰疼吧小时候能多个国家都住一段时间顺便把每个国家的语言都学个一二这样的难民生活其实已经很幸福了
苦难与沉重中,又带着那么一丝丝暖意,是努力要更好地活下去。
看完之后,如释重负…真的是被爱感化了,童年的艰辛,生活的不幸,这都将成为我们成长路上的垫脚石,放宽心态,迎接美好的生活呀
不造不作,比Jojo Rabbit好太多。
音乐5 画面5 导演5 故事3 表演5 印象4 平均4.3/10 不知是从何时开始流行拍这种孩(避)童(重)视(就)角(轻)的纳粹德国题材电影,大概是《偷书贼》?那一部我已经完全记不清拍的是什么了。《乔乔兔》根本没看完。不血腥、不震撼、有的只是身处历史却似旁人般的凝视,以及不知从哪里莫名冒出来的希望温暖与信仰。并不是说非要拍得多惨才好看,而是说故事不管怎么讲都该有高潮。
向怀表吹气便能实现心愿,把日历划掉就能回到故乡。我品尝不同地方的奶酪,习得不同地方的语言。作为难民总要学会离别,为了成为名人,这也是我不幸童年的一部分。从许愿池捡来的硬币也能换来灯泡,从口袋里硬凑的零钱也能换来蛋糕,我画下的都是沉船或雪崩,心里却燃烧着微小而温暖的光,从未被吹熄。
『33rd金鸡影展』第六部:被片名误导,原以为会和《乔乔的异想世界》是同类型,后才发现本质是一部传记电影。视角倒是同JOJO一样,都从孩子身上出发,因而可爱明媚得多,削弱了时代背景的残酷性。但剧本相比而言,略显冗长,过于四平八稳,缺少惊喜。
3.5,选择这样一个角度,用这样的笔触拍摄二战的故事已经是很温柔的方式了。在主流院线的排片率仅次于星战。上座率也惊人的高。旁边的阿姨看完之后感情非常强烈地说了“sher gut”。(小女孩的每一次告白,是受到《房间》的影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