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美了。
瞧。
大地回春,万物苏醒。
目之所及,皆是一番生机盎然的景象。
望。
黄河之水天上来,波涛滚滚,气势磅礴。
心之所向,尽是独属我们中国人的唯美浪漫。
观。
激光雕琢,晶莹剔透,“冰雪五环”破冰而现。
身之所往,满是对团结与和平的美好期望。
赏。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得之所愿,是有朋自远方来的满心雀跃。
这里是一场艺术与科技融合的视觉盛宴。
这里也是咱们中国的冬奥会开幕式。
这100分钟的精美呈现更是中国再一次向世界交出的完美答卷。
而这份荣誉背后离不开的,一定是那1000多天的奋战——
《盛会》
2008年8月8日,中国用4个小时震惊世界。
派爷到现在依然记得那天的盛况。
那一夜,卷轴轻启,舞者翩跹而舞。
那一夜,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闪亮登场。
在一片吟诵声中为世界带来了中国汉字“和”的演变过程。
那一夜,29个大脚印烟花,一步一步迈向鸟巢。
那一夜,45000个LED编织而成的“梦幻五环”冉冉升空。
璀璨夺目,让人难以忘怀。
那一年,在纪录片《张艺谋的2008》里导演说:
“你一生可以拍很多电影”
“你一生只有一次奥运会”
时间来到2015年,北京以44票获得冬奥会举办权。
至此,北京也一跃成为唯一一座双奥之城。
导演张艺谋,再一次接过奥运会开幕式的重任。
他人生的第二次奥运会,来了!
这一次张艺谋导演想营造出什么样的感觉?
答:他要浪漫,他要抒情,他还要奇幻。
基调定了,那就开整!
首先,需要一个充满新意的开场。
张艺谋把目光锁定在了“立春”两个字上。
冬奥会开幕式,正值大年初四,还是立春。
这可太妙了。
24节气,是中国人自己记日历的方式。
可着全世界看,那都是独一份。
这巧合神兵天降了属于是!
于是,他当即决定用24节气作为构思来拍摄一支倒计时短片。
特写拍,高速拍,慢镜头,能用的技巧咱全尝试。
短片组使出浑身解数,只为让每一个画面都足够惊艳。
但这在张艺谋眼里只是一个大前提。
因为更重要的,在于对内核的升级。
所以,怎么升级?
答:在每一秒里搭配一句中国的诗歌。
他要求短片组用新时代的画面来诠释中国人对每一个节气的印象。
他要抒发的情感很具体,那就是咱中国人对自然、对生命的一种感悟。
就做到十个字:“古诗新解,冰雪浪漫唯美。”
你全押上了,就过关了。
这可难坏了短片组。
他们吃饭想,睡觉想,每分每秒都在对镜头进行构建。
会议一场接一场。
实景拍造景拍,无论怎么拍导演总是一眼就能看出问题。
他们太追求贴合妙句,直接把自己框在了罩子里无限循环。
怎么办?
改,一遍遍的改。
扒了自己一层皮,总算没有辜负期待,开了个好头。
和他们一样难的还有“视频组”。
EMO警告!
您梦中的“甲方”走来了。
请记住这个眼神,这大概是乙方看甲方的专用眼神。
“甲方”需要一块冰,一块“纯洁”的冰。
一块五彩斑斓的冰,一块流光溢彩的冰!
这是张艺谋早在2009年就确定下来的创意。
为了这个创意,他再次启用LED屏。
这一次,他比2008年奥运会时更大胆,更冒险。
他直接在鸟巢12000平米的地屏上放置了42000余块LED屏幕。
他还邀请了一群年轻的视觉艺术家来帮助他实现这个创意。
视频组的艺术家们被“纯洁”二字所触动。
但他们并不知道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
于是,场面就变得十分惨烈了。
他们找遍了自然界的冰,就是达不到导演想要的冰面质感。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还有:时间也没剩多少了。
导演就死盯着你出东西,会议的气氛一次比一次紧张。
2021年10月24日,第一次上屏测试。
别说导演不满意,他们自己都看不下去。
画面不高清,色彩错乱,这都是啥啊。
现场情况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复杂。
现场的灯光会配合表演进行变化。
这样的变动,对于脚下的冰面就有着更高的要求。
不然灯一打,就算肉眼看不到,摄像机一扫也肯定漏洞百出。
于是,这群人就趴在鸟巢不停的测试,观察,研究。
绝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最终,他们把地屏的亮度,彩度,饱和度全部升高,来平衡有光和无光时的差别,最大程度保住了冰面最好的视觉效果。
来,下一位!
咱们“五环组”上线了。
五环展示,奥运会的绝对C位。
而“冰雪五环”也是咱们重中之重的创意点。
2021年6月4日,大兴航天基地。
张艺谋来测试奥运五环单环设计效果。
坚持看了七个。
emmm...还是不太行。
雾化板不够透,我们可以尝试透明板。
只要它安全,防雨防水。
这个问题一出。
专家直挠头。
能做的测试都做了。
2毫米平整度不行,3毫米也就只提高了10%的光效。
咋办呢?专家想了很多种材料。
最终敲定了PC板!
直接缩到2毫米,出光率可以到70%。
这样就能让导演的创意落实下来。
2021年9月27日,五环亮相鸟巢开始升空测试。
新的问题又来了。
这五环一上天,下面还甩了两根细电线。
干啥用的?
保证供电,保证安全。
嗯,道理是这么个道理。
但这咋能行呢?
张艺谋觉得这显得咱可太土了,你还是得给我改。
得,这次整个团队都要EMO了。
下面不让我供电,那我只靠着电池我扛不住啊!
怎么办?
下面走不通,我就试试走上面吧。
但这样的变动无疑让整个团队迎来了新的挑战。
首先,电池要有更高的强度和耐低温能力。
符合这样标准的电池,他们找到了航天强化电源。
其次,要给五环减重保证安全性。
减重表格一出,好家伙,太变态了。
居然细化到了每一个小锣钉是零点零几千克。
好在,全都找到了合适的出路。
一切准备就绪。
可就到了重头戏了。
“冰雪五环”如何破冰而出。
这里,张艺谋决定加入一些先进的视觉科技手段。
用24道激光雕刻五环。
除了冰碎的质感,这24道光如何打也很有门道。
当前的方案是先切一条直线顺着打碎。
张艺谋觉得没意思,这太常规了。
对不起各位,我要先切出五环的三个凸。
不得不说,这一个微小的改变,整个视觉效果就出来了。
十分顺滑的完成了视频装置转为真正的奥运五环的操作。
这太让人惊喜了。
正如张艺谋自己评价这个五环破冰:它一定会成为2022年冬奥会的一个记忆点。
对于奥运来说。
还有什么最重要?
答:主火炬。
而这个小心思,导演将它巧妙的融进了开幕式的每一个环节。
是什么?
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过这样一朵小雪花。
一朵从头演到尾的小雪花。
按照导演的话讲。
没人知道是它,它就是个卧底。
所以这么重要的一个元素,必然也会不断的经受打磨。
雪花样式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李白的一句诗:“燕山雪花大如席”。
3年改了300多稿才敲定了最终的样式。
样式一敲定,道具组就马不停蹄的开始制作实物。
在最终雪花确定之前,他们已经数不清自己做过多少次失败尝试了。
“不够晶莹剔透”、“无法完全遮盖住支撑点”、“反射面显得不高级”。
顺着听下来,每一个都是致命伤。
导演张艺谋也不得不感叹:
“想象中的美,是最完美的最好的。但是想象的东西一落地,全都是低于想象的。全都是往下漏的。拼命的堵住,少留遗憾。”
为了呈现更好的视觉效果。
黄宝荣左思右想决定用细钢丝支撑。
利用光的折射,隐藏支撑钢丝的方式。
最难得的是,这样的方式十分安全可靠。
他从三路、四路供电变成五路供电。
既保证了美观,也保证了供电的安全。
“断一根,我亮着。”
“你断三根,我还亮着。”
亮着重要吗?
可是太重要了。
在这样的场合,哪怕你只有一个字母没亮,那就都是政治和原则问题。
接下来,就要构建最重要的雪花台了。
张艺谋请来了王媛媛。
王媛媛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舞蹈编导。
这一次张艺谋给她的任务很简单。
来之前:“我要舞蹈的现代感。”
来之后:“你不能跳舞,你只能走路,你道具还不能歪。”
这让王媛媛俩眼一抹黑。
直接开问:“你找我来干什么呢?”
为了能够达到张艺谋导演想要的效果。
她只能推翻自己之前的方案。
开启了一道数学题。
计算时间,计算线路,只为让这些小雪花顺利构建出主火炬来。
改了七八稿,这事儿终于是成了。
派爷相信,当最后一棒火炬手将火炬插在大雪花上的时候。
你一定也在为之惊叹。
啊,原来这就是主火炬。
是的,没有熊熊燃起的烈火。
这,就是我们的主火炬。
而在北京冬奥会诸如此类别处心裁的设计还有很多。
比如,蔡国强的迎客松。
改变内部重量,让针朝上打,对迎客松进行了高度的还原。
比如,张艺谋一直不舍得用的长杆道具。
用400个人高强度的训练+电脑对动作进行捕捉,造出了上万人的互动感。
再比如,到最后一刻在让人眼前一亮的和平鸽表演。
从一开始整齐划一干站着,到最后结合LED屏灵动的展示。
这场冬奥会,让我们看到最多的是什么?
派爷认为是无数次从无到有的过程。
张艺谋带着整个冬奥团队,一直在破局,在寻找最好的出路。
疫情下的中国,他没有再次用人海战术去表达我们文化。
而是用艺术和科技的融合,用更为精美的设计,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新时代下的中国。
在张艺谋心中,他坚信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传递我们的观点,打动全世界的观众。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这,也是一场于国人来说最浪漫的盛会。
2月4日开幕式当晚,就一直在感叹老谋子不愧是国师,真的懂中国人的浪漫,成功地用技术和艺术,展现了中国的文化与自信。
看完《盛会》,对于开幕式背后的一些细节又多了一些了解。上万平米的地屏,对每一个细节的追求,点火仪式的大胆设计…emo说自己“每天都有失望,每天也都有希望”。正是这种一点点的慢慢打磨,才最终呈现了一个震撼的盛会。
Emo导演果然没有让我们失望,谢谢老谋子。
假期看了冬奥会开幕式,这两天刚好看到幕后纪录片,在看得过程中,挺有感触的,这不就是产品从创意到落地的艰辛过程吗。
开幕式中有看到好几个亮点,比如巨大的冰面,切割后的五环,引导牌最后汇聚成火炬台,掉队的鸽子,最后一棒的火炬变成主火炬等等。这些都是最后的效果呈现,为什么要有这些元素,以及如何实现这些效果呢。
首先从定位、主题来说,需要有一个中心指导思想,即整场表演都要说一个故事,这次冬奥会基调是简约、环保、安全,为什么是这几个字,那就要结合PEST分析了,即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的宏观环境分析。虽然纪录片并没有明说,但是结合当前的大环境就可以理解了。
其次是将创意落地,创意是艺术,艺术是小巧美,执行是工程,工程是实践结实。就如片中导演所说“想象中的美是最完美的,想象中的美一落地,全都是低于想象的”。
最后是创意具象化后的表演能不能被观众所理解,因为最后的评判是由大众做出的。我去看了其他人的评论,有的人觉得创意很好,有的人觉得一般,一般的原因是之前看到过,觉得非原创。
对应到产品开发,也要经历这几步困难。
首先是品牌定位和基调, 这是一个非常隐性的阻碍,我们常常忙碌于具体的产品而忽略对整体性的思考。
对成熟的品牌而言,新产品要符合定位,对新品牌而言,要逐渐形成自己的基调。做好这一点需要对宏观环境的感知,就像美妆行业中,去年大麻护肤这个概念火过一阵子最后在政策上不能实现。国外可以用的概念,不一定就适合国内。我们的政治文化环境,决定了对大麻相关的都是低容忍的,普通消费者对大麻的印象是负面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想要做好这类型产品,难度可想而知。这都不是一个技术性问题。
其次是概念落地,也是花费最多时间精力的一个环节。 进一步细化步骤,包括需求理解转化、技术实现、供应链管理等等。
最后是最终的产品能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这一点我想表达的是上市后要对竞争环境的分析,消费者并不是孤立的、停滞不前的,他们对一款产品的评价,是带着已有的产品使用体验。就像一款产品放在不同的时空,一年前和一年后,消费者A和消费者B,评价可能都会不一样。
从一开始的国旗传递,由朝气可爱的小孩子传递给各行各业各个民族的脊梁,最后郑重地递到守卫国家的子弟兵手中,最后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国旗冉冉升起,所以人眼中都饱含热泪,内心满溢着震撼和感动,这便是清澈而热忱的爱意吧。 后来,一群山区小朋友用没有经过修饰的嗓音唱出奥林匹克最本真的意义,手中举着和平鸽的小孩子们自由奔跑在场地上…此类种种,让我觉得,这次的盛会就是一个中国送给世界的冬日童话,童话的含义在于,纯粹,本真,浪漫。 太美好了,以至于我在看背后的故事的时候,好多次都想要流泪,因为太不容易了,每个人都付出了百分之二百的努力,克服着无数困难和压力,张导在片子里面讲过一个词,叫破局,我觉得缔造盛会的过程就是一个打破又重塑的过程,每个人都实现了蜕变,我真的敬佩! 现在想到自己的经历反而有些汗颜,年纪不大正是该努力的时候,却常常因为科研太难而想要放弃,现在觉得不该这样,至少在没有完成学业之前,应该多付些责任,把自己的工作干好,完成好,每一天都用力努力活着,才能不辜负这盛世。
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过后,“你永远可以相信国师”的赞誉溢满屏幕。春天的讯息在发光杆的翩跹中跳动,马兰花合唱团的歌声传递出“泥土的芬芳”,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昂首阔步,身后展开的是疫情下全球休戚与共的生活图景。
一场中式浪漫的开幕式,展现了从“我”到“我们”的世界观飞跃,呈现了中国人的真诚、善良与爱,凝聚着“希望大家都好”的命运共同体的期待。我对幕后故事充满好奇,看了官方纪录片《盛会》和主创团队专访,初步了解了这100分钟背后的1000天。
如何创意先行,让全世界在光影交织的审美享受中听懂中国故事?如何技术创新,在艺术和工程的平衡中将冰五环和微火炬载入史册?如何打磨细节,从宏大叙事向日常浪漫转向,在舞台中央展示普通人的力量?
冬奥雪花徐徐绽放,这是一个在高压状态下,依靠科技魅力和团队协作实现东方幻想的创作故事,是一次把ego放小,开门迎客,向世界传递“美美与共”的艺术表达,是一场带着500斤镣铐还想御风而行,追求简约,超越08年精彩的双奥挑战。
张艺谋说,创作就是天天都有绝望,也天天都有希望。任何一个听上去简单的理念,可能都是创作者呕心沥血一两年的结果。他从不给自己的作品打满分,却始终给团队打100分。
我想,从创作者的视角回顾开幕式,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born a creator是我在新年开设的一个专题,用于记录看过的优质内容。看待一件艺术品如何产生,可以帮助我们去创作。又或者,我们可以把生活本身当作艺术品去创作。
好的创作会成为我们记忆里的闪光点,那砰的一下,是艺术和生活交汇的火花。
创意!创意!创意!
张艺谋认为,在影像普及的今天,老百姓见多识广,创意变得尤为重要。艺术是用审美享受打动观众,要全世界都能读懂。他对开幕式的要求是:空灵浪漫、璀璨好看、以一当十、简约精彩。
两年半以前,筹备开幕式方案的关键突破是找到“雪花”的核心理念。简约则体现在“从头到尾演一朵雪花”,取名为“燕山雪花”。“燕山雪花大如席”,是李白诗词里的东方智慧。世界上没有同一片雪花,是西方谚语里的异域风情。燕山雪花寓意:不同的雪花以浪漫的方式汇聚在这里,世界大家庭一起走向未来。
好的创作是重点突破,专注细节,审美在线。除去致辞和入场,开幕式的结构主次分明。主线的核心是一片雪花,副线的核心是普通人的力量。每个模块都是创意先行,再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并辅以万无一失的技术保障。
主线包括点火仪式、五环展示、制作冰面和倒计时短片。副线包括烟火和节目表演,比如最亮眼的象征开门迎客的迎客松烟火,开场第一个寓意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节目《立春》,全素人出演、展现“泥土芬芳”的三个节目:《致敬人民》,虎头虎脑合唱团唱奥运会歌和暖场的广场舞,以及象征希望的小和平鸽们和冰上欢乐摔跤的“未来冠军”。
“好的开幕式是奥运成功的一半,好的点火仪式是开幕式成功的一半”,想出一个创新的点火方案成为筹备组的重点任务。
张艺谋说,纵观历史,无论用什么方式点燃,最终都有“点”的动作,那么“不点”才是最大的创新。“全世界的雪花”就是火炬,从倒计时视频开始就出现在观众面前,最终成为微火火炬,堪称全场最大的“卧底”。这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也改变奥运会开幕式点火的历史,更清晰传递了低碳环保的理念。
宇宙的尽头是汇报PPT
主创团队用一年半时间筹备开闭幕式创意方案,花50分钟打动国际奥组委。在微火和无火(用光点燃)的方案中,最终确定了微火方案。张艺谋在视频会议中难得露出了笑容,“我也喜欢这个方案,你们太有眼光了!”
顺便提一句,这里有提案技巧教学——用一个平淡无奇(不是)的方案给主方案做一个情感锚定(陪衬)。
第三个传递创意理念的是倒计时短片。这支短片的绮丽画面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也是主创耗费心力最多的一支片子。开幕当天恰逢立春,这个巧合,加上索契冬奥会的启发,主创团队想到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展示独特的中国文化。
那如何与冬奥挂钩?比如大暑还提不提了?绞尽脑汁,他们决定还是用中国文化破题,引用古诗词为节气做注,用现代画面为古诗作新解。比如,将“清明时节雨纷纷”映射运动场上的挥汗如雨,将“大雪满弓刀”映射运动员赛前的厉兵秣马。
这些古今相通的文化解读,生生不息的生命感悟,是源于日常生活的诗意联想,给冬奥会铺垫了唯美的前奏。
想象的东西一落地全是往下漏的
“细节落地的过程比创意要累,想象是最美好的,但想象的东西一落地全是往下漏的,只有拼命去堵,才能减少遗憾。”张艺谋说,总导演就是要盯细节。
团队的航天工程专家感慨,艺术和工程实际上是矛盾的,艺术追求小巧精致,工程追求结实安全。技术团队的使命是用科技让导演的构想尽量成为现实。
这种艺术和工程的矛盾贯穿始终,是幕后纪录片重点着墨的篇章,看完让人感慨梦想工程的不易。
最大的难题是寻找一块冰。地屏的冰面效果是演出的浪漫滤镜。张艺谋认为,冰面和镜面不同,它有扭曲感,晶莹剔透,流光溢彩。为了寻找理想冰面,团队几乎尝试了全世界能找到的全部冰效,都没能实现导演心中“纯洁的冰”的效果。
张艺谋:艺术就是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雷特。 主创说:我被他说的“纯洁的冰”打动,但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
像极了甲方和乙方的永恒对话。
张艺谋:现在这个“过年好”就是脏奶油色,大过年的,要热闹。 主创:(沉默)
像极了和老板开会的社畜。
张艺谋:艺术就是在似与不似之间体现美感与情感。 主创:创造的形式感很容易获得,但如果没有预设,那种自由没有意义。
像带着五百斤镣铐还要御风飞行的模样。
淘汰了一千零一个方案,最终剩下了投影和LED屏。到了对比测试环节,因投影反光会将人脸变蓝,LED屏成为最终选择。
这是继08年后第二次采用LED地屏,它可以呈现丰富的影像,光影交织,颜色、质感都属上乘,还可体现出一种有意单一化的简约美,但张艺谋比谁都清楚,这意味着上一次的“黑屏阴影”卷土重来。当年因为运气好,开幕式当天没有黑屏,可好运不一定常相伴。
为了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需要第二次面对痛苦的勇气。这一次,散热、防滑、防踩踏、检修、检查信号,4.2万块屏,零下20度,全员彩排的强震测试,日复一日的归零测试,才保证了技术环节的可靠性。
冰雪五环冉冉升起也是技术活儿。激光雕刻,冰立方碎落,五环显现,全过程42秒,机械卡点,“一秒都不能差”。原本冰碎落的过程想用真冰和激光配合,实现虚实结合的效果,主创们为了高空坠落物不砸坏LED屏,先后尝试了真冰和各种道具冰,最终却只能作罢。
冰雪五环想要晶莹剔透,就得薄细,内置PC板磨到2毫米薄,最终19米高、8.75米宽的五环,厚度只有35厘米。3.5吨重的五环,想要高悬,就得减重。一张五环减重表,细化到一个螺丝钉的重量,终于减掉了0.5吨。想要一直亮着,又不让拖线充电,不然“显得咱们很土”,就只能改变供电方式,反复耐低温测试后,最终采用了航天强化电源。
雪花引导牌不仅需要晶莹剔透,还要安全可靠。90个人如何保证万无一失?一旦有一个灯不亮就是政治问题和原则问题。于是一路改到五路供电,哪怕断三四根都是亮的。
再到点火。张艺谋要求,“最后一棒火炬手到了跟前,10秒都不能等,这会儿全世界是不允许等的,火炬插上直接点。”这意味火炬一旦入槽,瞬间四个信号全部接通,还得通上氢气,保证火炬永不熄灭。鸟巢风场复杂,微火容易熄灭,航天工程师精准设计,反复测试,力求万无一失。
艺术落地的过程,充满琐碎,团队像在女娲补天,不舍昼夜。每个人都被总导演折磨死,张艺谋挑剔的样子被网友誉为“史上最强甲方”,口头禅是“没关系,我们创造奇迹”。
每个人又都在磨合的过程中重塑了自己。在片尾的花絮里,主创们总结这三年自己的收获,比如,“之前性子比较急嘛,现在性格更加平和了”,被磨出来了。“懂得理解和接受别人的观点,自己做事情更加智慧了”,看他们明明笑着,说着说着却想哭了。
天天都有绝望,天天也都有希望
“创作就是天天都有绝望,天天也都有希望,永远是这样。”张艺谋对艺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更不用说作为双奥导演,题中之意是超越08年的辉煌。问题是怎么超越?还能超越吗?开幕式以后,答案不言而喻。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从宏大叙事向日常浪漫的转向。
从《致敬人民》,来自全世界的普通大学生昂首阔步,从南走到北的行为艺术,寓意疫情之下,全球命运共同体一起走出去,走出困难,走向希望。
到虎头虎脑合唱团唱奥运会歌,河北大山里的孩子们从零开始学希腊语,用纯净不加雕琢的声音,唱出质朴的感受。在艺术的表达和“泥土的芬芳”里,张艺谋坚定选择了后者,也向主创团队传达,“情感表达比天籁之音更重要”的理念。
再到暖场广场舞,来自全国各地的网红大妈激情营业,肩负着让更多人了解冬奥的使命。
没有明星,没有专业演员,依靠普通人的力量,让整个运动场上充满温暖与笑容。
另一个变化是对简约的追求。创作理念简约,就是努力讲一句话,讲一个故事。
张艺谋日常要求主创,“大家要想怎么用‘简约’来解放我们,你不要一味地只想找到那个‘妙句’”。
在构建雪花台的过程中,张艺谋给舞蹈导演的要求是,“你得走路,不能跳舞”。给人家一下整不会了,“那你找我干啥呢?”这大概是执行端口的日常懵逼。
最初的难点像做一道数学题,需要精准计算时间,设计每位引导员的行动路线。舞蹈导演慢慢领会了总导演的思路,你需要庄重神圣地面对道具(雪花引导牌),有它在身体是不可能解放的,然后即使用最简洁的方式表现,也会像钻石的光芒一样,让人过目不忘。
同样删繁就简到欲哭无泪的还有广场舞导演。“你这汇报方案就像想弄一整个开幕式”,“熟悉的旋律起来大家就会跟着走,但是刚一跟,你这就没了,不能太长”,“不能太制式化,要让大家自然地跳”。总导演密集的指示砸下来,导演大姐只能哑然失笑,回去重做。
永远不变的是一直修改到最后一刻。“你不断要寻找出路,找到那个破局点。”
放飞和平鸽的浪漫与唯美,就是到最后一刻才破局的艺术坚持。张艺谋始终对整体化一的单调舞蹈不感兴趣,希望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浪漫与轻盈。
一直到最后彩排,看到孩子们整队,白色的和平鸽映衬着LED屏的黑底子,有了互动,他才改了主意。最终采用AI实时视觉捕捉,判断人的位置,回传动作数据,渲染动作效果,全程不超过0.1秒,才有了孩子们像和平鸽一样自由翱翔,万千雪花同时从孩子们脚下绽放,像星空一样璀璨的视觉效果。
张艺谋说,一个人的爱好、能力和工作能够结合在一起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我热爱我的工作,其实是我热爱创作,所以要珍惜当下的创作机会,一直创作到干不动为止。
有人说,张艺谋的性格是典型的农民式的坚韧,哪怕身上压着十块千钧巨石,也能弯着腰把活儿干完,然后再弹回来,拍拍土,没事儿一样继续往前走。
他好像不会休息,永远不断地进行各种尝试。有的会失败,有的被禁止,可是你看他从不停留,不愤怒,更不气馁,一个不行就来下一个。
他PUA团队,限制就是天才的磨刀石,可能日常也是这样PUA自己。表达与共识,创作与超越,似乎是他一直的追求。不管他是不是天才,却始终是最能完成一件事的那个人。
有瑰丽的艺术想象,有严谨的工程落地,有坚韧的农民性格,一位艺术家躬身入局,书写寻常浪漫。
参考资料:
冬奥开幕式纪录片《盛会》(北京电视台)
张艺谋团队独家解读开幕式(新华社)
冬奥会绿色、开放、共享、廉洁的办奥理念,呈现出简约、大气的感觉。
烟花
颜色:除了个别是绿色的以外,全是银白色的
图案:天下一家 one world one family。其实按理是everyone in the world are one family,但其实你会发现one world one family也可以表达这个意思,似此意也可理解为此意,而艺术是在似与不似之间。
烟花艺术一直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艺术形式,燃放的瞬间没有人知道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设想,其实整个冬奥会的所有项目都是未知的,但其实这种未知感一直有一种东西在坚持着——就是不断的练习、彩排。晚会很美,美在所有项目都基本按导演预期举行,但其实导演的想法、创意都是在不断的修改、否决中完成的,所有的项目的正常进行也是需要演员们不断的练习、设备的不断更新维修来达到的。
冬奥会,北京、中国再次打开大门,让世界充满爱
这次我错过了大部分的冬奥会开幕式、闭幕式,每个都是在结尾几十分钟匆匆赶来观看,最后是在网站上重新补看的。缺少了跟家人一起边嗑瓜子边聊天的气氛感,多了一丝想按下快进键的浮躁感,但静下心慢慢的看完了本次冬奥会的开闭幕式,觉得很美,张导不想把这个项目做成春晚的纯纯的中国气质,确实达到了一种国际的高度,稍显内敛但不失大气,08年的是掏家底想让全球人民知道,讲述了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璀璨历史,北京冬奥会讲述的是中华文明现在的精神追求,更多了一层内敛。
张导说经典不是他说的,是大家说的,在我看来确实很有创新点,回过头来肯定很经典。张导确实很厉害的,前几天看了他拍的阻击手,在准备奥运会的1000天里还拍了几部不错的电影,他曾说:“你的爱好,你的能力,和你的职业结合在一起了,这是很幸运的事情”,老谋子70几了还在不断的输出想法、创造作品。
每一个节目都具有各种意义上的美,大众审美、中国文化美、包容美……没学过美学鉴赏,当然也没办法一个一个作品的解析,鸽子节目中的“一鸽都不能少”有许多许多的解读;一滴墨水落下化成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典型中国山水画的美;倒计时《立春》讲述中国二十四节气慢镜头、高速画面、静止画面配上神秘感、节奏感不断变化的音乐加上高清的、饱和度高的画面很有纪录片的感觉很唯美;点燃火炬就是把最后一位传递者手中的火炬放在一朵大雪花上,一改往日的大火炬,非常有特色,创时代的一个想法;暖场时的广场舞、唱奥运会歌坚持选用大山里的不专业的孩子,这些普通人的参与都让本次奥运多了一份感动与真诚。
素材应该是非常丰富的,但是整个组织和结构上还是不够清晰有层次。
国家宣传的技术细节流变。
强烈推荐。冬奥会开幕式,我看了两遍,比照14年前用大量的金钱,人力物力,人海战术只求个认同,14年后,我看到了中国内在的自信。感谢张艺谋。这次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创意的实现和工业制造的精益求精,一个强大的国家正走在迎接未来的路上!
剪辑太差了~五星全部给国师以及幕后所有的工作人员“天天有绝望,天天有希望。”
张艺谋简直全能,从创意输出到细节落地,需要太多太多的天赋和精力。他说很庆幸工作、能力、天赋都在一件事上,这也是他无可取代的原因吧。
什么_ _的叫细节
创意很难,但执行更难,张艺谋的大型活动导演能力恐怕无人能及了
可恶甲方。浪漫落地。
”晶莹剔透、流光溢彩!…脏奶油色,不高级感…直升机狂卷草地…春风杨柳万千条,哪能像密集恐惧症呢…有一个雪花不亮,那就是政治原则问题…你不用给我解释,你能克服就算你有本事“……幕后故事很精彩,但作为纪录片内容真的又杂乱又仓促,全靠老谋子撑场面……国师真的修炼成精了,只要一开口就能疯狂输出金句,简直是完美的噩梦甲方……
老谋子简直甲方恶霸不服不行
幕后远比幕前更感动人,08年纪录片对张艺谋导演有了电影之外更加立体的认识,这个片子算继续补缺了——一个能量超常的艺术家,年逾古稀却保持着旺盛卓越的创造力,一针见血的洞察力,敢为人先的执行力,斩钉截铁的判断力,汇聚人才的向心力;国有大师,艺术之幸。
伟大的视觉艺术家 装置艺术家 张艺谋
幕后故事蛮有意思 但冬奥开幕式真的好短 节目就几个不够看 确实符合这届主打的简约理念 点火方式还是喜欢第二个方案 第一个仪式感太弱 真正看的时候就感觉怎么猝不及防的结束了 有点草率仓促 总体来说我还是更爱08年那种大气恢宏的范儿 08年真的yyds 前无古人 估计后有来者 也只能是中国人超越中国人了 看以后中国有机会再办一次夏奥吧
这次开幕式肉眼可见以雪花为引线贯穿全场 无一不让人联想疫情爆发之初 凡人之躯比肩神明的力量感 接了地气 展了气魄。 北京广播系统一手好牌打烂 剪辑稀烂 全靠创作会和主创话术撑场面 之前预热的冬奥之约也是 流量艺人和体育大V 剪出白开水 学生党自制也比大台出品优秀。艺谋说了 当下百姓见多识广 不要以为好糊弄。这部docu真的只展现出了3年团队呕心沥血的皮毛之皮毛之皮毛 平铺直叙第一名。
平心而论,横向比较起来不如《张艺谋的2008》和《奥运档案》,每一块叙述得过于碎片化,少了很多纪录的韵味。但非常惊喜的是,这样一个涉及到开幕式各个重要环节幕后故事的片子可以在开幕式结束后马上上线。能够达成时效性的根源在于理念上的转变。从平昌8分钟就可以感受到,张艺谋对于冬奥开幕式的理念和08年是不同的。对待奥运会的看法,从过去的“将奥运会视为一种仪式”转变为“将奥运会视为一种派对”,是时代不断发展中所有大国必经的一个普遍转变。中国对冬奥会的举重若轻,小到一个纪录片的上线,中到开幕式中环节的设计,大到奥运举办前社会氛围的铺垫,都贯彻了这一理念。
创意创意创意+执行执行执行
最后有人说,错过了母亲的最后一面,错过了孩子第一次演出,错过了很多很多,这群人的遗憾,造就了这个盛会的圆满。
又名《甲方》 (完了我是不是社畜了)
我一边哭一边看。。。真的想做这种工作
落地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