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终于下雪了,还很大。而这儿也降温了,但无雪。
雪再糊涂,也不会漂浮到这一片天宇下。雪再迷茫,也不会漂泊到南海。雪只是一段“物”的旅程,她也无法预知下一刻会如何。迅即消亡的“物”有很多。存留与奔走的也有很多。好的,不好的,难能可贵的,终点站……
这些不可名状的“物”将最终漂浮向下一刻。正如人生,总是在等待着“下一刻”。
从美国电影《漂浮在曼哈顿》中摘取“漂浮”,只是因为“漂浮”与“漂泊”心身一体。“漂浮”,居于此,不肯游走,心却难安,身已陷入市井之中,时时惶惶然耶。而“漂泊”,世界任我游,身心不定,亦步亦趋,下一刻或有惊喜也不可知。“漂浮”流于表面,固化,似“外化内不化”。“漂泊”,流于时态,似“玄之又玄,天长地久”。其境界迥异,命运却殊途同归也未可知。
为何你要对“漂浮”与“漂泊”胡言乱语一番。
这只能归咎于时间的“物”化。中国人的“年”近似于外邦人信仰的“宗教”。或者说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宗教。其“顶礼膜拜”之式外化成浩浩荡荡的返乡大军。可能因为中国从来就没有令国人信服的宗教。道教虽是本土,却与皇帝炼丹祈求长生不老扯到了一起,离百姓甚远。佛教虽好,大多只是苍生祈求“升官发财,保佑平安”的量体裁衣式的直接需求。其它宗教虽信众不少,却无法与“13亿”这个数相类比。于是,“漂浮”的身与“漂泊”的心,需要联姻与结盟,在放下农事的寒冬腊月里,老祖宗想出了“歇息”的身心需求。
这一来为苍生的可述天伦之乐之情,二来可将追思、祈盼与吃喝玩乐并行。想想,窗外飘着雪花,屋里一家老小围着温暖的炭盆,“突突”的小红火,映照着每一张生动又朴素的脸。大家还嗑着瓜子,谈心说笑。间或可能风雪夜归人,唤道:“欲饮一杯无?”那是怎样的一幅田园光景呵。
如此,中国人都过了几千个“年”了。这样的“年”还得过下去,还得过上几千年或更多。只是华夏文明五千年来,芸芸众生从没有如此“漂浮”,也从没有如此“漂泊”,更没有这样的“心浮气躁”过。“心事同漂泊,俱是梦中人”。还是古人思想境界高啊。
小时,总听到诉苦的亲戚跟奶奶唠叨,说是一到过年就发愁。愁归愁,“年”还是要过。毕竟,“年”里有春光。尽管漂泊在外的人不一定非得与家人团圆,尽管漂浮的心思,仍在遥遥的不可预知之中。而“年”所包裹的一切,仍是漂泊者所迷醉的“物”,仍是人生中一道不可缺的“大礼”与“圣餐”。而一到“年”后,返乡的铁流仍奔驰在天空、大地与河流上。漂泊者,终将会漂浮在喧哗的现实中。终,就是始;始,就是终。继而,无,成有;有,终化为无。
几多欢喜,几多悲哀,漂浮于此。这就是生命绵绵又不尽的流转。
2008、1、16
女主特有味道
漂浮在曼哈顿
Adrift
就是一个故事!时间长了残留在记忆中淡进淡出的......
文艺片。
三星半 迷失在曼哈顿的小屌丝老屌丝女屌丝疗伤的过程
it's all about life itself.
大家碎碎片片的接触,但留下了有关一生的影响;城市中,我们需要镜头,任何一个擦身而过的陌生人,都有一个孤独的故事
字幕不同步,纯快进看下海瑟的床戏
这就是我想象的曼哈顿啊
那个偷拍男很有性格,喜欢
弥漫着淡淡哀愁的美国文艺片,个人还是有些喜欢的,嘻嘻~~
记忆中不可割舍的曼哈顿。。。。。。
最后,少年拍出了色彩斑斓的影像,可是我却依然觉得无比沉重。
从伤痛中醒过来,走下去。
这种“无足轻重”的小情绪小故事好适合晚上看,母亲和孩子,医生和病人,淡淡的情感漂浮着。
格调有点像<通天塔>,音乐尤其像,不过远没通天塔好
xzd
从长焦到广角的距离。
美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