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起史上最严重的潜艇沉没事件已载入历史,时间并不久远,各种原因和细节分析资料很多,影片也没有当事国家俄罗斯参与,并且,影片节奏过于缓慢,因此,从观影体验和内涵上,只是一部勉强合格的灾难片,那种灾难片特有的危机时刻、生死关头的紧张和焦虑、与死神赛跑的刺激和张力、希望与绝望完全没有表现出来,这个比较遗憾。
但是,这起事故确实有很多令人唏嘘感慨的地方。
为了国家的所谓颜面和利益拒绝外部援助的将军、新闻会上军官的官腔十足和官僚作风、陈旧破烂没有备件的救援设备,宝贵的抢救时间和机会在毫无意义的浪费,这些情节,都让人感觉到潜艇上的官兵只是一堆可以随时随地被牺牲的棋子,这种画面其实我们也都很熟悉,就不便展开了,印象中历史上还有全艇官兵誓死不上浮的英雄(脑残)行为。
其实想说一个国家、一个集体的尊严和颜面,完全取决于它们对待每个个体的态度,如果个体都没有尊严和颜面,国家哪来的尊严和颜面?
感觉影片最好的部分是开头和结尾的窄幅画面段落,非常感人,尤其是开头部分,很短的时间展示了浓厚的亲情和战友情,当然还有昔日强大的帝国海军的窘迫和衰落,令人唏嘘不已。
十九年过去了,长眠于巴伦支冰冷海底的官兵的子女已长大成人,对这个深深的创伤,国家依然沉默着。
冲着脸叔看的这部《库尔斯克》,太失望了,脸叔全程打酱油,戏份少不说了,电影剧情平淡,平铺直叙,太寡淡了,看完就像喝了一杯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而且很重要的一点这是关于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潜艇世故致使118名船员全部罹难,这个故事应该让俄罗斯人拍会更好,一群英国人,德国人和法国人操着一口英语演俄罗斯人,太出戏了,而且电影感觉在黑俄罗斯,俄罗斯是唯一一个被欧美国家排挤在外的白人国家了,要是普京看了这部电影,一定会正面刚,说这部电影是一部烂片! 在政治利益和国家荣誉面前,你会发现人命微贱,集体主义的意识形态总是教导大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牺牲个人利益!所以为了大国形象,为了掩藏一些见不得光的秘密,有些医生也就是无可避免的历史悲剧,人命有时候真的一文不值! 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2000年俄罗斯的核潜艇库尔斯克号在北冰洋海域爆炸,艇上118人全部身亡的重大事故!
一
向库尔斯克号上的死难者默哀。
往生者往往不能说话,活着的人为了各自的立场肆意地把他们的故事搽脂抹粉,迎合某种特定口味人群的爱好,正如前人所讲的,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二
俄国人的灾难片,西欧人来拍。难怪在观影的时候有一点不协和,一群俄国水兵讲的是一嘴的英语,这个场面确实有违和感。虽然是文艺片,不是记录片,但既然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似乎要尊重下历史比较好。
也许是我比较较真,光这个语言,就让我楞神了半天,还专门查了一个这本电影到底是哪国出品的,结果是果不其然。给我的感觉就是看抗日剧里听到日本鬼子一口标准的中文那样滑稽!
三
整个故事让人生疑惑。
本来观影是一个没有意识形态立场的娱乐活动,但是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让我看到了导演满满的意识形态。你看,讲故事也是有立场的。王子和公主是西方的童话,东方人在里面就是小丑;东方文化中胡人就是鲁莽的,不能和中华平等交流。西方的导演讲一个俄国人的灾难故事,调子如果不往他所希望的那个方向去,那真的就是母猪上树了。
满满的恶意!
恶意一:
据说,库尔斯克号上的人都遇难了。虽然看介绍下船尾的人存活时间比爆炸发生地方的人多几个小时,那也是打捞上来的推测。潜艇如果在深海发生海难事故,整个艇上的人存活机率是极低的。但是在这本片子里,观众看的是只要俄国高层不是那样官僚,后面这几个水手还都有被救的机会!这样的恶意充斥在整个电影里,让人感到相当的不适。这到底是灾难片里,还是西方的黑俄宣传片?
恶意二:
我没有考证过,这个电影故事的真实性,但稍微偏离我自身的常识。因为在水下,生死就是瞬间的事情,但是编导硬生生把这个时间拉长,这个到底有实在的证据么?
电影甚至还演到了俄国救援潜艇先后三次可以救援,只是设备问题才导致失败,而俄国海军大将拒绝英国人的救援更是耽搁了时间。
哈哈,笑死我了!一个英国海军上将表现的比俄国人还要关心俄国水兵的生死。他怎么不去扮演上帝呢?
英国人、法国人,只要是他们一伙的,都是那么人道,没有国家的,民族的利益,都是普世的;而俄国的,中国的,则都是不把士兵的生命放在眼里,在高官眼里只有国家的利益。
导演无非就是想挟带这点私货吧!
恶意三:
妇女和儿童永远是控诉邪恶政权最佳的工具。
救援潜艇听到钢管的敲击声,于是专业的救援队才出发,而且艇上有人存活的消息,马上就有人传到女主角这里。然后家属们欢呼了,观众们的眼泪下来了。而邪恶的官员们拒绝证实这一则消息,于是人群愤怒了。
这个是神马逻辑哈。
如果是法国或者英国的潜艇出事,受难者家属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确切的消息?这可真的是比军情六处还要军情六处!
俄国人的新闻发布会,妇女进行控诉,在退场的时候竟然还会有特工直接用毒针把人给杀了。看到这里,实在是为编剧的智商捉急!
为什么说满满的恶意,就是在这里!
电影并不是想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他们是在编故事。这也是为什么说之前的水兵们求生充满荒诞一样,当最初的原点已经偏离的时候,后面的一切均是为了自圆其说罢了。
最后孩子仇恨的目光,拒绝与大将握手的勇气。套路真的是娴熟,可是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结论:
在这本电影里,我只看到了某一群居于西方意识形态下的人满满爆棚的优越感。所谓的党同伐异,和他们一样的,即其族类,与他们不一样的,在扣下普世价值的帽子下大肆抨击。
可是人类竞争是什么?
是人类里族群与族群的竞争。不否认西方文明给整个人类带来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个高度是全人类的,也应该是全人类共享的。
可是能够抹灭族群与族群的竞争吗?
抹灭不了的。正如有人说,你是一头大象,老虎们自然不会放过你。能够跟着西方文明混得好的,要不是小老鼠,要不就是他们的族群分化出去的分支。
俄国人曾经想要融入西方世界,可惜它是体积太大,最后还是选择走了目前这条道路。
这是唯一的必然!
所以这不是一本拍给俄国人看的电影,它只是西方人的傲慢!
我只能说我们国家的某些网络生物真的很幽默~看完切尔诺贝利说老美黑苏联,看完库尔斯克说西方集体黑俄罗斯;中国一句老话: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真的感叹这类生物的文化程度,在这里也不谈切的话题,纯说库尔斯克的,都2020年了,信息很公开了,当时就是巴伦支海100多米深的地方,号称苏联时代可以在6500深搞事情切被100深的救援给难倒了!的确如某些生物说的他国的救援肯定是有目的的,切问你愿意为一个为自己没血缘关系的人干一件有风险没好处的事吗?人可以立刻救援,其他的可以谈可以拖,怕国家机密泄露也是放屁!潜水员都是自带扫一下就能解析的生化眼?!面子问题占了大比例!典型的和穷人那种请客吃便宜的怕人看不起的沙雕思路!那年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海军都不敢用过氧化氢鱼雷俄罗斯偏用。。。用的还是过期的伪劣商品!这样的国度有着这样的军人真的很lucky!只是那些牺牲的hero真的是悲剧!去年的14名潜水员牺牲又是重蹈覆辙。。。某些沙雕还冠冕堂皇的说军人为了保护国家机密作出牺牲是应该的。。。拜托什么年代了。。。切问你一句现在让你去武汉前线你敢吗?!别站着说话不腰疼!
这部电影看完就一个感觉——愤怒,尤其是当我知道这不是故事而是事实的时候就更愤怒了
这场悲剧从来就不是天灾,而是彻头彻尾的人祸
首先,事故是由一颗鱼雷引起的,而这颗害死了一百多条人命的鱼雷在爆炸之前已经出了问题,明知道有问题却不去解决,为什么呢?因为要按照操作流程和上级命令行动,太TM可笑了,原来人命跟流程命令比起来如此轻飘飘
然后,开始救援,我可以理解面对这种突发事故一开始是没有太多信息可以对外公布,也可以理解突然要救援,很多东西一时半刻没办法立即就位,但TM的连个备用电池都没有,所谓的军事强国是不是太可笑了,如果这种事发生在二战以前,发生在第三世界国家,那么或许情有可原,但2000年啊,俄罗斯啊,有脸说是发达国家??
再然后,那么多国家排队等着给你们救援,方案都给好了,只要几个小时就能把你们自己的战士救回来,连帮忙的条件都没跟你们谈,一分钱都没要呢,你们居然拒绝了,因为怕泄密……what,就你们那破船,泄个屁密,就你们那破救援技术,已经够全世界嘲笑你们到地球毁灭了,你们还有啥可拒绝的,你们的脑子是被海水淹坏了还是被北极圈冻住了
结果,悲剧悲剧悲剧,所有的人都死了,该死的不该死的都死了,我相信最后的那二十多个人如果在天有灵,他们一定希望在爆炸的第一时间就死掉,多活的那九十多个小时完全就是一种煎熬,在逼近的绝望中等待死神,还不如什么都没意识到就结束了好
看完以后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愿意花百分百的时间精力物力财力去研发一个能致人于死地的武器,却不愿意花哪怕千分之一的部分去想一下怎么救人,人们制造核武器核潜艇航空母舰,却连一块儿救援艇的电池都没有,对了,也不能说没有,那些电池拿去给富翁们看泰坦尼克了……人命到底算什么,值多少钱?当人命遇到制度规则命令的时候,它不值钱;当人命遇到国家尊严的时候,它不值钱;当人命遇到国家秘密的时候,它不值钱;当人命遇到了有钱人的消遣喜好的时候,它依然不值钱……那么人命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值钱一次,也许当它消失的时候吧,毕竟买一个墓地,一个骨灰盒,办一场葬礼可是所需不菲
也许有的人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慷慨激昂,说人要先为大家然后才能为小家,那是战争年代,如果在和平年代都没办法拥有一个小家,那么大家还算个屁
这几年的新闻里我们依然常常看到牺牲看到悲剧,当我们为了那些逝去的生命惋惜的同时,是否该先想想如何提高我们的救援能力,当然,这可能永远只是我的美好幻想了,毕竟世界的竞争从来都只看谁比谁富有,谁能先弄死谁,为什么要救援呢,人命又不值钱……
潜艇的仪器上是俄语,遗照上是英语,说明剧组还是淘了点东西出来。这次事件无疑是个悲剧,但是导演的立场从开头就看得出来,可怜某些评论区的呆头还真信了。我们大致回忆一下,国际油价的上涨是在伊拉克战争之后,而这时的俄国还在因为苏联的解体慢慢的回气,所以这和慈禧拿钱做寿可不一样,慈禧好歹也是有钱的,但俄罗斯是真穷。另外很多人也意识不到库尔斯克号的价值,且不说该艇当时是否已经过时,单单它已经过时就已经是很难泄露的情报了。片中俄军将领的保密很明显是由于潜艇本身的原因,某些恨国党上来就将毛子等同于我国,然后在他们身上发泄对官员的愤怒。说到普世价值,什么是普世价值?是你有可能生在中国,有可能生在美国,也有可能生在叙利亚,在这些比较中中国可能不是最好的,但中国至少做到了些什么。恨国党的理解是什么?我生在中国,恨不得生在美国,我即便生在中国,也要过的像美国一样,如果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就是国家欠我的,对不起我,这种普世价值简直是要求实现地上天国。可惜生活就是这么无奈,好的生活是要一步步去争取的,往前不走,躺着胡闹,又能够得到些什么呢?伊拉克的民主选举,还是来自利比亚的自由?
一看演员表有闷骚的马提亚斯蜀黍,立马来看。西方拍了部电影指责俄罗斯因为政治原因不接受救援,嘿嘿以为大家都傻子相信救援本身单纯是救援?无论怎么说,为了那些海军小伙子和他们的家人觉得不值,这不是某一国政府的罪,而是全人类的敌意的罪。
雖用歐洲實力演員也因應發生的年代帶點類紀錄片的手法,但俄國事件卻用歐洲人英語演....整個失色很多也讓人難入戲略可惜。
新兵的小手不能抖......
香港票房很好 忍不住去看 這是什麼奇怪的組合和設置呀 丹麥導演 俄羅斯背景的故事 法國演員英國演員主演 大家還都講英文 一唱歌就俄語 媽呀我好亂 看完明白票房不錯的原因 要能夠令所有人什麼都看得懂真的不容易!完全沒有不明白的地方 淺顯易懂 老少咸宜
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爆炸沉没真实事件改编 论人是怎么对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世界渐渐失望的 最后小男孩眼里的恨意有点震撼 ps 打酱油的科林叔还是一如既往的帅........
因为国情基本一样,三观基本雷同,所以我们似乎很容易理解剧中各种人、各阶层的行为逻辑,太真实了这片子,现实到残酷。并且,这种现实事件,还依旧不断地在你我身边上演。
俄国人的真实事件找一群欧洲人用英语演还是有点违和。剧情流水,节奏平淡,片子没什么重点,总的来说非常一般。即使不知道这个事件,看了开头也能猜到结尾。导演本可以下手再狠一点,用力讽刺一把当时的政局,结果就这样一笔带过了,未免有点可惜。
本以为只是新版U-571,却不是预期的剧情走向。结尾很有力量,感觉看10部开心麻花都缓不过来……
依导演的能力,其实可以做得比这好吧?现在看来完全是一部标准样式的灾难片,平铺直叙,亮点稍欠。另外全程英文对白是什么情况,这不是俄罗斯的故事么?
作为电影来说,拍的比较平,比较偏剧情片一点。似乎有点黑俄罗斯的意思,不知道整个故事是不是全都照实拍的。看完查了下资料,当时潜艇后部的幸存者活了8个小时,这电影里给人感觉是好几天。
为这样的领导卖命,真是悲哀。没有家,哪有国。
7/10 像是更加national,less international的海底版《天空之眼》;同样是Dogma95,温特伯格走上了和von Trier完全不同的道路,似乎是关注于人在不同社会角色下的善恶,善恶由个人的权利阶层意识,对国家形象的考虑等所谓“大局”而被限制甚至强行改变 - 细思极恐,不知道政府是否会在类似事件上对群众撒谎;不握手的一幕看得太痛快,装模作样的来自上级的“慰问”,除了使得上级部门自己有一个道德缓冲,并没有对受害者家属的积极影响,且明理者:还不就是你们这帮混蛋;Matthias Schoenaerts也算是变成了Vinterberg的muse
英语占领全世界系列。
为啥一个俄罗斯发生的事件,要一帮人用英语演,而且明显带有很浓重的政治倾向,战斗民族的人民恐怕看了会不开心,一帮德国法国英国美国人拍的视角,必然把毛子的官僚放大,把我大英皇家海军拍成正义爸爸,一部没有任何力度的电影
致远舰的炮弹,老山前线的火箭筒,库尔斯克号的鱼雷。。。
法国、比利时合拍的电影,讲述的是俄罗斯的故事,全程使用的语言却是英语。影片中也是大牌云集,故事整体框架不错。库尔斯克事件,其实就是制度之恶,在那样的体制之下,也是必然发生的。“你们的儿子参加海军,就是要保卫国家的。”“我们养大孩子,不是为了让他白白送死的。”一个将制度置于个人生命之上的国家,是很难让人去热爱的。
多少还带着点政治倾向... 洗脑总是这么悄无声息的。 影片拍得不错。4星
有一个快乐的胖子朋友是多么的重要,他可以在深海100多米冷得要命的时候给大家讲关于北极熊的冷笑话
我以为他们可以得救的
基本还原了人类史上夺走118条鲜活生命、至今最严重潜艇事故的几个关键节点。事故虽然是必然里的偶然(那款自爆的65-76型鱼雷的确是存在很大隐患),但艇尾23个人最后被溺亡却是彻头彻尾的人为灾难。大国面子、政治至上、冷战思维凌驾于人性之上,人命如草芥,把本该能回家的父亲、丈夫或儿子们,推入无底深渊。最后葬礼上几个孩子对政府代表拒绝握手的细节,非常到位。“我只是你生命里的一瞬间,而你却是我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