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之前刷了两遍原著,上线首日就去刷了IMAX 3D。我以前几乎没当过"原著党",非常想知道"当原著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这回终于实现了愿望 XD。电影非常棒,对原著忠实度相当高,对小说场景的视觉化呈现也做得非常出色(赫尔墨斯好美),我很喜欢。—— 尽管如此,原著党的"神圣职责",还是要达成的,不是么,否则怎么爽?好了,废话少说。
下面大致列举一下电影与原著*的主要分别(太细节的就不说了):
1.沃特尼和队友们在火星执行的是 ARES 3 任务,"ARES" 电影中文字幕意译为 "战神",原著中文版音译为 "阿瑞斯"。希腊神话中的战神 Ares 等价于罗马神话中的 Mars,所以虚构的NASA火星系列任务以Ares命名。(这条对照主要是解释一下"战神"的含义。附带说一句:电影中文字幕有几处问题,字幕质量总体只能说一般)
2.电影简化了沃特尼造水引发爆炸的情节,实际发生的事比较复杂,他甚至因为栖息舱充满了氢气而不得不跑到火星漫游车里暂避并想出安全烧掉氢气的办法,爆炸实际发生在他后来实施危机处置的时候。
3.电影中沃特尼只使用了一辆火星漫游车(车身编号R2),另一辆(R1)已毁(镜头交代了一下),沃特尼只是搜刮来它的电池以增加R2的续航时间。原著中也是两辆漫游车,也是2#用于驾驶、1#在初期电池被移到2#上以增加续航时间,但1#车在原著中并没有损坏。在前往斯基亚帕雷利撞击坑(战神4任务站点、最后升空的MAV的所在地)之前,1#车按照NASA的方案被改装为物资拖车(因为50多天的路程必须带的东西实在很多啊),沃特尼是开着2#车,拖着1#车走的。在电影中简化了一下,沃特尼直接改装了2#车(就是钻孔"踩掉"顶盖后膨出个气球)。
(本条有修订,感谢豆友 魏么西 在回复中的指正)
4.电影中探路者号被找到并拖回栖息舱后一直是与地球间的通讯中介,直到沃特尼离开栖息舱前往斯基亚帕雷利。原著中的通讯,经历的波折比电影中多,探路者号的通讯仪器在沃特尼改装1#漫游车为拖车时因为疏忽被电钻的电流烧毁,所以他是完全靠自己完成了全部出发前的准备工作,直到抵达斯基亚帕雷利的MAV时才与NASA恢复双向通讯(然后沃特尼才知道NASA把MAV改造成"敞篷车"的具体方案),其间只好通过以摩尔斯电码摆放石块让卫星拍照的方式单向通信。
5.看过电影的朋友肯定会注意到,在建立双向通讯之初有一段疑似被剪掉的部分:沃特尼向NASA抱怨为什么不把情况如实告知赫尔墨斯上的船员,骂了脏话,NASA说"请注意你的用词,你打出来的每个字都会被实时转播给全世界。" 之后他回复打了什么,使得NASA一群人又好气又好笑。我原以为是某肿菊给切掉了,后来在美国的豆友说美版里也没有。那么,原著上有:
[12:15] 沃特尼:快看!好大一对奶子!—>(.Y.)
6.原著中气闸舱(在电影里呈圆管状)因为泄漏被气压弹出的事故,沃特尼回栖息舱的过程并没有电影里那么顺利,他先割掉太空服的一个袖子来勉强封住损坏严重的头盔(电影中头盔则只是前面有个小洞和一些裂隙,沃特尼用胶带补上了),再靠"特殊的办法"让气闸舱重新靠近栖息舱,然后以漫游车为中继两次进入因失压而倒塌且一片狼藉的栖息舱,第一次先拿到马丁尼兹的太空服头盔,第二次才拿到太空服。
7.电影未谈及运载给沃特尼的补给但发射失败的那支NASA火箭的原来用途,原著中这支火箭叫 德尔塔IX,原本是用来发射NASA 魔眼3号土星飞船的,因为救人要紧,被借来发射伊里斯(Iris)补给飞船;电影也未详细讲中国航天局"太阳神"火箭原来的(秘密)用途(是的,原著里本来就有这个"中国元素",并不是电影为了中国票房专门编的),按原著的表述,实际上"太阳神"并非火箭的名字,而是这支火箭原本将要运载的中国 太阳轨道飞行器(计划运作于水星-金星轨道之间,对太阳进行科学研究) 的名字,所以这个名字并不是乱起的。
8.电影里JPL(喷气推进实验室)的主管布鲁斯·吴(那个华裔胖子,最辛苦的劳模)后来暗示中国航天局同意让NASA使用"太阳神",与他和中国航天局首席科学家郭明(原著里的身份是航天局主任)的亲戚关系有关("Thanks to my uncle Tommy in China…"),但原著中这两个人并无任何交集。原著里中方让NASA使用"太阳神",除了人道主义以及政治外交上的考量,还有个重要因素,就是作为一种交换,希望可以让中国宇航员参与NASA将来的战神/阿瑞斯5的任务(这个场景后来在电影末尾表现了:出字幕的当中,再次出发的马丁尼兹身旁是个中国宇航员)。(顺便吐槽一句:演中方航天局俩人物的两个演员演得都很烂,导演在这两个人物的选角和指导上明显不太考究)
9.Sean Bean 饰演的战神3飞行总监 米奇·亨德森,在密告赫尔墨斯船员返回火星的变轨方案(用伪装成jpg附件的ASCII码文本文件)后,原著中和电影里一样,也被NASA主管特迪·桑德斯"请喝茶"了,但原著中桑德斯并没有让米奇在任务结束后辞职谢罪。
10.NASA终于同意赫尔墨斯船员与沃特尼直接联络后,电影中有两次情感交流:第一次发生时间是气闸舱弹出事故之后,马丁尼兹(影片一开始就和沃特尼互开玩笑的那个拉美裔飞行员好基友、用来点火的那个十字架的主人)代表其他船员(我想其实是刘易斯指挥官授意)和沃特尼"抠抠",一来一去双方说了一些比较逗的话;第二次发生时间是NASA的补给火箭发射失败,沃特尼有些绝望,写信给刘易斯指挥官,说万一他挂了,麻烦她去看看他父母。原著中不太一样:首次联络是在气闸舱弹出事故之前,刘易斯写信给沃特尼,说责任全在自己,沃特尼则说她当时所作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原著里与电影中第二次的信有关的联络,时间与电影一样,也是在NASA补给火箭发射失败后,原著里沃特尼在火星任务心理医生(在电影某支广告片里有关于他们培训时做心理测试的内容)的建议下,给每位赫尔墨斯船员各写了一封电邮,然后在给马丁尼兹(而不是刘易斯)的信中,沃特尼拜托他去看自己的父母,万一他最终还是挂了。
11.电影中沃特尼最后驾车前往斯基亚帕雷利,路上无话,只是给了一些火星车行进中的苍茫远景和休憩充电时的近景。原著中的沃特尼则至少遭遇了两大困难:一是开进沙暴(NASA没办法给他传递火星的气象信息,或者说,任何信息),沃特尼用非常聪明的方法确定了沙暴移动的方向,并成功且幸运地避开了沙暴;二是抵达斯基亚帕雷利撞击坑入口时发生了翻车事故。(书里的沃特尼要比电影里的沃特尼更苦逼一些,哈哈~)
12.最后赫尔墨斯与沃特尼的MAV交会时,原著中是贝克(任务组医生、EVA(舱外活动)专家)亲手接回了沃特尼,沃格尔(用糖造炸弹的化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德国人,由欧空局派遣)在飞船舱门口控制连接太空服的拴绳,电影改为刘易斯指挥官临危亲自上阵,贝克控制拴绳(话说刘易斯穿舱外服的时间也太快了,以现在的水平那种太空服一个人是穿不上的,两人合作也得花个把小时。带喷射动力的舱外服叫MMU,汉译为"人工机动单元",这东西的危险系数是很高的。)
13.交会时沃特尼为了当"钢铁侠",割开宇航服手套放气推进的事情,原著中只停留在设想阶段,这个幽默而危险的建议被刘易斯指挥官否决后并未真的实施;电影里他违抗命令,真干了,完了还和刘易斯搞了个太空艺术"绳操"大表演,哈哈。
14.原著写到沃特尼登船,做完医疗检查和处置,做了一番心理活动描写之后,全书就结束了(至少中文译本是这样,我找到一个英文电子版其实有所不同,这里就不说了),电影则加了一段回到地球后的事情。(个人觉得他抚摸、问候植物小苗的桥段加得不错)
15.原著沃特尼最后的心理活动中有一段关于救陌生人于危难是 "扎根于人类社会"的本能 的段落,记得我在电影版预告片里好像看到过,但我看的正片里没有出现。
* 以上对照中的 "电影" 指中国公映版,"原著" 指小说 The Martian 中文版(豆瓣电子版),译者:陈灼
—— 写完才发现写了那么多条,哈哈。但别误会,只是作为一名初练就的原著党,不得不冒出来装个逼,把自己能想到的两者差异做个对照整理,供喜欢这个故事的朋友参考,或许也能够解答一些细心的电影观众的部分疑问。电影版真的已经非常棒了,还原度也已相当高了,作为讲述故事的另一种媒介,做适当的改编不仅仅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可以说几乎是必须的,我觉得这个电影版完全可以令原著党满意,毫不犹豫5星伺候!
附带再说一条可能有人关心的问题的答案:真实的火星风暴,实际上很温柔,虽然风速可以很高,但由于大气十分稀薄,质量很小,所以风力也是极小的,根本不会吹倒MAV。原著作者安迪·威尔曾明确承认,让火星风暴把可怜的沃特尼困在火星上,完全是剧情需要刻意为之,不然不就没这个故事了么… 这也是这个已经相当"硬"、相当现实主义的科幻故事的最大的虚构点。(想了解这个故事的各种真实/虚构点的话,可自行搜索,有不少专业的分析(英文)。
最后,关于原著小说,我整理出一个"《火星救援》小说概要",分享给读过原著或看完电影有兴趣了解原著大致内容的朋友,欢迎指正:
http://verycrab.com/themartian/themartian.html(原著电子版豆瓣正在打折销售喔~)
继《大兵瑞恩》、《星际穿越》以后,马特同志又走丢了。我心中暗暗以为这是连戏的,未来人去二战抓来久经考验的瑞恩大兵,完成火星任务后又派他探索宜居行星,因为在火星任务中受到万众瞩目,曼恩博士终于受不了被人类抛弃的心理落差,精神崩溃做出假数据骗人。
这样可以解答三部电影里很多问题……
认真地说,《火星救援》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终于不煽那些蹩脚的情了,终于能专注于探索、征服、解决问题,这些科幻本来应该关注的事情。
整部电影对感情的处理非常收敛,从头到尾就事论事,就像一个有智商的人应该有的样子。
有太多地方可以煽情了,按好莱坞的一贯德行,本来应该恣意挥洒泪水,把家庭价值、美国精神、男欢女爱、求生本能一再放大,放大到你不哭都不好意思走出影院。
最后当然也有家庭集体社会那些东西,但是处理地非常简洁,非常非常简洁,一带而过,连主人公刻骨的孤独都很少描写,看的我,好爽啊。
你终于觉得,NASA这次可选对人了。
英雄电影,终于从“我好同情你”这个蜥蜴级别的思考,变成“如果我是你我会怎么做”这个人类级别的思考。
静默的行动有静默的力量,不停地计算、思考、失败、重来,本身就是巨大的力量。
而且这部电影里没有坏人,没有好人坏人的斗争,不试图激发你的正义感或其他任何廉价的情怀(除了对探路者号的情怀)。真是正直、实在、憨厚的电影,如果你不爽《星际穿越》里爱呀爱的那个部分,这部绝对推荐。
《火星救援》实在是好看,通篇下来,马特达蒙的独角戏占据绝大多数篇幅,故事却讲述得跌宕起伏,既有紧张刺激,又有风趣幽默,充满着浓浓的浪漫乐观情怀,实在是硬科幻电影的一部佳作。
当马特开着火星探险车奔驰千里,前往另一个营地的时候,壮美的画面徐徐展开。开敞而自由的蓝天下,橙黄色的尘沙土地渐渐向前铺开,沿途,是零落散布着的土石与丘陵,寸草不生,万物绝迹,只有最简单的茫茫天与地,散发着苍郁、沉静、大美无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4.5亿年以来,第一次有人类踏足。开车前进,用太阳能充电,再前进,再充电,两个月的旅程,仅有音乐相伴,他却并不孤单。欧美文化中一贯以来豪情万丈地冒险家、荒原探险的孤胆英雄如今迎来了火星版,传递的那份不惧困难、亲近自然、积极乐观、热爱科学的精神,我也是深深得以体会。
当马特达蒙从尘沙中苏醒,挣扎着回到工作站,冷静地处理好腰间的刺伤,他要面对的问题,便是坐以待毙,还是运用一切方法,生存下去。清点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空气、水、能源不存在问题,他唯一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拥有撑到下一次人类再来火星时所需要的食物。他风趣地冲着镜头记录下日期与心情;他放起队友们留下的音乐然后大声地嘲笑队友的品味;当他找到那袋真空包装的土豆时,他知道,自己要开始在火星尝试种植了!
有可爱的网友写了诸多关于”土豆的二十种死法”之类的文章,来探讨在火星上种植土豆在土壤质地、水需求量、肥料、生长周期等各个方面的限制条件,还有人更是贡献了一些育苗的知识希望来帮助马特缩短种植周期,收获更多粮食。而我在半懂不懂中居然也饶有趣味地通读了下来。可见电影中这一大胆的想象的确建立在合理的推断上,也颇是激发了观众思索与探讨的参与热情。从这最简单的外星球种植开始,到整个空间对接、火箭发射、星际联系,整个故事都既展开了大胆瑰丽的想象空间,又扎实严谨地基于人类科学探索中的合理逻辑,因而带来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与发人深省的诱惑,这也正是科幻小说中的“硬科幻”类别最具有魅力的地方吧。很高兴,《火星救援》的电影,精彩地将原著中最闪亮最迷人的地方,通过影像的画面展示了出来。
我要盛赞作为主演的马特达蒙,将冷静坚毅、开朗乐观的植物学家、宇航员的形象演绎得丝丝入扣,他的表演令人物既可亲又可敬,在面临困境甚至濒临绝境的时候,在希望降临和终究获救的刹那,他的痛苦、狂喜和感动都来得内敛却深富感染力。
我亦要为祖国的繁荣与强大深深自豪。从百年前在世界舞台上受尽白眼的贫弱国度,到如今在宇宙空间探索中占据一席之地,电影中中国提供援助的画面虽短暂,却彰显着世界都不能忽略中国航天航空事业崛起的事实。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他是宇航员里最会种土豆的农民,农民里最会拆解飞船的修理工,修理工里数理化最好的学霸,学霸里最懂得求生技能的驴友,驴友中跑得最远的宇航员。他就是马特呆萌,第三次弄丢自己,这次拥有了一个星球成了小王子,也是每日农经的主持人。电影精彩,节奏极佳,最赞的是DTS音效,老雷这几年最好看的电影
这部片子殴打了所有嚎叫“我们要新故事”的片方的脸。两百多年前的鲁滨逊漂流记放到太空拍一样精彩,爱我雷,请长命百岁
又名“火星上的贝爷”。设定是在外太空,却不以卖弄视线为主打,而是扎扎实实走科幻(学)的道路。描写人物时,不煽情不乱扯大旗拔高主题。叙述矛盾时,不预设立场不把意见不同一者设置为反派。咱就好好讲个生存故事,多难得!原著本身牛得一比,改编者和制作者也都是有诚意有能力。点赞。
最精彩的还是Mark在火星上的生存体验,战胜一个个的不可能。美国英雄主义再次大放送,但因之前细节推陈的铺垫和节奏烘托,虽恶俗却也不乏感人。摄影质感依然保持了RS风,其余的情感刻画极尽精简。好看,但不隽永。3.5星。
情节紧凑,没有刻意制造的转折,每个人的行为都很合理,没有故意的煽情,几乎避开了我所有的雷点。强烈推荐!
本片完美展示了什么叫以逗逼的精神面对惨淡的人生 更加坚定了要做一个有逗逼精神的人 并且在逗逼的道路上找到一个一样具有逗逼精神的人
作为一部靠谱的lifeline真人版,本片以喜庆、欢乐、祥和的风格展现了一位资产阶级话痨斗士扎根火星种植土豆开荒的故事,最后纽约北京浪登三地大屏幕直播那块儿颇有春晚风采。看了本片你会意识到:1.学好指环王,走遍nasa都不怕;2.学好种菜,走遍宇宙都不怕。3.马呆不哭躲起来撸!
非常喜欢!这些年找一部不洒狗血不煽情的科幻片容易吗。要论科幻气质Ridley Scott比诺兰强太多了。喜剧的外表下是其实是格外正统的硬科幻路数,没有乱七八糟的感情线来喧宾夺主简直太棒。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在求生的过程中完全没有强调对地球的执念,高潮甚至都不是回到地球,因为那完全不重要!
挺好看的,但我不能理解北京群众怎么可能在下雪的天气里放着好好的暖气不要,集体露天围观一个美国人的死活……想了想觉得唯一合理的解释是我国媒体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植物学家,开创了火星农业的崭新领域,堪称火星袁隆平……大家围观直播时旁边肯定还有人卖同款火星烤土豆。
10 of 10. 除了火星红色的奇妙美景以外,影片最大的魅力在于表达的浅尝辄止:看到了一点官僚主义,看到了一点“no one left behind”,看到了一点美式幽默感,但归根结底,这是关于一个人竭尽所能对抗自然的故事,关于人的无限潜力,关于宇宙的不可抗。这些不可预料在一部丰富的电影里显得单纯而迷人。
这是一部难得很轻松的科幻片,影片有意弱化科幻片最常见的那些对未来以及未知宇宙的恐惧,而是大谈人定胜天和科学拯救人类。片中有着技术宅独有的蠢萌与乐观(当然,这也与马特·达蒙出色的表演密不可分)。即便影片在情感设定上略嫌套路,却仍能在关键时刻打动观众
你们都以为我死了吧,其实我活得可爽了
不管是什么类型,雷公总是能拍出一种"我是站在足以俯视全人类的高度思考问题"的浩然姿态,所以,气势营造这事儿除了剧本,更多还得看谁拍,举个反例的话,看看诺兰吧。
並無渲染宇宙的崇高華美,Ridley Scott給過我們一個由性、汗、血、黏液溝成的潮濕太空,現在給我們換一個質樸,沉實,粗礦,禁欲的。從前太空的恐怖在於we are not alone,現在太空的嚴酷在於we are on our own。
2015.10.2 一刷:还是比较喜欢这种风格~而不是星际穿越那种风格~哈哈哈~ 2015.10.31 二刷:出了IMAX3D版本又去看了一次!~还是好赞~哈哈哈
孤独如《瓦力》,求生如《荒岛余生》,乐观如《鲁滨逊漂流记》,逃生如《地心引力》…没《星际穿越》那么浩瀚,一个小火星胜似一个宇宙,逗比程度也不及原著一半,更多的是硬科幻和科普纪实。但说实话,连续三年太空科幻题材,或多或少有些疲劳,拍的又如此工整,无惊艳之笔、也绝非神作。
非常喜欢!十多年来极少见的味道纯正的科幻电影:细节严谨又不故作高深,特效、场景写实精致,质感棒极了!(这部片子我觉得最棒的就是两个字:质感)上次看到这么细致严谨的太空电影还是《阿波罗13号》呢(抱歉诺兰抱歉卡隆)。喜欢雷爷把这个太空版荒岛余生拍得轻松阳光!可以入我的十年科幻十佳。
很好看的太空荒野求生记,马特达蒙一定是找了裸替他不可棱瘦的下来。另外贵国是有多想赚中国市场的钱,看到国家航天局直接笑出声了
太空电影可以不拍成一个人孤独战斗的缩影。无论多么绝望都剩下最后一点掐不灭的希望,这点太喜欢了,这种设定也很适合马特达蒙自身。
先解决手上的问题,一个一个解决,然后你就能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