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霞
来源: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
塞尔维亚导演斯尔丹·戈卢博维奇的第四部电影《父亲》(中文名《漫漫寻子路》)去年在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获得了观众奖和陪审团奖,被认为是戈卢博维奇目前为止最好的、最复杂的同时也是极简的电影。
年底露面海南电影节时,此片更是备受内地学者和影迷关注。值得庆幸的,这部胶片电影已通过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正式登上中国大银幕。
后南斯拉夫时期的塞尔维亚电影经历了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去巴尔干化”,也即试图摆脱库斯图里卡和德拉戈耶维奇等大导演在上个世纪90年代确立的一套享誉世界的电影语法——
将政治动荡与种族冲突置于日常生活的野性与暴力中,以夸张、怪诞的形式自我异域化,以传达一种没有出口的历史宿命感。
2000年后涌现的如戈卢博维奇等一批巴尔干半岛上的年轻导演们则致力于进入战后现实,并且有意引入好莱坞的类型片模式和戏剧性情节,以置疑遗留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等级制度。
例如戈卢博维奇最初的两部长片《绝对一百》(2001)和《完美设陷》(2007)都是将故事装在了惊悚犯罪片的叙事架构中。
进入第二个十年,戈卢博维奇开始转向,不管是三线时空交叉的《涟漪效应》(2014),还是第一人称叙事的“零度”故事《漫漫寻子路》,创作源起都是发生在塞尔维亚的真实事件。
特别是《漫漫寻子路》,以突出的纪实性与社会性,展现了一个塞尔维亚的肯·洛奇式的故事,讲述了一位父亲的贫穷和坚持。
英国《每日银幕》评论此片是将底层男人卡普拉式的声势置于了达内兄弟的心碎故事中。
以达内兄弟为代表的社会电影,往往提出这样一个叙事核心:如何在社会关系暴力中生存?
影片的原型故事是一个叫乔杰·乔克西莫维奇(Đorđu Joksimoviću)的父亲,面对官僚主义的高墙,决定从克拉古耶瓦茨(Kragujevca)步行几百公里到首都贝尔格莱德,向主管部门投诉当地社会服务机构,为夺回孩子的抚养权而战。
为此导演戈卢博维奇约见了乔克西莫维奇,并花好几天时间与他在一起,对事件和人物加深理解。于是,继《完美设陷》之后,《漫漫寻子路》再次讲述了一个需要帮助的父亲如何付出所能地奋力赎回自己的孩子。
戈卢博维奇说,这部分呈现也是他献给他的父亲普雷德拉格·戈卢博维奇(Predragu Golubovicu)的。
父亲的沉默
个人与体制的关系,是世界电影中的一个经典叙事内容。影片里可以明显地看到个人与体制在对峙与冲突中呈现的黑色与荒谬,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最近十来年的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
《漫漫寻子路》的引发事件非常爆裂——影片第一个场景用了3分钟时间逼视着一个濒临崩溃的母亲,她的家庭已饥困难继,为讨回工厂拖欠两年的薪水和遣散补偿金,她携子当众自焚。
然而这只是个开始,实际上此后父亲尼古拉所面临的局面,才更加令人绝望。尼古拉的家庭没有因妻子的极端自戕得到政府部门或社会机构的关注与救助,相反,作为丈夫和父亲他被质询,被进一步置于更加无望的深渊里。
当尼古拉从做临时工的林场奋力跑步赶到事发工厂后,却先后迎来了警察、医生与社会福利中心对他进行的卡夫卡式的查问与判定,而尼古拉的原罪就是贫穷。
在这几场室内戏中,父亲与他者的关系,通过镜头俯仰、门框构图、景别大小以及非传统剪辑,清晰地描摹出官僚与腐败下的受害者与这个体制的不平等关系。
片中助理部长坐在贝尔格莱德的政府高楼里轻描淡写地说:贫困是对儿童暴力的一种形式。
这种逻辑实际上是将贫困的责任全部抛给个人,它成为体制进一步剥削弱者的借口。
应该说,贫困是对贫困者暴力的一种形式。而父亲的悲剧,还不仅仅是贫困本身,更在于无法掌握语言来为自己的贫穷辩护。
大多数情况下,尼古拉对别人的问话或者评论,都难以做出反应,看上去木讷沉默。除了来自体制的虚伪冷漠和麻木不仁,还包括试图同情他、帮助他的旧同事、乡亲,甚至陌生人为他的处境开出的各种处方。
言语滔滔的人们前前后后出现在尼古拉的旅程里,但是他们似乎都置于尼古拉的世界之外。
饰演尼古拉的戈兰·波格丹(Goran Bogdan)将人物不必要的细微动作降到最低。与他人共处的时候,尼古拉总是一张绝望、僵硬而又顺从的表情,往往在麻木中间或一轮的眼神,似乎永远丧失了愤怒的能力,罕见的情感闯入,也是为了突然死去的流浪狗以及突然被人像对待流浪狗一样施舍食物而哭泣。
这让他大大不同于肯·洛奇的人物。然而,在尼古拉疲惫的身体语言中却蕴藏着周围那些首鼠两端的灰色人物身上所没有的力量,那就是他朴素地坚信:作为父亲,他有权利和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
影片的意识形态并不在于揭露官僚主义明目张胆的腐败,并将父亲看成腐败国家的受害者;
而是要讲述一个在经济衰退、工业化转型失败、农村破产、失业率常年高居不下的现实社会里,还可以有一个奥德赛式的人物,在极端困境中,仍然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付出与牺牲能得到回应。
导演说,这一精神画像得益于沃纳·赫尔措格在《冰雪行》中一段自述的启发。
赫尔措格坚信徒步从慕尼黑到巴黎看望朋友,能让朋友的病好起来。导演认为,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一定有他自己不可动摇的动机。
父亲的三百公里
如西西弗斯一样,尼古拉这个人物的行动力似乎就在于作为父亲的绝望与决心的相互作用中。
这支撑着他三百公里徒步穿越这个国家,从荒野乡村,到后工业废墟,直到玻璃幕房式耀眼的首都,成就了影片主体的第二幕。
五天五夜的穿行与两天两夜的政府楼前的苦等,尼古拉经历了身体上的筋疲力尽和饥饿的极限,这无疑让他的“父亲之旅”带有几分宗教色彩,尽管他的孩子们无须知道他在为他们而战。
在这个文德斯式的穿越废墟的“公路片”段落中,父亲与空间的关系呈现出与第一个段落全然不同的方式。
尼古拉大多时候被置于近景的景深镜头中,或者位于大全景的纵向或横向的三分画面的正中。
以表现人物接受这个被历史与现实不断抛弃的空间里的全部内容,因为他可以专注于痛苦,耐心向前,绝不放弃。戈卢博维奇说,他想展现在苦难和逆境之后靠自己站起来的尼古拉的样子。
导演的摄影搭档亚历山大·伊利奇(Aleksandra Ilića)在超16毫米胶片上拍摄了此片。视觉上追求数字革命前的电影所具有的结构、对比度和深度,以保持一种无可辩驳地扎根于当下时刻的现实感。
影片在普里博伊、扎耶卡尔、克尼亚泽瓦茨周围等几个地方拍摄,将塞尔维亚境内全然不同质感的空间连接在一起:贫困的乡村社区、废弃而丑陋的后工业巨型建筑、危机四伏的首都郊区、明媚动人的秋日荒原、历史遗存的乡镇集市等。
导演借助于尼古拉对塞尔维亚从南部乡村到首都的一步步丈量,重拾现实主义,并抛弃所有戏剧性方向或者寓言式发展。
尽管一路上,尼古拉的身边出现过几种动物:亲近人的流浪狗、擦身而过的兔子、让路而行的狼群,但它们并没有形成如影片《被涂污的鸟》里那样极端的意识形态隐喻。它们只是作为尼古拉与人的关系的对比。
相比那些剥夺者与围观者,这几只在尼古拉的行程中淡然闪过的动物,更能跟他的内心情感建立关系:共情的、好奇的甚或试探敌意的。
影片结尾突然转向,尼古拉重新回到日常生活空间,却发现乡村社区的邻居们搬空了他房子里的所有东西。
这种巴尔干战争期间就经常发生的极端现实,天然夹带着无可奈何的荒诞感,导演却继续以克制的方式,避开它的喜剧色彩。
在最后十几分钟内影片中的人物全然沉默,父亲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捡回桌子,椅子,盘子,没有表情,也没遇到反抗。
最后他坐在空荡荡的餐桌前,看着凑齐了的四把椅子,开始吃饭。日常的延续,才能保证一个家的信念,父亲尼古拉虽然失去了一切,但仍然坚信寻回一切的可能。
这是戈卢博维奇式的社会电影,不回避现实的绝境,但保留向好的决心。
一位父亲的寻子之路,折射出来的其实是这个社会的弊病。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贫穷。见过了大城市的繁华,真的想象不出来都21世纪了,还有人没见过电脑,还有人一年可以花费不到一千,还有人吃不起饭......
有时候我很想看这些聚焦于底层人民的电影,因为我觉得某种程度上这是作为一个青年应该关注的,但我又不想看,因为当影片把这些血淋淋的现实摆在我的面前,我会意识到这个社会太不公了。贫穷真的是原罪。成年人的崩溃可能真的就是一瞬间。 之前见过在网上买散装卫生巾的女孩,感觉还挺痛心的,明知道对身体不好,但却因为贫穷不得不买这些没有卫生许可的必需品,而我们可能还在纠结哪种用着舒服,哪种更好。 这就是生活,我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心酸,我也没有资格去评价。
影片中的社会意义远大于影片自身。政府的“官僚主义”、官员的“不干实事”......福利中心因为尼古拉家不具备孩子成长的条件就将孩子寄养,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合理的,父母把孩子生了下来,不仅仅是要给他们爱,还要有最基本的物质保障。但不可否认,国内的这些政策并不完善。就底层人民来说,小小年纪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可能早早的就步入社会开始打工。
所以摒弃所谓的“视网膜效应”,去了解我们不知道的角落,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的体会人间百态。
这几天刚看见一句话是“见识不光是往上走的,也应该往下走”,当我们抬头看月亮时,不要忘了地上的六便士。当我们拥有了美好生活时,也不要忘记关注社会底层,不要丧失了对这些人的共情能力。
在看完斯尔丹·戈卢博维奇执导的《漫漫寻子路》后,不难发现,该导演始终紧紧围绕关注社会现实题材为主,去进行电影文本的创新与改进。他的四部曲之间有着明确的联系。总体上,同为战争及南斯拉夫解体后所带来的影响,又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人性的光辉;具体上,“一三”部主题联系紧密,“二四”部结构关系分明。作者有意在四部曲上各自区分,阶段性地表达了其用心及其映射的主旨。而且这四部曲是作者有意根据历史演变而在现时演示的最新现实状态,即具备时间上的内在联系和现实的真实状态的双重性统一。
早在2001年,他开始执导其“现实四部曲”中的第一部——《绝对一百》,该片反映了南斯拉夫联盟解体后的动乱及时代背景下巴尔干地区人民的现实遭遇,以点带面地展示了塞尔维亚和周边国家被战争驱赶的情况。在2007年,他开始其“现实四部曲”中的第二部的艺术创作,以富有艺术性的虚拟构思为电影观众呈现了道德与贫穷的艰难抉择,血淋淋地暴露出生活“吃人”的真实状态。在2013年,他又执导第三部曲——《涟漪效应》,本片更是直接由真实故事改编,生动形象地以多条叙事线索再现了命运的年轮,三个错综复杂而又激烈的矛盾冲突背后折射了人性的光辉。电影作为一种社会符号文本,导演在电影文本中富有艺术性地虚构出现实文化文本,实际给电影观众传达出的价值想必便是以人性之光遮掩邪恶之念,以大片段的仇恨剧情烘托出人性仅存的善念,这与《漫漫寻子路》总体一样,总是在人几近绝望之际,又不吝啬地抛出微妙的火光。这对于影片叙事传播的叙述负责人而言无疑是在善恶之间试探人们模糊的界限。在2020年,该导演再次打造精心之作——《漫漫寻子路》,一举斩获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观众奖和最佳电影奖,该片同样以现实主义为题材,塑造了“英雄”父亲这一形象为爱征途的不平等的故事。主人公尼古拉不仅用自己平和且坚韧的性格丈量了这个国家,也探索了是非之间的楚河。
这部塞尔维亚电影,被评为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外语片”。“漫漫寻子路”,乍看题目以为想要传递伟大炽热的亲情,实则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落后,人民思想观念狭隘,社会政治制度缺陷。其中也能瞥见善良,扶持,坚定,无奈和崩溃。
整部影片底色暗黑,基调压抑,“此处无声胜有声”。男主尼古拉的妻子带着年幼的儿女匆忙奔向工地,镜头随着脚步前移,由此拉开帷幕。她是来替丈夫讨要拖欠的工资和承诺的遣散费。妻子被门卫拦住,她站在原地,说明此行目的,无人回应。她歇斯底里喊道“再不给钱,就要用汽油烧毁自己和孩子!”大家若无其事地继续埋头干活。妻子拎起汽油,看看孩子,没忍心,使劲往自己身上倒汽油,点火,火烧起来,这时大家才跑去灭火。妻子烧伤住院,两个孩子被当地福利中心移交寄养家庭。
尼古拉放下木工活,跑到医院看望妻子。医生告诉他,患者有自杀倾向,需要转精神病院。随后尼古拉来到福利中心要求见孩子,任职人员拒绝他的请求,建议他回去收拾房屋,添置家具,通水通电,他们会派人现场评估,如果满足照顾孩子的基本要求,就可以接回孩子。尼古拉竭尽全力照做了,再次被拒绝。理由是“你缺少一份稳定的工作。”尼古拉赖在福利中心不肯走,任凭工作人员威胁呵斥。好心的保安给他端来食物,并向他透露福利中心收养儿童的利益回扣和背后的势力靠山。总之,仅凭一己之力根本要不回孩子,劝他放弃。
尼古拉决定上诉。他找到前同事,同样被迫下岗,相比之下,同事家条件看起来好得多。同事很快答应尼古拉免费帮写申诉书。
就这样,一个双肩背包、一张申诉书、一条薄盖毯、一块硬面包,还有一个挂脖子上的钥匙,尼古拉启程了,徒步前往300公里以外的社会部上诉。
整整5天,尼古拉白天步行,夜晚随地露宿。经历很多坎坷:被高速公路警察逮住,要求罚款;穿过狼群;脚底磨破皮以致出血,发烧虚脱住院;被小偷盯上。但也遇到很多美好:相互依偎取暖的流浪狗(狗被轧死,尼古拉抽噎着把它埋葬);镇上居民热心建议抢孩子再偷渡;货车司机送护身符,告诉他“相信上帝,会有奇迹”;便利店员投喂食物,好心留宿。
终于来到社会部,工作人员拒绝面见部长。尼古拉被迫夜晚露宿在社会部后门。记者前来采访,他的感人事迹被媒体曝光。好心的路人停下车,给他送来食物和水,尼古拉再次抽噎,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他见到了部长助理。“你没有工作,不是你的错” “贫穷也是一种暴力侵害孩子的形式” “但是父母的爱对孩子是最重要的”。助理的这几句话耐人寻味。既表达了对尼古拉的同情和理解,也传达了政策规定,给了句活话“同意在建议书上签字”。
对的,只是一份建议书。决策权在当地福利中心,在那些有权有势的任职人员手中。还是那个工作人员,再次嘲讽恐吓尼古拉“你在社会部说得太多了,原本你有更好的路可以走,你可以再次申诉,但是决定权在我,我有后台”。在尼古拉再三坚持下,他终于见到了儿女。儿子以为父亲抛弃了他们,对他置之不理。短暂的见面时间到了,孩子们被带走。透过玻璃窗户,尼古拉看到儿子被胁迫拽到车上,他冲出来,高声叫喊“不要碰他!”儿子冲向父亲的怀抱,两人紧紧相拥。那一刻。我的泪水止不住流淌。向来温和老实的尼古拉在维护孩子这件事上丝毫不忍让、不妥协,坚韧勇毅。父亲伟岸的形象在儿子心中就此扎根。
回到家,屋门被打开,家具搬空。原来村民以为他不会回来了。大家心照不宣,默默等待尼古拉把属于他的东西搬回去。整个村庄都是贫穷的。一张桌子,四把椅子,一台老式电视机,墙上一面挂钟,画面就此定格,尼古拉安静地坐在桌前,被黑暗、寂静和无奈吞噬淹没,电影至此结束。
没有我们期待的完美结局。不可能有好的结果,至少不会很快有。社会底层穷苦人民的无奈,绝望,心酸,大概就是这样的。
这是一部纪实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尼古拉,只是千千万万穷人的一个缩影。
即便无奈、绝望、压抑、愤怒,但尼古拉和影片中其他人形成对比。住院期间,病友告诉他“你的家人不值得你为他们付出”,货车司机“上帝会帮你”,尼古拉没有回应。他的行为和坚持,他深邃的目光,告诉了我们答案。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有生活的勇气。我们需要和亲人在一起。
一切都会向好,致勇敢的你我!
塞尔维亚电影《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Otac 2020)大约是想表达贫穷是最大暴政这一主题的,它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大于电影本身。由于男主角尼古拉的妻子讨薪方式不当,他们的两个孩子被社会福利机构带走。为了要回孩子,尼古拉开启了上访之路。因为贫穷,他无钱坐车,所以他只能步行到达300公里开外的首都贝尔格莱德。尼古拉的惊人之举成了地方报纸的头条,到达首都后,又上了电视台的新闻,这为他要回孩子争得了广泛的社会同情。影片虽然演绎一个好人有好报的故事,但它反映出了塞尔维亚社会的方方面面,启迪我们思考法律与人情相冲突时,我们应当如何取舍的问题。
除男主角的表演可圈可点外,有两处设计的确为本片增分不少,这两处也正是我们思考人性主题的关键所在。一是尼古拉善待流浪狗。在夜宿废弃房屋时,一流浪狗尾随而至,本来就不多的食物,他愿意分享一点给这流浪狗。清晨醒来,他发现流浪狗被撞死路边,他在无法埋葬它的前提下,将狗狗尸体用塑料纸盖好后才重新上路。如此情景设计是想说明什么?我觉得这不仅仅是想表明尼古拉是个好人吧,更是想告诉我们如下的道理:正常人性对待弱小动物是有基本的同情的,一个人性的社会对弱势群体也应有基本的怜悯,这是弱小的尊严所在。若人没有同情,社会不怀怜悯,那就说明人和社会都有病了。
第二处是尼古拉吃着好人施舍的食物时流下耻辱的泪。当尼古拉饥肠辘辘龟缩在首都街头时,一个好心人给他送了一盒食物,在好心人离开后,他立马打开饭盒狼吞虎咽起来,然而,吃了几口后,他突然崩溃,痛哭流涕。这里确实是泪点所在,反映出影片创作者对人性的高明洞察,若非身有体会,哪能有如此好的设计和表演。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寻味补影(xingge311402) 欢迎热爱电影的朋友关注,你想要的资源我都有。
工厂大院,
带着孩子,拿着汽油的女人。
女人前来为丈夫讨薪。丈夫两年前便已下岗失业,但之前的工资和遣散费却一直没给。
而现在家里已揭不开锅了。
情绪激动的女人威胁道:如果今天不给工资,便要在这自焚。
但,人和人的悲欢并不相通,
这并没有唤醒老板良心。
女人果断地将汽油浇在身上,点着了火。
丈夫老尼(简称)听闻噩耗赶忙跑来,妻子虽被救下,但已躺在重症监护室。
两个孩子也被当地福利办带走。
接受过警察的询问后,老尼前往福利办准备领走孩子。但此时,又出现一个问题:
福利办的领导禁止老尼领走孩子,
因为工作人员认为他太穷了,不具备养育孩子的条件。要带走孩子可以,必须先证明自己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同时还会组织工作人员前去评估。
评估通过才可带走孩子,否则便把孩子送去给别人领养。
此时,这种悖论便出现了:
因为生活贫困不得不前去自焚讨薪,
可是领走孩子又要证明经济能力。
所有的人都知道老尼无法证明,所有的人也都知道他家是多么贫困。
但『贫穷者有罪论』让这一切变得仿佛合乎逻辑,即便它格外荒唐。
同时这种荒唐,又总能在社会法则里找到合理的解释。
他是贫穷的有罪者,也是贫穷的受害者。
但老尼仍在努力,
家里没电,就去邻居家借电拉线,
屋子太旧,就去买油漆粉刷一遍。
虽无法改变家徒四壁的窘状,也仍想让评估人员看到自己为了生活的决心。
可惜最终还是没能通过评估。
因为卫生间还没热水器,因为家里竟然还没台电脑...
正如评估人员所说,这都21世纪了,怎么还不给孩子配台电脑呢!
他们眼中的理所当然,对老尼来说却是比登天还难。
其实比贫穷更绝望的是无路可走。
老尼选择在福利办门口『绝食』以示抗议,但领导压根不会理睬他。
门口的保安看不下去了,偷偷的过来和他说了一个秘密:
国家有个政策,对于从福利办领养的孩子会提供一笔补助,而福利办的领导每次都会从中偷偷抽取30%的数额。
所以,表面上是人道主义的善举,
但背后只是为了借着法律的漏洞,利用自己的职位便利,从中赚取昧良心的钱。
更关键的是,即便大家都知道,但对于位高权重的领导,大家也只能默不吭声。
老尼不服,要提出上诉。
但别人一听更觉得荒唐了:别说上诉,老尼连诉状估计都交不上去,因为法院里都是福利办领导的熟人。
可是,谁也不能剥削我的孩子,
即便我一无所有!
老尼最终决定前往塞尔维亚首都:
——贝尔格莱德。
要将自己的诉状亲自交到国家社会事务部部长的手里。
可是他太穷了,穷到连一张车票也舍不得买。
于是灌了一大瓶水,带上一块干巴的面包,决定步行前往300公里外的首都。
从穷乡僻壤到高楼耸立的首都,
从衣衫褴褛到迎面西装革履的领导,
老尼用步数丈量着这个国家的宽度,
丈量着与正义之间的距离。
上访之路注定会无比艰难,
但纵然生命之重难以承受,身为一名父亲,他依然砥砺前行。
这是一条寻子之路,又是一条追问善恶是非,寻求公正和权益之路。
但这也是一条自我的『天真』之路。
《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2020 塞尔维亚
影片上映后,无论是在柏林电影节还是在上影节上都收获了不俗的评价。
这听着是一部苦情片,
甚至给人一种苦大仇深感。
但影片却拍的极其隐忍和克制,
更没一丝煽情。
全片没有配乐,就像在贫穷的底层下,人也会变得隐忍和怯懦。
只是隐忍的背后是找不到呐喊的窗口,
怯懦的背后是触不到可以依靠的墙壁。
你原以为在某一刻,悲痛来临时,情绪会带来喷涌式爆发,但却并没有。
这一路即便中途生病累倒、即便一个人面对狼群、即便最终领回孩子无望,他也没有黯然哭泣。
相反一只流浪狗却让他痛哭流涕。
在路上躲雨的一晚,
老尼碰见了只流浪狗。
短暂的犹豫后,还是分给了它点面包,帮它整理淋湿了的身体...
可是第二天一早,流浪狗不见了。
原来狗被路上的车撞死了。
老尼抱着狗的尸体不禁痛哭不已,这只狗仿佛是自己的真实写照。
300公里,老尼用时6天,历经各种艰难后终于来到了首都。
可他太『天真』了,
他原以为自己的真诚可以打动社会事务部的工作人员,但却被要求『按照流程办事』而拒之门外。
因为按照流程来,首先他得把上访信交给窗口人员,再由窗口人员交到部长办公室助理手里,再由助理查阅....
或者,他得先发送邮件预约....
可是老尼等不及了,坚持要亲自送到部长手里,所以最终被工作人员赶了出来。
而他能做且仅能做的,便是再次用“最笨”的方法来维权。
——“耍赖”似的蜷缩在政府大门前不走。
眼前首都的车水马龙,老尼无法感知,毕竟这里的一切对他来说犹如另一个世界。
慢慢的,行人不禁被老尼吸引住了,
看他可怜,有人会给他送来食物和水,
同时,还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注意。
一时间,各路媒体蜂拥而至,
虽然都是为了博取眼球和流量,但也在客观上帮助了老尼。
于是,部长助理接见了老尼。
但部长助理对于老尼的遭遇也只是表示同情,同时由于当地独特的法律政策,他也无权去干扰老尼家乡福利办的决策。
他能做的,只是替老尼向当地福利办写封建议信,以及承诺可以让他先见到孩子。
可对于憨厚的老尼来说,以为这样就可以领走了儿女。
但现实世界并不会带着一颗主观的悲悯之心来对待命途多舛之人。
老尼带着建议信回到了家乡,任凭自己怎么求情,领导还是拒绝他见孩子,更别说领走孩子。
更关键的是,因为老尼前往首都上访,这让领导十分气愤。
甚至对老尼嘲讽:去再多次首都也没用!
不过还是有向善之人,一位工作人员还是偷偷安排了老尼和孩子见了面,虽然很短暂。
最终的结局也没有喜大普奔,
相反甚至是继续往伤口上撒盐。
独自一人回到家的老尼发现家里被洗劫一空,虽然早已是家徒四壁,但家里的桌子、椅子、锅碗瓢盆乃至能用的东西都被村里的人们偷走了。
因为大家和老尼一样都很穷,
大家都被穷怕了,大家以为老尼不再回来了,所以便纷纷前去各取所需。
老尼没有发怒也没有发火,平静的前往每一户家里,将东西拿回来。
因为大家都是贫穷的有罪者,大家都是贫穷的受害者。
妻子还在医院,孩子还未能领回。
老尼将桌子收拾干净,铺上干净的桌布,拿出面包。
一个人坐在这残缺破败的家里,
迷茫、无助、无力、无能围绕着他....
此时,虽没有剧情上的情感爆发,但巨大的悲痛感还是骤然来袭。
而全片也是以极力克制和隐忍的姿态去讲述着老尼的上访、寻子之路。
没有悲痛的歇斯底里,
没有绝望的“张牙舞爪”。
但在隐忍克制的沉稳节奏里,那股悲痛、绝望的冲劲和张力还是强势袭来。
你挡也挡不住!
就像表面波澜不惊,
但背后实则早已浪潮涌动,
没有刻意展现或者放大伤痛,
但背后早已伤痕累累。
真正的痛苦也许并不是歇斯底里的呐喊,
而是想呐喊却喊不出来!
老尼的上访、寻子之路,从农村到首都,无论是环境的对比落差,还是一路上遇见的人和事,都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强烈讽刺。
毕竟这个世上有一种罪,
——贫穷。
其实不管你承认与否,『贫穷即原罪』它都是真实存在着。
听着无情,说着沉重,
但却存在于每一片土地之上。
他们是有罪者,但又是受害者。
所以芸芸众生或铤而走险、放手一搏,
或摸爬滚打、砥砺前行,
其实大家的初始目的都相通:那就是远离『贫穷的罪名』。
一部电影改变不了什么,
但将这种“罪名”稳健的呈现出来,
足矣!
#70th Berlinale# 全景单元观众奖剧情片第一名。德国观众竟然投出来这么一个[一个都不能少]式的东欧片我也挺吃惊的。对父亲这个人物塑造得极为讲究,沉默寡言,并且相信政府(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到了几乎逆来顺受的程度了,而且非常重要一点是不给别人添麻烦,只提最最基本的要求(比如灌点水),而只有一次反抗、一次哭泣、一次爆发,细节做得非常妥帖,而且里面各种人的好、坏与鸡贼都拿捏得很有分寸。影片结尾实在是太亮了,完全神来之笔,这一个段落把前面讲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根都挖出来了。
惨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塞尔维亚版“秋菊打官司”,开放式结局和背后的寓意都很有意思。“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一个父亲的寻肝之路”...想问国内影展到底会不会起名,不但敷衍而且有文盲之嫌~~~~~~
近年来最痛苦的一次观影体验。劳动者的宿命就是行走在漫漫长路上,忍受无穷尽的苦涩,从这里、那里到世上每一个权力生成的所在。平静扎实的叙事,没有一笔可预期的煽情,但又层层加码到喘不过气。最后的镜头,在一切的残缺后,活下去,仍然就这样活下去。
感觉还成啊!至少儿童权益是在政府关照范围内的,而且一路都有人帮助,媒体可以报道,而且至少没有遇到拦截,说明政令是不能够顺利在各个部门之间通行、配合无阻的。而且体制内有良心的人是存在的。
霍 贵塞都不截访的啊……唉 /美罗城
其实按照我们的生活经验,男主应该没走到贝尔格莱德,甚至还没出村就会被寻xin滋shi拿下了。
一贫如洗的家庭,他们要求电脑。空徒四壁的房屋,邻居赶来劫掠。翻山过川,原来在哪里都是穷光蛋。想给妻子苹果,想给孩子巧克力,想给自己一个家,竟都这么难。上了电视有人送来便当,可他不想当乞丐。想有尊严地活着,却只能伤害自己。像黑狗一样惨死,像汽油一样自燃。把桌椅扛回原位,假装家还在。
到海南电影节第一天看的入围金椰奖的塞尔维亚影片,非常不错,“哪哪儿都对”!编导演均十分扎实出色,如果今年的评奖不是因疫情取消的话,它应该有所斩获。导演是个屡获殊荣的中年塞尔维亚著名导演,实力不凡。值得推荐观看。
前面还是比较传统的现实主义路数。后面突然有了些讽刺和寓言味道,整部影片也一下子就高级了。
刚开始以为只是塞尔维亚版的《秋菊打官司》,但是结尾部分一下就把本片的立意和深度拔高了!最后男主默默从邻居们那里取回自己家产那段真的是又好笑又心酸!
换个国家的话,男主连村口也出不去
#SIFF 2020# 十分苦涩,与其相比肯·洛奇镜头下的英国底层人民都要幸福许多。十分隐忍,很写实地描绘出“穷即原罪”的社会法则。一直在等像《我是布莱克》和《开战》那样的爆发式高潮,却一直没等来,镜头中只有一个父亲在用力地活着。十分感慨,自己今天能坐在影院里看到这部影片,是何其幸运。
#siff2020# 非常稳,看得揪心。这哪是张艺谋,分明是一个达内式的故事再套用一个泛公路片的类型,男主角的表演相当精彩,隐忍、怯懦、偏执,来自底层和陌生人的善意,甚至将隐含的阶级问题也处理的舒服且自然。这个故事或许还有另一个结尾,忍无可忍的男主角终于奋起反抗,一夜之间血洗全村后再一把火烧了社工中心,但现实只能是,他一个人落寞地坐在残缺不全的“家”里,看着周围的一片空寂,无助、无奈、无能、无望。
8.7 溃烂到根了,就觉得熟悉了。siff
终于有一天 你不必再向命运行乞。底层人民总是越温顺越老实越讽刺~
这剧情,这设定,即便换到当下脚下的土地也毫不违和。这世界到底已经撕裂和分化到了何种境地,我不知道,也没有一个真实、准确、可视的数据但我知道:一面是流量明星的代孕丑闻冲上热搜占据各大版面;一面是东北五六线小城的疫情导致差点断粮却无人问津……一面是豪门二公主凡尔赛自诩撕掉“名媛”标签出道唱跳rap;一面是年轻人因贫穷在出租屋内去世的罗生门……不是我不想理解这世界,只是这世界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吃人血馒头乃至直接吃人的分裂
编剧挺厉害的,让这个角色一路上遇到的问题不断的突破底限,最后用了一个神来之笔的结尾,直接戳到了社会问题的根源。这样的题材,这种力度的故事,我们国家的导演只有羡慕的份儿了。
#Berlinale70th 33# 我太脆弱了,我根本抵抗不了这样的题材,我哭了个全场,哭到隔壁观众频回头看我却也控制不住。
一根筋式大男主,徒步三百公里,上访讨回孩子,途中社会群像匆匆一瞥。这题材完完全全的“柏林口味”,但拍得过于一五一十,和张艺谋一比相形见绌,流浪狗之死和家具被偷的戏码更是蹩脚。|SIFF2020第1场
步行300公里的勇气,标题即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