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家的男人
“不抽空陪家人的男人,不是真的男人。”
男人是家里的支柱,教父告诉你男人就要顶天立地,在家庭中为所有人的幸福负责。
2.坚定的男人
“我会给他一个他无法拒绝的要求。”
一个男人在事业上一定要坚定,不能畏缩,并且一定要成功,不许失败。
3.睿智的男人
“别让外人知道你在想什么。”
不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想要做一个强大的人,就不能让别人利用和看穿。
4.勇敢的男人
“我绝不当傻瓜,让那些大人物在幕后操纵我。”
这也是一句很关键的话了,因为人们总觉得黑手党是坏人,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就如纸牌屋所说的:“不做猎人就要做猎物”。社会法则是残酷的,唯有能够自保才能不被别人操纵。
个人角度,欢迎讨论,不喜点×
开会是从教父得知SONNY死了的时候,很悲伤。不想再打了。小儿子还逃亡呢,死不起了。赶紧张罗个会,退战保平安。
以上,巴齐尼给教父先挖了一个坑,夸教父是个讲道理的人。紧接着塔塔利亚接话,但教父不分享他的政治资源。这里很耐人寻味,塔塔利亚暗把当前的冲突归咎为教父的抠,掩盖了自己和索拉索联合暗杀教父这个冲突的起因,占到了道德高点。大家来看,教父,你是这么讲理的人,但这次这么抠,大家打起来都是你的毛病,教父你这次多么的奇怪、不可理喻。以教父的能力,应该明白,巴奇尼这个先夸他的话是个客套话和坑,塔塔利亚接的话才是拳头,他俩至少已经合谋商量过的,起码是一伙的。
教父解释自己不分享政治资源和看不上毒品生意的原因,毒品不像走私酒水、赌博,常理来讲虽然挣钱但很严重的违反法律道德。教父重新抢回了道德高点。当塔塔利亚听到了这些,紧抿着嘴,双手合十在肚子前,整个身体转向巴齐尼方向并看着巴齐尼。他明显是不知道咋接这个话了,非常紧张,当然这也可能是过度解读,但我相信导演让塔塔利亚这么演,这个镜头单独给塔塔利亚的整个动作,就是要说明这个问题。这时候教父能够看见塔塔利亚这种人物,是胆小怕事没主见的,我就扔了这么几句话,你就紧张,你紧张个几把,没点深沉,喜怒形于色,你就是个垃圾瘪三,没那魄力和能耐跟我开战。你应该就是个听巴齐尼话的喽喽。由此可以猜测出巴奇尼才是幕后黑手。
紧接着镜头切到教父侧后,也就是塔塔利亚身体转向巴奇尼后,教父也开始转身瞅巴奇尼继续说了。导演给这个镜头,也是很明显的暗喻,教父当刻就明白这些话应该冲谁说呢,巴奇尼。谁是定事儿的老大呢,巴奇尼。
教父解释到最后,也是最牛逼的一句话,那时候我是这么想的,这时候也是。教父冲着的是巴奇尼说的,并没有冲着塔塔利亚说。这时候的镜头,就能体现导演的意思。教父已经完全肯定了巴奇尼主导一切,塔塔利亚就是个垃圾。看你巴奇尼怎么接我这么义正言辞滴水不漏的理由。
巴奇尼立刻回答,时代变了啊我的哥。以前都没事,爱干啥干啥,俺们牛逼,现在不行啊。你拒绝的话那也太不够意思了。你有法官和政客资源,那你必须跟俺们分享啊,你就是俺们的井,喝水就靠你。这时教父表情嘴角上抬,非常怒,你MD,干几把啥呢,你敢命令我让我干啥?你咋这么牛逼呢。巴奇尼这个话,也就明确暴露了他幕后大佬的身份。教父的话塔塔利亚是接不了的,教父解释自己不参与毒品生意合情合理。巴奇尼发话是半讲理半威胁,已经用了绝对的用语,讲理已经讲不过教父了,无奈那只能来硬嗑。
紧接着,巴奇尼把话往回拉了拉。教父你可以收钱,不是白用你的资源啊。俺们可不是无产阶级。在场的人响起了爽朗的笑声。巴奇尼非常牛逼的抢走了道德高点,博得了大家的认同,教父再也没有什么可怼的了,教父形势处于极度被动。
这个哥们站起来,说了毒品卖给黑人就得了,小孩学校啥的坚决不行。又抢了一个毒品交易方式的道德高点,唠嗑转入怎么操作了,这是给教父的最后一击。教父再也不能拒绝了,废了。你再怼毒品生意,在场的所有人就联合干死你。
不明白为啥塔塔利亚要耳语,说了些什么,请大神出来解读一下。这个镜头肯定不是白给的。
在站起来的胖子臭白话、塔塔利亚跟手下耳语的时候,教父瞄了一眼塔塔利亚。教父合计,你们这是大坑啊,这会是我张罗开的,我想停战而已,结果说来说去我不得不上你们毒品的船,怎么回事儿呢,塔塔利亚你个瘪三,(以下我猜测的:)你是跟你手下说啥呢,是要在外边准备人手,我一旦不同意就干死我吗?/你和巴奇尼一伙,还奶奶的联合别人强迫我参与毒品,看我将来怎么干死你/塔塔利亚你在那嘎达偷摸研究啥呢?
都讲完了,塔塔利亚支着扶手抬了下屁股,并转向巴奇尼,脸上有一丝得意和会心的微微一笑。
注意,镜头给巴奇尼时,巴奇尼先瞅了一眼塔塔利亚,又瞅了一眼教父。到这时导演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
教父这时已经知道自己别无选择。但还是按照想法,自己张罗开会就是要求和的,不是来谈毒品生意的,你们TMD道德绑架我,逼着我想和平就得参与毒品生意。我也没辙,但我强调一下,我就是想要个和平而已。
巴奇尼非常牛逼,顺着继续毒品生意的问题,而且说得操作生意的方式。这话已经彻底无视教父的诉求,就是逼你参与,想和平?别墨迹了,我让你干啥你就干啥得了。
综上,整个会议,停战主角之一的塔塔利亚始终在看巴齐尼的眼色行事,在场其他家族不管是发言也好,反应也罢,都是顺着巴齐尼的意思在表达,已经与巴齐尼形成了共识。一切表现,都指向巴齐尼是幕后主导。并且会议从头到尾,受害的教父没有得到任何一家的支持。五大家族都联合起来,一心裹挟柯里昂家族进入毒品领域,严重威胁到柯里昂家族的生存。可以预见,不出几年,柯里昂家族将被费心结交的政治关系抛弃导致衰败。老教父等到麦克回家后,进入了影片后半部分,共同确定了韬光养晦等时机、雷霆手段除对手、洗白生意开新局的发展方向。随后采取的是试探拉斯维加斯老板莫格林;故意示弱,压制元老泰西奥、克莱蒙扎两个家族;不动声色留着害死大儿子的女婿,秘密寻找家族其他内奸的蛛丝马迹;以及将不好战的军师汤姆剔除出最高作战指挥部(方案已定,仅仅是不需要他来提不同意见),造成汤姆被彻底弃用的假象,放松克莱蒙扎和泰西欧两个内奸嫌疑人的警惕。环环相扣、富有层次的策略和手段,确保了影片最高潮,一场雷霆屠杀的精彩。
所以,这次会议,是开启影片后半场的钥匙。
纵观三部曲,正如第二部呈现的主题,讲的是新老两代教父的成长史,是他们人生的对比。他们分别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维托白手起家,成为美国势力最大的黑社会头目;麦克在父亲的基础上,将事业扩展到西部及南部,使得家族成为一个极度庞大的帝国。 但人生并不只事业一条路,即使他是“教父”。维托死的时候,他和自己的小孙子在花园中玩耍,而麦克在第三部的结尾,一个人坐在花园中死去,身边只有两只狗陪伴。维托死之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生活多么美好。”而麦克最后想起的是自己与生命中两个女人和女儿共舞的情景。我们在钦佩维托伟大一生的同时,不免对麦克的人生唏嘘不已。同样是身不由己的结果,同样沉稳有帝王气质,同样重视家庭有责任感,为什么他们的生活轨迹会如此不同,其中原因并不只是麦克的那句“时代变了”如此简单。 时代的确变了。不再是那个20世纪初,靠着义气可以打天下的时代了。麦克对汤姆说,我们现在做的都是生意,他们看重的只是利益。他对美国参议院说:你可以看不起我,但你不要把这些与我的家族混在一起。但麦克,他从父亲那里学到了所有东西,如何经营这个庞大的黑社会团体,如何不相信任何和自己合作的人,如何“keep your friends close, but your enemies closer”,甚至如何冷血。但他没学好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家族。他明白,要重视自己的家庭,善待自己的家族成员。却不明白这所谓的重视不是流于表面,这一点上,桑尼比他懂,但桑尼过于鲁莽感情用事,很难想象,如果他没有死,成为柯里昂家族首领后整个家族会不会在他一时意气下灰飞烟灭。麦克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懂得如何分配利益,如何让庞大的柯里昂家族及其追随者各安其职,各得一杯羹。但他没有看清,一个人甚至他的家族为你卖命的背后,并不只是利益驱使。如果只是利益驱使,那随着利益方的改变,首领随时会处于被动地位。引领那些家族死心塌地跟随维托的是一种荣誉感。就像第二部最后弗兰克死之前说“我们当年就像是罗马帝国,为荣誉而战的罗马帝国。那些美好的旧时光啊。”这也能解释,为什么麦克一生都疲于奔命,活得非常累,总是有地方出现问题,总需要利益均衡。而维托就像是帝国里真正的皇帝,一切都顺理成章,要不是由于桑尼的一句多嘴,连那次刺杀也不会有。他坐在自己的花园里,随便抬抬手,动个表情就决定了一切,从不出差错。马龙白兰度在其间的表演实在太经典,那举手投足间的闲适优雅又有帝王气息,令人折服。 帮助维托的是义气、人情味、荣誉感。时代变了,更多的东西需要均衡,生意的方向也在调整,但在黑帮中,这些东西不会变。第二部刚开始,弗兰克来到麦克儿子生日的超大派对时感叹“这么多的乐手,竟然没有一个是意大利人。”麦克到最后变得刚愎自用、不相信任何人,这也许与他的哥哥弗雷多背叛自己有关。但麦克对汤姆的不完全信任从一开始就很明显,即使他解释说那是因为他不愿意汤姆受到伤害,但信任与否,像汤姆这样身份特殊的人会更加敏感。书中有一段专门讲老教父如何通过一些方法让汤姆感到自己被充分信任,麦克显然没有这样做。亲人尚且如此,更不用提那些与他没有直接或者名义上血缘关系的亲信家族。弗兰克说“你高高的坐在贝弗利山上,哪里知道我们平常市井的痛苦。”而这些感觉,老教父那里是没有的。他的起家开始于对人有求必应。只有一个条件,我今天帮助了你,等到有一天我需要你的时候,你也应该帮助我。即使只是妻子领来的孤独老妇人,明显不会对他的事业有任何帮助,他还是尽力帮助。也许你可以说他只是为了赢得声誉和名气。但在他自己已经是黑帮帝国的首领时,还是保持了那样的态度。走在街上买几个水果,让观众感觉就像是个普通的和蔼老人。维托从不态度强硬的发号施令,他总是以一种建议,仿佛和你商量的语气说话。这在第一部的开场表现的非常明显,即使他已经被殡仪馆老板带刺的话语激怒,还是平和的走到窗前,缓缓的说“包罗萨拉,包罗萨拉,你为什么要这么对我呢。如果你把我当朋友,冒犯你女儿的人当天就会受到惩罚。”包罗萨拉当然明白,他要的不只是当朋友那么简单,而是那句恐怖的“如果有一天我需要你,你也应该帮助我。”可他温和友善的话语中蕴含的威严和恐怖竟会高于麦克冷峻又斩钉截铁的命令。这其中是什么道理?威严是内在的力量,也许他们都是伪善的人。但温情的伪善总比冷酷的伪善更加彻底,更加有效,尤其对于处在他们这样地位的人。 经常有影评家讲新老两代教父的人生与美国历史进行对比。说到麦克,他的中年就像是那个时期的美国,刚愎自用,以为钱可以解决一切。可我们都明白,让别人全心全意死心塌地为自己工作,靠的也不只是利益与威慑。麦克,他为了自己的家族放弃理想,踏入黑帮,最后却与自己的家族越走越远,并亲手毁了这个家,剩下的只是庞大的躯壳。不能不说,这是个悲剧。 作为《教父》的粉丝,我们总是不忍心这样去想麦克。年轻时候的麦克,总让人感觉那么心疼,即使最后他丧心病狂,冷血到那个地步,他的脸,看一眼就觉得悲伤。所以当我们分析他和人生时,总是说“时代变了”,仿佛在为他说情。时代的确变了,麦克和维托成长的轨迹也不同。维托为了生存走上黑帮之路,而麦克在衣食无忧的时候,放弃自我的理想,顺应自己的血液走向黑帮之路,这之间的差别又岂能是几个字可以说清的。但看的遍数越多,越明白,一切都是他自己性格造成的苦果,怪不得时代命运。 如果说《教父》中存在一个环节是关乎命运的,那就是爱情。在这样一部男人占绝对主导的影片里,充斥着杀戮与阴谋,兄弟情、家族情,爱情这个东西似乎只是个可有可无的点缀。但当你深入到教父故事的内部,会发现,这看似无关紧要的风花雪月有时却是具有决定性因素的环节。 麦克在某种程度上,是几个儿子中与父亲最像的一个。内心封闭,很难看出他真正想的是什么,无论是对事业还是爱情;他忠于婚姻,不像桑尼、弗雷多那样有着糜烂的私生活。有很多人说,麦克最大的命运悲剧是阿波罗尼亚的死,导致他娶了一个不合适的女人凯。但也许这就是马里奥普佐想要告诉我们的,一些道理。 凯与麦克结识于学生时代,或者他的从军时代,时间点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结识于麦克青涩又有理想的有为青年时期。那个时期的麦克,二战归来,国家勋章,意气风发,英俊又温柔,对人说话总是谦和有礼。他会在圣诞节陪凯看完电影,发现凯不对的脸色后马上改口说“不,你是英格丽褒曼我也不会更爱你了。”这种讨好的话;他会在妹妹婚礼时执意让凯与家人一同照相,即使当时她只是个新来的女朋友;他会严肃又不失温情的说“凯,这是我的家庭,不是我。”我真喜欢那个时期的他,那种对自己的未来笃定的目光,温柔的表情,微笑的脸。可命运无情的走到那场刺杀,唤起麦克内心深处的家族情怀,使得他走上不归路。 他无奈的离开美国,来到老家西西里避难。伴随着教父主题曲Love Theme,麦克走在美丽原始的西西里山坡上,这时候的麦克已经完成了他人生的蜕变,他杀了仇人后逃难到故乡,即使他的脸还是那么英俊,可眼神中的某些东西已经改变。他不再有无邪的温情神态。当地照顾他的人开车到山坡上找他,告诉他不应该乱走时,他只是气定神闲的说“我想到柯里昂村看看,走着去。”没有半点迟疑和试探。这时候他已不再是那个纯情大学生,已经成为了年轻的帝王。 也就是说,在西西里的这一段,是麦克人生一个重要的过渡期。来此之前,他是纯情有为的青年,突然杀死仇人开始蜕变;在西西里岛的时候,一切仿佛世外桃源,与那个罪恶的世界相距甚远(虽然西西里以黑帮而著名),他的性格已经开始转变,但他还抱有美好的愿望;而随着阿波罗尼亚的死,他放逐日子结束,麦克回到纽约,剧情的画面是压抑无比的黑色,他找到凯,希望与她结婚,但这时候的麦克已经彻底的完成蜕变,变成了内心上的新一代教父,纯真早已毫无踪影。 也许这就是我们热爱西西里那段的原因,它太美丽,就像阿波罗尼亚一样美,一样纯真。麦克见她的第一眼就被彻底的迷住。有人说,这种爱不是深刻的爱,只是视觉冲击,一种冲动而已。但我更认为,她正是符合正在蜕变时期麦克的那种女人。 没有剧情交代过老教父维托当年是如何认识他的老婆,柯里昂夫人的。但从第二部情节中可以看到,他们的相遇必定平淡无奇,她属于温婉、内敛,不是那种特别惊艳的美,却典型的好妻子类型。有篇文章里说,那是意大利典型家庭妇女的形象,也是旧社会典型家庭妇女的形象。她不多话,尽职尽责的照顾家庭孩子,崇拜自己的丈夫。丈夫的事务一概不过问,即使他是个杀人犯。我猜想她年轻的时候一定也是美丽的,正如阿波罗尼亚一样美丽却单纯。她们必定都没受过什么文化教育,知道的也只是要嫁个好人家,尽本分,崇拜丈夫。即使阿波罗尼亚年轻的面庞有时候会呈现出俏皮的表情,但我们知道,如果他随着麦克回到美国,多年以后,她一定是另一个柯里昂夫人。 对于这个黑手党家族来说,尤其是对于他们的首领来说,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女人。很难想象,像教父那样的人,会和妻子谈论自己的工作,并参考她的意见。在处理了一天的谋杀与被谋杀事务之后,他需要的也许只是妻子孩子的陪伴,一顿不谈论工作的晚餐,一盘水果,一杯茶。而不是反复的质问“你答应我的,什么时候家族可以合法化”这样的问题。 也许,如果阿波罗尼亚没有被意外的炸死,麦克会变成另一个维托。最终不会孤独终老,不会丧心病狂,甚至不会将家族事务扩展到那么多领域,以至于它庞大却离合法化越来越远。但这就是命运。阿波罗尼亚还是死了,他还是回到了纽约,娶了他一直的女友凯。 曾经一度,我对凯深恶痛绝,我认为她毁了麦克,她一直强调自己的价值观,却不去体会麦克的苦衷。他俩在第二部中分手前的那段谈话,充满了强烈的绝望情绪,麦克那疲惫转换成绝望、绝望又转换成憎恨的目光,给人太深的印象。对于意大利裔人来说,血统的重要是至高无上的,凯自行的打胎彻底摧毁了麦克对这段婚姻的最后一丝留恋,凯深知这一点,她要的无非也是这个结果。 但后来,我逐渐明白了一些事。我们又怎么能怪凯太过美国化、太现代女性、太不能体谅麦克以及他们家族的苦衷。在她爱上他的时候,他还是个年轻有为的纯情青年,干着所有正义的事情。有一天他突然走了。很久以后,他突然回来了。并要求她嫁给他。在麦克像凯求婚的那一段,我看不出任何温情的成分,即使他说他一直在乎的是她。那个求婚简直像是命令,正如他人生即将发出的任何一个命令一样。而当时的凯,显然对麦克还保有过去的感情,她爱他,但爱的是过去的他,而之后那些年都是对过去爱的耗损,一种无力、自我麻痹的延续。她也许活在幻想中,认为总有一天他会因为他对她的爱和对孩子的爱而努力将家族彻底合法化,从而过上那种她梦想中的生活。而等到有一天,她彻底的顿悟,她的愿望早已落空,麦克早就不再是当初那个人,而变成了一个令人恐惧的魔鬼时,她的那种绝望可想而知。她在第三部年老以后对麦克说“我不是没感情,也不恨你。我只是怕你,我怕你,我怕我再生一个你的儿子,他有一天也变成你这样。”在我看到这句时,立刻就原谅了凯。她原本就是个新时代的女性,典型的美国人。想找个相爱的有点理想的普通人,过温情又有希望的生活。谁不是这样的呢?谁不希望过这种日子。谁能接受自己的丈夫是全美国最大的黑帮首领,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而她的教育又让她不可能像那些传统意大利女孩子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任凭这一切发生自己还自得其乐。命运使然,她面前的这个人在一夜之间面目全非,而她自己却没有任何变化,这一切她只是明白的太晚了。 所以说,那个观点是对的,如果阿波罗尼亚没有死,一切都会不同。但作者要的就是这样,他要的是麦克的悲剧,而不是他父亲人生的复制。他要的是他最终无法体会无论是亲情的温暖还是爱情的温暖,彻底变成一个冷血的猜忌狂、报复狂。孤老的一生,悲情的一生。 既然结局已经如此,观众们对第一部西西里那段的爱情就会更加留恋。伴随着悠扬的乐曲,他走在山坡上,突然看到一队当地女工收工回家,一个女孩子穿着淡紫色的连衣裙。麦克一下子呆住了。不仅麦克,观众同样的呆住了。她太美,清纯原始的美才是真的美丽。麦克那种被爱情击中的感觉,人生能有几次,有些人一辈子也没有。可当他的保镖在村中茶馆里玩笑般的谈起此事,麦克却对茶馆老板,即阿波罗尼亚的父亲郑重的说,他尊重当地的传统习俗,希望可以正式的在所有亲人面前约会她,他甚至在当天就说出自己愿意娶她为妻。 很多人不能理解麦克的冲动,他向来是个沉稳的人,不像是能做出见一面就想结婚事情的人。但我们应该去尝试体会,那种感觉。他一定已经非常清楚的知晓自己的蜕变,正如逝去的青春。可人生总要最后一搏,为了那心中最看重的美好东西。那美好在这个时候,在这个与世隔绝的村子里,不是凯,不是任何一个在美国的人,而幻化成了一个刚刚认识的年轻女子。当一个人深陷爱情的时候,爱的并不完全是那个人,而是在爱情中美丽的自己和爱情本身。麦克对阿波罗尼亚的爱是一种美丽的纯真年代的隐喻,而她最终的死也是这个隐喻的终结。 只有当这个童话终结的时候,我们才开始唏嘘。一遍遍的回顾,一遍遍的体会。教父三部曲中只有在第一部时演过两个大型婚礼。一个是开场的维托女儿的婚礼,为了交代人物背景。另一个就是在西西里,麦克和阿波罗尼亚盛大的意大利式婚礼。我真的词汇匮乏,但那段美的让人想哭。他们俩分别给来宾分发食物,翩翩起舞,脸上洋溢着沉浸在幸福中的甜美表情。 常理上看,会有人要问,凯呢?麦克此时想过在美国等待他的女友凯没有?但没有人问过这个问题,即使画面短暂的切到过纽约,凯到教父家找到汤姆,希望可以联系到麦克。所有人都沉浸在那幻境中,不能自拔。而这幻境中,让我最感动的情节是:麦克第一次去拜访她家,送给她一个金色的项链,阿波罗尼亚羞涩的收下,目光闪烁不敢直视他。而当第二次家庭聚餐的时候,他们隔着遥远的长桌,分坐两头,麦克在和她的家人依次寒暄过后,突然看到阿波罗尼亚勇敢的直视着他,用手摆弄了一下脖子上的项链,他对着她微笑,她回馈了一个更加甜美的微笑。这个举动无疑是对麦克追求的肯定,即使那么含蓄,甚至没有一句话。这一段也伴随着love theme 的主题音乐,纯真的甚至有些不真实。爱情的力量在这含蓄又古典的氛围内更能体现出圣洁。我惊讶于传统的西方也是如此,原本以为只有东方才能体会这种含蓄的美。 纵观三部曲,他最爱的女人当然是凯。凯伴随了他的一生,养育了两个孩子,即使中年离婚。而阿波罗尼亚很快就死了。也有人,甚至书中直接指出,阿波罗尼亚她们家之所以能接受麦克是因为麦克明显是一个美国来避难的富人,能嫁给这样的人是他们求之不得的。而这种世俗的观念会让这爱蒙上一层纱,显得不那么单纯。电影在这方面的处理上,明显与原书不同。科波拉淡化了这世俗的一面,而突出体现了爱情的纯真美好,这个处理是非常正确的,也符合西西里这一段的用意以及它在麦克一生中的分量。 第三部时,伴随着儿子的歌声,麦克的思绪回到那年的西西里,回到了婚礼上他和阿波罗尼亚幸福的共舞,老泪纵横,也许他怀念的只是自己纯真年代的最后一瞬。而终于来到最后一幕时,痛失爱女的麦克年老时孤独一人坐在花园中,只有两只狗陪伴。眼前闪过他与自己女儿、阿波罗尼亚、凯不同时空共舞的场景。之后便凄凉的去世。 到了这里,即使观众再心疼他也无济于事。 这最终的结局,是生活,也是命运。
我最爱的电影是《教父》。在这一点上,我可以同许多男人达成共识。马龙的表演实在令人心折。在少年时代,我深深着迷,甚至模仿他那含混不清的说话方式,却并不成功。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喊破了嗓子也找不到认真的听众,那个口齿不清的教父,却没人敢忽略他说出的每一个字。他总是面无表情,背后却潜藏着不可忽视的力量——一种优雅的狂暴、平静的残忍、化妆的邪恶,如同毒蛇与猛虎的混合体。他轻蔑地说,“让我开一个你无法拒绝的条件”——这是男人的威权;他温和地说:“不经常与家人呆在一起的男人,永远也成不了真正的男人。”——这是男人的价值。而事实不是这样的。那个真实的教父,生活中的马龙·白兰度,是个十足的混蛋,他的家族则是一窝混蛋。 当然,他们是迷人的混蛋,令人同情的混蛋,应该被宽恕的混蛋。 白兰度家族中,女人个个红杏出墙,男人个个酗酒成性,且盛产自杀者。小马龙的童年在阴郁中度过,父亲很少回家,母亲终日喝得酩酊大醉,与一个又一个男人发生关系。小马龙生活中惟一的温暖来自一个友善的同性恋教士。这使得他成为一个双性恋者,因为同性恋行为被军校开除。 为逃避这一切,他来到纽约,跻身百老汇,阴郁生活赐予他的狂暴气质令他成功出演《欲望号街车》,名声鹊起。“仿佛一觉醒来坐在糖果堆上”,他不能承受这种名气,感觉自己是个骗子,不得不求助于心理医生。为了帮助他战胜焦虑,医生甚至为他宣读希特勒的讲演词。 上世纪50年代初,马龙步入影坛,开始辉煌之旅。他拿下了七次奥斯卡提名,两次奥斯卡奖。与此同时,他不停地结婚离婚,生下一大堆性情阴郁的子女。他的妻子总在争吵,他的情妇总在自杀,他的子女则陷入无尽的麻烦。 马龙的大儿子克里斯蒂安·白兰度吸毒、私藏武器、干非法交易、与父亲的情妇吉尔上床(吉尔后来在汽车上自杀)。切娜是白兰度的小女儿。这个太阳般美丽的姑娘在家中得不到关爱,就到毒品中寻求慰藉。 1990年5月16日,马龙生活中最大的悲剧发生了:儿子克里斯蒂安杀死了女儿切娜的男友戴格。当警察赶到时,戴格已经死了,颧颊处射进一颗子弹。切娜坐在沙发上,手里握着一个打火机,面前摆着一杯酸奶。人们至今搞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据白兰度家的人讲,是一场殴斗;据辩护律师讲,是一场意外;据切娜讲,“是我父亲安排了一切。”后来,切娜自杀。马龙没有参加女儿的葬礼。 记者问马龙是否感到应为这种乱糟糟的局面承担责任,他说:“当一只海鸥从2000人头上飞过,谁知道它掉下的羽毛会落在哪里?” 然而,马龙真的可以把沉重的罪过当成轻浮的羽毛?他仿佛中了诅咒,正如他在《巴黎最后的探戈》中说过的台词:“你一直是孤单的,你无法逃脱寂寞的感觉,直到你死去。”——隐然就是他一生写照。 我曾经想过,这个双性恋男人到底爱过谁?也许,只是他那个没出息的杀人犯儿子。我永难忘记《教父》中的情节:儿子桑尼被乱枪打死。他对殡仪馆的化妆师说:“你看,他们是这样对待我儿子的。”昏暗的灯光打在他额头上,脸的下半部隐没在阴影里,他的眉毛蹙起,形成悲伤的皱纹——我的心抽紧了,紧得发痛。我也有个可爱的儿子。我能够感受一个父亲遭遇这最大的不幸时,那种汹涌的痛苦与复仇的狂怒。现实中,为了给儿子克里斯蒂安脱罪,马龙耗尽家财,穷困潦倒。克里斯蒂安仍然被判入狱十年。受此打击,马龙暴饮暴食,体重惊人,昔日的“性感野兽”变成一头肥猪。如果想要呕吐,你大可以去看马龙在大烂片《人魔岛》中的扮相,脸上涂的粉厚过日本艺妓,如同一吨涂脂抹粉的肥肉。 后来,他终于死了。听到这消息时,我愣怔了一会儿。在记忆中,马龙早就死了,永远地葬在了1972年。那一年,《教父》问世。他扮演的教父在花园里颓然倒下。丧钟鸣响,经典诞生。32年后,他死了第二次。这次,他是彻底地死掉了。马龙的身后,遗留下一长串数字:1个不朽的角色——教父,5部经典的影片——《欲望号街车》、《现代启示录》、《巴黎最后的探戈》、《码头风云》、《教父》;6个自杀的情妇;17个律师;大约25个不幸的子女;1100万英镑的巨额债务。 安息吧,教父。只是,我要纠正一下你的说法。尽管你不经常与家人呆在一起,但你仍是真正的男人。因为,你的扮演角色教导无数男孩成长为男人。仅为这一个理由,我将永远尊敬你。
平缓的节奏蕴藏着巨大的权威和张力,音乐舒缓淡淡忧伤,利益博弈人性冲突。无论是演技还是镜头、音乐的运用,都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而看这部电影是极其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味,也无论何时翻出来重温都能有新的感受。★★★★☆
当一个新生儿在教堂接受教父的洗礼时,教堂之外的死亡正在蔓延……
当全世界都告诉你某片特好,不去看是:不对的
讲述的是一个好孩子怎么变成老大的过程
麦克在西西里结婚一事,我不太能原谅。如果他爱凯,怎么能另娶?还有最后为桑尼复仇,杀了其他黑帮老大,其他老大没有儿子没有兄弟来复仇的吗?注定冤冤相报,因果循环。还是不看2、3了吧。
"Because a man who doesn't spend time with his family can never be a real man."
生活是这样的美丽。剧情什么的都很不错,但有一句话我不喜欢,好像是说男人需要考虑很多,承担很多,但小孩和女人不用。用觉得有点性别歧视的意味。
科波拉是有厌女症吧?这片子里的女人要么圣母得让人恶心,要么就傻逼得遭人烦,除了哭哭啼啼就是无理取闹。最后一个镜头,麦克成为新的教父,一道门隔开他的妻子,不是没有理由的。这是一个男人的世界。相对来说我最喜欢医院里那场戏,拍得相当有张力,第一场婚礼戏也喜欢。
男人。千万不要记恨你的对手,这样会让你失去理智。
“永远不要让任何人知道你在想什么。” 黑帮上升为哲学流派,一场闷骚至极的隐忍角力。接近完场的暗杀戏甚好,多线分层,与教堂弥撒“绑鞋带”,祷告、誓言、自我反叛,异己他者消亡、教父身份新生。沉郁静谧屡屡响起的曼陀林,一扇缓缓掩上的门。
年纪越大,这个片打分越高
男性电影,没有打动我
无论阿尔帕西诺多卖力,教父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永远的马龙白兰度。时代不一样,要走的路不一样,所以那个黄金时代,讲义气重家庭谈承诺的时代,永远回不去了。
不做愧疚内心的事,内敛,沉稳,勇敢,爱家庭,不自私,为爱的人挺身而出,虽然是男人必看的片子,但是作为女人还是学到不少。戴安基顿年轻时候太美了!最后一个小时精彩得我都没眨眼睛!
#SIFF2014#三小时内群像毕现,人物笔墨浓淡均匀,无闲笔;很多场面的调度堪称伟大,环境、声音、布光、道具浑然一体,如医院换房间那段,剪辑得太好,百忙之中不忘特写教父眼角泪珠,动静相宜;如洗礼与杀戮并行那段剪辑,可谓惊心动魄,在喜悦和冷血交错中教父二代逐渐升华定格。
无聊有雍长的电影!作为电影实在是不敢恭维!虽然可能阅历不足!但是一部真正经典的电影是不同的人看有不同的感受!阅历多了的观后感到底是脑补出来的还是电影本身的意思?都说教父是男人的圣经!也没见圣经拍成电影啊!没有视觉冲击力的故事真的不适合拍成电影!
N年前看过英文原著,只记得是个血腥暴力的故事,想不到电影可以如此沉稳和大气,有一种史诗气质。大银幕上看马龙·白兰度,感觉膝盖好疼...
3个多小时,从头到尾,没半点沉闷,到最后也是意犹未尽。权利争斗,心狠手辣,阴谋阳谋,博弈算计,人性阴暗,像病毒一样深入到骨子里的人性挖掘。几乎所有权利斗争的始祖,完全彻底的影响整个价值观,不仅仅是电影。马龙白兰度的演技,令教父不朽。面瘫却又如此摄人威严,这正是他的个人魅力!9.6
黑帮片的里程碑,也是黑帮片的天花板。
这男人。。。牛逼又孤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