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梦深处》是一部取材自昆曲《牡丹亭》的文艺电影。文艺片的类型注定了它的表达方式是如梦如幻、点到即止,电影的内容不可能是直白的呈现;电影一两小时的时长限制也不允许影片将内容过多用于交待故事情节,更多的是运用可能不容易被普通观众留意到的细节镜头语言去表达。这样的表达“犹抱琵琶半遮面”,朦胧神秘、意味悠长,更符合东方审美,也和影片表达传统文化艺术的气质相符。不过对于如今被好莱坞特效大片、日韩神片冲击过的观众来说,《花落梦深处》这样的东方式娓娓道来的文艺片就略显寡淡。就如天天看着各种超短裙、遍地比基尼,突然来个“天然去雕饰”的清水芙蓉就没几人懂得欣赏了吧。
理解了《花落梦深处》里的小细节,也就真正看懂了这部电影。我就来说说自己找到的一些细节,希望可以对其他观众理解剧情有一点帮忙。以下是剧情分析涉及剧透,没有看过电影又不想被剧透的可以在这里停下了。
放张拿着美人团扇的霍尊做分割。
影片取材自《牡丹亭》,剧情设置自然会与《牡丹亭》相关,以及与《牡丹亭》渊源很深的《同梦记》。女主邬墨夕既是杜丽娘也是商小玲,遇到上束歉之前,她是商小玲,渴望爱情却只能在别人的故事里流干自己的眼泪;遇到上束歉她便成了杜丽娘,经过痛过挣扎最终选择大胆的向上束歉说出“我爱你”。
《花落梦深处》和《牡丹亭》一样,串起全片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梦。杜丽娘在梦中觉醒开始了自己反抗男权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压迫寻找自己的爱情和自由,在梦中找到毕生挚爱自媒自嫁与爱人柳梦梅结为夫妻,因情死为情生,在复生之后更加坚定的追求捍卫自己的爱情,最终得到父母及世人的承认获得幸福。
《花落梦深处》即以上束歉的梦开篇:在牡丹花海的中央是他心中思慕的女孩,她一身杜丽娘的戏服美得不真实,梦中他与她耳鬓厮磨、缠绵悱恻。
突然耳边传来老船夫的声音,告诉上束歉目的地到了。上束歉从梦中惊醒,立即下意识的拿出放在怀中的半本《同梦记》,画面落在了戏本女主插画上。这时候上束歉梦中人应该还是自己脑补的戏本角色的具像,此时的梦还只是上束歉自己的梦,还没有与邬墨夕联系起来,就和我们看小说自己脑补喜欢的角色并没有差。
但这也是上束歉为何会对邬墨夕一见钟情的原因。他拿着的这半本《同梦记》是邬墨夕外公沈云天所编,角色的形象是按照邬墨夕外婆宁秋的样子描的。
影片通过顾老和沈云天的台词交待了邬墨夕与外婆长得很像。
也就是说上束歉按照戏本脑补出来的形象与邬墨夕是一样的,邬墨夕的脸就是上束歉梦中人的样子。《天龙天部》里段誉爱上王语嫣还是仅仅是因为外貌,上束歉对邬墨夕除了外貌还有同为昆曲痴迷的因素。所以见到邬墨夕的第一眼对于上束歉来说就是梦照进现实,爱上邬墨夕是理所当然的事,没反应的话才是奇怪。
邬墨夕因为上一辈的悲剧:母亲年幼时目睹外婆在戏台上惨死于上束歉爷爷手上,造成了对戏台及戏曲的恐惧,精神也不正常。在受小墨夕偷偷学戏的刺激下一病归西,女主成为了无亲无故的孤儿。母亲的死迫使她不能学戏,但从心底里的喜欢是不受控制的,所以,她以拒绝顾老亲授学艺的方式来抵消对母亲之死的愧疚,又在自己的住处种上牡丹、在家里放着戏本和戏服。在终日左右为难的时光里,无人可以倾诉的她选择活在戏中来逃避。而她最喜欢的曲目是《牡丹亭》。
上束歉是什么样的?文质彬彬还着书卷气还有点呆,呆头书生的样子没跑了。《牡丹亭》的男主角柳梦梅什么人设?书生啊!首先从第一印象上邬墨夕就不排斥他。电影里也很含蓄地进行了表达。邬墨夕因为忘带钥匙进不了家,可是清冷孤傲的她却不愿意求人选择自己爬墙,高估自己能力的后果是卡在墙上进退不能,就这样的情况她也没选择低头去呼救。撞上路过尬聊的上束歉这个陌生人,女主却很反常的主动求救。
平时她的院子是连镇子上一起生活多年的朋友也不让进的,所以上束歉从一开始对于邬墨夕来说就是特别的。呆萌而文质彬彬,软萌得没有一丝攻击性的上束歉对于邬墨夕来说才是敢于接近交流的对象,这样的人设让霍尊出演倒是非常具有说服力。
当然上束歉怀里被忽悠买下的一干与昆曲相关的工艺品也可能是拉进两人之间距离的因素,一个镇子外面的陌生人把当地人不感兴趣的玩意如珍宝般抱在胸前,可能也像自己一样喜欢昆曲吧。
这里插一段两人感情线外的细节:镇上经营昆曲周边的小店,老板不断的向路过的行人推销,本地人却根本不屑一顾。初到镇上的上束歉却被吸引,被老板推销了洞箫、团扇、脸谱等等一堆工艺品。初看的时候只觉得上束歉这个呆头实诚娃被老板坑了好笑,再看却发现这段和传统文化的现实惊人的相似,国人自己弃若敝屣的戏曲却有不少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学习。当然也许只是我想多了,导演拍的时候并没有类似的想法。
说回正题,男女主第二次见面遇到了顾家兄妹两人提起在顾老生前希望女主出演《牡丹亭》,但面对亡人遗愿邬墨夕却没有答应。邬墨夕热爱昆曲却又拒绝出演,无论如何都不符合常理,但上束歉却和顾家兄妹不同,虽然与邬墨夕相识甚短,却细心的发现墨夕有杜丽娘的戏服,庭院里种着牡丹。虽然对于上束歉的追问她也没回答,可是女主心里应该有找到知己的欣喜。
《牡丹亭》让两人的距离再进了一步,分开的两人各自看着手中的半本《同梦记》,做着同一个梦。此时,上束歉脑中的梦中人与邬墨夕重叠,而上束歉也成了邬墨夕的柳梦梅,梦已经从上束歉一人的独梦变成了两人同梦。可以说到此,两人在内心的爱已经相连。
两人的爱其实是一种对杜丽娘和柳梦梅角色的爱的转移和重叠,虽然两人相识时间不长,但对对方的爱却在没有相遇之前的很久很久便已经开始,相遇是这段爱的爆发点。开始便爱得如绚烂的烟火般耀眼而不顾一切。上束歉在小石桥上用洞箫吹奏,用箫声诉说心意,邬墨夕也循着箫声前来。两人在音乐中就明白彼此的意图,知音也不过如此。所以邬墨夕说出了从不向外人道,不上台的理由;上束歉灵机一动提出不登台也可以演出的设想。邬墨夕第一次露出了笑脸。
送墨夕回家的路上,上束歉含蓄的表白,爱上了梦中人。对于同样痴迷《牡丹亭》的两人来说其实很直接了,只不过对于不熟悉《牡丹亭》的观众可能get不到。
上束歉与邬墨夕的爱不结合《牡丹亭》和《同梦记》来理解可能就会得出发展太快,爱得没有理由的结论。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还是要从影片里的细节里找。结合《牡丹亭》和《同梦记》剧情以及影片中台词以及镜头,我的结论影片是用伏笔交待了的happyending。杜丽娘慕色还魂的故事是大团圆喜剧,商小玲一遍遍演着“寻梦”一出杜丽娘爱而不得郁郁而终时卒于台上却是实实在在的悲剧。影片中男女主角各拿着《同梦记》的一半,上束歉在商小玲死后的剧情又续了一个结局(是不是感觉和我们不满故事结局续同人一样一样的),为商小玲写了一个梦,这里应该是本片导演为影片结局埋的伏笔,一个梦的结束又是另一个梦的开始,但另一个梦却不是前一个梦的简单重复。续结局的原因是不接受商小玲的悲剧,戏本里的结局尚且想要改变,何况是自己和恋人的人生!
《牡丹亭》里杜丽娘的抗挣也是从梦开始,梦中觅得情郎结得姻缘。影片开头与结尾都是上束歉在初到玉茗的小舟之中从梦境中醒来,与女主邬墨夕在小桥处初遇,但是片头上束歉是老船夫声音唤醒被动醒来,结局是自己从梦中惊醒;男女主在片头的相遇只是两个陌生人的擦肩,结局处却有恰似故人来似的相视一笑,与《红楼梦》中宝黛初相见倒有异曲同工之妙,明明是不曾相见的陌生人却又仿佛相识多年。初遇已经改变,两人的爱情结局又怎么可能还是悲剧!大概就是一出看似悲剧的喜剧,也可以说是留有美好期望的喜剧。
结局不仅仅是男女主爱情从悲剧向喜剧转变留下线索,昆剧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的命运也在结局处给出积极乐观的暗示。同样是老船夫回答上束歉询问关于玉茗古镇当下昆曲现状的镜头,问的话没有变,答的话也没有变,但是镜头的内容却变了。开头只有两人对话镜头的切换,结局的地方岸边却多了教戏的老人,学戏的孩子。
《花落梦深处》就如片名一样,就是一个美丽的梦,美丽而梦幻,蓄含着丰富的文化积淀需要细细品味,只不过简单粗暴的接受信息习惯了,很难再适应《花落梦深处》这样的表达。观影中观众推进剧情那些细节被无视也就再正常不过。花了一天功夫码这些字也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看懂这部影片,多一些的人愿意重拾我们的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1.画面,这一部电影的画面很美,每一帧都可以单独截图作为电脑桌面。导演也很擅长在动态的环境中捕捉静态的美。体现了江南温柔婉约的风情。 2.配乐,《粉墨》的听音乐带有昆曲元素,与电影主题也很匹配,与水墨般的画面相得益彰。 3.女主选角气质很好,在昆曲表演的情节中眼神,身段都很到位,看的出是专业学过的。 4.男主好像是歌手霍尊,虽然有些生涩,但看得出是充分融入感情到电影中,情绪都很到位,演技可圈可点,本身的气质与角色很相符。 5.剧情有些跳脱,但是在《牡丹亭》这个背景下就解释的通了,双方在梦中相聚,相依,结尾是一大亮点。 6.再次强调一点,昆曲是百戏之祖,是戏曲中的大雅。希望更多人加入到将戏曲发扬光大的队伍之中,中国人应该有更多的文化自信,将自己的文化符号对外输出。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明·汤显祖《牡丹亭》
知道《花落梦深处》这部影片,大概是在2017年初。那时因着对音乐人霍尊的偏爱,以及对昆曲的向往,我对这部当时所知不多的影片有着极强的好感。
然而,可惜的是,去年4月份院线上映时,我所在的城市并没有排片。这样一耽搁,便又是一年过去。直到今日偶然间得知,大概两周前,这部影片在优酷可以看了。
影片开篇,一个随身带着戏谱总是在梦中与“杜丽娘”相会的日本男子,一个被昆曲大师格外看重却死活不肯登台的清冷女子,一个神志不清似乎有所畏惧动辄嚷着“我不唱,不唱”的老人,三个角色,让整部影片显得扑朔迷离。
而这三个人,似乎都与汤显祖的《牡丹亭》有着莫大的干系。
也正是因为以《牡丹亭》为灵魂,这部影片从一开始就定下来了悲凉而又迷幻的基调。而影片素净的环境,清淡的色调,则更是让故事显得凄美不已。
梦里,她是天生丽质的杜丽娘,他是饱读诗书的柳梦梅,“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
梦外,他不远万里而来,替自己的祖父归还半本《同梦记》;她居于昆曲之乡,守着母亲含泪带血的遗愿远离舞台,却在家中挂着杜丽娘的戏服,植着《牡丹亭》中的牡丹,每日翻看残缺的《同梦记》。
两个素未谋面的人,因为相同的梦境而爱上对方。何其不真实,却又让人心颤。
整部电影的故事节奏较为舒缓,即使在所有的真相被揭开,镇子中与上书歉的祖父有血仇的年轻人愤怒地想要赶走上书歉时,也并未给人太大的压迫感。
而在这一事件的推动下,影片终于到了高潮的部分。
作为当年真相双方的两位老人接连去世,上书歉因自己对祖父的指责导致了祖父的自杀而愧疚不已,邬墨夕却在这时候终于决定登台。
在后台化妆的时候,上书歉提出了自己对《同梦记》中“商小玲”的疑问:“我不知道一个人是怎么能爱得这么深的?深到演着杜丽娘的时候,就死在了舞台上。”
邬墨夕的回答是:“因为她爱上了一个人,却无法在一起。她演杜丽娘慕色而亡,就是在演她自己。每演一次,就感觉心痛死一次。”
这段话,明面上是在说“商小玲”,其实也是在说邬墨夕的祖母和邬墨夕。她们都曾扮过“杜丽娘”,也因袭了杜丽娘的悲剧命运。像是一个……魔咒。
当经历百年风雨的舞台瞬间坍塌,倒下的柱子砸向邬墨夕和上书歉的一幕,我以为整个故事就结束了。
然而,画面一闪而过,上书歉从进入镇子的渔船上醒来。
却原来,所有的一切不过是一场梦境。
但又不只是梦境。与开头相似的情景出现,不同的是,玉茗古镇上随处是教授昆曲的老人、学习昆曲的孩子,而当渔船再次划进古镇,站在石桥上的邬墨夕与渔船上的上书歉相视而笑。有如宝黛初见一般,虽不曾相识,却好似久别重逢。
我蓦地想起梦境之中,邬墨夕问过上书歉的话:
“杜丽娘能死而复生,我可以吗?”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改编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曾言“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作品把传说故事以及明代社会相结合,使之成为一部具有浪漫主义的精神杰作。全剧共计五十五出,每一出都为后面的剧情提供了暗示。下场诗全部采用了唐诗而无不如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汤显祖对于他的《牡丹亭》的重视超出了他的其他作品。《牡丹亭》不仅讴歌了人性,同时也用另一种独特的方式抨击了当时大行其道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
《牡丹亭》故事简介: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这部电影全篇故事概述不清,主线不明,故事细节缺乏,逻辑感和层次感都很差,故事题材美但没有深度刻画出来,无法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有些演员缺乏演技,全程尴尬。我为这部电影打两分星,一星给画面,十分唯美且有意境,富有浓厚的古典韵味,并且男女主的衣服非常美,令我十分心仪;另一星给霍尊,虽然他演技不行,但冲着他的好嗓子和好容颜,我还是会原谅他的。
早就想写一写这篇影评了!电影总共看了三遍。还记得在曲阜尼山学习时。那天放假,正好下着雨,我自己把这部电影看完了。喜不能禁,赶紧拉着好友又看一遍。而今,所有都已物是人非。霍尊也因为绯闻而退圈。虽然意难平,但是霍尊仙气飘飘的形象却永存了!这个片子看的人不多,知道的人更少。那么多戏曲电影,唯独爱刷这部。因为相较于《霸王别姬》和《南海十三郎》大的格局。这部你不用背负太多。只需要闭上眼睛听昆曲,听缠绵悱恻,演卿卿我我。可以正视自己的儿女情长!(废话有点多了)
谈谈电影吧!这部片偏古典文艺。比较小众。需要静心来看。整部电影的基调也是朦胧细雨,江南古镇。光是质感和取景,吊打国内许多文艺片。
电影讲的大概是,霍尊扮演的日本青年上束歉前来玉茗古镇,还爷爷当年掠夺走的《同梦记》。但是作者沈云天早已疯了,他的妻子就是被上束歉的爷爷所杀。这里我想到了《南海十三郎》的台词:“真正的天才只有两个结局,一个是死亡,一个是疯癫。”
阴差阳错与邬墨夕相爱。最后死在戏台上。他原本可以跑,但是两人是真的戏痴。不愿独活。独活真的生不如死。就像沈云天。所以,不疯魔不成活。最后演绎一出《同梦记》。
《同梦记》似乎是虚构的。旨在他们两个都在同一个梦里。也是霍尊《粉墨》歌词“红尘之中,有几人,同梦同眠到同穴?”。。。
开头他便看见墨夕一身白衣从桥上走过。他或许有些熟悉。后来也直男式的看着人家。墨夕也开始喜欢这个仙气飘飘的少年。于是,桥上定情。这段还是很暧昧的。不愧是文艺青年,都是以文会友。桥上一共有两段戏。第一段是暧昧,看的老夫是春心荡漾啊!
第二段便是互通心意,因戏生情。缠绵悱恻。双双入戏。我吹爆这段霍尊古装吹箫。整部电影都充斥着深沉的箫版《粉墨》。巨好听啊!真是洗涤灵魂那种。
虽然这部片剧本很好,景也好。但是怎么看都像一个半成品。比如配角的演技和台词。但是对于霍尊崭露头角的第一部电影,而且小众昆曲。也算极品了!赵丹和霍尊演技在线。真的美。吹爆这两位仙子般的人物。
最后,当戏台倒塌时,柱子砸向墨夕,霍尊护住她。镜头突然一转。又回到了开头。霍尊在穿上猛然醒来,手里依然攥着半部《同梦记》。因为同梦记结局是他自己续上的。他往岸上一瞧,看见了沈云天在教小朋友,墨夕师父也没有死。桥上走过白衣女子,女子与他遥遥相望,含情脉脉。他们或许认识。如宝玉和黛玉第一次见,却又好像见过。或许,他们在梦里,早已相爱了无数回。。。。杜丽娘可以死而复生。那他们的爱也是一样的。
因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兴叹之余。我们也感叹。霍尊刚刚崭露头角。有如此佳作。就退隐江湖,看不到他的佳作了!但是,希望他可以好好沉淀,拿出更好的作品回归。给我们更多美的艺术。在台上听。箫鼓追随春社近。《粉墨》归来!
一部好的艺术作品。无论是音乐戏曲还是电影书籍。我们觉得好就在于它可以和我们产生共鸣。可以共情。无论遭遇何种顺逆境界,都可以拿出来看一看。给我们力量,给我们心灵一些往事慰藉。看台上的人,你也许会想起自己的经历和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同梦记》和《牡丹亭》。也都有自己的杜丽娘和柳梦梅。我们要正视自己的感情,回忆伊人,也是缅怀梦里的她。所以,文学才如此美好!!!如此高雅。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杆!”
好大一出舞台剧,给小哥哥打4星,导演实在不行啊
唯美的剧情,精致的制作,颜值爆表的男女主角,amazing!
很想看
三星给江南水景和昆剧
演员们都太青涩,唯一在线的是沈老爷子。貌似还是制片人,唉。 冲着霍尊看的,一脸呆萌,还是好好唱歌吧
在男主的大力剧透下期待着这部电影,画面真的超级美,男主哭的那一段可以说是非常的虐了。最后那我以为男主马上要去领盒饭的时候,突然来了个大转折,原来一切都是男主的梦啊!最后,片尾的粉墨真的是非常的甜,我连片尾都没有跳,值得n刷,墙裂推荐!
不论是新人演员还是跨界演戏的歌手,都贡献出了足够的诚意和演技,前期的青涩细微琢磨一下便能感受到是人设的青涩,与后期的悲剧成熟形成对比。电影剧本很神奇,将昆曲《牡丹亭》的故事与现代故事结合得很巧妙。
人物很喜欢,色彩和画面也喜欢,但就是唱昆曲的时候对不上口型,剪辑真令人着急啊
仙尊第一次演电影 情绪过度的非常自然 故事也很感人 但是男女主真的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昆曲题材主题曲《粉墨》很好听,霍尊演技也不错。
到后半程,霍尊的演技突然就不违和了,片尾小霍同学一开嗓,鸡皮疙瘩瞬间就起来了。
霍尊只唱歌就好了。这都不能算电影。
虽然我是女的,可是我更希望有更好的男孩纸来保护尊尊!
尊尊真是仙气飘飘,非常真实,后面的哭戏都很自然。做为尊尊粉丝儿 我打满分💯。背景配乐一直是笛声悠悠的粉墨,不要太美。当然,还是等到了最后的小脆嗓~ 嗯 尊哥要早点回来哦
霍尊眉眼之间那股温柔清淡,非常舒服。——分割线——今天总算有机会看完了。霍尊笑起来像流氓兔,小肉脸挺可爱,前半段肢体不太好,总是在欠身鞠躬;后半段演得真是不错,情真意切。吐槽一下,女二是塞进来的关系户么,全程尴尬。男二一出现就写作文似的强行升华主题,太刻意,硌得我难受。
梦里花落知多少,是梦非梦。
知道能看了,现充的会员。然而…… 我承认画面是真美,景色也好看,但是剧情连贯性好差啊~编剧不行,演员演技还蛮不错~
男女主爱得莫名其妙,鸡飞狗跳,果然最后只能用做梦解释了。
包包脸小霍尊
领导要我写10W+的爆文,看完霍尊我想到方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