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工记分,按劳分配。记工员可是个得罪人的活,要不要讲人情?遇到老熟人老领导亲属消极怠工该怎么办?仲星火问人什么时候才会没有私心,我的答案是人永远都会有私心,但只要充分发挥人民监督舆论监督,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就可以抑制私心。就像人体内永远都有细菌和废物,但只要免疫系统正常工作,人就是健康的,并不需要消灭细菌。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分化,消灭腐败等等同理。不断革命论。就像教员讲的,wg要年年搞月月搞,组织单位是革委会。
观《李双双》有感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初看总是赏心悦目的,然而,当揭开那层面纱细看深究时,就会发现所谓的美好只是一种浓墨重彩下的浮华,美好背后,更多藏着虚伪和荒诞。 初观《李双双》,禁不住被那种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所吸引,电影以农村为背景,利用山清水秀、草长莺飞、犬吠鸡鸣等一系列农村风光营造一种自然、恬淡、静谧的乡村生活氛围。 对现代高速生活下的人来说,这种氛围无疑是一种心灵的慰藉,一种灵魂的净化,令人憧憬,令人向往,恨不得归隐于那一派田园牧歌里,仿效陶潜过起“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闲游生活。 除此之外,李双双与孙喜旺那种传统的平淡的爱情无疑也是大多数男女所神往的,它既没有充斥当今男女之间的香水、钻石气息,也没有男女婚嫁所秉承的“三有”政策,而是利用生活琐事来反映朴素真挚的爱情。
该剧也是一部有关妇女解放的电影,李双双强悍、果敢、率直的处事风格及其与孙喜旺生活的点滴似乎都可以捕捉到她不畏男权,硬要撑起妇女半边天的勇敢形象,如她带着妇女修渠这件让男人们惊叹的事,还有敢于将自己的意见写出来贴在公告栏里这种大胆的行为。表象上,这些都是有一定的妇女解放意味的,然而这种的解放是所有的事情无论好坏对错都跟着党走的解放,是踩在党这个巨大的肩膀上,以党为基准、以党为靠山的。当孙喜旺因李双双多管闲事得罪人而离家出走,她终于一改强悍形象,脆弱的伏在书记的肩上痛哭。所谓解放,我想应该是从个性精神上的根本解放,从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制中彻底解脱出来。而李双双虽摆脱了封建男权主义的压抑,却跳入了另一个对象——党的怀抱,这是否是另一种层面上的个性束缚、精神压抑呢?李双双这种舞着党旗自以为已经解放了的妇女事实上根本从来就没有真正解放过。 《李双双》这部电影,因着它浓厚的生活气息流传至今仍有人愿意一览。剧中美好的幸福生活只可以作为一个乌托邦的美梦,在60年代是不会有的,就算在当今,那样的农村生活那样的李双双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只可以存在在银幕里,那些所谓的美好,只有蒙上一层面纱才可以看。因为它美好的背后,有的只是一片虚无与荒诞。
女性解放 地位提升
自由恋爱
农村生活题材 自由明快 生活气息浓厚
成功塑造了李双双这个勤劳勇敢能干的农村妇女形象
以李双双为代表的农村妇女们尝试着在家庭与劳动中寻找平衡点 妇女们走出家庭 冲破旧时代的藩篱 提升着个人的生存价值
以喜旺为代表的大男子主义 从做饭婆 管家婆到“双双同志”的转变 做好人怕得罪人到被双双教育幡然醒悟的转变 影片肯定了妇女的价值
若要仔细探究 这样的人和事在生活中或许并不常见
但生活确实需要这样的轻喜剧来润色
今天要分享的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中国60年代农村题材片杰作——1962年黑白故事片《李双双》的详解字幕。
微博(内含某-盘-链-接):
//m.weibo.cn/5445337343/4764265980106570
AcFun播放:
//m.acfun.cn/v/?ac=34665651&sid=734f8a2801d272ca
另外,在本人公众号“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窗口发送“李双双”三个字,即可获取文件。文件的列表如下:
(1)无字幕片源,胶片精致修复版。
(2)压制好的硬字幕版。为保证原始清晰度建议下载到本地后再进行观看。
(3)李准的小说集《李双双小传》,作家出版社,1961年6月。该书的第一篇是《李双双小传》,后边还收录了作者写的其他小说。
(4)《李双双——从小说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8月第2版。这本书我自己买的是1963年9月第1版,作为制作字幕的主要参考资料,但在网上只能找到1979年版本的pdf。按1979年版的重版后记,这个版本与1963年第1版的区别是:图片部分因为遗失而无法完全复原。两个版本的文字部分应该是一致的。
(5)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河南省编辑办公室 主编的《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二夹弦音乐(征求意见稿)》,共上、下两册。主要参考了下册第582页~第625页的《货郎翻箱》唱词剧本,影片里的《货郎翻箱》与该书的版本存在差异。这次特别感谢网友“dire 70”帮助听辨影片里的《货郎翻箱》唱词。
①《〈李双双〉——从小说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9月第1版。
②《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二夹弦音乐 征求意见稿(下册)》,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河南省编辑办公室。
欢迎关注本人公众号:
我国著名导演吴贻弓先生于9月14日凌晨不幸逝世,使中国失去了一位卓越导演,中国影迷失去了一位高呼“电影万岁”、创建“上海电影节”的杰出电影人。为纪念吴贻弓先生,我专门重新观看了鲁韧导演、吴贻弓副导演、李准编剧,1962年拍摄的电影《李双双》。
这是一部老电影,距今已快60年了,但仍不失为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对当代中国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该片以“大跃进”为背景,通过快言快语、敢说敢做的女社员李双双同胆小怕事、一团和气的丈夫孙喜旺,同心术不正、爱占公家便宜的孙有夫妇,同心浮气躁、不能脚踏实地的副队长金樵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命运变迁,表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妇女爱国爱社爱队爱家的精神面貌。那时的农村,经济虽然仍很落后,劳作仍很艰辛,生活仍很困难,但农村的新气象、新面貌、新精神却打动、吸引、感化了亿万观众。对比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工程中的新房新屋、水泥马路、汽车摩托、互联互通等等,当时的新农村可谓是小乌见大乌,有着翻天覆地的差异。但毋庸置疑的是今天的新农村,除了华丽的空壳之外,没有活的灵魂,其灵魂又到哪里去寻找呢?
《李双双》这部电影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拍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即双双的觉醒、双双的责任、双双的爱情、双双的胸襟,新农村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新主人——“双双”们,才有了新思想、新生机、新价值和新天地。
双双的觉醒。李双双是新中国的一个普通妇女,接受过识字启蒙,但文化水平十分有限,日常生活中连“钥匙”、“孩儿”都不会写,只能以图画代替。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春风也吹进了她的心田,复苏了她被压抑了几千年的主体意识。李双双决定从伺候男人的床铺边、锅灶旁、水塘边走出来,到生产一线参加劳动,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她的想法遭到了喜旺的反对和一些村民的嘲讽,但她毫不气馁,团结一批志同道合的姐妹一起开进了修渠工地并取得骄人成绩,让那些风言风语者刮目相看。
双双的责任。“大跃进”运动,使村民一夜之间变成社员和队员,每家每户的小生产变成了以生产队为单位的大生产。但孙有夫妇等队员的小农意识仍很严重,占公家便宜手长,出工干活手短,令李双双十分反感。当孙有老婆将公家木板偷偷带回家时,被李双双当场揭穿并引起乡邻围观。喜旺怱怱赶来,责问李双双“你凭什么管人家?”李双双果断地回答“凭我是公社社员。”随后,李双双又发扬主人翁精神,写大字报批评队里记工分马虎,影响了队员的出工积极性。当面反对给金樵家记补助工分,以免影响干群关系。严厉批评喜旺不敢公事公办,顾面子,做老好人,影响记工分的公正性。正是她这种不同寻常的责任感,赢得了领导的信任和群众的支持,李双双由普通社员升为妇女队长、副队长,带领全队队员大干快上,夺得秋季粮食大丰收,让喜旺们不得不暗中称啧。
双双的爱情。片中无法看出喜旺与双双组建家庭是自由恋爱,还是媒妁之言,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结婚之前,没有经过恋爱。虽然两人性格差异较大,但基本能够夫唱妇随,相安无事。新中国成立后,压在中国妇女头上的神权、族权、夫权三座大山虽被推翻,但还有一些余石仍压在妇女的身上,从喜旺将衣服摔给双双洗的动作,从喜旺开口闭口“屋里的”、“老娘们”的口头禅,从喜旺得知双双到水渠工地劳动时的恼怒,从喜旺回家躺炕等饭吃的姿态,从双双不听规劝,喜旺一气之下离家出走的行为,都可以看出喜旺骨子里的大男子主义。但通过两人吵吵打打,打打吵吵,合合分分,分分合合,两人的关系和感情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喜旺对双双的态度,从瞧不起到暗吃惊到刮目看到由衷服,我们可感知到新农村妇女的地位由不平等到平等的过程,感知到新农村男女夫妻由相夫教子到相亲相爱的过程。正如喜旺对二春和桂英所说:觉得双双心越来越好,人越来越漂亮了。
双双的胸襟。李双双是一个心直口快之人,刀子嘴,豆腐心,为了生产队的利益,不管是领导、邻里、姐妹甚至自己的丈夫,她该反对的反对,该揭露的揭露,该批评的批评,该漫骂的漫骂,从不遮遮掩掩,而求一吐为快。但她从不计仇,从不结怨,心无私利,胸怀坦荡。该帮助的帮助,如放弃吃中饭时间帮大凤摘完没摘干净的棉花。该出手时出手,如帮助桂英在村口将来相亲的司机小王劝回城里。该妥协的妥协,如喜旺一意孤行随队里运输队进城,赌气不回家时,她不计前嫌,带着女儿去接喜旺回家,重归于好。这一切都表现了双双集体利益至上的高尚情怀。
1996
评工记分,按劳分配。记工员可是个得罪人的活,要不要讲人情?遇到老熟人老领导亲属消极怠工该怎么办?仲星火问人什么时候才会没有私心,我的答案是人永远都会有私心,但只要充分发挥人民监督舆论监督,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就可以抑制私心。就像人体内永远都有细菌和废物,但只要免疫系统正常工作,人就是健康的,并不需要消灭细菌。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分化,消灭腐败等等同理。不断革命论。就像教员讲的,wg要年年搞月月搞,组织单位是革委会。
中国农村片在其理想化阶段最经典、最具范式意义的作品,轻喜剧,有浓烈的教谕色彩,展现出对理想化的社会主义景象的想象式营造:“一个目标一致,干劲冲天的时代,一个把农村妇女从繁重的家务事里解放出来,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国家的集体生活中去的时代。”挑战男主内女主外的空间等级、劳动也是一种光荣且愉快的经验(此观念通过戏剧化的营造和演员健康干净的身体状态而传达)、村庄即是一个完整可控的社会主义空间(无全景/鸟瞰)。妇女能顶半边天,忽视生理差异的性别平等以喜旺最终对双双在公共空间里的身份认同为结。时代理想憧憬的美好产物,始终洋溢着浪漫主义式的集体情怀,人物塑造和在冲突中的成长历程都出乎意料地完满鲜活。将其与后续的《二嫫》相比较,可以发掘出一个过去时代的憧憬在哪里没有成为现实,而为什么这样的憧憬会继续萦绕徘徊。
非常好看,非常洗脑,可是说到底李双双的魅力不过是在于人治至上法制缺乏,不顾人情的神人在共产主义精神中总是金光闪闪的。
贾霁在《新题材 新人物 新成就》中分析了影片《李双双》在题材、形象塑造上的成功之处。在题材上,选择了新农村生活中的日常小事,以小概大。形象塑造上总结出四点可借鉴之处:(1)从夫妇关系,从两人思想性格冲突上来刻画人物,展示形象;(2)通常日常生活冲突来反映现实;(3)表现人物的成长历程;(4)在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上刻画人物。//妇女能顶半边天//浓浓的意识形态气息也算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了
小扁担啊三尺三,喜旺媳妇不简单,偷拿公物她会管,修筑水渠也争先,工分更是盯得紧,心直口快怼当面,甩脸翘家全无惧,妇女能顶半边天。不~~在本片中是顶了大半个天!……张瑞芳确实太过强势,而且比仲星火大了六岁,使得受委屈哭鼻子娇弱小女人面的性格刻画欠缺说服力。但导演鲁韧选择将夫妻之间情感紧密而立场分歧作为主视角的确是个好的叙事策略,它让这个原本没有太多移情与冲突潜质的故事(因为金樵孙有俩家的毛病太类型单维和时代局限)突然焕发出了持久而生动的艺术活力!
六十年代的电影和文革期间的电影故事架构有些类似,区别在于一个强调阶级斗争势不两立,而另一个却用轻喜剧的形式简单化解,当然六十年代的电影更贴近生活,片中还有年轻人谈恋爱。
仲星火很棒诶
小时候看得可开心了,乐的叽叽嘎嘎的。
比原小說好看太多了,在當時看來有不少解放婦女的先進意識,且淡化了小說中政治掛帥歌頌人民公社的傳聲筒感。仲星火一貫的老好人形象深入人心。
“吃吃捞面条~”
1961年拍的,受时代束缚,能拍成这样,很牛逼了
先结婚再恋爱,夫妻双双把家还
这个电影不是《李双双》的吗?为啥张瑞芳的名字要排到仲星火和茂路后面,只能是第三?就算孙喜旺是男主排第一情有可原,那么老耿伯算啥?很重要吗?
做女人就该爽快火爆如李双双!故事,人物都很丰满,布景都十分用心,60年代的黑白片,今天看也很出众。
追求女性解放却沦为政治运动的工具也好,人性乌托邦也罢,都不能抹杀这部电影的艺术魅力,开创农村喜剧先河,表演上佳,风格朴素自然充满泥土气息。
好看!而且喜旺演得太好了。
小时候只记得李双双的泼辣可爱,重看有了新想法。在50s60s同时期的电影里,不是只有日本电影里男性凝视中女性的细密隐忍,才算得上艺术,才真实构建了女人的第二性。通过性别想象营造的悲剧感是女性,朝气蓬勃的爽朗也是女性。不拍被压迫被扭曲的部分,去拍直接可以做到的部分,拍一个女人可以做成什么,比她不能做成什么,是一种“解放”的魅力。如果身为女性,却不肯承认某个历史阶段里女人真实的蓬勃,一律打为文宣工具,恐怕会看轻了女人,也看轻了时代。更何况,本片的镜头语言真的很棒,值得五星。
在远离那样环境的时空看这部电影,所做的解读是对文本的解读还是对自己的解读。
这是艺术工作者们在讽刺喜剧和歌颂喜剧都无法立足之后选择的一条中庸之路 虽然艺术受到政治的牵连与压制实属不公 但也正因为有了时代的印记 才创作出了多样的喜剧样式 作为生活喜剧的代表作之一 《李双双》小讽小闹 抓住人民的道德素养而不触动国家的政治根基 这是艺术对政治的妥协 也是艺术家们的另一种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