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又是一部表演大于内容的真人传记改编电影,裴淳华的表演很赞,但叙事很散,难以形成一股合力,做到有效针砭时弊,力度不够。裴姐的伟大表演算是一首献给战地记者的赞歌,歌颂了作为孤勇者的坚强女性,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主角在遭受生理和心理双重折磨下的坚忍与挣扎,抽烟酗酒,满脸沧桑,创伤后应激反应综合症,在最美的年华下守身如玉,在年老色衰、皮肤松弛时却勇于献身,这种为艺术牺牲的敬业精神确实对得起专业肯定。可惜电影的整体质量实属一般,支离破碎的叙事节奏没有把残酷的现实及丑陋的政治有效地进行水煮火烤,真正的愤怒没能完全暴露出来。
佳片推荐《私人战争》,伟大的女性战地记者Marie Colvin的传记影片,主演:裴淳华(Rosamund Pike)。这部影片之于曾经视记者为“第一志愿”的我的意义是深远的。什么是一个真正的记者,永远贴近真实,真实,真实,哪怕真相臭如水沟,腥如鲜血。第一手的材料不会在舒适的办公桌前靠着道听途说,靠着截取二手资源,凭空想象而成,它永远鲜活地摆在第一线,在斯里兰卡,在阿富汗,在东帝汶,在伊拉克,在利比里亚,在叙利亚,在战壕,在防空洞,在生死一线!要想揭示人间炼狱,必先历经九死一生!尽管无人理解,尽管因公丢失了左眼,尽管饱受战争创伤后遗症的折磨,Marie Colvin依然义无反顾地一次次深入险境,直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世人得以从她由枪林弹雨中发回的报道,读到了萨达姆惨无人道的百人坑,阿萨德子承父桀的虐杀平民,以及一个是非成败任世人评说的真实的卡扎菲。40岁的裴淳华以其精湛的演技扮老扮丑,甚至全裸半身,出演了其时已届花甲的老记,这份为艺术献身之情居然没能打动奥斯卡的评委,实为本届小金人遗珠无疑!
#电光幻影# 《私人战争》,一个人可以为一生做出的选择,恐怕永远是无怨无悔的。
2019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展演影片,战地记者的传记电影。裴淳华饰演战地女记者玛丽·科尔文,影片是根据《名利场》撰写的科尔文生平事迹文章进行创作的。科尔文曾奔赴科索沃、车臣、 东帝汶、中东、塞拉利昂、津巴布韦等战争前线,在斯里兰卡内战期间严重受伤失去了一只眼睛,还报道了“阿拉伯之春”反政府运动,2012年在叙利亚战争爆发时于胡姆斯遭火箭袭击身亡。
这个题材和内容,以及女主演,其实都是相当吸引我的,所以电影节出了排片,立刻放在了愿望清单里。但是电影的实际观感并不理想,可以说能够深深的给我带来懊悔,感觉自己花了很多时间在一部支离破碎的影片之上。
如果要说本片的优点,我想到了一句“情而不色”,女主演有暴露的镜头,但是没有什么让人不舒服的,也没有情的欲望感,居然很平淡很叙事,也不知道是影片正气太足,还是女主角魅力缺失,反正就是有一种干涸的感觉,整部影片都无法让人激动起来。按说惊心动魄的人生应该配上煽情或者激动人心的时刻,但是很可惜的是,这么好的题材到了影片最后我都觉得无动于衷,甚至感觉女主各种作,花样作死,大概真正的遗憾,只有她死去那一刻吧。
我内心是极度喜欢这个人物和生平的,但是我觉得,电影太多笔墨在零碎的枝节上,也许导演感觉枝节可以架起这个人物的细腻和热忱,但是我觉得主线被切割,过于分散,叙述太平淡,而平淡是直铺的,甚至没有欺负,人物塑造起来比较苍白,感受不到澎湃,也没有感动,甚至无法有一种被触动,我整个人都很郁闷。
最后说一句,人生呀,信仰是个很了不起的东西。不一定要信奉具体的什么,而是追求追逐的一个方向,选择的一条道路,决定的一种生活方式,坚持的一种生活态度。
有些人,永远在路上莫名寻找,有些人,却早已在终点,热泪盈眶。
作者:小佛搞特
这是一部传记电影。讲的是著名的战地记者玛丽·科尔文的小传。玛丽是《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记者,曾多次深入战火纷飞的热点地区采访,在斯里兰卡被炸瞎一只眼睛。于是就有了“独眼女侠”的绰号。她还曾奔赴科索沃、车臣、 东帝汶、中东、塞拉利昂、津巴布韦等战争前线。报道了“阿拉伯之春”反政府运动,2012年在叙利亚战争爆发时于胡姆斯遭火箭袭击身亡。
影片中真实的再现了玛丽多次违反军方的禁令,在硝烟弥漫的街区中穿行,采访战斗中的士兵,惊恐的难民和无助的儿童。她说:“我讨厌处于战争地带,但我又觉得不得不这样。当你报道一场战争时,你必须去那些你可能被杀的地方,或者其他人被杀的地方。”她一直是这样做的。多次遭遇袭击,身边保护她的士兵不停的倒下,她的同伴也为此丧命。可她仍然像她自己所形容的那样,犹如”飞蛾扑火“般的冲在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其中有一个细节,玛丽的同伴在遭遇炮火死去时,和她同路的阿拉伯翻译在咕噜着《可兰经》中的章节,她的另一个同伴在悲痛的祈祷“我的上帝耶稣啊!”此时的玛丽显得有些落寞。我想,她或许没有什么宗教信仰,她信仰的是她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她永远相信的是人性,她相信用自己的力量可以唤醒人性的复苏,让更多的人去注意和谴责这种野蛮的杀戮。她所涉及的范围在许多时候已经远远超出了报社对她的要求。所以我想,在她身上除了强烈的敬业精神之外,还有她天性中的那种强烈的渴望冒险的成分吧。无论如何,在她职业生涯的所有举动都是令人敬仰和钦佩的。
相比之下,咱们的媒体工作者也曾经有过这种敬业和牺牲精神,在平型关战役、辽沈战役以及抗美援朝战争中,都有许多新闻工作者战斗在第一线,并因此献身。可惜这种精神并没有传承下来。记得在1979年的战争中,攻克越北城市谅山本来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可是在新闻中,我只看到55军宣传处的一个干事拍下的部队在谅山街头巡逻的一张照片,更不用说一线的战斗场面了。和平是好的,不过和平时期也培养了许多怕死鬼。一个战地记者,碰到这种战斗场面,不是往前冲,而是找出各种借口往后缩。和玛丽·科尔文相比,我们这些貌似男子汉的记者们不知做何感想?
影片中,玛丽曾这样说过:“你得找到真实的历史,如果你丢失了它,那么你对任何人都没有帮助,只是自我感觉良好罢了。”一直以来,公众对于新闻的要求都是“客观真实”。可是要真正做到客观真实是很难的,恐怕连玛丽这样的优秀的记者也很难做到。她自小接受的是西方价值观的教育,头脑中对那些不合自己口味的事件预先就充满了成见。你看,玛丽所采访的组织多是西方暗中支持的,如斯里兰卡的猛虎组织、叙利亚的反对派等。玛丽在采访叙利亚反对派组织的一个小头目中有一段对话。
玛丽:你逃跑了。
头目:谁逃跑了?
玛丽:你逃离了阿萨德的部队。
头目:是的。
玛丽:为什么?
头目无语。
玛丽:你想要自由对吧?让我报道你的故事吧。
看了这段对话,感觉玛丽不像是在采访,倒像是在诱供。从这样带有倾向性的报道发布在《星期日泰晤士报》的头版上,可以想见对公众会有怎样的影响,舆论又是在怎样的引导公众了。这也就怪不得在西方民众眼中,中国人仍然是留着长辫子横卧在鸦片烟枪中的一伙群氓了。
好吧,即便玛丽所采访的事件都是真实的,那也只是反映了一个局部地区的真实。而历史的全貌是由无数个“真实”组合而成的。好像一副大的真实的拼图,是由无数个小的真实的碎片拼接而成的。例如玛丽在报道伊拉克被枪杀后掩埋的几百名无辜者的事件后,我们的感觉一定是:萨达姆是个恶魔。这是不错的。然而它也是一个局部的概念。当我们得知在伊拉克不仅有这样的恐怖事件,还有被美军在伊拉克实施轰炸而死去的无数民众时,我们的感觉也将发生一些微小的变化。即:萨达姆是个恶魔,布什和克林顿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这才是对历史真实的认识。
现代战争,无论是大国直接参与或是通过代理而进行,实质上都是大国之间所各自导演的一场戏剧。在这些“导演”眼中,无辜的民众、死去的士兵都不过是这场戏剧中的群众甲和匪兵乙而已。在政客的字典里没有“人性”这个词汇。他们所看重的是那些事件中可加以利用的价值。不久前,美国以使用化学武器为由,再次轰炸叙利亚, BBC还趁此机会重推玛丽当年被杀的新闻,为部署导弹进行预热。回顾以往,看看今后,还会有许多无辜的民众和无畏的记者在战火中丧生。玛丽的一生是壮烈的,有价值的,可是一想到她或他以生命为代价所期望达到的理想,不禁有一丝悲凉。更感叹人类文明进步的迟缓。
玛丽有时候也对自己的工作产生过疑惑。她想:“我们真的能够通过报道战争改变什么吗?真正困难的是永远相信人性。”我觉得玛丽在从事战地报道的同时,也在努力的改变着自己的观念和视野。用她内心中深藏的人性和良知,用一次又一次的冒险在书写自己的讣告。我们也希望有无数个玛丽·科尔文用他们那种无畏的精神向人们去展示历史的真实画面。
影片稍感不足的是故事性不强,结构松散。这也难怪,传记片本来就很难有连续的故事,像《巴顿将军》那样已经算很不错的了,同样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因为编导重点是在写人,而不是叙事。将就看吧。
影片中玛丽·科尔文由罗莎曼德·派克饰演。将玛丽的性格,行为、表情演绎的栩栩如生。包括她的醉酒状态和神经质的表现都很到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独眼女侠”。影片中各个场景的拍摄也很好。尤其是其中有个镜头,伊拉克的原野上,远处是夕阳中的群山,近处是无尽的荒漠,在黄昏的光影下,玛丽乘坐的吉普车逆光而行。美极了!
本人评分:7.5。
《私人战争》这部影片按照电影评价标准来看拍的不算好,叙事节奏有些凌乱,以其失去一只眼睛的采访为起点,2012年最后一场采访作为终点展开她的记者生涯,在都市与战场之间进行反复切换,再通过转场衔接,但片段之间的处理有些不够顺畅,容易将观众积累的情绪打乱。
镜头方面以冷静克制的旁观视角为主,以类似纪录片的形式表现战争场面。
而在表现Marie Colvin 同时作为战争局内人和局外人的双重心理中,虽然安排了其与前夫、朋友、上司、伙伴的交流和倾诉,以及自身在重压之下表现出来的乐观、克制与癫狂,而且着重表现了Colvin饱受噩梦折磨、濒临崩溃的精神状态,但没有连点成线,情绪之间发生断层,内心世界没有被最大化地表现出来。
同时,影片虽然是在赞扬甚至歌颂Marie Colvin,但为了避免将其神化,通过她酗酒、抽烟甚至一些性爱场面进行大胆展示,包括一些小细节例如她并不美艳的身材、烂掉的牙齿和对La perla蕾丝内衣的钟爱,让观众看到一个传奇战地记者普通、乐观、幽默的一面,但在情节安排上总有点割裂感。
但这部影片依旧值得四星及以上,主要得益于Marie Colvin个人的传奇经历、坚强意志以及战争实实在在的残酷性。
事实上战地记者这一职业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战争的亲历者,与当地民众面临着同样的生命危险,即使是外国人,在子弹面前,也没有特殊待遇,人人反而更加平等。
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局外人,国籍、立场的不同和职业精神要求他们完成自己的工作和使命,即使亲眼见证生命的消逝与家庭的破碎,也只能压抑作为人的同理心和悲伤情绪,尽量客观地记录事实,将信息传递出去。
对难民强烈的同情与自身力量渺小产生的无力感使他们饱受PTSD的折磨,眼看着平民、士兵甚至同事的死亡,强烈的愧疚心容易让他们对自己产生怀疑,不得不依靠酒精、尼古丁甚至性麻痹自己。
影片中主编对Colvin说,因为没有一个正常人愿意做这件事,如果你都退却了,还有谁来做?事实上,对于远离战场的任何一个人来说,观望与参与是完全两种心态,希望和平是大多数人的心愿,但愿意抛下一切真正参与其中的却寥寥,大多数人没有这种勇气,也没有这种毅力。
Colvin的性格决定她是一名优秀的战地记者,而成为战地记者的事实也让她更明白自己的责任以至于勇往直前地继续报道。
对于战地记者而言,他们不依靠煽情,不获取利益,他们唯一的目标就是记录事实、传递事实,而要完成这一世界上任何一名记者基本的工作,他们却可能要以生命为代价。在战场上,他们没有枪炮等武器,他们只有用笔、镜头和声音做一名忠实的记录者。
正如Colvin所说,War is the quiet bravery of civilians who will endure for more than I ever will,of those asked to fight and those who are just trying to survive.战争是平民无声的勇敢,他们将忍受我远远无法忍受的事,他们被迫参加战斗,他们只想生存。
何为新闻理想?新闻的根本是传达、呈现,一名记者能通过自己的文章、镜头传递信息,能为社会、世界带来一小点的改变,那么他的新闻理想也就实现了。
Marie Colvin,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一位令所有记者敬佩的记者,她的眼罩是她传奇人生的标志,也是她记者生涯的勋章。
两星全部致敬玛丽. 科尔文本人。影片本身零分,甚至负分,影片中非常明显地打着反战的旗号做政治攻击。利比亚现场,还专门播放一个政府军的战俘在拷问下说出是卡扎菲派我强奸的,叙利亚战场不停的强调是政府军的炮轰,政府军屠杀平民。等等很多。
这种指名点姓地道出政治立场,是一部反战影片应该刻意回避的。
想起以前俄罗斯拍的8月8日,就讲究很多,载满平民的巴士被导弹击中,来调查的俄军现场只是说可能是谁,或者是谁干的。肯定不会说查明是格鲁吉亚人干的。到结尾格鲁吉亚军人帮着救小孩,格鲁吉亚坦克还跟难民让道。让我对这部俄国拍的格鲁吉亚战争电影的充满了尊敬。
反观这部就觉得很恶心了,完全操纵电影成了政治工具。
对手戏真的很重要,多南真的让人出戏。裴淳华有几场非常不错的戏。
《刺杀本.拉登》的质感,裴淳华不输劳模姐。
裴淳华是宝藏级的女演员,而且现在各种驾驭中东题材...作为一部很可能没办法入围学院奖的作品,裴淳华的表演可以说是今年看过的最佳
裴淳华什么都能演。在战地不如在伦敦的种种不适应好看。
War is not so terrible for governments. For they are not wounded or killed like ordinary people.
一个三脚猫编剧把一个伟大的故事讲的支离破碎,把一个伟大的人物写的苍白无力
令人作恶的虚伪西方视角和价值观,全片只剩演技。用电影妄图绑架政治是可笑的虚无主义。
人类不配。//电影一般,裴阿姨加一星。
作为叙事而非纯记录,编剧还是太过忽略character development了。虽然最后的爆发更像某种不了了之,但所有场面的冲击力和风压都是实打实的。
好莱坞终于在几部伊朗危机、中东战争甚至阿富汗战争后欲语还休又姗姗来迟的开始利比亚和叙利亚战争的故事,主旋律本质上对于阿拉伯之春的肯定和倡导的民主自由
This is not a bra. This is La Perla! 裴春华这次真的是演了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啊。
60/100 主角个人私生活的故事线和战争采访故事线都完成的不够,人物内在情绪达不到共情的水平,战地相关的情节又缺乏真正一击制胜的时刻。两条线相结合也做的马马虎虎,观众只好自己寻找感悟时刻,总之几乎没有说清楚任何事情。
个人觉得这角色太不适合裴春花了,一直印象中还是那个消失的爱人里的心机婊,心目中的最佳人选是朱迪福斯特或者是夏洛特·兰普林。玛丽科尔文传奇一生远比电影丰盈一百倍,电影拍得像维基百科的年份记事表。
有个战地记者说过:“我像个士兵,但是重要的区别是,我没有枪。”但实际上,她/他们用自己的“长枪短炮”摧毁已经堕落且虚伪的世界,去捍卫残存的真相和人性。
题材护驾很难搞得糟糕,不过总觉得女主的人物塑造缺些什么,战争创伤的灵魂确实,但是内心战争对人创伤的反思却浅显了些。好在裴淳华表演实在到位(给个提名好吗),满目疮痍的场面也的确震撼人心。以及,请给我一打多南。7/10
穿着高档内衣冲入战火,戴着黑色眼罩寻找真相。当伊拉克的土坑掘出上百具带布料的尸骨,伦敦的报社里却在讨论刊登在周末头版会否影响读者的心情。当阿富汗的路边横陈着因炸弹死去的男孩,英国的聚会上正在庆祝一个月戒酒会的成功。当叙利亚上万平民正在谎言里被抛弃,美国的演播厅却只能叮嘱努力平安。
这样的人物,无论怎么编剧,演员如何演绎,都比不得本人的人生。
就是「腎上腺素成癮」罷了。改編的不怎麼樣,羅莎蒙派克在「HHhH」之後選的片子都一般。
首先选错演员,裴的气质里浸透着白左的政治正确以及传教士的那种自我优越感。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哪件事情就更重要的列表,作为遇难的记者本人,当然是被卷入了、进而做出了某种堪称难得的实践;但作为一部取材于此的电影,到底要表达什么呢?向来,即便在延安的炕上,也有很多可怕的角落。而人在这个世界上的选择和行动是无尽的,谁更值得被记录?也许名片是一种反讽,因为这个地球上真正要消灭的正是“私人战争”。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