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伊恩再也找不到凯莉了会怎么样?”
“伊恩的世界可能再也没有色彩。”
林见清和方小晓,如同这世间的许多人,为了梦想在北京闯荡。
幸运的是,那段贫穷而艰难的日子,有他们陪伴着彼此一步步走过来。
偌大的北京,卑微而渺小的两个人,在这座城市的高楼大厦,霓虹繁华的对比下,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两个人在大学的夜里舍不得打车回家,起分同一碗泡面。
林见清总是会在方小晓被伤害后出现在她身边。当方小晓看到自己的男朋友在跨年夜搂着自己的老婆孩子出现在商场时,林见清拿下方小晓为了取悦男朋友而戴的长发假发,带到自己头上,说:“我说了不好看的吧。走吧,回家。”在方小晓每一个崩溃而悲伤的日子里,林见清就像黑夜中最后一盏灯。这偌大的黑暗中,有这一点温暖的光亮,就不算太糟糕。
林见清进了局子,方小晓替他回家过年,替他给了老父亲温暖,维护住了他的尊严。方小晓回去的路上,边走边哭,我想,肯能是亲情的感动,生活的艰辛,坚持的倔强,未来的迷茫。无论多艰难,她都陪着林见清度过了拘留的那段日子。
他们,就好像刚好出现在彼此生命中的天使,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有彼此的拥抱,日子好像也就没有那么苦了。
“他对你好吗?”
“特别好!”
“怎么好?给你买手机不是对你好,他可以为你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吗?”
方小晓在经历了很多个前男友后,终于找到了这个可以为他她上九天揽月的林见清。他们就像阴暗的出租屋窗口倔强盛开的小花一样,靠着彼此给对方的信心和温暖,就可以坚持下去。他们因为找到了一个旧沙发而兴奋不已。一起创业的伙伴一个个离开,所有人都不相信他们会成功,只有方小晓坚定的相信他。而这个陪他度过最艰难的日子的人,最后却没有在一起。
“如果那天你没有走,我们会在一起吗?”
“如果那天你跟我上了地铁,我会跟你一辈子”
对不起,在那个倔强而无所依靠的年纪里,我们错过了彼此,我们似乎没有勇气再去面对焦头烂额的生活,支离破碎的感情。没有了方小晓的林见清,在经历了几天的颓废后,看到窗口倔强开放的小花,似乎明白了什么,要在这座城市生存下去,需要的不只是拼命。也许就像方小晓说的,如果没有她的离开,就不会有他后来的成功。
他的游戏终于火了起来,失去了凯莉的伊恩,向每一个遇到的人说:“如果看到凯莉,请帮我跟她说声对不起。”在小摊吃着面的方小晓,看到电视中那个熟悉的身影,诉说着自己游戏的由来,她热泪盈眶的笑着,对!他成功了!我就知道他会成功的。
“I miss you”
“我也想你”
“不是,我是说我错过了你”
十年后相遇,像第一次相遇一样,大雪纷飞,交通滞留。我们又遇到了彼此,但我们已经不是当年的模样,我可以和你笑着谈论当年青涩懵懂傻乎乎的往事,却也会沉默不语暗自神伤。我们还是错过了,不是吗?
“你爱过我吗”
“我一直都爱你”
我们分开了,但我一直爱你。谢谢我们陪伴在彼此生命里,谢谢最艰难的时光有你陪伴,谢谢你教会我勇敢,谢谢你让我懂得如何去爱。你一定会找到那个愿意为你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人。就像《后来》里面唱的:如果当时不那么倔强,是不是也不那么遗憾。
最后找到了老父亲写给小晓的那封信,伊恩也找到了凯莉,就在父亲那幢亮着昏黄灯光的小房子里。外面风雨飘摇,这里永远是温暖的港湾。老父亲言语不多,却什么都明白。父亲想要的,从来不是什么繁华的都市,宽敞的房子。不过是希望孩子好好的,生活顺心,开心。无论你们两个最后有没有在一起,在外面累了,就回家。
每个人的青春中都会有这样一个人吧,无论友情爱情,陪你走过生活的荆棘,冬天的寒冷,也许已经从彼此的生活中离开,也许正在经历。谢谢你,陪伴过我的青春,谢谢你教会我的,我们都会坚强,勇敢,笑着去面对以后的一切。你曾经出现过,便已不再是遗憾。还有,在外面累了,记得回家。
整部电影就像奶茶本人的气质一样,平静温婉却又倔强,没有青春影片中烂俗的情节,两个人回忆着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却能让每个人在其中找到自己或者那个人的影子。找不到凯莉的伊恩,生活没有了色彩,终于明白为什么2018的镜头都是黑白的。而收到老父亲信的那一刻,伊恩和凯莉在爸爸熟悉的房子中重新相遇,生活也重新有了色彩。我们都明白彼此都回不去了,但是依旧爱着你,愿你一世安好。
就像《后来》这首歌中唱的一样,你都如何回忆我,带着笑或者很沉默。每句歌词都可以对应到林见清和方小晓的爱情中,也映衬着芸芸众生的爱情。最后彩蛋刘若英《后来》大合唱结束后潇洒的转身,就好像方小晓,这个倔强的女孩,一定会找到那个可以为她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男人。
所以啊,如果你也处在生活的残酷和爱情的繁琐中,请你好好转过头,看看身边的那个他(她),如果可以,让我们放下那些无关紧要的争吵,彼此都放下一点点自己的坚持,好好的度过余生吧。愿后来的你们,终不再错过。
1999年,刘若英发行专辑《我等你》。专辑中有首改编自日本歌曲、由施人诚重新填词的《后来》,词曲中都充满怨悔,是写给那些错过的恋人。和声部分还请来另一个双子女梁静茹演唱。
那时候,不,一直以来,刘若英都是歌坛哀怨(并非苦情)代言人。她在歌坛的人设(那时候还叫“定位”)是苦恋师父陈升不得而为爱痴狂的女弟子,是当爱在靠近却不知该去往哪里的结婚狂,是很爱很爱你但最后还是会成全了别人的坚强女子……直到突然宣布结婚的前一刻还在唱着《一辈子的孤单》。
但不得不说这样奋不顾身爱错了人又假装坚强放手抽身的女人(的人设),实在太得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心。谁的青春期没有爱而不得又非要故作潇洒的小倔强呢(不然又能怎样?难道让自己承认对方其实并没有那么爱自己吗!);谁的青春期没有四十五度角望天的惆怅?谁的青春期没有在QQ空间写下:“我爱你是我自己的事,与你无关”……
青春期过了呢?
2016年,五月天在时隔五年之后发行新专辑《自传》,这张专辑有种自我回望,自我检视的意思。其主打歌就叫《后来的我们》。MV男主角是王大陆,而王大陆9年前就曾在五月天《突然好想你》MV中出演。
多年之后,刘若英开始做导演——是的,现在的歌手、演员仿佛都要当一次导演来证明自己还没有过气,还是有才华的——她改编了自己的小说《过年回家》,但因为已经有张元的电影《回家过年》,于是刘若英的电影名就叫《后来的我们》(看到用歌名作电影名就让人隐隐不安,之前这样的电影是何炅的《栀子花开》、高晓松《同桌的你》……)。
后来的我们怎样了?后来的我们如果遇上会怎样?
电影用黑白和彩色影像分别间隔起过去和现在。但与我们一贯的观影经验不同,《后来的我们》过去部分是彩色的,后来他们相遇是黑白的(郑大圣的《村戏》也是这样的,只是显然《村戏》对过去回忆大红大绿色彩的运用比《后来的我们》意味深长且深刻多了。)。
井柏然饰演的男主角和周冬雨饰演的女主角多年之后在飞机上相遇,曾经相爱的他们已经渐行渐远。一个坐在商务舱,一个坐经济舱。然而因为航班取消而又不得不十年之后重新共处一室(此处不要纠结细节的真实性,为的是推进情节嘛。)。而在十年之前,他不认识她,她也不认识他,也是在回家过年的火车上,两人因为意外而相识,交往。
之后像很多爱情电影的男女主角,两个人注定要相爱。这一段看得出刘若英明显致(jie)敬(jian)《甜蜜蜜》。两个人都是从小城来到北京这样的大都市谋求未来,女主角成日里打工挣钱,渴望物质的改变,为了钱为了房子,周旋在各色男人之间。而男主角只是一个租住在合租房里的吊丝男,除了年轻帅气一无所有。女主角后来无处可去,就来求男主角收留,在一次喝多之后,两个人终于上床了。
恋爱原本是美好的,如果人们不那么做作和虚荣的话。男主角春节回家,一定要租车,要给每个同学带烤鸭,要和同学们吹嘘自己在北京混得多好……后来,两个人开始吵架,男主角会埋怨都是为了女主角才湮灭了自己的梦想——奇了怪了,明明整天在家打游戏不好好工作的人是你自己啊?!
其实分手之后两人还在家乡小城见了一面,女主角仍旧扮作男主角的女朋友去见田壮壮扮演的他的父亲(可能演员、歌手现在纷纷当导演了,于是导演们多年之后也都只好开始过演员的瘾)。那时,男主角已经将做的以他和女主为原型的游戏卖掉赚了钱在北京买了房——这时就看出女导演的性别鸿沟来了,现实里这样的游戏是不会挣钱的!电脑游戏的主力消费群是直男,直男要玩的是竞技类游戏,他们不会想在游戏里和卡通人物谈恋爱,何况还并不是前凸后翘的卡通人物!
男主角想和女主角重来,他是这样求复合的:“你不就想要房子么?我有房子了!”
女主角回他:“你有病啊!”
我们当年为什么会错过?因为我们当年其实并不知道对方真的要什么?也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空有一腔孤勇,根本不懂得如何去爱就生生让对方消失在了人海。后来,我们再相遇,男女主角共处一室把酒言欢,男主角的孩子突然打来视频电话,女主角只能跌跌撞撞在房间里躲来躲去。
曾经少年的美好,都变成中年的狼狈。后来的我们,依然没有学会如何相爱。
说到底,我们都还是太过爱自己。电影中最动人的人物并非把作天作地当作相爱的男女主角,而是田壮壮饰演的男主角的父亲,留在小城里,守着一个小饭店,默默支持着男主角,他要走就让他走,他回来就好吃好喝招待他回来。尊重男女主角的每一个决定。直到最后,他去世了,留给女主角一封信,告诉她其实已经知道她和儿子分手,但“你永远是我的家人”。深情,又不越界。
而男女主角却让我联想到正在播的电视剧《北京女子图鉴》。《后来的我们》到底没有拍成另一部大时代里的小人物传奇《甜蜜蜜》,而是拍成了《北京男子图鉴》。不过同《女子图鉴》里女主所有的成功都与男人有关不同,《男子图鉴》告诉我们:女人有碍事业,只有失恋才能使男人奋进(恋爱的时候男主角成天无所事事、做客服、卖黄碟、跟人打架,还口口声声是为了女主角牺牲……失恋之后他才不打游戏改做游戏拥有了一番事业?是不是恋爱误国?)!
电影结尾,刘若英的《后来》响起,伴随着字幕是许多普通人举着字板:“XX,你过得好吗?”“XXX,我很想你!”“XXX,当年的我对不起。”我只想问,你征得消失在人海的对方的同意了吗?就这样在电影上写出Ta的名字?想过对方看到时的尴尬吗?所以你们说到底爱的还是自己吧!多年之后感动也都只是自我感动!
所以,《后来的我们》有前任的慎看!
至于带着现任去看的……哭倒在你怀里的Ta的眼泪,不是为你而流,又是为谁而流?我的闺密项老师说:“《前任3》在中国票房高到惊人,如今又有了《后来的我们》,还有那些层出不穷缅怀校园爱情的青春电影(感觉《后来的我们》的监制张一白就可以在这个领域吃到死。)……原来,真的有那么多懦弱的我们,把前任细细收藏在心中,却什么也不去做,只能在电影院里哭一场。”
(我们的小小花园,你要不要来转转?)
从昨天晚上开始不断发酵的,关于《后来的我们》在猫眼平台操作下的“退票事件”,再次用令人震惊的数据揭开了行业乱象。
上映首日,影片创造的1.22亿的预售和单日超过2.8亿的超高票房背后,是“饥饿营销”的又一时代“鲜”例——通过锁票制造“现象级”假象,影院调高排片、观众提前购票,从而形成了循环,终于在循环之下,“热度”被凭空捏造,但又迅速成为了真实存在的东西。
当然,猫眼目前也迅速发出了澄清文,事态如何发展、真相究竟是什么,尚未有定数。
那么,暂且不管退票风波,《后来的我们》这部片子本身的品质怎么样呢?
我们邀请到8位影迷聊聊他们的观感,得出的结论是——它远没有及格。
综合评分:4.5分
徐若风
6分
田壮壮 的林父值一个金马男配提名;
周冬雨 自然、驾轻就熟,再这样下去几年后可能就要金马二封;
井柏然 虽被二人碾压,仍是演艺生涯迄今最佳级的开挂。
但除了演员群戏佳和制作水准(摄影/配乐/剪辑)等撑场面外,还是张一白那套矫情不说人话台词+爆款文拼贴的思路,很“国产爱情片”特色;叙事结构则和《匆匆那年》如出一辙般堆砌段落,连贯性经不起细究。
欢乐分裂
5.5分
以过年为主线的十年流离,感人之处都出于「回家」与「漂泊」的乡愁离绪,可惜被爱情戏吞噬得太单薄。田壮壮贡献定海神针般的演技,周冬雨在开挂路上越走越远,井柏然竟也有不小进步。
幸福的标准未必不是物质,精神同步与自我认知则更重要,无疾而终的感情何必再见,我从这个城市的这个地方一百次走过,从不会幻想重逢的尴尬。
剧本太碎难以成戏,奶茶大型怀旧mv集合,对情感的肆意缺乏掌控能力。
杜笃之、李屏宾、廖庆松三人组可以组团成国产片技术团了。
冰山的阴影
5分
用精心粉饰的流水账来诉说故作腔调而无处安放的乡愁。矛盾全靠拼,金句全靠攒,散文不散文,情节也不情节。
国产电影,无论观众还是创作者永远只懂得感知及把握如言谈、道具这类乍看有形实则空洞的情绪坐标;若要塑造个扎扎实实、由内在心理来驱动行为的丰满人物,到头来还得靠田壮壮这种演员自己动手。
PhosphenesRay
5分
能看出来还是花了不少心思的。色彩、布景、对北漂生活的描写都挺到位,田壮壮也的确出类拔萃,在不动声色中令人潸然泪下。
然而,作为一部试图从情感上与观众产生共鸣的片子,它时不时发作的矫情病非常致命。那些用诗朗诵语调说出的微博午夜情感金句与影片整体力求写实的基调格格不入,加上琐碎的剧本和过犹不及的煽情音乐,一不小心就又变成了一白张擅长的MV。
在这样的过程中,主题向下深入的可能性也就被阻断了。
迦南
4分
电影之中所谓的“生活感”是个十足伪命题,在一些细节上展现的一丝亲切感下一秒立即会被文本化矫情的台词所击破。就好似结尾田壮壮俯身写信的这个细节,真的太好了,但是下一秒钟就说出一番关于缘分的见地,真的太分裂了。
观感更像是经过实际考察之后有距离感和居高临下姿态的设计。尽管聚焦的是北漂的爱情与生活却其实几乎触碰不到本质,内里还是无病呻吟。
好在赖于演员的表现能够撑起,田壮壮真的表演得太好了,结尾难得的眼眶一红也是赖于他的演绎,他才是这部电影的“生活本身”。
奥特小曼
4分
不得不佩服金马的团队太强大了,把一个稀碎的文本做得还算有味道。一部关于《后来》的大型MV,献给那些曾经北漂的人,以时间为主线,黑白与彩色影像的撕裂,加情怀佐料制造的催泪弹。
物质欲望与精神需求的交叉,不知不觉中爱情已经变了味道。确实很刘若英,但也只能达到那种程度。台词略做作,演员的表演还尚可,纵观全片,最催泪的是田壮壮润物细无声的表演,一个眼神就能让我哭出来。
杨清宇
4分
一场叹为观止的营销胜利,我甚至认为“据说这片会爆”几个字,也是宣传词的一部分。观影过程犹如被一双黑手掰开了嘴灌下几十篇100000+爆款文。
每当两位主角在他们甜蜜与争吵的间隙说出为观众量身定做的“金句”,都令我瞬间出戏怀疑生活本来的面目。
实在看不到几个带有电影意识的设计,可惜了强大的幕后团队(我倾向于李屏宾等人也要负一定的责任)。
把噗
3分
苍白无力的文本,几乎所有设计都源自浅薄又刻意的想象,宛如一份为外省小镇青年量身定做的“北漂”图本。
要爱情没爱情,要回忆没回忆,要北京没北京,要奋斗没奋斗…剩下一点亲情也只发生在田壮壮和周冬雨之间。最好的应该是周冬雨吧,活脱脱一个让人喜欢的水瓶妹子。
首发于公众号:风影电影
看完《后来的我们》,我感觉自己好像闯入了一个心思细腻,多愁善感,但是缺乏生活阅历和写作技巧的文学女生,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处女短篇。
好处很明显,感情真挚,表演惊艳,这说明创作者确实有着一颗感性的内心,知道何为动人,如何动人。
然而短板太多了,故事老套,这说明缺乏构思起承转合的叙事能力;
影像风格散文诗,说明对美缺乏独特理解,既不够艺术也不够商业;
北漂生活刻板印象,说明叙事者对2007-2018这巨变的十年,没有80后这一代人的真实生活体验却要强行细节描写。
但其实最最重要的是,故事的核心是一个我们早就看腻的主题:同龄的女孩总是比男孩成熟。等那个抱起砖就抱不住爱情,抱住爱情就养不起爱情的男孩子长大的时候,他们已经错过。
大话西游,那些年,致青春,前任3,甚至爱乐之城和如果爱,全都在讲这同一个主题。观众已经审美疲劳了。
比这个审美疲劳更致命的是什么?用陈旧的叙事来包装陈旧的主题。讲述一个悲剧的时候,还要用一种悲剧的口吻。当电影进行到第20分钟的时候,我们就知道结局了。然后接下来了100分钟,导演又用一种完全意料中的方法,讲出了完全意料中的情节。一丁点新意和惊喜都没有。坐在电影院的感受就是窒息,压抑,沉闷。
反观这个类型的其他作品,稍微有点追求的导演和主创,都会尽量避开叙事方法和核心寓意的重合。
大话西游前半段情节轻松,贡献了很多经典笑料,而且是用耳目一新的方法重新包装了西游记的情节和人物。
爱乐之城前半段贡献两场欢快歌舞,最后十分钟又用恢弘的歌舞,贡献了一个完美到令人恍惚的结局,却是把幻想中的美好和现实中的遗憾对比到极致。
甚至于格调不高的前任三,前半段的情节都是张弛有度,笑料适中。
如果主题和形式上都不能贡献新意,那就不要怪观影体验太糟糕了。《后来的我们》太像是在一个狭窄的音域里唱一首缓慢的抒情歌。选秀比赛里招人讨厌的行为是什么?把最后一个高亢的高音故意拖得很长很长。比这还讨厌的事是什么?拖到很长的那个音,甚至都不高亢。
好吧,即便如此,如果细节如果到位,也还是有办法让整个故事娓娓动人,旖旎婉转的。
但细节上,这部电影又出了一个问题。台湾导演硬要讲北漂故事。既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支撑,想象力又很匮乏。所以细节上不足以支撑时代感。
2007到2018年本来是北京变化最大的十年。如果这个时代感能讲得风起云涌,像《甜蜜蜜》里所讲述的香港十年一样,荡气回肠,还是很能引人共鸣的。可是显然,电影里细节最好的地方,是家庭温暖和爱人间互动,这些东西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真正体现北漂生活的段落,可以说想象力极其不足。
仿佛北漂就只有两种状态,白天摆地摊,晚上住条件极差的群租房,一副底层模样。
或者就是直接出人头地,人前显贵,上电视,买大house。
且不说,导演让男主角的这两种状态仅仅相隔了一年,单单这两者之间的转变过程,实在是毫无可信度,还不如让井柏然直接中彩票得了。
绝大多数的北漂,既不是底层状态,也不是人上人状态,而是介于这两种状态之间。导演对北漂的想象就是摆地摊和成为新贵,这使得绝大多数兢兢业业赚一份营生的小北漂们,很难投射自己。时代的共鸣?就更别想了。
还有一些细节毛病,我一直以为井柏然一个人小作坊半夜兼职做出来,又爆火的游戏,顶多是个flappy bird,或者打飞机,弹弹球。没想到,居然是一个美工精致,情节复杂的online游戏???导演是不是对游戏行业有什么误解。大公司的游戏经费都白燃烧了。
不过电影的表演非常优秀,优秀到如果单独从中截出场景来看某三五分钟的,甚至可以作为一个很成功的情景短剧。尤其是事灵时不灵的周冬雨再一次拯救了整部电影。大胆预测,凭借刘若英在台湾的人气名望,周冬雨明年再捞一个金马奖提名大有希望。在流量时代同龄小花们普遍不能打的情况下, 25岁就开发出大银幕上清纯和叛逆两种灵动戏路的周冬雨,将来如果能转型小青衣,还是大有可为。
情怀是好用的,但是成功的聪明导演从来不单卖情怀,盐卖不上价,但汤卖得上价。
成熟的电影,其实在技术上花了百般心思来包装情怀,但却又化为无形,以至于观众们感受不到,还以为是在为情怀买单:《头号玩家》的游戏情怀玩得转,是因为斯皮尔伯格的好莱坞叙事和特效炉火纯青;《爱乐之城》的逐梦青年情怀玩得转,是因为经典歌舞片的桥段使用别出心裁;《大话西游》的前任情怀玩得转,是因为周星驰的笑中带泪的小人物喜剧早就驾轻就熟。
而首次执导筒的刘若英还是太实在了,居然论斤单卖情怀。
————本文原载于我的公众号肖恩恩恩恩肖的瓜子社(Sean_lalala),欢迎关注
周冬雨长了一张没有被生活摧残过的脸,所以她可以在每一部电影里天真无邪,然后被生活撕裂,又在下一部电影中满血复活。好的导演只用在适当的时候撕裂这张脸,就可以让观众感到真实的痛苦。
不过我觉得电影滥用了这张脸。明明是后来的我们,最后却只有后来的林见清。
方小晓呢?
相对于电影所展现的林见清相对完整的社会关系和人生经历,电影对于方小晓的刻画几近潦草。她的母亲一闪而过,她没有自己的朋友,甚至久别重逢后,她,除了坐经济舱一个确定因素,观众和林见清对她的现在都一无所知。
这作为刘若英这位女性导演的作品实在有些诡异,更合理的解释可能是,女文青刘若英希望塑造男人眼中的小晓,甚过真实的小晓。
我很喜欢林见清和方小晓在一起的时候,年轻人恋爱时眼睛都会放光,那种相濡以沫,是很真实的甜蜜。但电影的前半段和后半段有着明显的差距,如果说前半段的两个人还在写实,后半段的两人就开始沉溺在导演的自我表达中,逐渐崩坏。
电影的后半段,连两个人的争吵分离都表现得支离破碎,这种破碎在于它并不打算告诉你林见清和小晓真实的心理状态,只能看到他们的对抗。对抗世界,对抗彼此,我们不知道这两个角色为什么明明如此相爱却要如此伤害,只能笼统地将其称之为“作”。
然后穿插着看着黑白镜头下的井柏然和周冬雨,听他们矫情地问着“你爱过我吗”?
雪地里为了点题出现的对话出现得非常突兀,是一段为了表达而引起的发问,难道当年不是因为确认爱着才感受到幸福吗?为什么要在多年后再度确认?
唯一的解释是,导演太想摇着观众的肩膀说——看看吧,周冬雨是白月光啊!
为了体现这段白月光,电影让林见清的父亲给小晓写信,让林见清在之后的婚姻生活表现得毫无幸福感,好像拥有着周冬雨的林见清才是闪光的,之后的他被抽走灵魂了。
至于小晓,我们只看到她在多年见面后的面无表情,泪流满面,看到她只在回忆过去时才开心的笑。这些年她过着怎样的人生毫无意义,她只为多年后的重逢存在着。
这部电影,真的配不上周冬雨这张青春的脸。如果说林见清尚且能从这段感情中找到了做游戏的灵感,小晓却只是得到一段情伤,并且在多年之后依旧未愈,它为了成就伤痛而被迫让她表现伤痛,实在是太浪费了。
如果不是我有一段时间没去影院,猫眼也刚好组织了见面会活动的话,我不会去看这部电影。
不是说看了这电影觉得不好,而是没看之前,我就已经对国产爱情片不抱任何希望。
近几年,别说拍好,能算得上合格的都很少。
哪一部在豆瓣打开,不是四分五分?
现在的国产爱情片全都一副德性。
几个三流编剧生硬拼凑出来的故事,找不到半点真实感;
随处可见的霓虹灯装饰搭建起来的粗糙场景,美其名曰复古情怀,而实际上除了在声色场所,你压根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痕迹;
烂俗无下限时刻透露着直男癌气息自以为搞笑的黄段子,好像只有这么拍才符合国情;
还有尴尬到爆、矫情到死、强行感人的正能量,
该有的细节找不到,没必要的想法一大堆。
如果电影院可以按下快进键,我都不知道自己要快进多少遍。
既然没有快捷键,那我宁愿选择不看。
带着这样的心态,或者说现状本是如此,我不觉得刘若英能拍得多好。
而事实上,她也确实没有拍得很好。
整体缺点明显。
电影想要表达的观点太多太散,整体节奏混乱还不紧凑。
导致你观影后,没法明白导演真正想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就像男主一样懵逼,不知道女主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瞬间想脑补一下男主的咆哮体:“你不是想要嫁给北京人吗?想要北京户口吗?喜欢有钱人吗?现在我有车有房,啥都不缺了,你想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你却说你不要我?我特么真的不懂你!”
嗯,电影的主要问题就是没有明确和突出地输出一个价值观。
所以,如果你能从电影里悟出个什么道理,那只能归功于你过往的经历,或者,你的想象力。
好,说完这些,我终于要来转折了。
虽然这电影有结构上和主旨上的问题,但是哪部电影没有问题?
这世上本来就不存在十全十美的电影,豆瓣排名最高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9.6分,这么棒,还不是照样有人不买账。我特意算了下,一共一千零二十个人给了一星差评。
想说,权衡一部电影的好坏,其实很简单。
无非是将它自身优点和缺点去对比,优点只要明显多于缺点,那就是一部不差的电影。
然后对比完自身,你再纵向地和过往其他同类型电影对比,就可以得到一个更加合理的答案。
显然,比起目前大多数国产爱情片,这片已经好很多。
前面提到的那些烂俗伎俩,这片几乎没有,我们能看到的更多是贯穿始终真挚的情感。
是这些真实到好像是我们自己的情感被拍出来一样的东西打动了我。
可能你会说,卖黄碟,说一堆日本AV女优的名字,还有俩人的床戏,这和那些烂片没区别吧?
对,没错,是有这些情节,但你要看导演拿捏的程度。
床戏不等于瞎恶心人的黄段子,重点要看你怎么拍,你拍这个的目标是为了引起观众的生理反应,还是纯粹为了故事需要,其实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
Ok,要开始剧透了,请自行选择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说床戏。
等了太久,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他们都非常渴望和对方成为一体。
啥也不用多说,眼神对上了,嘴唇便顷刻碰到了一起。
随后便是火急火燎地拉起对方的衣服,井柏然和周冬雨俩人抱着彼此滚到了床上。
背景音乐响起。
镜头切换成了航拍的画面,我们看到他们生活在逼仄的北京出租屋里,镜头慢慢往上升,周围是和他们仅仅一块木板作为一墙之隔的邻居。
我不能说我没有看到性,但我知道导演想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人们生活里、情感上的困境。
电影全片就是围绕着各种“困境”展开。
周冬雨饰演的女主方小晓是穷人家的孩子,没啥学历,却有一个想闯荡的心。
2007年,在北京返回老家过年的绿皮火车上,丢了火车票,被井柏然饰演的男主林见清捡到了,从而相似,成为了朋友。
方小晓一心想着找个北京户口的男朋友,这样就可以在北京这座大都市扎根。
林见清在北京读游戏专业,毕业后却做着各种奇怪的工作,始终没混出个名堂。
林见清一边吐槽着方小晓的历任男友,一边心甘情愿当着备胎。
我以为是林见清先喜欢方小晓。
但其实,也许早在火车上相遇的那一刻,方小晓就已经喜欢上了林见清,比林见清更早。
方小晓表面上目标很明确,而事实上她压根就没明白自己想要的什么。
所以才会在十年后,哭着说自己错过了,错过了那个她真正爱的人。
她说着“I Miss You”不是我想念的意思,是我错过你的意思。
这样需要解释的对白其实挺尴尬的,还要痛哭流涕更是不能理解。
多年后,如果我有机会和曾经爱过的人相遇,我情愿对话流于表面,也不想出现如此难堪的画面,当然最好是永远都不要再相见,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
电影用两条时间线展开叙述,一条是2007年火车上第一次相识,一条是10年后,也就是2017年飞机上的偶遇,画面很有创意地用了黑白色调,对比着过去彩色画面加了滤镜的美好回忆。
故事从07年讲到08年,再到09年,10年……分分合合,一年又一年持续地讲述下去,不时地跳回来17年,他们偶遇了便和着观众一起回忆过去。
打动我的都是回忆里那些很细微的地方。
有一幕,是他们在等公交车,天气挺冷,他们穿着棉袄,一讲话,能看见嘴里呵出来的热气。
等了很久,车还是没来。
林见清把方小晓抱起来,让她坐到栏杆上,估计是怕她站累了。
方小晓也许领会了林见清的用意,也许只是因为突然被抱起来,带着手套的双手摸起了林见清的头发,把自己脸贴上去,眯着眼开心地笑。
随后又环抱着林见清的脖子,借着拉力,往后仰着头,看着这个车水马龙的城市。
那一刻的他们是穷的,但穷得开心,穷得幸福。
他们对未来还充满期待。
有一次因为卖黄碟,林见清被抓入狱,过年没回家,方小晓替他回去看望他老爸,骗老人家说他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法回来。
后来出狱了,方小晓去找他。
他们走在落满枯叶的林间大道上。方小晓二话不说,掰过来林见清的脸,就对着他的嘴亲了上去。
我觉得那一刻方小晓的爱是伟大的,我吻你,是因为我爱,但我也希望可以给你力量。她希望林见清能振作起来。
还有被迫搬家的那次,因为实在带不了太多东西,他们把沙发扔掉了。
沙发不仅仅是沙发。 沙发是他们过往爱情的见证。
就好像你搬家的时候,把前任送给你的大公仔扔掉了一样的道理。
有些东西在那一刻就已经彻底消失不见了。
后来林见清终于有钱了,买了房,叫了方小晓回老家和林见清老爸吃年夜饭。
“我房子都装修好了,到时候你们一起搬过来。”
他老爸不想搬,俩人吵了起来。“那是你的好日子,我的好日子在这。”
方小晓把林见清拉到屋外说他不应该这样做,他却觉得自己没有错,“我们当初分手,不就是因为我没房子吗?”
方小晓说他不懂,湿着眼眶,转身离开。
他明明不懂你,却还自以为很懂你。
你想要的他未曾给过你,你不想要的,他却以为是你所渴望的。
当初和他分开,从来就不是因为嫌弃他穷,此刻的他仍然不懂。
再后来,林见清谈了新的女朋友,过年带她回家,老爸已经老眼昏花看不清了,但是牵过女孩手的那一刻,他就知道这不是方小晓,那一刻他的内心是恍惚和失落的。
我想大多数期待美好故事结尾的观众,内心也是如此。
但是爱不到想要爱的人,其实才是人生的常态。
为你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人,你可能会遇到,但一定不会是我。
“我真希望时间就停在现在这,就永远停在这。”
方小晓和林见清好的时候,说过这句话。
这句话表达的真相是,时间永远都在流逝,它不会为谁停留一丝一毫。
2017年,偶遇的时候林见清问方小晓: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那时你没有和我分手呢?
如果我们一起坚持到最后呢?
如果我当时足够有钱,
我们住进一个有大沙发的大房子;
如果我们当时就是不管不顾,
我们就是结婚了呢?
方小晓回他:
如果当初我们没有分手,
那我们之后也会分手。
如果当初我们冲动领证,
那现在已经离婚很久。
如果当初你一夜暴富,
那你已经有十个小三。
如果我们能坚持到最后,
那你就不会事业成功。
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
却没有了我们。
这世界哪来那么多如果?
没有了原本那些遗憾,也会出现新的遗憾。
这电影好的地方,就在于它对这些或美好或不美好的回忆做了真实又细致入微的刻画。
虽然细节多而散,甚至构不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但却也是这些细节才更还原和接近普通人爱情的样子,它们真实地存在每一段恋情里。
只要你真心爱过,你很难不被这些可以勾起你记忆的画面打动。
就像奶茶所说的那样,她拍的是每个人的爱情故事,她希望观众会觉得拍的就是自己。
这电影讲的故事,你可以说和奶茶无关,因为拍的不是她的故事,
但你也可以说和她有关,因为她拍的就是每个人的故事,包括她自己。
至于奶茶和陈升的故事,我觉得就没有必要去过多讨论了。
爱一个人本身是没有错的,表达对一个人的爱也是没有错的。
当然前提是建立在不破坏别人家庭的基础之上,所以电影的结局没毛病。
最后补充一点,后来林见清和方小晓一起去了酒店的情节,总让我想起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写的王二和陈清扬的故事。
他们也是分开多年后,再次相遇,然后在酒店里聊起过去。
陈清扬说,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
想明了这一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
卖光盘的地下通道,鼎好电脑城,北京的地下室和隔断房,舍不得打车,老家的辣椒酱…07年的北京汇成一道回忆光景。“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了我们。“想不负此生真的很难” 前半段和结尾有抹泪…
台词矫情的令人发指!
最后半小时你哭完我哭、我哭完你哭的观感特别煎熬,结尾用亲情来煽情好鸡贼。这电影就是清理ddrk义务宣传片。
没有田壮壮的表演 这应该就是崩了吧 符号化的北漂故事 不成熟的认知 生硬的转折 刘若英还是挺活在自己想象里的
上九天揽月不难,难的是踏进的车厢没有你;下五洋捉鳖不怕,怕的是后来的结局没有我。我戴上自尊的假发,回到故乡换不回尊重;你留恋幸福的沙发,来到他乡弄丢了幸福。故乡容纳不了灵魂,他乡安置不了肉身。游戏里滚动千句抱歉,现实中只剩沉默。火车停运飞机晚点,现实黑白回忆彩色,最难是不负此生。
i miss you, i missed you. 田壮壮才是电影的镇海魂啊。“缘分这事,只要不负对方就好,不负此生,太难了……”人生,全在这封信里了。
拜托田壮壮老师多接戏接好戏!!!!太会演太催泪了。
最好的是演员,周冬雨完全开辟出自己的戏路。小井进步惊人,已长出美丽。最差的是编剧,没有一场完全连贯的戏,几乎都是攒的。
现在还把北京设定为梦想之城的,大概受众也是瞄准了小镇青年吧(多次冲北京喊话真是挺尴尬的)。剧情拖太长,唯一的泪点还是田壮壮演的老爸,周冬雨老演这种角色不会腻吗?
7分妥妥的。周冬雨迄今最佳状态了吧,角色写的好,演得更好。刘若英做导演就是自带剧透😂。最佳前女友之外不忘占个亲情戏。宾哥很卖力。黑白段落比较符合刘若英气质,歌太多,结尾崩了。拿「如果爱」或者「相爱相亲」做参考系的话,如果真的是刘若英本人把北漂题材拿捏得这么地道,那真是天才了。
荤段子还是挺搞笑但不懂片的三观飞机延误住酒店前任俩人进了一间房假如男主妻子没打电话来谁知道会不会发生啥后面还牵着手跑现任绿油油分手分的不明不白 挽回时周冬雨的拒绝也让人不明就里看的真尴尬唯一看点就是田壮壮想不通前任片怎么这么火年轻人更应该学学怎么沟通和表达爱
不知道多少人看过网飞出品的《蓝色杰伊》,这故事确实让我想起那部有关重逢和错失的电影,同样的黑白影调,同样的当下和过去之间的交缠。如果说哪里不好,或许在出租车上向北京喊话的桥段太尴尬,或许男孩儿最后的成功太浮夸,但细节和情感都还好,带着真实生活的蒸汽和茸毛。
田壮壮老师连续发催泪大招,简直不给金士杰留活路
是《七月与安生》那挂的文艺片,看的时候边上一堆东北大姐在那里泣不成声……前半部:我日井柏然太帅了吧想跟他在隔断房里疯狂做爱了;后半部:追梦男孩不能沾不能沾,长井柏然那样都不行!男主最后成功的那个游戏核心创意根本就是抄Love You To Bits 的吧……
奶茶的少女心太尬了。男女主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能突然开启青春疼痛对白。怕是对能火的网游有什么误解,整个网吧都在打纪念碑谷。。。。井柏然很赞!!!!!!!!!!最后,对不起,还有,谢谢你,你比北京美哈哈哈,感觉最感人的地方是片尾出现的北京站,总是能想起在那里送走的人。
刘若英实在是太让人惊喜的导演,全篇架构简单却感情真挚细腻,更难得的是在前任的故事再加入了长辈的视角,全篇都没有《后来》反而是一些街角流浪歌手的民谣,好好听,票房超不过前任3我真的要气气气死了!
1.羡慕你们长得好看的,坐个火车就能艳遇。不像我,坐火箭都没用。2.周冬雨对69真执着,《奇门遁甲》里扇大鹏69个耳光,《后来的我们》说她69岁。3.为什么现在的电影全是拍北京,可不可以给广州上海成都一个机会?4.应该彩色部分倒叙,黑白部分正叙,至少8.5分。
我能指出这个片子一大堆问题,但是,还是会被一些细节所感动,就好像周冬雨说i miss you的时候。看完之后,你就明白,这确实是刘若英的电影,整个电影都非常刘若英。另外,这差不多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周冬雨了。
看电影真的是一件太个人太感性的事 实实在在地被戳中了 就算有瑕疵 也没办法说不好
不止是一个爱情故事,而是追梦过程中的得到与失去,与人生的大是大非相比,爱情是那么微不足道,却又弥足珍贵啊,它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地方和特定的人身上,哪一个不对都不行啊。除了周冬雨最后的选择之外,没有太多戏剧化的处理,但也正因为这个不同寻常的选择,将整个文本升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