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顿火的时候可惜我还是个天天埋头作业没时间看电视的学生党~好在《镀金时代》的开播让我赶上啦!!!
虽然目前为止只放了两集,可看了之后我只想说:这是什么神仙剧组!竟然复刻了好几套萨金特笔下人物的服装!
首先是第一集里阿斯特夫人的小女儿——Carrie Astor。
她身上的这套漂亮礼服灵感应该是来自萨金特1884年的作品——Mrs. Wilton Phipps。
接下来则是第二集里罗素夫人的惊艳出场。
这套礼服灵感则来自1892年的Mrs. Hugh Hammersley。
要说的第三套则是本剧的女主布鲁克小姐身上的。是我翻豆瓣剧照时看到的,应该会在未来亮相。
想必是出自这幅画吧?——1885年的Madame Paul Poirson。
除此之外,我还想说说剧里已经出现的几幅画作,布置的可以说是非常用心。
第一幅在第一集的开头。
这幅画的作者是美国艺术节的大佬之一——吉尔伯特·斯图尔特。他履历上最亮眼的一项成就大概是为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画的一幅肖像。
这幅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名字叫做The Skater,也可以被叫做Portrait of William Grant。
然后这位Grant先生,恰好就是一名律师🙂。
第二个我很喜欢的点则是一幅剧组安排的罗素夫人肖像画。
要我说,这是一幅非常Giovanni Boldini风格的肖像。
他是和美国“镀金时代”同时期的欧洲“美好年代”背景下的热门肖像画师,画风非常先进,以笔下放射性的线条而闻名。处处赶时髦的罗素夫人选中他画像,我真是一点都不惊讶(毕竟这可是个品味大胆的女人~雇的法国厨师,启用的是新锐建筑师)。
最后我想提及的点,则是第二集结尾挂在阿斯特夫人家楼梯处的那幅肖像(P.S. 阿斯特夫人每集都在结尾中出现点题的设定我好喜欢~)。
这幅其实和原作就不是特别相像了。
不要以为这位卡罗吕斯-杜兰先生是一位无名之辈——他可是萨金特的老师😂。虽然后者的名气要比前者更大。
后面有发现会继续更新~
这个剧的大的背景就是社会的新陈代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纽约上流社会的名利场上,你方唱罢我登场,上演一幕幕人间喜剧。 与东方的宫廷剧或豪门恩怨相比,东方剧的主旋律是窝里斗,而美国剧的主旋律是不断推陈出新,新陈代谢。这也比较符合历史事实。 该剧展示了新势力如何节节胜利,旧势力如何节节败退。但这是在美国,即便是旧势力,也是资产阶级的旧势力,这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斗争,斗中的规则是在法律框架下拿钱说话。 新势力被描述成暴发户的形象,他们很能赚钱,而旧势力披着道德的外衣,旧道德的外衣,在生意上却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他们只依靠他们的垄断建立准入的壁垒,而新势力却在旧势力还来不及设立壁垒的新业态后来居上。 通常情况下,新旧势力的斗争却不是这样。旧势力掌握着国家机器,掌握着武装力量。掌握着枪杆子才是最根本的游戏规则,金钱是更低级的游戏规则。这是本剧所没有涉及的。
HBO最近推出的新剧《镀金时代》第一集观感不错,服化道精致,配乐很能烘托氛围。
19世纪的纽约,非常强调new money和old money,第一集的名利场,正是老钱与新钱的对立。
配乐、布景无一不精,第一集的长度堪比一部电影,一集就将人物架构立了起来,很有史诗感。
纪录片《百万美元贵妇》,应该和《镀金时代》的时代背景是相同的:
19世纪的纽约,有一些美国白富美们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们自信、博学又美丽,她们的父亲有华尔街大鳄、美国首富,很多都是出身于百万富翁家庭,但在当时的美国上流社会看来,她们的出身都属于暴发户,是new money。
当时美国上流社会那四百人的小圈子联手抵制这些家庭的女孩,无论她们的父母如何努力想融进这个圈子,但美国上流社会抱团抵制,不给她们任何机会。
这些女孩们的父亲大多觉得无所谓,反正自己是华尔街之王,铁路大王,行业大佬,根本没把这些人看在眼里,但是这些女孩的母亲往往看得更为长远,毕竟她们深知,婚姻和阶层是要向上流动的,他们不缺财富,女儿不缺教养和美貌,她们缺的是一张上流社会的通行证,只有打入上流社会的社交圈,才能为女儿们寻得匹配的婚姻。
但没想到,在纽约,上流社交场合对她们这些人紧闭了大门。
而且她们无论如何努力,都被联手抵制。
在同一背景下,HBO的《镀金时代》讲的是在纽约上流社会中,new money和old money之间的各种对立、联手抵制的故事。
而纪录片《百万美元贵妇》讲的是,在美国上流社会中受阻的白富美们,在发现此路不通后,她们当中的有些人开始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法国、英国贵族的故事。
最终,这些曾经被美国上流社会排挤的女孩,自带着百万美元嫁妆和股票,嫁给了英国最声名显赫的贵族阶层,成为英国上流社会的一员,回到美国时,那些曾将她们排挤在外的美国上流社会,自然会将她们奉为座上宾。
这其中有范德比尔特家族的千金,有华尔街之王的女儿,她们有的后来成为了女权运动和慈善事业的先锋人物,有的成为了英国政坛有影响力的人,比如丘吉尔的母亲詹妮 杰罗姆。
多乐希 内维尔说过:撼动英国贵族的,只有美国姑娘和股票,
19世纪初期,有几百位出身于美国富豪家庭的年轻的美丽姑娘,在她们父母的授意下,带着她们的百万美元和股票嫁给英国贵族,以求得阶层的提升,成为公爵或者伯爵夫人。
而他们的丈夫欣然接受了她们全部的陪嫁和财产,用她们带来的财富来修缮年久失修的城堡,和自己欠下的巨额税款。
只是这些女孩子们,带着百万嫁妆和股票嫁给英国丈夫后,结局也往往很悲凉,她们怀着对爱情美好的憧憬,带着丰厚的嫁妆,在生下子女之后,丈夫开始挥霍着她们父母辛苦积累的财富,并且从骨子里看不起她们。
对英国保守的贵族阶层来说,认为美国女人就是印第安人和伴舞女郎生的野种,骨子里看不起她们,认为她们配不上仅次于王室的公爵之家。虽然这些贵族空有头衔,内里很缺钱。
这些聪明的白富美们也开始反思,难道她们付出种种,就是为了让别人尊称她们一声“夫人?”
一旦想法改变,这些女人们开始和丈夫分居,甚至离婚,她们开始从事慈善事业,积极为女性发声,建立慈善机构,收留那些遭遇家暴却无处可去的女性和孩子,她们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
她们当中有的开始成为妇女参政论者,为全英国的女性争取投票权、继承权和子女的抚养权。用自身的财富和影响力来推进女性地位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
其实《唐顿庄园》的故事,也是差不多的历史背景,风度翩翩的伯爵去美国淘金,纯粹为拯救家业娶了痴心错付的美国小姐,美国小姐柯拉还在公婆的逼迫下签了把嫁妆全部融入庄园资产的卖身契,还好这对夫妇在婚后是真心相爱的。
这是《镀金时代》的历史背景。
好久没看到过这么有趣的19世纪欧美剧了,对欧美贵族风范毫无抵抗力。 1、最浪漫的邂逅 女主(灰姑娘)的狗狗快被马车撞到了,男主救了狗狗,还给了女主,算是两人认识。女主目送男主离开,狗狗舔了舔女主的嘴唇!!!!!这个暗示绝了!!! 男主自然是很帅的,一开始帮着女主安排父亲后事的律师也很帅。可惜律师只能眼睁睁看着女主去寄人篱下。律师到底作何感想呢?他如果真的爱女主,为何不挽留?如果不爱,为何又情意款款,又是送她去车站,又是提出给她写信。也许是因为律师还没有实力养活女主,也许因为律师看不上这个灰姑娘,也许是因为女主应该有个去处,这样才符合礼法。真是缠绵悱恻的离别。 2、职业女性在崛起 女配角是一个黑姑娘,帮着丢了钱包的女主到姑姑家,还非常顺利地成为女主姑妈的秘书,有点顺利过头了,很难想象一个古板的贵妇人会聘黑人做秘书,万恶的政治正确啊。虽然受到父亲的偏见、仆人的刁难,但黑姑娘仍然坚守着写作的梦想,在万籁俱寂、黑灯瞎火的晚上写作。咳咳。 3、不守规矩的灰姑娘 女主灰姑娘明明是寄人篱下,却处处与姑妈作对,确实有点不符合逻辑。最刺激的是女主背着姑妈去参加邻居家的宴会,去私会新认识的男主。而黑姑娘则担任红娘角色,帮女主放风。一对坏丫头!! 4、我最爱的老贵妇 一直对欧洲贵族风范心向往之,女主的姑妈绝对是其中的典范,因循守旧,对家族历史如数家珍,对新资产阶级没有好感。他儿子批评她太保守固执,她竟然说:我就当成是至高完美。一个活脱脱的老古板跃然纸上,是她们对贵族文明的坚持延续着古老的传统。听台湾大学欧丽娟《中国文学史》,我知道了古代中国也有贵族文明,见识了贵族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与大家规范,真的不是我能想象的,心向往之。 5、穷丫头投奔富姑妈 这种穷亲戚投奔富亲戚的故事,总能触动我最敏感的神经。我父亲兄弟姐妹5人,只有我父亲在家种地。小时候我经常被接到伯父叔叔姑家,尤其是伯父家。那也算一种穷亲戚去富亲戚家。记得当时只有羡慕,谨小慎微,非常拘束,唯恐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只有仰望的份。在伯父家,有时候和弟弟姐姐闹别扭,就会哭,非常想回家。哎,真是没办法。穷亲戚和富亲戚的纠葛,何时才能结束。
《镀金时代》,像读闲书一样慢慢看完了,人物塑造秉承编剧一贯风格,情节点线面结合,织成内容丰富的风情画,像一块精工挂毯,匠人手艺娴熟,与顾客也达成了默契,你大概知道他如何走针布线,哪些地方必定放上珍珠钻石、哪些地方又肯定会做些好玩的小细节、哪些地方又故意留白,因为匠人和顾客彼此都太熟悉,所以惊喜谈不上,肯定也不会失望,会心一笑的地方也不少。
大姑妈二姑妈虽然是美国人,但却像奥斯汀或萨克雷小说里的人物,大姑妈是犀利冷淡的寡妇,二姑妈是老实呆板的老小姐,演员本身是个人色彩极强的,但到了角色中仍然尽力和角色融为一体,尽管看到大姑妈仍然不免想这是中古版的戴安,但二姑妈随着剧情推进让我慢慢忘记了《欲望都市》里的米兰达,不容易的。
罗素夫妇像一对趾高气扬旗鼓相当毛色油亮的大洋马,新钱代表的设定,演员和剧情都很贴合。这样的夫妇,风光强势表面下隐藏的不屈不服、捉襟见肘、自卑、宽和,以及他们乖乖的一对儿女,很立体地被呈现出来。片中许多我喜欢的情节都出自这一家。编剧擅长的底层仆人线为此加分不少。比如作为新钱看来上流标配的英式管家、法国厨子这个梗,被“阴损”的编剧玩得很溜,首先是让邻居的管家来自家干私活儿教授英式礼仪、招待贵客,最后被气坏的原主人登门拆台。再是一直像模像样的“法国”大厨,干了几年临到最关键时刻发现是来自肯萨斯的土老帽,装自以为正确的法国口音好几年,到被拆穿的时候还捏着口音不放,直到周围人看不下去了,最后无奈用肯萨斯腔感叹:“好吧。”那一处看得爆笑。
剧中各色拥有缺陷的人物是有意思的,几乎每个人都有缺陷。有缺陷的人物对于会讲故事的老手一向是好道具,从莎士比亚到上世纪的电影,直面人性的不完美、展露这些不完美,而不是粉饰、忽略、刻意美颜,这才能得以呈现五光十色的戏剧景观,就像阳光照向色彩斑斓的湖水,透出湖底各色的石头。倒不是说这部剧在这方面做的有多好,而是这种扎实本份的技巧已渐渐被遗忘与抛弃。
回到这部剧。对于这些有缺陷的人物,如同现实生活中你会面临共存、拒绝、接受、包容等各种选择,剧中人也有各色现实选择,比如大姑妈虽然反感喜欢告密、挑拨、使坏的贴身女仆,但还是没有辞退她,毕竟多年相处,暂时找不到更合适的人。
还有假法国厨子,以罗素夫人要强要面的个性,最后还是因为权衡再三也实在没有更好的选择,所以没有辞退,面带痛苦地说:“说肯萨斯的也实在太那个什么,好歹就说是从中西部地区来的吧。”
暗地里温情的线,从开篇到结尾,绕了一圈回来打了个小小蝴蝶结。
第一季结束。
倒是有了不少怀旧的兴趣,想重读亨利詹姆斯(大姑妈大概会冷嘲)、伊迪丝沃顿。再看一遍电影《纯真年代》也好,米歇尔菲佛和薇诺娜赖德真美。
第九集 玛丽安小姐的恋爱课
女性的恋爱是一场劫难,运气不好的话,阴影一辈子也逃不掉。运气好的如玛丽安小姐,也经历了说走就走的私奔,及时止损回到姑妈家,这趟冒险没交很高的学费,她以极小的代价教会女性观众,至少从她的案例中学到下面几点:
1.当对方让你跟娘家人切断关系时,这个男人绝对不能要!为什么?断掉你的后路的男人,就是要控制你后半生,你回头来不及,指望他一个人时,他想怎样对你都行。这样的男人,可以说居心很险恶。
2.没有经历过任何考验对方对待利益态度,金钱价值观的事情,不要信任他,在一片爱与和谐的社交场合,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只有共事相处过,知道对方对待金钱和对待人生前途的态度,是和自己一致的,才能考虑发展亲密关系。
3.律师先生其实不算是渣男,他对玛丽安小姐就是一种好奇心和占有欲,留一条后路给自己在纽约的打拼,他没想到玛丽安这么认真,原本只是选择的一个而已。男人的承诺,这种,在做决定时,女人不应该考虑,更多考虑自己和他在一起,自己能怎样增值?获得怎样的生活。玛丽安恰好没想好,她只是想逃离姑妈家而已,暂时的权宜之计,通过私奔解决暂时的困惑,并没有长远计划,也没有自己的事业规划。她刚刚开始的慈善事业,一旦离开了纽约富人圈,就再无可能开展,玛丽安小姐没有事业心,走马观花,到处玩玩儿,自己还没想好人生方向时,就不要考虑为了有事情做而走入婚姻,女生真的要明白这一点。
律师在私奔当天没有出现,就算是渣男业界良心,当然他也权衡了,一旦自己结婚了,身价也会掉下来,他并非为了玛丽安考虑,只考量自己的利害得失,男人在婚姻的事情上,非常理性,谈恋爱怎么都行,真的要结婚,男人考虑的要比女人长远很多,精打细算很多。
4.女生身边要有智慧的朋友,能在你头那发热的时候,帮你一把,不是那种嫉妒你生怕你过得好的损友,是真的朋友。玛丽安躲过这一劫,全靠她表姐拉了她一把,还有小姐妹佩吉陪伴她。失恋的时候,尤其需要女性朋友的陪伴。
这个戏的编剧应该开一个写作班,她是个会写戏的编剧,(是会写戏,不是会编故事)。
很多人会编故事,但是不会写戏,很多人相反,因为写戏和编故事是两个工种。
编剧是把已经成为故事的材料,组织成戏,写故事是编出情节、事件、人物,其实都有各自的工作难度,也需要不同的才华。
这个剧的编剧也是《唐顿庄园》的编剧,她很擅长把一个事件按照戏剧的方式一点点推进呈现,按照生活的节奏走,她很少一下字给出狗血离奇的事件,都是慢慢进展,从正常变成不正常,从普通变成狗血。比如故事主线之一,雄心勃勃的罗素夫人要打入纽约上流社会,从开始的巨大阻抗,不被接受,各种拒绝,看人脸色,到第六集里,接待纽约著名交际花老娘舅,这个过程是戏剧式缓缓推进,而不是用突然的大事件砸下来;编剧能把这个过程写得很有耐心。
《唐顿庄园》里面写大小姐接受未婚夫,写了好多集,多到观众有点儿不耐烦,可是越长就越期待结果,这是编剧,不是编故事,编故事急于要结果,编剧却要呈现发展过程。
是不是越磨叽就越有戏呢?磨叽的,注水的戏很多,比如一些注水国产剧里常见到没完没了的聊闲天儿,情侣俩不必要的撒糖,婆婆妈妈吵一会儿架,可是都算磨叽,但不等于有戏,这样的戏每部剧里,都有,但不能太多了,太多观众就散了。
有戏就是有戏,磨叽就是磨叽。什么是有戏?镀金时代里有很多范本,在故事情节推进中总是有着人物的心思,性格,欲望,事件情节在进展,但都是有人物的事件和情节。比如这场阿格妮斯姑妈怒闯罗素家午宴这场戏,按道理,这个大事件可以演得非常狗血,事件不是重点,姑妈的愤怒被罗素家的气场,整个的风向动摇,这也像是姑妈的一个转折点,她或许会更加顽固抵抗,成为罗素家的反对派,或许开始了解这位富人邻居到底怎么回事。这个事件里纽结着姑妈的人物心理微妙变化,这样的戏才是戏。
塑造人物形象都是在事件情节中,不会让事件和人物各自孤立,都是在一起的裹挟。第一集最典型的让事件带出人物,不是单独为人物性格呈现写戏。姑妈怎么看待投奔自己的侄女,两个姑妈一番对白,性格、前史都出来了;玛丽安小姐在火车站的事件,写了人物傻白甜的个性,佩吉的出场也是事件带出来,而且这一系列的事件都是连续,不是单独写的。只有一件事,玛丽安老爸去世,家里破产,不得不投奔姑妈,带出来四个重要女性角色出场,这个事件进程中,也呈现了各自的性格和人物关系。
通常也有编剧会单独为了人物出场写戏,但不能出场四个就写四场戏,彼此没关系,事件不连续时,观众就不会再看下去了。除非是那种平行多线的结构,像很多美剧的犯罪悬疑剧,线头很多,最后再收。不过中国观众会更喜欢单线索连续的故事。但很多编剧做不好一个事件纽结人物和人物关系,是因为太难设计这个连续事件了,也太难呈现人物关系了,需要生活经验,阅历,和对人性想象力。某种程度上,编剧的黄金期是35岁以上,年龄没有上限,越理解人性,生活经验越丰富越能写戏。嗯,是写戏,不是编故事!
《镀金时代》里的事件也有为了推进情节设计的戏,比如坏人,罗素家的女仆的戏,都是为了情节变化,真心不爱看;但她的很多写在主角身上的戏,充满了人物心理活动,人物之间的心理较量。一集有一、两场这样的戏,这一集就值得观众追下去了。一整季的剧集里,每一集保持几场戏剧张力拉满的戏,有人物心理的戏,就能进入我私人的优秀剧集行列。
唐顿庄园的班底怎么会不好看了!
第一集和看了电影似的
暴发户宠妻狂魔同事业型爱妻,携一双金童玉女儿女闯荡贵族圈
唐顿庄园制作班底新作讲述1880年代纽约,美国新富VS老钱之争,第一集主要铺陈背景介绍人物(实在太多了)还没怎么来得及展开海报上双女主的对决,安排了黑人和基线符合多样化要求,CB和CN分别扮演毒舌阿姐和老处女妹妹,期待这两位更多戏份及金句啊~
比披着贵族外衣搞小妞题材的唐家屯大气。
深度上还是差点意思,但很喜欢最后一集的一句台词“毕竟这里是美国”
终于开播,期待卡司很久了,傲骨之战+欲望都市,还有梅姨最小的女儿。//节奏好快,我喜欢。
暴发户夫妇有看头
镀金时代,既是美国内战后大基建,大发展的时代,也是贫富加剧,腐败横行的时代。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本剧或许挺有现实意义。
也太太太太好看了吧!!啊啊啊啊尖叫!!!刚刚看完第三集,这个走向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越来越好看了!台词真的太赞了吧
四星观望。服道化精致,old money和new money之争,题材虽然不新鲜了,但剧情节奏还挺快,人物塑造第一集已经立起来了,期待女主后面的表现。
这部作品有意思的地方是明明是玛丽安为女主,偏偏人设让人越来越讨厌,相反旧贵族的代表人物两位姑妈以及罗素先生充满了魅力。全当看戏的时候,此剧告诉我,“有钱才能说话”的本质,以及我甚至邪恶的希望玛丽被律师骗婚的惨痛经历,让她不要吃住姑妈,拿这种底气来赢得所谓的“自我”!
开头就是熟悉的唐家屯一镜到底,气度不凡!目前看来各个角色也都很讨喜,可惜不是我喜欢的题材了。
这不比无趣的宫斗好看?暴发户男也太难找了吧。面对半夜爬床的女人都能说不。天天想的就是如何利用自己的钱让自己老婆开心,不让我老婆参加慈善?我出钱包了。想向我借钱?那你得赏脸参加我老婆办的舞会。——这什么绝世好男人啊。另外女主没私奔成太好了。看的想冲进去让她清醒清醒,
哇哦真的不错,George Russel真的也太迷人了!!!
女主一副除了自家亲戚谁都是好人的状态
你们不觉得女主长得特别像饥饿游戏里面的皮塔吗。。。我无法释怀!
Leftovers后冲Carrie Coon看的。首集马拉松80分钟有点累,他们说话不用思考时间的吗,一直无脑飙台词。政治隐喻也是有的。老公帅点就好了。有基情。配乐非常傻白甜。
别来感情戏,真的,千万别最后让女主仗着新贵公子喜爱去挑战双边势力。那可太俗太没劲了。果然!一集过去一半!又开始了。
罗素夫人好美!罗素先生好棒!简直是一对璧人,你们还征服啥,世界都是你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