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超人、蜘蛛侠这些漫画英雄相比,蝙蝠侠算是比较平凡的一位了,既没有超人一般出生外星显贵,也没有蜘蛛侠一般基因变异,凭借躯体就能成为超级武器。他是一个真正的地球人,没有什么天赋异柄,需要的是扎实的训练,真的是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同时坚信知识就是力量,需要先进的装备来武装自己,好在蝙蝠侠可以庆幸,“爷有的是钱”,那昂贵的行头对他来说不在话下。《蝙蝠侠》系列也没有“超人”系列一般成为一代人的印迹,也没有如“蜘蛛侠”系列一般一马平川,在票房上横扫千军,“蝙蝠侠”系列是一个曲折的系列,从肇始,到发展,从低潮到重生,他的经历不比有着沉重历史的蝙蝠侠的波折经历顺畅多少。
我不知道《蝙蝠侠》漫画系列是怎样的风格,但是当蒂姆波顿执掌了首部的导筒,这一系列就开始被打上了他的烙印,带着阴冷与哥特,带着荒诞与夸张,这样的另类风格很容易让不少观众不适。比如,当我偶然从电视上看到首部小丑那马戏团似的的扮相时,就不想看下去了,直到今天,为了迎接新一部的到来,才将前面的几部蝙蝠侠电影补习了一遍。在今天看来,蒂姆波顿执掌的前两部还是很成功的,那阴冷的哥谭镇很能烘托蝙蝠侠的孤胆身影,而这两部的反派都很有特色,一个是一脸坏笑的尼科尔森扮演的经典小丑形象,那份邪性,那份神经质,同时不时显出的一点儿优雅,可谓一个颠狂无比的经典反派;还有一个则是无比令人唏嘘的反派――企鹅人,他从小被抛弃,只能在下水道中与一群企鹅为伴,长期与社会隔绝的生活,让他形成了反社会人格,同时又试图获得社会的重新承认,直到被利用,被社会再次抛弃,他终于歇斯底里的要用毁灭作为回应,他的惨死令人无比同情,一个很受伤的反派让人感觉他造反有理,哪怕小丑虽然本身不是好鸟儿,但是他的最终的颠狂恰恰也是因为一次阴谋的受害所致,这形成了蝙蝠侠系列的一大特点,那就是很多反派往往都有令人同情的经历,反的很疯狂,死的很苍凉,企鹅人算是其中的代表。
蒂姆之后的两部蝙蝠侠开始了疲软的历程,甚至几乎将这个系列打入万劫不复之地。在我看来,蒂姆之后两部曲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在于接任的导演舒马赫的个人风格与蒂姆打下的风格的“分裂”。他试图延续蝙蝠侠的风格,如果在“超人”、“蜘蛛侠”里这样做,那没什么问题,因为它们的主体结构和风格是很标准化,容易延续的。而蒂姆则不同,他的电影太个性化了,蝙蝠侠前两部曲的风格不是一般人能轻易模仿的,但是不知是因为制片方试图保持系列风格统一性的压力,还是对自身能力的怀疑,舒马赫惯性的要去延续蒂姆的风格。于是,我们看到的是非常粗糙的模仿,也试图将这部电影哥特化,夸张化,看看几个反派的造型就知道了,比如“谜语侠”,夸张、颠狂的倒是可以了,但是已经没有小丑颠狂的那份个性,夸张的过头显的让人看着生厌。而风格延续的失败,也让人物塑造跟着失败,两位蝙蝠侠的接任者都演的差强人意,这两部曲在导演风格的尴尬中就这样疲软着,“蝙蝠侠”系列也逐渐熄火,第四部之后就停了八年,貌似再无翻天之日。
感谢诺兰,感谢贝尔,一位牛导和一位个性演员的组合让蝙蝠侠重见天日,并且非常成功,让这个系列大有卷土重来,出一口鸟气之势。诺兰做的最妙,其实也是最简单的一步就是,保持自己的风格,大胆的将前面四部的整体风格颠覆,所以,诺兰的蝙蝠侠系列不在那么哥特,但是诺兰式阴暗氛围来了;那经历往往有些让人同情,行事夸张到滑稽的反派没了,更容易让普遍观众接受的带着混蛋逻辑的疯狂反派来了。于是,当看过前四部的人,突然看到《蝙蝠侠诞生》时,一定会惊异,这样的风格转变很巨大,但是对于一部旨在吸钱的商业片,它很成功,诺兰对蝙蝠侠系列从内核到外延都做了一次手术,正如本片片名预示的,新的蝙蝠侠电影风格诞生了。本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浓重的诺兰印记,那种带些压抑阴暗的气氛,那在商业化剧情下带上的小小悬疑和惊悚都让人为之赞叹。而在他的塑造下,贝尔扮演的蝙蝠侠角色也非常成功,本片展现的是一个困惑而激愤的人的成长轨迹,他没有生来便是外星人的特异功能,也没有走了狗屎运被什么生物咬中基因突变,甚至在他困苦的自我流放的时候,他的万贯家财也没帮上什么忙,他在一帮邪教疯子中刻苦训练,又在最后保持正义的秉性,这样的英雄成长轨迹更能触动观众,当然,这样的蝙蝠侠电影也更有票房价值。
由于《蝙蝠侠诞生》的精彩,加上希斯莱杰的英年早逝,蝙蝠侠系列的最新作――《黑暗骑士》即将登场,看了《记忆碎片》、《致命魔术》,我对诺兰的水准已经毫不怀疑,相信新的一部蝙蝠侠将是本系列的至今最为值得期待大作。值得一提的是,蝙蝠侠系列尽管命运多舛,但是却集中了当时或者日后的多位影星,尼克尔森、金凯瑞、汤姆李琼斯、尼克基德曼、施瓦辛格、乔治克鲁尼、乌玛瑟曼等等,这可是在漫画系列电影中相当耀眼的风景。如今,在贝尔、摩根弗里曼、希斯莱杰等出色明星的打造下,相信新作的星光将更加耀眼。
在我看来,《蝙蝠侠》系列近二十年的兴衰历史,与导演风格息息相关,蒂姆波顿塑造了非常个性的蝙蝠侠特色,而接下来的舒马赫没有敢于大胆树立自己的风格,使得系列片渐渐走向衰弱。正所谓不破不立,当人们往往认为一部系列电影的风格不应轻易改变时,诺兰大胆颠覆了整个系列的风格,让蝙蝠侠迎来新生,得以重新在黑夜里飞翔。我想,蝙蝠侠系列的演进史,特别是到了诺兰这里的颠覆,是值得电影界的人借鉴和思考的案例,它告诉我们,即使在号称模式化、流水化的商业片领域,个性和风格的坚持是多么的重要。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95a6c3800323d2d29123d99d.html
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黑暗骑士三部曲第一部《蝙蝠侠:侠影之谜》,是影史上最具深度的超级英雄起源电影之一。本文将带大家浅谈影片主题,找出电影内外你可能不会注意到的隐藏细节。
克服恐惧,就要成为恐惧
全片围绕着一个主题——恐惧。
正反派角色的发展都是由他们与恐惧的关系展开的。
“蝙蝠”是布鲁斯·韦恩小时候内心最大的恐惧。
父母的死,在他心中正是由于他惧怕舞台上的蝙蝠形象,提早离开剧院而间接造成的,这让他对蝙蝠的恐惧蒙上了一层憎恨。
为了克服自己的恐惧,他选择的方式却是——成为恐惧,因为害怕蝙蝠,所以他偏偏要做夜里行事的蝙蝠侠,甚至利用声波吸引蝙蝠行动,将恐惧作为自己的武器。
影片中的反派都在利用恐惧达到自己的目的。
忍者大师以散播恐惧来摧毁城市;
法尔科恩依靠恐惧得到权力;
而稻草人则利用恐怖幻象来对付敌人,甚至自己就是恐惧本身(这一点与蝙蝠侠相似)。
托马斯·韦恩临终前,对小布鲁斯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害怕”。
忍者大师与蝙蝠侠最终大战时,也对布鲁斯说了同一句话。
但此时的布鲁斯已经不是当年被恐惧和仇恨充斥的小孩,他拥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黑暗,因此最终战胜邪恶,拯救了整个城市。
致敬漫画
作为探索蝙蝠侠起源的电影,影片剧情主要参考了讲述蝙蝠侠初出道经历的漫画《蝙蝠侠:元年》。
每一个蝙蝠侠起源故事,少不了小布鲁斯目击双亲被杀的名场面。
高谭市的单轨列车,曾出现于《元年》的第一幕。
在《元年》中,腐败警察佛拉斯骚扰他人,乐于滥用权力,戈登毫不掩饰自己对其行为的厌恶。
蝙蝠侠利用靴子上的声波装置召唤蝙蝠,分散警察的注意力,这个桥段正是来自《元年》。
与《元年》结尾里一样,电影的结尾中戈登提及到一名自称“小丑”的罪犯。(漫画里提到小丑扬言要对哥谭市的水库投毒,与电影中忍者大师的阴谋一样)
小丑预告
在影片结尾中,蝙蝠侠从戈登手上接过一张小丑卡,这张卡牌是一个名叫J. Kerr的警察找到的。
J. Kerr是小丑(Joker)的别名之一,两个名字的读法也十分相似。
此处意味着,这位J. Kerr可能是小丑安插在警察局里的卧底,甚至也可能是小丑本人,毕竟在续集《黑暗骑士》中小丑就假装成了警察企图刺杀市长。
不死之身
影片中,杜卡再次出现在布鲁斯面前,揭示自己才是真正的忍者大师雷霄古。
雷霄古对布鲁斯说:“也许忍者大师不会死?也许他有特异功能?”,呼应了漫画中忍者大师的不死之身。
在漫画里,忍者大师是一个活在世界上数百年的魔王,依靠拉撒路之池延长寿命,这个地方能治愈他所有的创伤(包括死亡),而使身体能恢复到壮年。
第四个反派?
影片中除了黑帮大佬卡迈恩·法尔科内、稻草人、忍者大师外,还有了一位著名的DC反派——维克多·扎萨斯,出现在稻草人克莱恩医生初次登场的法庭场景中,克莱恩为黑道杀手扎萨斯做假口供辩护,让其转送到阿卡汉精神病院,免于承担杀人罪名。
在漫画里中,维克多·扎萨斯是一名连环杀手,每杀一个人就会在身体上留下疤痕作为记号。
在影片的后期,忍者大师引发阿卡汉病人逃脱,扎萨斯再次登场,意欲袭击瑞秋和乔佛里,最终被蝙蝠侠制服。
歌剧隐喻
看过漫画的人也许知道,小布鲁斯失去双亲前观看了电影《佐罗的印记》,从而驱使他效仿这个蒙面英雄的形象惩治罪恶。
而在影片中,布鲁斯与父母观看的是歌剧《梅菲斯·托费勒》(Mephistopheles)。
剧情取自诗剧《浮士德》,讲述魔鬼企图通过帮助浮士德实现愿望,以此腐化浮士德的故事,在故事的结尾,浮士德没有败在魔鬼的诱惑中,而是转而相信上帝。
《侠影之谜》的剧情某程度上对应了这个故事,布鲁斯(浮士德)接受忍者大师(魔鬼)的训练后,得到能力上的升华,但并没有追随组织的理念,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追求正义,化身为蝙蝠侠(上帝)。
意想不到的选角
是否觉得韦恩企业的白发CEO有点眼熟?
他正是《银翼杀手》中仿生人罗伊的扮演者鲁特格尔·哈尔。
事实上,《银翼杀手》是诺兰非常喜爱的电影,该片更是他拍摄《侠影之谜》的“模范样板”。在电影开拍前,诺兰曾组织全体剧组观看了《银翼杀手》,借鉴其中黑暗破败的视觉风格来打造罪恶之都哥谭市的风貌。(甚至女主角也叫瑞秋)。
也许你在初次观影时并不知道,影片中在天台遇见蝙蝠侠的小孩,后来成为了《权力的游戏》中令人恨之入骨的乔佛里·拜拉席恩。
导演的叔叔约翰·诺兰,在影片中饰演了韦恩企业的高层之一。
高谭市水务局的技术人员之一,是诺兰首部长篇作品《追随》的男主角杰里米·西奥伯德。
高级餐厅中的女客人之一,是《追随》的女主角露西·拉塞尔。
隐藏的蝙蝠
除了影片中的细节,电影的原声音乐大碟里也隐藏了有趣的彩蛋。
看看歌单里的词汇,是否觉得自己瞬间不会英语了?
这是因为曲目的名字都来自不同的蝙蝠品种,再留意看歌单中第4至第9首音乐的首字母,它们刚好拼成了"BATMAN"。
文 | 彩蛋君KL
【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授权】
个人公众号「电影彩蛋堂」(movierush),专注分享电影彩蛋。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对各种超英电影一略而过,昨天突然想起蝙蝠侠系列我还没看过,诺兰大名鼎鼎,就找来看了。开头布鲁斯父母死的时候就哭崩了……看了一会儿蒙逼了,原来蝙蝠侠是没有超能力的????我以为会有个蝙蝠咬到布鲁斯兰后他就跟蜘蛛侠一样了,事实证明我太俗套了。但是没有超能力的蝙蝠侠,还是很帅!!!!!但我印象最深的,是克莱恩,他的眼睛太漂亮了,连我平时不喜欢的方脸也恰到好处,发疯的时候(不带头套)迷死我了。看完搜演员表的时候吓死,真是好多大牌明星啊!!!我要去看小丑了!!!!
"Deep down you may still be that same great kid you used to be. But it's not who you are underneath, it's what you do that defines you."
看了第三部回头重看第一部,觉得第一部好纯真,贝尔好美颜,结构很精致。
韦恩父亲的一些细节很好
诺兰好文艺啊 还到中国习武。。。
这才叫大片
大侠不是你想当相当就能当,要有钱要有高科技还有有智慧的老头来帮忙(▔/﹏\▔)
为什么我这么喜欢稻草人。。。。为什么!!!
非常好,手法到位,结构经典。
如果怕什么就得成为什么的话,本人应该会是蠕动肉虫侠吧……(已经是了
每次看诺兰蝙蝠侠系列中的任何一部,都会有“嗯,这部才是最好的”感觉。
三个系列的蝙蝠侠电影的导演都是讲故事的个中好手。Tim Burton擅长氛围塑造,而Joel Schumacher擅长场景戏, Christopher Nolan擅长人物塑。
自幼失去双亲并不意味着了解人性的丑恶,亲眼目睹犯罪也并不代表知道民间疾苦。因此,他四处闯荡,走遍世界,洞悉犯罪心理,感受人间冷暖。从当初以报仇雪恨为目的,到后来拯救天下苍生;从当初以暴制暴,到后来坚守不杀人的信仰;从当初懦弱的花花公子,到后来正义的化身,这就是成长。要想让别人心生恐惧,就必须先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要想战胜恐惧,就要成为恐惧本身。曾经惧怕蝙蝠,于是他成为了蝙蝠侠。人人都在扮演超级英雄,唯独他是在扮演布鲁斯·韦恩。布鲁斯·韦恩是面具,蝙蝠侠才是真身。你外表下是谁并不重要,你的所作所为才重要。
it's not who i am underneath, but what i do that defines me.
毫无争议的重启经典,导演克里斯托弗 诺兰完成了自己有史以来最为华丽的一次转身,他不再迷恋于自身所擅长的碎片化的叙事技巧,而摇身一变“自甘堕落”的被黑暗所侵袭,他一改传统漫画电影的科幻风格,而直接将电影中的高谭“变成了”混乱纽约,正反派角色的决斗,也俨然一副纽约黑帮火拼的场景。
先看过前传2再回头看这部,对蝙蝠侠的刻画十分到位,但反派的背景理由却交代得不是太清楚。不再那么英雄的蝙蝠侠,有了更多人性的描述,给我带来的感受并不比黑暗骑士差。★★★★
诺兰将蝙蝠侠的由来演绎的完整,一个伟大的系列电影由此开始。
大片的格局!
蝙蝠侠没那套装备的时候套个头套就出去了,把我笑抽了
诺兰赋予了蝙蝠侠以新的生命~~
黑暗骑士留下深刻印象,盗梦空间让我决定重新看Nolan的电影。前传1,Nolan在片头少少地用了个叙述技巧,然后平稳地讲故事,但不放弃对一个有童年阴影的主角的心理塑造,再加些007的摆酷。看这些,会知道一个导演是如何摸索成长的,他探寻电影的叙事技巧、表现形式,更追求对人物的塑造。
诺兰把蝙蝠侠系列带到了全新的高度,完整地诠释了布鲁斯·韦恩为什么会成为蝙蝠侠:克服内心的恐惧、武装自己、坚守道德底线和无与伦比的自制力。他是我们每个人的影子,所以才这么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