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商店里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总是会死死的盯着,然后指着大声的说:我要!好像那些东西天生就注定是自己的。其实,蛮横的眼泪不一定会让自己得到满足。没有什么是注定的,就像爱就像幸福。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懂了这个道理,所以现在会拼命的付出,在心里对自己说:因为我要!成长是艰难的,也许这过程会伤害到别人,当然,等醒悟的时候会知道伤害更多的是自己。
小菲,是老爷和丫鬟的女儿。父亲病逝,为了要自己的学费她回到李家。条件很简单,只要她签字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安排和照顾。可她回家,仅仅因为看到姐姐的眼睛就改变了想法,她要家、要亲情。但是命运怎么会成全她呢?姐姐准备在她签字之后就跟黄先生出国,丢她一个人。她又会是一个人。
孤独。她不想选择孤独。迟迟不肯签字的她,在紧紧握着亲情不放的同时又陷入了爱情。她爱上了黄先生,自己的准姐夫。她在那些黄先生前女友的照片面前自信的说:我比他们都漂亮!
年轻。一个漂亮女人最王牌的资本。可是,资本可以随意挥霍,爱情可以随意挥霍吗?
她跟自己说,自己和别的女人不同。听着姐姐和黄先生的对话,她给自己一整盆的凉水。她说,她要坚持。她把自己关了起来。
姐姐不傻,但是她乱了。她辛辛苦苦经营爱情、经营亲情,怎么会重蹈覆辙?
当姐姐、小菲、黄先生三人相遇时,她又看到了姐姐的眼睛。那是她怀念的令她温暖的眼神,跟姐姐擦身的瞬间,她知道她不再拥有。她去了教堂。
在那里她醒悟了。感情是不可以随便的。自己做好不顾一切的准备浓妆艳抹去约会,伤了心,眼泪是会毁妆的。那个男人有多值得爱,却不能不顾对别人的伤害。用莽撞的爱情在亲情上剪出一个洞,看清的会是那个狠心的自己和血肉模糊的伤者。
回到家,姐姐像当初欢迎她回家一样跟她跳舞。姐姐伸出手,她也伸出手,掌心相接,是温暖。那是阳光下的舞。
美人依旧,只有心里也美的人才可以被叫做美人。
题记:
旧派的礼数是床上夫妻,地下君子,邬君梅显然习惯了西方的思维让未出阁的大小姐嚎得像小巷里的卖春女。邬小姐在好莱坞闯荡多年是不怕脱的,可惜,脱的不是地方!
动荡的时代,民众的离乱,广播里关于国军告急的讯息点出了山风欲雨的慌乱。然而,当年的电台是这样的调子吗,编剧啊!请你看看老电影,翻翻历史书吧!
父亲死去的消息并没有让因为隐情而寄宿在外的二女儿小菲有任何感觉,在旧时代,子女从父,所以逻辑上小菲理应奔丧,守灵,哭丧,然为了胡编故事导演制造了生硬的理由。
造型甚至超出了叙事,姐妹的相见像一个诚实,黑色的姐和浅蓝的妹一看就知道他们的距离,豪宅的灵堂和摆设都是导演的审美情趣而和老式家族的礼数毫不搭边。
导演简直自说自话,父亲之甍,还在七七,怎可能红花上头?这种纰漏在大户人家绝对没有可能,这种不懂规矩在上层社会是不会发生的。
为了营造心念里的奢靡,导演用了她现象里的所有视觉因素,可是味道不对,他们应当好好看看民国时期的电影,不然,会贻笑大方的。
这部戏的编剧显然没有认真研究中国的传统!编剧一直是中国电影的欠缺,而演员也往往和他演绎的时代脱节,犹如一堂旧时代的布景里加进一些莫名的时尚元素。技术的进步让摄影成为玩虚人们的法宝,臆想里旧中国的糜烂又时常让他们构筑起想当然的纸醉金迷。
念遗嘱场景里的那些蜡烛真的叫不伦不类!华人导演应当好好学习民俗,看看韩片里的古代!导演自认为找到了表现美和人物心情的方式,头花代表的意念,然而,为了意念却忽略了叙事的人文状态这是得不偿失的。
搞笑的是导演还说:李家小姐的露面要挂着谱。自己都没有谱,要演员怎么靠谱!?,其实任何阶层都有自己的格调和做派,那些灵堂上的对白充满小家子气一点大户礼仪和风范!这样的不合身份的对白在电影里随处可见。
当代的华裔女演员我相信人人演得好下三烂和泼妇,可要演出大家闺秀可能还缺火候,女演员里周迅是不错的,那种单纯、可爱的模样超越了她已经并不年轻的年纪,值得一提!
剧情编的也漏洞百出,旧派的礼数是床上夫妻,地下君子,邬君梅显然习惯了西方的思维让未出阁的大小姐嚎得像小巷里的卖春女,况且,那个念头倘若如此放浪必然会被底下人和自己的阶层诟语,邬小姐在好莱坞闯荡多年是不怕脱的,可惜,脱的不是地方!
导演用了很多旁白注解剧情,可惜当你仔细想想人物性格和事情发展的逻辑会发觉这种刻意的诗意是多么滑稽。
姐姐第二次拉妹妹回去和目睹姐姐缨子和黄先生做爱后设计的剧情(和黄牵手的旁白)是多么的牵强和造作。
同样,为了这种情调导演加了姐妹共舞的戏,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个妇道人家不考虑未来却依旧浑浑噩噩有些奇怪。这样的剧情不过是为了导演的诗意,可惜选错了年份!
三角恋爱往往是编剧制造争风吃醋戏剧冲突的最好方法,这部电影也是如此。于是。剧情注定有着轰轰隆隆的爱情。
常识告诉我们即便是拆白党也不会在自己的猎物前拿出一大堆照片来炫耀自己的劣迹。我实在看不出黄先生有什么必要自己湿手沾面粉,姐姐缨子和小菲和黄先生的这种不三不四的关系我看是导演迷糊时的演义,从《西洋镜》到《美人依旧》导演明显地退步了!
恶心的对白和生硬的剧情支撑着影片的后半部。编剧王斌和Michael Eldridge(美)连中国简单的旧式伦理都搞不清,老爷和佣人有染并非西方情妇一说,收归偏房的大有人在,不明白为何要送走自己的亲生骨肉?这绝对不符合中国人的人之常情。在旧中国的大家庭这种事情是再正常不过的。
这是一部一个对中国历史和人文背景一无所知的人编造的电影,它和中国无关!这是我近年来看到的最烂的电影之一。
虽然《美人依旧》中有我喜欢的两位演员,不过这部电影是糟蹋了王志文和周迅的演技,所以,演员没有好本子有再大的能耐也是白搭。同样,虽然影片一直以爵士乐营造颓废和奢靡的风味,不过总是生硬的加入始终游离于剧情之外。
中国文化正在被这些人糟蹋、强奸。这是文化的不幸!也是中国本土电影的不幸!
【附录:影片资料】
《美人依旧》2005中国
导演:胡安
编剧:王斌、Michael Eldridge(美)
摄影:Scott Kevan(美)
作曲:Sasha Gorden(美)
主要演员:周迅、王志文、邬君梅、卢燕
制作投资:中影公司、上海电影集团公司、 美国Media Asia, Inc.
推荐指数:垃圾电影(艺术性0,可看性1)
2005年2月23日 星期三 6时48分 中国元宵节早晨
此文首发于网易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
[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海棠依旧艳,美人也看似依旧,可那高高扬起又被狠狠抛落的心,是否也一如初见呢?男人女人如此不同,时代的因素、各人的性格还是命运的捉弄?爱,是不能随便的。影片中姐妹终于真正的相知相伴,现实中怕是挫骨扬灰也难以回头吧。文艺性质的片子,极易让人看完不知说什么好。尤其是这部片子的结尾,很像样板戏,配上稍显沉闷的主题,有点不知所谓了。
其实无关乎嫡庶争家产,也无关乎两个女人争一个男人,真正讲的是大时代动荡中姐妹俩暗暗地需要对方的微妙心理。
王志文是渣男没错,但他只是个工具和配角,被用来展现姐妹俩之间的拉扯,最后他一个人上船就是隐喻。
邬君梅一如既往地成熟诱人,但又演出了这个角色不经意间的天真、孩子气和赤子子心,原以为故事会向她千方百计让妹妹签字的方向发展,结果她其实也从来没有care过身外之物,她不听管家的劝,亲眼证实到自己所想的真相时,她只是惊恐、悲伤和呆滞,并没有愤怒到大哭大喊或者当场喝斥妹妹。她知道父亲对小菲有很多期待,对自己却说做个闺秀就好。她有时候看小菲的眼神不像高高在上的大小姐,而是有点怵,怵她比自己有出息有本事,甚至有点羡慕她。
周迅的灵气和瘦削美在里面展露无遗,镜头更添了几分鬼魅。从孤独,到“我不要孤独,我也要温情,让她也尝尝失去的滋味”,再到主动回归孤独,尤其是果断向自己浇下去的那一盆凉水,让所有人明白这是个外柔内狠的角色。她“小时候就喜欢姐姐”,她看着姐姐的眼睛,知道自己比以往更需要她。她听到佣人说“大小姐只是利用她”,她心酸气愤,于是抢姐姐的男人,其实是为了让姐姐真正紧张她在乎她。
王志文从《过把瘾》开始真的就一直是优柔寡断型男人专业户,演这种角色一演一个准。他在这里面有句台词倒是让人有好感:“其实我也是腐朽、愚昧、俗气的男人啊,所以我们俩倒是可以白头到老的一对怪物呢。”满世界都是踩女人同时对自身盲目自信的油腻男人,偶尔听到这么一句坦诚的颓废话,还觉得挺清新的…
教堂里的老妪说得好:“你真年轻啊,但我快活多了。”可不是吗?
大部分台词写的有点别扭,结尾的红五星太煞风景。不到一个半小时的长度导演想表达的东西有点杂。居然已经是18年前的电影了,画质比较模糊。
拍得很美,但不太好看
剧本太烂……欣赏不了邬君梅的美……
有很多东西,知道了还不如不知道。只是人都太过好奇,始终伸手去碰触那块禁区,最后自己荒凉。
很早看的.一直想不起叫啥名字~今天突然记起来了.人的记忆真奇怪...
无论什么理由,爱是不能够随便的。一场孤独而引起的索求爱的戏码,少年时刻,有时候越是觉得自己不会成为怎样的人,就越会掉进泥潭里成为那个你痛恶的人。一瞬间被情感所指引着的选择最终让人走向不归路。剪不断,理还乱,闷无边,美人那,你是一路的错啊,那英雄他们是错了一路,何必伤感情。
多年后,还记得小姑娘说过的一句话,说自己现在可以很勇敢因为没有可以失去的。
补记。试图拍,但没拍出来。
阴郁的气氛。有美和残。说,腐朽,愚蠢,俗气。
做作未遂,商业又商业不起来,真尴尬
贱男人。
奇怪的姐妹感情。
都没啥印象了
美人哪 你一路错
美人依旧,不是因为那个男人
最后陪在身边的是家人
买票送的情人节礼物是黑色T-BACK……俱往矣
不忘记 也不原谅
节奏比较缓慢的一部电影,姐姐想要财产认回妹妹,妹妹贪念亲情用感情报复姐姐,但最终却伤害了彼此,但在经历世事后,姐妹们也开始正视彼此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性。
有些台词挺雷人
只为看周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