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马特:唱片公司经纪人 本:马特的父亲,曾经是出色的摄影师,但是因为肝癌即将去世 佐伊:本的护士及私人助理 一、 马特和本关系一直不好,接近10年没有见面。这一次打电话来得知:本得了癌症,就快要死了。曾经作为出色的摄影师的本,计划赶到帕森斯市洗手头的克罗姆胶卷,下个星期后柯达公司不再生产这款胶卷的染料(此款胶卷是柯达推出的首批彩色胶卷,于2009年停止生产)。由于路程遥远,而他自己无法完成这个计划,需要人协助,于是自然找上了儿子马特。 马特是拒绝的,他的事业最近让他烦恼,他是一个唱片公司经纪人,签约的歌手被撬走转签了其他公司。他即将失业,为了保住工作,不得不答应两周内签约到公司想要的另一个叫“宽恕七子”的一点都不宽恕的很拽的乐队。 父亲的护工和经纪人轮番打电轰炸来,透露的信息是:你一定要陪你爸去洗胶卷,陪他完成最后心愿,这是你们父子最后一次相处的机会。潜台词告诉马特 “你得原谅你的爸。” 马特内心烦躁,再见本时,双方互戳痛处。本表明知道了儿子在唱片公司并不好,马特则讽刺本年轻时就是如此不礼貌,并不会因为他的癌症而对他尊重。这一次见面不欢而散。 马特回到了家,接到了本经纪人的电话。他能够让马特和不宽恕的很拽的“宽恕七子”乐队见上一面,但是前提是马特答应开车送本去帕森斯市。马特为了保住饭碗,也为了内心那点仅存的亲情,勉强答应了。 二、 互相伤害,互揭老底。一路上矛盾不断,从车里放什么音乐,吃个饭,都能吵半天。更糟糕的是,马特发现,本和自己的叔母发生过一夜情(在母亲死后,马特在叔叔家被抚养至成人),本给自己的亲弟弟带过绿帽子...... 旧事不能重提太多,槽点满满...... 本就是这样一个人,被尊敬的伟大的摄影师,被人口所称颂的伟大,死后享受同行举起相机致敬式的护送遗体。却从未尽过父亲的责任,一生风流放纵,给家人带来无止尽的伤害,快临终了,脾气还是那么恶劣,可用八字概括他最后的状态:“人之将死,其言也恶。”
但是却可以在死前轻松获得儿子的“原谅”。(本千里迢迢送去洗的照片是马特小时候和母亲在一起的童年照片)1马特原谅父亲,过不去心中的坎,2马特不原谅,要被指责:”和自己爸爸能有多大仇,你爸都快死了,你还不原谅他你这人狼心狗肺!“ 死亡是一种单方面的最简单的自欺的解决方式,而曾经带给别人的伤害就会随着死亡从此全部湮灭吗? 17年的孤岛似的生活,30岁仍然不会用健康的方式爱人爱己,谁能懂这个中辛酸? 说原谅就原谅,任何事情、任何不高兴、任何失意,都可以吞下去。当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第二天依旧高高兴兴的生活,这种能力真牛啤。这种能力抑叫人心碎,好似沉入大海深渊般的寂静无声,想喊,喊不出声,四周张望,只有自己。马特在放映照片时哭的泪流满面,佐伊看到了并且拥抱,安慰了他,可是他仍然没有学到爱的方式,只是被迫忏悔,道德绑架式的原谅了父亲。未来的时间很长,与人合作,变得柔和这是必然的学习过程。原谅、和解,可以做到。但不是这种被胁迫式的原谅,和解。 有时饶恕人,与人和解是容易的;饶恕自己,与自己和解却是难的。但一切可以改变,一切可以转化,与父母的关系从“孝顺”转“孝敬”、“爱”。有很多困难,用叛逆,痛苦,死亡的方式去讲明白道理,讲通,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修复关系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这中间要跨过“父不知子,子不知父”巴别塔似的障碍。但请尝试在双方活着的时候把问题解决。在活着的时候不要放弃找出一种让大家都舒适的方式解决问题。 “父知子,子知父;你知我,我知你”。
作为一个玩胶片的人,这部电影用老套的公路元素和复古情怀抓住了我内心对胶片的一丝不舍。这部因为“情怀”而诞生的电影,题材即便是老生常谈也不能否认,对于爱好摄影的人来说它是一部好电影。
无法赘述影片中出现的Leica和koda对于摄影师的意义,而“Kodachrome”从胶片行业终止之日起,不再是单一的胶片型号,Kodachrome承载着摄影师们对整个胶片时代的恋恋不舍。
电影《kadachrome》豆瓣评分7.3,仅有的3篇影评也褒贬不一,有人站在电影的角度解析,觉得本部影片情节过于俗套,逻辑散漫;有人站在怀念胶片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是为广大痴迷胶片的人内心留出一席之地。
影片以职业摄影师(Ben)临终前与儿子(Matt)一同寻找最后一家提供冲扫Kodachrome服务的公司洗片开始,串联起一个有关父与子、过去与现在、生命周期的故事。
电影充斥着俗套的公路、胶片、黑胶等元素,但抓住了强调“情怀”的观众心理。电影画面真实的还原了胶片时代的样子,厚重的色彩加上略带颗粒的质感,让观众瞬间回到了上世纪胶片行业最为辉煌的年代。
影片中的公路元素与父子间的矛盾冲突一一对应,前期Ben与Matt关系融洽时公路畅通无阻,视野开阔;随着剧情进入父子间冲突爆发,画面变成道路维修,视角逼仄;Ben生命垂危时所有与公路有关的画面又切换至夜景……
这是一部关于胶片生命终止的电影,自然与之对应的是摄影师Ben在电影的结尾也终止了自己的生命。
直到电影结束,kodachrome实物仅仅出现过两次,影片开头以第三方口述引出kodachrome,影片结尾经典的红黄配色一秒定格,至于引出全片的四卷kodachrome内容是什么,我想有心人只需稍加思考就知道这显而易见的答案了。
没有任何一款胶片的消失能有kodachrome停产时的仪式感,这款从1935年开始生产的柯达胶卷给人们留下了无数精彩瞬间,其中包括国家地理杂志闻名世界的《阿富汗少女》和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瞬间。
2009年kodachrome停产,柯达公司将最后一卷胶片交给了Steve·McCurry,让他完成最后一拍(共36张)。2010年,世界上唯一一家仅存的柯达认证Kodachrome 胶片冲印商Dwayne’s Photo宣布,于当年年底完全停止Kodachrome胶片的冲印服务。影片中Ben来到最后一家冲扫公司时,门口聚集着无数手持Kodachrome的摄影师,真实还原了当年的情景。
影片与其说是讨论了胶片,不如说是通过胶片讨论了有关摄影的意义。
摄影的美丽之处是拉近了人的距离,影片中有一情节:公路上的车辆与一列火车并行,Ben抓拍下了火车上正在看风景的女孩,原本一次普通的擦肩却在道路分叉时女孩微笑着和Ben挥手再见显得无比暖心。
当Ben回答“如何抉择数码与胶片”时说:
“不管数码相机看起来多好,永远和真正的相机无法相比,现在人们比过去爱照相了,数不尽的照片,但是没有投影,没有冲扫,它们就只是数据而已,电子尘埃……”
当Ben回答“何为摄影”时说:
“我们都很害怕时间,和它继续前行的方式,事情消失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成为摄影师,我们本质上是保护主义者,我们通过拍照让瞬间成为永恒。”
看到这里不免心生感慨,影片所传达的“摄影的意义”正是我开始摄影的原因:让瞬间成为永恒。摄影这件事坚持越久越容易模糊初心,或者当摄影从爱好变为谋生手段,工作上时有的倦态让人有些丧失了该有的热情。
感慨导演将情绪、生命与各类元素的融合,人生本是一条单行道,人生的落幕也如同从黎明的小镇行至深夜的终点;任何事物的生命都是一个有限的周期,无论是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大佬还是存世百年的经典胶片,都需走向终点。
—————————————————————————————
愿执着摄影的你我,既能面带笑容抬起器材又能无愧于生活。
看完电影看了一遍影评,没找到最后结尾的那些照片出处都是哪些大师拍的,影评里也没人给到答案。
对于电影本身,剧情略显老套,这没什么可讲,里面的一些乐队倒是很有意思,可以翻一翻找找他们的歌曲。
再谈谈电影名称,《Kodachrome》,百度词条,(柯达克罗姆彩色胶卷,当年一直是各大图片社和杂志的首选。因其是外藕型胶片,冲洗极其麻烦,药水剧毒,处理费用昂贵,全球仅仅有十几家专业店才能冲洗,并多分布在欧洲和大洋州,冲洗邮寄过程中还有丢失的危险,因此在业余使用者当中很少普及),剧中老头本有提到【Steve McCurry】,马格南图片社社员,在他早些年就一直用的是Kodachrome这卷反转片,拍下了很多惊艳四座的照片,(他很出名的一张作品就是阿富汗少女)。
再回到电影,整部片子都用35mm胶片拍摄,不仅仅考验着摄影师的技术,更多的是对胶片的一种情怀融入到了这部片子里面。
随着科技的普罗大众,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手拍一张照片,不管好与坏都是在记录着属于自己的一方天与地。我们不仅感叹着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同时也带来的更快节奏的生活。在后浪推前浪,新旧交替的时代,数码摄影注定是要占据主导的,但也有那么一小撮人在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记录着这个时代和世界周遭发生的事,一卷36张or10张8张,又或者用湿板的大画幅去拍照,总是会有人在坚持热爱着这些在现在人来说可能会被淘汰的东西。一卷胶卷,从打开放入卷片轴、过片、拍摄、回卷,再到拿去冲洗后打印出照片,然后还有底片,这些慢的又实在的东西,“01”是无法去比拟的,而且数码后期要做胶片的色彩是比较难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相机会有胶片模拟这个功能了。
总之胶片就是让你更加热爱生活的一部分。试着用胶片去记录下身边的人和事吧。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及两张个人粗鄙的胶片摄影,最后有人知道片尾那些图片的出处还请劳烦请教下。
突然一瞬间的感悟,所有的旅行,所有的思绪,所有的情感都汇集在那一刻的快门,but it was your bare eye witness that very special moment, not your shot, the simpler the better, the more close to the essense of your sentiment upon shotting. That’s why 35mm shot is the most beautiful shot on this planet, you capture the moment with this shot like your own eye, brain, heart beating and breath.
关于柯达克罗姆胶卷:是柯达推出的首款彩色胶卷,2009年停产,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父与子之间的关系,除了漫画书里展现给我们的,还有很多的亲子关系,是那样遥远而陌生的。
在这部影片中,父亲喜欢摄影,喜欢自由,可他又喜欢用胶片记录这个世界,喜欢这样怀旧的记录时光,即使是已经被数码相机充斥,他依旧坚持使用胶卷相机,也就有了在他生命尽头发生的这个故事。
这是一部小众的电影,只有不到五千人标记,总分7.7,但我却想要给它打上五星。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部关于摄影、关于胶片、关于柯达的故事,也是一部关于音乐的电影。
“Shot on 35 mm Kodak Film.”
整部影片用35mm胶片拍摄,豆瓣对影片剧情的简介很简单:
“一对父子前往堪萨斯州,他们想在柯达公司最后一间柯达克罗姆胶卷实验室关闭之前冲洗照片。”
和胶卷一样,故事轻盈简单,和胶卷中定格的事物一样,有着很重的分量。
影片的一开始并没有对父亲的职业作出很强的指向性,只是告诉观众父亲已经事业有成,喜欢音乐。
即使生命已经垂危,却愿意把最后的力气花在打鼓上,并且有自己专属的乐房——一间玻璃屋子,当鼓声响起,穿透玻璃,情绪与力量更加丰富与感性。
儿子受父亲的影响喜欢音乐,当上了乐队的经纪,不太幸运的是,中年的他,还没有车,没有签下过知名的乐队,甚至面临失业的危险。
连接几十年未曾见面的这对父子的纽带,就是父亲的生命快要走到了尽头,重要的是,陪伴了父亲一生的柯达胶卷,或者说,父亲用柯达胶卷,去让这个世界的真实被保留,在父亲的垂暮之年,柯达宣布,最后一间可以冲洗柯达克罗姆胶卷(Kodachrome)的实验室,也即将关闭。
父亲最后的愿望,是和儿子一起驾车去遥远的另一端,冲洗他最早的作品——还保留着的四卷胶卷。
即使是这样,作为儿子甚至不愿意和父亲吃一顿饭,最后还是因为血浓于水,坐到了一起艰难的共进晚餐,但饭桌上的言语却不是那么和蔼,争锋相对在每一句话里,然后不欢而散。
我不想过多的叙述父与子相互妥协踏上旅途的过程。
因为整个影片最让人动容的地方,是他们去往胶卷店的这条路上,也是父亲与儿子和解的一条路,这趟路途,有美国西部的风景,有黄昏下的老式敞篷车——这是父亲开了多年却没换的车。
虽然影片从一开始所塑造的父亲的形象,是那样自我,顽固、甚至自私的一个人,但他却喜欢胶卷,喜欢有年代感的物件。这也就注定了,他的一生,与胶卷,是相互成就的。当胶卷面临死亡,他的生命,也将走到尽头。
护士Kern,她拥有天使的面庞,也拥有着能够包容与理解他人的心。
影片虽然讲述的父与子的故事,但她却是推动父与子关系从僵硬到柔软的重要存在,从一开始劝说儿子Ryder去与父亲相见,到踏上旅途。毫无例外,她与男主人公Ryder延伸出了一条感情线。
戏剧性的是Kern没能够陪伴父亲走完最后一程。
父亲最终还是没能够挺过去。
父亲的死亡,也象征着柯达胶卷时代的彻底终结。
在抵达实验室后,儿子看到了父亲在事业上的光环作为观众的我们,也才知道,原来父亲已经是世界著名的摄影师了,在这里的实验室,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天,他说:
“我们都很害怕时间,和它继续前行的方式、事情消失的方式,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成为摄影师。我们本质上是保护主义者,通过拍照来让时间静止,让瞬间成为永恒。”
这是父亲对于摄影的释义,也是对人生的释义。父亲花费了一生的时间去摄影,甚至失去了家庭,失去了至亲之人的理解与尊重,在生命的尽头,他终于收获完整的人生。
在他告别人间的那个夜晚,所有的摄影师们夹道送别,这是对他一生事业最大的肯定。这段有裂缝的父子关系,也得到了儿子的释然。
这四卷早期的胶片作品,送到了儿子的手中,当这些胶片投影到幕布上,一幕幕闪过的是他的童年,还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亲一开始的摄影对象,就是他爱的人们,他的母亲,还有他。
x
如果恰好你也喜欢用胶片去记录这个世界,如果你恰好有时间,就去感受这部影片里,保留的旧时光,每一帧的镜头里,都有那股藏在胶片里的温柔与力量。
最后附上,这张影片中出现的音乐,他们都是上个世纪的声音,拥有着和这部影片一样的柔情和力量。
分享专辑《Kodachrome (Music From The Netflix Original Film)》
本文转自公众号:一个罐头
我觉得8.5分是值的。 艾德哈里斯演得特别好,绝对是全剧的灵魂,如果没有他的表演,这部电影可能就没法看了。。。 所以,永远不要低估一个好演员一个伟大演员的价值。 相比之下,儿子的演员从外形到演技都不尽人意,至少不是我的菜,感觉与父亲不太匹配,包括外貌和气质上的,都不太讨喜。这是影片的遗憾之处。 这部致敬胶片摄影,致敬摄影家的电影具有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哈里斯杰出的演技,让人对这位伟大摄影家的桀骜不驯和大师才华产生深深的尊敬。 对我来说,看到他生命末期的那种无奈、悔恨,和对相机对胶片爱不释手直至生命戛然而止,禁不住难过得想要落泪。。。
结尾儿子看父亲临终千辛万苦冲洗的胶片没啥悬念,早就想到了,肯定是儿子小时候,自己初当人父的快乐记忆。
本说:人性是有形的。摄影是让时间停止。。。还有好多很经典的台词,记不太准了。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就是一部阐述人性的好作品。不能不说,美国电影在刻画人性方面的优秀之作比比皆是,数不胜数。这里就不和我们自己做比较了,没意思,总是让人很灰心。。。 放胶片时女护工恰到好处的出现有点俗套,我感觉是个败笔,镜头收在两人依偎的背影也没啥意思。与对于老头的生动刻画相比,二人的恋爱关系很是苍白。
反倒是,影片结束后,字幕旁呈现的摄影大师的代表作品,那真是让人惊叹!那种视觉冲击力看得我目不转睛。。。。。
3.5 抢救逝去的时光和我们的记忆。最后十分钟真叫人流泪,摄影师凝视相中人,而相中人各有自己的凝视。想起爸爸去世后,找到他珍藏起来的底片,是我们一起在我的幼儿园里拍的,当时我全托,大概是他去看我吧,具体也忘了,反正就只有我俩,或只有他拍的我;他妈的这一刻好想他啊!
或许后来走偏了,开始时是美好的,一生波澜壮阔,落幕时也令人惋惜。老头如此,柯达也如是。老头作为父亲的形象是原创,摄影师的形象却是取自Steve McCurry,最后的kodachrome是在他手中,片中的伟大事迹和片尾照片用的也都是他的。整个影片的色调确实就是kodachrome的,暗部死黑,整体偏洋红,对黄色表现特别好,对蓝绿色比较抑制,以至于开头我还以为是70年代的故事。老头死时,摄影师们夹道送别,闪光灯冲天而闪,我当时就热泪盈眶了,一个人在事业上能获得的最大褒奖不过如此,《美丽人生》里主角收到同事钢笔的礼遇恰似相当。但不管事业如何,一个人一生中的最大成就,仍然是自己的孩子,最大享受仍然是家庭。人生得意,岂得两全?
该片大面积冗长平庸的对话和剧情也掩盖不了其中短暂炸开的才华火花,那几个片段就是说出了一些永恒不变的大道理,那些值得一遍一遍重复的道理。宽恕别人,宽恕自己,人生的意义如何实现,如何留存,艺术的真相是为了什么,它讨论得还不错。歌也好听!
喜欢,生日快乐🎊!
作为一个摄影专业的毕业生,结尾处哭的不能自已,我们都是保守主义者,都曾想用某种方法来留下时间,然后我们便选择了拿起相机。
有些颓弱无法避免,例如唱片、胶片,甚至生命。但总有些什么无法被击败,例如爱的延续和更迭。
Nothing gets better when music meets photography while being on the road
情节不用看就能猜到,肯定是那么个过程,那么个结尾。但是喜欢没什么办法。
很久没有看到这种让人看完很走心的电影了,最后甚至看哭了,喜欢这类剧情片,公路桥段的风景好美,胶片的质感也非常棒,演员也都喜欢,很不错了。ps.不知道为什么Netflix显示分级是mature 15。。
柯达也致敬了,摄影师也纪念了,父子情也说了,四平八稳,离牛逼差一脚。
很轻的故事,很重的人生。
父子和解的老套路,唯一的惊喜是导演拍摄用的35mm胶片,画面上浓浓的质感。
突然,在最后播照片那一刻,崩溃...突然,想起了,消失在我生命的父亲
美国人喜欢开车境内跨洲跑的很大原因是没有过路费和油价便宜
“我们都很害怕时间,和它继续前进的方式、事情消失的方式,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成为摄影师。我们本质上是保护主义者,通过拍照来让时间静止,让瞬间成为永恒。”
看完电影,边听OST边翻老照片,结尾曲真奇妙~
Film与DIgital,父与子,旧时代和新时代。“我们本质是保护主义者,我们通过拍照来让时间静止,让瞬间成为永恒,人性是有形的。”
一个时代的谢幕
一星给奥妹,一星赠音乐,一星敬菲林,一星送金句,最后一星遗父子情~
05.27为了一卷菲林去拍一部电影,这当然……absolutely good!// 08.16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故事,但是讲得真棒,音乐,摄影,公路旅行,伤感又治愈。/老爷子离世时,所有后辈和同行们用闪光灯送别,看到这儿直接泪奔。/最后,向Kodak公司致敬,徕卡M4-p是台好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