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标题中有“my aunt”的字样,电影一开场就是一个叛逆少年去上海见他格格不入的姨妈。我想多数人看到这里都会象象我一样,在心中勾勒这样一个框架,姨妈和侄儿都有性格缺点,两个人冲突几次,磨合几次,矛盾消除了,一老一少从此过上幸福生活。老俗套主旋律一个,上海家庭版《我俩儿》。
其实许鞍华并非没有拍过这样的电影,《上海假期》就有点这个意思。如果真的拍成这样,这就成了许鞍华三流作品。
然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并非这样,她的情节直转而下,迅速地把人物带入不如意地现实生活,进而直指人性中不为人知的那一面。
许鞍华最好的作品大概属于《投奔怒海》《女人四十》《男人四十》这几部。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大概是《女人四十》,因为这片子的观赏性最强。我觉得《男人四十》要更好一些,但是或许珠玉在前,而故事又比较正经,《男人四十》并不太受人注目。
然而无论《女人四十》还是《男人四十》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有一些喜剧的桥段,虽然整体而言气质是哀伤的;他们都表现了一类人面临的生活困境,但是又并不局限于个体或者群体的体验,而将思索延展到更深层的人性层面上。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也是如此。
尽管电影中有些喜剧情节,例如姨妈去游泳的段落。然而将这个故事串连起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生活打击。而与《四十》不同的是,电影的结局,姨妈彻底地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跌入了她生命的最低谷。
姨妈的悲剧似乎是环境造成的。姨妈处处彰显着她与时代的格格不入,她的英式英语,她的霸王别姬,都已经无人喝彩,只能让她孤芳自赏,最后无可奈何花落去。
她最初把邻居称为瘪三,虽然透着小市民气,但那是可以被原谅的恶,和她后来对形势变化的无力感对比,更彰显她为现实环境所逼迫,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悲剧意味。
如果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么姨妈将会变成一个完全的悲情草根英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成了电影主题。这就成了许鞍华的二流作品。
但是《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还并不至于此。她要无情得多。她不仅揭示以姨妈为代表的老年人与现实的冲突,她更揭示了姨妈自己人性中的矛盾之处,从而把整个影片的视角从老年人群体放大到了更广阔的人性层面。
电影的过程中,就已经多次暗示了姨妈性格中的弱点。不只是她的小市民习气。还有她和潘知常的关系。他们两个只能互相欣赏,却无法相互信任。而这源于姨妈封闭的心。而肥猫飞飞之死,更明确地指向了生命中无法挽回的错误和那些错误所造成的伤痕。这些都是姨妈内在的部分,和现实环境其实并没有关系。
但是在电影的大部分过程中,姨妈内在这条线索都远远弱于残酷现实的这个线索。当四川女子杀死自己患病儿子的时候,现实的残酷性已经被推到了最顶峰。姨妈和每个旁观者都在自问,生命中重重苦难的意义何在?放弃理想是否会更好?
这之后,女儿刘大凡的来访是神来之笔。许鞍华在这里挥动利刃,迅速精准地切开了多年来的层层掩饰。现实的磨难突然被转回了对自己心灵的拷问。所谓的现实是什么?所谓的理想又是什么?现在的清高是什么?当年的背叛又是什么?
面具之后,一切的磨难都是来自人心。电影的结局似乎表示所有的理想全都被抹去了,剩下的只是在现实中苟活。
但其实也未必真的那么悲观。那轮温润如水的巨大月亮究竟代表了什么?这么近,那么远。就算无法触到,却也能轻轻抚摸每一个人伤痕累累的心灵。
许鞍华拍《男人四十》时,电影语言就比《女人四十》时要成熟了很多。《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在这方面的质量也很不错。有好些镜头都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例如姨妈和宽宽走过菜市场的那一段。
电影的配乐是久石让做的。整个音乐如苦茶入口,百转千折,只让人想为之一哭。音乐非常精彩,和电影的内涵也很配,但是和电影的外壳相比,却太直白了一点,在很多时候有煽情的嫌疑。如果能用更平易的音乐,可能会更好一些。但是单拿出来听,还是很出色的。
许鞍华有几分点播演员的能力,虽然《半生缘》中的黎明和《玉观音》中的两个主角都让人很不满意(这两部电影在许鞍华的作品中也只能算是三流),但是《男人四十》中的张学友和梅艳芳可被调教得真好,完全是脱胎换骨。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第一个出场演员小孩宽宽的表现平平,女主角斯琴高娃还算不错,但不算突出,似乎还有点撑不起姨妈这么复杂的角色。周润发的表演也不算突破。倒是赵薇演得真不错。她的戏份虽然不多,但是这一部分挑起了整部戏的核心,就是我说的神来之笔。她这个角色也很讨巧,有发挥的空间,又对电影很重要,非常适合用来争夺最佳女配角一类的奖项。
IMDB得分6.7(82人投票),我打8分。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周末有空的时候会去上海。纯逛街。坐3元起价的地铁在固定的几个地方穿行,南京路、福州路、人民广场、外滩、IKEA等等。因为匆忙,上海在眼里便只是一副繁华耀眼的模样。直到有次多呆了一日,离开那几条繁华街道,转入未曾踏足的领域,才终于看见了听闻许久的里弄,破败老旧的屋檐。于是大抵知道,无论什么城市,总有其光鲜和破败的两面,因为在这个大盒子里的芸芸众生本来就是不同的。
都说上海人有种优越感。对此我没什么发言权。不过宽宽的姨妈到符合我想象中上海人的模样。即便贫困却因着上海人的身份而姿态甚高,处处显露着没落贵族的优雅。比如,看见外地卖鱼的妇女污染环境是要抬头上前批评的,面对爱显摆的邻居总是要强调自己可是大学生出身的。可骨子里却细致得小里小气,和外甥要算计水费电费,对男人即便喜欢,可也介意他一顿要吃掉一斤小排骨。在人前几乎是头可断发型不可乱,可关起门来西瓜掉到地上也要拣起来吃掉。如此表里不一的矛盾综合体,便是大多生在上海却因寒酸而只能旁观这个城市繁华的人群写照。
对于姨妈的遭遇,我并不同情。年轻时下放东北,无奈的结婚生子。想来内心该是多么的愤懑不平,自己那大城市的身子骨怎么可以一直窝在这种小地方。于是得了机会回上海,便头也不回的抛女弃夫而去。以为回来就什么都是好的了。可当你满心投奔它,却发现更多是自己的一相情愿。城市象个舞台,眼里所见的眩目表演只属于少数人。更多的人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一边艳羡着,一边不得不为每日的生计奔波。到头来50多岁的人了,又得到什么?值得说的不过是曾经的高材生,上海市民身份,一间鸽笼样的房子,除此之外便一无所有。于是认识个男人就轻易相信了,那点可怜的积蓄也轻易被骗光了。躺在医院里床畔无人的凄凉景象,便是一生追求的终点?不过镜花水月一场。
仿佛顿悟了。和老早抛弃的女儿回了东北。临走前也不再端架子,而是面带尴尬的承认:在上海实在混不下去了。而后的人生,是守着粗俗的丈夫过庸烦无望的生活。如此,她却平静的接受了。在市场里一口口吃着咸菜馒头,无动于衷到心凉。我想她的心已经死在了载她离开上海的那辆车上。没有对话,没有煽情音乐。从摩天大楼,到夜色灯火。镜头清晰的呈现着这个都市的盛大与繁芜,象一场华丽的告别。
这城市在观光客的眼里依旧光鲜亮丽。只是,如果那满眼繁华都是别人的,你还要义无返顾投身其中么?
我一直以来都刻意避免去看那种还原市井小民底层生活的电影,因为那里面的生活太艰难也太现实。
这类电影与悲情浪漫英雄主义的大片截然不同,大片里面的生离死别悲欢离合恩怨情仇离我们太过遥远,这种令我们常为之惆怅百转的情节日后大多成就经典,太过坎坷的经历,再借助坎普的语言、坎普的行为、坎普的拍摄手法总让观众们唏嘘落泪。我们热爱的就是这种拥有着遥远距离感的震撼,和那份永不磨灭的刻骨铭心。
而那种刻画小市民人生百态的电影,往往拥有太过真实的生活场景、似曾相识的对白……我们每个人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环境在这种电影里比比皆是。观众常常会自发的产生一种代入感,在这类电影的映射下看到一个酸涩平淡生活中的真实的自己,如果看得多了,就会和《杀手莱昂》里那个小娜塔丽·波曼一样心灰意冷并质问:生活永远如此艰辛?
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小喜小悲充斥在两个小时里,却同样让我感叹底层人物的悲哀与无奈!
在这部电影里,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姨妈读过大学,操一口正宗高雅的英式英语发音,痴迷京剧与国画,内心追逐富有情调的精致生活,却在文革时远配东北鞍山委身于粗俗的糙老工人,不甘梦想破灭的又抛夫弃女逃离那个梦魇回到上海。但即便是在上海,也无非邻里间的攀比与争风吃醋,为了几块水电费跟假期里寄居的晚辈斤斤计较尖酸刻薄,被别人偷了一幅自己的国画作品首先流露出的是欲盖弥彰的窃喜……斯琴高娃对这个角色的诠释绝对精彩入骨,她把身为小人物却身处繁华都市的矛盾心态勾勒的恰到好处,姨妈自命清高,嫉妒心膨胀,虚伪自私,却又同时善良、宽容、内心情感丰富、更富有同情心,她那与当前社会格格不入的言行举止和她身上那种让人又爱又恨的表里不一,使姨妈在上海的各种遭遇,看起来貌似荒诞怪异,实际上则无不透着冷列的尖锐。她的对手从卢燕到史可,再从周润发到赵薇,他们都是姨妈生活中举足轻重的过客,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步一步的,或直接或间接的把姨妈逐渐逼向绝地……而姨妈。而这些情节也恰如其分的反衬出社会现实的阴暗面与凄凉现实。
然而生活中,又何止姨妈一个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老戏骨卢燕所饰演的灰带鱼表面上看起来矫情做作,但实际上同样是都市里被人遗忘在角落一隅的独居老年,无可避免的孤独又脆弱,经不起一点波折,他们唯一的需求翻来覆去无外乎还是那两个字——陪伴,一旦这个精神支柱被摧毁了便一无所有。
史可出演的打工女骗子金永花同样精采绝伦,有人说她自甘堕落,有人说是生活逼迫成为骗子不值得同情,但无论如何她有着令人心碎的隐情。谁都想奉公守法的挣钱,谁都曾经奉公守法的挣钱过,但是由于生活的压力,来自大环境的不公正,对于弱势群体的刻意忽视,而选择“快速致富捷径”的漂泊在外的金永花们绝不是可以被我们忽略不计的极少数。而金永花最后替女儿做出的选择与结果,虽然表面看起来残忍决绝,但这其实是无根无基弱势打工族们最后的无奈选择,如果还有一丝生存下去的曙光,谁会去斩钉截铁的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呢?
赵薇客串的刘大凡代表了姨妈曾经抛弃掉的鞍山生活,刚刚出场时,她的粗俗、冷漠让人反感,但随后她在马路中间与姨妈争吵的那场对手戏,又把观众拉回到对于“环境造就行为”这个社会因果的感慨上来,由此对于女儿刘大凡的恨意一下子软化得无影无踪。而后赵薇在鞍山饭店做大厨的那场戏中,她蹲在门口静默的抽烟,姿势始终是那么粗俗不堪,其间赵薇一语未发,但是就是通过那指尖、眼神的流动,把所有的屈辱、疲惫、憧憬、悲凉与沧桑、愤怒与不甘发挥的淋漓尽致……早已流出银幕、贴地潜行,渗透进每个观众的内心深处。
电影里甚至连打扮怪异的新新人类也不例外,她那引人注目的发型,和看似堕落的行为背后同样隐藏着一段悲伤的往事,他们借布满尖刺的外衣掩饰保护着自己,可到头来仍然会独自缅怀被别人抚慰时的那种温暖。
这部电影里充斥着下层人物的悲哀,好像就惟独周润发一人例外,始终用春风得意的姿态诠释了另一种骗子的形象,他和斯琴高娃之间的姐弟恋充满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尤其是骗才骗色之后还做一副伤怀样,简直演绝了。
所有的观众,包括我,都看得出周润发始终在骗斯琴高娃,可是姨妈自欺欺人的问:你告诉我实话,哪怕是你骗了我,我不会怪你。想必周润发在那个时候也惊诧于姨妈的一往情深,所以他赔偿了一整夜的时间来陪伴在姨妈身边,这也是一种无言的认罪和弥补了吧。
清晨,在他转身离去时,手臂行云流水的一挥而过,风衣飞扬披肩下是坚定又充满了霸气和嚣张的步伐,背影潇洒寥寂依然如故,这个镜头可真是意味深长,我们又见到了那个韶华的小马哥、完美的许文强。一个市井下作的骗子竟然感性到如此极致,这是致敬,还是嘲弄?
至此,我宁愿也自欺欺人的说服自己相信周润发是无辜的,因为这部电影太需要一点真诚的结局了。两人在公园里由京剧结缘;他和姨妈坐在局促狭窄肮脏的楼梯间里用手挖着吃西瓜;他对她说“平生唯有两行泪,半为浮生半美人”;甚至他看着泳池里丑态百出的姨妈极力装作不认识……所有这些难道不也是一种浪漫吗?
甚至周润发拿出他收藏的戏服给姨妈时,两个京剧迷,一个贼眉鼠眼满脸胡子茬的盛装虞姬,一个膀大腰圆大肚似孕妇的猥琐贵妃,就那样咿咿呀呀的陶醉在二人的繁盛时光中了,当他俩从室内唱到二楼楼台,恶搞的喜剧效果渐行渐远,剩下的只有让我叹为观止的惊艳。真希望这两个人的关系能永远停留在这一刻。可是命运一再开她的玩笑,他不是许文强。
在最后一个镜头里,姨妈练摊时背后的半导体里传来了《锁麟囊》的声音在喧嚣中逐渐清晰,可这时你却看不到京剧能再次触动她的心弦了,姨妈就那样坐在风雪里就着咸菜丝啃干馒头,她在上海时的张扬渐渐消沉,在鞍山完全回归了低调与落寞。属于姨妈的生活就这样戛然而止,勾起我心里一片唏嘘。
当你看的时候总是哈哈大笑,当影片结束时却总有人落泪。生活就是这样“后现代”!
______________
我博:
http://blog.5d.cn/vip/shiichi/200703/375915.html
6/10。姨妈精神追求超越物质,带有小市民的虚荣与善良,为了省水电费与侄子吵架却自己开空调睡,操着不合时的英式英语,有责任心制止商贩乱丢垃圾,文革的经历令她不舍得放弃梦想甘愿抛夫弃女。泳池水被大红泳衣染红、外甥“绑票”事件和约会怕邻居撞见爬楼梯,绚丽色彩与深蓝暗调等技巧处理荒诞桥段。
看到大大的月亮我就笑了。我挺喜欢这部,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生活还是重重向我压来
王彩玲去上海浪了几十年最终还是得回小镇过她鄙视的粗糙生活。立春和姨妈基本都能总结出一点,没钱就别想过好只有一个人的生活,人傻就别当文艺狗。多少跟豆瓣主义形的意识形态有所冲突。各位享受孤独享受一个人的精彩的,还是天天买一注双色球吧。#心灵凉茶#
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更牵动观众的情绪。喜剧元素与要表现的思路不融洽,有时让人尴尬。片名明明是从侄子宽宽的视角看待叶如棠,片子的开头部分也是如此,但中间忽然换了导演自己的视角,不免突兀割裂。周润发的表现最亮眼,斯琴高娃太用力,喜剧节奏不够放松。如果没有后面的悲情压阵,整体会让人很失望
40岁之前活得像王彩玲,40岁之后活得像姨妈,文艺青年要么变得商业化,要么活得这么拧巴,最终甘于平庸。都不是好路,但着实没有别的道儿可选了。
阿姨,你怎么搞得啊,来例假就不要下水了嘛
我想起了很多在年轻时犯错的孩子,再痛都能站起来,就如《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姨妈对周润发说:“我十八九岁你骗骗我,我还能挣回来,我都这把年纪了你来骗我,是在绝我的路啊!”
影片的意义不错,就是有个令人恶心的斯琴高娃
搜到这么个花絮:许鞍华本来打算给影片一个喜剧的结尾,却因为周润发不肯到鞍山补拍最后几个镜头,而被迫以现在的悲剧情节来结局。
许鞍华真的是一个非常让人难懂的导演。。。。什么样的东西都可以拍出来啊。。。
能不能立法禁止赵薇模仿各地方言
許鞍華一如既往的小人物生活情節 不動聲色又流淌心田. 電影即將結束的時候 我看見斯琴高娃演繹的姨媽已經昰和開場截然不同的角色. 呆板的對苦澀單調生活的聽之任之 和那個在火車站風韻猶存的上海女人形象大相徑庭。嗯 生活有時候昰需要謀略的。
剧中一句“长恨此身非我有”,说的就是姨妈败退的人生进击之路啊。有些人不明白为什么姨妈一定要回东北,因为她的钱被骗完了,她的损友邻居死了,她的爱情童话破碎了,她彻底变成了上海的陌路人,整个上海都在把她往外推,像极了开头那一口不合时宜的英式英语。曾经一心向上的心气,和好强的自己被永久地留在了病床上。女儿“生而不养”的质问是谴责,但也未尝不是一个退路的暗示,她知道她该回去了,为了“偿还”,也为了认命。实际上,姨妈在上海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她一心追逐着花花世界里的七情六欲,追逐着美好的东西,活得有心气有欲望;回到东北后,生活被简化为生存,结局摆摊啃馒头就咸菜看着悲凉,但和浮华虚幻的上海梦相比,却也无比真实和锐利,绝非麻木。这个画面令人触动,我感受到了一种浮华最终跌落了的,真实的刺痛感,很有力量。
絕對被低估,非常喜歡。故事寫得好,導演好,表演好。香港導演能把內地拍成這樣很不容易,說斯琴高娃演的不好的人真不知道在想甚麼。姨媽這個人物和姿態就是應該這樣。許鞍華是所有華語電影裡難得的一直在關心女性的導演,這本身就值得敬佩。
音乐久石让。 阿姨来例假就不要下水了。
斯琴高娃的上海话,周润发的普通话,史可的武汉话,赵薇的东北话,谁说得更不地道一些呢……关键是,剧本不够好。
至少关于上海的叙述结束前看了偶实在特难过了,市井、上海人、上海里的外地人和阿扎里、七十二家房客间的嚼舌根等等统统都烂在一个不靠谱编剧的意淫中。陕西路延安路附近萨地方来这种筒楼,大姨妈在那里摔一跤居然被送到外滩的医院里,汗趟趟滴,简直像在看粗糙的台湾偶像剧。艺术高于生活不等于野鸡路子,给5星的一定不会生活在上海。后现代生活哪里不能发生,非要上海?只能说矫情。久石让的音乐大气悠扬到莫名其妙。相信鞍山一定也不是电影里那样。所谓文艺片,太爱意淫,太不诚恳,又么想法,一个个都是不伦不类的十三点!!!
知情下乡嫁给乡人,却觉得自己是上海人,《我的前夫》,结果在上海却是被社会淘汰的老人、外乡人。而飞飞面临的是父母去支援新疆,明明身在上海,却也说不好根在哪里。赵薇是姨妈的翻版,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最后也是希冀男人能给带来新生活。姨妈一辈子没人爱,偷偷摸摸吃瓜,瓜子在嘴角挂了一路,那个假装与她恋爱的男人却没提醒她——他压根没正眼看过她的脸。与《立春》《松子》《昨天》一样,人在城市社会dislocation的故事,也因为dislocation和坚持,而在外人眼里显得有些可笑、不正常。后来姨妈治好了病,变作正常人,像王彩玲一样不再唱歌。“太平盛世,个人经历的最大兵荒马乱无非是幻灭。”可是他们都曾沐浴在巨大月光下,也有后人会(无论多么短暂)畅游在月光里。
完全没想到,这竟然是看过的最“上海”的电影,甩了那些打着上海旗号的不知道多少!能把这样的上海拍出来真是做梦也要笑醒了。斯琴高娃,你太棒了!【剧透】但是结尾是什么意思?是说上海被共和国强奸了么?本来就是知青回上海,户口恢复,正常情况下,死赖也赖在上海,凄凉了此一生,不可能再去东北这种创伤过的鬼地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