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感觉全片最当得起“何去何从”四个字的,其实应该是我并没记住名字的某少佐……试想,少佐,石桥和樱子的绝佳好朋友,对石桥更是好得没话说(?),言下之意好像还有喜欢的女孩,憧憬着一个和幸福的画家夫妻一样的婚礼。
和男主不同,少佐,军人。他与天皇的联系更紧密。征兵。带兵,出征。如果说石桥都有痛苦,那么少佐的痛苦更是少不到哪去。他自然也有生活,战争之下的个体,同时,他与战争的距离又是那么肌肤相亲似的贴近。作为职业军人,少佐直面的不仅是死亡,还有胜败,各种国家法则和军事规律下虚虚实实的人性,以及总是让石桥困惑的荣誉。
还是那两个词,天皇和生活。少佐明明更不容易,他又不能一死了之。
草,完全合理,我好佩服自己。相比之下,石桥的出路和退路都太多了です!
至于题材,够小众,够反战,够冷门,够不让上映……
挺奇妙的,看完南京南京再看这个,感慨一下,中泉为什么总是演一些过于非典型的日本兵。对比相册之后我肯定中泉剧抛脸,但我没想到他甚至在一部剧里都能演出不同的脸(?)。画家时期的石桥目光是真的干净,装哑巴忍辱负重(?)的石桥目光是真的让人心疼,暴走状态的石桥我是真的看着害怕……in conclusion,小雄的表现力真的不是言过其实……我妈总说一个好演员眼睛里是有东西的,此言得之。所以说中泉英雄基本上是全剧成功地分饰三角,我愿称之为小预算电影之光。这是在干什么。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台词很少,真的,真的真的真的很少。
人物像活在空中,展开在空中的画。关中平原上的颧骨和黝黑红彤的双颊。漂亮的新娘。是的,她给我的感觉一直一直一直是那个新娘。从生到死,甚至没有说过一句话。但她含羞颔首浅笑,无一不是戏。说人话就是,姐姐太好看了呜呜呜(?)。男主从一开始就是在缓慢移动的长镜头里爬行,结尾也是在缓慢移动的长镜头下自戕。他回忆,他痛苦,他缅怀,他不解,他堕落,他爆发,所有的过程几乎都是无声的。因为台词过少,我不得不去注意一些背景,这一注意就变得很有趣。开场乡下的皮影戏台有一副对联,写着什么盛世,什么和音。中期的日军军营挂满了祈出征,武运久长,这真的很加真实性好吗虽然但是我并不知道真实日军军营会不会把这些东西全都挂在过道上(?)。后期同样一个无声的镜头,杀人,还是杀自己人的石桥睁着沾血或流血的眼睛,身后的墙上,右边写着中日亲善,左边写着东亚共荣。
就,很妙。
反正我觉得。
但是怎么说,还是缺点火候。是我看完了之后再去拉拉进度条,会发现第二遍看还真没什么看头的程度。
至于硬伤,自然也有。比如说我直到最后都不得不记着那个岛国上没爸没妈的小女孩。
我突然在想,如何在战争片也好,反战片也好,的题材下表现女性。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切入的角度似乎总是那么有限,说得难听一点叫千篇一律并引起不适,虽然也可以称之为真实。但试想,包括《金陵十三钗》在内,争议永远不嫌多。时代的语境呼唤如何呈现战争中的女性。侵略一方的?被侵略一方的?当然,这个扯远了。
总之,还是越想越觉得何去何从更适合少佐,我永远都在为小人物这样那样。笃定。
很烦,每次单纯想吸中泉英雄都会忍不住开始思考。反正小众,扔长评里头,一切以您说的为准。
看了电影《何去何从》,我有些话不得不说。
对于日本侵略者,中国人的痛恨是融入血液、深入骨髓的。那一行行血泪史更是难以忘却:1937年7月7日,日寇于北平发动了七七事变,中国进入了全面抗战时期。其实,日本侵略者早在1895年之前已对我们虎视眈眈,那场甲午海战惨烈震惊中外。对于侵华,在卢沟桥事变之前,他们就开始摩拳擦掌——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与1935年的“华北事变”,无不揭露着他们的狼子野心!依然是1937年,日军发动侵略上海的“八一三事变”于是中国人民打响了“淞沪会战”。依然是1937年,太原会战,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抗战的首次重大胜利的代价也是极为沉重的,忻口之战就有10万将士壮烈殉国啊!依然是1937年,日军攻陷南京后进行了长达六个星期的血腥屠杀。
据统计,从1937—1945年8月15日的8年里,除西藏、西康、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外,我国其它省份皆遭日军铁蹄蹂躏,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直接和间接财产损失共达5620多亿美元。然而,在日本侵略者投降时,中国人民却免除了日军的战争赔偿,我们痛恨日本军国主义,但我们更同情爱好和平的日本人民。
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我们拍过太多的抗战电影和抗战连续剧。这些连续剧和电影都是差不多的风格,鬼子是恶毒而泯灭人性的,中国人是宁死不屈战无不胜的。今天我去电影院刚看了一部由关晶执导,中泉英雄、漆子美、李婳、王曦等人主演的反战题材影片《何去何从》。这部电影的全新视角让我的内心承受了不小的震撼力。一部来自日本兵的反思——影片借由一个普通日本士兵的视角还原讲述了当年那段历史往事,让我们无不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挣扎。
有一个画面,我印象深刻——冷冽灰色,火药烟雾缭绕,烽火不绝,尘埃连天,让我也仿佛置身于战事现场,底部布满长且锋利的尖刀……这时主人公以蜷缩的姿态伴随着散落的石块,正往下不断坠落,似乎下一秒就要被尖锐的刺刀刺死!这样的强烈视觉冲击配合悲情的情节让我们整场电影都处在紧皱眉头的压力感之下,整个放映厅都是鸦雀无声的。《何去何从》的故事发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的冀东地区,他本是美术老师,刚和自己的爱妻结婚,但被迫应征入伍。在一次战役中他所在的部队全军覆没,只有一心想活下来的石桥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换上中国士兵的衣服,被一个中国村妇当成哑巴战争英雄救活。后来,石桥回到日本兵营,被当成是皇军的耻辱。石桥的妻子被骗来当慰安妇,两人无意碰面后妻子自杀,石桥近乎崩溃。最后,救他的村民被日本兵血洗,救他的村妇遭受凌辱,解救无果的石桥精神恍惚,和同类拼杀,最后自杀。
《何去何从》取材自一本真实的“日本兵日记”,河北迁西发现了当年侵华日军石桥于昭和七至八年即(1932年-1933年)写的《满洲出征日记》。以侵略方普通士兵的日记为真实素材拍摄的这部《何去何从》是如此的独一无二,独特视角下呈现的独特故事也是发人深省的,今天看了,我对这场战争有了些更深刻的认识。难怪,在第7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中,《何去何从》作为优秀反战影片入围联合国教科文费里尼奖,这也是中国本土电影第一次入围费里尼奖。战争,对受侵略方是悲情,对于侵略方也是悲情。中国人对于侵略者是抗战到底,对于其人民却不计前嫌——我们免除了日军的战争赔偿。
作为一部反战影片,《何去何从》不同于以往抗日影片的固有模式,选择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看待战争对人性的摧残。我在《何去何从》里看见了一个日本普通士兵的错愕、恐惧、痛苦、挣扎、麻木和绝望……看完影片后,我不由得深深陷入了对人性与战争的反思。没有战争,我们才能享受幸福生活,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
关于中日战争,我看过姜文的《鬼子来了》和陆川的《南京!南京!》,都不错,10月28日后,应该加上关晶的《何去何从》,因为也值得一看!
战争满足过,或曾经满足过人的好斗本能,但它同时还满足了人对掠夺、破坏,以及残酷纪律和专制力的欲望。只是处于战争金字塔尖的永远只是少数派,当芸芸众生被历史洪流裹挟进战争之中,他们的命运就已经开始身不由己,最终何去何从成为未解之谜,恰如身处错位历史中的错位者石桥贤太郎。
《何去何从》的扑面袭来,不期然,却热烈,不冷静,却深刻……从上世纪30年代侵华日本兵石桥记录的《满洲出征日记》走出来,还原一段发生在冀东地区的悲情历史,战争的错位引发个体的错位,进而引发群体的错位,最终将人性的错位送上一条未卜之路。
在抗日题材作品已经被拍烂拍腻拍俗套的今时今日,本片的叙事视角无疑极为特殊,甚至独特到令人具备惊颤莫名的代入感。借助一位从头到尾都处于错位迷途中的日本士兵石桥之眼,去审视侵华战争对于人与人性的摧残,去揭露中国百姓在战火下的命运,以及去探究石桥本人之于战争的惊惧、憎恶、抗争、迷茫与无奈。
作为一名安于平静生活的美术老师,石桥的人生从日本侵华战争打响那一刻,就已经处在错位的轨道之上。新婚燕尔之际收到一纸军令,石桥被迫来到中国参加侵华战争,如果他在喜峰口战役阵亡,他的错位人生将就此终结。然而,人性本能的求生欲望支撑着他苟延残喘,当他穿上中国阵亡士兵染血的军服被寡妇凤莲所救,并阴差阳错被误当成抗日英雄,他的第一次严重错位正式不期而遇。
从日本士兵变身为抗日英雄,百口莫辩?他不敢辩,一张口就将暴露身份。石桥只能化身哑巴求生,身份的错位导致他视角的变更,并逐步被中国村民的良善之心融化产生感情。从高举屠刀的日本士兵之列,递变为随时可能被屠刀屠戮的中国村民之列,石桥在错位中似乎渐渐找寻到一份生的存在,尤其教导小女孩在沙地中画画的安宁,哪怕贫困艰苦与不安定感从未离开。
奈何,石桥的第二次严重错位无可避免来临,当日本士兵再一次将烧杀掳掠的战火烧至他藏身的村庄,石桥的身份自然难逃“见光死”。不再是抗日英雄的石桥身份败露,只能是仓皇逃回到日本军营,但彼时他却成了日本军官口中的帝国耻辱,又一次被动完成由抗日英雄到日本士兵再到帝国耻辱的错位。
在日本军营中的不被认同惨遭排挤,目睹妻子千里寻夫来华沦为慰安妇,惨遭其他日本兵的百般羞辱……石桥再也回不到他希冀的生活状态,他的错位迷途再也无可逆转,仅余的一丝丝求生欲望支撑他活下去,只为送妻子返回日本。只是战争的残酷及对人性的摧残,石桥的错位终于还是打上永远解不开的死结,他的拔刀相向,他的血泪屠杀,他的人性挣扎,尽皆归于苍凉背影下那一声诘问,“我们为什么会来到这里?”
其实,又何止是石桥处在战争的错位迷途,何去何从不知归路。石桥的妻子千里寻夫沦为慰安妇,同样的错位同样的悲催。丈夫被日本兵杀害却救下石桥的中国寡妇,更深的错位更深的无奈。还有广大收留石桥却难逃战火蔓延吞噬的善良百姓,无限的错位无限的挣扎。
石桥的错位人生仅仅只是一个剖面,却将侵华战争的血泪残酷一针扎透,那一份人性的扭曲与迷失,已然在浓烈的色彩映衬下呼之欲出。不得不感叹,良心之作的朴实无华发人深省,也不由得赞叹中泉英雄对于日本兵的刻画细致入微,从《南京!南京!》的角川正雄到《何去何从》的石桥贤太郎,同样的侵华日本兵,不同的错位迷途与人性挣扎,一曲反战悲歌回荡在乱世的炮火岁月。
错位从来都是一种非常态存在,战争则是人类历史的非常态存在。战争,曾经发生,现在时隐,未来还有,不可消亡如一块狗皮膏药牢牢粘贴于人类历史。战争的错位将无分国界不分民族的无辜之人,尽皆卷入战争荼毒生灵的历史潮流,才是最无情最无奈的终极错位,唯有以血铭记那些被时间渐自湮没的历史。
(文/醉卧浮生)
一定要相互尊重对方的文化, 最后的合并才不会这么艰难, 羞辱别人才是最过分的吧, 其实战争本来就是死伤惨重的, 但是做其他多余的事情就没有必要了, 这些事情确实可以发泄情绪, 但是也会增加对立的情绪,哎, 不知道,很复杂, 很难说
👀为什么做的时候没有声音? 在士兵休息处
👀娱乐活动,一定要这个吗?不能积极一点吗
💁还好觉得要勇敢点吧,因为死了就什么都没了,活下去是很累, 但是你死了, 也会让喜欢你的人没活下去的信心了
💁什么是道德,就是和本性相斗争的吧
💁最怕的是人玩人, 找一些价值高一些发泄情绪的方法吧,可以吗?
哎, 价值观的问题吗? 还是社会本来一直都是这样的
拍摄组带着对日本人的仇恨拍完了这部戾气极重的电影,侵华日军固然可恶,但是你通关意淫去塑造扭曲的日本兵的悲惨遭遇来达到发泄的目的,那素质见不得比侵华日军高,如果是想博取底层观众的关注,还不如直接手撕鬼子来的效果好。吹真实改编,整个电影全部都是胡编乱造完全不合理,如果你懂人性,你就不会拍这种被人笑话的电影。试问一个人在那种情况,还来玩切腹?你研究过切腹吗?
22.12.14周三在家b
男主还是真是日本人演的好评
再平凡的人,被卷入了战争的车轮下,也会有所改变。有的从人变成了鬼,有的从鬼变成了人……
因为撸过所有预告片了,前面剧情并没有超出预期的惊喜,演员倒是超棒,情绪一直逐步压抑,到最后救不了恩人而爆发。死很容易,活着却更需要勇气去面对。成都只有两个电影院上映都是白天的排片,要不是辞职了还真没时间看。
中泉英雄有点尊龙的味道
看的很容易高血压,但这却是真正的战争
我告诉你何去何从,要么杀死别人生,要么被别人杀死把生留给别人。
拍的还不错,但是我寻思这不应该是日本人来拍吗,为什么要我们替日本人反思战争啊,日本那边从未道歉,我们倒是老是拍日本兵“改过自新”的题材,这立场就不对。
战争中的人性。
我只是想给那个说中国从不挑起战争的那个短评一个呵呵。秦朝340万到现在960万,你当这土地是别人送的啊?
还是编剧功底不行,和其他国家的战争反思电影相比,弱了很多,高度上升不上去。
真希望是该拍的人拍的
勿忘国耻
恭喜我国抗日剧进入了新纪元,成功从中国人民手撕鬼子进化到了鬼子撕鬼子。
所以最后是爱感化了一切,对吧
石桥的错位人生仅仅只是一个剖面 却将侵华战争的血泪残酷一针扎透 人性的扭曲与迷失 已在浓烈的色彩映衬下呼之欲出 不得不感叹 良心之作的朴实无华发人深省 片中看见了一个日本普通士兵的错愕 恐惧 痛苦 挣扎 麻木和绝望 我不由得深深陷入了对人性与战争的反思 没有战争 我们才能享受幸福生活 实现梦想
拍的还不错,但是我寻思这不应该是日本人来拍吗,为什么要我们替日本人反思战争啊,日本那边从未道歉,我们倒是老是拍日本兵“改过自新”的题材,什么《南京南京》这立场就不对。
还不错,但是给人有命题作文的遐想感。整个电影看下来不够真实,很多事情安排得不够自然,显得很刻意。特别是摄影风格太唯美显得不真实和表现的主题不符合。
居然是真实事件,日本演员表演的很到位
总算看到一个对战争残酷客观描述的电影了,没有寿司柜子没有裤裆藏雷,只有战争对两国人民带来伤害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