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部电影,我想我这样一个工科生的语言并不能表达它是怎样带给我兴奋和长期的激励──关于科学和理想主义的激励。借用女主角的一句话: “Poetry….They should send a poet!”它提醒了我们,习惯于在家购物,网上冲浪,足不出户的现代人,还有一些东西是“out there”,有一些东西是“above us”的。我们所受的关于科学的教育告诉我们,不要好高鹜远,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慢慢前进,但这部影片对我的作用,无异于在泥沼中缓慢前行时头顶的星空,它提醒我,在单调重复的科学研究背后,永远都有值得追求的美丽的“Truth”。
六七年过去了,我电脑里运行的分布式计算程序已经从 SETI@Home 变成了更加 practical,也许甚至更加 profitable 的 Folding@Home,我身上的理想主义色彩也早已淡去不少。但是重新看到 Ellie 这个角色,仍然让我兴奋。电影里她也面临着寻求经费的压力,同行的排挤,来自社会各界的怀疑和反对,她缺少的是其他电影里科学家都有的先进的设备,花不完的经费,还有聪明又性感的助手──当然她的助手是很聪明的──而她的理想主义,或者说她的信念,始终支撑着她。我们在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里也常能看到这种理想主义的存在,而科学界的现实也许是排斥这种理想主义的,但我确实相信科学发现的背后,必须要有独立于 Practicality 和 Profitability 之外的动机。所以我喜欢 Ellie 这个角色,喜欢她代表的理想主义精神。
除了“信念”,影片的第二个主题,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几乎每篇关于 Contact 的影评都会提到。我在这里不想深入。当看到电影里 Ellie 被问到是否相信上帝时,我也试图帮她回答。做为一个受科学教育长大的人,我不相信人造的宗教,也不相信做为人类创造物而反过来主宰宇宙命运的上帝──那只是一种人类沙文主义的 delusion。但我确实相信这个复杂的世界是被一些更高的原则所决定的,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称其为上帝,但它肯定不是我们所创造出来用来膜拜的偶像,住在九天之上俯瞰众生。相反,它可能只是一些可以从量子力学方向试图理解的“弦”,或者其他更渺小而基本的东西,组成了我们,组成了世界。但是,纯粹地从科学的角度理解这些原则可能也是危险的,至少从我们现在的认识,我们知道像“爱” “信仰”这样的东西不能被分析,不能被量化,所以我们在科学之外还需要 humanity 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对于影片的这个主题,我认为与其说它是科学与宗教的共存与和解,不如说是科学与人性的共存与和解。可能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认识自己和宇宙,成为宇宙大家庭中成熟的一员。
生活的压力让我们需要面对现实,对于科学家来说也是如此,但 Contact 在生动地刻画了科学家所面临的现实的同时,也提醒了我们还存在着一个广袤而美丽的宇宙,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是它的 small and trivial, yet unique and precious 的一分子,这足以引起我们的许多思考。也许有人认为这不过是畅销小说改编的好莱坞科幻片,但在我看来,它是一些真正有创造力的人对于人类的自省,是我们走向启蒙的一小步,也许这一小步会引领我们去接触智慧,接触未来。
本人 blog 上原文地址:
http://www.snakehsu.info/sigma_c/2007/10/-contact-1.html假若有人要我推荐好的科幻片,《2001:太空漫游》无疑会首先上榜,紧接着我会毫不犹豫报出以下名单:《十三层楼》、《银翼杀手》、《索拉芮斯》、甚至《eXistenZ》。可有一部影片在我心里,一直踌躇,拿捏不准它的“属性”,它好得那样鼓舞人心,明显的暇疵却又让人无法释怀,看的遍数越多,这种“不满”越发加剧,这就是美国导演罗伯特·泽米基斯继《阿甘正传》大获成功后,本想再接再厉再下一城的科幻电影《接触未来》(Contact)。
最近重读“太空漫游”四部曲,许多章节都让我想到这部电影,比如戴维·鲍曼乘坐分离舱驶向黑石后,穿越“星之门”看到的一切,与《接触未来》里女科学家艾莉 “不能证实”的星际旅行多么相似。而外星生命与他们进行首次接触,连思路都一样:拷贝一份人类习惯的环境,以使这种接触不那么震撼,易于接受。《2001》里迎接鲍曼的,是地球上一个普通的酒店套房,他在这里快速经历生老病死,成为“星孩”;《接触未来》里艾莉经过无数时空隧道,干脆来到朋萨可拉海边,与她童年的画作一模一样,而作为外太空智慧生命的代表向她走来的,竟是她朝思暮想、早逝的父亲。这一影像,片中已有解答,是外星生命从她的梦境和意识中下载并进行的善意摹仿。这种欢迎仪式实在太过“体贴”,让人觉得所谓外星生命,简直一个个都是天生的心理学家,为了接触煞费苦心。父女之间的一番谈话很有意思,关于送艾莉过来的时空机器是谁建造的问题,“父亲”的回答模棱两可,暗示更高智慧生命的存在,他们只是发现了这些遗迹——就象《2001》里鲍曼看到废弃的太空中转站一样——学着制造并善加利用。宇宙浩瀚,生命渺小,接触因此格外珍贵。人类在外星智慧的帮助下,迈出第一步,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许多的相似,并不能说,《接触未来》就是《2001:太空漫游》的延伸,它们的“质地”截然不同:《2001》是库布里克与阿瑟·克拉克联袂谱写的一曲冷静而恢弘的星空史诗;《接触未来》是艾莉独自的探寻之路,孤独、倔强、不无迷惘的坚持。喜欢这部影片的人,与其说被艾莉痴迷的事业所吸引,不如说被她执着的信念所感染。聆听,是我们多数人已经丢失的生存本能、已经丧失的心灵感应。浮躁无处不在,甚至侵入学术界,艾莉导师所代表的 “实用派”就是一个例证。这类把科学界当成职场来混的老科学家,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曾形象地揶揄:“这‘老’字的位置非常为难,可以形容科学,也可以形容科学家。不幸的是,科学家跟科学不大相同;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为了“保值”片中这位老先生可谓大胆老脸,先是取消艾莉不切实际、“无异于职业自杀”的项目经费,后又在艾莉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后横插一杠,成为新型飞行器的首位乘客。但我们不能因此说他人格卑劣,缺乏起码的科学素养。他屡次劝戒艾莉实际点儿也是为她好,作为国家科研经费分配方面有发言权的人士之一,他必需考虑投资回报率问题,而不仅仅听凭兴趣,毕竟这是纳税人的钱,取之于民就该用之于民,投放在看不到一点希望的渺茫项目上无疑是说不过去的极大浪费。美国一向是个实用主义的国家,对理想主义又抱有折衷的宽容甚至倡导态度,这正是其科技一直保持领先的原因(说诀窍也行)之一。金钱作为一项“原罪”是需要被洗刷的,所以社会上的富人热衷于扶持科学项目,建立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这类机构,给天才科学家们提供一个“智者休憩的旅店”,等人类思想火花的绽放。艾莉为筹集研究经费四处碰壁,幸亏她遇到海登,这位垄断工业巨头、亿万资金随心所欲的操纵者,却有一个不灭的科学梦和开阔的思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和艾莉互相成全。理想主义高若庙堂,可也不能不食人间烟火。
科幻小说写到一定程度,无法避免地会涉及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甚至可以说,好的科幻小说即是较好解答二者关系问题的小说。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挑战人类原有“神”的概念的权威;另一方面无论科技怎样发展,只要光速的限制不突破,人类始终在浩渺的宇宙面前望洋兴叹、束手无策,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接触未来》也不例外,作者卡尔·萨根在接受《首映》杂志采访时,这样解答美国人的“外星人情结”:“外星生命的问题是可想见的最深切的哲学和科学问题之一,洞见着我们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不仅如此,它还是一面往往以相当宗教的方式反映我们的希望和恐惧的绝佳镜子。” 原著中的探讨,在影片中变本加厉成为左右情节发展的中心。神学家彭马,就是为这个中心而设置的关键人物,而我恰恰觉得,本想成于萧何,反而败于萧何,用力过猛导致彭马这个人物、及人物背后所代表的宗教追问相当牵强,他和艾莉之间的亲密关系所象征宗教与科学的矛盾统一,简直造作,消解了一段情感起码的自然美感。当然这只能代表我个人的主观意见,也许我无法欣赏马修·麦康纳的表演方式,百思不得其解他那招牌式的“大舌头”嗓音究竟性感在哪里,并且也不相信朱迪 ·福斯特扮演的艾莉会“臣服”于如此浅薄的性感。
摒除这些主观的偏见,彭马这个人物在影片中“十处打锣九处在”的作用也使人困惑。哪怕他的身份是总统的宗教顾问,外星生命传来信息的解读会议也是相当专业的科学讨论,轮不着一个外行指手画脚。他对艾莉没有信仰的指责非常狭隘,从而拖累了整部影片,使其成为美国价值观的鼓吹手,而不是整个人类仰望星空的憧憬之作。假若不信God就被轻易扣上没有“信仰”的帽子,那这世界上没信仰的人多了去了。很显然艾莉有自己的信仰,对太空智慧生命执着地聆听、追寻,就是她的信仰。影片中二人关于信仰问题曾进行过这样的交锋:
艾莉:知道奥坎氏简化论吗?
彭马:不知道。
艾莉:就是说,最简单的解释往往是正确的。想想看,以下两种情况哪个更有可能:神创造了我们而不给我们任何存在过的证据;还是神根本不存在,我们创造了神,好让我们不感到那么孤单和渺小?
彭马:你爱你父亲吗?那么证明一下。
艾莉:…………
多年前看这一段似懂非懂,仿佛也跟艾莉一样,被彭马催眠了、说服了。这次重温,我却感到自己被得罪了,也就是说,逻辑思维能力被嘲笑了。显然彭马在此偷换了概念,艾莉无法证明对父亲的爱,和神的存在没有证据,完全不是一档子事儿,不能用一个推导另一个。艾莉的父亲的确存在过,留下了无穷多的证据和记忆,正是这些导致艾莉对父亲的怀念和爱无法磨灭。反讽的是,经历一场在人们眼中子虚乌有“太空旅行”的艾莉在听证会上,也面临同样窘境:无法证明。于是她说了一段极富“宗教感”的辩解词:“我无法证实,甚至无法解释,但我知道这是真的,关于宇宙、幻想。作为人类,我们是多么渺小而微不足道,但同时我们的存在又是多么地可贵。我们必须有所敬畏地活着,敬畏着一个比我们更伟大的存在。因为我们并不孤单。”
从表面上看,事实终于“教育”了艾莉,使她和宗教达成了和解,原先在信仰方面与她有重大分歧的彭马,反而最能理解她,也坚定地相信她,实际这里面又存在一个偷换概念的逻辑问题:
第一步:神创造了我们而不给我们任何存在过的证据;
第二步:艾莉的太空旅行无法证明,但确实存在;
第三步:得出结论,神确实存在。
用逻辑推理可以证明神,同样也能否定神,“上帝万能,能否造出一块连他自己都搬不动的石头”,是古往今来最让教徒们头疼的问题。所以说,逻辑无法解释神,你只需信仰。而科学始终需要解决一个“第一推动”的问题:那便是宇宙大爆炸是有目的的还是偶发事件?说到底,宗教和科学都是对终极真理的追问,归根结底“意义”二字——人类存在的意义,宇宙演进的意义。在人类能力尚且微薄的“蒙昧时代”,最好宗教的归宗教,科学的归科学。
设想一下,假若真有主宰宇宙命运全知全能的神存在,他们将会怎样看待恒河沙数中的一粒沙?地球上现存所有的宗教都太自高自大,以为“神”关心的就是我们人类自己,阿瑟 ·克拉克在其短篇小说《星》中,对此有过辛辣讽刺。不开拓思路(象影片中的神秘人物海登一样),人类的身体摆脱了地心引力的束缚,心灵也摆脱不了——哪怕外星智慧给你打开了时空之门。反观阿西莫夫在《最后的问题》中,把宗教和科学结合得多么完美,殊途同归极有可能,但这里面有个前提条件:你必须放弃“人形神”的概念,转而想象自然神的伟力。
遗憾的是,卡尔·萨根在影片制作过程中去世了,否则作为副制片人的他,或许会奉献给观众一个不太一样的结局,至少不会那么矛盾。小说原著里艾莉不是独自进行这趟吉凶未卜的太空旅行,世人眼中一瞬的跌落,实际走了十八个小时,不是孤证。对各国科学家来说,时空之门打开的同时,强大的电磁场导致仪器全部失控,没有留下任何记录很好解释,何至于非要艾莉去国会接受一帮无知政客咄咄逼人的诘问,还百口莫辩!
以上种种因素决定了我的矛盾心态,这部影片我常重温,却不能放上“推荐”名单。导演在主旨把握上的失衡,或者说野心过大,放眼星空的同时又妄图探究人类的内心,给出一个关乎信仰的终极答案,顾此失彼,导致一部概念优秀的科幻电影更多地“沦为”一部励志片。但艾莉毕竟不是阿甘,艾莉意志坚定的追寻和阿甘无意识的率性之间,从因到果都有本质区别,相同的演绎方式成就一个,不可能成就另一个。
迷失、隔绝和孤寂,大概是所有智慧生命共同的心灵桎梏,只有彼此“接触”,这种空虚才可以忍受。因此才有了”太空漫游“的系列故事;才有了无数艾莉坚持枯燥的聆听;才有了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巨人之眼“,面朝星空,捕捉无垠的宇宙间穿梭着、任何一点微弱的讯息,碰巧掠过我们的地球。
生命的形式不断进化,突破肉身限制达到意念的自由境界,无数科幻小说都为我们想象了这一前景。远眺宇宙深处的心灵会涌起怎样的感受,“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面对几个太阳同耀星空的奇景,艾莉热泪盈眶、语无伦次,恨自己不是个诗人,无法描述这一“神迹”。
我总反省自己不该这样苛刻,以至于人为减少观影乐趣,每部影片都有可取之处——至少一点。比如这部影片的开头段落:地球上传来嘈杂的无线电波,随镜头拉远年代愈久,渐至无声;太阳系、银河系、仙女座大星云,一一远去,抵达宇宙荒芜地带,绝对的静寂……
还是库布里克那句话:“核心里有神的概念——可是,那并非传统神人同一论中神的形象。”
影片以一次人类接触地外文明的假定,构筑了情感充沛的科幻奇想,且这种手法与传统好莱坞科幻大片有着很大不同,电影不仅将科学与宗教两者进行了对决,更有着严谨理论“虫洞”的科幻假设,生命与宇宙的奥义形成了电影的最强科幻。
虚构了一次人类接触地外文明的奇特经历,却不像好莱坞通常的商业科幻片那样,耗资不菲,用出众的特效炮制出一部炫耀试听的爆米花电影。
本片试图在科学与宗教这两个针锋相对的世界观的交集里,发掘出影片丰富的娱乐性和感人至深的情感轨迹。
再次拜一下这部经典的科幻电影,独具匠心的编剧和演员的激情演出都无可挑剔,实为经典。
这部电影和其他的科幻片不一样,里面没有外星人,没有飞船,甚至连太空服都没有,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地面上,却又离宇宙那么得近。除此之外,还加入了其他科幻片一般都没有的宗教因素,让科学与宗教产生了奇异的碰撞,这也是9年之后再次欣赏的更深体会之一。当我们离科学实际越来越近的时候,宗教就越发显得不安,但科学是无止境的,在科学尚未能发现的领域内,宗教还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另外看重这部电影的,就是两个感叹,一是感叹人类的创造力,无论是大型雷达天线,还是片中的风火轮虫洞产生器(相当于我们的航天飞机升级版),都显示了智慧生物的Power;二是感叹,专什么事,作什么事,成什么事,这需要依赖一种环境,否则科学家们必须要先作养家糊口的工作,然后才能专心研究,倒霉的可能还要被迫改行,为科学发现者打造良好的环境是一个科学良性发展社会的必修课,没有这种思想,何谈“科学发展观”?诸位,虽然我们无法都在科学探索领域作点贡献,但如果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科研的资金赞助者也是不错的嘛,运气好了还能到空间站度度假,努力吧~
除了18小时的静电录音,还有一些间接证据能够表明女主角的确经历过奇异的事情,比如说在风火轮在北海道加速到100%的时候,有一个货轮被引力吸得倾斜的镜头,这就说明来自外星生物的蓝图建造的东西创造了巨大的电磁场——人类目前尚无法做到的;另外还有座舱的黑匣子,别忘了所有上天的东西都有这玩意儿,它也跟随主角穿越时空隧道,不会什么都忘记掉的。
最后,鄙视一下嘴里挂着科学知识重要,心里只想着利用科研技术人员,榨干他们油水的政客们;伪学者就更不用说了,他们还不如影片中的那个老总统科学顾问呢,虽然抢了主角的风头,却没有用在坏的地方,更没有给别人下蒙汗药,再说,人家也不是浪得虚名,看到科学仪器也是胸有成竹,有这样的领头羊其实是一种幸福。
另外,关于科学、时空旅行和宗教,还有一部不太出名的电影—— Jesus Video, Das/废墟行动,德国片,讲述的是一群在以色列发掘古迹的科学家发现一具穿过时空隧道到2000年前去拍摄耶稣录像的人的遗体的故事。
http://www.fwolf.com/blog/post/228
艾莉收到了来自织女星的频率信号,似乎证明了艾莉一直以来的工作是正确的。但这带来的不是她个人事业的成功,而是政治、社会、宗教、国家各个角度的矛盾与讨论。深
野心太大,想要面面俱到,却显得有点无味,说是科幻片也有点蒙人。镜子的镜头实在惊艳,超过片头的宇宙远拉以及片尾的世界尽头。另,人生观的最高奥义果然还是大家互相温暖么?还有,影片里说世界95%的人都有宗教信仰,不能够吧。。。光咱中国给它凑个三亿无神论者绝对木问题吧!
太慢,有点磨叽。可以当作《星际穿越》前传来看吧,朱迪·福斯特从银河系回来,之后和马修·麦康纳生下孩子,就死了,多年后,马修去完成朱迪未完成的探险,然后留下女儿……
1.朱迪姐当初皮肤好水嫩,比羔羊里满脸雀斑耐看;2.男一号十足懦夫,以爱为名阻碍朱迪探险;3.人物鲜活,好莱坞式官方的短视和愚蠢让人恨;4.剧尾的for Carl是向已逝作者致敬;5.老是强调价值观(god)一致的调调让人反感;6.美国至上和爱国主义的臭旗让人尤其反感,减一星。
that awe, humility, and hope,写的太好了,完全说出了我对宇宙与科学的感受。真的太好看了,Jodie Foster演的难以言喻的好,那些话由她说出如此让人动容。难以表达的是最后看到for Carl,突然更加受到震动,因为这是一部溢满感情的科学电影表达,怪不得感情如此充实。非常、非常、非常真诚的一部电影
在硬科幻和软科幻之上还有一种更高的用科幻来形容会显得苍白的堪称完美的科幻片
虽然前面感觉有点拖,但是高潮真是让人沸腾啊。很精彩的故事,还揉进了科学与宗教。还有一个令人难忘的镜子镜头
有信仰的美国人也是有S面B面的
这部电影已经远远不止科幻这么简单,故事本身有着鲜明强烈的世界观,其实本质上和意识科学(灵性科学)有着密切的关联,有兴趣的影迷可以看看卡尔·萨根的《宇宙》原著和那经典的13集同名纪录片。如果浩瀚的宇宙只有我们,那确实太浪费宇宙和空间了,其实无论宗教和科学,必须信仰的是爱!★★★★
若能以崇尚理性为共识(但残忍的现实请参考那些会错意的短评),那么科学家和牧师亦能彼此相爱。有两处看得我眼泪就快要掉下来:牧师问她为何敢为太空接触而牺牲,她论及who we are那三个W时的会心微笑;她看到no words只能用诗来描述的壮观天象时的喜极而泣。这就是追求真理的魅力。当年田丰老师力荐!
宇宙之广太空之美让人震撼,还有必须给无神论者加一星!
非常棒的科幻电影,大气磅礴,改编自Carl Sagan的作品——极为出色的科学家和科普大师
虽稍有一点点拖和硬转,但整个故事还是行云流水。影片是复主题:一个是人类对真理无尽的探索,这是正题;一个是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这是副题。正题很动人,副题很和稀泥。Anyway,还是90年代的电影会讲故事啊。
朱迪女神是怎么做到把萝莉的神态和御姐的气质融为一体的!好美!
三星半入;果然和《星际穿越》很多地方相似,本片走得不远,甚至基本没有离开地球,但女主对探求宇宙奥秘和生命本源的激情信念,颇能感染人,而非沦为尖叫花瓶;父女情和爱情线穿插自然,并不俗气;引入宗教论辩有新意,还能自圆其说;女孩奔跑取药救父,现实和镜像的无缝对接,属于灵光一现。
剧情略扯但还是挺有吸引力的,但总是把外星文明设定成“我们做不到的他们铁定有方法做到”这个有点令人不悦啊,当然从头至尾都安排一个神父的角色甚至到最后结果如此玄乎这个还需要多揣摩,有种模糊科学和宗教界限的意思但是⋯还是需要多想想的嗯。
科学思考最终抵达的是哲学,宗教思考亦然。我相信大家殊途同归。我不相信一个人格化的上帝的存在,但相信终极造物的存在,如果非要给这造物一个称谓,那就是“God=神”吧。
科幻经典,穿越时光隧道的那段很恢宏很惊艳
穿越虫洞时我感受到了人类最珍贵的天赋:恐惧,卑微与希望。
赋有内涵的科幻片(也不能说是绝对意义上的科幻片,也许是真实的,谁知道呢),探寻科学与信仰之间的关系,只是前面的铺垫有点太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