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为一部剧抱不平。
演技、剧情、视听构图皆上乘,随便截一帧均是油画,都有表意。
如此质量,如此精致,如此迷人,居然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度。
少有剧集走到第三季了还能保持无论是剧作、视听,还是表演上的高水准,《王冠》做到了。
第三季之所以没能掀起水花,换卡司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不少人弃剧的原因居然是——颜值下降了。
的确,《王冠》作为一部聚焦女王一生的剧集,总共分六季,每个两季就会换一拨演员,分别饰演女王的青年、中年和老年。
第一季的青年女王由Claire饰演,她那优雅中透露出坚毅的气质尤为契合女王的角色,一二季在她的演绎之下使得作为一个“人”的女王被立起来了。
但当来到第三季,剧集对准的是灰色平庸的60年代,也正对准了女王的中年。
一个已经开始习惯王冠、但仍时刻被它压迫的中年女人,她正遭遇的不仅是自己的中年危机,更是整个国家的危机。
彼时,正值英国最伟大的政治人物丘吉尔去世,也正值美国雄姿勃发意欲为世界展示自己,英国这个老牌的帝国开始呈现出一幅衰败之气,摇摇欲坠。
因而,此时的女王该是怎样的?
我认为曾经凭借在《宠儿》中饰演女王而一举拿下奥斯卡影后的奥利维娅·科尔曼,做出了完美的诠释。
回顾女王的青年时代,对她影响最大的是三个男人。
第一个男人,是她的父亲,乔治六世。
一个因哥哥为爱退位而被迫成为一国之主的男人,一个有着严重口吃却不得不担起国王担子在全国人民面前发表演讲的男人。
他沉甸甸的王冠被戴到她的头上,教会她什么是责任。
第二个男人,是她的丈夫,菲利普亲王。
他有抱负、有梦想,他成为世上最具权势的女人的丈夫,却一生都要隐匿于这个女人的阴影之下。
当他们在婚礼上将双手重叠时,爱情和权力在那一刻缠绕到了一起。
第三个男人,是英国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丘吉尔。
他们坐在一起,相处同一个战场,时而对视,然后对峙,时而相望着又忽地笑了,四下周旋,相互掣肘。
但这三种关系里都存在着太多关系的对调与暗潮。
父与女,父亲给女儿带来更多的不是关爱,而是责任与束缚。
受宠的小女儿成为王室里最叛逆与自由的闪亮明星,而女王被责任与重担层层包裹,成为一个轻易不敢袒露自我的无趣女士。
夫与妻,妻子被推往台前,曝光在层层追光下,而丈夫隐居幕后,将自己所有的野心、抱负与尚未完成的行动让渡给他的妻子。
在只属于他们两人的寝室里,她要卸去自己的妆容,摘下自己的王冠,由最不凡的女王回归一个最平凡的女人,回归最正常的男女关系。
她既需是神又需是人,谈何容易。
君与臣,实际上臣掌握着实权,而君主戴着顶空王冠。
所有的关系都遭到改变,都被倒置,它们的不正常都指向一样东西——王冠。
《王冠》的一二季都在讲年轻的女王如何接过王冠,如何戴上王冠,这是一个成人的过程,由女孩长成女王。
而从第三季开始,女王进入中年,王冠的重负开始日渐显现。
扮演女王的奥利维娅·科尔曼,典型的天赋型演员。
《宠儿》中的女王,易怒、暴躁、多疑,完全是个缺爱的巨婴。
而《王冠》中的女王是一个卷心菜,她的情绪、她的感情、她的态度,里里外外被严实地包裹,几不外露。
但奥利维娅知道,她不在塑造一个神,而是一个人,一个被摆在神坛上的人。
因而,她剥去层层外衣去了解女王的欲望、女王的恐惧、女王所有微小的情感,然后,凭直觉演戏,演一个头戴沉重王冠的失落的中年女人。
第三季聚焦的是60-70年代,这段历史在很多女王的传记片中都不会出现,因为过于无趣与沉闷。
但《王冠》有底气拍,用它独特的视角造就一整季的精彩。
第一集开头,我就禁不住赞叹这部剧集仍然精致到如此地步,摄像机映出一个倒转的大英帝国——灰色六十年代的开端。
六十年代看起来是灰暗、阴潮和平庸,但《王冠》仍能抓住涌动的暗流。
其中最大的冲击,来自正在崛起的美国。
60年代,美国人做了一件会永远被铭记在人类历史上的壮举——登月。
人类史上第一次登月,当以阿姆斯特朗为代表的三个宇航员第一次在另一个星球上留下我们的脚印时,全球五亿双眼睛紧盯电视屏幕。
《王冠》把焦点推近,对准菲利普亲王。
这个被困在王室中,被推到妻子背后的男人,可以说是王室中一个不那么显眼的异类。
他曾经是剑桥大学的高材生,是希腊王室的王储,风流倜傥,雄心勃勃。
当所有的王室成员在教堂中做着无聊的礼拜,昏昏欲睡。
他起身,在旷野里喘着冷气奔跑。
在这个曾经诞生过哈姆雷特的国度,思考永远大于行动,头脑领先于身体。
这位曾经的希腊王储对此保持质疑,当美国朝气蓬勃地向月球进发时,苍老的日不落帝国仍然在为那些古老的冶金术陶醉不已。
在他看来,这是耻辱。
但他越将自己的眼睛睁大试图去探向月球的灰尘,他就越深陷在现实中无法自拔:纺织厂、牙齿医院、混凝土。
这些古老的技术仍然缠绕大英帝国最深的根,每天遍布在他周遭,使他从早到晚运行到晚。
他唯一感受过“活着”的片刻,是他不顾随从阻挠,突破飞机的飞翔上限不断试图穿破云层的一刻。
菲利普亲王渴望在云端,渴望飞翔,渴望探往另一个星球。
而现实呢?
他是被禁锢在王室的飞鸟,宫殿里有再多用油彩勾勒出的云层,都无法令他振起翅膀拥有自己一片天空。
他渴望成为伟人,如同阿姆斯特朗那般,在太空中体验到背离人类的孤独一刻。
而现实中,他被置上虚假的云端,躲在一顶空王冠背后,所有的野心都无法付诸。
他要拒绝一群人坐在屋内那无意义的庸碌思考,他要奔向行动。
于是,菲利普亲王会见了那三位会被永久载在史册上的宇航员,他们以一场永恒的行动被永远地铭记。
《王冠》太聪明了,它将一个充满朝气的国度与彼时缓慢滑坡的英国放置在一起,让先进与古老、宏大与个人、沉思与行动并置在一起。
极大的张力由此诞生了。
一场历史性的会面:一只被禁锢的飞鸟即将面对自己触不可及的飞翔梦想。
在会面之前,菲利普亲王在纸上写满了问号,他要问在太空孤独翱翔是什么感觉,他要问脱离人类是什么感觉。
他要问:人类有地球之外的宿命吗?
全是沉思,全是哲学,他要把这些统统抛给那几个行动者,他以为世上唯有他们能解答。
但结果是什么?
跃跃欲试妄图攀上高空的飞鸟,未飞便以被大风刮得羽毛尽散。
当行动者们真的来到他面前时,他发现对面坐着的,是三个掖着鼻涕、视所有浩大为空洞的孩子。
一场巨大的失望——怎么可能,这三个伟人怎么可能如此平庸?
他们的快乐,与其说是因为扑向行动,莫若说是欠缺思考。
于是思考与行动的锁链被重新展开,亲王把脚踏进又抽出,重新审视这个支撑着自己一半灵魂的大英帝国。
一部剧集能抓到这个视点,多了不起。
单这一集,我们就能知道《王冠》为什么成功。
一方面,它满足了人们对于王室贵族的窥探欲;另一方面,又成功抓准了复杂隐秘的英国王室与当时风云诡谲的政局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此之前,是女王和政客们的缠斗,这个女人总是化危机于无形中。
而这一季,更将英国放到世界版图上,与新兴的美国作对比。
蓬勃的美国,他们的最高领袖是手握实权的,因而构图总是饱满。
而看看女王,即使同样位于画面中心,永远被一股苍凉与空洞围绕,被层层的门廊框柱。
《王冠》的好看,在于它通过塑造鲜活群像、重塑历史细节满足了观众的八卦心的同时,又并不把王室从世界地图中抽离出来,流于俗艳秘闻,而是让家族和国家相互制掣,带起大英帝国的阵阵风起云涌。
而这一集,更是深入到每个人的内心,去探讨这顶空王冠背后承载着什么。
不单是一个女王,要被抽掉灵魂与情感,将自己活成一个稳定无生气的“象征。
还是一个不羁的公主,她的一生都郁结在一个不合理的身份上:一个事事争第一第一的人,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国家的配角。
还是那个本有一腔抱负、意欲追求自由却最终妄自菲薄的查尔斯王子。
他一生顶着空王冠,将自己的野心和壮志一点点掏空,但那本应该落在他头上的重量,却迟迟悬在空中。
说白了,《王冠》讲的是一个史上最特殊的家庭。
这个家庭之所以特殊,不仅因为他们真正拥有一顶镶满着历史与荣誉的王冠,更在于这个家庭中的每个人,头顶都悬着一顶空王冠。
这顶空王冠,是他们的荣誉,是他们的责任,更是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宿命,他们所有虚无的源头。
而或许正如女王所说——
“最难的正是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那需要我们付出所有的能量。”
前两季女主克莱尔·芙伊在脱口节目上透露第三季卡司全换后,就一直期待新女王的扮演者是谁。科尔曼的选择真是剧组中了头奖,演女王得奥斯卡的科尔曼来演20世纪的女王,不能再合适了。
如果在youtube搜关于英国王室的纪录片,数量真的多到无法选择,但第三季里的故事通常被传记作者和纪录片忽略,因为这一段历史实在没有什么亮点。
半天刷完后觉得这一季,大概内容如下(括号为本人具体评分):
第一集:丘吉尔逝世,间谍传闻甚嚣尘上,女王顿失安全感(3星)
第二集:王妹抢女王存在感,但最终失望而归(4星)
第三集:矿难触发女王自省:永远铁石心肠?还是做一个演员(3星)
第四集:王室尝试与时俱进,反而勾出原生家庭阴影(3星)
第五集:女王畅想美好人生,但现实残酷无法抽身(3星)
第六集:年轻一代 vs 王室传统,对战结果曝光王室生存最大秘密:没人管你在想什么(5星)
第七集:王夫陷中年危机,求解无果终回归信仰(5星)
第八集:王室老一代危机刚刚画上句号,新一代危机已经浮出水面(3星)
第九集:新一代危机浮现,王室成员快刀斩乱麻(3星)
第十集:王妹婚姻以失败告终,女王人生中途陷入困境(4星)
这一季中,实话说有几集实在拖沓,叙述上有不少牵强的地方,因为编剧等于把电影《女王》和戏剧《觐见女王》里没有说完的梗一一点缀在了各集里,所以这一季比预期差了一些,甚至感觉服道化都没有以前好看了。
另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硬伤:这一时期原本的故事就没有那么吸引人。
总的看下来,信息量最大,节奏紧凑的一集应该是第六集。
第一二季代际之间的关系说的不多,但是到了这一季,查尔斯王子长大,学威尔士语,触发出他同情心爆棚、内心敏感的性格特质,最终决定在受封仪式上私自改演讲稿,结果引起剧尾女王和自己亲儿子第一场争吵。这场应该是全季最震撼一场戏了,在化妆台前的女王,看着爬上自己脸庞的皱纹,俨然已经不是那个年轻时需要丘吉尔从旁协助的女孩,她早已经从身边人那里,摸清楚了王室生存下去的最重要关键。“没人在乎你想什么”。
大概是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君主制成员们最大的自觉,和内心最大的痛苦。这样的女王,嘴里说出duty这个词也更让人信服,而紧接着后面来自年轻一代的反抗才更凶猛和难以反抗。
其实本季应该也会让不少人对查尔斯王子黑转路人,甚至黑转粉。生下来就被奶妈养大,被父亲调教(上一季内容),被妹妹看不起,和母亲疏远的他可以说是新一代王室成员中最大的受害者,这也都是后来婚后不幸福的各种心理根源的所在。老王子始终生活在母亲的阴影下,头顶戴着一顶空王冠,没有什么比这个更悲伤了。
所以从第六集里差不多就能闻到王冠第四季的大致剧情走向:戴安娜的出现,可能如同昙花一现,片刻绽放后就会将整个王室拖入深渊。这一季中的中年危机和代际冲突的延续,也会让女王自己发生改变,下一季查尔斯婚姻的问题,撒切尔夫人的上台预计会让她本人陷入更深的自我诘问:这些危机的根源是不是都来自于自己?自己的存在,是不是只是为了陪衬他人的光亮。
演技上,科尔曼的喜剧特质会在女王身上有恰到好处的体现,尤其是各种微表情。
比如第二集里,首相转述玛格丽特公主给美总统讲黄段子。这一段其实源自于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真实情况下的小喜好。据说真实女王在私下里更直接,对各种黄段子来者不拒,还喜欢给周围人讲。在剧中她听了三段后,知识分子首相害羞到讲不下去,女王一脸欲罢不能,但又放不下架子:“您都讲到这个地步了,继续吧。”女王那种一脸严肃,但内心欲罢不能的表情控制非常细致,微微抽动的嘴角,感觉像是两个在内心缠斗,一个要她保持君主的尊严,一个要她放下身段,做个普通女人。
科尔曼是那种少有能hold住正剧的喜剧演员。在王冠的首映礼上,有记者问她如何诠释女王这个角色的,她的回答非常直接:我就是模仿克莱尔·芙伊而已啦(一二季女主)。看似是谦虚,但实际上她除了外形和口音以及细节模仿到位之外,演技上加入了非常多自己的理解,编剧的剧本也为她做了调整,很多类似黄段子、受不了被秘书巴结的场景,以前都不曾出现。编剧也在一次采访中说科尔曼并没有做多少先期的“功课”来了解角色,她只是凭着直觉来演女王的。
另外,扮演菲利普亲王的演员留下的印象也很深,剧中有不少地方让人联想起现在的菲利普亲王本人。易怒、强硬、保守的阳刚形象背后,是一个始终在寻找自己存在感和影响力的男人,表现出色的无疑是本季第七集了。
第七集中有一处细节挺让我有感触的。电视机前,女王看到菲利普对登月这么感兴趣,决定邀请三位宇航员到白金汉宫做客,而菲利普在听到女王给留在月球上的纪念硅片留言字句时,也毫不吝啬地夸赞妻子写的太棒。一个对科技不感兴趣的传统女性,能敏感地发现丈夫的兴趣爱好,进行适当的鼓励,而丈夫也对妻子的工作在精神上进行支持,我想这也是上一季和本季都有过精神肉体出轨的老夫妻,在各种猜忌和矛盾后,依然婚姻关系能够坚持这么久的诀窍吧。
这三季的内容已经引起了英国王室的注意,虽然女王是否看过这部剧还不知道,但据主角colman讲她见到威廉王子时,就曾被王子奚落:“你不用讲最近你在干什么,我也能猜出来”,王室的公关人员也曾发声明指出剧中一些情节并非真实情况。根据编剧的规划,王冠的剧情很有可能会延伸到20世纪末,更不排除到本世纪的可能性。那时的王冠,可能会有更多有事实支撑的剧情和细节出现。
本季的第一集其实就已经为第四季做好了铺垫。被军情五处查出的女王的艺术顾问是苏联间谍,只不过因为王室的面子问题和菲利普亲王的丑闻,将他留在了王室内。但在上世纪80年代,这一潜藏在王室内部的“定时炸弹”被上台后的首相撒切尔夫人引爆。撒切尔夫人曾在公开场合透露出艺术顾问的真实身份,从而激化了两个女人之间本已紧张的矛盾。
总之,全篇总结起来就两个字:“危机和失落”。女王失去了治国导师丘吉尔、菲利普亲王失去人生动力、玛格丽特公主失去婚姻、查尔斯王子失去真爱、英国完全失去往日帝国光辉......
带着中年人常有的加龄臭和失落感,第三季的王冠也给后面持续了三十多年的各种王室丑闻做出了铺垫。
其实这就是君主立宪制的主题:不要试着什么都控制,控制越多你就越不安全。最近,深陷爱博斯坦性侵丑闻的安德鲁王子和BBC节目主持人来了一场堪称“车祸现场”电视采访。采访中,记者问他,你对这些和你有关的性侵受害者,有什么话可说吗?安德鲁王子想了几秒钟:“没啥可说的”。后来,他还公开向外界放风说:“采访进行的很顺利,事前经过了妈咪的许可”。
据说女王看过采访后已经都不care自己最爱的二儿子到底在丑闻中做了什么。甚至有新闻标题是这样的:女王已经失去了白金汉宫的控制权。
现实中的女王面对下一代人充满污点的生活,估计早都佛系了,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孩子们只要出事后就会把脏水往她身上泼。就在11月20日,安德鲁王子宣布自己正式退出王室公务活动,将自己的烂摊子留给了年迈的老母亲——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第五集,想给一百颗星,想知道中间关于政变的五个条件是编剧自己总结出来的吗?感觉好有道理的样子!真的一集好剧不需要太多台词就表达出来太多内容,关于那个年代全世界都徘徊在意识形态边缘上的形势,女王这个没有政治实权但是代表整个国家的形象,无论是被胁迫还是出于对民主体制的信心,是如何左右英国局势甚至影响到全世界的,并且这种情况为什么能且仅能发生在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关于无论是从爱丽丝公主多年的颠沛流离,还是蒙巴顿爵士对英国的效忠,或是之前菲利普为王室录纪录片,都是国破家亡的王室成员如何立足于世,特别是最后爱丽丝和迪基的会面,悲怆似乎都要镜头里冒出来,关于女王本身像每个人一样也向往着自己梦想着的却永远也不可能过上的生活,女王单独和波切在一起时表现出的无奈,但也是最后和菲利普的吻过后甜甜笑的像少女一样,许多年前选择的婚姻如今仍然深爱着的坚定。这一集五十分钟虽然台词很少但表达的内容太充实了,女王身为国家形象身负的使命,身为一个人所具有的向往与无奈,还有当时整个世界的变革与曾经不可一世的英国被战争和自身固有的政治体制一点点消磨的不可逆转的衰退都表达的分毫不差。真是值一百颗星的一集。
Netflix的《王冠》在商业和口碑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很多剧粉都在翘首以盼第四季的上线。不同于之前BBC的一些历史剧,这部剧里出现的大部分皇室成员及其直系亲属依然活跃在现实世界的各个领域,那他们会对讲自己家族史的电视剧好奇吗?会跟我们一样追剧吗?女王本人又对这部剧怎么看呢?
1. 玛格丽特公主的外孙 Arthur Chatto是唯一本人公开承认过自己看这部剧的皇室成员。这个20岁的小伙在接受《每日电讯报》采访时说:“是的,我看过这部剧。我觉得它仅仅只是一个解读版本吧。而我记得他们在生活中真实的样子,所以并不会让那些电视形象影响我对他们每一个人的判断。”
(小伙本人长这样,是玛格丽特公主和摄影师老公的女儿Lady Sarah Chatto的小儿子)
2. 女王本人当然不可能站出来说她有看过这部剧,不过也有一些直接或间接的证据证实了这一点。比如在一次《名利场》的采访中,在一二季里饰演玛格丽特公主的演员Vanessa Kirby分享说:“有次我朋友参加一个派对,在那个派对上他谁都不认识,于是随便加入了一群人聊天。当时那些人正好说到《王冠》,其中有个女孩说‘我奶奶看了,她真的很喜欢’。我朋友觉得女孩面熟,之后才突然想起她就是尤金妮公主(女王二儿子安德鲁王子的女儿)”。
公主不仅透露了女王追剧的事情,她本人也评价说,故事好, 音乐美,(看这部剧时)还觉得还挺自豪的。另外,也有剧粉考证,女王在2017和2019年的圣诞演讲中都有隐隐提及到《王冠》。
3. 2019年11月,在第三季上线之前,卡米拉的侄儿Ben Elliot 接受《名利场》采访时证实说,他的阿姨很喜欢看《王冠》,但公爵夫人并不期待接下来有自己的那部分(虽然她和查尔斯王子是真爱,但毕竟戴妃太受民众喜爱了,估计好多观众看到“人民王妃”在婚姻里苦苦挣扎全过程再现还是会心疼,当然也有可能对查尔斯和卡米拉多几分同情和理解)
4. 约克公爵夫人Sarah Ferguson(安德鲁王子的前妻,尤金妮公主的妈妈)也是这部剧的粉丝,据称,她甚至还介入了谁将在接下来的剧集中扮演她的选角,她个人心水的名单是由Eleanor Tomlinson 和Julianne Moore扮演不同时期的自己(后图大家可以自行对比)。
5. 安妮公主(女王的大女儿)的女婿Mike Tindall透露,他老婆,也就是女王的外孙女Zara Tindall也在追剧。他补充说,女王演得太赞了(这里说的是一二季的女主Claire Foy),我认为他们诠释这部剧的方式很棒!
6. 虽然这部剧还没演到哈里王子的年代(也不确定是否会演到),作家Katie Nicholl在她2018年出版的哈里王子个人传记中称梅根和哈利都看过这部剧:“作为一名厨艺精湛的厨师,梅根喜欢给哈利做丰盛大餐。然后两人喜欢待在家里,吃着她做的家常菜,一起看电影、或者像《王冠》这样的电视剧”。
--引自《哈里,生活,失去与爱》
本文Source: Insider 29 January 2020
#《王冠》第三季第三集第四集# 大概这个年代已经很少有编剧敢像这个编剧一样探讨基督教信仰的问题了吧。前两季那个荷尔蒙爆裂,天天给女王戴绿帽的飞利浦亲王似乎终于青春期结束了。对比飞利浦和爱德华八世可以得出结论,男人没有好色不好色之分,只有会选老婆和不会选老婆之分。选对了老婆,即使做不了国王,他还是白金汉宫的男主人。看到老婆15年没有涨工资,飞利浦那个着急啊,上蹿下跳暗示人民,我都打不了马球啦,我家得节约开支啦……揭不开锅的人民一顿暴笑。然后聪明的飞利浦另辟蹊径,找了BBC来拍皇室纪录片,要人民知道你们供养的皇室绝对是提供了物超所值的服务。结果,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把皇室的神秘感全部破坏。没想到在这个故事里编剧竟然夹带了另一条线索,就是飞利浦的母亲,爱丽丝公主的故事线。第三集开场就是在战火纷飞的希腊,一个揭不开锅的修道院,手指夹着一只烟的修女跟珠宝商讨价还价,为的是一块巨大的锡兰蓝宝石。珠宝商报了警,说修女可能是珠宝大盗,没想到警察却说,“她是一位真正的公主,维多利亚女王的孙女,她的儿子是英国女王的丈夫!” 没错,这就是女王婆婆的开场,霸气开挂!因为战乱,伊丽莎白接婆婆来白金汉宫,飞利浦激烈反对,因为他知道妈妈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爱丽丝公主穿着道袍,被接到白金汉宫,没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俗,也没有没落贵族的装,她有的只是神儿女的尊贵—-对女王的好意表示感谢,对从未谋面的安妮公主只有祖母的亲昵,对迟迟不肯露面的亲儿子只有理解和包容。挽救皇室颜面的人最后竟然是这位被飞利浦亲王避之不及的精神病母亲。卫报记者采访了偶遇的爱丽丝公主,得知她年轻时候因为耳聋被误以为精神病,在进行过电击等各种残忍的治疗后,还能用宽容原谅了整个世界,在战火纷飞的希腊做一个平凡的修女,救助穷人后,不禁感慨,这才是皇室的至宝!飞利浦看完报纸,后悔万分,跑到母亲的卧室请求原谅,母亲问他,“你的信仰如何?你还是要有信仰啊,这样对你好!”即使看着自己宛如天使的母亲,飞利浦都还没有理解信仰的力量。即使有一个信仰强大的母亲,飞利浦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信仰。他和女王每周去教会,他问女王为什么要做这种重复无聊的事情?女王说,检讨一个星期的过失,预备下一个星期的挑战。是的,这是一句实话,教堂就是加油站。可是,油箱的门不开,上帝也没有办法给你加油。痛苦的飞利浦一直觉得老牧师太无趣,贴心的老婆就给他换了一位与他年纪相仿的新牧师。新牧师上任,提出想用一处王室的空城堡做职业瓶颈期的牧师的聚会所。飞利浦非常不屑,但是也同意了,可也免不了去莅临指导的时候大大地讽刺了一下卡壳牧师们“你们就是做得太少,想得太多!多出去干干活儿就好了!”体育狂人飞利浦此时正经历了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月,他看着电视转播,羡慕不已,觉得这些去过月球的人一定就是他信仰问题的答案,于是利用自己的身份跟来白金汉宫出访的宇航员约了15分钟的私聊。当飞利浦内心澎湃地准备了个把问题企图从宇航员口中听到答案时,他却失望的发现,这些宇航员人虽然去过月球,但是心依然没有离开过胸腔。登月,一件人类历史上那么重大的事情,在宇航员心里只有“按照清单打勾”这一个印象,月球的美根本不能平复吵闹的水冷却机发出的噪音对他们的搅扰。飞利浦想知道去过月球什么滋味,宇航员只好奇住在白金汉宫什么感受。无尽的失望终于让骄傲的飞利浦放下了“自推式努力”,他来到牧师们中间,谦卑地坦白了自己的空虚和迷茫,想起来母亲问他信仰如何了,坦诚地向上帝祈求,“Help!I need Help!”
#《王冠》第三季第10集 # 女王登基25年与她妹妹玛格丽特公主的婚姻破裂放在一起成为了这一季的结尾。整个第三季都充满着对“虚空”的探讨,女王对着自杀未遂的妹妹问,“我这25年有何建树?什么都没有!我没有开创丘吉尔所期望的伊丽莎白二世盛世,这个国家在每况愈下。”玛格丽特公主回答道,“不,你很平静!你所维持的这一切很重要,因为但凡你表现出一丝裂缝,我们整个国家都会覆灭在一个深渊里。” 我们每个人都太渴望成就感了,玛格丽特公主期望自己可以在外交舞台多多大放异彩,飞利浦亲王希望自己可以征服天空征服宇宙,女王也希望自己治下的英国可以繁荣昌盛。但是,事与愿违,所有的人对自己都很失望。我们无法接受自己做不了什么,更不能接受自己不做什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有像第一次登月那三个宇航员那般壮烈的事迹,但没想到命运给自己的使命竟然只是,“Be Calm!” 如果我们可以在自己成功的时候归荣耀给上帝,那也必须学会在坚守平淡无味的职责时体会到其中甘甜的滋味。如果你有幸触摸过历史的车轮,一定要真心谦卑地告诉自己,“那并不是我推动的!”
每一集都能被感动,关键还是这个题材,真的太棒了。
祝女王千岁千岁千千岁,让这剧能拍到下个世纪🙈
第七集菲利普亲王寻找自己,无意成就圣乔治馆的内容,无论是剧本表演拍摄和哲学思考,都几乎是神作。
目前看了三集,根本停不下来。神剧无脑满分,每回都不枉我心心念念等了两年。偏见与释然,放纵与积郁,荣光与隐忍。成为无数沉重历史的见证者甚至书写者,是非幸与?
原来前三季完全是《女王召见》的扩写,再一次被“请我到唐宁街吃午饭”这一丘吉尔才有过的待遇感动,电视剧细节铺垫更充分,哈罗德首相见女王时一脸怕被骂的小表情和两度“please”简直被萌到;每一集都是精彩的小型电影,相对独立成片,勾勒起二战后以来重大事件簿,哈罗德说的一点不错,女王骨子里确实偏左,矿难遗憾,“泰温”的野心,坚定做一个称职的象征性君主,捍卫民众作出的选择,“王冠自己会选择最适合戴它的人”;写历史与写人混合拍法编剧匠心独运,月球上的荒凉风景与女王丈夫内心深处,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前国王与查尔斯卡米拉,王冠与王冠周边的人都只能在背后最寂静之处呼救,“信仰是一切”,82岁的不属于任何国度属于上帝的真正的公主,她才是王冠之下活得最清醒最明白的人;以科尔曼为首的一众英国老演员们演技都太可怕了
个人认为关于女王婆婆那一集是本季最精彩的一集。真正的贵族是不需要珠宝华富点缀的,而且无论富裕与否,心永远与有需要帮助的民众在一起。爱丽丝公主真的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女性。
个人v王冠的故事。在个人情感与皇权重叠矛盾之时,结论依然只有the Crown这一个答案。近代史,家庭事,继续交错重叠。上一波演员提拔出新人,这一波更为成熟的演员则完善故事和情绪。王冠之下的人,要能够承受其力量,却又不能遮盖过其位的光芒。外人所看到的神秘,内人所看到的牢笼。Moondust那集表达再到位不过了,全世界人所观望的那一刻,对他们来说,是死寂的尘埃。
我也不知道这剧有啥毒 一个镜头一个背影就是五星 我死了
在第一季和第二季着重塑造女王作为一个人之后,第三季开始探讨女王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复杂性,尤其是在一个风云变换的时代中。第一集便以丘吉尔逝世威尔逊上台拉开序幕,联想到如今混乱的英国政坛,主创借古讽今的意图很难不让人发觉,但是看历史剧的人很容易沉湎在于旧日的辉煌,但愿走到第三季已是中年的「女王」能带来一点不一样的启示。
最大惊喜竟然是查尔斯!!为什么找的演员那么帅??完了。。他在我这里已经洗白白了。。但剧集总体来说不是那么惊喜。。虽然制作水平还是远超其他。。影后饰演的中年女王有些搞笑。。很平易近人。。第三集最后那个慢镜头眼泪真的是高光。。可其他很多地方真的不及Claire Foy。。后者的表演是精细到了极致!!玛格丽特公主变化最大。。有点失望。。爱德华八世这个人物不论在哪一季都是最精彩的存在。。贡献了最大泪点。。亲王母亲爱丽丝公主这一集也写的非常好。。安妮公主很亮眼。。政坛上拍的有点乱。。不过莫名喜欢威尔逊。。再说回查尔斯。。演员真的太帅了。。高大的个子。。宽厚的肩膀。。雕塑般的五官。。加上微微前倾的走路姿态。。45°低垂的头。。双手害羞的插袋。。听到卡米拉结婚时委屈的流泪。。唉。。跟真人天差地别啊啊啊!!!
第七集,神作。
仅仅因为不适应新卡司就给低分的人在干嘛啊…
难得有个剧能把每个角色都写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孤独,脆弱,无助,天真,疲惫,愚蠢。我一直很喜欢英国的……的一切,在理性和隐忍之下,他们把人性的微光守护得很好。
如果说前二季还停留于着重描绘二十世纪上半叶少女承袭王位后身着华服的独幕舞蹈,那么第三季则轻轻拢上了一层华格纳式的Gesamtkunstwerk:中年危机下是否庸碌无为的担忧、亲人间难以和解的分歧、身处阶层居高临下的孤独,摇摇欲坠走向衰落的君主立宪制——宗教与神学的泉眼几近干涸,伊西斯的面纱已然揭开,人们热切地向象征着理性与进步的思想家们寻找慰藉。君权不再被人们看作需虔诚供奉的神龛,王冠所及之处也成为一道道无足轻重的印痕,却也正是它们构成了这个时代的主导动机,支配着这部作品的戏剧走向。
看过《王冠》第三季★★★★★ 10集一次性放出,一口气刷完。1964-1977 ,制作水准相当精良,全体换了中年演员,演技全程高能在线,只是“颜值”降了一档。女王就不说了,玛格丽特公主总是容易让人跳戏哈利波特
从青年过渡到中年,即使是波澜不惊的六七十年代也没有丧失任何暗涌和质感,不太理解说到中年就无趣了的人。最爱第三集矿难和第七集登月,一顶hollow crown下的空虚和悲哀被拍得淋漓尽致。全员演技都很在线,but still,Olivia Colman牛逼这句话我已经说倦了。伴随我大学四年的剧,这下binge完又要等一年,好绝望。
这个剧我发现了,只要是玛格丽特回必是神回
早上没吹完继续。这季大多数集依然是双线叙事 但叙事的交叉剪辑想要探讨的都是比较难的话题 7是信仰(科学v.宗教)6是身份(王子v.威尔士的身份)查尔斯在舞台上念理查二世独白的时候 真是让人嫉妒死了:知道你们腐国有诗人了好嘛 然鹅我朝拍电视也会念诗 不过 不是掉书袋就是水剧情 #港真ep6一集顶一整剧鹤唳华亭好吗# #🚫netflix绝对是贸易保护主义#
剧本与演技都妥妥五星,对攻击选角理解无能。家庭成员间既是互相捆绑的利益统一体,又是王冠阴影下明争暗斗的角力方,他们以崇高名义彼此伤害,为免泄真心而故意高傲,在前两季的铺陈基础上继续相爱相杀;细腻家庭戏结合宏观大事件,一集一事的结构设置和节奏掌控均相当精彩,虽无大起大落的政治戏码,但冷战期的国际风云、国内党派纷争、劳资双方牵扯、威尔士呼吁自治,每集都足够吸睛且能自洽圆满落幕,剧本真是太赞了!E3矿难和E4爱丽丝公主(极出彩的配角)好催泪,人物弧光真实而完满;E6结尾对话刻骨冰冷,切肤痛感——“根本没有人想听你说的话。没有人。”E7Moondust超五星,信仰危机是全人类的困境,月亮作为蒙昧时代的圣物,登月的祛魅让人类顿生幻灭死寂,科学与宗教的冲突,让人类看待万物的“视角”从此殊异。
就像少年变成中年人,少了浪漫与趣味,多了厚重与责任感。God I miss Claire Foy and Vanessa Kir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