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2日凌晨两时多,失眠,想起大学时看过的法国电影《禁忌的游戏》,索性翻出大学时的笔记阅看。真巧,看这电影的日期正好是29年前的今天--1992年12月12日,周六。那天,初中同学覃军民来访,与覃及另一初中同学、当时也在武大的李爱明三人一起看的。当天放映的还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笔记中对这两部电影评价都不错。大概七八月以后,我又在《当代外国文学》1993年第3期上看到小说--因为杂志6月28日出版。小说当时未细看,直到29年后,昨日才看了大半,并去订购刊载两个不同译本的杂志与书籍
2022年的除夕夜,在爆竹声和周身扑克卡片纷飞和大人小孩的喧嚣声中看完了《禁忌的游戏》。在一些安静的间隙会听见上面那段音乐,由于带着看过电影的余晖效应,播放音乐的同时便构想出一幅法式乡村的、末日浪漫的风情画。
也是在这样新年的、被多出几十岁的成年人环绕的时刻,才从几句交谈中发觉出自以为离他们更近的年代记忆也被许多许多新年的爆竹声冲散,良莠不齐的创作如同零食框般推到大众面前,香料十足的辣条和包装精美的巧克力同样吸引人,童年的炒货猪皮则全被抛掷脑后了。
偶尔会想到五年前或者还在念书的什么时候,刚看过几部众所周知的大名鼎鼎的电影,无赖地宣称我从不看黑白影片,喜欢的是两部爱情类剧情片,女同与男同,不喜欢Kurt Cobain,没看过希区柯克,也对大家都知晓的东西无感,用很流行的词语来说是个普信女(现在也没多大改变)。和不看黑白片同时产生的想法,还有讨厌儿童主角的电影,就像被投射了许多参与制作的成年人所承受的童年记忆一般,去追忆光怪陆离的过去时光,实在不让人感到快乐。
回到电影本身,影片的开头是二战背景下的法国乡村,逃难的人群等待时机向相对安全的地区迁徙。
影片的女主角葆利特穿着洋娃娃般的连衣裙出现,一同出现的还有一只黑白相间的小狗。在梭巡的轰炸机的轰鸣下,小狗挣脱了葆利特的怀抱,跑上一条短桥。葆利特奔跑、追逐生命,她的父母和轰炸机也一同奔跑,在短桥的彼岸,狗和父母的三条生命均迎来了死亡的命运。
葆利特第一次揉了揉脸颊,看过一动不动的父母,抱起尚存一息的小狗。第一次“收养”随后发生,逃难人群中的一对农村夫妇将她抱上板车,告诉她小狗已经死亡,像扔块破布似的将小狗抛向河的水流中——对普通人而言,人类以外的生命是无用的,在自己都危在旦夕的时日,其他的东西都能够被取代。
葆利特却悄悄跑走了。她顺流而下,再次奔跑,追逐随波漂远的死亡。与此同时,驮着无主行李的马也跑进了自由的田野,给米歇尔的哥哥来上了致命的一蹄。
第二次收养源于河边和米歇尔的相遇,葆利特捞起“死亡”,又遇见了“希望”。穿着破破烂烂,一看就是农村孩童的米歇尔答应给她一条新的小狗。她便抛下“死”,走向“生”。
米歇尔的家庭像所有那些农村家庭一样,居住在破烂的房屋,一大群儿女,对邻居家总是眼红,而在他们的生活中,战争像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是报纸上的、征兵令淘汰后的东西。战争的遗孤像一个新鲜的物品降临到他们的屋棚里。
桥上死去的人都被挖个洞随便埋了。像狗一样。
在得知这一讯息后,葆利特对狗死后的处所有了迷一般的执着。她将无从发泄的情感通通灌注进这个死亡的无用的生命中,埋去遮风挡雨的屋檐下,并在了解了十字架的作用后,处处留意更美的十字架。
两根木枝、两块木板、死去的哥哥的十字架、墓地、教堂,十字架们被想尽办法收集,用推车托运向所有无用动物的坟冢。
葆利特从不属于米歇尔,分离的日子随着警察一同到来,米歇尔早在分别到来前被父亲的一顿胖揍声明了这场告别。此前所有的欺骗、眼泪都带着儿童的狡黠,他们一边示弱,一边坚持理想的行动,此后的眼泪和黯然则全部归于悲伤。葆利特被送去了孤儿院,她的应许之地,她被挂上名牌,才在影片的最后哭喊着米歇尔的名字流出最最绝望的眼泪。
另一条故事线是米歇尔的姐姐和邻居逃兵儿子的爱情,不被祝福的爱情只能在乡野和谷仓偷偷进行,正是这样米歇尔的姐姐和米歇尔一知半解地偶遇了相互的秘密。
一个细节是故事刚开始不久,骑自行车的神父在河边教葆利特为死去的亲人祷告,并称赞米歇尔对主和教义的掌握,米歇尔却最终在“美”的诱导下做出了有违教义的行为。什么是“正确”?这部电影给予了人们新的思考。
在影片中,人的生命完全占了下风。不如自然、不如动物,也完全不如美,儿童瞧不上他们,他们是巨大的、遥远的、与童年生活无关的,他们用谎言创造的是一个彼得潘式的、成年人决计不理解的美丽新世界,因此葆利特、米歇尔,连同“叛逆的”姐姐一起,保守住了100岁猫头鹰目睹的秘密,并且在葆利特离开的同时,随着被米歇尔抛入水中的十字架一起永远沉默了。
作为一部文学改编电影,电影拍摄的年份欧洲大陆二战的战火已渐平息,战后的伤痛经历数年的沉淀翻腾而出,在艺术的各个领域均展现出不同的风貌,作者们用诗歌、图像、建筑嘶吼出无声的哀痛,但与其展现炮坑和残肢,《禁忌的游戏》用一手温柔的棍棒敲得人晕头转向,在弦乐器的柔波下漾出禁忌的愤怒。电影拍摄的空间不过是一座桥、破烂的法国乡村和心碎分离的车站。故事的点滴细节却在死亡的大背景下展现出极致的浪漫,假如在炮火中沿着漂流的河水追逐远去的生命、死于马蹄的一击、偷窃一个比一个更美丽的十字架为小狗小鸡鼹鼠和蟑螂安魂、在秸秆中秘密亲吻、高声呼唤米歇尔的名字却被人群冲散,或许我们能断定,浪漫本来就属于悲伤。
在抱怨春晚一年不如一年的声音中,一年又一年终结再开始,什么也别说了,看完难过的故事、听过悲伤的歌,祝福仍回到愿读者们新年快乐,毕竟我们总要将快乐的希冀假装成一生中最重要的追求。
这是一部儿童片,这是一部反战片,这是一部反宗教片,这还是一部带有黑色幽默的电影。
出自法国导演雷内·克莱芒之手的《禁忌的游戏》虽只有短短86分钟,却让观者心生波澜,驻足流连。
流连之一在于小女孩那纯净无邪的脸庞,眼里闪着泪光,充满期待地凝望着你,渴盼着从你的神情里读出哪怕一丝的默许,虽然她并不懂何为孤苦无依,何为战争,何为死亡,她只是害怕黑夜。为了追回溜走的小狗乔克,波莱特不顾纳粹的飞机在头顶盘旋,父母双亡,她没有一丝悲伤,她只是抱着同样死去的乔克,在战争的血盆大口里流浪,乔克的尸体被扔进了河里,她追赶着河流,她只想有个伴,哪怕只是一具僵硬的尸体。
天真的波莱特遇到了同样天真的米歇尔,米歇尔决定帮她,这是善良的本能驱使,遇到波莱特这样可爱可怜像天使一样的小女孩,相信观者也会做出一样的选择,愿意为她付出,愿意用温暖去包裹她,让她免受战争的伤害。米歇尔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他是家里最小的那个,波莱特的出现,正好填补了他做一个大哥哥的愿望,他可以尽他所能去照顾波莱特,或者说,波莱特成为了他存在的一种意义,于是才有后来听命波莱特去偷十字架的忤逆举动,他知道那是错的,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做了。
这是一部儿童片,是因为它以孩子的视角反映这个社会,但它绝不仅是儿童片,它让人流连的重心在于它是一部大胆的反宗教片。
宗教在西方是不容置疑的权威,当人们永久沉睡了,牧师会说,万能的上帝会送他们到天堂,以圣父、圣子、圣灵之名。而十字架,作为基督教的象征,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十字架原本是一种处死犯人的刑具,自从耶稣在上面被钉死之后,它被赋予了爱与救赎的圣洁含义,有人生病,他的床前要挂上十字架,有人死去,他的坟头要插上十字架。在本片里,米歇尔的哥哥乔治让战乱中失去理智的马踩了一脚,从此卧床不起,他卧病的床的上方便有十字架以及耶稣本人的护佑,当他大势已去的时候,米歇尔为他很卖力地祷告,可惜这些都无济于事,乔治归了天,就像那些在敌机驱赶下慌乱逃亡不幸中弹的无辜百姓一样,死得不知所以,而万能的上帝,只懂送人到天堂,不懂消除疾病、扼制死亡,此“万能”想必有假。
孩子是不懂这些的,祷告也只是流于形式,他们擅长的,是模仿。波莱特听说桥上死去的人,包括她的父母,被挖了个坑埋了,她便想为她的小狗也挖一个坑,她并不知道挖坑埋葬代表了什么,她只是觉得小狗也是生命,也应该跟人一样。米歇尔提到墓地,并解释墓地是把很多人埋在一起,这样才不会孤单,波莱特便想着为小狗寻找其它陪伴,于是周围多出了鼹鼠、蟑螂等七七八八的合葬者,比较有意思的是那只蟑螂出现的时候,米歇尔模仿敌机用铅笔戳死了它,说,只有杀了它们,才能埋葬它们。当波莱特得知乔治头顶上那个十字架代表万能的上帝时,她便发了疯似的对十字架产生了收集的欲望,就像一般的孩子喜欢收集弹珠、卡片之类的一样,只是她收集的对象扯上了宗教,变得非同小可。米歇尔为了讨好她,偷走了灵车上的十字架,并企图偷走祭坛上的十字架,最终用手推车盗走了墓地上十多个大大小小的十字架,犯下了滔天大罪,他却浑然不觉,他只是觉得这是付出,波莱特一定会因此高兴的。
十字架被当成了玩具,它被赋予的神圣含义也便荡然无存。
而战争,让这个世界满布十字架,十字架,又成为了不幸的象征。
不论是人,还是大千生灵,都应该被珍视,插上十字架,写上牌子,立一个墓碑。
米歇尔完成了他的杰作,在废弃的屋子里,他用石头、死去的动物、花朵、摔坏的盘子、蜗牛壳,还有最重要的十字架,建了一座墓园,本该充满悲伤的墓园,看起来却有些美丽。
本该是一部讨论严肃主题的片子,却因为邻居之间的猜忌与纷争变得饶有趣味,杰尔一家认为是格尔一家偷走了十字架,于是两位当家人在墓地大打出手,滚入墓坑里照样打得不亦乐乎,两家的儿子也发生了口角,大人之间的不信任与诋毁一目了然,而米歇尔,他是忠于波莱特的,没有二心,父亲答应他若是讲出十字架所在便不送走波莱特成为了谎言之后,这种对比更加凸显了出来。
幽默归幽默,波莱特还是被送走了,谁都知道红十字会、孤儿院这些名词代表了什么,就算米歇尔的家境提供不了波莱特在巴黎的生活,至少有米歇尔这样的哥哥和玩伴,她是开心的,而孩子的世界,开心是第一位的。
失去了波莱特的米歇尔毁掉了那些他精心插上的十字架,把它们扔进了河里,让它们随河水冲走,就像冲走无能的上帝一样。
影片最后,在人潮里等候的波莱特听到米歇尔这个名字时,内心一下子涌起了思念之情,她像是一下子知道了失去的滋味,她一边哭喊着米歇尔,一边跑入人群,她知道她可能再也见不到米歇尔了。
死是一瞬间 伤害却是持久的 Michel Michel Michel
诗
爱,才是地上的天堂。
7。女人从小是魔鬼,男人傻傻助魔鬼
导演是否也有一个小女儿呢?对孩子的动作、神态、心理捕捉得如此传神。孩子是很难理解的谜,以一种既直接又难解的方式,反映出成人的世界镜像。很多评说偏于沉重,说是意在讽刺,我倒觉得片子相当轻盈,无需过度解读。刚读过《第三共和国的崩溃》,此片堪为注脚。唯一意见是稍有自怜感伤之态,五星减。
“把它保存一百年”,那是爱情的期限吗?战火下,喜欢上十字架的小孩们,你们是悲伤的,却也是纯真无暇,你们为小动物建造起的小小陵园,那是你们为自己建立的美好天堂。波莱特最后还是没有看见完成后的“十字架陵园”,多么的令人遗憾。米歇尔的小英雄梦,终于无法得到实现。
【B-】没见过比女主角更傻逼的小孩,为了追小狗把爹妈害死不说,小狗死了大哭,老鼠死了大哭,就连看到蟑螂死了都哭,偏偏自己爹妈死了没有一点反应,这是人类?
在叙事的细节上,这片子太虐了。
鲍世利·克罗佘认为,“此片兼具了《大幻影》的讽刺和《鸳梦重温》的真实,堪称法国电影鼎盛时期代表作,一部展示悲剧性人类缺陷的优美而动人的情节剧,对生活的观察如此之率真,从未被滥情或教条所侵染。”
我觉得内个小姑娘简直有病..
孩子们把十字架来送给动物,“蟑螂死了才能给它下葬,送它十字架啊”,讽刺了战争。孩子们在十字架的世界里游戏,不畏惧死亡、不在乎道德,因为他们是纯真的无意识的;而成人世界信奉十字架有道德意识却互相掐架,真是鲜明的不得了,现在终于能看懂这种对比很含蓄的片子了。
和蜂巢幽灵连看,所以各种特点都得到充分的放大。用儿童的故事拍战争片确实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共情,最后结局尤其催泪,但同时也不小心就会落入用孩子展示成人视角的圈套。不过这个电影的两个主角实在是太有魅力了,尤其Fossey,不看演员表都不知道是她!真是从小到大都是实力派
至今觉得把小孩把控最到位的一部电影
为你去偷十字架
不要乱跑了,好吗
克莱芒是模拟大师范儿里的高手!
两小演员比那些大人们演的出彩,看过最好的儿童片之一!
黑白片
看到最后小女孩被送走,就像当年读到大观园被抄检,心都碎了。所有美好注定要被撕碎,大人们永远心如铁石。
我那一把老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