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17年4月16日
平常大家在讨论或者开会的时候,经常会提到这个词,真实感。真实和真实感是不一样的。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个问题。明明全都是真实记录,总有人质疑,那个什么是真的吗?
究竟怎么才能不仅真实,又让人能够产生真实感呢?
今天这些话,当然不仅仅是《内心引力》的观感,更多的是由此引发的自我思考、自我批判,很多话都是说给自己听的。
最开始对《内心引力》充满期待,完全是因为纪录片+创业者,与自己现在的创作多处重合,绝对抱着学习的心态来的,也确实获益匪浅。
形散而神不散。看完后,7位主角的形象跃然纸上。方所生活方式创造者,班夫山地电影节中国区创始人Tina,苦寻好食材的把文翰,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先生,雕刻时光创始人庄先生,匠人吴老板,医生集团创始人。虽然有人的名字记不清,但是形象算鲜明。
主创见面会聊到了吴老板的事情,让我不禁产生怀疑,剪辑之后留下的人物形象和真实情况是有偏差的。有人问到,吴老板是不是一直在做公益?至少片子里表现出来的是这样。可吴老板却说,自己最开始其实是从商业出发的。有人订制了这批课桌,然而因为各种原因,最终没有给原先的订货人,而是送给了其他的学校。其实对于吴老板来说,无论是出于商业去追求品质,还是出于慈善去追求品质,都是积极向上的正面形象,可各种考量之后,或是因为想要表达一个完整故事的起承转合,做了无奈的删减,这种表达究竟还是纪录片的真实吗?
采用主角独白来解说,推进故事的发展,有代入感,并且能从更多语言的表达、主角词语的说法、使用上加深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可是我却总有一种觉得做作,怀疑真实性的想法冒出来。恐怕和始终没有交代这些独白究竟是在什么情况下主角说出来的,有很大的关系。(今天看的另外一部《大卫林奇:艺术人生》就没有这个困扰,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总让我有种演员事后配音的疏离感,当然,这也有可能是真实现场的收集,毕竟60000G的素材也不是闹着玩的。这就回到了真实与真实感的问题。当然,也有可能是院线片的一些其他因素导致。
部分人物的内在节奏弱,很大程度靠交叉剪辑去推进,用另一个人的故事来吸引人往下看。比如医生集团创始人,我始终想知道他能不能找到更多的伙伴?他究竟能获得多少支持?他能做到吗?把文翰也是一样,总关心他是不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到足够的笋?可对于吴老板、方所创始人和先锋书店钱先生就没有这种贯穿始终的疑问。没有好奇,说明悬念不足。
每段故事转场都是运用远景或全景,加白色字体表明城市。直接切,简单明了。包括配合独白,使用航拍表现所处环境,恰到好处。应该是有调色吧?感觉蛮日系,有时候很有一条的感觉。
如果没记错的话,医生集团创始人有一段会议室的讨论,过肩镜头、近景、特写,全程都是他一个人的镜头,配以其他两个人说话的声音。大概猜到是因为对方不方便被拍摄,同理也想到,应该有相当多类似的情况无法剪到成片里。后来也得到了导演的默认,商业的、冲突的、各种无法呈现出来的。包括拍摄了总共10个人,最终却只有7位主角能够走上银幕。这也是纪录片表达真实的矛盾所在,总有很多因素阻碍完全的真实。不过,哪里有完全的真实呢?
很喜欢对于Tina的塑造,并不以疯狂工作的她为主线,而是展现无时无刻带孩子的一位母亲,好像是胸有成竹的抽空管管工作。然而最终由于对团队进度掌握有限,引发她在车里一段真实的自我反省。放在桌子底下的炸弹终于爆炸,车内全程特写,她的焦虑、自责一一展现。之后在现场连夜解决问题,开幕式成功,释悬,让人感受到两国间辗转、兼顾家庭与工作的创业者Tina的真实创业生活。恐怕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观众成为她的粉丝的原因吧。片子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角色。哦,对,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唯一的女性角色,女性本身就擅长表达,表达情感和真实的想法。
导演也分享,乡村咖啡厅建成那场开幕活动,他等了半个小时,才等到有人和独自看书的农民搭上几句俏皮话。这种格格不入,也是先锋书店钱先生每天都要面对都要思考的问题。而这种作为创作人员的预判,体现经验,也增添片子的亮点。
人物的语言选择得好。语言是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方式。雕刻时光庄先生和云南咖啡种植者唐老大之间的言语交锋,很多时候让我心里大呼过瘾。你来我往的俏皮顶撞,不仅体现俩人之间不一般的关系,也反映着两个人不服输的对抗。不过最后这段关系总觉得有些烂尾,镜头落在一罐云南咖啡豆摆在雕刻时光学院的柜架上,这意味着他们俩合作成功?但是什么方式的合作?几瓶早就备好的咖啡豆可以放到咖啡学院供学员使用,还是大批量咖啡豆即将可以在雕刻时光品尝?
鸡血、热血、正能量、坚持、执着、梦想……都在影片中看到了,题目起得贴切,内驱力才会引发行动。内心引力。
创业者有这些特质,但他们不止有这些特质。他们更疯狂、更异类、有些时候更“可怕”,也更值得尊敬。
作为一个影视作品,满分10分,我给《内心引力》打7分;然而作为一部纪录片,我不确定了。这个世界鸡汤多,是因为苦逼的生活需要鸡汤来救赎。但我也需要真实,可这种真实感恐怕也和个人在某个领域的认知息息相关吧。
就像孩童时期相信圣诞老人是真实存在的一样,大了恐怕很少有人会这样了。
第一个人的理想,从老乡手里收购农产品,精细加工后加价好几倍从网上卖出去。
第二个人的理想,医生开飞刀合法化。
第三个人的理想,给安徽农村人普及咖啡。
第四个人的理想,手工做一堆课桌送给希望小学。
第五个人的理想,开咖啡馆的同时卖点咖啡豆。
第六个人的理想,引进一个加拿大电影节,然后普及一堆小众电影。
第七个人的理想,开书店的同时卖衣服。
源于生活,飘到天上,是苏格拉底,最不济,也够得上贾樟柯。
源于几本精装书,几个心动不眠的夜晚,牵强附会一通,亲力亲为装修店面开业,只不过是城市中产阶级的一厢情愿而已。
七个堂吉诃德,想法来自于某个礼拜二烈日灼人的下午,起事于某个礼拜六清爽的早晨,精神属性满满。
理想如内裤,人人都有,五颜六色,其本质也不过三角平角。
顺便提一句,很羡慕他们人人都有mini cooper .
听说这是一部上了院线的纪录片,兴冲冲地来看。题材很好,是一部合格的纪录片。
但最后总结下来,能上院线的理由可能主要来自MINI吧。
从叙事的过程中能看得出来,主创想要跳出这类故事谈情怀的怪圈,但最后的落脚点难免飘忽不定。
干净的镜头配合流畅的音乐能够把观者的情绪引导到合适的高度,但看完后呢,留不下更复杂的冲击和思考。
最后记得的,是张老大的教父,钱小华的牛圈咖啡馆,以及把文翰的淘宝店。
比较小众的电影,内容上真实朴素,节奏上生动活泼,美中不足的是点太多,单个拎出来都可以单独成片,但全塞进一部电影就有些太散,就像小时候写议论文,老师说要举例论证,于是我举了一堆例子,每个事例都很好但都是泛泛而谈,于是得不到高分,不过也算基本符合纪录片的要求,画面配音也都不错,从头到尾也没有觉得无趣,看见有些评论说该片深度不够,我觉得纪录片只负责反应,获得什么深度是每个观者自己的事儿,所以总体来看算是一部有待提高的及格纪录片吧,以上仅代表个人观影感受
有一些非常棒的鏡頭 配樂也不錯 情節之間的關係有點散 就像是過山車 水平忽上忽下 不知道是我最近看這種的比較多 還是慢慢發現了這一點—— 很多人說的比做的好聽 知道這個電影是看理想一百個職業告白有一期是“釀” 工作室 電臺里他們講對鏡頭的執著 以及创作过程中種種的磨難 還有名字 都讓我以為應該是一部可以打動我的紀錄片 事實是 它的確在後面有一些打動我 因為有些鏡頭太過真實 不是一般的紀錄片在拍類似題材會用的鏡頭 他不止表現主人公神聖的一面 他們的尷尬 疲憊 失望 甚至責備 都有 可能跟最近的方案有關 對碧山书局的事格外关注 去年暑假在先鋒書店打工時錢小華先生來過一次 是個精神矍鑠的小老頭 跟大家也沒有架子 我一直在想這樣的書店打進鄉村是不是一種破壞 但不可否認的是 無論是不是網紅 這樣的書店確實帶來了实体書店的復興 也許最開始只是文藝的象徵 但是這樣的地方多了 人們慢慢會開始真正坐下來看書
還有一點 就是創始人自己的出發點 它不是在消費鄉村 雖然肯定有消費的部分 但是出發點不是這樣的 錢小華先生說“希望以這些老房子作為載體 延續書院的傳統 恢復這種文化空間” 當出發點是良善的時候 他做的事情自然不一樣
一開始村民非常排斥外來人 錢小華先生主動幫村民幹活 開張前一家一家敲門 邀请他们第二天去喝免费咖啡 有個奶奶說 村子裏再沒人來就不行了 我相信錢小華先生是真的想為這個村子做事情的 我們不能因為覺得開發之後許多遊客進入會破壞這裏就因噎廢食 況且來的人既然是衝著書來的 本來已經是經過一次篩選了 當這樣的場所變多的時候 大家不再拿它們當作朋友圈炫耀的資本的時候 我相信自然會有越來越多人在這裏靜靜地真正的讀書
答应我,一定要去电影院看《内心引力》好么!6月10日全国公映。希望能尽可能有多一点排片吧。这是一部纪录片,记录了七位独立品牌创始人的片段生活。致敬所有践行梦想的创业者。我想我们都需要从片子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
从纪录片的角度看,内容没力量、手法不成熟、编排老套、人物单薄,从品牌宣传片角度看,这就是一个三流文案笔下的品牌故事,品牌最动人的地方如果只是情怀,这个品牌就惨了。
人物纪录片只要不刻意卖惨就值得鼓励,但这最后几乎就是广告片了…
片中人物与事情,显然,有真有假,有虚有实。有广告,有独白!
我的关注点完全在秋荣和弦子夫妻俩一起做一件事特别动人。
今天参加了《内心引力》这部纪录片的点映。好朋友弦子和施老师的这部心血之作,已经快变成了一个传说。创业是个小众的事情,除了需要钱和机会,更重要是心灵和精神的支持。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一些答案,但更重要是提了一个问题。你内心的引力到底在哪里?我现在不推荐人创业,但我推荐去看这部纪录片。
没有辩证的纪录片是不值得看的。
内心引力是什么?是爱一行干一行的执着,是专注于一件事的满足,会不自觉牵引。吴永红的成功是在创造美的同时,发现本就美好的事物;庄崧冽的成功是要达成自由自在地生活;张老大把“一片片咖啡豆”看作“一片片希望”。我们不能用成功的标尺去衡量每一个人,只能看到他们创业背后相似的执着。
品牌营销太明显,最让我感动的反而是种咖啡的张老大
我的内心竟然没有一丝波动甚至有点无聊
缺乏力量的纪录片,选择的主角比较有局限性。
这题材真的很好,因为这些人是这个社会革新的细胞,某种程度上甚至令人钦佩,比如碧山书局钱小华。只是手法上偏重采访而非纪实,所以显得刻意,人物也显得单薄。如果能拓展成每集每人的纪录长篇的话。7.4
命题其实很不错,往小了做,会是如今这些人物类的小视频,往大了做,其中几个人物对于纪录片艺术来说,就有些可惜了。尤其是自由执业医生可能面对的社会话题和冲突会最多,却也在其中最被轻描淡写了。
刚看完《内心引力》的亲友场,有笑有泪,更有情怀和感动。自多年前在豆瓣认识胡弦子 ,到看着她和秋荣成立酿影像工作室 ,再看到他们漫长孕育的纪录片终于上映。凭着才华、真诚与勇气,他们做了很多人想做然而不敢去做的事。真心推荐大家去影院看这部电影!
“人的一生就算你很长寿,你能够真的去做你喜欢的事情的时间其实并不多,所以你一定要选择你喜欢的地方,和你喜欢的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包括爱好,爱人,也包括事业。”这就是所谓的“内心引力”。
导演说到实际跟拍了10位 片长有限故去掉了其中3位 但还是让罗辑思维在片头了个脸方便营销LoL;印象最深的还是雕刻时光咖啡馆创始人在云南的一番挑战;希望6月院线公映顺利
名字起得不错,打着纪录片名义的小广告
还挺喜欢看纪录片的,这个总感觉有些刻意,快变成品牌宣传片了。
挺好,事情当然一点也没有那么简单,成都方所要不要比广州华丽那么多手动捂脸表情。
比预想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