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文学或影视作品会像阿尔弗雷德德布林在《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中做的那样去设置自己的主人公,如此的大胆、傲慢、放肆,甚至达到了蔑视观众心情的地步。即以蛆的面目创造了一个世界,以蛆的形态塑造了主人公,并且让主人公以蛆的方式生存。也许读者会认为笔者在夸张,但笔者保证这即是本人的真实感受,毫不夸张,也绝不存在故意耸人听闻吸引眼球的公众号行为。 如同大多数现代小说一样,《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情节并不复杂,三言两语即可概括,在被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制作成一部人为分段成由13个部分与1个结尾组成的同名电视剧(或者认为是超长电影)后,情节轮廓也就显得越发清晰了。但在法斯宾德以个人侧重为出发点对小说进行一定的削减后,较原作已经通俗很多的电影其意义仍然同现代小说一样令人捉摸不透。不过无论如何,其小说在就算是阅读也令人感到棘手的特殊文体下,法斯宾德反其道而行的影像化改编也算文学改编电影中非常少见的壮举了。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文体令读者非常难以把握,德布林在很大程度上是使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方式完成的文学写作的,这使得全书情节始终在没有明显焦点的状况下走向结局(如果说焦点指的是主人公弗兰茨毕勃科普夫的话)。如前文所说,全书的情节非常简单,但作者在使用蒙太奇拼接的方式完成弗兰茨的经历写作后,原本传统的起因-结果叙事方式被打破而最终以“被黏合的碎片”的面貌呈现出来,《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就显得异常复杂了。而且不仅弗兰茨的经历要打碎了讲,在弗兰茨线索的维度以外,还要添加会使文本复杂程度几何级增加的《圣经》故事(《圣经》也要用蒙太奇的方式重新拼接)、自然科学概念、社会发展数据。 至今,笔者能想到最接近德布林文本风格的影像组织方式是拉斯冯提尔的方式,其剧情在发展中会突然加入一堆由看起来很正经也很民科的理论塑造的导演个人哲学阐述,看起来这和德布林的多重文本维度异曲同工,但法斯宾德对文本的影像化却大胆地走上了一条违反原作多重文本维度的道路,即违反蒙太奇的道路。法斯宾德出人意料地以长镜头的方式完成了对《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影像化表达,在最终呈现的影片中,相当多的场景自始至终都只包含一个镜头,绝大多镜头都包含了人物在一个时空内完整的从起到落的情感抒发,即使是两人对话也尽可能不对镜头进行剪辑。 在法斯宾德长镜头的处理方式下,原作失焦的多维叙事被有意识地、自觉地凝炼为明显的单维“弗兰茨传”。镜头摒弃了原作的碎片化体验而始终跟随弗兰茨的动作展开,向观众呈现的是时间与空间的完整,在时空的完整中进一步呈现弗兰茨与周遭人物的互动、打击的完整,再进一步呈现的是完整的情绪宣泄。但在法斯宾德人为聚焦情节的同时,也明显消除了原作其它维度的力量,在蒙太奇拼接中能使读者明显关注的其它维度的文本在法斯宾德的影像中降格为随“弗兰茨传”情节出现的旁白,至多也只是难以为观众注意的几秒突兀的白色字幕卡。纵然法斯宾德未完全抹去原作中其它形而上维度的存在,甚至在结尾部分着重描绘,但其力量在长镜头的处理方式中也仍被大大削减。 面对如此一部德语重要作品,法斯宾德以长镜头的方式做出了必要的取舍,通过着重展现了“弗兰茨的痛苦”完成对删割原作行为的救赎,也使原作中混乱的多维度碎片凝炼成为一部更加通俗的、只需要观众集中注意力体会的痛史。可喜的是法斯宾德反蒙太奇的处理方式对于展现人类痛苦情绪具有非凡的魔力,只要观众集中精力体会让人物完整情绪变化完全表现的镜头即可(不过面对一堆时长达几分钟的镜头,观众依然容易跑神)。 就这样,法斯宾德使用长镜头自有的魔力通过德布林的窗口追溯了一段堪称人类历史上最接近地狱之一的时刻,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的德国底层社会,展现了一个小人物弗兰茨毕勃科普夫在亚历山大广场的人物经历。 在寻觅众多形容词后,笔者只能找到蛆这种动物形容弗兰茨与当时的社会了。并非笔者对弗兰茨有什么偏见,实在是德布林极端的人物塑造使人很难对弗兰茨作出较高的评价。作为德国底层社会的一员,弗兰茨其人之所以成为蛆一样的动物的背后原因的探究并不由法斯宾德q负责,法斯宾德的任务只负责展示弗兰茨作为蛆的生活经历。而同所有动物一样,蛆面对生活也在痛苦挣扎,他们的挣扎令人厌恶,但人们却无法否认蛆对生活也是抱有渴望与痛苦的。 一定程度上说,由于人物塑造的原因,法斯宾德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是一部罕见的令人感到恶心的肮脏的作品,不仅是因为单单一个弗兰茨作为堕落者身上散发的气息,而是因为通过弗兰茨一个小人物的经历暴露了整个社会阴暗角落的毒窝。法斯宾德并未像一些充满恶趣味的导演一样刻意以下层奇观营造什么噱头,他只要求观众注意集中,就能感受到隐藏在弗兰茨生活镜头中的腐烂气息。 弗兰茨人物命题的根源在于一个不值得同情的人究竟该不该获得同情。弗兰茨出场即以一个杀妻者的身份出现,虽然表现出一定改过的愿望,但事实是环境与自己都不允许自己表达改过的行为。直到遇到赖因霍尔德,他达到了虚无的极致。即使被赖因霍尔德弄断一条胳膊,弗兰茨仍然无谓地把自己的雏儿,他人生的依靠推向赖因霍尔德。在死与净化后他成为普通人,但后面的事谁又知道呢。之所以笔者称弗兰茨为蛆正因为弗兰茨的悲惨结局是由他堕落的选择引发的,一个充满缺点的浑沌者,一个对虚无的人痛苦是否应该得到同情。在笔者看来,这个命题构成人物的核心。 热爱电影的人都会记得弗兰茨生活的那个年代,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德国,一战失败后的创伤、经济危机与社会犯罪率重塑了电影新的影像风格——表现主义。法斯宾德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即是对影响了电影的德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追溯,法斯宾德在十三个部分中追溯二十年代,更在结局弗兰茨的死与净化中重回表现主义。在《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中,法斯宾德随着弗兰茨的心理的堕落与情绪的失控逐步加重影像的表现主义色彩,慢慢抽离影像的现实感,并在凶杀的段落中在参天大树和浓雾进入表现主义的大门,在弗兰茨的死与净化的可怕旅程中达到高潮,表现主义经典影片中熟悉的元素成为弗兰茨死亡之旅的风景,当弗兰茨苏醒后又重新回到没有表现主义的现实的世界。 作为电视剧作品,法斯宾德的这部《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可以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并称双壁。这两部作品不仅都拥有油质感的画面,也都呕心沥血的塑造了在上帝面前无足轻重的蛆的内心挣扎,显示了人这一渺小生物的生命力。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并不引人入胜,它令人吃惊的沉闷,所有的戏剧冲突都被选择性的忽略掉了,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研究角色如何陷入绝望,这很令人恼火,但在这长达15小时的混乱戏剧里隐藏着极其丰富的细节和无与伦比的心理深度,导演以非凡的艺术技巧贡献了一首情节夸张、气势磅礴、令人发狂的视觉狂想曲。
故事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弗朗茨是一名一战老兵和前皮条客,他因暴怒意外谋杀了他的妓女女友而被判4年徒刑,现在他即将刑满释放。他是一个肥胖的、威严的形象,但监狱大门之外的生活似乎是喧闹和可怕的。尽管守卫试图安慰他,并告诉他这个世界已经准备好接受一个像他一样迷失的灵魂,但这种安慰背后隐藏着一个黑暗的预兆:对每个人来说,时代都不好,事情不会像弗朗茨希望的那样简单,世界并没有坐等他。
弗朗茨将会有许多陌生的水域需要航行,而不仅仅是他自己内心的烦恼。普通市民对他的看法非常偏执,而作为一个罪犯,他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定,这只会加剧他的焦虑。他还患上了强迫症,会被某些特定的短语所困扰,必须重复这些短语,重复的次数不确定,直到他最终能够继续前进。 弗朗茨希望过一种正常的生活,成为正直的人,并深深爱着他的新女友莉娜,虽然她是一个极其善变的人。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发现这并不是一件看起来那么简单的任务,每一个能想到的工作要么有心理陷阱,要么有政治障碍。
他的过去总是伴随着他,通过反复出现的谋杀艾达的场景和监狱生活的画面向我们展示,不管他走得多远,这些都是他的决定性时刻。而这些时刻的持续存在,使现在成为弗朗茨的全新监狱。
故事的前半部分像是对男主的教育,后半段则是让他把所学都忘光,让他得到满足,但满足正是终结的开始,他开始让别人来指示他该做什么,这是一种倒退,一旦他停止寻找生活中问题的答案,他就会陷入自己的黑历史和不可避免的重复中。
法斯宾德使用了一种极具实验性的、极其松散的叙事结构,让这部剧有了梦幻般的质感。你可以看到演员们的眼睛或他们牙齿反射出的亮光,也可以看到普通的灯悬挂在人们的头顶上,就像指路的星星,让空气也充满了光芒,也有演员定格的场景,这样摄像机就可以360度观察到他们。大部分场景都是写实的,你几乎可以感觉到灰尘和城市生活的污垢在你的指间,你还能闻到陈腐的啤酒和汗水的味道。
法斯宾德总是用一只无所不知的眼睛注视着整个故事,就像一位到处漫游的旁观者,他也允许他角色的内心独白被听到,在痛苦或犹豫不决的时候显露出来。有时,不止一个角色的想法显露,而是同时爆发,重叠在一起,形成一种恐慌和情绪奔涌的探戈。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最出彩的地方是表演和角色研究,配乐、色彩和画外音的运用也很出色。
它的配乐没那么具有表现力,但也不是纯粹的背景音乐,总会在合适的场景出现合适的旋律,虽然总是以低音量播放,但和作品氛围精妙融合,总能营造出一种疏远感。
它的色彩令人难忘,我们知道那个时期的柏林是破旧和灰色的,但在“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中,它看起来却温暖和舒适。虽然故事主要发生在公寓、破旧的咖啡馆、地铁站和街道上,但即使是这些不起眼的地方也总是看起来很华丽。法斯宾德主要使用温暖的棕调,几乎所有的灰色都消失了。
它的画外音从不直接评论正在发生的事情,但总是很有趣,而且很恰当。
这个长达十五小时的史诗巨制令人难以忘怀,这是一场视听盛宴,也是最深入的角色研究之一,更是每个影迷都应该看到的高度原创的艺术作品。
法斯宾德的这篇鸿篇巨制的每一分钟都雷霆万钧,这并不是说这个故事本身有多么发人深省。法斯宾德在这个简单得可笑的剧情上堆叠上了无数话语,并用永不停歇的声画对位来传递德布林原著中拼贴画一样的叙述段落。并不是所有的话语都富有意义,但对法氏而言,话语堆叠的造出来的陌生感远比话语内部的意义重要得多。法氏后期的主人公或多或少都是德国的象征,弗兰茨也不例外。他内心一面爱着孩童一般的米西,另一面渴求着黑暗的赖因霍尔德,这正是德国二十年代末的写照。梦一般混乱的最后一集为他铺下了一条通往十字架的苦路,重生后的他变成了毫不为历史所知的“普通人”,将要毫不起眼地走向纳粹时代。这层悲观主义的阐释是法氏与原著最不一致的地方,也是他的最大师手笔。
昏黄色调铺就的二战风雨前夕及纳粹苗头的初显,光影明灭如油画奠定宿命悲剧基调,爱比死更冷的最佳演绎,法斯宾德椎心泣血之作;环境风云裹挟个人的无望沉沦,一曲崩塌朽坏的爱与死挽歌,恐惧吞噬灵魂;最终集的超现实梦境迷乱癫狂,经历过地狱一季的男人终于正视魔鬼。
别人都在刷《想见你》的时候,我却在刷《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哈哈。电影里的这些人实在是过于卑鄙了,主角也未尝不是。当看到他把梅泽殴打到死亡边缘的时候,你对这个人一生种种遭遇的同情会完全消失。他是痛苦的,被腐坏的人性所折磨,但他也是所有可憎之人中的一份子。最后一集令人震惊,让人感觉可以永远进行下去,也令人疑惑,让人感觉法斯宾德其实并不想让毕伯科夫获得新生。喜欢法斯宾德的环绕镜头,喜欢他的遮挡构图,他的演员调度完全是剧场式的,二者相辅相成,由此得以让室内戏变得精彩异常。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共有13+1集,约15个小时,其伟大程度抵得上七部超一流电影。法斯宾德在拍摄前做了大量准备,14本厚厚的剧本,为了平衡赤字提前数个星期的完成,都展现了其非凡的能力。
15小时鸿篇巨制;无法理解的人与人的关系和情感,却是真实存在的;男主弗兰兹令人气愤的苦逼人生,我们却要和他一起忍受
太长了,底层小人物现实生活中的挣扎。
看到第八集,暂时不看了,3年后可能的话再考虑继续吧。
只看了一半,无法看完,留着以后看
法斯宾德的杰作可能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人物写作,大特写中他在迷糊的光中徘徊,而在远景中他则被淹没在四周,Franz Biberkopf离开了监狱,你却说“惩罚开始了”,那是不是说当他立志要成为一个好人时,他就已经死了呢?每次看这样的作品,总之看时内心有说不完的话,看后却整个人魂魄已散,说不出来了。
铜币色调,租屋窗外不断明灭的光,面上冷汗特写,障碍物前景,尾声金曲串烧,屠宰场念白,砧板纹身,断臂皮条客男主像战车主唱,口吃男Reinhold神似高更自画像。原著出版于1929年,笔法近于乔伊斯。🎵Kraftwerk "Radio-Activity"
19/9/2006 7:30, 20/9/2006 7:30, 22/9/2006 7:30pm,23/9/2006 3:00pm and 7:00pm Science Museum
大部头终于啃完 前面温吞到最后四集一下子四连击实在感慨 Döblin这种典型印象主义碎片化的作品交给善用光影色彩和群戏的法斯宾德太正确 完美的阴郁迷幻 绝对的法斯宾德巅峰作 看完真想再刷罗拉和雾港水手
梦呓般的文字卡片的乱入,每一集的title都是一句美妙的诗。画面的整体色调如赤焰圈里的火光反射,泛橘红,泛褐红,泛赤红,缓慢地闪烁,连黑色与白色都被烤焦了。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即可怖又醉人的恶魔域,尾声的梦直接把我看呆了,直指善恶和信仰。好长好长的梦魇!
花了一星期来看这部14集的电影,如同阅读体验,只不过摒弃了晦涩和繁杂的支线,纯粹的光影艺术。第八部.阳光温暖了皮肤.但也会灼伤它。
宏篇巨制,人间百态。男主是一个不太容易理解,并完全不讨喜的角色,法斯宾德在十几个小时的时间里一点一点深入他的内心,并在最后一集完全地爆发——太棒了,就好像帕索里尼加鲍勃福斯!很好奇原著的结尾篇也是这样的吗?必须找来看看了...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是我认知世界的噩梦,也是我观影历程中的噩梦。这个噩梦,是寓言,是历史,是罪恶的酵母,是人心的魔镜。它让我身心不适,肠胃翻滚,坐立不安,但我也只能直面之,因为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噩梦。这个噩梦看似不可触碰,但又如此庸常,就算你是幸运儿,也会有被这种庸常裹挟而万劫不复的可能。十五个半小时,灰黄的画面,纷呈的痛苦,每一分钟都在折磨观众。如果你最后挺过来了,你并没有战胜噩梦,但是,你也许获得了部分的噩梦免疫力。
展现20年代末经济危机时期德国现实的宏大历史画卷;三部曲展现的是女性视角和女性立场,而《广场》展现的则是法斯宾德自己的视角和立场。“《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是法斯宾德”表现“人、他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他的愿望与沮丧的一部最 全面、叙事上最富于变化的大纲”。
9.0/10。①一个因刚出狱而无法自立、十分迷茫的人如何一步步变成纳粹的故事。13集+1个梦境的15小时电影提供了一个非常丰富的人物研究。②电影绝大部分篇幅都是室内戏,在这之上通过框中框构图或前景遮挡(即角色被放在中/后景),加上各种炎热的暗示(如人物身上的汗水感)、(室内戏)时不时出现的闪烁的光线、大量的固定(长)镜头、贯穿全片的低饱和度调色和低调打光(有时候非常低)、演员的表演,渲染了一种压抑昏暗幽闭的气氛;③贯穿全片的昏黄色调和低调打光,以及(室内戏)时不时出现的闪烁的光线,配上演员的表演还构筑了一种迷乱颓丧的气氛;④疯了后的男主的意识流设计的很不错,癫狂而悲哀。⑤感觉影像表达太冗余,扣1分。
前边悲天悯人的气质都让人难以相信是法斯宾德了,直到最后的尾声各种恶趣味还是一起袭来。基氏十段故事讲尽人生,法斯宾德一个人的十段经历同样看尽世间百态。
除了第十四集充滿荒誕不經的神怪色彩外,其餘正式的影片中主要人物行為詭異於常人,或許電影可藉奇詭人物描繪難於言狀之情事,但偌長之影片卻如一首毫無揚抑頓挫之樂曲,以單調音符連貫首尾,觀看結果最令人感受到光陰之寶貴,竟虛擲於該片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