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绚烂而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两句“金玉良言”:当大臣告知玛丽法国老百姓连面包都没得吃的时候,玛丽回了句“那他们干嘛不吃蛋糕?”;当玛丽被推上断头台的时候踩到了侩子手的脚,这时玛丽说了句“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她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如果她不是个皇后。
那么,
她热爱大自然,渴望田原生活。有她花圃木屋小绵羊。
她喜欢交朋友,和三五好友把酒言欢。
她喜欢音乐诗歌戏剧,她自己的演出赢得满场喝彩。
她喜欢时尚,和设计师探讨搭配,色彩,质地。款式。
她喜欢孩子,不吝惜轻吻着:“宝贝宝贝”。
科波拉在用一个女性的视角去审视一个背负历史的女性。看完全片之后,我更喜欢叫她玛丽小姐,而不是玛丽皇后。
那个可爱纯真的小女人。
受到蛊惑去看这个电影,自然是冲着安东瓦内特这样传奇的皇后,但也有Kirsten Dunst 这小女子的因素,直觉的这个闪亮玻璃纸包果糖般甜蜜蜜的女子是一位很适合演绎这位皇后的人,一样的雪白面孔,娇艳的面色嫣红的唇,花瓣样青春可人,浅浅金发高耸摇曳,衣妆也恰到好处的嫩兰娇粉,缤纷如水晶杯扣碰激起升腾泡沫,草莓蛋糕香艳浮华入口即化,墙纸朵朵浮粉的玫瑰嵌金,快活的挑选着袖口繁琐花边与坠满花朵的纤巧高跟鞋子,贵重丝织衣料被贵妇人手中捏着细细品评,化装舞会上花哨面具下的美丽热辣,不知名高贵英俊男子细细咂摸游移追随的眼神~~~
导演的巧劲使在视觉的一处,后来,出现了少许黑色,第三个出生的婴儿早逝,再后来的沉沉黑色,就是那个被火光照亮的暗夜,无数闯入凡尔赛的民众敲碎玻璃,呐喊声声,黎明到来的时候,他们一家被赶上一辆马车驱逐出宫,她探身向窗外金色朝阳下的旧居望去,国王问:你在做什麽?她答:说再见。
就此谢幕,谁还再忍心一路讲到滴血含垢的断头台?
幸福快乐的味道依然齿颊留香,已是昨日,
凡尔赛的缠枝凸金玫瑰浮华美丽,也只在凡尔赛的露水晨光~~~~
原本对索菲娅·科波拉执导的《绝代艳后》有点小小的期待——曾因《处女自杀》、《迷失东京》而给人们小小惊喜的才女是如何讲述那位上了断头台的王后的。然而,这次,这位电影《教父》之女却让我失望了。也许索菲娅心中的玛丽是个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了错误地点的尴尬人,而拍了此片的她便如同一个被小聪明误了的女人,用错误的手法,导出了一部空洞的戏。
索菲娅是有野心的,想将自己对人物的解读告知于众,想告诉人们一个更为人性化的厄运王后,所以在借用历史文献时,她坚决抛弃了最权威的史蒂芬·茨威格的人物传记,而青睐于弗雷泽的小说《Marie Antoinette::The Journey》。显然,索菲亚这次是自信得有点过了,所以在戛纳放映遭遇嘘声时,毫无防备的她有点受伤。在这里很想自作多情地奉劝索菲娅一句——虽然有时候剑走偏锋会有奇效,但是有些事件是不能走偏锋的。
由于取材上的偏向,科波拉的着力点便放在了呈现女性心路上,想渲染出一种因空虚倦怠而索取无度的放纵人生。在她的执导下,失意于婚姻的安托瓦内特寄情于声色犬马,为了再现这种精神找补,科导将奢华香艳的宫廷生活作为该片的构架依托,一如贵妇们的裙撑:鲜艳瑰丽的布料、新颖别致的鞋子、奇巧诡异的发型、美轮美奂的饰品、精致诱人的美食、浓妆艳抹的贵族、一次次盛大华美的服装秀和一场场豪华奢侈的盛宴……
此类镜头初看时赏心悦目,“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仿佛目光触及了色彩迷幻的梦境,可是一旦雷同繁多后,就开始反感乃至反胃,就如同让观众们一次性地吞下了大量的奶油蛋糕,真正腻味到了极点。更何况科波拉原本就打算将这部和历史人物相关的作品淡化历史感、沉重感和沧桑感,她那女性视觉的美感和华丽尽现的同时,也吝啬了给予法国大革命和最后悲惨结局的镜头,更失去了丰满人物形象该有的依托。卖弄小技巧的科波拉越是将宫廷再现得富丽堂皇,影片就越发向空洞枯燥迈进,于是单薄、片面的角度与解析经过大量浮华空虚镜头的堆砌后,使得该片显得轻飘飘空荡荡到令人产生质疑——有必要拍吗?
或许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所以索菲娅缺省了很多背景,即便是很关键的点,她也不屑于涉及,例如玛丽的性格养成,这该是她日后所走历程的诱因。安托瓦内特出身于真正的豪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当时欧洲NO.1的女政治家奥地利女王的小女儿,这个被宠溺得过了头的小公主任性而懒惰,出嫁前还不能熟练地运用法文和德文,而且更可怕的是——生于长于政治环境的她竟然缺乏最基本的历史常识和其他必备的概念。
从公主之身走向太子妃之位,再由太子妃升级为王后,安托瓦内特被献媚之人包围,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压根儿不知道世上还有饥寒交迫的这码事。即便她本非恶人,但她的挥霍奢靡对于生活水准一跌再跌的法国贫民来说无疑是个讽刺。她的奥地利皇帝哥哥曾在访法时这样写道:“王后是个美女,但她非常无知……把光阴都浪费在挥霍和消遣上……她必须变成一个有思想的人,但这样的闲散生活让她无法思考。”大革命后,陷入困境的前王后开始有思想了,只可惜她长脑子长得太晚,一切都来不及了。
该片主演柯尔斯滕·邓斯特在她11岁时就有惊艳的表演——《夜访吸血鬼》里的她和三名大帅哥配戏,阿汤哥、皮特哥和班德拉斯哥。当年的她在大明星中豪不逊色,将尚为小女孩时就成了吸血鬼的克劳迪娅,在几十年后想成为女人想拥有美丽身体的渴望,对阿汤哥吸血鬼的恨以及对皮特哥吸血鬼的爱情,演绎得令人喝彩。观众在那张幼稚嫩滑的娃娃脸上却分明地看到了岁月的痕迹,特别是那双世故而敏锐的眼睛。可见邓斯特应该是年轻女星中有实力的一位,只可惜近年来没遇到好戏,也就当当蜘蛛侠的女友赚点人气吧。这次,在科波拉片面、牵强的构架下,她不能将人物立体起来,宛如相片。
该片也不是完全的一无是处,至少在色彩、画面、配乐上有长处。例如配乐,使用了大量现代摇滚元素,显得张力十足,在质感上体现出华丽精美与摇滚音乐之间的碰撞与交汇。或许本片的另一个译名《豆蔻风华》更为贴和索非亚的本意。
不论断头王后在她短暂的一生里是否曾留下那句“名言”——贫民吃不上面包时,她说:“他们为什么不吃蛋糕?”观看完这部影片后,我想说,腻味了超大号的奶油蛋糕,却还没面包吃。
(
http://nicolew.blog.hexun.com/6970393_d.html)
事实上我并不喜欢这个主演,但并不妨碍我看完索菲亚这一版本的玛丽皇后。在电影里最美好的片段,莫过是诞下第一位小公主之后,她穿着洁净的白衫在田园里与女儿奔跑。这也是玛丽皇后,最美好的时候。
本身是想练法语来着...可光顾着看衣服了
这部电影适合挂在墙上的画框里循环播放。
不去谈剧情。画面色彩实在是漂亮,服装华丽丽,音乐很好听。其实也就够了。
怎么说来着?什么华丽的旗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法国大革命算个鸟,它只终结了一个女人的幸福生活耳.
为了衣服去看了...导演真的抓不住整个片的重点吧...不过这电影只要有衣服就够了
邓斯特演活了前半部的羞涩可爱,却演不出后半部的迷乱暴殄。
作为演员,我想Kirsten Dunst一定很开心她曾饰演过「Marie Antoinette」这部片拍得她有多美,使得她吸血鬼般的眼神和冶艳的唇角能被铭记,谁要管历史与恶评,里面的华服与高跟鞋,红唇与头饰,窗帘与地毯,都是18世纪的宫廷之美。如果觉得这部片乏味,完全是因为你不懂上述与电影组合而成的蒙太奇
这片并没有多不堪,多浮华空洞,尤其是在读了大仲马的《断头艳后》之后,我反而理解了索菲亚的拍摄手法上的“轻”,那个年代就是个浮华空洞的年代,KK就是书中所描写的那个少女,不谙世事,只懂享乐,当她懂得如何做一个王后时,她却必须要面对断头台了。
人民饿的时候可以吃蛋糕...这部片子用Dustin O'Halloran的音乐实在是太好了
科波拉的目标受众再明确不过了,都是拍给非常具体的一类女人看的(她自己就是那类人)。比起讲好一个故事,她更想传递自己脑中的视野和情绪;这件任性事也只有居于科波拉之位才做得到。I find Antoinette's silk, lace and feathers inspiring.
注意看,她的鞋子中出现了all star
美国高中女生的皇后幻想
据说每一个镜头都是对眼睛的爱抚。
视觉优秀,原声太扯,故事一般,哈哈
如此奢华的服饰布景都无法阻挡电影的乏味,人物安排混乱不明,画面堆砌空洞无聊,Dunst的表演无半点法国风情,整部电影真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女主气质不够法国。一看就是美国妞。
拿17XX年的故事怀70年代的旧。
空有皮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