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聊天中说起北非,脑海中浮现出来的全是这部电影的画面,想起的是男主角在黄昏的沙漠中不停赶路的镜头。记得这么清楚除了喜爱,还因为拉片时拉过这个片段。虽然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片段,一个个镜头拉起来也颇耗费时间精力,以后应该也不会再用这样劳神费力的方式去看电影。但现在想起来,在学校拉片的时光,也是一种乐趣。
我所选择的片段是(2:15:00-2:19:04)匈牙利历史学家艾马殊将爱人嘉芙莲安置在山洞里后,徒步走出沙漠求救。然而,走出沙漠的艾马殊焦急地向盟军驻地的士兵求救时,却因为他的态度和名字被当作德国人抓了起来。另一边,山洞里的嘉芙莲给养耗尽,已经等不到艾马殊的归来。
本片的剪辑是曾剪辑过《现代启示录》、《布拉格之恋》等影片的沃尔特·默奇(Walter Murch)。剪辑大师沃尔特·默奇曾在《眨眼之间:透视电影剪辑》(《In The Blink Of An Eye》)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一个剪切就是人的一次眨眼。剪辑跟人眨眼的内在心理-情感机制是有一定联系的。另外他还提出了剪辑中的“音效设计”(sound design)这一概念,说到“Sound as an emotional guide-track through the complexities of story.”(1)我想就《英国病人》这一片段分析沃尔特·默奇是如何运用“眨眼剪辑”和“音效设计”这两个概念来剪辑影片的。
沃尔特·默奇在书中说到人们“眨眼”是由于一定的内在情绪,“眨眼”是因为获取了足够的信息。因此好的剪辑应当和人“眨眼”的情绪线索相吻和,让画面流畅地表达出不会中断眼睛感知有价值的视觉信息。
在这个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剪辑正是依据一定的情绪进行的。按照情绪起伏该片段可以分为三个小的段落:第一个段落是艾马殊在沙漠中徒步行走。这段总共4个镜头,镜头平均长度12秒。(参见拉片镜头表)可以看出节奏是比较缓慢的,和主人公焦急的心情形成对比。景别以全景和远景为主,这样的大景别表现出了艾马殊在渺无人烟的荒漠中的无能为力。虽然是固定镜头,但是主人公在日出中奔跑,在余辉中疲乏地渐行渐远的画面都让人感觉到他的夜以继日和焦急心情。
第二个段落是艾马殊请求军官的援助,结果遭到误会。这一段总共有28个镜头,镜头平均长度约为4秒,节奏相较上一段快了很多,紧张的情绪一下子就表现了出来。这一段的镜头剪辑上充分体现出了以情绪为线索的特点。刚开始用一个远景拉至中景,让士兵入画,交代了环境和人物关系。之后用中近景来表现人物间的对话,当军官对艾的身份开始有所怀疑的时候,切了很多军官脸部近景或特写的反应镜头。从拉片镜头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由第7个镜头到第35个镜头,镜头的时长是呈递减状的,由最初的平均5秒到平均3秒,再到最后的连续几个1秒镜头的快切,渲染出了一种递增的紧张感。最后一个镜头为艾马殊眼睛的特写,然后用黑场转场。黑场既是艾被打晕后的主观视角,又和下一个场景的环境吻合,转接得很自然。
第三个段落是嘉芙莲独自一人在山洞中。这一段共有6个镜头,镜头平均长度为9秒。舒缓的节奏和这一段哀伤的情绪相得益彰。第一个镜头用全景交代了环境之后,接下来都是近景或特写,反复地给嘉芙莲的脸部表情和她在书上写下的字的镜头。这恰恰是观众渴望得知的:嘉芙莲此刻的心情和她所写的内容。这段出现了一个摇镜头,是跟随着光源的方向,这就表现出了光源的重要性和嘉芙莲的孤立无援。而灯熄灭后的一片漆黑,又是一个很自然的黑场转场。
在谈到“音效设计”的时候,沃尔特·默奇说到“You have to be very careful about what sounds you put behind the audience. They can distract attention away from the screen.”(2)可见音效在影片中的重要性。那么沃尔特·默奇又是如何在剪辑中体现“音效设计”这一概念的呢?
这一段落的音效有配乐,对白,现场声,画外音四种。沃尔特·默奇巧妙地应用了这四种音效营造出三个时空。一个是艾马殊在沙漠中奔跑及向军官请求的时空,第二个是嘉芙莲在山洞中的时空。前两个时空是同时间不同空间,而第三个时空是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回忆的时空。沃尔特·默奇通过一句画外音的巧妙应用,让观众虽然没有看见艾马殊回忆的画面,却感知到了他向汉娜讲述这个故事的时空的存在。音效在这里起到了扩展时空的作用。
沃尔特·默奇充分利用了加百利·雅特(Gabriel Yared)的配乐来营造气氛。在男主角和女主角吻别后到他在沙漠中行走,背景音乐一直是弦乐与单簧管,这也是男主角在片中的音乐主线,营造出忧郁低沉的气氛。而在沙漠中男主角吟唱的歌谣的歌词(”You`d better be ready about half past eight……I`ll down to get you in a taxi,honey”)也与他焦急的心情不谋而合。在第二个段落中,当军官开口说话时配乐也停止了,只剩下现场声和对白。直到第三个段落开始,配乐才再次响起,但此时已变为女声吟唱与低沉的弦乐,将嘉芙莲绝望无助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沃尔特·默奇并没有完全依赖于配乐酝酿情绪而是加入了现场声,如写字的沙沙声和嘉芙莲的喘息声,这些音效都将她在生命最后关头的孤苦无依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尤其是最后两个镜头,没有了配乐,只听见女主人公在黑暗中的饮泣,让人为之动容。由此可见,沃尔特·默奇并不是简单地将配乐铺满每一个镜头,而是根据内在情绪的变化对各种音效进行组合。这种剪辑中的“音效设计”让音效不再是简单地单独存在,也赋予了它叙事的功能。
(1)《《In The Blink Of An Eye》》
(2)《An Interview with Walter Murch》
或许是古典学的教育所带来的偏心,《英国病人》中的古典元素对我是无法回避的。曾经,Almásy和Katharine随身携带的是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的著作,然而到战争结束后的护士Hana已经对其一无所知(I don’t know anything)。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交替之时,艺术人文同科学一样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欧洲旧世界(Concert of Europe)在战火中粉身碎骨,第二次世界大战定义了世界的新秩序(cf. mapping)。与此同时,文艺复兴后希腊罗马经典所搭建的spiritual repertoire也逐渐崩塌。古典教育从曾经个人教育的基石,类似数学这样的基础学科,逐渐让位给新兴的领域,退居严格意义上学术学科。
《英国病人》是一个属于现代的爱情故事,却处处不舍得与旧贵族那个希腊与罗马经典交织的精神世界割离。
影片开始,Katharine便从希罗多德的历史中讲述了Candaules的故事,定下了基调Candaules对妻子美貌的自夸为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在Almásy的希罗多德中Katharine写道,
New lovers are nervous and tender, but smash everything. For the heart is an organ of fire.
或许对维吉尔稍有了解的观众能立刻想起其最著名的诗句,
omnia vincit amor et nos cedamus amori.
— Georgics Book X
Love conquers all and we all yield to love.
然而每一位老师在讲解这句诗词时都会提醒,维吉尔的诗句从来不能简单纯粹地当做一种鼓励。维吉尔的用词(vincit, cedamus)是militant的,有胜者的破坏,与败者的屈从,有战争的侵略性,自然也有战争的毁灭性。战争中的爱情,同战争一样,自我毁灭如古希腊悲剧对天道的解读,好像命运算计了一下。
Almásy发现的洞穴成了Almásy与Katharine永别的地方,在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中,Aeneas与Dido,在充满寓意的洞穴(子宫)中成为夫妻。Dido自焚的结局不再赘述,而Almásy将Katharine安置进洞穴之后向英军士兵求援,至片头的在意大利海滩清点伤病员的美国士兵都以我的妻子my wife称Katharine。 也或许,Almásy将Katharine救出飞机的这一幕Katharine裹着降落伞犹如身着婚纱并非是我个人的臆测。
最后,Almásy对Katharine说
Every night I cut out my heart. But in the morning it was full again.
更是让人想起越界(transgression)盗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的惩罚。而天火火种又在暗暗呼应Katharine的诗句“For the heart is an organ of fire.” 和坠机后吞噬Almásy的熊熊烈火。
这样看来,自毁似乎是这些古典元素共同的主题。仔细观察,遵守的誓言,击落坠毁的飞机,半残的驱壳,这种自毁的倾向不仅体现在不仅仅是两名主人公上,影片中无处不在。
因为结婚纪念日想要给妻子惊喜的Geoffrey发现婚外情后,并没有选择与妻子对峙,而是选择开飞机三人同归于尽;女护士Mary等人因为想要赶往前方的城镇,兴奋地超车后被地雷炸死;Bermann嬉闹玩耍导致翻车,众人被困沙漠;Caravaggio叫来了割掉自己大拇指的护士;Madox以为Almásy是德国间谍开枪自杀;Hardy因为挂旗子被炸身亡。
而在现在的时间线中,两名配角Hana和Kip同样值得玩味。Hana自认为与自己亲近的人会死,一度不顾满街的地雷,想要捡回好友的首饰。而Kip则是拆弹兵,一不小心就会被炸的灰飞烟灭。但是 Hana 弹钢琴引来了Kip救了自己一命,而Kip有惊无险的拆弹也没有因为Hana骑车的到来失败。如果说Almásy和Katharine展现的是维吉尔诗句 悲观的那一面,那么Kip和Hana的相爱或许就是这句诗积极的解读和对比。
影片最后一个Act,坠机后Almásy试图救Katharine的部分,充满了一种fateful的情感,看的是很揪心的。前文所提到“命运算计了一下”以后,是逆水行舟在滚滚的洪流中奔向灾难的命数。
表面上,形成这种fatefulness本身的有显而易见的两层,也是Almásy自己解释的:
She died because of me. Because I loved her. Because I had the wrong name.
一是卷入洪流之中的人主动选择,看似有自由意志的直接结果。二是不能选择的出身和姓名。 这一点影片前半部分聪明地洒下蛛丝马迹,但直到Almásy碰到英军这里才彻底交代清楚 。(命名,身份,也是本片的一个主题之一)
但这一个Act并不是简单地把双方陷入不可能的境地,宽泛的等待与拯救,和时空和命运赛跑。(比如Titanic在大灾难下用较为直截简单的叙事技巧吸引观众共情的爱情故事;比如卧虎藏龙细腻真挚的感情爆发。都不同。)
Minghella做到的独特之处在于,这种fatefulness是深深扎根于人对大自然的浪漫主义和神秘主义(mysticism)上的。在这一幕中,人类感情和大自然一同呼吸,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沙漠不仅仅是一个悲剧爱情美丽或者绝情的背景和阻隔,观众或许意识到,从始至终,沙漠本身都是这个故事不可分离的一个角色。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多强烈,大漠与黄沙就有多应景。人的感情超越(transcend)大自然的广袤的空间性(Nature’s expanse and spatiality),反过来大自然又放大(amplify)了人的情感。
影片结尾和开始呼应,但基调已然不同。Almásy载着Katharine的尸体驾驶飞机在大漠中翱翔,但是沙漠不再是分隔爱人的Villain,而是Palace of Winds风的宫殿。Almásy在这一刻活过,永远活在了这一刻,他好像可以永远这么飞下去,和心爱的人一起飞向彼岸。这一刻稍纵即逝,带着仅存的尊严和希望,Almásy也随之死去了。
有时候,用谁的古典音乐以及用什么样的古典音乐,可能是关系到如何更深体会电影里人物情感细腻变化,甚至故事脉络微妙走向的重要条件。《英国病人》里的比诺什扮演的护士安娜在废墟中发现一架斜躺的钢琴,比诺什忍不住将手指按在了琴键上,弹的是“哥德堡变奏曲”。印度籍扫雷兵告诉她,钢琴是德国人最喜欢放地雷的地方,比诺什却笑着告诉他,如果弹的是巴赫,就算有炸药也不会爆炸,因为巴赫是德国人……为什么弹巴赫?废墟里的斜钢琴让人想到它已经于任何人的不专属、于任何乐章的不拘束、于任何时光的不归附。梅纽因曾这样谈到巴赫的音乐:我演奏了一辈子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乐,其音乐之纯洁表达了我们最高境界的伦理道德,我们最高尚的品行,我们最圣洁的情感。
我能三天长出 Ralph的胡子,却及其可能一辈子遇不上Catherine
我第一次觉得爱情可以盖过道德,但我说不出理由。
今天你出轨了么?
毁容前后都有不同的绝世美女相伴,人生赢家。
这就是那种本质说不上有多好,但就是会代入、共情,然后有回味的电影,因为每个剪辑点、每个人的眼神和谈吐、每个灵动起止的音符都很恰如其分。依照这种配置和套路,美国至少有十年在量产这样的片子了,但就是折腾不出那种微妙的触觉。投机的不算,有些真挚也不是有诚意就拍得出,是可遇不可求啊。
柯叔是老公,拉叔是情人,托马斯姨很幸福啊有木有!?
没看明白爱情是怎么发生的。。当作一个身份电影还行。比诺什让我看到别扭。
看Patient真的需要足够的patient
毁三观,抱歉!只能给这样的分数了
时隔很久以后看第二遍,好像才有些懂。凄美的爱情总是多发于战争当中,因为战争而短暂悲恸,因为战争而耐人寻味。ps,拉尔夫被烧焦以后的样貌,倒是为后来出演伏地魔作了铺垫…… ★★★★
婚外恋上了格调也是很伟大
他和她在阁楼顶的浴池里相拥缠绵,远处是伊斯兰教堂的顶尖。“你最恨的是什么?”“谎言。你呢?”“占有。”
喜欢在教堂看画那一段,真美好
我看的很没劲,不知道是不是当时心态的原因。
1遍,即使被谴责有违道德伦理,还是感动心痛到不行,最后生死离别间的对话和情绪表达不禁令人红了眼眶。2遍,壮阔的沙漠+绝佳的配乐+被一票大神们的精湛演技和散发的迷人魅力所折服倾倒。3遍,没有过多对战争的渲染和刻画,但依旧能体会到其中的残忍和伤痛。4遍,一部很难用单薄的言语形容的经典。
喜欢这段台词:"I once traveled with a guide who was taking me to Faya.He didn't speak for nine hours.At the end of it ,he pointed at the horizon and said,"Faya".That was a good day."
即使我喜欢法国电影,也无法忍受这样庸长沉闷的电影.所谓的奥斯卡.
In memory, love lives forever... 一直以来最爱的电影,没有之一。-“你一直戴着它?” -“是的,我一直戴着它。傻瓜,我一直爱着你。”
我记得那个名为Almasy Bosphorus的锁骨,我无须记得那宏大如诗篇的叙事。
My darling. I'm waiting for you. How long is a day in the dark? Or a week? The fire is gone now. And I'm cold, horribly cold. I really w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