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媚权”的电影
乍一看,《老师·好》并不是一部卖相太好的电影,虽然该片的主演和监制是相声界的大咖于谦。于谦老师的观众缘一向挺好,不过在此之前,他在影视剧中都是以配角出现,并未单独挑过大梁。该片的导演张栾此前执导的一部德云社电影《相声大电影之我要幸福》在豆瓣只有2.9分,口碑低到谷底。但卖相一般的《老师·好》在先前的点映活动中倒是取得不错的口碑,在一家售票软件上的评分高达9.4分(该售票软件同样是影片的出品方,因此客观性存疑),这给宣传制造了足够的噱头。《老师·好》真的是一部黑马佳作吗,是否值得观众一看?
师生关系是影视作品中的一大类别,无论是国外还是中国,都有不少佳作。国外有《放牛班的春天》《生命因你动听》《死亡诗社》《蒙娜丽莎的微笑》《心灵捕手》《地球上的星星》等,国产电影也有《孩子王》《烛光里的微笑》《凤凰琴》《一个都不能少》《美丽的大脚》等。这些电影的主题和呈现方式虽不尽相同,但在制造戏剧冲突上大抵相似,即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一开始往往是矛盾、冲突、误会,但在老师充满爱与关怀的教育下,师生之间的坚冰慢慢融化,学生最终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也由此烘托出老师高大伟岸的形象。
《老师·好》也不例外。故事背景放到了1985年的南宿一中,苗宛秋老师(于谦 饰)担任三班新的班主任。苗宛秋一开始也不讨学生喜欢,因为他有着学生讨厌的老师的所有典型缺点:刻板、保守、教条、强势、一言堂、唯成绩论、以成绩取人,等等。
在对人物的刻画上,《老师·好》体现出难得的真实,苗宛秋没有享受到主角光环,他没有被夸张地美化。相反,电影的前半程对苗宛秋的“缺点”倒是进行浓墨重彩地刻画。比如影片开篇,通过一个简单的点名,就将苗宛秋的严厉、保守、以权压人体现得淋漓尽致。再如之后的选班长,他也丝毫不理会之前关婷婷对班级的付出,不理会对她自尊心的伤害,也不理会全班同学选择洛小乙的呼声,执意让品学兼优的安静当班长。而在第一次自行车风波后,他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洛小乙,仅仅因为他是一个成绩差的“坏学生”……
苗宛秋简直是很大一部分中国式家长和中国式教师的缩影:他们的确对孩子非常认真,对孩子成绩高度关注和负责,非常希望孩子能够考上好大学拥有一个好的人生。但他们问题在于,喜欢打着“为你好”“为了你的学习和成绩”的旗号,不遗余力地压制你的一切创新和自由。因此一到高三,苗宛秋就取消了所有副科,学校文艺节也不让学生参与因为要争分夺秒地学习。
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发现国产师生电影与西方师生电影之间可能存在的一个差别。像《死亡诗社》这一类,基廷先生恰恰是反封闭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他教给学生的是浪漫主义的思维和想象,他想让学生知道的是自由思考的魅力和价值,基廷先生既是教师,更像是引领学生前往自由领地的“船长”。
但《老师·好》不同。中国的师生关系,往往伴随着“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亲密特征,这有点像父子关系的延伸。在这种价值框架下,老师兼具传道、授业、解惑等多重功能,老师对学生就像父母对子女般关爱,学生也视老师为服从和感恩的对象,学生对老师就像子女对父母般孝顺和爱戴。二者的关系更近乎压制-感化。老师一方面以权力“压制”学生,学生也可能产生叛逆和反对的情绪,但与此同时老师又以爱“感化”学生,让学生在理解老师良苦用心的同时最终服从。
电影中,几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实现对苗宛秋的情感转变,就源于苗宛秋扮演着类似父亲的角色,为学生无私地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无论是对“耗子”的募捐,对洛小乙的不离不弃,还是后面为了让安静好好学习免费为其他学生补课……
这当然不是说,西方的老师比东方的老师“好”“先进”云云,毕竟不同的教育方式背后有不同的国情。中国式师生关系的“拟血缘化”既有历史根源也有重要的现实症结。《老师·好》后半程也揭示了苗宛秋为何如此重视成绩。他1965年参加高考,是当年的省状元,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但因为家庭成分,他失去了就读北大的机会,只能就读师范学校。因此当他的学生们拥有更自由更多元的选择时,他不免希望孩子们不要错过改变幸运的机会,因为他深知高考对于命运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一二线城市的名牌中学,倡导的或许是基廷先生的自由教学,让学生拥有一切可能性;但在三四线城市以及更广袤的乡村地区,基廷先生的自由就显得漂浮,苗宛秋的方法才是真正的实用,这也是为什么每一个三四线城市都有那么几所“毛坦厂中学”。因为对于这些地方的孩子来说,成绩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路径,在追求自由之前,他们必须能够确保考出去。苗宛秋的教学方法看上去是如此陈旧刻板,也正是如此,电影反倒让我们窥见中国教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让我们窥见“毛坦厂中学”背后的无奈和心酸。
《老师·好》都差点要成为一部有点深刻的电影了,直到电影最后15分钟的一个反转,让它彻彻底底沦为一部狗血又煽情的末流片。本有希望考上北大的安静意外出了车祸失去了双腿,她错过了那一年高考,而在拍毕业照时苗宛秋也因愧疚和自责“消失”了。之后电影进入了狗尾续貂的强滤镜、慢镜头、配乐、MV和画外音桥段,硬生生将这部电影主题理解为讴歌教师伟大、缅怀青春美好。一个镜头切换就是30年后,安静开了一家书店,她的妆容看上去还是像是19岁,老态龙钟的苗宛秋到她的书店看了一眼就走了,在感伤的配乐中,电影剧终。
这个莫名其妙的结尾,与之前电影的节奏、情绪和氛围格格不入,它让电影原本具有那么一点复杂性、多义性和反思色彩消失殆尽,强行将观众拉入一个怀旧的氛围中,让观众感激并拥抱传统的压制-感化式教育。但若失去了批判和反思前提,对这一套教育观念全盘接受,那么它或许可以培养出应试高手,但不必然会培养出拥有自由且健全人格的学生。《老师·好》片尾流露出的价值倾向,观众需认真辨别并予以警惕。
——首发澎湃有戏——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相信看完这部电影的人,对这句话不会感到陌生。
1965年,苗宛秋的老师(张国立饰演),面对苗宛秋以全县第一的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却因为时代背景,个人家庭成分限制的原因,与北京大学失之交臂时,说了上面这句话。
当时老师说的这句话,也成了苗宛秋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作为一名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对学生负责的人生指引。
而苗宛秋的教学思想,也在1986-1989年的时光里,传承给了班里的每一个学生,特别是王海。
当很多年后,王海站在讲台上,对学生朗读着优美的文字,他应该不会忘记,那个曾经带着这群在青春里迷失自我的孩子们,逐渐走上正途,学会选择自己的人生的那个人。
那个不遗余力的人。
不得不说,这部片子超出预期,在国产片参差不齐,特别是青春怀旧主题电影烂大街的当下,这部片子,让我们笑中带泪。
所以,豆瓣上6.8分的评价,我想是低了。
国内观众对国产片可以多一些宽容,把标准放得跟国外大片一样低吧。
当不在舞台上跟郭德纲插科打诨,趣味黄段子信手拈来的时候,于谦老师,让我们重新看见什么叫演技。
要不是这次,很多人可能忘了,于谦除了爱抽烟喝酒烫头,是蒙古国海军司令的女婿外,他还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影视圈人。
1995年,于谦从北京电影学院学院影视导演系毕业,是真正的科班出身。2000年开始,于谦涉足影视圈,参演了多部影视剧。(这么些年,于老师参演了德云社的那些影视剧,是造了什么孽)
所以说,你大爷终究是你大爷。
于大爷在这部片子里面饰演的高中班主任苗宛秋,拥有一个诗书气质的名字,却是一个十足的精神分裂的人。
人送外号——苗霸天。
就是这个霸天,无论是1989年,还是2019年,都是学生时代的噩梦。
苗宛秋刚接手班级就开始立规矩给学生下马威,禁止学生烫头发、涂口红,对倒卖商品甚至是班级里的混混都手下不留情。
于谦的苗老师,一下子就让我们抛开了那个捧哏形象,他架着眼镜推着自行车,严肃的表情,都给了这个老师形象最明显的注释。
也正是因为所有人都经历过学生时代,也遇到过像苗霸天一样的班主任,所以在电影院里,从小孩到大人,都被片中的一些情节吸引了。
班主任是怎么样的存在?
除了那些标志性口头禅“你们是我带过的最差的一个班级”“整层楼就你们最吵”“这都是重点”“送分题啊”,还有就是老师的势利眼。
不可否认,每一个班主任都有明显的重优轻差的毛病,即使是心地再善良的老师。
于谦饰演的苗老师,从一开始就带着有色眼镜。这源于他作为老师也作为长辈,对这些未经世事不辨是非的孩子们,教导的责任。
每一个老师,都无法容忍学生做学习之外的事情。所以,学习好的学生,在他们眼中,就代表着优秀和希望。
苗老师顶住压力,强行选择了学习成绩最好的安静当班长,却拒绝了事事热心工作积极的关婷婷以及关婷婷推荐的洛小乙。
如果说拒绝关婷婷是出于对安静的独宠,那拒绝洛小乙则是直接对于差生的区别对待。
这一点,在苗老师因为自行车被动手脚之后,怒而直接训斥洛小乙尤为明显。
在他眼里,只有洛小乙这种混社会的人,才可能干出如此卑鄙无耻的事情。
这个苗老师,是我们大众熟悉的老师。也是于谦演技的证明。
无论是教室里初立规矩提及自己警局有人时的横,还是操场上与洛小乙对峙时无所顾忌的狠。
于谦的苗老师,是真正的角色再现,而不是捧哏的荧幕重叠。
包括后来于谦为了帮助洛小乙找回自我,在小餐馆当着本地混混的面,要带走洛小乙用狠话激怒他时的神态,像极了一个威严的父亲。
或者说,是领路人。
这部片子的主旨思想,其实并不只是给大家回顾一下校园的青春岁月以及一个难忘的老师形象。
深层次的,以苗老师为核心,从苗老师的老师,到苗老师的学生成为老师,这是一种教育者思想的传承。
如同《无问西东》《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一样,老师的作用,一方面是传道授业解惑,另一方面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
张国立饰演的老师在苗宛秋因时代限制造成的高考悲剧,而延伸了对人生的疑惑时,说出那句影响苗宛秋一生的话: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苗宛秋化身苗老师,在校园里兢兢业业教书,把自己当年的梦想化成动力,鞭策着学生们前行。
就像那张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通知书,从苗老师手里传到了最像苗老师的安静手中,他寄托了自己最大的希望。
只是虽然说1989年的学生,比起1965年对于未来人生方向多了很多选择,但安静的悲剧,还是命运最大的嘲弄。如同1965年的夏天一样,无可奈何。
苗老师的悲剧更像人生。
比起伟光正的教师形象,于谦饰演的苗老师也有些不为人知的一面。
无论是1965年命运的抛弃,还是为人师表时不愿追逐的性格,都让这个教室里叱咤风云的优秀教师,活得比谁都累。
拥有一个文雅的名字,却最后变成一个对学生凶狠的班主任,学校里无所畏惧,却在生活中因为洛小乙找到自己女儿而变得像纸老虎。
苗老师也是人,所有的班主任也是人。
有的班主任空有一腔抱负和学识,只能窝在学校的一层矮房子里。
有的班主任教室里严肃无比,回到家却每天忍受与妻子吵架。
有的班主任妻子突然离世,有的班主任,突然撒手人寰。
班主任的威严,在学生面前是天然形成的,但在自己的生活中,却是微不足道的。
拿了多少年的优秀教师称号,苗老师却得不到一套学校分的房,回到家还要被妻子抱怨。
因为一点事,不明不白地就被辞退。
《老师·好》越往后看,越觉得是教育者的无奈,而不是一个青春的回眸。
曾经有文采却不务正业的王海,成了延续教师精神的新引路人。
而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安静,一场车祸之后,再也没有考上北大,那个当初觉得一定考得上的学校。
曾经呕心沥血的老师,最终换了一个小地方,依然做着老师。
时代与命运,往往就是这么可笑。
片中其实有蛮多泪点。
值得肯定的是,都没有滥情的苗头,剧情比较简明,推进顺畅。
比如关婷婷不听劝阻,依然独自一个人在天台上练习舞蹈。虽然说是关婷婷想为班级争得荣誉,其实也是学生时代的关婷婷勇于追寻心中的喜好的表现。
不管怎么说,关婷婷的人生要比安静和洛小乙以及其他人都要活得明白。
这也是她这个人物在片中形象更为丰富立体的原因。
而安静,是班级里典型的好学生,人如其名,安静腼腆羞涩。很难想象,一个班里的班长,真的由安静这样的人来担任会是什么样。
而洛小乙是班里典型的坏孩子,也就是老师眼中的差生。只是,比起真正的校园,洛小乙这样的人并没有那么容易被拉上岸。
除了本身学习基础导致的未来信念崩塌,很多时候,是没有一个像样的班主任和家长去引导。
苗老师是其中之一,也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通片看下来,是一部合格的国产片没错。
比起纯鸡汤怀旧青春片,《老师·好》是有看点的。无论是教室里师生之间的矛盾摩擦,还是老师与学生心灵的互通,这个过程,既歌颂了教育精神,也怀念了学生时代的美好。
所以说,这部片子也算是鸡汤,但煲得真香,算是有良心的作品。
(于谦可是这部电影的监制)
-END-
一部电影,一个平行世界的故事
看完这部电影,你有什么想说的?
更多电影内容关注石墨社(smshe189),喜欢的话请转发支持哈!
这个星期内我听到了三声清脆响亮的“老师好”,它们带给我截然不同的感受。
第一次是某小学中午放学的时候,貌似一二年级的小可爱们背着书包、整齐列队走出校门,我恰好来办事,见他们出来便站在一旁让路……打从我面前走过的孩子们大部分都冲着我礼貌地微笑。一个小男孩跑出队伍,冲到我跟前大声地说“老师好”,然后露出了他的大门牙,我不禁微笑着冲他挥挥手。另一个小男孩盯着我的脸看来看去,我愣了一秒钟,猜测他应该对我涂的玫红色口红产生了好奇心,不料他突然说了一句:“老师你真漂亮!”把我逗得乐开了花。
第二次也是中午,我经过另一所小学的校门口,三名学生突然向我行少先队员礼,齐声喊道:“一二,老师您好!”稚嫩又响亮的声音让我心头一热,忍不住边走边回头,过了一会儿身后又传来:“一二,老师再见!”我和迎面走来接我的女老师相视一笑,突然觉得老师真是很神圣的职业啊。
第三次是在电影《老师.好》,后半段看得我泪流满面,而最后那句“老师好”更是让我泣不成声……正如片中所说的那样:“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遇见最好的时光。”我情不自禁地开始怀念曾经和老师们之间的点点滴滴……
前半段时间在笑声中度过,后半段在流泪中看完。像我们的老师一样,苗老师可恨可爱又很伟大。看似顽固不近人情甚至有点讨厌,却是当时的我们所不能理解的对我们未来的担忧和期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苗老师看似平凡,甚至顶着优秀老师的头衔过得不如其它的老师,连分房都分不到又不会开班赚钱最后连优秀教师也评不上了。但是在工作中,他对每个学生都无微不至,尽管有些偏袒,但是仍然不会放弃每一个学生,甚至免费辅导那些求学心强却贫穷是学生。而在自己学业中过去甚至是全省第一标杆般的存在,无一不体现着优秀老师所应该具有的品格。因为历史问题而走向了人生另一条叉路的他,选择了当老师这一条自己不能“出人头地”,又不被自己的学生以及家人理解的路。但是我从来都不会羡慕那些既得利益者,人生就这几十年,费尽心计得到多少自己不应得到的利益,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值一提,终究还是会历史被抛弃,连一点小涟漪都激不起来。而就是因为有苗老师这样无私奉献的人,才真正能够让一个国家强盛起来,才是真正推动历史车轮前进,铭刻在历史中的人。那些真正优秀的老师,他的伟大的品质会潜移默化他的学生,把优秀刻在他们的灵魂之中,而他的学生也会在未来的某一刻也会理解和体会到自己的老师当年的苦心和付出,从而变成像他们一样伟大的人。
而对于青春,我那时候的青春不是什么早恋和堕胎,而是和一群死党们“勾结”在一起,叛逆放纵,用各种自认为聪明的小机智和老师斗智斗勇,在繁忙高压的学习生活中挤出时间变换着花样地享受来之不易的乐趣。而现在虽然有了大把的时间来给自己支配,但是如果都花在享乐上,或者自己一个人去玩,反而感觉到无比的空虚和罪恶,远不及学生时代逃掉一节课甚至通宵去打游戏所带来的兴奋和刺激的万分之一。高中时期的那些同学以及朋友,现在虽然都各奔东西,一年也见不到一两次面了,但是每天仍然会在微信QQ上面嬉笑怒骂,仿佛大家都还在身边一样。记得前些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有近三年没有回过去了,再次见到老同学的时候却仍然如昨天才见过面般亲切,没有一丝的陌生感。另外有一些朋友,虽然也不常联系了,但也总会不时地偷偷地去翻看他们的朋友圈,看看他们最近的生活,如果发生了什么事,也会去和他们倾述,觉得他们是绝对可以信赖的人。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羁绊吧。除了爱人和家人,人生总会还有一些其他的人会伴你走过一生,我希望是他们。“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而是有你们在,我才有了最好的时光”。
和妈妈一起看的电影。本来是冲着于谦老师去的,最后却被自己的学生时代冲击的一塌糊涂……后半场,基本是哭着过的。
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是我们班主任。教学水准一流,严厉却不失温和。家长挤破头想把孩子插班进来,最牛的时候我们一个班就有近40名学生,小小的教室最后一排学生顶到墙根。然而,她不是在编教师。四年级的时候,要清退一批民办教师,除非掏3万块钱买一个编制。那个时候,是98年,在农村3万块钱简直不可想象。因为没钱买编制,她再也不能教学了。我不知道她心里是怎么样的感受,当我们一起去她家里看她的时候,她只说不要再来了。后来,我们再也没能敲开她家的大门。
第一次看谦儿哥主演的电影,得到的是满满的惊喜。电影刚开始是我还把注意力全放在演职人员上面,想看看有多少熟悉的名字,想以玩笑的态度看这部电影的,然而,开场不到五分钟我就被拉入到剧情中了,不管是对年代的复原还是对老师的刻画都没有问题,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我在看电影之前并没有对电影背景进行过了解,但是电影开始没多久已经让我很确认的判断出是在九零年前的故事,这恰是我开始有清晰记忆的年代。而里面的苗宛秋老师也让我很熟悉,我那时候的老师不就是这样吗?整个初高中阶段我有几个老师都有类似的特质,包括但不限于剥夺我们的自习课体育课音乐课以及所有中考高考科目之外的所有课,甚至给学生免费补课的老师我也遇到过两个,还有不够尊重学生,但恰恰是这种不尊重才说明那时候的老师真的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那时候的父母家长就是这样的啊。不要以现在老师家长的思路去看待这部电影,也并没有要求所有老师都是如此,只是如果你是从那个年代过来,那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老师,这电影让我感觉温暖。看完电影我就跟同去观影的王爷感慨这是个情怀电影但是宣发有问题,我觉得这电影应该能把更多的四十岁左右的人拉进影院。
我想我该去看看我的老师们了。
我就想知道于老师的《不是所有的虫子都能变成蝴蝶因为有的是他娘的蛆》什么时候上映😂
于谦老师在电影里旗帜鲜明地反对了抽烟,喝酒,烫头等不良爱好。
88年没考上北大未尝不是一件好事……65年没考上北大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给谦大爷单独加一星。这个角色真适合谦大爷。故事略流水账了,但胜在真情实感。不过国产校园青春题材,不分年代,似乎都刻意脱离时代背景……我也理解,不是想不到,有心无力啊
反智电影。片中人物的油腻造作程度让我以为自己看了部穿越剧,如同批量生产的人工智能被集体盖上了思想钢印,顶着精致的妆容回到过去弘扬和谐社会五讲四美正能量。如果我是有幸经历过八十年代中国文艺复兴的那代人,估计看完这片会一口老血喷出来当场昏厥。
优点,夏天感觉特别好,天空明亮,空气通透,80年代中期的日常生活,汽水、冰棍、红砖房、自行车、录音机、迪斯科、蝙蝠衫、路边摊,还原得很逼真,“65后”高中三年的生活……喜欢女配,从小到大我都喜欢关婷婷这种直来直去、心眼不坏、爱臭美、爱表现自己、会带动全班流行风向的美丽女生,而且和她们相处得很愉快。缺点:旁白生硬,结尾脱线,故事杂乱,主线不清晰,想说的太多,夹带私货太多,卑微老师、脑瘤学生、车祸学生之类太苦情,脱离正常的校园故事,人和人感情沟通不足,缺乏说服力。
每个人心里都有这么一位好老师,让你想再对他说一句“老师好”。看到电影里拍毕业照的那一瞬间,突然感到非常难过,那段不懂珍惜的岁月就这么一去不返再也回不去了,“人生是一次次甜蜜的相聚,夹杂着一次次伤感的别离”。
点映场谦大爷也来了,很激动。于是当主持人问我,在和谦大爷拍照合影或者和女主拥抱二选一的时候,我果断选择了后者。o(*////▽////*)q
剧中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经历过更容易找到共勉,所有错过,遗憾过的都是丰富的成长历程,感恩高三
青春片很少以老师的角度来讲,倒是很容易引起我的共鸣,以前的老师很多这个派头“欲栽大木拄长天”!
用郭德纲的话说:这回我们欠谦儿哥一个影帝和一辆自行车。
导演讲,以前往往是最调皮捣蛋的学生,长大后看望老师的次数最多,跟老师的感情也最深;老师叫家长,家长来了说的第一句话会是:老师您怎么不替我抽他啊!我爸妈都当过中学老师,他们当年可以带全班学生骑自行车出去踏青,可惜我和我之后的孩子,教育氛围、师生关系愈发变得压抑和紧张,不会再有这样亦师亦父的感情了。电影定位在80年代,能看出导演倾注了很多个人感情。每次我看校园青春片会特别注意细节,这部里“班会”两个空心楷体大字、消失的体育课、校园艺术节、入团申请书、高考志愿表等很多地方都让我瞬间穿越回中学时代,而我也曾经是老师最明目张胆偏爱和袒护的那个学生。搞语言艺术的人台词功都很好,表演也不在话下,于谦演的苗老师有魅力,片中大腕客串也多到惊人。遗憾是新人演员还需磨练,结尾比较草率。
真·青春成长题材,教师视觉展现上世纪80年代拘谨的校园教育氛围,幽默不俗、叛逆放纵,残酷真实,笑中伤感,唯有以梦落幕。每个人都想做最完美的自己,可惜追求完美需要承受巨大压力,当醒悟后才懂得只需找准自己的合适位置的道理之时,光阴不再了。影片质量黑马,但票房不看好,毕竟片名不讨巧,需要自来水灌溉。透露个看点:客串阵容数量和质量比主演彪悍数十倍!
7分,前面都很好,结局有点奇怪理解不了,除非说真实人物就是这样。老师不拍毕业照就任性离开这个我真的没法理解,多留一下能让你罪恶感减轻一些吗?只不过更加惩罚其他学生吧,明明大家都没错。如果我是老师,就拿下学校给的房子改善家庭生活,并持续帮助瘫痪的班长备考来年,自己一走了之反而是他一开始批判洛小乙逃兵的应验。班长心里也不好受所以更需要鼓励和支持,后两年没考好应该有心态崩了的因素在。如果你因为罪恶感厌恶自己,就去对【受害者】赎罪,而不是逃避,等班长考上大学你再去做乡村教师啊。不认同结局,拉低整体感观
坚信于谦大爷是相声圈最会演戏的,毕竟早年间就在影视圈里各种跑龙套(不信可以去翻翻《小龙人》的剧照)。更惊艳的是一众实力派的友情客串:张国立、何冰、吴京等等,简直联欢会。感觉电影里描绘的八十年代的老师和我们这个年代的还是有差别的,现在的老师比较“客气”,那时候的老师真的敢管敢揍学生,但人跟人之间的羁绊就是这么一来二去,客气到最后也就是萍水相逢。过程里笑点和泪点都有,但结尾实在太魔性了…
郭德纲徒弟导演,谦哥正式主演并担任监制的第一部电影。三月二十日,我参加了在北京蓝色港湾的首映礼,谦哥的人缘和人脉没得说,来这边捧场的业内名人大咖不胜枚举,能凭借个人关系让这么多腕儿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齐聚,恐怕圈里还没几个人能做到,而在首映式后,这些高朋们也对这部电影极具赞美之词,可谓是从全方位给足了谦哥面子。但人缘归人缘,在一片其乐融融的气氛背后,平心而论,从电影本身的角度来讲,它到底质量如何呢?故事,毫无惊喜感和戏剧冲突可言,过于平淡无奇,讲述的方式更是老套俗套,一切都显得十分模式化、程序化,能感觉到编剧和导演很有欲望试图将一种足以触动人心的情怀呈现出来,但能力的不足使得影片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以至于片中充满了无处不在的拖沓、煽情、混乱,直到最后20分钟的彻底崩溃,几乎变成了大型MV现场。
硬件堪称青春片里的《建X大业》。软件是老师傅带徒弟玩票,100分钟的情景剧。年代感是悬浮和架空的,第一二幕还行,后面乱抛狗血,充满说教,假大空。几度翻白眼,居然还有人又笑又哭的..........
以前的老师虽然真的会打你但也真的会管你,现在的老师已经不敢打你了,但也不会真的去管你。80年代,白衣飘飘的年代,大家都有文化,都有理想。(虽然有于谦,但不是郭老师的电影,放心看)
「死亡诗社」里的罗宾·威廉姆斯教会学生追逐理想与自由,「老师好」里的于谦则像是在说“老师都是为你好,你必须要听话”,后者对好老师的定义打根上就是错的。于谦所饰演的老师身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倒是真的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唯成绩论、独断专行、不尊重学生等等,活脱脱就是个小社会的独裁者。而这名老师身上的优点,则是圣人级别的,根本不具备任何现实意义,基本只存在幻想之中,并且这样打造出的人物,再怎样也不过是个心地善良的独裁者形象罢了。这样的老师形象如果让谁觉得感动,那他肯定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确诊。这样一部剧情松散老套,人物刻板单薄的影片,已经算是德云社迄今为止最像电影的一部作品,可惜还是透着浓浓的网剧味道。如果硬要说这部影片有什么优点的话,那就是将于谦老师在圈内人缘有多棒体现的淋漓尽致。
男学生学会了抽烟喝酒,女学生学会了烫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