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年9月1日17:15
地点:AMC影院
事件:Bottle Shock上画第四周
首先得纠正豆瓣上这个剧情简介的错误
"当然,对于那次法国酒的滑铁卢仍然有很多人不服气,因此也有人会称1976 paris tasting为 a blind tasting。"
blind tasting是指盲测,在不知道品牌、年份的情况下品酒并作出评价,并不是“瞎测”。
这部电影很容易让人想起几年前的《杯酒人生》,都是拿葡萄美酒来说事儿,不过那部电影更加注重人生,而这部电影更加适合“酒鬼”。再者,这部电影的故事可真真正正是有史可查,你可以上去Chateau Montelena的官方网站
http://www.montelena.com/上去看看,有媒体报道、幕后故事等等,电影很多情节都比较忠实。
电影的节奏属于慢热性,这也倒像一杯美酒,慢慢地让你品出滋味,然后还有几许回味。
穿插的三角恋情有些多余,最后的交代也有些不清不楚。
没有很大牌的演员助阵,有些表演稍嫌做作了一点,不过整体的表现还是不错的。
非常喜欢酒的朋友肯定会爱上这部电影。
在1976年之前,美国的红酒是被嘲笑为汽水,NAPA山谷也并不为人所推崇。老牌的法国酒庄把持了话语权。象所有的传奇故事一样,需要有一群人来打破这样的一个MYTH,当然开头却是个英国人--神一样存在的AR又一次发挥了他的喜剧天赋,把这个发起品酒的倒霉店主的英式的冷幽默演绎到极至——比如被人骂的时候说I am not an asshole,I am just English and you are not 一群为梦想用各种途径在追求的人,放弃了律师来做酿酒师的老爸,一直混混却突然因为压力而长大的儿子,假小子一般倔强的
女实习生,个头小小却脾气大大的墨西哥裔帮工,群像电影里能够每个人都形象清晰可不容易,这样要打90分。故事还有个好玩的后续,就记得ALAN RICKMAN扮演的英国店主富有深意的一笑——世界永远比你想象的更有惊喜。
bottle shock译作“酒业风云”,固执的老律师辞职开始追逐自己的葡萄酒梦想,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妻子离开,债务缠身,却看不到美酒香醇的未来,于是沮丧地回到律师事务所干起老本行,但已失去合伙人资格。他那看似玩世不恭的儿子,却在即将功败垂成的一刻,担负起了责任,他玩世不恭,但拥有他的父亲没有的品性,自信、乐观、执着,他不顾顽固而又绝望的父亲的反对,将自家的霞多丽交给一个推广法国酒的英国酒商,这个酒商为了生存无奈之下才到加州搜集葡萄酒,在法国举办不贴酒标的葡萄酒品酒大赛,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那瓶霞多丽战胜法国酒获得了此次品酒大赛的第一名,自此,绝望的父开始亲欢呼雀跃,他多年来苛刻的追求完美,终于获得了成功,他回到了酒庄,为自己的儿子倍感欣慰。重要的意义在于那瓶霞多丽打开了加州葡萄酒的广阔市场。
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是品质第一的胜利,是催人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励志故事,片中的男女主人公的情爱正剧只能算是小插曲了。
葡萄酒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其中以法国为最著名的优质葡萄酒产国。而1976年的美国加州,仅经历了两百多年的葡萄酒酿造历史,能呈现给世人多么不可思议的葡萄酒,我们都在心里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当一位来自英国的葡萄酒人远赴美国加州,奔走于每一片土地、每一个庄园,遍寻心中能代表美国酒质的葡萄酒,又在巴黎举行了一场空前的盲品会,那瓶来自蒙特雷纳酒庄,由苦难造就的Chardonnay,以其绝佳的口感和剔透的颜色,成为新一代的最优葡萄酒的代表,来自美国加州,来自纳帕谷地。那是一位把酿造出最优质葡萄酒当做理想的人放弃本业去专注的事业,那是几个有天赋的年轻人热爱的事业,那是众多辛苦的农夫整日穿梭于风沙肆起的葡萄园默默坚守的事业。一瓶完美的Chardonnay,就是最好的报答。
『苦难造就启蒙』——无论是对葡萄,对酒,亦或对人。
种植于贫瘠土壤、控制灌溉的葡萄,愈是贫瘠的表土愈能够迫使葡萄深深扎根、更加迫切地渴求来自这片土地深处的所有营养;这样的葡萄,没有肥沃土壤生长来的懒惰,它深深地表现出一地的风土(Terroir),呈现出别地无法替代的风味,那是土地的馈赠。
于葡萄酒,那样一瓶Chardonnay完整地解释了这句话。一位完美主义的酿造者,在酿酒的每一个环节都严加把关:一遍遍过滤,追求最澄澈的液体和极其圆润的口感;一日日等待,等那最好的时刻来呈现出最好的风味;又遭遇『Bottle Shock』的考验,因制作过程太完美,但无可避免地会有一丝空气钻进瓶中,被氧化的馥郁酒体呈现出并不澄澈的颜色,仍保留着完美的酒香,只是单单这颜色让人失望,那褐色的Chardonnay仿佛最后一片阴霾,笼罩于已然力竭的酿造者的心上,让他在痛苦中放弃了挚爱的事业,放弃了那500箱葡萄酒,穿上旧战袍重返旧战场。可是葡萄酒,这集聚了阳光、吸收着人气的甘露,它似有灵性,终于在最后,呈现了完美的模样,那样馥郁圆润的口感、那样晶莹剔透的色泽,那样美好得不可方物;也在爱酒人的保护下,坚持手提登机、跨越洲际、出征盲品会、拔得头筹。
于人,那是一整个庄园人的心血、那是一位忠诚于葡萄酒本身品质的品酒者的执着、那是数位有缘人的帮衬、那是整个美国经历数百年最平凡辛苦葡萄种植的结果。
『最好的肥料是主人的足迹』
你要走进田野里,去和葡萄同呼吸共命运;你要抚摸每一片枝叶每一粒葡萄,去关心它们的生长,就像关心自己的骨肉;你要去和它们一起,荣辱与共。是最初的热爱,让你开始了这个事业,从最初的卑微渺小做起;是日复一日的勤劳与执念般的坚守,让这事业发展壮大;是无数人的共同努力让渺小筑成伟大,期间风雨交加、非亲身经历不会懂。
很久没有看电影了,也很久没有这种来自一部电影的感动了,我的心在观影过程中随着主演们的经历起起伏伏,也在最后知晓了伟大已成定局时欣慰地微笑。尽管那是有关有着悠久酿酒历史的法国被打败的故事,但在我看来,那与国别无关,只是一个新生命的发声,从一个已然架构完整的体系中自立门户,经历百年挣扎,荣辱自知,得到无偏见的认可只是应有的收获。并非谁止步不前、没有谁地位永固,历史让我们看见大浪淘沙,是金子总会闪烁光芒,时代一遍又一遍地淘洗,不断发现那些新的优秀生命,也鞭策着曾经的霸主不深陷功名、继续奋而成长。而成功背后要经历什么,也就只有经历一番刻骨寒的人,才能在扑鼻香气中缓缓回味了。
葡萄庄园好美,感觉满满的酒香味
一次完美的美国白葡萄酒的promotion。如果没有生硬的三角恋也许就更完美了。
剧情神转折,印象最深的是一片片的葡萄林看着可真诱人,酒香都要溢出屏幕了。
故事挺有趣儿的,就是拍的松散了,适合休闲放松看
AR在这里头专职卖萌咩!!!在结尾都有一场死鸭子嘴硬的傲娇独角戏╮( ̄▽ ̄)╭ .....不过俺不是很喜欢那个脏兮兮的嬉皮士男主 还有乱七八糟的少女 以及顽固不化的美国老爸。。。(﹁"﹁)
情节挺跌宕起伏的,不过不是很喜欢这种题材
"Wine is sunlight held together by water. Sometime it's technique, sometime it's religion." 整部电影像一瓶甘醇的红酒,把故事娓娓道来,仿佛能感受到加州艳阳照在身上的温暖……
虽然不排除霸占着媒体资源的美利坚人民又在YY法国人的老饕地位了,但既然是base on the true story就也没什么好说的了。个人很喜欢的片子,俗套不滥情,简单却不单调,有喜有悲,亲情友情爱情都囊括其中,就算这是好莱坞罐头电影,那也是最好吃的那一种。
单就这个电影的出发点来说,还是一件蛮浪漫的事儿啊,因为葡萄酒引发的一系列故事。隔着电影似乎都能闻到幽幽酒香。
本期望看到类似《杯酒人生》格调的电影,结果仅欣赏到大量葡萄园的航拍。第一次对比尔·普尔曼有印象是《独立日》的总统,一晃13年,老很多了。
向往那一片美如画的葡萄酒庄
差点被前面的小打小闹弄得失掉看下去的耐心,好在看到最后才发现是本好片子,只是前后感觉有点小脱节,前面铺垫得太长了,3个年轻人的恋爱有点出现得不合适。AR的形象到最后才丰满起来,AR和葡萄酒,啊,真是合适的组合啊~~仔细看海报很有意思,丢向巴黎的葡萄酒炸弹,哈
It's basically just bad movie-making, with obnoxious performances (especially Alan Rickman...), Eliza Dushku is kinda gorgeous, though
爷爷就是爷爷。爱您天鹅绒一般的摩擦音!
如果不是葡萄酒元素,那就太一般了。。。女性角色画蛇添足,chris pine实在看了不舒服。。。。alan rickman撑起了台面
看完電影之後,讓人有一種淡淡的感動,心頭有一陣暖暖的觸動,我想這大概就是所謂微醺的滋味吧~Alan Rickman演這種狂傲自大的角色,就是格外地傳神,尤其是去品酒的那段,明明就是出乎預期的好喝,但是卻又表現出若無其事的平淡,再帶點有點不是滋味的不屑眼神,真的是令人討厭的印象深刻
喜欢这种电影的调调,就像在品味一瓶陈年好酒一样。Cock船长的造型囧了一点。
很美妙的电影,让人觉得,阳光越来越温暖,空气越来越清新,生活越来越美好,爱的人在一起,所有的,得偿所愿
The story about Stag's Leap:) Their wine is really impressive. If you love Napa, it's five star; If you don't, three star.
故事本身也就三星吧,但冲着又贱又土又可爱的小狗的面子,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