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自用笔记
第一集:界面将庸常生活的一部分提升为景观,主体在另一边作为凝视的载体➡️尽管所有的现实都在那里,但在她和观众的感知里,那是她幻想空间的投射,成为她梦的屏幕,这便是最纯粹的电影艺术|超我和本我是深度联系的 超我不是一种道德力量 她是一种淫秽的力量 在我们不能满足她的要求时用不可能的条框来轰击我们 嘲笑我们。越遵循它 就更有罪恶感。|冲动是无声的 失声表征着本我。本我根本上是混沌的,是绝对的堕落与天真的独特组合(像孩子一样渴望快乐 又具有攻击性 带着原始的邪恶)。没人真正注意到人类声音存在创伤的一面 人生不是作为表达人类主观深度的崇高、空灵的媒介、而是作为外来入侵者的人声。|欲望是现实的伤口,电影的艺术在于唤起欲望 并表现欲望,但同时要与它保持安全距离,驯化它、显现它。/
第二集:那些断开链接的奇怪时刻——失去了幻想的支持的结果。为什么力比多需要幻想的支持?为什么不能直接简单的享受?为什么需要幻想的补充和维持?
《索拉里斯》 中的本我机器|本我机器常见于科幻电影 能实现在我们面前直接实现我们内心深处的梦想、欲望、罪恶感|凯文在索拉里斯星上看到了多年前自杀身亡的妻子 妻子是她内疚感的显现 ,他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摆脱她。她意识到自己没有完整的生命 只知道 他了解的她 所知道的东西 。她是他梦想的实现,而由于她爱他 所以不顾一切的试图抹杀自己。|最低级的男性神话 女性不能独立存在 女人仅仅是男性实现的梦想 女性的存在是因为男人的欲望变的不纯洁,如果男人欲望纯洁,除掉了肮脏的物质幻想,那么女人就不复存在了。|
vertigo|幻想和现实之间完美协调形成的短路|终极的深渊不是物质的深渊 而是他人深度的深渊|“世界之夜”➡️注视别人时 对方眼中的深渊 这是真正把我们拖进去的漩涡|侧脸&半脸 因为主体是一个局部的东西,我们看到的脸背后是一种虚无 一种nothingness,并且我们会自发地倾向于填补那份虚无➡️主体的匮乏,试图用小a填补 看到现实中缺乏的东西 就会看到主体性 |当judy化身玛德琳走出门 就是幻想成真|幻想实现往往依靠极端暴力维持 影片中是斯考蒂对于judy的强行改造 这是一个羞辱过程,也是对女性欲望的羞辱。
蓝丝绒|父亲心脏病发后拍草地上暗潮汹涌的蚂蚁➡️父权崩溃的时刻 即象征界符号系统崩溃的时刻 原始的混乱|这里的逻辑是弗洛伊德式的,我们逃入梦境以躲避现实生活中的僵局 但我们在梦中遇见的事物甚至更加恐怖。所以最终 我们从梦境中逃脱 回到现实中。一开始梦是为那些无法忍受面对现实的人准备的,而最后,现实是为那些无法忍受面对梦的人准备的。|
《妖夜慌踪》|男主性交时惨遭失败 已经被施恩式安慰 ,在这种无法忍受情况下主人公进入了他的幻想空间。在这个空间里 妻子变成了金发、赞美其性能力的他在现实中所寻找的样子,而现实世界中本身固有的性交障碍,由性能力缺憾变成了外化的艾迪先生 艾迪先生对他们性交的阻碍|中间空间 非幻想空间也非现实,这个空间具有一种原始的暴力 和本体论的混乱 ➡️跌入实在界
由于禁令(电影中便是审查),色情需要尽可能真实;但它又要保持最低限度的幻想成分。
《大开眼界》|狂欢性活动场面 没有情欲的张力 恰好反映了男性幻想的彻底无能 男性幻想追赶女性幻想的失败 这会威胁到男性身份|
《钢琴教师》|性活动中现实和幻想之间脆弱的平衡|学生确实地用与她做爱的方式演绎她的幻想 ,这也意味着她失去了幻想 。幻想破灭时,得到的不是现实 而是一些噩梦般的真实➡️跌入实在界
2 ) 需要电影
解决人生问题的一种方法就是去成为物体,更准确的说成为动物,即把所谓的生活中的选择也融入进这统一的解释框架中,于是,所谓的自由就会到来,上善若水。勇者屠恶龙,只有先变成恶龙。要扼杀物自体,就要自己成为物自体,也就是所谓自在之物。让一切如其所是,也就是什么天人合一,当然,我不喜欢这种玄乎的东西。
爱咋咋地,既来之,则安之。
不是说不知道现实如何,而是看清了也没用,就随它去吧。
欲望是现实的一个创伤,电影是唤起欲望,并表现欲望。但是同时让它保持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合适地教化它,表现它。
终极深渊不是走形的,而是他人深度的深渊,也就是哲学家所描述的“世界之夜”。当你看别人的时,在他或她的眼睛里看到了深渊,这就是真正把我们拖进去的深渊。
当我们看到一张面孔,往往都是一半。一个对象,就是某物的一部分,一张脸在那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一片虚空。当然我们自发地要填补那个空间,用我们关于人类个性财富的幻想等等。来看看现实中缺乏的是什么,这就是你看到的主观性。
最终的性诱惑在于语言中?色情是深厚的保守派,人不能没有幻想,与现实保持适当的距离。为了避开不可忍受的焦虑的深渊,就必须有象征秩序。
表象有很多真实性,完全去神秘化的逻辑等于把逻辑自身神秘化了。
法律不仅严厉、盲目、无情……同时也嘲笑我们,在执行法律时有一种恶心的快乐。我们今日的主要错觉,不是在虚构的东西里,对虚构太过认真,相反是对虚构没有太认真。你认为那只是游戏吗?那是现实比你看来的更现实。反过来说,正是因为现实的约束,而压抑了那个更真实的个性。
诺斯替宗教存在论,即世界本身是残缺的,上帝搞砸了,需要人自己做永恒的缝补。电影就是这样一种重组工具。
塔可夫斯基,时间是事件的承载者,不如说事件承载着时间。正是在这样物质瓦解时,精神有了深度。
除了焦虑,其它一切情感都是假的?
我骨子里就是排斥一切神秘,粉碎所有障碍抵达最深层的本质。
如果我没爱,让我接近现实,我就什么都不是。
爱的是幻想中的他人,这时爱情就会变成了暴力,强迫他人成为所谓更好的人,实际只是他/她想象中的形象。爱情总在压抑爱情。
献出真实的自己总是危险的,爱人从理想的框架中跌落,结果是未知的。
卓别林的《城市之光》。
如果你要在现实中寻找比现实自身更真实的东西,去看电影化的虚构吧!
3 ) 整理了英文及中文字幕,需要者请联系 (已google doc 共享)
4 ) 比較適合看影碟, 留在家中分開一段段來看
今年電影節中頗期待的一齣紀錄片, 看了覺得其實應該買影碟收藏, 在家慢慢看, 因為資料內容太豐富, 旁白者的中歐(Slovenian)口音聽得人很辛苦(沒有字幕), 兩個半小時看得人十分累.
"The Pervert's Guide to Cinema"是一眾電影迷, 尤其是學術派的都會喜歡的紀錄片, 來自英國, 奧地利及荷蘭, 其實有點似在上電影lecture, 有許多理論及細節都值得一一再看.
片中引用許多經典電影(不少是Alfred Hitchcock, David Lynch, 當然還有Charlie Chaplin), 包括荷李活及一些歐洲片作例子, 分析電影的語言, 透過這些電影, 讓觀眾更清楚認識自己.
紀錄片編劇及旁白Slavoj Zizek是斯洛文尼亞(Slovenia)University of Ljubljana的哲學教授, 也是個精神分析學家. 他的理念都令人嘆為觀止, 讓觀眾在"fantasy, reality, sexuality, subjectivity, desire, materiality and cinematic form"等上認識到其嶄新的見解.
在電影節看此片, 基本上應該說在戲院中一次過看此片, 其實是有點難度, 真的比較適合在課堂上慢慢細看, 又或留在家中分開一段段來看. 當然如果有字幕會更加好, 因為旁白的英語聽得人很辛苦, 長氣又冗氣.
紀錄片中有不少搞笑位, 都是旁白兼編劇Slavoj Zizek每次引用不同的電影時都有相關的場景配搭, 連攝影角度及人物的位置都與電影本身近乎一模一樣, 帶來不少笑聲, 拍案叫絕.
有機會會買影碟收藏再看.
導演Sophie Fiennes於1967年出生於英國, 是演員Ralph Fiennes的妹妹及Joseph Fiennes的姊姊,父親是個攝影師, 母親是個小說家及畫家, 和著名導演Peter Greenaway(one of my most favorite directors!)工作過數年.
引用電影包括(wikipedia):
Possessed (1931)
The Matrix (1999)
The Birds (1963)
Psycho (1960)
Duck Soup (1933)
Monkey Business (1931)
The Exorcist (1973)
The Testament of Dr. Mabuse (1933)
Alien (1979)
The Great Dictator (1940)
Mulholland Drive (2001)
Alice in Wonderland (1951)
The Red Shoes (1948)
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1964)
Fight Club (1999)
Dead of Night (1945)
The Conversation (1974)
Blue Velvet (1986)
Vertigo (1958)
Solaris (1972)
Wild at Heart (1990)
Lost Highway (1997)
Persona (1966)
Eyes Wide Shut (1999)
The Piano Teacher (2001)
Three Colors: Blue (1993)
Alien: Resurrection (1997)
Dogville (2003)
The Wizard of Oz (1939)
Frankenstein (1931)
The Ten Commandments (1956)
Saboteur (1942)
Rear Window (1954)
To Catch a Thief (1952)
North by Northwest (1959)
Star Wars Episode I: The Phantom Menace (1999)
Star Wars Episode III: Revenge of the Sith (2005)
Dune (1984)
Kubanskie Kazaki (1949)
Ivan the Terrible: Part II (1958)
Stalker (1979)
City Lights (1931)
5 ) 高质中文字幕/齐泽克中文译者翻译
《变态者电影指南》高质中文字幕版播放(由齐泽克《暴力》中文译者唐健翻译):
TD被屏蔽:
***在Baidu搜“齐泽克学会”或“高质中文字幕”才能找到高质中文字幕版***
-----------------------------------------------------------------------
中文字幕下載: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3998260.html------------
《暴力:六个侧面的反思》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544787/"反正我头一次在看书的时候看这么慢"
平均5.0 星 非常非常好的一本书
2013年6月3日
评论者 基因71
这本书给我开启了一个新视界。对暴力和社会机制的剖析非常深刻而独到。有些概念稍微晦涩一些,但是非常有启发性。反正我头一次在看书的时候看这么慢,看小逻辑和形而上学都没这么慢过,,总之算是使我非常有共鸣的一本书吧,也觉得很适合如今的中国人看。书很薄,有人说价钱贵,但是我觉得很值,最起码质量还是对得起价钱的。
平均5.0 星
深入行为背后的视角
2013年4月30日
评论者 元恺 千佳评论者
本书作者斯洛文尼亚学者斯拉沃热•齐泽克被称为哲学界的“摇滚乐手”,擅用拉康的精神分析方法解释现实及文学艺术中的哲学理论问题。
本书仅从篇幅看,定价显得偏高,但内容方面却较为丰富,非常值得一读。
作者对于暴力行为的产生与定义的分析框架充满哲学思辨,书中指出了虚伪反暴力的全球化资本运行体制内,系统暴力机制是造成“主观暴力”实施的原因而非制约。仅仅从传统的意识形态角度谴责暴力的“坏”,只不过是将此问题神秘化。由于资本的扩张式运作,资本的代言人将全球各地区的人纳入其运作体系的过程中,仍保持着对于后者的异化,并保持着“非我者非人”的态度。即使是所谓的宽容,也不过是居高临下的赏赐或对于真理标准的相对虚无。这样的背景下,特定人群的暴力行为不过是争取自身可见度的宣泄。
当前“零文化”的普世性,在资本主义的运作方式下,个人精神追求的独立性失去了固有意义,激发出人们内心潜在的欲望以及“当我无法拥有时,也要让别人失去”的心理。普世性宣传仍然不能使人摆脱对“邻人”的恐惧,一些高举真理大旗的人以自身的实际行为颠覆着其声称正在捍卫的真理。所谓不同文化的优劣之争,已经不是争夺谁的表面更显光鲜,而是沦为了各文化中隐藏的阴暗面,较量谁更黑暗的比拼。
作者提醒我们不要忽视这样的事实悖论:那些关心人道主义灾难的慈善人士也正是资本主义基础性系统暴力体系的受益者,他们的慈善行为仍在为维护这一系统服务;而作为人们交流中介的语言,本身已经包含着暴力,成为了理解真实事务的障碍。暴力行为不再需要赋予更高层次的意义,它只不过是在不同背景下的人的应激反应。
以上不过是本人读过此书的一点心得,未必理解了作者的更多深意,还是希望大家自己阅读后有所体会
6 ) 爱情总是在压抑爱情
当人爱上某人的时候,
我们不会接受他、她的实际为人
而是把他、她装进我们的幻想中
我们认错了他、她
所以当我们发现出错了时
爱情很快变成了暴力
被爱的人
被对方当作他、她所不是的人来爱
只为了符合理想
没有比这更危险和致命的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
爱情总是在压抑爱情
完美,但part 2開始字幕就開始不對位,惆悵。這絕對是學電影必看的影片,其實很多影片都有哲學依據,久聞齊澤克的大名,果真是拉康的弟子。讓我對多很多經典的電影場景有了全新認識。
比起齐泽克的行文,他的口音根本不算是理解障碍了。
这部主要是希胖、老塔、Kieslowski和林奇,齐泽克说他们的电影都有一种形式的自治(autonomy of cinematic form)。因为这些人的电影在这一年的reading和paper中都出现频率很高,握着各种其它approaches再来看psychoanalysis的分析,觉得这个approach虽然总不被正统承认,但自有一种自由在里面> <
它真的是一部纪录片吗?纪录了什么?一种形而上哲思,一种较赫尔佐格的自然—激情更为抽象,更波普的哲思?外加闯入视域的罗夏墨迹图式或试图闯入电影片段中的齐泽克?等等,这莫不是戈达尔后期"论文电影"?齐泽克:"纪录片"与"戈达尔"不过是你的幻想,我的"纪实"影像胜过你所谓之"真实"
t31838af4完全不枯燥,看过的电影深层复习了一遍
听起来过瘾因为我身边没有人能这样和我聊电影理论的部分 而我太期待有谁能够拿他/她的知识储备砸得我头晕耳鸣眼里掉出佩服的小星星//通俗还是通俗的//经过一美的口音洗礼我以为我能大概听懂一些重口音但是我错了
齐泽克真是能说。。。充满夸夸其谈的江湖骗子气息。。。翻来覆去讲的都是那些东西。。。整部片子就是在满足他个人的表演欲和那个叫什么口淫欲吧。。。。
呵呵呵。第一次這麼深切的感受到:拉岡與齊澤克的文本批評如果沒有學理脈絡只取結果來講,有多麼讓外人感覺是胡說八道!
Lynch分析得太到位了。这一套方法处理黑泽明,戈达尔等超我异常强大的作者有难度
教科书 教科书~
齐泽克的这套精神分析法在林奇和希区柯克那里得以大显身手,而在许多好莱坞作品上则涉嫌架构空中楼阁。很多时候他的分析背离了电影本身,曲解了诸多电影语言本身。整部分析最精彩的部分在最后,他呼吁我们在电影的虚拟影像里去寻找“真实”,亦即某种“前叙事”的“形式”。而作为马克思唯物主义者,他依据卢卡契和巴赫金而断言,时间即是这物质性的形式。尽管我不太支持他的论证,但结论还是很让人受用的。
听一个言之有物的人滔滔不绝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齐泽克这个重口音英语啊。听他上课不知道什么感觉。电影名挺炫酷,其实本身是个很学术的分析类影片(甚至不知道叫不叫纪录片),有许多希区柯克和大卫林奇,集中讲电影的性隐喻,我是理论门外汉也能看得津津有味,讲得还是通俗有趣的
用精神分析讲电影。不管是对弗洛伊德还是对于电影都有一些不那么俗套的观点。虽然主要是胡扯,但是胡扯往往能牵出隐藏在表象下的真实。有时觉得齐这样的人物还是必须存在的。只有像他这样备受关注的学术明星,才能用他对事物的敏感,去填补那些缺乏洞察力的中产阶级以及社会精英们的思维和想像。
齐泽克的难得之处在于:愿意蹲下来对你说话,摆实例,把援引出处都标好,把饭喂到你嘴边。然而即使这样,还有人嫌饭不合口味。
藏娇记 黑客帝国 群鸟 惊魂记 驱魔人 异形 大独裁者 穆赫兰道 搏击俱乐部 蓝丝绒 迷魂记 大开眼界 我心狂野 钢琴教师 狗镇 绿野仙踪 后窗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还有那意大利口音的英语。
这些电影果然都是本人的心头爱,难道我真的是pervert……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构,齐泽克也没有给我答案
这是借电影说心理学吧?术语太多了,好多句子不暂停想一下根本理解不能,剪了那么多电影做例子还是枯燥得让人看不下去
电影和哲学结合,像看书一样.镜像,凝视,大他者,小对形.(十个影评加上短评)
唉,人家也是学术明星,但人家真的是才华横溢啊。。。。。咱国内的学术明星要学习啊
知识层面先于观看层面,影像只是素材,电影其实是一门阐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