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就知道这部片子,可惜因为不喜欢海报一直没看:男主女主赤裸相对,纠缠在一起,象征着无法脱离的情欲,一看就是虐恋。内阁部长恋上儿子的未婚妻,欲海缠绵,往各大新闻社一爆料,就是一出扒灰的伦理丑闻。
男主是我喜欢的“畸恋专业户”大叔杰瑞米·艾恩斯饰演的,故事情节和他之前的作品《洛丽塔》有着相似之处,最后部长大人身败名裂,家庭离散,诱惑他的女子安娜,绝尘而去,连个回眸都不舍得给他。
如果说洛丽塔是妖精,专门来引诱汉博,那么安娜之于史蒂夫,则完全是恶魔般的存在了。于一场百无聊赖的晚宴中,她一袭修身黑裙,性感冷艳,觥筹交错的人群中一眼看见他,也看透了他内心的空虚,看透了他对现状的无奈加不满:家中妻子娘家财大气粗,儿子长大成人又远非他所期望的样子,女儿正值青春叛逆期,看似温情的家庭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兴,道貌岸然的谦谦君子形象如一袭包裹得完好的皮囊裹在他的身上。她的嘴角挂着猎人捕获猎物才有的神情,如同一支利箭,径直向他射来,自我介绍是他儿子的女朋友。
他正空虚寂寞不知如何度过时,回身便见她惊艳亮相于自己眼前。蓦然间,他竟像个孩子般手足无措了半秒,然后一脸欣喜而殷勤地看着她,听她自我介绍是儿子新交的女朋友便瞬间失落。暗自好笑,这爱慕的意味表达得未免太积极太明显,以至于她后来那个电话的游戏都显得太多余——必然是要上钩的鱼儿,何须扔下饵料?
如同深秋的森林着了火,情欲蔓延以成燎原之势。她的公寓,他开会的间隙,任何可能的机会,仿佛儿童沉溺于不可自拔的游戏,他的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了安娜。第一次做爱,史蒂夫意乱情迷蛮横急躁地撕扯着安娜的衣服,那股原始的久经压抑喷发而出的欲望,仿佛是要将安娜揉进自己的肋骨里。
开会间隙的清晨,打电话到安娜和儿子同宿的房间,要求见她。他抱着她,呼吸急促,仿佛随时都会窒息,犹如孩子抱着心爱的玩具,撒不了手。她无声而温柔地揽着他,眼神里涌现的不是爱意,而是同情之色。朱丽叶·比诺什这里的眼神演得真好:怜悯。
看到这里,不禁对史蒂夫哀叹了一声:完了完了,大叔你要被吃干抹净骨头都不剩了。如果说一开始她只是一时兴起来诱惑他的尤物,那么到这里哀悯而绝情的眼神注定这场玩火的游戏最后必然是她抽身而走,不留下半点尘埃。
一开始,这场火烧得太快太旺,以至于连观众都怀疑,哪有这么求之不得痛苦不能的情感?史蒂夫做爱时的不管不顾;看到儿子跟安娜在对面宾馆共进早餐,因而痛苦在床上蜷缩成一团发出啜泣的哀鸣;得知安娜答应儿子求婚时的震惊——安娜影响了他所有的情绪,他深藏的孤独因为她而点燃,并将他焚烧得半点不剩。
然而他真的有多爱她?还是说他多想占有她?他吃儿子的醋,吃她青梅竹马的彼得的醋,罔顾人伦。安娜太清楚自己对于史蒂夫的意义了:她是一个炸弹,偶然投放到了他中年困惑看似温情的家中,他需要的是激情,是隐瞒所有人时的刺激,所以在最后接受警察问讯时才会寡廉鲜耻地笃定没人知道他们偷情的事情。
究竟是爱欲冲昏了头脑,还是这娇艳的玫瑰花太让人忍不住诱惑?
从开始到结束,安娜都看透了他的心思:所以她拒绝他离婚同她在一起的建议,会告诉他哥哥死掉的真相,在成为准儿媳身份后抛出一句:“你以为没有了你我还会嫁给马丁吗?”
她要的不过是一份不被拘束的自由,一份彼此可以长期稳定的关系,飘飞得太久,她渴望着陆。彼得初次见到史蒂夫时便说过,安娜需要的是稳定下来,马丁可以给她宽松的环境,不会约束她,拘禁她。可惜史蒂夫完全没有听懂这句话,他以为她爱他,不顾世俗道德的爱着他,想让她从过去和哥哥那段兄妹畸恋中走出来。
甚至到最后儿子目睹真相惨遭意外,他依然执迷不悟。惨遭丧子之痛的妻子英格丽一语道破玄机:“你最爱的是安娜,我最爱的是儿子马丁,而安娜呢?安娜最爱的是谁?”安娜最爱的是彼得,每次跟人分手后她都会回到彼得身边,从哥哥去世后到故事最后都是如此。
其实这句话说得并不太完全,安娜最爱的,其实是这若有若无随时可能逝去的生命。受过伤害的人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也更能伤害其他人。她要爱,也要自由,要享受生活的每一分钟,要拉着别人一块儿下地狱然后自己拍拍肩膀上的灰走掉。那段惨痛的青春期畸恋,让她看起来更能唤起旁人的保护欲:心思单纯的马丁,觉得她内心忧伤,要守护她开开心心一生一世;为情欲所灼烧的史蒂夫,要离异向她求婚同她厮守下去。
真正看透她的,恐怕只有同她青梅竹马,带走她初吻的彼得了。他知她生如蝉翼,轻盈易逝,不执著,不强求,故而她即便辗转千万次,依然最后静待他身边。
片名还有个名称,叫《爱情重伤》,只是这场所谓的爱情中,重伤的是史蒂夫,而不是安娜。
她爱过他吗?没有。那他爱过她吗?很可悲,有。
这场如同瘟疫和海啸般突然袭来又骤然离去的感情,烧光了他所有的眷恋,直到最后他也未曾后悔:“人很容易遗世独居。我旅行,直到我找到自己的生活。人到底是什么做的?无从知晓。我们坠入情网,为了找寻真爱。其他都不重要。至终无悔。”
多年后,他拎着水果,穿过人群,步履缓慢,拉开窗帘,是多年前他们三个人那张照片的放大版——整整一面墙高,他拉过一条椅子,坐在跟前,注视着她的面庞:“后来我只见过她一次,偶然相遇,在机场转机,她没看见我,她跟彼得在一起,手中抱着一个孩子,跟别的女人没什么两样。”多残忍的台词,没有重逢后的问候,没有茫茫人海的惊鸿对视。她终于回到了她一直爱着的那个人身边,而她之于他,却是心头永远的朱砂痣,挥之不去。
她嫁人生子,与旁人并无不同;旁人拖儿带女,与她又有和区别?看她是众人,看众人亦是她,那场疾驰而过的爱恋,将爱情疫苗种到了他心里,自此年华流水,名誉权势,再无他无半点瓜葛。画面中艾恩斯绵绵如同黑洞般的眼神,有眷恋,有释然,有平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便是如此吧。
最后忍不住想吐槽一句:本片中床戏的差劲程度可以位列个人榜单前十,尤其是比诺什的表现,完全没有感觉。想到之前《布拉格之恋》中托马斯跟特蕾莎第一段床戏,也默默有种吐槽无力的感觉。╮(╯_╰)╭
几年前,在我刚刚开始接触文字的时候,说话和写作总是喜欢琢磨些让人吃惊的东西,那时候就喜欢拐弯抹角的说话,好像这样就能给人印象深刻似的。记得有一次,我对一个男人说,你肯定是个道貌岸然的家伙,那男人就很诧异,说你怎么讽刺我,于是我问他,我告诉他,道貌岸然这个词,其实很性感。
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文字游戏可能过于随意和玩闹了,不过这个词的另外的含义,却就这样根深蒂固的在脑子里扎下根来,但我很难向其它人解释我得感觉,直到前两天把《爱情重伤》又翻出来看。杰米里 艾恩斯扮演的斯蒂芬在几个人的陪同下从楼梯上走下来,于是我对自己说,这就是那样的一种性感了,他温良儒雅,他举止翩翩,他的笑容有一丝腼腆和落寞,但是你知道,他平静的外表下,是翻腾炙热的岩浆,他像一个包装得完美无暇的礼物,用冷漠和礼貌将任何危险的女人拒之千里,但是你知道,你一旦打开它,撕破了包装,你将得到的,就会是这个世界上最甜美的糖果,而且这糖果只为你存在,别的人谁也得不到。
这个打开包装的人很快就出现了,她从大门走入,直接的走到他面前做自我介绍,从此走入了他的生活,也改变了他的命运。他是男人,她是女人,这本没有什么,但除此以外,他是他未来的公公,她是他的准儿媳,于是他们之间,多了一份乱伦的罪孽。
很多年前我在看这个电影之前先在杂志上看到这个电影的故事介绍,对于朱丽亚 比诺什所扮演的安娜是有些愤愤的,她无疑复合我们从小所知道的那种红颜祸水的种种条件。年轻,漂亮,神秘,放荡且无所畏惧。她第一次见到他就看穿了他的心,毫不费力的撕下了他苦心经营了已久的面具,将他强行平静的欲望搅了个翻江倒海。他们最后东窗事发,他身败名裂,家破人亡,而她,却只要走开,去结婚生子就可以了。她不算是那种机关算尽的女人,但却是那样的自私而任性,本来她只要和自己不爱的他的儿子分手,他们就不过是普通男女的偷情而已了,即便是发现,也不过是上上报纸头条而已。但是她太知道他因压抑而难以抑制的欲望,因为遇到了他,她决定留在这个家庭里面,所以她才会在他告诉她自己要离婚娶她的时候,断然拒绝。因为她知道,加了这层公媳的关系,他永远对她有渴望。
他像一只发了情的公兽一样四处追逐着她,不顾一切的和她做爱,完全背离了他历来所遵守的种种信条,又快乐,又痛苦,我仔细的端详着看着艾恩斯的脸,深深的为他眼睛里的那份落寞所打动,在世人的眼中,他不过是一个欲壑难填的老男人吧,纵有翩翩风度,也难以为世人所原谅,但是人们是不知道他的孤独的,肉体的结合只是一种形式,而最重要的是,所有语言的倾诉,有时候都不及一个紧紧的拥抱。
“我爱你那不能自制的淫荡”,这是《失乐园》里凛子对久木所说的话,他们都是普通人,有世人眼里最正常不过的生活烦恼和生老病死的未来。对于斯蒂芬来说,他的生活也不过如此吧,虽然他的富裕和地位远非久木和凛子所能比,但他们却远远比他幸福得多,他们紧紧相拥,共同赴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是爱和被爱着的,而他却只能自我放逐,寻找异国他乡的某一个偏僻的小镇,孤老终身。在遇到她之前,他只是个普通的男人,有事业有家庭,但这些东西是所有人都在追求的,他并无法超越。直到遇到她的那一天,他一下子如同坠到了地狱,所有的放荡不羁,狂暴占有都跑了出来,他一下子真正的与众不同起来,这把他自己也吓了一跳,他恨恨的问她,你是谁,你到底是谁,而她只是笑而不答,听凭他在她的身上肆虐。也许这本来就是他,只是他自己一直不知道,他以为他是某一种人,但是她用她的身体告诉他不是。她带他离开安全的轨道,然后松开手,任由他坠落。
我一直疑惑安娜是否真正的爱过斯蒂芬,或者一直以来,她的内心,只是一个自私而任性的孩子,她看到盒子就想去打开它,占有它。她说“受伤的人是危险的,他们知道怎样让自己活着。”她也果然这样做了,和凛子不一样,她不是一个真正肯去爱的女人,也许她根本没有他想像的那样与众不同,充其量不过是个自私的尤物而已,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却只有她才能让他如此淫荡如此释放,这也许就是爱情的本质,为一个人淫荡的是爱情,为许多人所淫荡的,就成了下贱。
追悔莫及总归是有的吧,至少为了死去的儿子,但是对于这段爱情,到也不必,她本也配不上他,舍不得自己,舍不得去爱,怎样也不可能成为浴火凤凰,终究跌到了俗世的尘埃里,她的超凡脱俗,原来也不过是个假象,只不过他信以为真,而她自己也是。当他最终明白这一点后,她给他留下的,不过是那一道射进屋内的阳光下,一张曾经风华绝代的面孔了。我想,如果真的有人超越能最终超越欲望,能够最终明白色即是空的话,应该是斯蒂芬这样的人。
“后来我只见过她一次,偶然相遇,在机场转机,她没看见我,她跟彼得在一起,手中抱着一个孩子,跟别的女人没什么两样。”
看了很久了,记一下想到的东西。
这个片子肯定不是路易·马勒最好的片子——如果真谈质量,即使让铁叔或比诺什的铁杆粉丝来参与评选,它也只能算普通。
我一直搞不清楚这个片子到底是被哪部分扯了后腿,其实编剧、选角(就单个演员来说)都没问题,但究竟为什么就是有点不对劲?它有种太过漂亮(近乎完美到令人厌倦),不够过瘾,四平八稳的平庸感。相比之下,Claude Sautet(克洛德·苏台)——这位在新浪潮里没路易·马勒名气大的导演,他的冬之心却把平静、内敛的生活和蕴含于其中的激情处理得极有张力——毁灭这样一个奇异、激情的故事,被描写小提琴手日常恋爱的冬之心轻易击败,落下了不止一条街,也是气数。
书的作者谈到过很有意思的一点,是铁叔和导演一起看中的这本畅销书,铁叔很兴奋,他们一起跑去和作者谈的版权……我对比了书和电影,也觉得剧本的一些改动确实很好,这剧的编剧David Hare是时时刻刻的编剧,而且是导演按着他(真是按头)俩人封闭着把剧本整出来的,质量无可挑剔。但是作者、译者也和我一样,都认为这个电影最后出了问题,莫名其妙就变神奇为平凡了,可见当时反响也不咋地。之后多年,在David Hare的书里看到他提了一嘴,比诺什和铁叔当时没啥火花,而且拍这个片子的过程非常痛苦,我大概就明白一点儿了。从某种程度上看,那种莫名其妙的沉闷和平庸,大概就是观众死活感受不到男女主之间的化学反应导致的。
还有一个原因,书中的男主本是个长相平凡的政客(也许更接近一个普通人遭遇激情的故事),换了铁叔,忽然就变成了另外一种调性——成了个美奂美轮的养眼情色片儿。没办法啊,铁叔此人就真的是自带光环啊。这导致洛丽塔也有这个问题,铁叔太好看,总会不由自主拔高参演电影的档次(包括人物的阶级)两到三个等级,那种纳博科夫追求的诗意,在压抑逼仄平凡的生活与美国公路冒险的苍白灰烬中开出的花,就没有了。汤姆 · 福特拍的《单身男子》也是这样,不过那是以为福特本身就是个在时尚界里混的矫情货——结果脸叔那个角色也比书里的人物高出几档,成了个美奂美轮的芭比娃娃。
所以,毁灭这个片子最大的看点反而成了路易·马勒拍出来的中产阶级里最高等级的那部分人的生活细节,穿着打扮(尤其是这部分),室内陈设,食物,娱乐,言谈举止等等,真是有意思极了,质地精良极了。铁叔在片儿里是中产,他老婆家是老钱,因为路易·马勒出身好,对于富贵一事,他是真懂行,不是假懂行,所以设置得非常精准到位——看这个片子的时候,观察这些细节真是让人乐在其中,反观激情戏那部分倒是看不看无所谓,权当他们在尬演搞健身吧。
在这里插播一句,铁叔穿着衣服真是太好看了,铁叔脱了衣服也真是太好看了。
路易·马勒在这个片子里表现出来的最大特色(也可能是问题所在)是他对事件中几个关键时间点把控得太精准——让看的人对他极其放心和信服,他对节奏的把握精准到几乎是毫无悬念的地步——但演员却要在这一明察秋毫的节奏下演一个极为放纵被荷尔蒙驱使着随波逐流的故事。原本这种节奏感应该来自导演的上帝视角和命运的残酷凝视,与过程中激情荡漾的男女情感形成一种反差。
也许正是这点没弄好,演员,尤其朱丽叶 · 比诺什(奇怪的是,她过去是一直以自然著称的,因此我只能推断是导演的要求)表演里拿捏分寸痕迹特别重,变成了一种精确的装模作样(所以说这也是气数,英国病人里比诺什跟拉叔处得那么好,结果跟铁叔不来电)。当然铁叔一向精准细腻从不失常,导演也是胸有成竹,大家都如此是精准,演到最后反而堆叠成了本片的重大缺陷——残酷成了必然,冷静成了沉闷,大家一路靠表演闷到底了。
结果这个片子里,侯孝贤说的好电影里一定要出现的“岔开一下”,真正让人惊艳一点的东西,居然是铁叔的小女儿这个角色和儿子死后老婆的表现,那真是好东西。
果然,这个片子只有演老婆的米兰达·理查森得了提名——显然当时影评人的看法也是如此。
我看这个片子的时候,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就是到底在哪里,他们一念之差之下,这个事情还有救,不会发展成最后玉石俱焚的结果呢?
1 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安娜和铁叔就已经明了了对方的欲望。其实真正关键的点反而在第二次,安娜和马丁来访。
铁叔在厨房里看到安娜,他特意延迟了一点出去,手拿酒瓶,等着安娜发话。安娜说的是:“Nice to meet u.”丝毫没有流露出他们之前曾经见过的痕迹,铁叔随即也做出若无其事的反应——这个时候,这场情事就已经在两人心中有了默契。
2 安娜第一次把电话打到铁叔办公室,女秘书报上姓名,铁叔考虑不到半秒说:put her through,随后直截了当地记下地址——他们两人都知道对方要干嘛,没有半分迟疑。
我看到这里叹了口气,如果不接这个电话……这部电影是不是就没有了……才怪。
3 安娜的母亲亲自出来恳求,铁叔本来已经决定彻底与安娜断了,却终于忍不住打了个电话给安娜,结果是儿子接的,铁叔仓促挂断。那一刻,在旁边的安娜心知肚明是他忍耐不住,于是采取主动,租了房子。
如果他忍住不打这个电话……
4 那天他们两人初次在小屋约会,铁叔步伐轻快,安娜喜气洋洋,两人都如此放松,显露出舒适的本性——他们本以为找到一个世外桃源,谁知马丁之死和一切的崩塌在后面等着他们。看到铁叔兴冲冲走出办公室,这个时候已经是上帝视角的我在想,到底什么是因什么是果?到底命运是什么?很多时候,灾难是以幸运的形式降临的,无知的我们一口吞下,并不知道后面要发生什么——我们是自己掘墓人的绝佳帮手。当最后一切无法挽回时,则又衬得之前的喜庆如此愚不可及和辛酸。
5 马丁站在父亲和安娜偷情的屋外,表情纠结。他已经有了不祥的预感,但还是开了门——果然好奇心是害死猫的。
这几个时刻,都是我们所说的,人生的关键时刻,也许那个时候忍住,做了另外一种选择,之后的结局都可能改变。但也许事实真相是,无论你如何挣扎,那个结局都在等着你。
马丁在饭桌上随随便便指责父亲,说自己的幸福童年中缺乏激情,passion,他这个指责可谓是非常缺心眼儿的。事实上,马丁应该从未与这个魔鬼碰面,他有的是平常范围内的喜爱,温情和理解,这是安娜需要的。而他的父亲才是那个被激情不由分说俘虏的人。最后,当铁叔跑到儿子的办公室去,试图诉说激情的可怕和命运无情时,他们之间的落差和交流的虚弱无力,拍得特别好。
是啊,激情是可怕的,这一点唯有那些曾被激情吞噬毁灭的人们才知道——而试图诉说时,他们苍白的双唇已然被命运锁住。
活得越久,我就越相信情感,而不是理性
《烈火情人》又叫《毁灭》,后来《毁灭》逐渐不用了,基本上就叫《烈火情人》了。
但,我一直更喜欢《毁灭》这个影名。这应该是我自己内在情感追求和喜好有关。
所以,下面,我就叫它《毁灭》吧。
《毁灭》我看了有7遍左右吧,隔一段长的时空就会想看,这期间的跨度至今有5年左右了。
所以,是的,我很喜欢这电影,非常喜欢!
【人物】,是的,首先是因为里面的人物,很喜欢。
安娜(朱丽叶·比诺什饰演)一出场就很让我惊为天人,很神秘很精致很沉默内敛,很有内涵和内在的故事性——如果我是男的,我也一定会爱上她,其实我现在也爱上她了。
话语很少,但是眼神就能说明一切她想说的。我也一直很钟爱这种姿体语言的方式,也很希望爱人能够不需要我言语,就能够互相明白对方的言语。在剧中,安娜与史蒂文(男主角)就能够做到,通过眼神、身体语言就能够互相明白。
史蒂文(杰瑞米·艾恩斯),我觉得他和安娜是一类人,都是那种有丰富内心情感细腻深刻的人,而且史蒂文为年过半百,却能够第一次惊为天人地遇到真正懂自己内心、眼神和姿体语言的女人,而倍感受宠若惊和惶恐欣喜!——“都说人世这么累,有你人间就会美”我想这句话也可形容史蒂文对安娜的心声吧!
史蒂文本来是小医生,被老丈人和老婆推上了从政的道路,尔虞我诈,人情世故,政治风云等等,让他很累很累,虽然是部长级别,但是他内心却是无奈与乏累,并不是真正快乐与享受的。这在电影中细微的他的淡漠迷茫的表情特写中就可以反映出。但他事事求好,所以即使做政治家,他也能做得很好——他能做到公私隔离,公是公,私是私,官方场合用官方的话官方的形式,私人场合就会注入私人情感!
然而,在此生命逐渐枯萎之际,上苍突然赐给他一个“灵魂”爱人——这简直是他生命中的救命稻草!点燃了他对生命的热情,对生活的希望与憧憬!他愿意放弃部长职位,愿意放弃原来家庭,就为和安娜一起每天吃早餐、、、、、、、、、
其实我很理解,也很支持史蒂文,因为感情对于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我的理解是这样。也正如导演(路易·马勒)的初衷:活得越久,我就越相信情感,而不是理性。
试想,史蒂文下半生要继续在压抑的无爱的枯萎的半生中度过,那太残忍了。
【情感表达】其次是里面的情感表达,很吸引我。
这电影里面最突出的场景就是史蒂文对安娜的情感表达了!俗称他们的感情戏。
全场总共4次。每一次都很特别,让人记忆深刻。
每一次都没有什么语言交流,可以说是没有任何语言交流,全部都是眼神和肢体交流。那种细腻、渴望和默契,表现的特别淋漓尽致和深入人心。
每一次安娜都是“无作为”“被动”“待宰的羔羊”,安娜的这种深度的性受虐倾向是源自小时候的阴影,所以导致她真想“给”,不反抗,只要你需要我只要你爱我就好!
史蒂文就像是一个解读者,解读安娜这本书,并且爱上这本书。又像是开垦者,进入她里面,探析她。互相满足和愉悦!
安娜的毫无抗拒、精致、凝望,史蒂文的被吸引、绅士和探寻,是他们之间的主要互动与模式。
那样的性体验,我觉得可能也只有真正的几度渴望的两人,深入内心的两人,灵魂伴侣之间才会有那样的做爱方式!很疯狂,很危险,很淋漓尽致!
【人物心理】这是第三很吸引我的地方。
安娜到底爱不爱史蒂文,不知道,我也一直不清楚。但是我知道安娜需要史蒂文,需要与史蒂文保持这样的关系。因为她说过不希望被一个人独独占有,所以既不要完全属于史蒂文的儿子,也不要完全属于史蒂文。另外,安娜反问过史蒂文:“如果不是因为你,你觉得我还会嫁给你的儿子吗?”,最后还有,安娜特地把新家的钥匙给了史蒂文,是主动给的,所以说明安娜是需要史蒂文的。或许安娜是爱史蒂文的,只是不想被占有和主动占有。
史蒂文外在看起来是个久经人世的老谋深算的老男人,其实他内在的情感世界和内心世界很单纯,像孩子般,也很可怜孤独,需要人爱。所以遇到自己爱的人的时候,他会那么激进和单纯,奋不顾身,置一切外界与不顾。
最后,也许看过我这影片的朋友会说我支持乱伦,会说我和史蒂文一样自私等等。其实,我只想说我不觉得导演这电影是想表达什么乱伦,反而导演想表达的是深刻的情感可以冲破一切,这就是真理!所以对于很多说这是一部乱伦的电影的宣传,我只能说很肤浅,很鄙视这样的宣传和解读。我也始终与导演一样,认为情感是不分辈分和年龄的,也不分远亲的,这世上不存在什么乱伦,只有某某政治和主义强加的概念词和定义。
谢谢喜欢的读者们!
是的.最后.他注视他们一起的照片.他说再遇到她.她没有看到他,她与其他女人没有区别.
他拎一个装满水果的袋子在欧洲的街道上走.那街道又熟悉又陌生.我想到我时常独自骑车在那样的路上.独自一人.没有其他方式.不说话.与世无争.然后,他回到房间里开始慢慢切一块芝士.切的慢条斯理.他最后说了一段什么话.在那路出现之前.似乎说那些都是值得的.都不会后悔.
激情源自哪里又从哪里消逝.
Oh, Jeremy!So damn Hot!还有年轻的探长,嫩得掐出水。床戏好,结尾处理不俗。女二的戏好,撕逼那场好酷的说!虽然基本是部英国电影,比诺什的英音(找人配的吧?)也太地道,不过整个影片还是很路易马勒。虽然不信星座,还是想说这太天蝎了。个人非常喜欢
“受伤的人是危险的,他们知道怎样让自己活着。”
他再也没有见过她,只有一次在车上,远远看见她抱着一个孩子跟在另一个男人身后,跟任何一个女人都没有什么不同。
他们,是我最喜欢的男女演员。
我看过Jeremy Irons三部电影,一部他睡了洛丽塔,一部他睡了个男戏子,一部他睡了自己儿子的女朋友
海啸般的爱情重伤.他看到她只当她是路边任何一个女人,他看到路边任何一个女人也只当是她.真苍凉.
*他的脸很瘦,是英国男人常有的那种狭窄。 *他身上有英国男人的潮湿气味,雨水绵绵的城市,长年不见阳光,每一棵树都会滋生出霉菌和忧郁。他在街旁走过,潦倒地经过灯光温暖的酒吧,无法成为其中酗酒纵情的一个,只能站在橱窗旁默默凝视,然后离开。 *他具有神经质的美感。手指修长,脸色苍白。 *在主演的电影里,大部分都容易陷入病态的畸恋。 *他是喜欢纵身扑入的人,虽然姿态优雅,依然常常溃败到底。 *他的情欲是黑夜中的潮水,汹涌盲目,但是并不肮脏。 *只
她没看见我,她跟彼得在一起,手中抱着一个孩子,跟别的女人没什么两样。
安娜是黑洞,谁都无法填满她那个永恒丧失的囚困之心。找上这个压抑如饮茶的男主,一下就喷了。自毁的快感,死欲本能力。性爱怕得真美真文艺。
Jeremy.Irons的确是乱伦片的不二人选
男主跟女主相爱得有点莫名奇妙,看对眼就上床的关系是爱情?如果男方承受失去一切的痛苦仍然执迷不悔是可以理解的一种爱情表现,女方始终祸害人的属性是什么爱情表现?尤其是可以同时跟父子俩上床还能表现得很圣女的模样,根本理解不能
“欲火焚身”的完美解释。只有爱欲才会让人遇见结局也赴汤蹈火。朱丽叶比诺什的气质真是独特,换个普通美女估计片子感觉会完全不同。杰瑞米艾恩斯这个畸恋专家!【好帅,求他全套片子= =
故事本身逻辑上就有硬伤,角色也不够丰满,男女主人公的所作所为事出无因,如果非要给剧情的推进找一个缘由,那就是“欲望”。可是比诺什的身材长相和气质,如何能和“欲望”沾上边?倒不如找个金发碧眼高贵冷艳的火辣女郎当女主更有说服力。
哪里是爱情,分明红果果的肉体欲望
情色片拍到这个份儿上也没什么好说的了,朱丽叶·比诺什天生一张高级文艺脸,就算欲火焚身也不会让人觉得肤浅,这大概就是上帝造人时的偏爱吧。这电影充分表达了男人是下半身思考的动物,而女人才是灵肉合一进化链条的顶端。// PS. 看到比诺什出场顶着一头铁T短发,我就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
我们听到她的名字不会感到肉体的痛苦,看到她的笔迹也不会发抖,我们不会为了在街上遇见她而改变我们的行程,情感现实逐渐地变成心理现实,成为我们的精神现状:冷漠和遗忘。但是,其实当我们恋爱时,我们就预见到了日后的结局了,而正是这种预见让我们泪流满面。
或许花开的意义只在于花开,鸟飞的意义只在于鸟飞,一个人消逝的意义只在于消逝。雪中炭,夏日扇,只在一定的期限里发挥作用。鸟尽弓藏绝对是真理。缘分尽了,彼此相忘于江湖,不要拖泥带水。 追忆似水年华的普鲁斯特这样描述爱情的消逝:我们听到她的名字不会感到肉体的痛苦,看到她的笔迹也不会发抖,我们不会为了在街上遇见她而改变我们的行程,情感现实逐渐地变成心理现实,成为我们的精神现状:冷漠和遗忘。但是,他笔锋一转,说,其实,当我们恋爱时,我们就预见到了日后的结局了,而正是这种预见让我们泪流满面。
JeremyIrons,这老男人!
Jeremy Irons到底欠了几辈子情债,《故园风雨后》《洛丽塔》《蝴蝶君》,不伦之恋无休无止。表演太棒,真是太喜欢Jeremy叔了!
比诺什实在是,,太勾不起性欲了。。。随便换个法国女演员都可以啊。。而且,她每个电影的色情场面都那么奇怪。。。真的很励志啊比诺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