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HD

主演:斯琴高娃,周润发,关文硕,卢燕,史可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普通话年份:2007

 剧照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2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3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4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5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6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3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4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5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6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7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8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9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电影标题中有“my aunt”的字样,电影一开场就是一个叛逆少年去上海见他格格不入的姨妈。我想多数人看到这里都会象象我一样,在心中勾勒这样一个框架,姨妈和侄儿都有性格缺点,两个人冲突几次,磨合几次,矛盾消除了,一老一少从此过上幸福生活。老俗套主旋律一个,上海家庭版《我俩儿》。

其实许鞍华并非没有拍过这样的电影,《上海假期》就有点这个意思。如果真的拍成这样,这就成了许鞍华三流作品。

然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并非这样,她的情节直转而下,迅速地把人物带入不如意地现实生活,进而直指人性中不为人知的那一面。

许鞍华最好的作品大概属于《投奔怒海》《女人四十》《男人四十》这几部。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大概是《女人四十》,因为这片子的观赏性最强。我觉得《男人四十》要更好一些,但是或许珠玉在前,而故事又比较正经,《男人四十》并不太受人注目。

然而无论《女人四十》还是《男人四十》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有一些喜剧的桥段,虽然整体而言气质是哀伤的;他们都表现了一类人面临的生活困境,但是又并不局限于个体或者群体的体验,而将思索延展到更深层的人性层面上。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也是如此。

尽管电影中有些喜剧情节,例如姨妈去游泳的段落。然而将这个故事串连起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生活打击。而与《四十》不同的是,电影的结局,姨妈彻底地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跌入了她生命的最低谷。

姨妈的悲剧似乎是环境造成的。姨妈处处彰显着她与时代的格格不入,她的英式英语,她的霸王别姬,都已经无人喝彩,只能让她孤芳自赏,最后无可奈何花落去。

她最初把邻居称为瘪三,虽然透着小市民气,但那是可以被原谅的恶,和她后来对形势变化的无力感对比,更彰显她为现实环境所逼迫,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悲剧意味。

如果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么姨妈将会变成一个完全的悲情草根英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成了电影主题。这就成了许鞍华的二流作品。

但是《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还并不至于此。她要无情得多。她不仅揭示以姨妈为代表的老年人与现实的冲突,她更揭示了姨妈自己人性中的矛盾之处,从而把整个影片的视角从老年人群体放大到了更广阔的人性层面。

电影的过程中,就已经多次暗示了姨妈性格中的弱点。不只是她的小市民习气。还有她和潘知常的关系。他们两个只能互相欣赏,却无法相互信任。而这源于姨妈封闭的心。而肥猫飞飞之死,更明确地指向了生命中无法挽回的错误和那些错误所造成的伤痕。这些都是姨妈内在的部分,和现实环境其实并没有关系。

但是在电影的大部分过程中,姨妈内在这条线索都远远弱于残酷现实的这个线索。当四川女子杀死自己患病儿子的时候,现实的残酷性已经被推到了最顶峰。姨妈和每个旁观者都在自问,生命中重重苦难的意义何在?放弃理想是否会更好?

这之后,女儿刘大凡的来访是神来之笔。许鞍华在这里挥动利刃,迅速精准地切开了多年来的层层掩饰。现实的磨难突然被转回了对自己心灵的拷问。所谓的现实是什么?所谓的理想又是什么?现在的清高是什么?当年的背叛又是什么?

面具之后,一切的磨难都是来自人心。电影的结局似乎表示所有的理想全都被抹去了,剩下的只是在现实中苟活。

但其实也未必真的那么悲观。那轮温润如水的巨大月亮究竟代表了什么?这么近,那么远。就算无法触到,却也能轻轻抚摸每一个人伤痕累累的心灵。

许鞍华拍《男人四十》时,电影语言就比《女人四十》时要成熟了很多。《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在这方面的质量也很不错。有好些镜头都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例如姨妈和宽宽走过菜市场的那一段。

电影的配乐是久石让做的。整个音乐如苦茶入口,百转千折,只让人想为之一哭。音乐非常精彩,和电影的内涵也很配,但是和电影的外壳相比,却太直白了一点,在很多时候有煽情的嫌疑。如果能用更平易的音乐,可能会更好一些。但是单拿出来听,还是很出色的。

许鞍华有几分点播演员的能力,虽然《半生缘》中的黎明和《玉观音》中的两个主角都让人很不满意(这两部电影在许鞍华的作品中也只能算是三流),但是《男人四十》中的张学友和梅艳芳可被调教得真好,完全是脱胎换骨。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第一个出场演员小孩宽宽的表现平平,女主角斯琴高娃还算不错,但不算突出,似乎还有点撑不起姨妈这么复杂的角色。周润发的表演也不算突破。倒是赵薇演得真不错。她的戏份虽然不多,但是这一部分挑起了整部戏的核心,就是我说的神来之笔。她这个角色也很讨巧,有发挥的空间,又对电影很重要,非常适合用来争夺最佳女配角一类的奖项。

IMDB得分6.7(82人投票),我打8分。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2 ) 如果那满眼繁华都是别人的

周末有空的时候会去上海。纯逛街。坐3元起价的地铁在固定的几个地方穿行,南京路、福州路、人民广场、外滩、IKEA等等。因为匆忙,上海在眼里便只是一副繁华耀眼的模样。直到有次多呆了一日,离开那几条繁华街道,转入未曾踏足的领域,才终于看见了听闻许久的里弄,破败老旧的屋檐。于是大抵知道,无论什么城市,总有其光鲜和破败的两面,因为在这个大盒子里的芸芸众生本来就是不同的。

都说上海人有种优越感。对此我没什么发言权。不过宽宽的姨妈到符合我想象中上海人的模样。即便贫困却因着上海人的身份而姿态甚高,处处显露着没落贵族的优雅。比如,看见外地卖鱼的妇女污染环境是要抬头上前批评的,面对爱显摆的邻居总是要强调自己可是大学生出身的。可骨子里却细致得小里小气,和外甥要算计水费电费,对男人即便喜欢,可也介意他一顿要吃掉一斤小排骨。在人前几乎是头可断发型不可乱,可关起门来西瓜掉到地上也要拣起来吃掉。如此表里不一的矛盾综合体,便是大多生在上海却因寒酸而只能旁观这个城市繁华的人群写照。

对于姨妈的遭遇,我并不同情。年轻时下放东北,无奈的结婚生子。想来内心该是多么的愤懑不平,自己那大城市的身子骨怎么可以一直窝在这种小地方。于是得了机会回上海,便头也不回的抛女弃夫而去。以为回来就什么都是好的了。可当你满心投奔它,却发现更多是自己的一相情愿。城市象个舞台,眼里所见的眩目表演只属于少数人。更多的人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一边艳羡着,一边不得不为每日的生计奔波。到头来50多岁的人了,又得到什么?值得说的不过是曾经的高材生,上海市民身份,一间鸽笼样的房子,除此之外便一无所有。于是认识个男人就轻易相信了,那点可怜的积蓄也轻易被骗光了。躺在医院里床畔无人的凄凉景象,便是一生追求的终点?不过镜花水月一场。

仿佛顿悟了。和老早抛弃的女儿回了东北。临走前也不再端架子,而是面带尴尬的承认:在上海实在混不下去了。而后的人生,是守着粗俗的丈夫过庸烦无望的生活。如此,她却平静的接受了。在市场里一口口吃着咸菜馒头,无动于衷到心凉。我想她的心已经死在了载她离开上海的那辆车上。没有对话,没有煽情音乐。从摩天大楼,到夜色灯火。镜头清晰的呈现着这个都市的盛大与繁芜,象一场华丽的告别。

这城市在观光客的眼里依旧光鲜亮丽。只是,如果那满眼繁华都是别人的,你还要义无返顾投身其中么?

 3 ) 中国姨妈


李樯对“高潮前置”这样的提法感到很新鲜。作为《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以下简称《姨妈》)编剧,他愿意倾听别人对电影的任何看法。姨妈叶之棠与“表弟”潘之常在别墅房子(开放式的叙事结构并不用交待别墅的出处)里披着戏服唱着京剧上演了一场忘记世俗生活的“赏心乐事”,堪称华美、惊艳、令人心旌荡漾。这是影片中的高潮,它在影片进行到一半时就出现了。
此后,情节急转直下,管繁弦急,姨妈因投资墓地而血本无归,因邻居水太太之死而“兔死狐悲”,因急火攻心而摔伤了腿,因错帮了骗子金秀花而闭门不出,大城市的繁华闹尽、风流云散,小百姓的恩怨情仇、家长里短最终有个落脚之处——因对女儿的愧疚而离开上海回到鞍山,结局则具有“救赎”的意味:与前夫在小商品市场上摆着地摊卖鞋,影片定格于姨妈就着咸菜啃馒头。
如田沁鑫、邹静之等优秀的导演和编剧一样,在李樯这里也听到了“世道人心”的说法,他用这四个字来概括他的文本。导演许鞍华也把影片的成功和引发的讨论归功于“剧本的力量”。
李樯戴着一副大黑框眼镜,中等个子略显单薄,深色而简练的衣着使他显得低调,这个身份证上写着1968年出生、实则是1970年生人说起话来显得很有活力,已经完全没有老家河南安阳的口音——安阳是他的第一个剧本《孔雀》的故事发生地,在这个给他带来一致赞誉的剧本中,讲述了一个家庭与一个时代的冲突与和解,在李樯的叙事中,人们总是带着梦想去生活,想当伞兵的姐姐和叛逆的弟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特有的环境中,完成了他们残酷青春的成长。
李樯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巨变保持着一种本能的清醒,尽管他不愿意承认,他对生活的敏锐关注,他甚至不愿意承认一个剧作家所具有的梦想。很难让人相信,一个没有梦想的剧作家,能使他的剧作中的主人公,有那么强烈的梦想。在《姨妈》中,表达那种梦想的时候,是用一轮大得超乎常态的月亮所代替的:它映照在姨妈的病床前,此后,又在外甥和表姐的窗台前,照亮了他们憧憬未来的面孔。
李樯在剧本中是用这样来描述月亮的:它像一头“温柔的大兽”趴在那里;它“一点一点”照进房间,最后整个房间都亮了起来。
在影像上,许鞍华用特技对月亮进行了处理,使它足够大,有童话般的效果。人们对这轮超现实的“月亮”争论不一,有人认为,它与另一部当代题材的电影《三峡好人》中出现冉冉升起的“火箭”一样,这种超现实主义的意象是“廉价而讨巧”的。
李樯不能接受这样的评价,他激动地谈论月亮对于中国人所具有的意义。这是在北京安贞桥附近的一个咖啡厅里,服务员都认识他,因为他常来这里见人,有时候点一杯卡布其诺,店方每次都给他打八折,但有可能并不知道他是中国目前最受欢迎的编剧之一。《姨妈》刚刚从北京的各大院线下线,这部慢热型的电影获得了众口一辞的口碑,一些人在MSN上互相推荐这部影片。
李樯用唐朝诗人王健的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来解释,月亮在中国人精神蔚藉和情怀表达上所占有的份量,他用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对比剧中“姨妈”的“晚年情景”,最后他摊摊手:“总有月亮来照耀吧。”
在社会学的层面,《姨妈》的触觉不可避免地探及到两大问题,使得这部都市化的“文艺片”不仅仅具有娱乐价值:一是姨妈的“晚年幸福”,中国正在迎来一个老龄化的社会,每年新增近600万老年人的现实使得人们不得不考虑他们的生活,是像“姨妈”一样回到前夫孩子身边去、继续谋生还是别的,摆在每个家庭面前;二是片中的金秀花对因身体衰竭的女儿实施了“安乐死”,这在中国仍是一个道德和法律上悬而未决的难题,金秀花说:“把双方都耽搁着不如再生一个呢”是许多百姓的内心写照。
这样的“中国式困境”在拍戏过程中也有遇到,导演许鞍华对这场“安乐死”的戏并不满意,原因是找来演金秀花女儿的小演员的戏份不够,因为小演员的母亲忌讳女儿演“死人”的场景,许鞍华遗憾地表示:“哪怕后期时觉得需要剪掉,但至少拍的时候女儿的死应该表现得更充分、更惨一些。”
影片中,起初的感觉是姨妈的邻居水太太比姨妈更加“后现代”一些,每天都换不同颜色的头套;而每次都穿着一件不同阿迪达斯运动服出场的外甥,更像是全球化消费主义盛行的一个小小样本,他最后将会出国留学,这也许是在鞍山某餐厅当厨师的表姐梦寐以求的东西,世界对于某些人而言是“平”的,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则充满“坎坷”和“不可能”。
影片中随处可见的戏谑和娱乐的场景,容易使人联想到《疯狂的石头》的某些段落,却往往会使人忽略片中存在着三次死亡。
除了金秀花女儿的死之外,邻居水太太的猫是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一种力量,这只“明星”猫在一开始就有穿着短裙的镜头出现,此后,它的死亡带给影片急转直下的转折,缓慢的叙事在这里发生了转折——李樯的剧本经常是这样,在娓娓道来的叙事结构中,使大幕徐徐拉开,不少悬念引而不发,然后陡生波折,像一道心电图的曲线,不停地移步换景、引发冲突和交待悬念,令人目不暇接。
爱猫死后,水太太也郁郁而终,这令姨妈既愧疚又悲痛,她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唯一近邻也失去了,像是最后一根稻草使她走向了暮年。李樯非常满意自己目前的精神漫游状态,他将“戏”与个人生活分得非常清楚,在日常生活中,他一点也不“后现代”,虽然他能将片中的网名“六公主”、“七侠演义”叫出来,但自己从来不用电脑、不使用互联网,保持着手稿写作的状态。对于他而言,世界是否是平的,一点关系都没有。
然而,他仍然看到了当代题材所引起关注的力量。尤其是,当代题材是对正在身边发生的事情的处理,更容易受到怀疑的眼光。从这个角度来讲,挑战性也更大。他愿意就此做更多的尝试。
37岁的李樯当过兵,曾经是文艺兵的一分子,被送到中央戏剧学院编剧专业学习后,于95年离开北京,转业到河南安阳的豫剧团作编剧。
那也许是他人生当中最苦闷的一段日子,相较后来再次返回北京,做一个“北漂”,在大望路附近租住地下室,甚至有短暂的报社编辑的经历,他在安阳豫剧团一年多的平庸的生活,使他觉得既与工作绝缘(写不了豫剧)、又与社会隔膜(同学们都在北京发展)。
“有剧本写就很开心了。”李樯虽然稳坐“文艺片编剧”第一把交椅,也有外界传闻他迈入“百万编剧俱乐部”,但他对此似乎并不上心。“我不是一个有梦想的人,就这样懒懒的很好。”
许鞍华正是在看过李樯的剧本《孔雀》后,而想与李樯合作的,尤其是,周润发的加盟给片子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他所扮演的潘知常,被很多观众认为是周润发近年来发挥最好的演技,其中许多经典的段落已为人熟知并津津乐道,大有盖过周星驰的无厘头之风,其穿风衣的背影再次出现,但这次却给人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
“我就是想让80年代的孩子知道,什么是风流。”李樯笑着诠释这个角色:“与速配不一样的是,浪子也有浪子的情深义重。”与这个时代的“酷”不一样,在街头老骗子潘知常那里,也拥有“风华”。
潘知常说:“长恨此身非我有”。他年轻时还写过两句诗:平生只有双行泪,半为浮生半美人。潘知常说:“我父亲过去是丝绸商人,我母亲是他的二房太太。因为失宠,很落寞,脾气很暴躁。她评价我的诗是‘君诗如美色’……”
说到这里,李樯笑声中多了一些调侃之气。他的另一部与导演顾长卫合作的电影《立春》下半年就要上映了,蒋雯丽将在其中扮演与她反差较大的女主角(貌丑音美),这对她的演技而言也是一个挑战。而李樯在下半年将投入一部新片的编剧中,内容将取材于《七千湘女下天山》的故事。
这部被人“后现代的大姨妈”或“后姨妈的现代生活”等等一通乱叫的电影获得了成功,在香港的观影热甚至超过了内地,最初许鞍华担心票房的压力会有损下一部电影的投资,但她在香港那边电话中传来的声音却是如释重负,“《姨妈》的反响那么好,投资方当然愿意继续合作啦。”
 

 4 ) 后现代的表征与月亮的隐喻

【作者】周和军 王金龙


 许鞍华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两大旗手之一,作品充满了深沉的人文关怀、政治反思与历史感叹,她聚焦女性命运:《女人四十》、《阿金》、《客途秋恨》;关注社会现实:《投奔怒海》、《千言万语》;寄托家国之思:《去日苦多》;抒写侠义情怀:《戈壁恩仇录》、《江南书剑情》;影片风格多样,类型各异,获奖众多。
  许鞍华惯以轻松姿态把握沉重话题,新作《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讲述了年逾六十的姨妈叶绍棠,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无所适从,历经了炽热的黄昏恋、虚幻的发财梦,最后黯然神伤离开上海,回到鞍山老家,重新品尝清贫、本色的人生况味。影片采取了三段式结构,第一段讲述了宽宽和姨妈两代人之间的碰撞与磨合,色调为白色,调皮、纯真;第二段讲述了姨妈与潘知常啼笑皆非的“黄昏恋”和含辛茹苦骗人度日的金永花,整个色调为红色,含有戏谑和警醒的意味;第三段是身心疲惫、理想破碎的姨妈向时代投降,整个色调为灰色,落寞凄凉。影片凸显出当下的文化冲突、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价值错位。
  
  一、后现代的表征:拼贴、并置与不确定性
  
  “后现代把世界作为破碎、充满偶然和边缘、‘拼盘杂烩(pastiche)’等的集合体,认为世界是不确定的,作品的意义也是不确定的。”① 拼贴、并置这些后现代特征作为一种叙事技巧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得到广泛运用。影片以外甥宽宽的视角交待姨妈的生活常态,通过两代人的矛盾与冲突切换叙事,引入新新少女飞飞,上演“绑架”风波,宽宽因此退场。然而,剧中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经历了花言巧语、劫财骗色的潘知常、度日维艰、“碰瓷”为生的金永花和飞扬跋扈又沮丧压抑的女儿刘大凡,宛如一幅以姨妈为中心的拼贴画,各色人物都成了她后现代生活的点缀与铺垫,线索看似松散,实则环环相扣,最后都回归主线,通过姨妈后现代的种种生活,刻画出人生百态与世事沧桑。后现代生活也是一个当下生活复杂矛盾的拼盘,前卫的和落伍的,华美的和丑陋的,快乐的和痛苦的,无数的对立面同时并存于一个几何体上,姨妈是这个载体和缩影。
  影片采用了悲喜并置的叙事风格,许鞍华坦陈是“喜感很强的悲喜剧,像漫画一样”。影片前半段诙谐荒诞,通过与憨厚淘气的宽宽、张扬虚荣的水太太的相处,彰显出姨妈个人生存的尴尬处境。后半段风格急转直下,经历了“爱情劫”与发财梦,姨妈人财两空。女儿刘大凡的出场,掀开了姨妈不堪的过去与旧日的苦痛,悲伤与命运成为主旋律,揭示出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式微与失落,姨妈从一个喜感的写实人物逐渐还原到被历史与时代遗弃的凄凉身世与人生原点。编剧李樯无疑是影片风格的关键,他延续了一贯的黑色幽默式的市民生活风貌描绘,转而切入冷峻悲悯的小人物梦想落空的悲剧叙述,李樯对现实脉动的准确把握使影片具有了“当代中国”的质感与沉重。
  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意义观的核心,是后现代文化在否定和建构中提出的关于意义的主张,“‘不确定性’主要代表中心消失和本体论消失的结果。在缺少本质和本体论中心的情况下……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之一,这一范畴具有多重衍生性的含义,诸如模糊性、间断性、多元论、散漫性、解合法化、反讽、断裂等等。正是不确定性揭示出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品格。这是一种对一切秩序和构成的消解,它永远处于一种动荡的否定和怀疑之中”②。李樯从影片主题的视角来把握后现代:“人们感到过去所依赖的价值态度和观念体系全面崩溃,什么都对,什么又都不对,一切都变得不确定和模糊,生命的意义和思想深度同时消失,一切都被商业化,高雅和通俗泾渭不明,任何权威的话语都被认为是过时的,整个世界成了一个混乱无序的梦境,不断被篡改和颠覆……姨妈是个群像角色,无论你现在处于社会中的哪个位置,甚至如年少的姨妈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但总有一天你会老去,你的理想早已飘走,你自己也被社会所抛弃,这就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可能有些人会认为这太过悲观,但是,这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姨妈的衰亡过程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未来。”姨妈一直努力做时代的弄潮儿:大学毕业时响应时代召唤成为一名光荣知青,身体力行知识分子与工人结合的政策,与目不识丁的大老粗结婚,落实知青返城政策后,义无反顾地抛夫弃女回到上海。工作优异,年年先进。年逾六十,壮心不已,对爱情仍充满憧憬与向往,对财富更是求之若渴。我们可以看出,姨妈的每一个人生时期都是时代脚步的追随者,姨妈的每一步奋斗足迹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与时代息息相关紧密合拍。然而,社会生活的急剧变迁,人生观念和价值取向逐渐发生了嬗变,传统的、确定无疑的东西逐渐被消解,一切都变得不确定,正如影片所宣扬的:“最悲哀的生活不过如此;最美好的生活也不过如此”,生活的本真和意义变得不置可否,不再有确定的范式和内涵。“后现代主义时代,我们也面临着一种具有同样的破坏力,而且同样是灾难性的感情……如果说现代主义时代的病状是彻底的孤立、孤独,是苦恼、疯狂和自我毁灭。这些情绪如此强烈地充满了人们的心胸,以致于会爆发出来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的病状则是‘零散化’,已经没有一个自我的存在了。”③从开始在上海的高调张扬盛气凌人到返回鞍山后的沉默寡言低首不语,我们可以洞察到姨妈内心的火焰从熊熊烈火到奄奄一息的全过程。力争上游的姨妈也逐渐被时代巨流所吞噬和淹没,姨妈的人生遭际其实就是一曲理想主义者的悲歌。
  
  二、月亮的隐喻
  
  电影理论家彼得·沃伦将电影的表现手法分为两种极端:一端是现实主义,即用纵深的空间(景深镜头)和延展的时间(长镜头)来表现现实生活的本质,代表作品是罗塞利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另一端则是表现主义,即用抽象的画面(通常是二维平面)来象征、隐喻复杂的心理世界,代表作品是《卡里伽俐博士的小屋》。《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采用了彼得·沃伦所总结的抽象画面,即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强调满月的象征与隐喻意蕴。满月在中国文化中意指内涵非常丰富,既可指代完整美好,也可象征举家团圆;既可寄寓爱情婚姻,也可喻示繁荣富足。影片中满月的意象总共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出现在姨妈摔伤住院期间,皎洁的月光笼罩病床,惊醒酣睡的姨妈,当满月逐渐移步窗棂时,姨妈的反应耐人寻味:肢体语言由睡意朦胧到起身凝视,复又卧身病榻,眼神也经历了从迷离惺忪、惊奇渴望到失落淡然的转变。许鞍华认为:“月亮是重要的感情点,是电影情节转折时不同调子的东西,应该是有超现实东西出现,才不会让影片过于悲伤,有种神奇的感觉。姨妈看到的月亮,我认为是为了安慰病房里的她,人生病的时候会很孤独,有个大而亮的东西让心灵温暖,我想人在病房里肯定要朝窗外看,设置一个象征的话,月亮比较符合逻辑。”综观全片,此时的满月隐喻丰富而复杂:一是美好。正如南朝周祗《月赋》:“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所描绘的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月亮,对于姨妈而言,月亮代表了她曾经理想的美好,当她感知到月光的朗照时,本能地去追寻与捕捉,然而,事与愿违,月亮冉冉远逝,如同她的人生际遇,理想终归弃她而去,姨妈只能偃旗息鼓复归于初。二是团圆。无论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团圆在中国文化中是满月的应有之义。影片的上半段交待了姨妈现在时,形单影只,敢为人先,如今,身卧病榻,孤苦无依。满月的出现暗示了母女重逢的场面,也为揭开姨妈不为人知的过往设置了铺垫与伏笔。三是抉择。满月的出现,姨妈“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夜白头暗示了姨妈内心中的艰难抉择与痛苦蜕变,姨妈在病床上缓缓起身目送满月的升空,犹如一场跟过去的生命作郑重告别的仪式。姨妈侧身而卧时眼眶里的泪水依稀可见,那是祭奠和慰藉自己远逝的青春和斑斓的理想。那一夜后,我们看到的姨妈不再是趾高气昂心高气傲,而是心如死灰暮色残年。那一刻的满月,凄凉而悲怆,象征了姨妈放弃了后现代的理想生活。
  
  满月的第二次出现是在宽宽做客鞍山的一夜,满月的隐喻被许鞍华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和指向。一是爱情。宽宽心事重重,难以入睡,皓月当空,宽宽被圆润明亮的满月所吸引,到阳台赏月,不能成眠的还有刘大凡。宽宽告诉了刘大凡他青春期的苦恼,暗恋一女孩儿,但是女孩儿不喜欢他,宽宽的爱情无疾而终是因为他是个瘸子。初恋的终不可得使宽宽初尝生活的苦涩,开始体会人生的滋味。刘大凡的爱情同样难以为继,无奈而悲凉,既有遇人不淑的偶然因素又有情理之中的客观原因。许鞍华解释为:“宽宽看到的月亮,他要开始自己的人生了,想着自己最关心的东西——爱情,爱情到底好不好不重要,月亮就象征着美好的爱情。另外,也可以这样想,月亮一直望着地上的苍生,月亮是一成不变的,但苍生却过着反复无常的生活,这也是哀愁的一种象征。”二是希望。满月的出现意味着希望的降临。虽然宽宽的初恋较为青涩,但影片寄予了希望与亮色,宽宽即将开始新生活,远赴澳大利亚留学,成长中的爱情烦恼不过是他人生中的一段小插曲,等待他的将是光明的未来与锦绣的前程。刘大凡若有所思,眼神忧郁而怅惘,刘大凡做厨师心有不甘,然而,她的希望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判若鸿沟,制约她实现理想的是她的学识与出身。实际上,姨妈的现在暗示和象征了刘大凡的未来。许鞍华试图通过纯净、皎洁、永恒的满月来隐喻:每个人的希望与梦想就像那轮满月,明亮而美好,在实现的过程中总是充满了荆棘与坎坷,希望与现实的沟壑就像人和满月的距离欲求不遂可望难即。
  影片结尾处,两鬓斑白的姨妈坐在冰冷的摊位前,后面的收音机传来了姨妈感同身受、具有反讽意味的唱段:“吉日良辰当欢笑,为什么鲛珠化泪抛?此时却又明白了,世上何尝尽富豪。也有饥寒悲怀抱,也有失意痛哭嚎啕。轿内的人儿弹别调,必有隐情在心潮”,姨妈吃着咸菜,嚼着馒头,品味着人生悲欢,令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浮生如梦,为欢几何?让人去思索个体直面社会问题和现实处境的困惑与失落。
  回首繁华如梦渺,空有隐情在心潮。春秋亭外,依旧风狂雨暴,只是再无悲声破寂寥。影片的最后,宽宽有一句神来之笔:“我终于成了个瘸子。反正我以前也不瘸过”。繁华落尽,过尽千帆,人生不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注释
  ①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71页。
  ②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0-381页。
  ③杰姆逊:《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陕西师大出版社1987年版,第177-178页。

 
【原载】 《理论与创作》 2007年第3期

 5 ) 生活就是这样“后现代”!

我一直以来都刻意避免去看那种还原市井小民底层生活的电影,因为那里面的生活太艰难也太现实。

这类电影与悲情浪漫英雄主义的大片截然不同,大片里面的生离死别悲欢离合恩怨情仇离我们太过遥远,这种令我们常为之惆怅百转的情节日后大多成就经典,太过坎坷的经历,再借助坎普的语言、坎普的行为、坎普的拍摄手法总让观众们唏嘘落泪。我们热爱的就是这种拥有着遥远距离感的震撼,和那份永不磨灭的刻骨铭心。

而那种刻画小市民人生百态的电影,往往拥有太过真实的生活场景、似曾相识的对白……我们每个人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环境在这种电影里比比皆是。观众常常会自发的产生一种代入感,在这类电影的映射下看到一个酸涩平淡生活中的真实的自己,如果看得多了,就会和《杀手莱昂》里那个小娜塔丽·波曼一样心灰意冷并质问:生活永远如此艰辛?

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小喜小悲充斥在两个小时里,却同样让我感叹底层人物的悲哀与无奈!

在这部电影里,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姨妈读过大学,操一口正宗高雅的英式英语发音,痴迷京剧与国画,内心追逐富有情调的精致生活,却在文革时远配东北鞍山委身于粗俗的糙老工人,不甘梦想破灭的又抛夫弃女逃离那个梦魇回到上海。但即便是在上海,也无非邻里间的攀比与争风吃醋,为了几块水电费跟假期里寄居的晚辈斤斤计较尖酸刻薄,被别人偷了一幅自己的国画作品首先流露出的是欲盖弥彰的窃喜……斯琴高娃对这个角色的诠释绝对精彩入骨,她把身为小人物却身处繁华都市的矛盾心态勾勒的恰到好处,姨妈自命清高,嫉妒心膨胀,虚伪自私,却又同时善良、宽容、内心情感丰富、更富有同情心,她那与当前社会格格不入的言行举止和她身上那种让人又爱又恨的表里不一,使姨妈在上海的各种遭遇,看起来貌似荒诞怪异,实际上则无不透着冷列的尖锐。她的对手从卢燕到史可,再从周润发到赵薇,他们都是姨妈生活中举足轻重的过客,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步一步的,或直接或间接的把姨妈逐渐逼向绝地……而姨妈。而这些情节也恰如其分的反衬出社会现实的阴暗面与凄凉现实。

然而生活中,又何止姨妈一个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老戏骨卢燕所饰演的灰带鱼表面上看起来矫情做作,但实际上同样是都市里被人遗忘在角落一隅的独居老年,无可避免的孤独又脆弱,经不起一点波折,他们唯一的需求翻来覆去无外乎还是那两个字——陪伴,一旦这个精神支柱被摧毁了便一无所有。

史可出演的打工女骗子金永花同样精采绝伦,有人说她自甘堕落,有人说是生活逼迫成为骗子不值得同情,但无论如何她有着令人心碎的隐情。谁都想奉公守法的挣钱,谁都曾经奉公守法的挣钱过,但是由于生活的压力,来自大环境的不公正,对于弱势群体的刻意忽视,而选择“快速致富捷径”的漂泊在外的金永花们绝不是可以被我们忽略不计的极少数。而金永花最后替女儿做出的选择与结果,虽然表面看起来残忍决绝,但这其实是无根无基弱势打工族们最后的无奈选择,如果还有一丝生存下去的曙光,谁会去斩钉截铁的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呢?

赵薇客串的刘大凡代表了姨妈曾经抛弃掉的鞍山生活,刚刚出场时,她的粗俗、冷漠让人反感,但随后她在马路中间与姨妈争吵的那场对手戏,又把观众拉回到对于“环境造就行为”这个社会因果的感慨上来,由此对于女儿刘大凡的恨意一下子软化得无影无踪。而后赵薇在鞍山饭店做大厨的那场戏中,她蹲在门口静默的抽烟,姿势始终是那么粗俗不堪,其间赵薇一语未发,但是就是通过那指尖、眼神的流动,把所有的屈辱、疲惫、憧憬、悲凉与沧桑、愤怒与不甘发挥的淋漓尽致……早已流出银幕、贴地潜行,渗透进每个观众的内心深处。

电影里甚至连打扮怪异的新新人类也不例外,她那引人注目的发型,和看似堕落的行为背后同样隐藏着一段悲伤的往事,他们借布满尖刺的外衣掩饰保护着自己,可到头来仍然会独自缅怀被别人抚慰时的那种温暖。

这部电影里充斥着下层人物的悲哀,好像就惟独周润发一人例外,始终用春风得意的姿态诠释了另一种骗子的形象,他和斯琴高娃之间的姐弟恋充满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尤其是骗才骗色之后还做一副伤怀样,简直演绝了。

所有的观众,包括我,都看得出周润发始终在骗斯琴高娃,可是姨妈自欺欺人的问:你告诉我实话,哪怕是你骗了我,我不会怪你。想必周润发在那个时候也惊诧于姨妈的一往情深,所以他赔偿了一整夜的时间来陪伴在姨妈身边,这也是一种无言的认罪和弥补了吧。

清晨,在他转身离去时,手臂行云流水的一挥而过,风衣飞扬披肩下是坚定又充满了霸气和嚣张的步伐,背影潇洒寥寂依然如故,这个镜头可真是意味深长,我们又见到了那个韶华的小马哥、完美的许文强。一个市井下作的骗子竟然感性到如此极致,这是致敬,还是嘲弄?

至此,我宁愿也自欺欺人的说服自己相信周润发是无辜的,因为这部电影太需要一点真诚的结局了。两人在公园里由京剧结缘;他和姨妈坐在局促狭窄肮脏的楼梯间里用手挖着吃西瓜;他对她说“平生唯有两行泪,半为浮生半美人”;甚至他看着泳池里丑态百出的姨妈极力装作不认识……所有这些难道不也是一种浪漫吗?

甚至周润发拿出他收藏的戏服给姨妈时,两个京剧迷,一个贼眉鼠眼满脸胡子茬的盛装虞姬,一个膀大腰圆大肚似孕妇的猥琐贵妃,就那样咿咿呀呀的陶醉在二人的繁盛时光中了,当他俩从室内唱到二楼楼台,恶搞的喜剧效果渐行渐远,剩下的只有让我叹为观止的惊艳。真希望这两个人的关系能永远停留在这一刻。可是命运一再开她的玩笑,他不是许文强。

在最后一个镜头里,姨妈练摊时背后的半导体里传来了《锁麟囊》的声音在喧嚣中逐渐清晰,可这时你却看不到京剧能再次触动她的心弦了,姨妈就那样坐在风雪里就着咸菜丝啃干馒头,她在上海时的张扬渐渐消沉,在鞍山完全回归了低调与落寞。属于姨妈的生活就这样戛然而止,勾起我心里一片唏嘘。

当你看的时候总是哈哈大笑,当影片结束时却总有人落泪。生活就是这样“后现代”!
______________
我博:http://blog.5d.cn/vip/shiichi/200703/375915.html

 6 ) 一代人的悲剧

这不是她一个人的故事,是一代人的故事。
没有想到许鞍华来拍这个题材拍的这么好,我觉得她很懂得收敛,关于上海关于那代人有很多可以入戏的,但她只围绕中心选择事件、人物、表达时代特色的景物,这就是老手的老辣之处。这样看起来,内容非常集中,不蔓不枝。
 
当然,开始前几分钟的字幕也够吓人的
摄影:余力为,录音:杜笃之,龙套:芦燕…..

我印象最深的镜头是:叶离开东北那决绝又急切的样子,她单手拎者皮箱脚步急促有力,头也不回的奔向新生活。
可她不知道,那时,她已不是十七岁了,后来她对潘之常说:我十七岁你可以骗骗我,我还能挣回来,我现在输不起了,离开东北时她就应该如是想。
一直没想到会是个这样的结局,多么让人绝望啊。
那个邋遢的老头,嘴里戳着一柄牙刷,兴高采烈的看着东北黄色二人传,亲生女儿是那个德行。我想如果我来编这个故事,我宁可让她死在上海。

可如果这么一改,就没有力量了,真实的生活永远充满貌似荒诞的结局,每当想起这代人,他们的种种际遇,总令人不胜唏嘘。霓虹闪烁的上海和火红钢水的鞍山;冰天雪地的小农贸市场和车水马龙的闹市.看到的是一样又大又白的月亮。这也太梦幻了,无望的美好最美好。
时代多么强势,而个人又太渺小。

发哥演的真好,赵薇演的也不错,王朔帮忙打官司的王子文也还凑合,没什么特别出戏的地方。
有两句对白令我笑出声来:
一是发哥吃着排骨百感交集的说了句:“你烧的排骨和我妈妈烧的一个味道――糖放多了”
一是大雨中,发哥无限深情的揽着姨妈说:“老年人也应该追求爱情的自由”,姨妈干脆的说:“咱俩还是算了吧,老了老了,别让人说闲话”发哥还要继续,她又说:“你一天一斤小排骨,我养不起你”
 
以下照例是八卦时间;
潘之常说:“平生只流两行泪,半为苍生半美人”直接影射文怀沙个老色鬼,不知道丫会不会告人抄袭,哈哈(我之前已经在Blog里扁过丫了,就不再单独提出来表扬了)
发布会上,许鞍华说还是最喜欢周润发(据八卦大师Vince小道消息透露,当年许曾想过把发哥“潜规则”掉,到老不忘^_^)
向别人说起这个电影,大家都说:名字起的太恶心了,让人听见就不想看,看见了也不想买。

 短评

6/10。姨妈精神追求超越物质,带有小市民的虚荣与善良,为了省水电费与侄子吵架却自己开空调睡,操着不合时的英式英语,有责任心制止商贩乱丢垃圾,文革的经历令她不舍得放弃梦想甘愿抛夫弃女。泳池水被大红泳衣染红、外甥“绑票”事件和约会怕邻居撞见爬楼梯,绚丽色彩与深蓝暗调等技巧处理荒诞桥段。

7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看到大大的月亮我就笑了。我挺喜欢这部,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8分钟前
  • 苏比
  • 推荐

生活还是重重向我压来

9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王彩玲去上海浪了几十年最终还是得回小镇过她鄙视的粗糙生活。立春和姨妈基本都能总结出一点,没钱就别想过好只有一个人的生活,人傻就别当文艺狗。多少跟豆瓣主义形的意识形态有所冲突。各位享受孤独享受一个人的精彩的,还是天天买一注双色球吧。#心灵凉茶#

10分钟前
  • 严禁怀念
  • 还行

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更牵动观众的情绪。喜剧元素与要表现的思路不融洽,有时让人尴尬。片名明明是从侄子宽宽的视角看待叶如棠,片子的开头部分也是如此,但中间忽然换了导演自己的视角,不免突兀割裂。周润发的表现最亮眼,斯琴高娃太用力,喜剧节奏不够放松。如果没有后面的悲情压阵,整体会让人很失望

11分钟前
  • 火火火火花袭人
  • 还行

40岁之前活得像王彩玲,40岁之后活得像姨妈,文艺青年要么变得商业化,要么活得这么拧巴,最终甘于平庸。都不是好路,但着实没有别的道儿可选了。

12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阿姨,你怎么搞得啊,来例假就不要下水了嘛

17分钟前
  • 夏小昭
  • 推荐

我想起了很多在年轻时犯错的孩子,再痛都能站起来,就如《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姨妈对周润发说:“我十八九岁你骗骗我,我还能挣回来,我都这把年纪了你来骗我,是在绝我的路啊!”

18分钟前
  • 浩子菌
  • 力荐

影片的意义不错,就是有个令人恶心的斯琴高娃

23分钟前
  • leslieQ
  • 较差

搜到这么个花絮:许鞍华本来打算给影片一个喜剧的结尾,却因为周润发不肯到鞍山补拍最后几个镜头,而被迫以现在的悲剧情节来结局。

28分钟前
  • 微观尽头
  • 力荐

许鞍华真的是一个非常让人难懂的导演。。。。什么样的东西都可以拍出来啊。。。

31分钟前
  • 较差

能不能立法禁止赵薇模仿各地方言

32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許鞍華一如既往的小人物生活情節 不動聲色又流淌心田. 電影即將結束的時候 我看見斯琴高娃演繹的姨媽已經昰和開場截然不同的角色. 呆板的對苦澀單調生活的聽之任之 和那個在火車站風韻猶存的上海女人形象大相徑庭。嗯 生活有時候昰需要謀略的。

35分钟前
  • 曼靑
  • 推荐

剧中一句“长恨此身非我有”,说的就是姨妈败退的人生进击之路啊。有些人不明白为什么姨妈一定要回东北,因为她的钱被骗完了,她的损友邻居死了,她的爱情童话破碎了,她彻底变成了上海的陌路人,整个上海都在把她往外推,像极了开头那一口不合时宜的英式英语。曾经一心向上的心气,和好强的自己被永久地留在了病床上。女儿“生而不养”的质问是谴责,但也未尝不是一个退路的暗示,她知道她该回去了,为了“偿还”,也为了认命。实际上,姨妈在上海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她一心追逐着花花世界里的七情六欲,追逐着美好的东西,活得有心气有欲望;回到东北后,生活被简化为生存,结局摆摊啃馒头就咸菜看着悲凉,但和浮华虚幻的上海梦相比,却也无比真实和锐利,绝非麻木。这个画面令人触动,我感受到了一种浮华最终跌落了的,真实的刺痛感,很有力量。

36分钟前
  • 追鱼
  • 还行

絕對被低估,非常喜歡。故事寫得好,導演好,表演好。香港導演能把內地拍成這樣很不容易,說斯琴高娃演的不好的人真不知道在想甚麼。姨媽這個人物和姿態就是應該這樣。許鞍華是所有華語電影裡難得的一直在關心女性的導演,這本身就值得敬佩。

38分钟前
  • 偏时差
  • 力荐

音乐久石让。 阿姨来例假就不要下水了。

43分钟前
  • 露娜peace
  • 推荐

斯琴高娃的上海话,周润发的普通话,史可的武汉话,赵薇的东北话,谁说得更不地道一些呢……关键是,剧本不够好。

45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至少关于上海的叙述结束前看了偶实在特难过了,市井、上海人、上海里的外地人和阿扎里、七十二家房客间的嚼舌根等等统统都烂在一个不靠谱编剧的意淫中。陕西路延安路附近萨地方来这种筒楼,大姨妈在那里摔一跤居然被送到外滩的医院里,汗趟趟滴,简直像在看粗糙的台湾偶像剧。艺术高于生活不等于野鸡路子,给5星的一定不会生活在上海。后现代生活哪里不能发生,非要上海?只能说矫情。久石让的音乐大气悠扬到莫名其妙。相信鞍山一定也不是电影里那样。所谓文艺片,太爱意淫,太不诚恳,又么想法,一个个都是不伦不类的十三点!!!

48分钟前
  • SSEN
  • 较差

知情下乡嫁给乡人,却觉得自己是上海人,《我的前夫》,结果在上海却是被社会淘汰的老人、外乡人。而飞飞面临的是父母去支援新疆,明明身在上海,却也说不好根在哪里。赵薇是姨妈的翻版,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最后也是希冀男人能给带来新生活。姨妈一辈子没人爱,偷偷摸摸吃瓜,瓜子在嘴角挂了一路,那个假装与她恋爱的男人却没提醒她——他压根没正眼看过她的脸。与《立春》《松子》《昨天》一样,人在城市社会dislocation的故事,也因为dislocation和坚持,而在外人眼里显得有些可笑、不正常。后来姨妈治好了病,变作正常人,像王彩玲一样不再唱歌。“太平盛世,个人经历的最大兵荒马乱无非是幻灭。”可是他们都曾沐浴在巨大月光下,也有后人会(无论多么短暂)畅游在月光里。

53分钟前
  • 阿依达
  • 力荐

完全没想到,这竟然是看过的最“上海”的电影,甩了那些打着上海旗号的不知道多少!能把这样的上海拍出来真是做梦也要笑醒了。斯琴高娃,你太棒了!【剧透】但是结尾是什么意思?是说上海被共和国强奸了么?本来就是知青回上海,户口恢复,正常情况下,死赖也赖在上海,凄凉了此一生,不可能再去东北这种创伤过的鬼地方的。

55分钟前
  • 躲猫猫社社长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