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平等吗?是对待吗?是抗争吗?是扮演吗?还是体验?或者道别?
我说不清爱是什么了,一切是因为性。因为爱,性变得强烈,可以超越一切体系的底线,但始终只在孤独是才能感觉被需要。
所有负面的情绪、氛围和变化,都因为爱的存在而有意义。以往害怕、不堪、难过、痛苦、绝望的经历都使每一个人学会了爱,爱本身是生命的延续。
所有人都不看好,甚至避而不谈,却都想要加深了解,这就是大家的通病,无法直面爱与性,羞于表达原始的想法,需要用修辞作为装饰,以保持爱和性的神秘与荒谬。
为何敢于揭露真相的人说的话会被禁,因为人民不需要将自己来自哪里挂在嘴上,人人生而平等就是因为都来自子宫,然而最终作者的书问世以一种内部资料外流的方式出来真的是让作者高兴,因为以什么方式达到目的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合乎逻辑与现实。
植物长大是因为激素,人类脑子发热却是因为想法,一个实体有灵魂才会生长,一个灵魂化为实体才能长存。爱的秘密不在于准备,而是随时兴起,同样责任不在于承诺和面对,而是无时无刻不选择妥协,但人在克制本能的冲动时,所能激发出来的潜力真是可怕。
幸福无关得到与逝去,爱是对发生的报以最大的理解。
文_调反唱唱
1970年,波兰性学专家米夏琳娜·维斯洛卡,拿着波兰第一本以女性视角写成的性学专著《性爱的艺术》找到出版社时,被拒之门外。拒绝出版的理由是“露骨性爱描写以及没有使用专业术语”。实际上,在没有得到波兰工人党、基督教会、政府机关任何一方支持的情况下,出版社无法做出任何许诺。在现代开化的社会环境中恐怕很难想象,就在半个世纪前一个欧洲国家的社会风化会如此保守。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已经把性爱当作是欢愉了,而在当时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中,性保守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所以说[波兰爱经],不仅仅是米夏琳娜·维斯洛卡的个人传记那么简单。它说的是一个波兰女性如何在性被污名化的时代,领导众女性完成性解放运动的,因此这部电影对于女性来说,非常燃。
刚才说到文化局反对《性爱的艺术》其中有一条罪状是“没有使用专业术语”,什么是专业术语。试举一例,形容男性下体,有“阳具”、“鸡鸡”、“阴茎”等称呼,最后一个被认为是医学术语,非常性冷风。在米夏琳娜的著作中第一个词出现的频率最多,这被波兰当局认为是淫秽的。片中有这么一段,当米夏琳娜走后,社会文化局的领导问身边的同事:“你喜欢性吗?”对方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领导笑说:“所以这本书必须禁掉”。按照波兰人热爱狂欢的天性,性在“以生产为第一己任”的波兰社会主义共和国,必须被有效管理,否则就会造成“家庭分崩离析”。所以即便是性学著作,也应当通篇都是性冷风的医学专业术语,且必须由生产力强的男性作者完成。米夏琳娜的著作想要首先告诉人们,性爱是欢愉的,不应该那么严肃。它是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国家也一样。
其次,在波兰社会主义共和国,性被当作夫妻义务,是孕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生产力,那么女人就被当作成生产机器。共产主义性生活的阶级社会性而不是个人愉悦官能性,从另一个角度上反映出两性关系的失衡。一位将军的妻子找到米夏琳娜,坦白自己的丈夫是个性虐狂。米夏琳娜告诉她,性虐的主导方应该是受虐者,因为这样就可以控制底线。将军的妻子敏锐地回道:“所以这是他们禁书的原因。”如此的看法还从米夏琳娜的博士导师口中说出,当米夏琳娜告诉这位老师她想要在“女性如何获得性愉悦”这方面的学术研究上花点时间时,老师坚决反对:“如果你去研究心脏病我会同意的,因为每个人都有心脏,但只有一半的人有阴户”。所以,米夏琳娜告诉女性,阴道不是痛苦与羞耻的来源,它孕育着力量、乐趣和愉悦。当出版社的领导终于被说动要求在删除“高潮”一章的前提下,《性爱的艺术》可以被出版时,米夏琳娜·维斯洛卡怒火中烧,她认为如何教导女性在性爱中获得愉悦,正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性爱的艺术》说白了是一部女性主义著作。
因为“高潮”不可以被去掉,《性爱的艺术》又被搁置了。那么最后它是如何与大家见面的呢?影片最燃的部分来了。曾经在米夏琳娜的帮助下,体验到性爱的欢愉,并且成功怀孕的女人,召集了一大群私下里谈论米夏琳娜·维斯洛卡书稿的女性。这群女人们团结起来,集体罢工,偷书稿,使得《性爱的艺术》终于成为地下流行读物,上至老妪,下至少女,都在偷偷传阅复印本,甚至吸引了大量男性读者。性解放在这本书的带领下势不可挡,波兰社会主义共和国终于破除了No Sex的魔咒,性爱万岁,米夏琳娜·维斯洛卡万岁,女人万岁!
作者:方汉君
爱情当然不只是花前月下的漫步,不只是牵牵手,爱情是激悦,是拂过山岗的疾风,是平静大地的一场暴雨,是搅起静谧湖面的一阵龙卷风。说白了,爱情就是一场革命,一场关乎身体碰撞的革命,革萎靡不振者的命,革软不拉几者的命,革思维僵化者的命,革粗暴者的命。爱情不止于性,但一定与性爱相关,更多的是情意绵绵下的柔和、专注和理解。
但有多少人真正感悟到性爱的价值,这同样是一场灵魂深处的革命,更不要说有关性的常识。知晓性本身,是解放身体的第一道门坎。但在一个封闭与保守的年代,蒙昧而不愿被教化,羞于启齿,公开地谈论性,被视为有违公序良俗,有违波兰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和价值观,甚至被斥为荒淫堕落。
在此情形下,波兰导演玛丽亚·萨多斯卡执导的电影《波兰爱经》(2017)所诠释的当然不只是一段历史,更迥异于古罗马奥维德的那部《爱经》(又译《爱的艺术》,作者奥维德曾被奥古斯大帝流放于黑海,终至客死他乡,让人不免唏嘘。同样,《波兰爱经》中的女主角米夏琳娜·维斯洛卡(卡洛琳娜·格鲁斯卡饰),为了著述《性爱的艺术》(又译《波兰爱经》),也曾遭受流放,并饱受非议,历尽磨砺。
影片以传记片的形式,从1939年到1976年,真实又谐趣的再现了这位为了大众谋求性福的勇敢女性,那愈挫愈奋的可贵人生。这将近四十年里,在米夏琳娜身上到底发生了些什么。影片的成功在于精妙的刻画了米夏琳娜这个多棱的角色,在她所经历的“二战”及波兰社会主义制度下,她勇于破除陈规陋习,大胆挑战意识形态的现实,更要打破由男性主导的性爱观,以一个女性的视角,终让《性爱的艺术》成为波兰现代图书出版史上永不陨落的一大奇观。
影片采用交叉闪回,极有顿挫感,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干涩,用现代镜语,毫无禁忌又不惜笔墨的细腻展现,制造了前后反差的视觉奇效。就米夏琳娜对于性爱本身来说,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但她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并直接深入第一线,感受到这些深陷性爱苦海的姐妹们,她们所怀有的深幽不张的隐痛和期盼。她必须站出来,替她们代言,实实在在地解决她们所遇到的问题。
片中提及,就像我们几十年前听说过的,一结婚两年的夫妻,妻子仍是处女,这当然是小儿科式的无知,更大的问题则是女性所遭受的虐痛、不孕以及无法感受性本身所带来的愉悦,这促使她思考,并从研究和实践中得到一个清晰的认知,她大胆地给她们示范,让她们得到幸福感,这是她著述《性爱的艺术》的初衷。但她自己的幸福也只是浮光掠影。
1939年的波兰罗兹,米夏琳娜与女友旺达同时爱上了生物学家泰瑞丝卡。这时,正值“二战”初期,德国最先占领波兰,在被送往集中营前,得益于旺达的勇于献身(幸而她遇到了一个法外开恩的德国军官),终让他们获得释放。自此,她们就与这位生物学家生活在一起。米夏琳娜问过他你是要身体的灵魂,还是要有灵魂的身体。他笑而不答,想必在说我都要。她说,我要的是灵魂,而不是身体。
因为在米夏琳娜看来,她与泰瑞丝卡的关系,更多的是灵魂的交融,而他与旺达的关系,则是身体的需要。说白了,一个是爱,一个是性。过了几年,她们都为这位生物学家生了小宝宝,米夏琳娜生的是女孩,旺达生的是男孩,她们信守一个约定,这对小宝宝都当作是米夏琳娜的孩子扶养。如此,这种居于一室的三角关系维持到战后的几年,便自然散伙了。
生物学家泰瑞丝卡本来就是一个花花肠子,跟很多女性都有性关系,还拍了很多不雅的照片,米夏琳娜拿出这些照片让他从家中滚蛋,旺达只得带着儿子克里斯含泪离开。她独自带着女儿长大。问题是这长大的儿子一直以为米夏琳娜才是他的母亲。这无疑给她们带来了无尽的伤痛。
独自生活的米夏琳娜才真正活出了自我。她对于性爱的研究有了一个实质性的跃升。她孜孜求学,博采众长。最初印制的有关性爱宣传资料很受欢迎,但被波兰文化部斥为有伤风化而被收缴,但她不会就此泄气,她完成了《性爱的艺术》。出书比写书更难。关键是要向文化部主管们推销该书的价值,但谈何容易,除了被取笑,被冻结,就没别的。
反讽的是,主管的官员一边跟女下属乱搞,一边说你这本书伤风败俗,有损我党的形象。1958年,她从华沙被流放到了卢布林,在小镇医院她继续为基层女性服务,解决她们的困惑和隐痛,这样的举动,当然被保守的医院院长制止,幸被当过水手的尤雷克解救。尤雷克对院长悄悄地说她是克格勃,吓得院长从此不敢过问,谁不怕苏联老大哥呢。
尤雷克风趣、随和又温柔。一向只相信灵魂的她,在这跟尤雷克有了灵魂与身体的同时激悦,这也修正了她的性爱理念,即灵魂与身体同样重要。之后几年,她与他一直维持着这种美好的光景。但尤雷克有妻子和孩子。当她看到了他的妻子,她便拒绝了他。但她深爱着尤雷克。过了几年,她在华沙遇到了尤雷克的妻子,问他还好吗。在得知尤雷克一年前遭遇海难,她难过地晕倒。她唯一的爱也永远地走了。
但她还得为她的书出版而不懈努力。从将军出现的舞会,到屡屡进出文化部主管部门,她从没有放弃。将军的夫人跟她倾诉她的苦恼,原来她丈夫是一位虐待狂,米夏琳娜教她对付性虐待的方法,终让她减轻痛苦,并促使了这本书的出版。她还找到了有影响力的神父。接受她解释的神父说,在这个国家有三条道。她抢着说第一条道就是宗教,第二条道是党,那第三条道呢。他笑而不答。
她明白了,她联合出版商一起努力,各个突破,但她从不妥协,从不接受删减版的出版。搞笑的是,在党内私下里,这本禁书早成了为领导们的手边书(就像《金瓶梅》《红楼梦》等禁书当年在我国的待遇),并成为黑市上最畅销书。时间到了1976年,波兰的意识形态有所松动,文化部主管们终于不得不开禁,让其出版。
片尾字幕“米夏琳娜著述的《性爱的艺术》,1976年出版,印制了700万册,成为波兰历史最畅销书籍,46年中已有第13次再版。1997年米夏琳娜医生被授予博洛尼亚奖,后因患心脏病去世,终年84岁。” 她说过性是自然需要,如同人要呼吸要喝水,但爱还是一门艺术,爱的每一种行为都是美丽的,性爱是一种缓解压力的尝试,也是一种爱的祈祷。没有爱的性,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痛。
回想米夏琳娜的一生,她所经历的禁锢年代,如果跟中国“文革”那荒唐十年相比较,那无疑要好得多。1976年的中国大陆,尚在“文革”当中,经历了诸多波折。但在那时的波兰,至少有酒吧,有西方音乐包括流行乐和爵士乐,有舞厅,可以公开地谈论爱情,至少米夏琳娜没有因为这部书而坐牢,没有被批斗,更没有落下如张志新和严凤英那样悲惨的结局。
影片客观阐释了那个未开化的桎梏岁月,但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她的著述得以公开出版。接着,批评信一麻袋,赞扬信同样有几麻袋,在这一个保守的社会很正常。想起米夏琳娜在党组织的酒会上,她说过香槟和啤酒的PH值,跟阴道的PH值是一样的。如果她要在中国大陆“文革”说这样的话,恐怕非抓起来不可。所以,同样为社会主义国家,东欧当时并未走到那样的极端,这是米夏琳娜稍许的幸运之处。
2017、6、21
这是一部关于波兰著名性学女专家米夏琳娜·维斯洛卡以女性身份书写性学的传记片。她清醒自知,有一种清新透亮的美。就像她把桌布改造半裙,哪怕少吃一些食物也要去买唱片,她判断男女的方式是“男孩儿喜欢总往前推 女孩喜欢抱着自己的妈妈”,一切都那么具有先锋意识,她的生活就是性革命本身,而且正在走向高潮。她用自己的生活实践告诉我们性能像倒垃圾一样平常,也能像一句祷告词般美丽。而性以什么面目呈现在我们面前,其实取决于我们自己:我们是否诚实面对我们自己的欲求?
印象深刻的一个片段是,米夏琳娜面对诘责自己的丈夫反问道:“你是寄宿于躯体的灵魂,还是安置了灵魂的躯壳?”未等对方回答,她便自答:“我是无需宿主的灵魂!”人需自救,在面临感情背叛时,她永远不会自怨自艾,而是收拾好心情,继续风风火火开展自己的事业。她拯救的不止是三千万波兰人民的性生活,还有所有有幸看过她著作的全世界的人民。她庄严宣告:yd不是痛苦和羞耻的来源,它孕育着力量,乐趣和愉悦。shzy是为了启蒙,她做到了。
“于你危难时,神更显珍贵。”米夏琳娜的故事鼓励我更关注自己,更勇敢表达诉求,并热烈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感谢米夏琳娜,感谢《波兰爱经》,感谢生活本身!
不久前有一本教材「风靡」微博——
《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
起因是一位母亲微博上吐槽:
「我女儿才小学二年级,学校就给她看这个?」
直指部分文字、图画直白露骨,尺度过大。
家长看了都脸红心跳。
争议产生后,学校暂时收回了这套教材。
又引发了二度争议。
「遮遮掩掩,孩子的未来耽搁了怎么办?」
如今小盆友早熟,正是需要涨姿势的时候。
编写教材的团队也公开发声,背后的故事曲折辛酸。
而四十多年前,波兰有一位女性。
也为国人的性教育操碎了心。
突破重重阻碍,终于发表著作——
《性爱的艺术》。
作为一本科普读物,畅销全球,再版13次。
她就是著名「性学家」米夏琳娜·维斯洛卡。
一生的经历浪漫又精彩。
最近还被拍成了一部传记电影——
波兰爱经
The Art of Love: The Story of Michalina Wislocka(2017)
影片采用双线叙事。
一条线,是米夏琳娜(简称米夏)出版《性爱的艺术》的艰难过程;
另一条线,是米夏的两段传奇的私人感情生活。
派爷总结起来;
前者是理论,后者是实践。
别的科学家,大多是理论指导实践。
米夏的研究方向剑走偏锋,只能「实践出真知」。
有点类似美剧《性爱大师》里的那对研究者。
不过,米夏比他们自由得多。
才不至于惨兮兮地「为科学而献身」。
米夏的本职是妇科医生。
工作中主要进行两种手术——接生和堕胎。
一边迎接新生命,一边扼杀新生命。
这让她倍感折磨。
但她毕竟是科学工作者,觉悟非同一般。
认为——堕胎情况泛滥,是因为性教育工作没做好。
尤其对很多女人来说;
性知识一片空白,还害羞得不要不要的。
米夏开始着手进行「性学研究」。
教授却对她的想法完全不看好,还当面讽刺:
你大可以把时间放在丈夫和孩子身上。
米夏拍案而起:
就因为我是个女人吗?
等到她研究有成,把多年的研究成果撰写成书,出版路上也处处碰壁。
出版机构,政府,教会,一概否决。
理由嘛,还挺委婉:
我们有这方面的学术著作,没必要再出版你的。
米夏倒是回怼得理直气壮:
到目前为止,关于性的书全都由男人撰写。 《性爱的艺术》的优势就是女性作者。
「性学」和其他科学不同,研究者的性别很关键。
在米夏看来,只有女人,才真正懂得女人。
不管是女人的心,还是女人的性。
执掌生杀大权的秃顶男不爽了,抬手就放了个大招:
听说你深陷一段三角关系当中,作者的伦理观有问题怎么行?
这就引出了米夏的第一段情——
「三人婚姻」。
三个人的相识充满戏剧性。
光天化日,朗朗乾坤;
一个男人裸泳,两个女人(米夏和她的好友旺达)偷窥。
原来波兰也这么开放。
初次见面,男人就对米夏来了个坦诚相见。
两个人一裸钟情,结为夫妻。
可惜婚后生活有些「不和谐的声音」。
米夏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让旺达加入他们的婚姻,三人同居。
米夏负责灵魂的沟通;
旺达承担身体的交流。
实现了传说中的「灵肉分离」。(什么鬼!)
派爷一向知道科学家的想法总是非同凡响;
不得不承认,还是败给了米夏惊人的想象力。
男人偶尔也会和米夏交流一番。
这时旺达就像古代失宠的嫔妃,黯然神伤。
说好的三人和谐共同体呢?
米夏和旺达缘分不浅,同时生产,刚好一男一女。
为了应付丈夫的家人,便谎称米夏生了双胞胎。
据说三角是最稳固的关系。
派爷反正是不信——三角恋肯定不是。
孩子渐渐长大后的某一天,丈夫的丑行败露。
他向更美艳动人的旺达求婚。
旺达很有骨气地拒绝了他。
米夏终于忍不住撕破脸:
两个女人你还嫌不够,那36个够了没?!
没错,这是她丈夫的外遇个数。
也是服了这位精力旺盛的生物学家。
米夏结束了这段婚姻,多年后才找到第二段感情。
这段感情就简单多了。
米夏偶遇一位水手,两人情投意合。
水手开发了米夏各种「未知的快乐」。
实践活动激发了米夏科学的灵感。
也给她的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质的飞跃。
一切看起来都很完美。
除了水手早有家庭,而米夏早已知晓。
看他们理所应当的样子,爷还以为自己遗漏了剧情。
很明显,这是一部女权电影。
还是比较先锋的那种。
倡导——
女人应该找到自己的快乐,自由「处置」自己的一切。
不管是肉体,还是精神。
这就有了米夏的两段感情。
随心所欲,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哪怕有违世俗,害人伤己。
科学家的世界,派爷不是很懂。
然而撇开有争议的感情生活,米夏一直奔走在科学的前沿。
一对一咨询
公开演讲(哪怕被砸场子)
她的著作还没正式出版,就在黑市卖得一度脱销。
大家购买的初衷,也许是因为它是一本「禁书」;
但看完之后,都纷纷表示涨了姿势。
米夏解决了无数女人的问题,来找她问诊的女人排起长龙。
意外的是,男人也很感谢她:
你的书使许多男人免受羞辱。
果然是——无知产生隔阂,知识就是力量。
米夏的研究看似上不得台面。
但这才叫功在社会,造福人类。
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仍然耻于谈「性」。
尤其像派爷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小学教材。
太直白了,嫌露骨;
不直白,理解起来还费劲。
对孩子,永远藏着掖着,就是开不了口。
派爷都懒得说这些家长。
都知道堵不如疏。
可明明有正规教育的机会;
偏要逼得小盆友好奇心发作,偷偷走弯路。
米夏认为她的这本书关于爱;
派爷却觉得,其实更关于「人」。
生而为人,第一件事就应该是彻底了解自己。
我们有义务认识自我;
才能有权利认真「对待」自我。
别让他们再和派爷这代人一样,通过硬盘接受教育
你要知道自己有多美 毕竟盲人不会写关于色彩的书
明快的节奏,加上赏心悦目场面调度,契合了女主角身上那种潇洒和坦荡。相聚离散,爱很简单爱很无奈。
就贴一个标签:波兰佬!
无惊喜,走过场,导演缺匠心,连啪啪啪场面都索然无味。
“我就是性革命本身,而且正走向高潮。”
看似大胆地谈性,更是教人如何地去爱。“每个人都梦想着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并拥有钟爱自己的观众,但是,只有那些手挽手共同进退的爱人,才能给我们安全感和自我价值的认同。”
好看,讲的不是性这么简单的东西,讲的是女性权利的觉醒和对于男性权力的冲击,幽默,风趣,节奏好,双线的穿插让故事完整的同时带有几分不一样的感觉。
看电影了没 “女主作品序言:每个人都梦想着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并拥有钟爱自己的观众。但是 只有那些与我们手挽手共进退的爱人,才能给我们安全感和自我价值之认同。”女主受终生遗憾刺激创作作品+希望通过作品来帮助其他人避免她的感情悲剧,算是典型升华。 另外,女主丈夫以自己利益出发 想让小孩为其说话 或者利用女主对小孩的母性来控制人,让我想到人与人利益的本质的不一致以及基于此的丁克欲求。
这样的女作家要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认识,该是多么可爱的事情啊!我觉得李银河老师可能比她更有趣。女人没有那些道貌岸然的东西,而且更可能是女人帮助女人。
了不起的女人
把人类的性爱释放出美感——说到做到
其实拍摄手法并无多大新意,但女性学家的身份以及当时东西阵营的社会对立使得电影提供了另一种的视角,坦荡谈性的背后不仅仅是女性意识的崛起,更是学会接纳并享受自己的女性身份,而这才是最高形态的女权。
米夏琳娜.维斯洛卡,社会主义波兰里的金赛,著名的性学大师,她于1976年出版的《性爱的艺术》销售七百万册,彻底改变共产主义、基督教保守波兰的性学观念;这本书出版千辛万苦,审查制度要阉割删减,最终只能低下流通,成为畅销书;性,自始至终都是“危险的”武器,女性的性更被男权制定义为淫荡等…
70年代的波兰。盲人画不出色彩。房间里的大象。少有人走的路。如何实现目的。
双线并行的结构还是蛮适合传记的,电影本身并没有大惊喜,不过也很舒服得讲述了一个有经历的女人给女性创造的某种福利,够得上女性电影了。被提醒这本“波兰爱经”有中文引进版哦,叫做“性爱的艺术”~~~~~~有必要弄一本留念。
国内人民也需要这样一本爱经....不过这片子都没法过审 还是算了
1.波兰女性学家传记电影. 2.两条故事线,一条是为了1975年,为了出版她的书;一条是年轻是和闺蜜一起爱上自己的老公发展了一段三角关系,她们俩还各自都有了孩子,最后还是夫离友散. 3.这是一个波兰女性为了三千万波兰女性(1975年)减少堕胎为做出的贡献. 4.无论你来自哪里,你都是来自阴道.
我先买本书为敬。。。欲性世界先性自己
真希望这种态度和方法,可以对现世乱象带来一点微微的调正
吸收了好莱坞表现手法,节奏欢快,有一些动人的moment,但整体来说太像一篇直白的流水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