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相见恨晚的剧集——关于表演和理解的影评
《理查二世》我看过原著和梁实秋的译本,也买了下周去London Shakespeare's Globe Theatre的话剧票,今天机缘巧合找到这部剧,看完真觉得相见恨晚:宏大的制作,原汁原味的对白,丝丝入扣的表演,绝对对得起这两个小时的时间。
我个人觉得莎士比亚的剧集,从故事的层次和可看性来说,历史剧要好过悲喜剧。看剧本不同于看小说,没有那么多场景描写、心理描写给你一个既定的理解方式,因此每一种演绎都可能是一种对作品的全新理解。这部剧基本上是完全遵从原著而演绎的,因此它呈现的是主创们对《理查二世》的理解。
本维肖饰演的理查二世和罗里金奈儿饰演的亨利四世是一对逊位王和造反上位的王,然而小本的演技真的完爆罗里。电影前半段,小本把理查二世的浑、幼稚、任性完全演出来了,逗猴子是电影里新加的桥段,没有画蛇添足;后半段在威尔士被逼逊位、在威斯敏斯特供认罪状、在温莎地牢死前独白,三段都相当精彩,人物内心剖白在抑扬顿挫、举手投足间表现的非常到位。这位理查王甚至被小本演出了一丢丢的仙气儿和一丢丢的娘,也许不脚踏实地治国的国王多少是有点仙气儿,而茨威格也曾在《断头女王》中描述那位被玛丽女王看不上的苏格兰国王,幼稚无主见,毫无男子汉气概,或许这么想幼稚和娘炮倒也是有点相通的。然而罗里的演技我就真的看不懂了,前半段中规中矩,我觉得是因为蒙冤被驱逐、无故被抄家的身世让他略略显得很隐忍,但是直看到最后,他都一脸隐忍,表演根《黑镜》里那个倒霉PM一个模子,一点起伏都没有,这真的太减分了。
理查二世人物形象鲜明统一,但亨利四世我看原著和看电影给我的理解反差就很大。原著给我的感觉,亨利是个戾气很重、功利心很强的年轻人;他跟毛伯雷的对峙上,先狠狠丢下手套,在比武中毫不示弱,从放逐中千方百计回到英国,集结支持者逼宫,篡位成功还要逼理查说他是自愿让位...所以带着这种预设,罗里的表演让我非常失望,我一直有脑补《都铎王朝》的小乔演这个角色,那种可以和理查王的高傲相对的气概和骄傲。然而电影中演员过分的隐忍的表情,令我失望之余,倒是从另一个层面让我领悟,《理查二世》在戏说历史之余,透露出这么一层深深的“为王者的无奈”。如果没有诺赞波兰,亨利或许没有那么干脆地一步步紧逼理查退位、认罪;电影最后,当叛乱平定之后,众位将叛徒首级狠狠丢在国王面前的贵族大臣,难道不是一种对国王的震慑?如果说误了理查的有他身边的格林、卜希,那亨利身边何尝没有一个野心膨胀的诺赞波兰?
2 ) 我只是太爱那个小王子一般的国王了
《虚妄之冠》,破烂熊这个译名翻译的再贴切不过,在人的欲望面前,信仰,忠诚,誓言,通通可以作废,换来的也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随时会被夺走的王冠。
我知道,理查二世是自作自受,但他的怯懦,他的骄矜,他的阴郁,他的脆弱,他的虚张声势,让人无法不爱他。他就像一个骄傲的小王子,因为太早失去了庇护他的长辈,只能用骄矜来掩盖自己的怯懦,真的是惹得人母性大发,而他最后的悲剧落幕,更是给他大起大落的一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许历史上的理查二世并非如此惹人怜爱,没关系,这不妨碍我永远爱着本·卫肖诠释的那个理查。
3 ) Ralph Fiennes的影子
导演对镜头的运用太现代感了,非常容易出戏,有一种看舞台剧排练的感觉。尤其是拉远景的动感远远破坏了历史剧的沉重性。
前半段男主演技过于用力,其他人又没进入状态,只有几个老戏骨始终保持水准,但他们的舞台腔和新生代演员的电视剧演法还是有些不协调。David Suchet的台词比较多,和其他演员形成鲜明对比,个人感觉除了男主,其他青年演员都没跟上莎剧台词的节奏。
男主后半段开始有Ralph Fiennes的范儿,在同辈演员里顿时出挑了,爆发力很好,和开始的感觉差异很大,可能慢热,也可能是被其他演员反衬得夸张了。总体而言,够入戏也够出色。
David Suchet的演技很好,不过基本就是那些套路,不功不过,属于非常保险的演绎,演他儿子的小帅哥长得不错,台词太弱了,没什么深度。演继任国王的演员就是一扑克脸啊,不夸张的说,拉低了许多场景的冲突感,一大败笔。
4 ) Let's talk of graves, of worms and epitaphs.
英格兰的君王史是一本用欺骗、谋杀、战争和贫穷写出来的血书。对于那些不了解历史的人来说可能这部片子看起来格外费劲,那么首先大概的介绍一下背景。
理查二世,1367-1400,从1377年到1399年在位共22年光景,33岁便孤独的惨死。百度百科对于这位国王并无过多介绍,以下都是由David Hume所著《英国史》所来。
在浩瀚的英格兰帝王史上,理查二世从来不是一个有名的君主,无论是盛名亦或是毁誉。他的祖父就是赫赫有名,开启英法百年战争的爱德华三世。在英格兰历史上,有几位爱德华相对出名,“殉道者爱德华”,“忏悔者爱德华”,“长腿爱德华”以及“黑太子爱德华”。前两个历史较为上古且并无太多可以考据的内容,长腿爱德华即是爱德华一世,同样也是一位伟大的君主,而最后的黑太子爱德华则是爱德华三世的长子,也称威尔士亲王,与其父一起征战沙场,赫赫战功却无奈死于国王之前,留下幼子理查,也即是爱德华三世的嫡孙继承王位。
因此不难看出,理查的成长过程中,其父黑太子所扮演的角色几乎不存在。因为他出色的军事才能,以及英格兰人不打法国人就觉得浑身痒的个性,黑太子有生之年大部分时间都在戎马生涯中度过,使得幼子理查在十岁登基的时候,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毛孩子。因此辅佐国王的重任落在了黑太子的三个兄弟身上,冈特的约翰(兰开斯特伯爵)、埃德蒙(约克伯爵)以及托马斯(格洛斯特伯爵)。其中约翰是此三人里最年长的一位,也是最有治国才能的一位,而格洛斯特伯爵则为人激进缺乏审慎,企图罢黜理查反而自己被囚,最终据传被理查秘密谋杀,也引发了此后十年内围绕着王冠的争夺。
由于格洛斯特公爵的死打破了三个王叔彼此的制衡关系,理查开始着手削弱兰开斯特公爵的势力。莎士比亚的著作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直至理查二世的死亡。只是关于他的死,历史上有不同记载,传说他死后尸体被公开展示,并无任何伤害的痕迹,因此相较于被看守刺杀,更多的人相信理查二世是饿死狱中。
————————背景结束,正文开始————————
从史书上不难看出,理查二世的为人部分继承了其父黑太子的残酷,部分又奢靡无度。对宠臣肆意恩宠,加官进爵,经常宴请宾客,王室奴役多达万人。因此这样一位年轻的国王由Ben Whishaw来扮演着实是再合适不过了。无论是第一幕中理查富丽堂皇的王宫,还是相比后面两位君主显然更加华丽的王冠,都暗示了理查二世是怎样的一位国王。而Ben稍显阴柔的声音和一些不经意的肢体语音完美的和这样一个形象融合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五大三粗的老爷们儿穿金戴银,手持权杖。
电影很忠实的还原了莎翁的原剧本,主要情节几乎无任何删节更改,删掉的基本都是王后相关的场景,看来导演意图舍弃一切无助于推动情节的部分,加入了我们现在最常见的首尾呼应。电影开始时的作画场景,模特被摆成身中三箭的Saint Sebastian【多谢一楼同学指正】,而也正是最后理查死时的样貌。
可以说理查二世就是理查的独角戏,配戏的老约翰、后来的亨利四世以及奥墨尔都在理查的三段独白下显得有些不够分量。
小本同学在三段长独白里的表现都十分闪耀,真正一个舞台剧演员深厚的功底会在电影里有所体现。
1. 威尔士海岸边上听到自己军队全灭时候的绝望混杂着作为一个国王不肯轻易屈服叛乱者的倔强。贯穿整个Hollow Crown系列的那句独白就是出自这里:
Let's talk of graves, of worms, and epitaphs;
Make dust our paper and with rainy eyes
Write sorrow on the bosom of the earth.
Let us sit upon the ground
And tell sad stories of the death of kings;
How some have been deposed; some slain in war,
Some haunted by the ghosts they have deposed;
Some poison'd by their wives: some sleeping kill'd;
All murder'd
2. 被亨利召唤至威斯敏斯特,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不得不承认叛乱者所述的各种罪行,承认自己被罢黜的事实。
So Judas did to Christ: but he, in twelve,
Found truth in all but one: I, in twelve thousand, none.
On this side my hand, and on that side yours.
Now is this golden crown like a deep well
That owes two buckets, filling one another,
The emptier ever dancing in the air,
The other down, unseen and full of water:
That bucket down and full of tears am I,
Drinking my griefs, whilst you mount up on high.
作为小文盲就不企图解读莎翁的文学造诣了,只说小本子是怎样精准的传达了陷入如此境地骄傲的先王被剥夺了最后的一丝骄傲,匍匐在僭越者的脚下。
3. 死前在狱中,衣不遮体,果腹的只有粗粮面包,毫无开场时的光鲜亮丽,只剩近乎神经质的自我审视,却依旧不忘对于不合拍的音乐毫无忍耐,就这样在孤独中被谋害身亡。
理查二世是个悲哀的角色,可以说是他自己一手促成了日后的悲惨境地。他是那some have been deposed,而后来的亨利四世便是那some haunted by the ghosts they have deposed。不知道再往后更加有名的亨利五世算不算是some slain in the war,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吧,但毕竟是死在沙场。
最后加一句话,我始终认为Harry Bolingbroke内心里是爱着他的君王理查的【这个爱可是很正直的臣子对国王的爱,不过腐国人嘛……歪着想也无所谓啦~】,而这份对国王的爱也在他登基之后的片段闪回里有所体现。所以我宁愿一厢情愿的相信理查的死并非他下的旨意。Rory Kinnear演的Harry隐忍有余,气势不足。而且我总是不停的把那张脸映射到Black Mirror里面那个首相身上,然后就笑场了……
5 ) 140字不够我记笔记的
莎翁的话剧改编的历史电影系列,作为奥运的献礼,挺业界良心的。前半部分的节奏有点慢。
在台词方面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莎翁的语言特色,用的是分分钟虐死人的古英语,还有大段大段文(jiao)艺(qing)的对白。所以感觉有点像话剧,在看到国王和大臣在生死攸关之时还在飚台词分分钟玩文艺真是急死人。
Ben Whishaw塑造的查理二世形象很drama,集阴柔,傲娇,天真,文艺于一身。他天真起来的时候很像个孩子。最后被射死时的形象和前面画匠所画的《圣塞巴斯蒂安》这幅画相呼应,最后在棺材里的脸惨白惨白的真像一幅油画。
相比之下亨利一世这个角色就很配角,一直在隐忍,隐忍不成才想要谋权,即使在查理二世让位与他时像个疯婆子一样耍赖又撒泼的,还把王冠滚到他的脚下,他也还是一张写着大大的“忍”字的脸。演亨利一世的Rory Kinnear 恰恰在《黑镜》里演首相,怪不得看着特别眼熟,不过Rory 确实很适合演这样隐忍的角色。
《虚妄之冠》这个译名很棒
没有看过原著的默默去看原著然后恶补历史去了。
6 ) 关于创作与再创作
凡查过《英国史》的人都知道,在寥寥记载里,理查二世是个没什么建树的君王,更甚者,是个暴政荒淫宠信佞臣的昏君。然后在1399年,被废黜,第二年,死了。
当莎士比亚创作这部戏剧的时候,他的初衷是什么?借以他的笔,将那些死去百年的灵魂从坟墓里邀请出来,向世人讲述只有历史才知道的故事。再通过他的笔,将灵魂复活,注入血肉,有了言语,动作,思想,鲜活地呈现在舞台上。最后用那支笔,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对这场历史做一个主观思想上的总结。这,便是文学对历史的创作了。
理查二世就是这样,通过莎士比亚的笔,一个骄傲自大宠信奸佞残害忠良目光短浅的昏君形象生动立体。理查用自己悲剧的一生告诉人们,那飘渺的君权神授不过是骗人的把戏。世界在前进,人本主义思想一旦出现,便不可收拾。人们高喊着上帝万能,却在下一秒钟废黜了曾经立下盟约要以生命守护的国王。拿着权杖,头戴皇冠的,不一定是神之子;破衣烂衫,流放他乡的,不一定就会潦倒一辈子。在1399年那场阴谋叛乱里,上帝可能睡着了。他老人家并没有照顾那个从10岁就头戴王冠的人。各地百姓和贵族,像是喝了药酒一样,顷刻便投靠了叛军。理查到最后也不明白,自己做了什么招致如此祸事,他相信的君权神授思想无法解释这些。理查的失败,说白了,是他的思想跟不上时代了,错误地估计了神的伟大。人,才是世间万物的主宰。人,主宰神。
再来说说表演者。没有好的表演者,再好的戏剧也是纸上谈兵。于是,我们有了小本的理查二世。在莎翁的基础上,小本将这个人物进一步发挥,不仅仅是生动立体,那举手投足,那眉目神情,竟然让我有了想要亲近的感觉。阴柔的、骄傲的、奢侈的、固执的,但同时又有着自嘲的幽默以及孩子气。一袭黄白相间的袍子,华丽的王冠以及权杖,美艳不可方物。在理查向亨利交出王冠的那场戏,大段的独白以及舞台动作,小本的表演让人惊叹!俯首称臣,扔出王冠,绝望,自嘲,但深深的不服气的倔强,让观众对理查当时四面楚歌的悲惨感同身受。这,便是表演对文学的再创作了。
相比之后的《亨利四世》与《亨利五世》,我更倾心于这一部。虽然在戏剧张力上并不强悍,但在演员个人表演上绝对是顶级的。这是一部值得再看第二遍、第三遍的好剧。
12年下好扔着没看完的剧,2月为刷RSC的场做预习。空王冠三部曲里数这部最出挑:一则人物有新观(弱化讽刺强化同理心),二来小本的柔弱哀伤神经质选角+演绎双重精彩。空镜头太多偷懒,有点诡异的电视散文气。
你学长本威士肖,比汤抖森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耶稣般的面孔,神一般的演技,诗一般的语言。君王的地位无非是用无数生命换来的。理查二世被废黜王位还保留着他的骄傲,真是让亨利光环尽失。
英国人是在用生命演莎士比亚!两个半钟全程都好看到深夜忘记睡觉,理查向亨利扔王冠那场简直要精彩得拍桌!就一官方奥运献礼片好看成这样完全不科学!!!
裹脚布啊,我实在是看不下去~
纵观四部,只觉得他当得起视帝称号,他在他的能力范围内做到了最好。角色符合个人特质没错,但凭一己之力撑起了整部戏,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好为小本的演技折服,又为理查二世的覆灭感慨,历史上本来对他的评价是亲信奸佞的昏君,结果反倒在莎翁的文字中变得令人悲悯起来,多亏了小本孱弱的身子。Tom Hughes长得俊可是基本没演技啊。全季共四集,后三集是亨利四世、五世,分别由Jeremy Irons和抖森扮演,哎呀故园风雨两代人,几个大帅哥,期待
终于成长到能够感受莎剧语言之美的程度了,却让我怀念起高中语文课翻译古文的日子。
小本太神了!傲娇、天真、脆弱之间转换得神乎其神,太极致了!如果不是被他的神演技和台词功力吸引,我想就我这文盲应该听不下去这大段大段的舞台剧一样的古典纯正的英语独白吧,正是因为他演得实在太好我一点也没觉得闷。再看看亨利四世(居然是黑镜里的首相)那从头到尾茫然的表情实在太逊了。
基本就是在历史遗迹上演莎翁剧,结尾的Twist&Turn令我唏嘘。一个自大、阴郁、草率、中二又明显神经质和孩子气的国王,被小本同学诠释的淋漓尽致无可挑剔了。不难想象他刚从RADA毕业就靠哈姆雷特在伦敦剧场评论界闹出的动静。清澈传神,无法复制的演员。
破烂熊的《虚妄之冠》译名非常贴切,可怜的Richard,那三支让他如拒绝高卢国王示爱的圣塞巴斯蒂安那样被射穿赤裸胸膛的利箭是在隐喻他的三位王叔么。众人表现俱佳,Ben Whishaw的台词功力更是引人入胜,细节处无不暗藏隐喻。更加期待下一集。
莎士比亚的剧本放到当代已经完全成为了一种既折磨演员又折磨观众的怪物。
小本的无数个镜头都有耶稣即视感,Ben Whishaw的演技绝对是满分(脸也是)。可是其他演员的表现相对就没什么意思了,理查二世又不是独角戏,连关键的Bolingbroke都虚了,看看亨利四世里我们JI那个气势...首相你还是太连清了!看到Aumerle的时候觉得好眼熟,翻一下才发现是《陵园路口》的叛逆男孩。
虽然一直都知道Ben Whishaw会演戏但是每次还是被会被震撼到...那种自恋又脆弱,阴郁中带神经质的角色真是...没有比他更适合的了...
老老少少的学院派们光天化日之下跑出来飚演技拼背文言文啊,刚听小本出场那一口皇室口音我就给跪了...莎剧对白虽然经典,但是常常搞的我盯着英文字幕忘了细想中文意思,看中字又不甘心,中英一起盯又忽略画面,索性直接看生肉又理解障碍...其实我就想说文盲害死人啊!为了撸莎剧古文咱也得学好啊!!!
本卫肖在本片中扮演了宇宙的中心
小本:RADA 抖森:RADA 灰鼠:RADA 抖森基友:RADA 囧人叔Rory Kinnear:LAMDA 菠萝叔:LAMDA 是说要拍UK建国大业也要选科班出身么??
给Stewart老爷爷和本小猫的台词功力给跪了!那临终独白,脸部特写,眼神穿透镜头直视观众的震慑!恍然间置身于舞台剧场的错觉,这才是莎翁剧的魅力所在啊!
看完之后整颗心都碎了,没做好心理准备看英国文言文文艺片的慎点
小本!不多说,三个字,演技派,懂的自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