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mtime还是豆瓣,都不能引用超过一条的影片资料。这篇文章是对2006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两部电影《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家书》,以及詹姆斯·布拉德利、罗恩·鲍尔合著的《父辈的旗帜》(2000,Literary Group,中文版为2006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张永椿等译)的一个综合解读,试图呈现美国人对硫磺岛战役,以及整个太平洋战争,二战等话题的一个大众文化文本表述的状态。姑且算作对我个人偏爱的《父辈的旗帜》电影的一篇影评。
——题记
如果孤立地看待这一本书和两部电影,它们各自呈现的东西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将其联系起来解读,它们又呈现出一种奇妙而独特的互文关系。而在此之外的,有关电影的事实,则呈现出更多有趣的症候。我个人的阅读顺序是《父辈的旗帜》电影(以下简称《旗帜》),《硫磺岛家书》(以下简称《家书》),《父辈的旗帜》,以及《父辈的旗帜》电影第二遍。按道理还应当阅读的文本包括《硫磺岛家书》的原始文本之一,栗林的那本图画书信集《Picture Letters from Commander in Chief》,以及1949年约翰·韦恩主演的《硫磺岛之砂》(Sands of Iwo Jima,这部片子应当看一看,是因为詹姆斯·布拉德利在书中提到,Ira、Rene和John被“骗”去拍了这么一部应景之作,虽然在当时已然是一部百万美元大投资的超级巨片了)。不过仅就这三个文本而言,其间传达的微妙联系已经足够一篇影评来讨论了。
这三个文本涉及的事件均是太平洋战争中著名的硫磺岛战役,是太平洋战争或者二战中美日作战的最重要一役,其决定性的意义在于日本终于“无险可守”,并且直接导致原子弹的投入使用和二战的终结。彼时,《兄弟连》里的伞兵E连刚刚走出人间地狱阿登森林,而海军陆战队的E连则来到了另外一个人间地狱。所不同的是,没有日内瓦公约约束的日本军队对待海军陆战队的方式显然不够客气,而另一方面,由于那张著名的照片引发的一系列事件使得硫磺岛战役更加的不寻常。
首先说那本书,詹姆斯·布拉德利、罗恩·鲍尔合著的《父辈的旗帜》。詹姆斯·布拉德利是六位旗手之一,"Doc"约翰·布拉德利的儿子(资料参见
http://en.wikipedia.org/wiki/James_Bradley_%28author%29,个人网站
http://www.jamesbradley.com),而罗恩·鲍尔(Ron Powers,资料参见
http://en.wikipedia.org/wiki/Ron_Powers)是美国著名记者和纪实文学作家(non-ficition writter),普利策奖获得者(看书后面的跋,大约是个布拉德利小朋友为了出书的而借来的著名挂名作者,他且忽略不计)。詹姆斯·布拉德利大约是个不太得志的记者,不过他做功课的方式却是个典型的训练有素的历史学家的样子,并且在出了三本书之后,已然成为美国著名的太平洋战争专家了。
非常有趣的是,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停地想起S. Ambrose,《兄弟连》的作者。这本书的遣词造句、收集和组织材料的方式,甚至叙事角度、篇章安排,乃至某些人物形象,与著名的《兄弟连》(出版于1992年)如出一辙(事实上Ambrose大大最著名的著作应当是《Citizen Soldiers》),所不同的是,毕竟故事的核心是自己的父亲,詹姆斯·布拉德利不时还要露一点可爱的小尾巴。于是整部书陷入了一种轻微精神分裂的状态,一方面试图模仿《兄弟连》的口述史和士兵视角的方式,而另一方面又陷入了对自己父亲的个人崇拜之中,读来真是令人忍俊不禁。当然,最为有趣的事情是,这六个人所在的连队,恰恰也是"Easy Company"。
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作用是提供了较为详尽的背景资料,比起《旗帜》里炫技式的剪辑带来的一头雾水,这本书倒是平实的多。大约伊斯特伍德·东木头大叔默认观众对硫磺岛战役的背景都比较了解,而不知我这等军事盲们并不知道硫磺岛的重要战略地位。另外一处吸引我的则是詹姆斯·布拉德利对那张照片及相关事件的解读。他详细重现了Ira、Rene和他父亲"Doc"John的心路历程,并且详细探讨了这个英雄形象的建构-升华的过程,以及这三个人的战争后遗症和他们面对荣誉的方式。这倒是颇为有趣的对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思——当然,言外之意是当下也适用,最近的一个例子是伊拉克战争里的某女兵英雄,再往前则是911事件里的英雄。他把“英雄机制”这一话题放置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位置上进行讨论,但并未对其进行深入的批判。
再说说《旗帜》和《家书》,两部片子应该是套拍的,然而与经典战争片文本都有所不同。《旗帜》讲的是照片事件,战争只是个背景;而《家书》则是更为有趣的一个文本,讲的是对手的价值观。东木头大叔自然不想老老实实地去拍俩战争片儿,走的都是险棋,走的也都是妙招。
相较之下我更喜欢《旗帜》,因为它展示的故事结构和剪辑方式更有趣。虽然这个故事更老生常谈,并有冒犯主流意识形态的危险(当然,那些明确的有碍视听的东西都被摘干净了),虽然这种我颇为欣赏的剪辑方式带来完完全全的理解障碍——以至于我不得不去读《父辈的旗帜》,并且读完了之后要再看一遍电影,才能把那些难于理解的东西放置在合适的意义体系之中。《旗帜》要拍的不是战争,所以当我第一遍抱着去看一部《兄弟连》的愿望观看的时候,当然是会摸不到头脑,除了《兄弟连》里Buck少尉的演员在《旗帜》里露了几面之外,对于战争过程完全形不成概念,在读了书之后才大致明白顺序。于是东木头大叔要表达的东西一望而知。他并非如《父辈的旗帜》之中詹姆斯·布拉德利所述那样执着于“真相”的讨论,而仅仅是一笔带过,转而更深入地去探讨“照片事件”的英雄叙事的价值判断;他也并非是要全景式地展现硫磺岛战役,否则他当然不会选择如此这般一个来回跳跃的叙事结构,也不会仅仅限于漫长的硫磺岛战役中的折钵山一役。他着力展现的是三位英雄成为英雄、作为英雄和继续作为英雄的过程,他要表达的是这些人的战争后遗症,他要表达的是这样一句话:“我们不是英雄,那些留在硫磺岛上的人才是。”然而他却在另一个方面触及了一些较为深入东西,比如这三个人被命名为英雄,或者是出于美国的愿望——人民,媒体,他们需要一个英雄的形象来寄托对战争的想象和某些无名的战争伤痛(这一点书里比较详细),或者是出于利益的需要——媒体需要内容,政客和明星需要做派,政府需要卖战争公债,因为财政预算不够了(书里也非常详细),或者是出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需要——某种动员的方式,某种解决国家内部矛盾的方式,以及某种建构“想象的共同体”的需要。这些表述比较成功。对于我而言,至少在阅读《父辈的旗帜》之前,我已然意识到了后面这些东西。英雄们的工作就是高度重复性的演讲、推销,在我同情这三个可怜的小伙子之余,我至少看出来东木头大叔狠狠地嘲笑了美国政府,那些行为看起来很荒唐,比如在体育馆竖起国旗,真是一件颇有后现代风格的行为艺术作品,再比如那个令人发指的冰淇淋,解构两个字任谁都看的明白(这一点是书里没有的,发挥的很好)。然而这一切都有借口,东木头大叔还是留了些情面,至少他没有如书里所说那样,把罗斯福临死前最后的指令拍出来。那是——“不惜一切代价把照片上的人找出来,我们需要他们去推销战争债券”。
于是英雄叙事并未被完全的消解,相反,却巧妙地将一个反英雄的文本中建构性的成分放大,再一次回到《旗帜》的主题和照片的主题,东木头大叔的高明之处在于将《父辈的旗帜》中比较暧昧的部分明晰化,确凿地将塑造英雄群像这一主体推到台前。于是我们看到,三个小伙子对自己英雄身份的拒绝和躲避,是以“英雄是那些在影片战争段落中面目模糊无法分辨的同伴”为心理动因的,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我这类中国观众难于分辨和记忆外国人的相貌,但我可以清晰地分辨《兄弟连》里的所有人,所以结论还是,东木头大叔整个放弃了在战争场面中塑造个人的方式,转而通过某些特定段落来交代某些特定的人物,比如那六人中牺牲的三个。《旗帜》不比《兄弟连》的鸿篇巨制,在《旗帜》的主体和结构下想要交代清除到《兄弟连》的程度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战争场面只能是少而精,只能是在各个闪回点出现。如我看过两遍也甚至不能在战斗场面中分辨清楚除了Ira和Doc之外的其他人(大约麦克同学比较有特点,还是较容易辨认,当然,Buck中尉一眼就知道——虽然我现在仍然记不住他在《旗帜》里演得是谁,B4一下自己的《兄弟连》后遗症……)。然而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和讲述。
《家书》在我看来十分有趣。曾经读到过一篇很有才的评论,作者写道,他的朋友圈里管这部片子叫做《鸡毛信》,取Iwo Jima的谐音“一窝鸡毛”。《鸡毛信》是一部绝望而又绝望的电影,这个必死之局里,日本文化特别怨念的那种凋零和盛放的美感被传达了出来。渡边谦饰演的栗林忠道中将以及二宫和也饰演的西乡是提供视点的两个人物,分别从官兵两个群体的视角来切入。对我而言,这部片子最迷人的地方便在于对这种绝望情绪的渲染。相反,其他的一些一望而知的东西,比如对“玉碎”的探讨,对人性异化的探讨,以及试图超越美日战争对立的探讨,都显得稍有点太过寻常,力道完全不及《父辈》的厚重老辣。栗林将军和那个马术冠军都是典型的跨文化符号,大约这也是编剧之一保罗·哈吉斯大人的拿手处理方式。一脸倒霉相的二宫和也倒是片中比较神奇的一个存在,消极厌战窝囊颓废如他,还承担了一大半的视角支点,使得原本极度能打的日军倒显得必败了。当然,事实上也是必败,然而30多天的硫磺岛战役却并不是片子里这么一种打法,正因如此,我才对这部片子颇有微词。然而美国的影评人们不这么想,这部片子在07奥斯卡拿了两个奖,更重要的是拿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的提名(注意!不是最佳外语片!),这倒是我看来很有趣的一件事。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这部影片的角度,虽然是日本的视角,然而两个视角的支点人物,无论是栗林将军还是西乡同学,奉行的都是典型的美国价值观,那位马术冠军“西男爵”同学,更是一副美国资产阶级做派,你说这是日本电影呢,还是美国电影?于是本来次要的一个话题变得清晰起来,用一个大词叫做“文明的冲突”,这三个“他者”开始与日本军队的价值观产生冲突,小到战术战略,大到价值观,于是这部影片找回了最好用的关于人性的叙述,变成了一个可以理解的文本。
翻了翻网上的影评,似乎一致观点都是认为《家书》好过《旗帜》,看来一部顺畅的没有阅读障碍的文本还是容易获得好评,可能的原因还有长期存在于中文网络中的对日民族主义情绪,以及这部片子将“日本鬼子”还原成“日本军人”的重要表达方式,在承认了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之后,下一步似乎要做的事情是承认日军了。这倒是一个颇有意味的症候。
于是讲述历史的方式变得重要。詹姆斯·布拉德利的背景显得意味深长,他曾长期在日本生活和学习,于是他能完成对日本军队“去非人化”的表述,到了东木头大叔那里,他叙事的野心则非常之大,不仅要试图超越战争的对立和文明的冲突,并且试图触及美国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运行方式,美国英雄的建构和表述。硫磺岛成了关键词,我说它永不沉没,是因为无论是美日双方的任何一方,硫磺岛都是一个难以磨灭的存在。在栗林和西乡那里,硫磺岛是死地,是绝望,是一场延长而又延长的死刑;在Ira、Rene和John那里,硫磺岛是他们功成名就的地方,是一个偶然,是一个无法拒绝的身份,是一段被迫承担的历史,是一段永生难忘的噩梦;在日本,硫磺岛是将他们推向深渊的最后一块石头,弃,本土不保,守,守的如此惨烈,以至于登陆日本和空降东京成为美国不能承受之痛——预计1946年3月结束,损失100万军队——于是原子恶魔被从牢笼中放出,于是二战的创伤和恐惧被无限地放大;在美国,硫磺岛战役是一个神话,是一个完美的故事,人人各取所需——政府得到了金钱,媒体得到了英雄,民众得到了偶像,摄影师得到了永垂不朽的作品,出版商得到了加印加印再加印的要求和高额利润,历史教科书得到了完美的讲述方式,二战得到了标志性的符号,美国精神找到了最具感染力的象征。若干年之后詹姆斯·布拉德利得以叙述这段寻找英雄的历史,于是若干年之后,伊斯特伍德·东木头大导演拍了这样两部电影,于是从未沉没的硫磺岛就此变得永恒。
于是回忆起一些动人的细节。其中包括Ira的身份挣扎带入的印第安人族裔问题,Ira酗酒之后无望的眼神,Ira孤独的搭车之旅和凄凉的死去,包括Rene在“功名”面前的迷失,"Doc" John异乎寻常的低调——好像《兄弟连》里Winters的那种轻描淡写(此系Ambrose原话),比如栗林中将给儿子一封又一封的图画家书,包括“玉碎”后日本军人手里染着血的照片,硫磺岛海滩上西男爵的纵马奔驰,那首忽然出现在广播里近乎天籁的日语儿歌,还有硫磺岛上黑色的砂土,山顶猎猎飘扬的国旗,那张永恒的照片,当然还有最动人的那个著名场景,插完国旗之后,战士们终于稍稍松口气的游泳。那段的感觉好像《兄弟连》第10集里奥地利令人怀念和感动的阳光。于是硫磺岛的故事,在伊斯特伍德近乎黑白的有力影像里,在他亲手操刀的云淡风情的配乐中,终于挣脱了历史,而成为一个美好的故事。于是看客们可以各取所需,故事的主角则如他们自己的选择一般悄然转身退场。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1117496/这种群像式电影对我这种智商比较低又不了解战争史的人来说的确有点吃力,更何况外国人基本都长的差不多,再都带上一样的大钢盔就更是认不得了,所以基本跳着看了2遍。主题是不错的,很严肃,反战和拷问群众英雄观的影片,揭露政客发国难财的丑陋嘴脸。“他们不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的是我们”。但是叙事结构过于凌乱了,战争时、战后、现代三组时空交错,一开始交代的不清楚,叙事者也很乱,一会以医生的儿子的口吻,一会又以那个采访对象的口吻旁白,一会又切换到那三个扛旗的第一人称,感觉导演有点故意卖弄他的剪切手段的样子,结果却耍的适得其反。还有很多疑问,比如伊基是怎么死掉的,难道是医生片头打死的?(因为片中打量运用黑白,而且敌我穿戴的都一样,很难分辨哪些是日本兵。。),他们在找伊基发现的那个洞是什么?里面有什么惨象?电影没有直接交代。还有那个叙事的老者是哪个战士,还是那个拍照的?当然也有为老克的另一部姊妹篇《硫磺岛家书》铺垫的伏笔,比如那个涵洞里的日本兵尸体。。
当打开《Flags of Our Fathers》时,并未对该片抱有多大希望,感觉会是一部和《珍珠港》差不多的影片。尤其贯穿全片的血腥镜头差点没让我关掉电脑,直呼:战争太残忍了,太残忍了。一个个被剖开的肚膛,大肠、小肠、盲肠,还有不知名的器官,顺着血一起流出来,前一分钟还在一起并肩作战的兄弟,这一刻只剩脑袋和那双圆睁的眼睛--身体已经不知在何处,更别提那一排排的尸体,犹如那几乎望不到尽头的大海,悲伤却也无能为力。
庆幸自己坚持下来,看完了这个二战时期的故事。由于战地记者的照相机问题,登上高地插上胜利旗杆的那一瞬间未能拍下来。于是,另外四个士兵接受了再次插上旗杆的任务,这一刻,被相机记住,也被历史记住。也因这一刻,他们成为美国的战争英雄。他们提前从战场上退下来,回到祖国,在军方、在政府的策划下,他们成为插旗英雄。掌声雷动的演讲、五光十色的宴会,人们为之欢呼,美女为之倾倒,一瞬间,财富、荣誉接踵而至。
对于这几个“插旗英雄”,有人欣然接受这一切突入而来的荣誉,自如地面对各路记者,带着漂亮女友出席各种聚会、演讲;有人为此感到战战兢兢,将这所有一切活动当作军令,虽然也会为自己并非真正的插旗英雄感到难过,却也无奈地接受政府的一切安排,包括名利!也有人为此不安,每当他站在演讲台上讲述着战争中的一切见闻感受时,便如同重新回到了战场,他看到了战争,更看到了战争中死去的兄弟。他为自己所得的荣誉感到不安,仿佛欺骗了奉其为英雄的国民,更因为,每一杯美酒都让他想起战场上兄弟们留下的血,每一次掌声都让他想起不断的枪炮声和兄弟痛苦的哀嚎。他觉得自己这个英雄如此卑劣,而那些真正的英雄却被人们所遗忘。于是,他选择重新回战场,回到那个让他成为英雄也让他不安的血腥之地,向真正的英雄致敬,也希望成为真正的英雄......
影片的镜头在美国国内各种聚会和前方战场之间切换,歌舞升平的后方和炮火连天的血肉模糊的战场形成鲜明对比,心情也随着主角一起沉浮,或许和他一起隐隐作痛。
也许有人要为军队和政府如此卑劣的造假行为而愤怒,为第二次插旗的幼稚行为感到荒唐。可是,当看到成千上万国民因为这四个人而欢呼,而骄傲,甚至为他们而重拾生活勇气时,政府的行为真的错了吗?事实上,他们四个也是战场上凯旋而归的英雄,虽然不是真正的插旗英雄。大众所需要的只是一个符号,一个偶像,无论对象是谁,只要能给大家勇气,便已足够。只是,这么巧,他们四人拥有一张可以成为英雄的照片,于是,政府便策划了这起对民众善意的欺骗。
也许,对和错真的没有界限,历史没有真相,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就如同影片结局所言:hero is something we create, and hero is something we need.
P.S. 总算明白了一个道理,中国的传统能教会我们接受、歌颂,美国电影告诉我们思考,战争不是像地道战一样,只有勇敢的八路、人民群众,和残忍的日本兵和汉奸。战争有太多让人无能为力而又不得不接受的东西。如果你还小,看国内红色片,小孩子怎能承受这么多,如果你已成人,学着像美国电影一样思考,当所有事情都变成历史的尘埃,一切都将成为事件,而非历史。因为,历史没有真相!
没有任何惊喜,也不会让我失望,也许因为他已经太老了,老得不屑再玩打开礼包蹦出一个一个surprise的游戏。但这并不是关键,关键是他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经苍老,在《不可饶恕》的时候,在《神秘河》的时候,在《百万美元宝贝》的时候,在《父辈的旗帜》的时候。
这个人是Clint Eastwood,那个老牛仔。
关于战争,关于英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在战争里被称为英雄的人自己的看法是什么,他们自己的看法如何影响了这个世界,还是人们对英雄的看法影响了他们的人生。
Clint用近乎纪录片的方式拍摄《父辈的旗帜》,在看过那么多的二战电影后,你会发现,这或许会是记录战争的最好方式,不需要特别的技巧和渲染,让人们了解战争并怀有敬畏之心的最好方法就是真实地记录这个人类文明的怪胎。但Clint并不想再拍一部《拯救大兵瑞恩》,重现两栖登陆作战的惨烈,他要拍的是人性-这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在硫磺岛上竖起一面美国国旗并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海军陆战队士兵成为人们的英雄,被接回国内参加政府组织的战争债券促销活动,但他们却在突如其来的荣誉和自我认知之间挣扎,有人无法承担起这种巨大差异,不能认可自己仅仅竖起一面旗帜成为英雄而其他弟兄浴血沙场却默默无闻,有人在巨大的喝彩声中迷失方向,试图将眼前这些人造的光环落实为自己战后的一段富贵前程,也有人配合着这场表演,惦念着并肩作战的死去和活着的兄弟,在无数镁光灯前仍保持着自我。
人们为什么需要英雄,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但英雄为什么不认同自己,或许可以看看这最后一段旁白:
They may have fought for their country, but they died for their friends.
For the man in front, for the man beside them.
And if we wish to truly honor these men, we should remember them the way they really were, the way my dad remembered them.
在一片焦土的战场上,士兵无法选择如何去死,但他们可以选择为什么去死,如果我需要英雄的话,我愿意为这份赴死的勇气和真挚的情感向他们致敬,然后,请让我们以他们希望的样子记住每一个人。
英雄巡回募款,受到政要接见。参议员问绰号酋长的大兵,“我听说你用印第安战斧砍日本人。是真的吗?”“不,先生。”“跟他们说是。故事更精彩!”……可见“撕鬼子大法”的确是作为一种反讽手法出现。但差别在:父亲旗帜中,我们感受到讽,因有“正”的对照。而中影将其上升到风格,几乎与胡拍无异。
老爷子再次给了我感动和力量,不是因为他拍的有多血腥多英雄,而是因为他拍出了人性的真实。画面黑暗,场面弘大,战争画面相当真实,尤其是后半段的那段吉他小调背景配乐,非常令人动容。PS:只要有必要,英雄是可以虚构的,比如在某地。8
旗帜,英雄,都是根据需要制造出来的,真实的故事不精彩,但不该被埋没。老牛仔出口,得细品。
前:反动《大兵瑞恩》;后:碾压《比利林恩》综合(剧透):《硫磺岛的来信》套拍电影,共享部分场景和镜头,两片可拼接为一个完整文本。模仿《大兵瑞恩》开场推镜头转场,但时间线顺序相反。借《瑞恩》主题“我们不会抛下任何一个兄弟”来做反讽,展现真实战争的残酷性和荒诞性。大量交叉剪辑/闪回,多以台词和场景做相似性转场。作为本片核心事件的“插国旗照片”以及它所“制造”出的战争英雄本身就是荒诞的,记错插旗人又增添了一层荒诞,而这一切荒诞的来源则是精明的媒体资本家政客以及渴望得到英雄的狂热民众。被自己人打死的士兵,被媒体捧上神坛又被拉下神坛的英雄,在战争中,荒诞比残酷更真实。李安认为战争英雄被当做小丑是可悲的,东木则更进一步:根本就不存在所谓战争英雄。相比东木,李安对战争的认识还是嫩了些。可惜本片旁白太多。
【A】切入点实在是太好太好,最后半小时无懈可击,又一次被东木这种现实而残酷的调性给无情击穿。反英雄、反宣传、反主旋律,用沉重的战争创伤去戳破众生相的虚伪,然后又将这一切交给时间,在无尽的阴霾中缓缓步入荒诞而静寂的结局。东木一如既往地把质问抛向政府,用愤怒发难高层,把最珍贵的温情留给镜头下那些被聚焦的个体。
首先要知道這部片子來頭可是不小啊,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還有斯皮尔伯格的監製,其實剛開始還以為是一部戰爭片呢,看完之后覺得影片不是説戰爭了,而是所謂的英雄,以及英雄的後來的遭遇,戰爭雖然也是龐大的,殘忍的,或許以前看過太多的戰爭場面,這片子幷沒有給我留下戰爭場面的印象,倒是戰爭場面時候用的淡淡的彩色(差不多是黑白了)確實有種戰爭的真實感覺在裏面.覺得影片中間的講述三個"英雄"的城市巡迴演說著墨太多,沒有讓人看下去的欲望,到時后麵英雄們後面的遭遇比較讓人感覺傷感,或者是國家需要英雄的時候妳才是,不需要的時候
伊斯特伍德就是个神!本片还包办了配乐。主人公按照原型样貌接近挑选的。闪回,三个人分别是理智、热情和感性。还有印第安民族的种族问题。美国政界和军方的虚伪。人们的麻木。真实的英雄。战争场面激烈,血腥,真实。没有更多刻画仇恨,说的只是战争本身,客观角度对人性的爱,战友亲人。舆论的投机性的讽刺。反战的主题。点面俱到,紧凑好看,内涵深刻。2006年的最佳影片之一。片尾是历史真实相片回顾,很珍贵。
电影的切入点,加分!别忘看字幕后。
除了跳剪用的太多以至于打乱了全片的节奏,这片子还是不错的,也完全不是赤裸的主旋律:小光圈,低对比度调色,用极端的残酷来反衬一种普通人的平常,中间还穿插着讽刺与反思,东木头水准之作。
伊斯特伍德这个老渣皮,越老越炉火纯青,本片和《硫磺岛来信》堪称双壁!
There is no such things as heroes, heroes are something we create, something we need.
关于战争的反思我们已经看了很多,但是这部影片依旧算是精彩,由于过于的尊重事实,已经把重点放在三个士兵对英雄的认识上,这部战争片并不精彩激烈,但是内在的分析却弥足精彩,《硫磺岛的来信》因为虚构,所以好看而人性,但是战争并无人性。
蠢片子,我还以为是中央电视台投资的
那么多飞机战船不知道是不是都真的,导演真牛逼,两部电影一起拍,看过当年奥斯卡颁奖典礼,这两部影片的镜头被放了许多次。
很有趣老爷子在06年献上了一对极其出彩,两部分别用日美两军角度呈现的色调超赞剧本交相呼应的二战伦理片。《家书》也许更符合普通观众对“另类”剧本的挑剔但这也不能说明《旗帜》就略逊一筹。《家书》叙事剪辑不如《旗帜》那么独特所以就给我了个“冗长乏味”的印象= =|||我哪天重看
关于硫磺岛战役的又一个故事。We create heroes, because we need heroes。战争场景表现手法跟兄弟连和太平洋战争差不多,这好像都成了美国战争大片的固定模式,但是很有用。可惜再没战场给男儿扬名立万,也庆幸目前没有战场让男儿血肉横飞。
角度选得极好,人物过多,结构有些乱,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似乎有些太多了,反而每一点都匆匆忙忙的,蜻蜓点水。演员表现一般,最为亮眼的当然是那个原著民。7.5 out of 10
他们被当作英雄送返回国,却在狭小的列车过道痛哭失声,宁愿死在兄弟们的身边。" They may have fought for their country, but they died for their friends. "
又重新仔细看了一遍,才发现好像没第一次粗看时候那么烂,其实老头导得挺好的,问题出在故事上,这个剧好像没什么像样的冲突,哈吉斯一直在渲染的矛盾核心其实看上去并不是一个非常令人纠结的点。不过金牌编剧所架构的渲染性桥段还是挺给力的。
硫磺岛战役的一体两面,东木的《硫磺岛来信》显得多少有些水土不服、意识冲突,但在《父辈的旗帜》里显然找到了更适合他本土性的切入点。一张照片牵扯出战争本身的荒谬、对掌权者的讽刺、对美式价值观的怀疑。那些宏大的意义被个体生命的尊贵消解了,东木为的是一个个鲜活的、英勇的生命正言,历史虽会过去,但生命的意义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