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暴雨降至》是在几年前,有个朋友不遗余力地对我大肆夸奖这部电影,其措辞之肉麻,神情之谄媚,几乎让我怀疑那个导演是他家亲戚。后来我得知这部电影的产地居然是马其顿,我暗暗盘算了一下,我那个朋友最远房的一个亲戚是在乡下种地,估计别的亲戚再怎么也不会跑到马其顿去,于是开始相信他对这部电影的高度赞誉。
只是这部电影犹如传说中的武林高手,神龙见首不见尾,在之后的几年里,虽然又陆陆续续有几个人跟我谈起过它,可是始终买不到碟子。2004年,朋友七七从上海回来,给我带了一张《暴雨降至》的刻录碟,我喜出望外,一激动差点以身相许。可惜那张碟是个胶片版的刻录碟,画质之模糊无与伦比,让我仿佛回到了看枪版VCD的时代。看了5分钟我实在受不了了,就没再继续下去。这部电影和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样,成为我始终无法买到高画质DVD的电影。
后来我才知道,《暴雨降至》是马其顿建国之后的第一部电影,一直以来都受到马其顿政府的保护,不允许其他国家发行此片的DVD。
所谓光阴似箭,真的一点也不错,因为才一转眼就说到重点了。2006年,那是一个春天,经过几年的辛苦等待,无所不能的中国的盗版商终于将这部传说中的电影搞定,我也终于得以一睹芳容。
影片分为三个部分:WORD、FACE、PICTURE。在80%的观看时间里,电影都显得平淡无奇,在你即将感到失望的时候,在看到第三个故事的后半段时,忽然如晴空里划过一道闪电,你明白了导演的意图和他高超的叙事方法,于是你开始庆幸自己没有半途而废错过一部杰作。
《暴雨降至》是鲍勃·迪伦的同名歌曲,片中的人物反复说快下雨了,天边轰响的雷声也在渲染着暴雨降至的氛围,一直到影片结尾,大雨才倾盆而下,始终压抑的情绪在那一段得以释放。影片画面优美,音乐动听,但故事是伤感而无奈的,片中的角色都在说“你是我们的人”,你必须take sides,要么左,要么右,没人能当中间派。面对爱与仇恨的根源,片中的人物都无从选择自己想走的路。
“Time never dies,the circle is not round”,时间不逝,圆圈不圆,导演用一个巧妙的环形叙事结构来告诉我们,这些暴力与流血,这些无奈与伤痛,反复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循环不断,没有尽头,没有结束。
三个故事,时间线相互交错。结尾回到了开头,似乎是一个轮回。
时间真是一个迷人的话题,或许流逝的不是时间,是人本身的体验和意识吧。
看看电影里几个细节:
1.接生小羊
电影镜头特写了医生从母羊体内掏出两只幼崽的情形“黏糊糊,恶心”的场景引起了一阵生理不适。
没有滤镜的生活,粗粝到硌的人生疼。
2.一个人的转变
第一个故事中一群人闯进修道院搜查,其中一个人用枪虐杀了一只猫,目的似乎只是为了好玩,凶狠的恶趣味让人觉得他好像是久经杀戮精神麻木的人。
实际上呢?
他几天前才第一次接触到枪。
在混乱中,手里握有一把枪,加之敌对又闭塞的生活环境。善良不再是一种选择。不过在这里讲善良,似乎是一件很好笑的事情。
3.世界是平的
在伦敦的女孩听着随身听
在修道院杀猫守门的男人在听着随身听,跳着舞。挺有意思的一段对比,类似的不太明显的对比还有很多处。
全球化,在我们的教育和认知里,是一件好事情。多元化的文化交流,贸易的往来,为第三世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and so on.
实际上呢?文化的交流是建立的国力相对势均力敌的基础上的,否则更多的是文化地殖民和入侵。而且即使是在势均力敌的博弈中,交流也只是“出师有名”,更多地是文化价值观碰撞所带来的的种种社会问题。当然,这本是人类发展迁徙带来的必然结果,但所谓全球化却加剧了这个过程带来的激烈碰撞。但是我们“文化人”却不肯承认啊。
暴雨将至,“你我”都无法阻挡,又何必阻挡呢?
Time never dies, because love never dies.
一部最后震撼人心或是让人久久回味的电影经常不是一上来就搞得热热闹闹的,有时它开始的平平淡淡,进行的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但当观众渐渐摸清了故事脉络后,导演再让高潮出现,让人看后久久不能平静。我认为,马其顿电影《暴雨将至》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导演以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一个交织着种族仇杀,职业道德,犯错与救赎的故事,让人看后深受感染,回味良久。
影片的空间跨度很大,从马其顿到伦敦,又从伦敦到马其顿。时间上,表面看并不是太长,但是影片的叙事结构结合故事人物的经历却给人以沧桑和宿命之感。片子有个颇为亮丽的开始,一阵轻快的音乐,一个年轻的神父在采摘果实,远处雷声隆隆,一幅颇为宜人的风景。当紧接着的故事就不那么令人惬意了,惊恐的女孩,异族的追杀,同族的自残,餐厅的屠杀,记者的迷茫,到最后,从空间上到时间上,都从起点回到起点,一出暴力悲剧完成了一个轮回,似乎将继续进行下去。
本片引起我回味的是几处高潮都是以一阵枪声带起,而在高潮前往往有一段有些紧张但是又显得平淡的铺垫,使得突然的一阵枪声分外刺耳。首先,以开始一群寻找女孩复仇的人闯入修道院为例,他们为了寻找一个女孩复仇到处搜查。进而进入了神父基里尔的房间,基里尔因为沉默的誓言一直沉默,而前面基里尔已经与女孩见面也是一阵沉默,在风景如画的海边的修道院也是平静的。这时突然闯入的凶神恶煞的人们就显得与这个环境格格不入了,而当他们寻找女孩时,观众也会想他们究竟会对柔弱的女孩做些什么,这时,就在基里尔的房间,一阵枪响回答了这个问题,其中一人对着屋顶的猫一阵扫射,刺耳的枪声伴随着的是被袭的猫受到枪击后飞起,血肉四溅的残酷画面,让人也了解了女孩被发现后可能的可怕命运。
接着是女孩之死,当基里尔和女孩逃出险境,一阵轻快的音乐和两人的笑容让人以为他们已经安全。但是,这又只是暴雨将至的平静铺垫,这时,女孩的族人突然出现,长者对女孩一阵羞辱和大骂,接着是女孩对基里尔的追逐,在一阵女孩兄长的枪声中,女孩停住脚步倒下。
接下来故事转到伦敦,从战火纷飞的马其顿转到伦敦,从一个贫瘠的土地转到一个繁荣的城市。在一个高档餐厅里,人们生活的惬意而幸福,如婚姻纠纷这样的事情与马其顿的战火相比都显得不算什么。就在这样的相对平和的气氛中,“暴雨”又至,一个男子的突然爆发对人拳打脚底,离去后归来带来的又是一阵枪声,伴随枪声的是尖叫,鲜血和死亡,餐厅屠杀之夜也昭示着暴力的无处不在。
最后一阵枪声又回到了马其顿,记者亚利克斯回到家乡,这时的马其顿显出一派难得的宁静,家族的聚会,孩童的嬉戏,初生的羊羔都显得生活无比美好。但是,从亚利克斯前去会见旧情人起,故事就有了些紧张,然后是其同族人被杀,刚刚还显得和善的同胞突然面目狰狞的踏上复仇之路,去寻找一个异族的女孩复仇。亚利克斯试图带走女孩,但是却死在自己同胞的枪下,女孩趁此逃向修道院,也为故事画了一个圆。
枪,无疑是热兵器时代战争的象征物,也是暴力的执行工具,在片中的马其顿,我们看到孩子也时常手中拿着枪。在那个种族冲突的环境中,手拿一把枪,是为了自卫也是为了进行对异族的屠杀,但是,本片中,我们却发现,女孩,亚利克斯都是为了保护异族人而死在同胞手中,而之后真正的凶手却又会迁怒于异族让,引发下一轮的暴力。片中一再出现立场选择问题,片中人物总是被提示选择站在那边,这时,血脉,亲情都显得无足轻重,站错了队就意味着死亡。导演通过一种种族矛盾却导致同胞相残的情景展现,有力的传代了一种摄人心魄的悲剧效果,种族冲突本身就是一个暴力的圆圈,而也一直有如片中的女孩、年轻神父、记者这样的人试图打破这样的怪圈,但是良好的愿望面对枪口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枪声响起,弥和矛盾裂痕的努力也被无情打破。但是,在这样的悲剧气氛中导演似乎也隐隐传达着一种希望,记者和年轻教士正是叔侄关系,而当记者为了拯救一个无助的异族女孩死去时,女孩也为拯救他的侄子而死,这似乎可以看作一种带血的希望,在偏见中,一些人类朴素的情感仍然不会泯灭,所以,年轻的教士看到瑟瑟发抖的女孩时默默的帮助她,女孩在年轻教士面临同胞的威胁时要以死帮助他,而记者更是勇敢的不顾身后的枪口,领着女孩向前,到地前,他对女孩说,“跑啊,跑啊”。女孩虽然仍然在一个暴力怪圈中奔跑,最后难免一死,但是仍然会有无数人在这场跑出怪圈的努力中接力。
以一种环形的叙事方式来讲述一个暴力无尽循环的故事是最好不过的了,米尔科•曼彻夫斯基正是以这样的手法深深打动观众,而且他非常注意细节,如果对该片也细心加以咀嚼,会发现片中有很多细节上也是呈现一种循环效果,有些大环套小环的味道。另外,正如前文所说,除去种族冲突,该片还涉及其它内容,比如记者的职业道德拷问和他日后道德上的煎熬与自我救赎就是本片一个大故事下的小故事,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记者凯文•卡特因为拍摄一名奄奄一息的非洲孩童获得普利策奖,却受到不道德的指责而倍受煎熬自杀的故事。对于报道的事件,记者应该摆出怎样的立场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而片子的亚利克斯面对的煎熬无疑更深,他不是对救助者无动于衷,而是参与了这个迫害的过程。这或许也是他后来义无反顾的走上用生命保护惊恐的女孩的原因,而后来他弟弟伤心的在女孩尸体旁的情景也成为一张照片,这又是一种循环,一种轮回,一个悲伤的圈。
片子看完之后,让我生出些许绝望之感,似乎一幕幕悲剧的循环真的无法打破,一次次善良的努力都只能成为宿命的印证。汹汹的暴力之雨随处可见,不得不说,这是人类社会走不出的循环,逃不出的圈。关键是,是否有人在暴雨将至的时刻勇敢的挺身而出,在暴雨过后留存希望。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238880.html波黑背景,种族之间难以化解的仇恨,孩子们的玩具是枪,人的生命在枪只面前是如此脆弱与渺小,导演没有象其他这类题材一样夸大、强调反战主张,写的就是在那个火药桶地区生活着的普通百姓的日子,接生小羊羔、谈情说爱、把酒话桑麻、修士打理农作物、久别重逢的男人们之间的发小情深,随处可嗅到泥土的芬芳、乡村的气息,然而,这生生不息的日子却被枪杆子的阴影所笼罩……
片子由“Word”, “Face”, “Picture”三个互相呼应的小故事构成,结构非常用心巧妙,但并不着痕迹,朴素大气,音乐均为本土音乐,与影片的呼吸搭配得极其和谐,直抵人心!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令自己打心眼儿里喜欢的片了,记得看《木鞋树》、《吉普赛年代》时候,也是这样的欢喜:-)
今年6月,上海电影节邀请马其顿著名导演米尔科·曼彻夫斯基担任竞赛单元评审,而他的三部作品——《暴雨将至》、《母亲们》和《尘土》也将在电影节期间加入展映。由于一些原因,《暴雨将至》至今都只发行过DVD,高清介质始终未曾出现,另外两部更是极为罕见,因此这回能在大银幕上同时看到三部大师级作品,感受必定非同一般。
《暴雨将至》是曼彻夫斯基的处女作长片。尽管此前没有任何独立拍摄长片的经验,曼彻夫斯基还是以惊人的掌控力完成了这部作品,并一举在1994的威尼斯电影节上夺得金狮奖(与蔡明亮的《爱情万岁》分享)和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等多项大奖。由于其颠覆性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内涵,该片甚至被誉为史上最伟大处女作之一。
影片分为“言语”“面庞”和“照片”三个部分,其中第一和第三个部分发生在马其顿的不同村落,第二个部分则发生在英国。初看之下,每个部分都各自遵循古典的“三一律”原则,混合着情感和暴力的元素;三个部分虽然发生在不同时空,却呈现出按时间逻辑首尾相接的状态;直到影片结束时,我们惊讶地发现第三部分的结尾与第一部分的开头完美接合在一起,使得全剧结构形成一个圆环。
事实上,94年出现了两部成功运用“环形结构”的电影,一部便是这部《暴雨将至》,另一部则是广为人知的、在戛纳电影节获得金棕榈的《低俗小说》。虽然表面上看去二者有些相似,但两部作品还是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低俗小说》全片可谓支离破碎,十数个情节发生的时序被昆汀·塔伦蒂诺打乱重组,其对流行文化的运用、对暴力的极端渲染都具有全面而明显的后现代特征;《暴雨将至》则通过改造(而非颠覆)传统经典的“三段式”结构阐释出导演曼彻夫斯基对时间、暴力的看法,讲述民族、国家的悲惨命运,虽有后现代特征,但其内核却是纯然现实主义的。
更进一步来看,影片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倒叙,也不是简单的打乱顺序然后拼贴,而是在剧情中神乎其技地插入一些在当下时空中不可能发生或出现的事物(且通常是细节),以此来颠覆观众对时间的认知。比如,影片的第一部分(“言语”)中出现了女摄影记者(已故女星凯特琳·卡特利吉饰)身披黑纱为死去的亚历山大(拉德·舍博德兹加饰)致哀的场景,而第二部分(“面庞”)中亚历山大却再次出现于女记者的现实生活当中。从传统的叙事手法上讲,这意味着影片进入倒叙,即第二部分实际发生时间应位于第一部分之前。但随后,女记者却在办公室看到了第一部分结尾处被亲人枪杀的女孩和在一旁呆坐的青年神父的照片,这就意味着第二部分一定发生在第一部分之后。
虽然从前两部分我们仍然无法得知整个影片会以“环形结构”呈现,但至此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时间并不是被外在的重组,而是发生了内在的错乱。从这个意义上讲,《低俗小说》和《暴雨将至》是从不同层面展示了编剧的技巧性,而二者确实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通过这种“错乱”,导演将发生在不同时空之下的故事不动声色地编织在一起,最终形成一种循环往复、无休无止的效果。可以想见,因为这种“环形”,不同时空中的剧中人将不断经历痛苦、别离和死亡,永远无法逃离自身的悲剧,整个民族、国家甚至世界也将陷入“万劫不复”——这便是谈及此片必须从叙事方法、从整体结构入手的原因,也无疑是曼彻夫斯基对历史发展进程和人类命运的终极拷问。
在一些访谈中,米尔科·曼彻夫斯基也一再提及自己对祖国马其顿现状和前途的忧虑。但他坦陈,《暴雨将至》“本不应成为先知预言,而只应是一剂警示。”[1] 他显然没有想到过,自己对种种冲突矛盾展现,竟然预示了三年之后的科索沃战争,而这一战争的核心问题正是民族主义问题。唯一不同的是,科索沃战争的主角是塞(尔维亚)族和阿(尔巴尼亚)族,《暴雨将至》的冲突则在马其顿人和阿族之间展开。当然,哪怕观众对巴尔干问题没有任何层面的了解,理解该片的意思应该都不会困难,因为片中每一个角色、每个眼神都确证着仇恨之于人类的普遍存在,影片的卓然之处,大概也正源于此。
类似悲剧的不断复现,归根结底是古老民族与现代国家不相兼容的后果,这既给巴尔干半岛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也给这一地区的艺术家无尽的创作灵感。实际上在这一时期的巴尔干,曼彻夫斯基及《暴雨将至》的巨大成功绝不是个例:该片问世后的一年,也就是1995年,马其顿邻国塞尔维亚的世界级名导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即凭借《地下》一举获得了个人第二株金棕榈奖,而该片正是通过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了革命战争到前南斯拉夫内战期间永恒不变的生灵涂炭。有趣的是,巴尔干另一国家——希腊的电影大师西奥·安哲罗布罗斯恰在同年携《尤利西斯的凝视》前往戛纳并获得评委会大奖(也就是屈居亚军),该片用极其诗意的手法描绘了整个巴尔干半岛战乱频仍的现状,其中还集中展现了波黑首都萨拉热窝遭遇的围城战。
直到2001年,波黑导演丹尼斯·塔诺维奇又凭借讽刺波黑战争前线情况的《无主之地》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等多个重量级奖项。可以说,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的短短七八年间,巴尔干半岛上出现了太多名留青史的作品甚至巨匠级导演,但这似乎也成为了影史之于巴尔干最为荒诞不经的地方:一群人的痛苦、分离甚至死亡成了另一群人交口称赞的对象。艺术还能做什么?艺术家还能做什么?作为观看者的我们还能做什么?这些作品的出现,为全人类画出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时光不逝,圆圈不圆”,这是《暴雨将至》中最著名的一句“批语”,是电影结构和个中意涵的最终指向,也是导演米尔科·曼彻夫斯基对人类最终能够突破暴力怪圈、逃离命运魔爪的深切期盼。只是,片中的亚历山大未能等到这天的到来。影片结尾(如果有的话),他绝望地盯着一颗枯萎的小草,仰面叹道,“暴雨将至啊”。乌云向远方翻滚,无人可以逃脱它的笼罩。豆大的雨点不停叩问着干涸的大地,锤出阵阵雷声。
[1] The Rain Comes Again? Macedonian director Milčo Mančevski interviewed, Necati Sönmez, Central Europe Review Archive, Vol 3, No 15, 30 April 2001
言语、面孔、照片只是三个符号。种族、宗教、战争只是三个背景。过去、现在、将来形成了一个圆圈。爱情成为了死亡的催化物。比《低俗小说》的圆形叙事结构脉络更清晰更有喻味。
1。亚历山大被安妮拒绝后独自回到故乡· 2。亚历山大被杀· 3。安妮得到亚历山大的死讯向前夫提出离婚·。 4。桑米拉遇见小修士·· 5。桑米拉被杀 6。安妮参加葬礼并拍照片。 7。安妮整理照片·并出门·遇到母亲·然后遭遇亚历山大的求婚。
勉强上5星。不同视角的近景镜头被快速剪辑到一起,和音乐一起创造出神秘主义的意味,让影片陡增美感。用假小子和不知道责任在谁的杀人故事表现巴尔干理不清的民族矛盾很见功力。素材和视觉上的出色能让结构主义的匠气和故事平滑度的缺失不那么明显。
一如暴雨将至的时刻,片子出奇的闷。这种观感上的不适倒是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前南当时混乱的社会背景。循环的叙事可能现在看来不算出彩,但联系那个时代人民的心境还是值得玩味。所有人都在等待暴雨,可现实却可怕的轮回…
对于那种动辄杀人,举枪就射,仅仅是因为别人和你的信仰不一样、民族不一样、想的不一样的人,我完全不能接受。如此不宽容的文化和宗教,我也不能理解。
当我还真苦苦纠结电影的逻辑时,才发现导演根本就没打算按逻辑拍。time never dies ,the circle is not round。在无限轮回的仇恨与战争中,每个人都被不同的方式所影响,或许可能性不同,但仇恨一直像黑云一样笼罩着大地,希望最后的暴雨能洗涤大地的罪恶。导演的取景颇有宗教意义,一种朴素的哲学。
摄影和配乐绝佳,让电影升华。大地充满神性与诗意,而大地上的人们却偏执又狭隘。言语、脸、照片,误解与真相。乌云密布,暴雨将至,时间不死,圆圈不固。愿世间再无“巴别塔”。
那种切身之感之痛之真实。 我爱这里面太多东西,但不包括种种发生和死亡,却有太多。 音乐大爱,服装美。 叙事,大家都在谈论它的叙事,就好像它只有叙事结构一样。
上影节重看一遍。想起当年还是个毛头小子的时候,刘女神给我们看这片子,我跟人乙看得一愣一愣的,大呼牛逼。。。。
看完这部片,第一次产生了“至爱”类电影的分类
时间永恒,为什么战争却没有尽头?即使爱也无法拯救的宿命轮回,只能这么写下、被传递,火把却始终不够燎原。
B+ / 优点太多就直接说缺点。结构被剧透太多遍所以震撼度弱了不少,个别关乎时间感的暗示显得有些刻意。其中第二段力度略为不足,与前后两段的史诗气质产生裂痕。第三段的分娩莫名想到《保持站立》。94年《暴雨将至》金狮,95年《地下》金棕榈,其实世界并没有在乎过南斯拉夫沧桑与荒芜的谜题。
环形结构,大量逆光剪影,前南斯拉夫的阴影。不少反复出现的精致细节,比如连续的梦醒、两次拥抱、乌龟。还有海边的修道院,危险的美。这是绞缠在宗教与民族国家漩涡之间的那些地区共同的囚笼,每一次互相保全都成了一场杀戮。唯一的曙光出现在两只羊的诞生。暴雨将至,那是老天爷也无能为力的眼泪。
时间不死,圆圈不圆,仇恨尽头,星火燎原
圆形结构的片子,叙事手法很奇特,但故事本身有点闷~~
影片的形式有一种强烈而原始的粗糙感,让人触手生痛。然而简单的影像背后却有沉重的内核,于龟裂的大地上暴裂着涌现。如此,在将至的狂风暴雨前,谁都无能为力。这是一个已经和现实文明割裂的世界,或者说,就是现实文明下那片不为人知的部分。没有人想面对,也没有人能逃脱。
#SIFF#4.5;「时间不逝,圆圈不圆」三段式结构封圆,如今看来虽寻常,却是开启诸多影迷的启蒙之作;时隔十多年第三次重温,仍为这广袤美丽的土地上永无休止的流血而痛心,枪林弹雨种族隔阂阻挡不了爱意;仍最爱第一段,暗蓝夜幕山巅的剪影,圣歌响起的悲凉肃穆。
#SIFF# 多年后看还是很精彩。注意到更多细节:比如摄影师/照片这个角色的关键性、破败的作为隐喻的故居、还有伦敦那场出租车戏发生在Marlow House旁的Arnold Circus恰好也是个环形结构(也有可能是想多了,哈哈)。
头一次见到靠不合逻辑的循环立足影坛的片子。时值拉萨事件,观感混淆,感慨良多。仇恨就像片中不合逻辑的循环。
没法给五星,因为期望值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