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sten是世界上第一部Dogme电影,由丹麦导演Thomas Vinterberg执导。关于Dogme准则,喜欢电影的人应该多少都知道一点吧~~个人对那几条不准这个不准那个的规定不怎么喜欢,Dogme电影我也只看过Festen一部,但我得说,这是我非常非常推崇的电影。
先说说故事吧,某地望族的一家之主(且称其为父亲)要过60大寿,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祝寿,在异地的儿女们(大儿子Christian,小儿子 Michael,女儿Helene,Christian还有一孪生姐姐,但不久前自杀了)纷纷回家,一副欢乐的景象。但宴席上Christian却意外地揭露了一个秘密:父亲小时候对他和孪生姐姐长期进行性侵犯。于是,和睦的假象如破镜般被砸了个粉碎,而同时仆人们暗地里造反,藏起了客人们的车钥匙,给这幕活剧的上演留下观众,事情越来越不可收拾……
看完片子,第一反应是“WHOA!”,第二反应是震撼,第三反应是一种自危式的恐惧。每个家庭都有它自己的秘密,这种秘密不止是秘密,而是禁忌。未必是电影里那家人那般不堪,却一样致命,会让任何和美的景象脆弱的不堪一击。这实在让我的心变得灰暗起来,因为我知道这样的事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我自己的家也是。一旦真相揭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开始激化,每个人的真面目赤裸裸地展现开来。回到电影里的这家人,Dogme的原始拍摄手法残酷地毫不留情地刻画了家中每个人的表现,通过一个个细微之处,一步步地剥开了精心掩饰的外衣,露出了内心。
Christian
Christian刚出场的时候很安静沉稳,甚至有点木讷。无论是对热情的弟弟,还是暗恋他的女佣,都是一副没什么表情的样子。Christian 在法国开了一家餐馆,事业有成的他是父亲的骄傲,在父亲面前他还是个温顺的儿子。一切在那个餐桌上改变了,他用开玩笑的口气让父亲选两个信封,父亲选了个 “真话”的信封(实际上无论选哪个都是“真话”),于是,Christian用一种平静又紧张急促的语气宣读了那段让所有人目瞪口呆的话。之后的他,变了个人似的,一而再,再而三地撕破父母的在客人面前的掩饰补救,即使被几个人架着扔出家门,丢到树林里也不罢手,锲而不舍地揭开了最后的真相:妹妹正是因为童年受侵犯的阴影而自杀的。Christian像一壶正在加热的水,从冷到温再到沸腾,最后把一切都弄的滚烫,他的血在烧着,他的家庭也在烧着。和妹妹一样,Christian也有阴影,这种憋在心里痛楚使他没法正常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隐藏在他心里的,是自卑或是一种自我放逐的感情。妹妹的死唤起了他改变命运的勇气~~他没有参加妹妹的葬礼,但他用自己的方法表达了对妹妹的爱。任何东西积累了久了,一旦爆发结果一定是惊人的,这就是Christian。
Michael
Michael是个不受宠爱却又很想被爱的孩子。一出场,他和哥哥Christian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性格开朗爽快,也很火暴。Michael 看上去很俗气,开了个又脏又小的饭馆,对老婆一言不合就开骂,开着辆小破车,拖家带口地跑来祝寿(实际上也是来寻求经济支持的),却连像样的衣服也没有几件。父亲不想见他,管家瞧不起他,就连以前的情人——家里的佣人也会当面大骂他,怎么看他都很失败。但Michael其实却是最听话的儿子,他持有的是一代代传下来的那种很传统的价值观,崇尚父权,为自己高人一等的家庭自豪,他为了维护家庭的“尊严”,骂姐姐的黑人男友是“猴子”,痛打以前的情人,甚至把哥哥当仇人一样的揪出去。觉得Michael真的很单纯,他想的很简单,这个家是他仅有的骄傲,在这里他是一个主人(虽然别人未必这么看),他有责任保全他的面子,这种强烈的情感使他不相信哥哥的话。当证明事实的铁证摆在他面前后,Michael的行为同样让人吃惊。夜深人静时,当人们以为一切归于平静了,他在打自己的父亲。他哭着,叫着,像一个受了骗的小孩,最后摊倒在地上,好象整个世界都完了一样。想想那个为了进家门和管家吵翻天的他,站在门口希望父亲见一面的忐忑不安的他,不知为什么,自己也有了种心碎的感觉。
Helene
Helene是个律师,在大家眼里她是个乖巧的女儿。的确,她看上去是挺无忧无虑的,在旧家发现了去世的姐姐留下的童年游戏的记号,便当场很有兴致的玩了起来。但她也有她的心事,她不敢把自己交了个黑人男友的事告诉家人,Michael的表现就说明了问题:“我不想让猴子进我的家门。于是, Helene的不安变成了愤怒,她一反常态,歇斯底里地和Michael撕打了起来,大骂他是个纳粹。还有,后来Helene读着姐姐的遗书,相比平静的 Christian和震惊的Michael,她哭的泣不成声,她是个很性情的女孩,为了爱的人战斗,为了爱的人哭泣,如此而已。(其实我对Helene没什么研究,也许得再看一遍才能得出更多的感受吧)
父亲
父亲的态度很让我意外,从外表上看,他的情绪一直没有太大的起伏,不像许多片子里演的那样吹胡子瞪眼什么的~~他就这么看着Christian揭开他最痛的一个伤疤,看着家庭的荣耀就此化为乌有。我可以在他脸上看到他的心,不表现出来不代表没有感觉。他是很难过的,难过在这样的日子里,提到了这样的事;他也是内疚的,内疚自己对孩子犯的过错,内疚女儿的死,内疚自己给家庭带来的污点;我想他更是感到一种轻松的,从此不用再受心灵的折磨。父亲很像一个等待处决的犯人,安然接受所有的惩罚。结尾,Michael很有礼貌地请父亲出去,父亲楞了一下,摇摇晃晃地走出了门,看着他的背影,突然觉得他也只是一个老人而已。
客人
客人在里面扮演的角色颇滑稽,这堆人熙熙攘攘地来,把房子整的热热闹闹的,他们见证了这个家庭秘密的公开,却又装作什么都没发生的样子,照旧向父亲祝贺,照旧吃蛋糕,照旧快活地跳舞,可谁又知道他们离开这里后会说些什么呢?
片子结束的时候,客人们在餐厅吃早餐,Christian决定和那个爱他的女佣一起走,Helene依然和黑人男友一起,把父亲请出家的 Michael开始有了一家之主的味道。一场庆祝(庆祝就是Festen的意思),一次揭秘之后,所有人的生活有了或新或不变的轨道。生活还要继续,尽管留下的是一片狼籍。我们自己,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生活其实是很脆弱的,爱可能是伤害,一直以来的坚持可能是个错误,大力气的维护可能是徒劳,就像这片子里的人们。突然,此刻我想做的是检视我的生活。
又是一个发生在聚会中的变故的电影故事。一夜之间,地覆天翻。
又或者什么都没变,丑恶的人还是那么丑恶,无辜的人受过的伤害也无法被当作从未发生。
这部电影,在我的片单里是少有的。我很少看北欧的电影,但是,在我的印象里,它们的电影风格应该是平实又兼深邃,又像是遥远的星星,一闪一闪,点缀在深蓝的夜空中。夜空也不是太过暗黑,就是单纯的色调,简单地悬挂在我们地眼中。这一次的观影体验,正是这样的。
记得我看过一部纪录片,关于胶卷和数码相机在电影中的运用,它们各有各的拥趸,而这部影片正是在摄影机发展过程中首次被用于电影拍摄的影片,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是我第一次听说这部影片,今天,是我首次看这部影片。
影片的展开平铺直叙,孩子们从各地赶回家,参加父亲举办的60岁的生日宴会。兄弟妹三人相处融洽,你丝毫看不出有任何不妥的地方。当然,不妥之处不在于孩子们之间的关系,而在于父亲与孩子们之间。并且,当我看到Christian和父亲会面的情节时,我甚至一度认为父亲更偏爱Christian一些,相对于父亲将Micheal排除在宴会名单之列。但是随着情节的展开,我才渐渐发现Micheal仅仅是莽撞而已,而Christian才是有故事的人。之后宴会上,Christian一次次地尝试把所有事实讲诉给宾客们,却都以失败告终。在第一次尝试后,Christian甚至都试图放弃。但是Christian地朋友们(酒店的工作人员)支持他,他才继续坚持,并且在酒店侍者的帮助下,让所有的宾客相信他所说的故事不是他臆想中的,而是真真切切发生的。Christian非常无助,在所有人不信任他的时候,在所有人保持冷漠的态度选择性的相信着自己的偏见的时候,他就好像是落入河水的一颗石子,推着他前进的是一股默默涌起的浪和自己双胞胎妹妹死亡事件对自己的打击。Christian的所有尝试均无果,最后揭开它们父亲真面目的还是Linda的遗书。但是奇怪的是,事实被揭发了,父亲恼羞成怒了,宾客们却没有我期待的反映,只是默默地面面相觑。反而是Micheal在夜里找到父亲,发泄一般的对他拳打脚踢。
关于宴会上众人对Christian揭发事件的反应,我想提一下。首先讲到Micheal。这是一个十分具有个人色彩的角色,自私、莽撞、大男子主义、无知且简单、重情义。他对家里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从不了解哥哥姐姐所遭受的厄运,因此他不信任Christian,只觉得是Christian脑子出了毛病。于是他的做法很简单,将Christian轰出去,让他无法再回到宴会上,并且在每次推搡中都说这是他哥不能太伤害他。并且在真相被确认后,他的脸上也表现出了明显的震惊。Micheal角色的性格十分突出,易怒的性格,鲜明的红色。Helene知道一切真相,但是并不支持Christian的曝光行为。她曾经质问Christian为什么要这样做。她似乎一直在试图维护家族的形象,维持宴会的平稳进行。她一次次的的想要逃避。最终,Linda的信回到了她的手上,并由Helene的口被念出。Helene的角色十分脆弱,她试图维护表面的平静,但深感无力之后只能选择哭泣,从他人的安慰中逐渐站立起来,直面现实大厦之倾覆。她的颜色是绿色。另外Christian则是蓝色。不过他也并非是一直忧郁的,在事情解决之后,他的人生也开始有了亮色,开始追求自己的爱情。关于宾客们所担任的角色,大概就是冷眼旁观的群众吧。它们随着引导而大喜大怒,随着引导而且歌且舞。
故事地讲述从Christian回来途中偶遇Micheal开始讲述,接着便是众人等待晚宴的开始。兄弟妹三人的画面平行剪切,但是画面的组合令人疑惑。众人没有对晚宴的期待,反而是各有各的心事。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故事终又有了一个新的角色,自杀身亡的Christian的双胞胎妹妹。故事的高潮发生在晚宴上,并随着Christian的晕倒,陡然变得平稳。晚宴的戏份是很值得细究的。各位主要角色的演技也十分专业。画面镜头的摇晃似乎更增添了我们心情的复杂。拍摄的角度也时时变化,距离也时而偏远时而靠近。特写的部分是我们审视角色内心的部分;来自角落的目光则给予我们作为旁观者的感觉。另外,电影似乎很会抓人眼球,不仅来自于情节的发展上,也来自于画面的组接上,比如上一秒是Christian低沉的画面,下一帧便是宾客开怀的画面。
(芷宁写于2009年12月9日)
当年,丹麦电影《家变(Festen)》在公映之际,曾引发一些人士的讨论——“家丑该不该外扬”,现在看来,这种讨论有点无聊,不是该不该公开的问题,而是对不同性质的家丑应该区别对待,如果家丑已上升到社会事件范畴,造成精神创伤,如片中所述,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家丑,它是一种禁忌,一种伤害,至少造成两个孩子的心理阴影,如果受害者愿意,这样的“家丑”外扬也无妨,至少这样能打破其道貌岸然豪华安逸的表象。
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很多精神病医生主张公开揭露家庭隐秘,以使患者敞开心扉放下重负,其中代表者当属法国精神病医生弗朗索瓦·道勒托。当然这种揭露隐秘真相的代价很昂贵,至少揭开了一层伤疤,让当事者难免阵痛。影片《家变》里,富豪家的长子克里斯丁之所以要自爆家丑,大抵是源于未能对自杀的双胞胎姐姐尽到保护的遗憾。
本片编剧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一直很崇拜伯格曼,号称拍摄这部影片的主要灵感就来自于《范妮与亚历山大》。《家变》的剧情具有一定的戏剧冲突,由于它是一部Dogme电影,在手法拍摄上遵守了Dogme95的所谓“十诫”,虽然对于Dogme95“十诫”里的部分条款持不同意见,如Dogme影片“不可使用配乐,除非在拍摄时播放”,但不可否认,这部影史上第一部Dogme影片还是具有相当可看性的。
该片长于对人物的拿捏刻画,通过聚焦他们的言行举止、面部表情,将其遭遇突变时的内心变化一点点细致外显。大段的室内群戏也很出色,镜头调度流畅生动,灵活自如,没有表面化的场景,整体渗透着一种真实感。略带冷寂氤氲的色调画面以及餐桌旁的热闹欢庆,反而令影片散发出一种莫可名状的滋味,就像丑闻一旦曝光,所带来的百味杂陈一样。
影片伊始着墨于前来祝寿的富豪家的两个孩子,安静的长子克里斯汀、嚣张的小儿子迈克尔,这种对比算是一种伏笔,当很多人认为拖家带口的暴脾气小儿子会给老父的60岁生日宴惹麻烦时,真正“出状况”的恰恰是看上去安静稳妥的单身长子,他在致辞时沉着地道出了家庭丑闻、他的“出格”让一贯高贵体面的父母措手不及,令前来道贺的亲友们懵了。
餐桌是这次“欢庆”中最重要的场景,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地点,看上去老实可靠的长子一再在他的餐位上,说出令人瞠目结舌的话,即便被弟弟等人扔出大门,扔到树林里,甚至绑缚起来,他也要回到餐桌边为争相“奋斗”,将父母的种种应激补救无情击碎。当妹妹海伦娜不得不当众读出姐姐的遗书时,人们顿时理解了他缘何如此有韧性,也理解了他至今单身的缘由,还理解了他为何远去巴黎发展事业。
较之大哥,暴戾的迈克尔原是这次宴会不受欢迎的对象,因为他在以前的聚会上酒后犯混,这让他在事业有成名声显赫的父亲面前显得狼狈而局促。在哥哥爆料后,迈克尔认为大哥疯了,他选择捍卫父亲,将“胡言乱语”的哥赶了出去,在他眼里,父亲是有尊严的,家族是荣耀的。可当遗书被宣读时,迈克尔蒙了,深夜,愤怒的小儿子哭着痛扁了老父,因为老父毁了他的世界,欺骗了他的敬畏。第二天的早餐,父亲出席并致歉,迈克尔不让自己的孩子靠近父亲,并请他老人家离开,此时的迈克尔在父亲面前终于挺直了腰杆。
海伦娜一到家就在姐姐曾住过的房间里找到了童年游戏的标记,于是她发现了遗书。此时,影片通过一串剪辑镜头来表现一种眩惑慌乱和错杂,如海伦娜看信时的表情、潜在浴缸里的女仆等等。随着海伦娜愕然的一声,她收起了信,显然她想隐瞒家丑,在宴会上说大哥和大家开了个玩笑,可当女仆发现了被她藏起的信,她不得不当众读出后,她反而释然了。夜里,海伦娜和大哥等四人在餐厅的烛光下舞得很High,克里斯丁也仿佛终于获得了解脱。
比之罪魁祸首、直接导致子女心理阴影和自杀而亡的父亲,个人对母亲这个角色更感兴趣。片中的母亲谈吐得体,衣着优雅,发型高贵,保养得很好,俨然真正贵妇的形象,是那种不惜一切也要维护上流社会的体面和荣耀的女人。她曾目睹丈夫如何对待双胞胎,但她选择了沉默,就当一切没发生过。长子在丈夫生日宴上爆料后,她又试图掩盖补救,一番关于子女成长的话,听上去感人,实则混账,为了掩盖,她不惜诬陷长子有妄想症。虚伪的优雅,无耻的体面,好一个贵妇。
影片又译为《家族庆典》、《那一个晚上》,的确,那一个晚上的“家族庆典”很热闹,一个表面光鲜的家庭被彻底撕破了遮羞布,丑陋的一面赤裸裸地示人。客人们在经受了这一番不安和惊讶之后,以后该有相当的谈资了。现实中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秘密,只是有大小之分罢了,有的家丑无伤大雅,有的则直击禁忌,有时候,伤疤总要揭一揭,家庭成员才能藉此喘口气,继续活下去。
(该影评博客
http://nicolew.blog.hexun.com/41781570_d.html)
一场在丹麦地方富绅海吉豪宅中举行的周末家庭聚会,是为了庆祝他六十岁大寿而筹办的。他的儿子与媳妇、女友与男友,还有几位亲友齐聚一堂为他庆生。不过原来该是融洽的热闹的晚宴,却笼罩着诡异的气氛,仿佛海吉两周前自杀身亡的女儿阴魂犹在。岂知早逝女孩的双胞兄弟击杯起身发言,控诉父亲乱伦并谋杀亲生女儿,引爆了席间的争议对立。而在此状况下,这群人不得不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
这部片子有太多打动我的地方,就一个结尾已经有太多的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helen读完信证实了父亲的罪行后,似乎到了一个瓶颈,接下来是麻木的宾主两散还是父亲的忏悔?结果是小儿子深夜痛打父亲,以暴制暴看得我分外心塞。他维护的至高的家庭尊严被父亲毁于一旦,单纯的他只会使用拳头。(观影当中真担心他会××他父亲,事实证明我想多了)然后天亮了,christian邀请女友一同离开了,似乎变得明媚起来了,揭开一个秘密让自己得到救赎不再拒人千里。然后父亲和母亲款款而来,父亲在影片的结尾头一次于众人前发声了,他没有痛哭流涕在被小儿子请求离开现场时也没有吹鼻子瞪眼,他淡淡地说,我知道自己做了不可原谅的事他还夸赞大儿子的顽强斗争。他可能有一丝后悔之意但我并不觉得十分强烈,我感受到的只是他对丛林生存法则的认同与遵守,他清楚地明白自己将孤独将被排挤至死,不做一丝抗争,颤颤巍巍地离开了宴席。对妻子的拒绝一同离开他也表现得相当淡定,你可以说他变态到发指,但他也修炼成精了。他就像即将枯死的草,苟延残喘着在上层社会能呆多久就尽力多呆一些时日,然后审判他的日子来临时,他用一种惊人的自持与冷静,全盘承受。
就这样,他被排挤了。宾客们仍旧絮絮叨叨一脸麻木,他们是看客他们不激烈地发表成见,他们用冷漠用默许来表达自己的态度。他们依循的是社会的主流声音,他们团结一致一致排外,包括在小儿子的鼓动下唱起种族歧视之歌,听得我浑身发冷。
还有母亲,不说了这就是一个自私至极的女性,一心维护着自己的体面与虚浮的美好表象,只要人们不戳穿她自我构筑的美梦,她就能继续自我欺骗地活下去。
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因为看了迈克尔布斯的《北欧:冰与火之地的寻真之旅》一书,他描写的丹麦人和这部影片中映射的丹麦人实在是高度重合。看似自由松散随意的宴会充斥大量的繁文缛节;看似包容接纳一切实则骨子里最排外(从母亲弟弟众人对待黑人的态度可见一斑);还有很会否认,通过否认来保护自己。爸爸和大儿子说我忘记这件事了,双方都明白着呢,可是爸爸就是通过否认来维护自己,在最开始的时候;妈妈也是,否认事实才能自我保全全身而退。。迈克尔在书中说到,历史的屈辱让丹麦人选择性遗忘与忽视,从而养成了名族习性。丹麦曾经拥有广阔的领土,可是在经历的一系列不平等条款竞争后,在世界大战期间被德国统治之后,它渐渐学会收敛自身,“失于外而得于内”,它变得不喜斗争爱好安逸,斗争可没给它带来过什么好处;它的国民很少讨论德国,仿佛不存在这个国家一样,人们不需要提醒自己那段过去不光彩的历史,而且似乎只有不提,自己的名族独立性才能显现出来。得于内的表现是同仇敌忾,一致平等,一致排外,民族纳粹主义已不可视而不见。
但是当然啦,这不妨碍他们是最幸福的国家,拥有最幸福的人民,这种自我满足感,随着年度幸福指数的评估而节节攀升。而我,从对北欧拥有无限热情的小姑娘,到生出感慨,还是立足脚下这片土地抛弃幻想才行。
噢,这部我觉得这部完全不亚于狩猎,相反,这绝妙的剧情走向我觉得是在狩猎之上的,剪辑得让人紧张感一直在线丝毫不沉闷,惊鸿一瞥的导演厉害了!
孩子
第一次看dogma很新颖,有的时候镜头放得很低又跟得很近。大儿子幼时被性侵,现在他难以定心于一个女人。小儿子儿时被忽视、远送他乡(没经历过性侵或许也经历过家暴),现在他粗鲁暴躁。
大女儿需要服用药物,不断说想回家,说明她不把自己生长的酒店当家;她的母亲见她男朋友时说“nice to see you back”而女儿说那是别人,说明她带过不止一个黑人男友回家;在宴会上几乎所有家庭成员都唱了歧视黑人的歌—— 或许女儿有的是一种反向的种族歧视,她交黑人男友是因为她受不了她家,她家是白人至上的、让她厌恶的白人家庭。
父母
最后父亲终于道歉了,可是他真的忏悔了吗?我看不出他感到很懊悔,虽然我也不知道感到抱歉的人看起来应该是怎样。所以,他的一句道歉,是屈服于道德还是屈服于暴力?小儿子已是个成年男人,把父亲揍倒在地,把母亲惊得花容失色。
母亲是不在乎的,只想维持和平的假象。宾客们也是不在意这整件事的。大儿子宣布秘密后,母亲很轻易地就能让宾客平静下来;看到父亲和母亲入场吃早餐,宾客们也继续聊着天,在父亲起身让大家安静前没有任何反应。对那个秘密的震惊是需要演出来的,但演完后又需要一个台阶下,母亲就总能发话给宾客一个台阶下,让他们回到冷漠的原样。
社会群体
那么,如果孩子们的精神问题是源于父亲和母亲,父亲和母亲的问题又是源于哪里?尽头在哪?
(超字数短评……这不是影评,没有什么特别的见解,只是提出一些问题)
Dogme95真的生猛(拉斯冯提尔和温特伯格都是金牛),能把这么classic的剧本拍的倍儿带劲,剪辑太不讲理了简直就是把观众一把推在墙上赤裸裸的耍流氓,摄影也非常爷们儿,金牛男可真是法西斯。四星半,剧本太无懈可击否则我会给五星的。
加强升级版《雷雨》。尽管Dogme95实在无聊透顶,但很难不给这部片子打个5星啊。
Dogme1。比较少被提及的一个点是Dogme95是最早对数码影像进行回应的艺术电影运动,而在对数码摄影机手持优势的极端运用之外,Vinterberg也同时乞灵于欧洲电影传统的两大脉络:实景、同期声、无音乐、时空连续性的极端现实主义,以及非连续性的蒙太奇(两者或许存在内在冲突)。借此Dogme将自身与同期好莱坞数码电影(科幻片为主)的奇观路线区分开来。
又看,再次感慨牛剧作神剪辑。很多人认为不晃更好,伯格曼也是这么说的。但我觉得晃得很好,有必要晃(除了鬼魂视点这个动机,你不能否认摄影机架好,演员就很容易端起来油起来,而这里演员的松紧适度,对不可预知的摄影机有一些不知所措的状态非常有感染力)就是画质太渣
比起罪有应得的父亲,永远正襟危坐在荣誉那边的母亲才更像一个魔鬼吧
本片是第一部遵守道格玛95“纯洁誓言”的电影,也是温特伯格成名作。影片撕破了一个表面高贵光鲜家庭的遮羞布,将不堪的家丑赤裸裸示人。俯仰偷窥多视角的手持拍摄完美契合了这个躁动不安、暗潮汹涌的故事。剪辑粗粝随性,三兄妹浴室寻宝的交叉蒙太奇精彩万分。一部张力满满抓马不断的佳片。(9.0/10)
亲密而又疏离的流变(上帝)视角在私人以及公共空间里缓慢攀爬或肆意飞行。偌大的聚会上不是人与人的相敬如宾而是彼此之间的相敬如冰,温特伯格的《家宴》正如拉斯的《狗镇》一样生猛而直接。这个两个天才型的反叛者都在剧本上显露出他们自然而外溢的才华,但二人在叙事的语言和形式上却也沾染了过多“失败者”的戾气。“众声喧哗 总是艺术又失败了 艺术的胜利都是静悄悄的”,木心明审。于是接着说“惊世骇俗 就是媚俗”。
还没看到过国内真正反思二战与人性的电影,场面不用漫山遍野地逃荒那么大,时间不用连绵几十年,一天一家人足矣,期待能有人破冰。
在瑞典、丹麦这几个北欧国家,我甚至猜想凡是有纳粹背景的家族常有父亲性侵自己儿女的行为,他们甚至把这个当成一种为人父的权利,好比【龙纹身的女孩】里的那个纳粹家族。那一个晚上一场热闹的家庭庆典成了一场家变,家丑被导演处理成了一个个连环炸弹,彻底撕掉了资产阶级的遮羞布。★★★★
剧作太神了,即使不是Dogme95的片子也会很赞啊。没有流于简单的家庭情节剧,寓言性很强。剪辑是这部片子里最亮的部分。
看的时候就觉得这种手提拍摄很奇怪,查了一下才知道这是世界上第一部Dogme95电影。剧本很强大,但可能因为下载的版本原因,扩大了观影的不适感。但还是对导演新作狩猎充满期待。
那种乱中有序的气氛在一台小小的DV下被惊人地制造出来,这本身可能就是奇迹,精巧紧凑的剧本和导演技艺,塑造角色的水平堪称完美,同时温特伯格在堪称混乱的低画质画面中,还靠着晃动剪辑的组合制造了独特视听效果,可以说整部电影为了这个道格玛95证书,已经对传统电影语言进行了全面改造,堪称壮举。
太赞了!看的英文字幕居然还能那么喜欢!丑恶的家族秘密和各种抓马最精彩了!这估计是最不闷的Dogme电影之一吧!几处神剪辑和摄影亮瞎眼!
【B-】还是接受不了这个导演的风格。但是剪辑真是厉害呀。这个剧情应该去豆瓣“直播我身边的皇家极品”小组
首部Dogme95,表面规矩得无可挑剔内里奇思堆叠的制限反利用,尤持拍特点被凸显至强烈却超现实的在场感.若真有个手持DV赴宴的存在,那必是带着冷彻洞察力和空无悲哀的幽魂.内幕的极端将戏剧化程度一并带高,但却像是投影,敛回原点就是实态.摊开的真相前,亲近与自私点燃的虚伪依旧毫不自知.剪辑凶猛而又平衡
天主教的北欧滋生了像伯格曼和托马斯·温特伯格这样的对性和对偶婚姻的平衡与“纯净”有着极端感受的文化,正是因为把性视为罪恶,把肉体视为堕落的象征,所以电影中漂浮着对人类身体的管制,通过家庭制度、现代法律、亲邻关系的全景敞视监禁,人的兽性被规训起来,由这种压强所产生的变态行为也格外令人怵目。一个有趣的对比:帕索里尼就几乎不会在这个意义上处理乱伦的题材,即使是《俄狄浦斯王》和《索多玛120天》,也是完全不同版本的故事。
大元旦的看这么压抑的片子,别说片子里参加宴会的人了,观众看着都如坐针毡。29岁的温特伯格好不血气、泼辣,这脾性一点都不比拉斯冯温和。如果《秘密与谎言》只是家庭小抑郁的话,《家宴》就是重度精神分裂了。
Dogme 95的作品,晃时间长了也不错,不过还会觉得用古典拍法,变革和反讽的力量会更明显。牛逼的还是剧作本身,以一种传统的家庭故事做派入手,不断解构和演变。
看上去波澜不惊的家庭宴会,随着一次次敲打酒杯行致酒词,新状况不断发生。舆论被动的长子最终反败为胜,让道貌岸然的禽兽父亲名誉扫地。值得一提的是家宴中的群众被刻画的十分麻木不仁,总是窃窃私语然后若无其事。Dogme95的画质有些折磨人。
Dogma#1,第一部用迷你DV拍摄的电影,反叛父权。虽规定抛却形式,但在机位的选择上格外用心。几处监视器视角及鱼眼镜头给人强烈的窥视感,高至天花板低至地面的摄影角度加强了幽灵视点的怪异,让自杀去世的双胞胎女儿Linda始终保持一种疏离的在场。最后烛火熄亮间插帧,浅梦中死去双胞胎的召唤,再填几分鬼魅。不太信服的是过度破碎的剪辑,既然选择使用DV还原现实感,为什么还要反复切角度将时空的连贯性打碎呢?3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