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走过的路可以被物像化的时候,救赎其实是很短暂的,当伤痛遇见时间和小孩的时候就黯然失色了。给我的感觉像极了《海边的曼彻斯特》,标准文艺片的慢调调,之前对于藏语片的关注度一直不高,之前的《冈仁波齐》描绘了磕长头修行的信仰和仪式感,《太阳总在左边》则讲述了修行与自我救赎不完全之后的迷茫和甩不掉的自责。《太阳总在左边》作为松太加导演的处女作,完成度已经很高了。哲学总是忧伤的,当畅想着远方和过往的时候,生活在当下也是一种救赎。
第一次被一部电影震撼是很小的时候,午夜,睡不着,看电视,电影频道上的黑白电影,名字完全不记得了,印象中我是睡了又醒了,然后看到女主角穿着大花宽松的大裙子缓缓走上楼梯,像中午才睡醒的女人,惺忪颓废,有一张我不喜欢的短的方的脸,也许很像奥黛丽赫本,然后是长发,瀑布般浓密的长发,站在楼梯上和下面的男人说话,那个留着中长发的气质沉静忧伤的男人,然后看见玻璃窗外花园里年轻的男人,于是转身慌张上楼了,那个叫做哥哥的男人静静看着她离去,身后出现了一个肥胖的醉醺醺的中年妇女,冷嘲热讽,她是他们的母亲。
然后换镜头,在集中营,三个人,女孩,两个男孩,一个男孩拉开弓箭对着另外一个男孩,眼神里是深深的厌恶和恨。
然后是长大后的女孩,要出嫁了,前夜,镜子前,那个叫做哥哥的男人站在她的身后,帮她戴上珍珠链,未婚夫敲门,哥哥打开门,说,我们的风俗是结婚前夜是不能见面的,不等门外那个纤弱的男人反应,便把门重重关上了。
哥哥对妹妹说:“我们走吧,离得远远的,去欧洲,我都计划好了。”
那个颓废的不纯洁的女主角眼中却是害怕和忧伤。门外,又是母亲的咒骂声,用“婊子”称呼那个叫做女儿的女人。
哥哥离开了,时间,流逝的时间充斥着赌博,妓女,酒,拥挤的人群,桥,漫无边际的黑夜,年轻的未婚夫死亡了,警察通告,调查,母亲站在哥哥身后,说,我知道凶手就在这栋房子里。可是证据呢?
无边无际的孤独。
女孩终于出逃了,带着她的箱子和帽子,大衣,走进一趟火车,用警醒的脆弱的眼神打量着过往的男人和女人。
还是黑夜,无边无际的孤独,然后女人脸上少了颓废,驿站,女人终于走下火车,酒馆,一样拥挤和香烟,笑声,露乳的女人,骰子,桥牌,女人说,我要一杯茶。给钱。我没有钱。
然后是淹没的拥挤,嬉笑怒骂,调情。
倒数第二个镜头是女人在电话亭里拨通了哥哥的电话,那个因为她的失踪而杀死母亲的年轻男人听到她的声音如得到全世界至宝一般松了一口气,紧张问你在哪里。
女人说我没有钱,我在车站。男人说我马上来。
男人来了,二楼,打破了玻璃,把那些调戏女人的醉汉杀死了,然后是亲吻,铁轨车轮的声音,这是无望的轮回。
看完后我失眠了,为剧中的女人深深地悲伤,在她登上火车的时候,我以为新生活会对她展开,最后她说我没有钱,于是回到他身边。
第二部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第三部是《疯女胡安娜》
第四部是《钢琴别恋》中随着钢琴坠入深海的女人,巨大的裙子撑开,深海,一望无际的宁静,如果我是她,将不会挣脱缰绳。
然后便是长时间的断层,再无法被任何电影打动。
直到2007年金基德的《时间》,那是我概念中定义的商业电影。
然后是2009年金基德的《悲梦》,欣赏和理解其中虚实的比如男人的梦由女人实现,比如男人通过梦境接近离去的爱人,女人不愿记起旧爱却因为男人的梦和他频频接触甚至肉体接触,伤害的真谛因为你理解。此外是因为小田切让,是我认为的完美的男人。
2009年《生人勿近》,多年未有的惊艳之作,冷掉,北国冰封的沉静,所有饱满的情感由细腻的低层次肢体泄露。喜欢爱丽丝在窗外看着老男人死去的眼神,还有结尾,非常理想化,小男孩奥斯卡带着箱子出行了,轻轻敲三次,表示我爱你。爱丽丝气质相当高贵。
然后就是独立电影《太阳总在左边》,2011年6月11日观看。
忧伤的哲学
影片的音乐非常少,而且在我听来是一段,重复的一段,每次音乐响起的时候,我的内心便充满了深深的忧伤。
枯草啊,淡蓝色的天空,直线的公路,汽车开过的声音。
在我的概念中,最伟大和高贵的东西,叫做哲学。因为我们,也许用我更加精确,凡夫俗子,爱恨情仇,七情六欲,久而久之,唯一能够化解的便是仰望哲学,那种清冷的,沉稳的,如宇宙,时间,无情无欲的冷静的理智的,是我向往的世界。
《太阳总在左边》在我看来就是一部哲学电影。当然我看电影其实非常自我,关于作者的真实意图和故事本身我并不关心,我关心的是我的感受。因此所有东西都是被二次创造过的,只代表个人意见。我看到的是冷静啊忧伤啊如天上的星星啊月亮啊,就算在男人对女人说,我家里在筹备我们的婚礼的时候,音乐也是如此忧伤,命运之轮不断转动着,那些人啊,那些生命总将一些微小的东西,既定的伦理,人尽皆服的道理质疑化,那些自我的生命啊,那些坚定的眼神,那些雷打不动的信念和信仰啊。青春啊路途啊。
旅途之中,有一个年长的同性不断从车上下来,作陪,已经是理想化的生活。
男人最后微笑的时候,是顿悟。人生有时候绕一个大圈,最后貌似还是回到原点,那个原点,是社会和时间沉淀下来的真理,告知给所有平庸的遵循着的生命,因此他们的生活貌似少了去多苦头和弯路,然而那些有勇气怀疑真理的,那些固执的,信念不容动摇的生命啊,是否所有经历都是一种过程,正如每个人的路都要自己走,每个人的结都要自己解。
老人最后终于走了,也许是失望。他认为他再也无法领悟?他其实想去帮他捡起被风吹跑的帽子,这个沉默的古怪的迟钝的男人啊,感激啊爱啊是从行动发出的,然而人生总有遗憾,谢谢也来不及说去。
只能最后把帽子留在路旁。
顿悟了回归了的人便懂得放下,舍。
固执的生命坚守着某种信念的,端着满满地忧伤和悲哀。
太阳总从西边升起,灼伤的总是左边的脸,勇敢的生命尝试挑战啊抵御啊那些亘古转动的宇宙之轮,信念是好的,但是作为同辈,因为理解所以懂得,所以变着法子地鼓励安慰劝慰,总之希望你过得开心,最好不必为此困扰。
不知者总是最幸福的。
悲伤在时间和小孩面前,是无力的?
生命中总需要一些说服力,小孩非常好,初生的新生的充满未来无限可能性的单纯的好奇的不自知的,但是为何你的眼中有隐约溢出的泪水?
创作者啊创作者,是否你的内心依然是深深的无望和忧伤,你那么努力救赎,是否因为世事世人本就无法救赎。
说到底是阿Q的温柔的自我打气的给自己和所有被困扰着的人群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只有那么柔弱的生命和眼睛,不自知的来自宇宙的单纯的生命,才能看穿生命的本质,并为世人悲悯?
不可继续探讨。
声音
我喜欢呼呼的风声,水流在壶里的声音,水溢出的声音,鞋子踩在沙砾上的声音,非常动听,非常非常。
看电影的时候我想也许我要专门刻一张类似的盘,不断重复播放。
内心平静。
芳香的肮脏
去看电影前,受邀去和一个朋友吃饭,车转过一条小道又一条,沿途可以看到树,地上是沙砾,有别于城市水泥路面的,有红色的整理的房子,有墙,有古旧的气息。突然内心被深深打动,那种古旧的东西,我想起窄小的游泳池,木门,斑驳的干净的那些具体说不出的。
我非常害怕肮脏,我喜欢香气,洗手间必须一尘不染,每一个角落,是五星级酒店刚打扫完地标准,否则便是无尽的忧伤。
然而有些东西,是泛着香气的肮脏,足以让我迷恋的,比如上面所提的游泳池,木门,有风的阳台,死去的鲜花,小时候画的画,爸爸送的钢笔等等等等。
比如电影中老人捡来取暖的掉在地上发出石头一般声音的牛粪,皱巴巴的用来煮酥油茶的锅,真美。
审美情趣真到位。
片中男主角和喇嘛模样的老人有种我看过的所有近现代中国电影人物都没有的高贵气质,木讷迟钝乏味肮脏皱巴巴,异常高贵。
但我不会爱。
结论是,我对我的言论负责,截止2011年6月11日,《太阳总在左边》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中国电影。
林蜜雪 2011.6.12 凌晨于北京
十一月的夜晚,北京,大风裹挟着点儿小雨,百老汇前的池水微皱。每当妈妈在电话那头问:“你以后要干什么呢?”我总是对以大片的沉默,眼前一片空旷。当尼玛眼神死死地走在我眼前那片空旷之中时,我双眼含了含泪。
“坐车,太快了,我也不知道要去哪里。”
这是《太阳总在左边》中沉默的男主角尼玛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像是突然点破了人类心照不宣的秘密。一个人,一片天地相接的广袤荒漠,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路,不知道要去哪里,只知道双脚与行走的关系不能破裂,即使阳光刺中了眼睛,也没关系,不用看,前面是无限延伸的路。这是影片预设的无国度无民族直击人心的基调,它无心说教,也不着急倾诉,只通过人物沉默坚硬的身影、干净简洁的背景画面和恰如其分的情绪音乐,让每个人都不可逃避的迷惘感自然呈现,撕扯人的内心。我不知道要去哪里干什么,妈妈,没有了妈妈的尼玛也不知道要去哪里干什么。他生在藏族,我生在汉族,这并不妨碍我们共同的迷惘与悲伤,不妨碍我们相通的隐秘痛苦,也不妨碍我们对于救赎的相似渴求与寻觅。它们显然不是任何一种符号化的民族特色。他不停地行走,他磕长头上拉萨,不过是用着他与生俱来熟悉着的表达方式。
“只有不停地走,才能忘记过去。”
尼玛沉浸在误杀母亲的悲痛与自责中不停地行走于安多到拉萨的路上,太阳总照在他的左脸上。在那些往复于此路无数遍的卡车司机看来,他已经一路磕长头去过了拉萨,他已赎了他应赎的罪。可是电影用一种闪回的平行叙事手法昭示,时间在旁观者那儿是线性的不断流逝的,误杀母亲的事对于他们来说早已过去。然而在尼玛那儿,时间却是主观的与现时并行的,误杀母亲的事一直亲在于内心此在于当下。一旦停下脚步,属于他人“过去”的时间却是他此时此刻真实的时间。因此,每当路旁有车辆经过,每当片中帮助救赎尼玛的老人形象出现,那种“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不可为外人理解的悲恸就骤然轰鸣。
“人的痛苦在孩子面前,是黯然无力的。”
影片老人形象的设置是很有意思的,已过了青年时期历经种种的老人,总能知道青年冲破迷惘的出口吧。然而老人却有他自己的迷惘,儿女小的时候盼他们长大,长大了盼他们结婚,结了婚盼孙子……然后呢?实在不知道盼什么。反而是孩子,他们涉世未深,他们天真无知,他们稚嫩脆弱,却保有人最完善的本初,具有令人自惭形秽的力量。所以老人也不禁感慨:“人的痛苦在孩子面前,是黯然无力的。”在圣洁的孩子面前,痛苦仿佛不值一提。而尼玛正是在一场圣洁的雪后如孩子般苏醒,睁眼看到的世界一片洁白,前方,牦牛如音符滑动,那么静谧,安宁;背后,汽车疾驰而过,载着他人的生活。尼玛一直死死的眼睛这才突然活了,睫毛开始起伏,眼珠开始转动,他开始走上回家的路,开始让阳光照在右脸上。
看到有人评价说这是西藏朝圣伪青年的做作!对于他这样的评价,我是一点都不在乎的,根本看不上。他根本就没好好的看看这部电影,根本没尝试着去接受导演所想表达的。
我是汉族人。国庆去川西的那一趟我印象深刻。这是怎样的一个民族呢?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四个字:敬畏生命。藏区的风景美得最符合“和谐”二字了。牛,马,狗,草,花,山,连为一体,没有一点做作。很多时候,我们做的只需要静静地用眼睛去观察、去感受。耳朵里听到的更多的是雨声,高原的风声。
当最后那一场白雪下来,我也感受到了,尼玛是该回家了。当他上车,我却看到他哥哥抱着儿子在那等他的时候,原来,几年过去了。不禁佩服起藏族同胞那种亲情。导演没有做作,我们只需要将镜头固定,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
老爷爷说:当痛苦遇见时间和小孩就会黯然失色,没有什么迈不过去的事。按照我们的说法(应该就是藏族人的生命观),人生是无常的,但再怎么无常我们还要继续生活,我们会出生,会长大,会恋爱,会结婚,会生儿育女,然后就是死亡。虽然这样说有点悲观,但我觉得这也就够了。
那个等你的女孩怪可怜的,是啊,怪可怜的,可是又有什么关系呢?
太阳总在左边,当它照着我们右边时,那也是生活,满怀希望的生活。
影片平实却饱含温暖的情意。从拍摄的角度看很像纪实类的片子,没有煽情,没有花里胡哨,演员也是名不见经传。贫穷落后的村庄、空旷荒凉的地貌、单调的情节,可是在这些背景下却渗透着浓浓的人情和朴素的人生哲理,导演似乎是在对眼下的时代提出一些自己的疑问。个人觉得电影里边原汁原味的方言也很有味道,既是整个影片风格的需要同时也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一种保护和发扬。
给自己的灵魂找一个出口!音乐大赞!
看哭了。
看来中国艺术电影传统由“万玛团伙”延续(关键词是电影学院和藏族电影人)。松太加为万玛才旦作品《静静的嘛呢石》美术和《寻找智美更登》摄影师。此片中德格才让的录音和音乐不喧宾夺主,又不乏细腻精彩之处。广袤荒芜西部旷野中自我放逐,寻找生命意义与救赎,沉静。开头部分叙事不甚清楚,经验不足
松太加处女作相当强悍了。如何写“悲痛”和“赎罪”,本片给了一个绝好的例子。片子最厉害的地方莫过于完全把磕长头去拉萨放置在文本之外,转过来写磕完长头之后回家的故事(这么看[阿拉姜色]刚好是另一半的故事)。老人这条线的信息控制很精彩。松太加的剧作上比万玛才旦矛盾激烈多了……大全景/风景的用法。
有些事,真是再怎么折磨自己都难得安宁。尼玛一心苦行,太阳总在左边,半张脸被灼烧得浑然不觉。人也是,自设的迷局待久了,也不知剩了几分心魂。直到一具苍老的皮囊出现,用活泛的心态匀出些执着善意,叫那苦与苦碰撞起来,好让彼此都卸下些心结。人与人兴许抬头便再也无缘,但那荒烟蔓草间,分明有了些畅达。原来2015年就标记想看,如今《阿拉姜色》看完,松太加采完,才在这故事中长舒一口气。
朝圣之路后如何回归生活
我完全被这部片子吞噬了
作为处女作来说,完成度颇高。只是关于陌生人与陌生人相遇,一个灵魂去宽慰另一个灵魂的故事终究还是太多了,所以整部电影也显得不那么突出和高级,就像是完成了一篇还算不错的命题作文。还是那句话,心里的结总归还是要靠自己解开的,他人只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毕竟太阳总在左边,生活还要继续。
令人深思
痛苦见到时间、孩子就会被消
松太加情节转变见细节的编剧功力不俗,一部真正的公路电影,路途的风景甚至过客都是其次的,真正重要的是在行走的过程,没有目的,是一场在旷野下的心的修炼,冥思生死亲爱的价值。这样的徒步精神与宗教的内心静修多么接近。一场不堪回首的往事,一碗粗陋的奶茶,一段难以磨灭的历程。
救赎风尘,千江有水千江月;步履不停,万里无云万里天
这片豆瓣居然7分多,虚高了吧。当然作为独立作品,民族题材,而且处女作,还是相当有说服力的,但是也不至于解读出过于复杂的含义,其实就是关于生死和救赎的一个民族化的表达。环境营造很漂亮,故事流畅,有风格。
20110611@UCCA
极沉默,只有暴烈的日头和风的声音。它出现在这个时候,像是谁捎来的无语慰藉。谢谢你,陌生人。
海岸影城电影院说多烂有多烂,选那地方搞电影节糟蹋这电影了。
上路走走 说不定能找到答案
空旷无垠的青藏高原透着圣丹斯的气息,没想到一伙藏人能拍出如此“独立”的电影。王猛的摄影构图很赞,萌爷爷诙谐搞笑的谈吐暗藏着人生真谛。同样是孤独的朝圣,萌爷爷走进了尼玛的心灵。好好活下去,才是最大的救赎。
理想的公路电影,暴走型公路电影,无需太多台词,靠环境氛围、人物表情、内在情绪来推进故事,气质接近格斯·范·桑特的《盖瑞》,但没那么简约。据说,男主角真的杀过人,家人看了此片,认为是在拍他们的故事,拍完此片不久,主角就莫名的失踪了。
摄影和(门窗)构图已颇具想法,文本单薄了些,在表现心理转变上欠缺了些,并仍会仰仗到藏文化的独特之处;因为太阳在左边,向着一个地方走,自然会被灼伤——所以不妨回头看看。我们生长,我们结婚,我们老去,我们死亡——长者是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