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路上是反文化运动从垮掉的一代那里继承来的传统,这片总得来说还是那个传统在70年代的延伸,不过到了本片,运动已经普及到离家出走的上中产青年。2.其实新好莱坞开始的当口counterculture就已经在向下衰落,早已预感到他们会blew it。3.为什么要上路,其实分为两派。一拨是Easy Rider,他们被塑造成了现世的耶稣,漫无目的的出发,靠远行来传播他们的爱,靠牺牲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另一拨人,就是本片这种,觉得能在路上找到意义,找到爱的,或者说可以逃避意义逃避爱,但是他们中的一些其实是丧失爱的能力罢了。4.其实最有意思的是阿甘正传,新自由主义开始的保守15年之后,提供了另外一种保守主义的视角回头来看待这段历史。阿甘,这个不曾愤怒与敏感的青年,也在70年代的时候漫无目的上路奔跑,耶稣式的造型也曾启示一批追随者,最后又漫无目的地停下脚步。阿甘正传对待那段历史的态度比较暧昧,不能回避又不能总结,干脆就来个无因无果。另一个例子是《大鱼》,本片可以看作是对父辈愤怒青春的重新诠释,它的意识形态编码忽略了当时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动与时而激进暴力的社会运动,而将其归结为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追求爱情、缔造传奇之旅。这种编码完全消解了当年的左倾倾向,绝对比暮光系列还能代表新自由主义的叙事策略啊。
文/帮主胡子
我一直很难坚信一些人和事情,而这些却和安全感什么的没有关系。《Five Easy Pieces (1970)》里放荡子一般的男主角无比忧伤又绝望的对自己痴呆的父亲说:“她始终觉得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达成了共识,而她也一直不肯相信我们从未交心。我能做的只有抱歉。”
整部片子老旧的画面,七十年代的音乐,发型,穿着,较少人的街道,通篇的树木,河水小溪。所有都符合现在流行的“怀旧”的矫情元素。但是真正开始代入我情绪的就是从男主角那句话开始,并且还是在影片结束前几分钟。
片中男主角并不爱女主角,冷嘲热讽,不搭理的冷暴力或许让很多人觉得不痛不痒,现在的小说,影视剧善于营造男主角一定吸毒以后染上了性病,而女主角在外面做小姐却始终爱着她的表哥之类的情节,这些情节让年轻人为之落泪,难过。
其实哪里有那么夸张,最难过的不就是“不爱你了。”“我还爱你。”
影片通篇表现出了一种“垮掉一派”阴影下的年轻人生活。却传达到人内心深处,那种绝望,无所事事,对生活的未来感到盲目,又有自己想法的感觉,不经意间让我开始融入影片。
我看到很多人在豆瓣上与别的网友嬉笑怒骂,老公老婆乱叫,好朋友之间的网络情谊,网上的好友数千个,网上的挚友数十个,现实生活中却只是一脸麻木的看着显示器在日记里,在博客里,在QQ里发出“日和”式的笑容,表情。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似乎一觉起来的习惯都是上QQ,开网页,我还记得有一个阶段,一觉起来给朋友打电话,打传呼,然后虽然说来也是一帮无所事事的闲人聚在一块,也没有什么事儿干,无非是跟谁家打牌,要么一群人瞎溜达,时不时的喝个酒,时不时的以真爱和“只对你有感觉”找个妞儿胡操一道。
也不知道哪儿来那些钱,反正要喝酒的时候肯定够都喝好,客厅里哥们儿们烟雾缭绕的打牌嬉笑,我在房间里如俯卧撑一般看着身下的女人。完事儿以后,皮带扣好,走出门叼着烟说:“谁赢了,谁赢了,傻逼,有你这么打牌的吗?”
偶尔喝多了打架,或者谁谁谁一个电话,一帮闲人就冲过去帮忙。似乎还有更多的情节,可是好像来来回回那段日子生活就是这样。
突然有一天,一个朋友退出了这个圈子,好像是当兵去了吧,后来陆陆续续各自为了生活的原因上班的上班,继续上学的上学,再就业的再就业,连以前的炮友一个个都好像突然洁身自好为以后做一个背景清白的好媳妇儿做准备了。
在鸡4八硬的难以附加,却被最后一个能联系到的姑娘在电脑里拒绝了以后,我突然觉得这一切真他妈没意思。
那会儿还没有这么多西藏情节,远方情节,我一个人买了去新疆的火车票,就是觉得没意思,去视察视察新疆的民族是否有一起民族大团结不分民族齐操逼的精神,顺便带去先进的呲妞儿经验。三天两夜的站票。刚上火车的时候我一个人带来20来罐啤酒,没有什么行李,左手拿着打开的一罐啤酒一边喝着一边找位置,右手提着装啤酒的袋子。
那是我第一次做火车,印象无比深刻,看着火车开动,内心给自己播了一首忧伤的曲子,内心故作矫情的说:“别了,我的故乡,别了,那些我熟悉的人们,别了,各种野姑娘。”那会儿搞得自己也一下子有点动容。
后来看到车厢里上来的异族面孔,各种维族,哈萨克族的脸孔,虽然我一脸忧伤略带麻木还有点儿孤傲感,其实那会儿心里想的是:“对,这他妈才来劲,新生活,我来啦!”
虽然后来我也没有操着孜然逼,没有操着冬不拉逼,但是的确生活美好,再回来之后整个世界观都改变了,当然这就是另外一个事儿了。
影片结尾,怀孕了的女主角去买吃的,车停在加油站加油,男主角跳上了一辆不知开往何处的货车,车上男主角一脸麻木僵硬的说:“没关系,我很好。”
货车驶向远方,淡淡忧伤的钢琴响起,让人回忆丛生,操,太他妈文艺了。下午吃油泼面去。该干嘛干嘛。
文章出处:
www.huzibeer.cn当罗波从加油站的厕所里出来,我们注意到他没有穿外套,现在看来,某种意义上说,妻子如衣服,那么他的确是把他的妻子扔在加油站了,被他这样扔掉的女人,也可能根本就不仅片中的女人一个,抱歉名字都忘了,珍妮,瑞秋,或者其他类似美国女人的名字吧,正如中国的莉,莎。
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探讨这个罗波的问题,就像片中在他的家庭里谈论所有批判所有的那位女博士一样,指手画脚,给人扣帽子定性,然而天晚了,大家也都累了,就不要这样了。
命运,似乎这样直接说出这个词,就已经是在逃避这个词了。逃避掉一种固有的,不受任何人的主观意识转移的,我真不想这么说,但命运,就是一种无法抗拒的选择,也好,非此即彼,无法逃避。
逃避,罗波在父亲的轮椅前,告诉他自己从来没有和她达成过共识,妥协或者诸如此类,他只是在开始,只是在一个又一个开始中期盼能够碰到一些好的事情,好的希望,进而逃避一种固定的命运,抑或逃避自己,逃避自己作为一种自己的选择的后果,当然可以很轻松地指责他所有东西,然而,他在洗手间镜子里看到的,并不是他自己。
而他在临行的那辆大卡车里对司机说:我很好,很好~说这话的时候他并没有看着镜头或者前方,而是看向自己,在给自己找到另一次的希望。
想想这样一部作品放到当代好莱坞会变成什么样子:主角必定会惹上麻烦,得到发挥才华的机会与伯乐的帮助,在一番心理斗争后顺应自己的天赋,或回到相貌平平的女友身旁(没错,说的就是《心灵捕手》); 然而这都没有发生.拉菲尔森好像和主人公一样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多处无必要的剪辑中可以看出他的犹疑――于是愤怒且疲乏的人物只得不停地从所在处逃逸,来到一个不是结局的结局. P.S.一大问题是尼科尔森显然长得不像音乐家(特别是与两位女主演相比)……另有一小细节:兄弟二人的中间名字是Eroica和Fidelio,明白地指向贝多芬.
那天喝大了,逼着一桌人相信这是我40年前拍的……
离家的男主决定开始新生活,然而原生家庭已经镶嵌进他的基因,飞出笼子的鸟儿可能会饿死,沿途的风景都成为过往云烟,孤独空虚贫穷是自由的代价,也许某天他会找到他自己
这种迷茫、愤怒、选择逃避的状态,让人唏嘘却感同身受...
挥霍的天赋,垮掉的一代,孤单的灵魂;基调甚好,只是琐碎零散了点。
f161c7609f 像是宿醉后的白昼,和周遭隔开五厘米真空,你觉得该是放荡的时候了,却又只是哂笑。最好的时候是,上一辆陌生的卡车,卡车去往陌生的方向,索然无味的人事都已经远去了。杰克尼科尔森真是太好了。卡车已经离开视野的最终的画面让我深爱。
8.7/10。公路片:曾是上流音乐世家的古典音乐钢琴家、现是蓝领的男主在艰苦的工人阶级生活和虚伪的资产阶级生活间反复横跳的故事,“回家看望父亲”是故事的线索。电影摄影(色彩/光影/构图)精美、配乐舒适、其他各影像元素也很精准,床上接吻—保龄球射出的杂耍蒙太奇转场很有趣。
游牧般晃荡的无所事事,却又在大堵车的琴声中吐露出一丝雅致,但真相很快也就揭晓了,这不仅仅是一个试图逃离的人的故事,也是新旧好莱坞在互相遥望,也让影片自然地滑入回瑟克的领地。
形势与肉体上的逃离。心却一直是座孤岛。总是以为离开去另一个地方就会有改变。塞车时弹钢琴。回家后弹钢琴。一家子弹钢琴。社会的矫揉造作。年轻人的愤世嫉俗。所谓理想追求寻找自我都不如父子间一场我言你不语的对话来的感人。
“ 一个不爱自己,不爱任何人的人,怎么能指望别人爱你。”★★★★
五支歌,睡着了五次,节奏缓慢,叙事散乱,情节简单,翻译质量不佳造成一定的理解障碍,连床戏都不咸不淡没有波澜。
“我居无定所一事无成,我并不是在这狗屁的生活里追寻什么,而是在逃避,免得事情越变越糟糕,希望每一次新的开始带来好兆头。你懂我的意思吗?”
对垮掉的一代没有太多的通感,倒是比较懂男主的窘境,出身音乐世界的他看不惯所谓上层社会的虚伪,又忍受不了低俗女友的聒噪,他离那个满腹牢骚的搭车女只有一步之遥,最终只能不停地逃避,逃得远远地……
看的时候平平无奇,看完之后稍有余味,说的可能就是这类电影吧。描绘着普通人的生活,而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如此琐碎、平庸,令人烦躁,令人失望。离开,在路上,远离熟识的人,呼吸正常。
对这类故事无抵抗力。厌倦了资产阶级的无聊虚伪又无法融入琐屑平庸的工人阶级,夹层状态中渐渐失去归属与身份,只有在不断的逃避中才能获得片刻喘息。路途中蕾丝搭车客直视镜头痛斥消费主义,信仰阿拉斯加的净土,与前些年大量背离北上广涌入大理的文青如出一辙,故事总在反复。最后的嬉皮年代逝去后大量涌现此类描绘虚无探求、荒谬人生的电影,几乎是整个西方影坛的现象,但总为男性主导,这类故事我还蛮希望有性转版本的。从《过客》看到这部,三四十岁的尼科尔森几乎是为这类迷茫的追寻者角色而生的,七十年代确是属于尼科尔森的年代。
罗伯·拉菲尔森导演,关于垮掉的一代。美国电影新浪潮,公路电影。CC给6,70年代的这批电影的封面造型都好统一。
「奥博分支之选—编剧分支」自我厌弃想要逃离,不论怎么逃却始终被困在了蓝领和中产的阶级之间无所适从,陷入了周而复始的循环。这也是逃离最可怕的一点,终于下定了决心要去做一个新的自己,却不知道到底该做些什么。和父亲的对话表明自己需要一点指引,倒发现父母也一样爱莫能助。Bob在自己的故事里决定不了任何情节转折,只能被接二连三的事情不停地推入下一个循环。
算逍遥骑士的姊妹篇吧 前者形更散 五支歌从剧情捏合度上更完整 特别是结尾相当发力 BEAT一代的精髓 只有一直在路上
要是你还能说话,那就不可能有谈话了。life is such a bullshit which just let you down and down and down.
3.5。关于垮掉的一代,与前一年上映的《逍遥骑士》同质,不乏独立气息。喜欢的两个段落:床上接吻随之镜头切到保龄球射出,直指性隐喻;堵车,跑到别人卡车上弹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