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第三幕最有力的几个点:阿和与黑轮重逢时见到他的断臂,菜头死前终于在车外而不是车内抽烟,父亲举起石头砸向菜头,翻阿和旧物时翻到一叠的父亲送的印有“把握时间,掌握方向”的笔记本,结尾母亲坐在阿和车后座看透过树缝的阳光。
这些瞬间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影片前半段都铺垫过相同的元素,电影到收尾阶段时再次触碰这些元素并赋予新的意义,所以有Pay Off。
影片开端黑轮的手掉入汤中的特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他露出断臂再次提起汤时观众能立刻联想当时的画面,从而与阿和的愧疚感共情。同时因为感受到同一元素所在的不同情境的对比,也能更直观体会到阿和的成长。
菜头第一次找阿和时因为在车里抽烟和阿和发生争执,第二次同样情境下阿和强调上次因为这件事被老板责骂,菜头承诺不会再发生。当他在车里等阿和时,手里把弄着一根烟,最后还是去车外站着抽,这一车内车外抽烟的对比令角色丰富了许多。他再次理所当然地找阿和帮忙说明他没把上次是最后一次的承诺放在心上,所以当他遵守承诺在车外抽烟时是令人意外的。给人一种他在变好的暗示,可能这次之后他真的不会再骚扰阿和。妙的就是阿和的父亲正是在这个时刻杀害了他。如果没有他死前的正向暗示,父亲的行凶会削弱很多,因为观众不会为一个十恶不赦的人惋惜。
父亲举起石头的画面是和阿豪讲述司马光故事时司马光举起石头的画面是对应的。这处重复并不明显但却隐喻意义很大,司马光用石头砸开的是自己用以躲避的阴影,父亲也是,他砸的是自己顽固蛮横的外表下无力帮助孩子的绝望。
“把握时间,掌握方向”是影片中重复最多的元素,除了笔记本上印的以外,父亲的练车场,驾校老板办公室的横幅,父亲给学员演讲时的背景板,包括父亲时常念叨地都是这八个字。父亲第一次将笔记本送给阿豪时,只是一个很日常的动作,铺垫意义却很大。因为这八个字就象征父亲,父亲的教育方式和爱的方式,最后阿豪房间里一叠没用过的父亲送了十几年的笔记本,象征着父亲的爱和教育一直是压在阿豪心中包袱,也是他最终选择自杀的直接原因。
结局阿和骑自行车载母亲的段落真的很美,整部影片道不尽的家庭关系的错综复杂,其实都源于视角和立场的不同所致的误解和伤害。片中第一次出现自行车,是母亲提起阿和小时候,他总让自己骑车载他几个小时都不让停,不骑就耍赖晚上不睡觉,母亲至今也不知道原因。结尾她坐在阿和的车后座时,她意识到眼前划过的树梢和阳光,耳旁拂过的风有多美,她真正代入了儿子的视角,才开始理解儿子。
除了这些主要的重复元素外,影片也通过一些简单的重复手法帮助叙事。比如阿豪自杀前和父亲讲述自己罪行前,都出现了天空乌云密布的镜头,暗示即将来临的死亡。重复还可以帮助交代影片中的时间跨度,哥哥刚死的时候,阿和在辅育院值日时推着餐车下坡,最后撂下餐车在操场狂奔起来。而他再次推起餐车时已经安安分分,还在人打饭时还制止其他学员的不规矩行为,他变了个人。再之后两场戏,广播通知说阿和刑满释放,走出辅育院时等在门外的儿子已经会走路了。几场简单的戏和重复元素的利用,立刻将时间跨度和阿和的成长交代清楚,简洁有力。
设计了重复元素,想要达到效果还得大手笔强调,不然观众会忘。钟孟宏强调得很多:断手在汤里烫的收缩起来的大特写,这种画面不易忘;菜头最后一次抽烟前在车里拿着烟也留了很久的特写,有足够时间解读他的心理过程;最后父亲的笔记本被手作废品时,怕观众理解不到对父亲的指向性,还要母亲添一句别让你爸看见,这些点导演用了力,所以片子整体解读难度不大。但是如果导演明需要观众落后于信息的地方,他也把握得很准,在影片揭示阿豪的死和菜头的死之前,观众没有任何暗示足以提前猜测到,两次云的画面的重复,也只有在揭示之后才有意义,这是另一种方式,对观影当时的作用不大,但留有回味的余地。
阿豪最后的那条短信我哭了,看完电影翻了影评很多解释这两个人我都不太赞同,虽然导演没有明说,但是很多细节处的表情与隐喻其实都在解释阿豪和菜头,于是写了这篇影评聊聊我的看法。
影片开始,雨夜、柔和的音乐、一台摩托车上穿的黄色雨衣的两位少年,是一切命运转换的开始。菜头冲到桌前砍掉了黑轮的一只手,满脸是血的菜头,表情依旧凶狠愤怒但也多了些恐惧,阿和表情木然,显然没料到这场面。
法庭上,法官问,“当初是你唆使菜头去砍杀黑轮的吗?”
阿和:“不是”
法官:“那为什么会把人家砍的这么惨?”
阿和:“我不知道。”
法官:“你不知道?你知道菜头那天拿着开山刀吗?”
阿和:“我到现场才知道。”
法官:“那你知道开山刀是会砍死人的吗?”
阿和:“我们只是想说去吓吓他而已。”
阿和没有说谎,纵使有,也是辩解自己一时冲昏了头的冲动,他给出的是重回理性的他会给出的答案,阿和不是一个坏人。
有一个镜头可以看到,菜头一直凶狠又绝望地盯着阿和,法官继续问道摩托车是谁偷的,菜头忽然失控大吼,“阿和你说啊,全部都推到我身上啊!你讲啊。”
很显然,菜头认为自己是为阿和砍的人,现在人手断了,自己完了,而阿和胆怯了,只顾着撇清自己,他最后的那一喊,是感到被最亲近信任的人背叛时才会有的绝望与痛苦。
之后阿和默默地说了句:“我偷的。”
他看了菜头一眼,流下眼泪。
那个夜晚足以毁了两个少年的一生。但阿和与菜头不同,他有还没放弃他的母亲,哥哥自杀之后,他更是知道自己成了家里唯一的支柱,还有了妻子和儿子,一家人都在等他;而菜头阿和不同,他的变坏不是叛逆,而是放弃挣扎与黑暗融为一体的心甘情愿——变坏很容易,在这个社会,坏人过得大多数时候比好人要开心的多。
出狱后菜头理所应当的成为了一个“坏人”,而阿和,为了他的家人想要成为一个好人。
要想成为一个好人,首先就要远离那些坏人,阿和这样做了;而菜头说,他出来第一件事就是找阿和,为什么?他家被查封了,他唯一的亲人被赶到老人安养中心,阿和或许是他唯一认识的人。面对一个曾经的挚友,同时也是害他陷入如此境地的人,他可能想,要么把他拉下水,要么鱼死网破同归于尽。
而当他再次见到阿和时,他发现这是个努力改过自新的人,阿和根本没有勇气跟他鱼死网破,所以他想把他拉下水,“你沿着警察局边的巷子,你会看到一个立法委员服务处,这里面有六发子弹,你就对着服务处把它打完。”这看似毫无意义的行为,其实是菜头设法让阿和身体里的恶魔苏醒,他想要他回到自己身边,成为那个和自己一样的坏人,他想要回到过去那段时光,他的寂寞和绝望,他知道只有一人能救赎他,他想要和阿和有牵扯。
但菜头骨子里也不是一个坏人,只是他知道做好人自己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还是做坏人容易一点,但当他看到小玉和阿和的儿子,看到阿和父亲为了阿和在他面前惶恐的样子,他可能也动摇了,或许就放阿和去做一个好人吧,于是有了最后那个买柳丁的雨夜,我想菜头是真心想把这一次当成最后一次的,即使他以后也可能忍不住来找阿和,但他是想要放过阿和的。
车上二人有一段关于五年前那个雨夜的对话——
菜头:“当初你被黑轮欺负,找我去帮你出气,我二话不说就跟你去了,一冲进去,看到黑轮,当场就砍下去,我从来都没有后悔过,即使到现在也还是一样。”
阿和:“菜头,我真的没有想到你会来真的,我们不是说好去吓吓他而已吗?”
菜头:“我拿开山刀,你拿西瓜刀,你还偷了摩托车,你什么时候跟我说过要去吓吓他?”
——短短几句话,道尽人心。菜头是不惜为了阿和去杀人的,他早已经没什么可以失去的,但阿和,他从来不想冒什么大险,正如少年所中与黄士龙一时的作对,不过也是为了换来长久的安宁。菜头与阿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菜头永远无法成为阿和,阿和也不想成为菜头。
在聊阿豪以前,我想先把他最后发给郭晓真的短信写在这里,其实郭晓真这个人物完全就是帮助我们理解阿豪的,因为阿豪无法把他的痛苦分享给家人,郭晓真的出现,让我们得以走近那个躲在缸中的他自己。
这个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阳。不论纬度高低,每个地方一整年中,白天与黑暗的时间都各占一半。前几天,我们去了动物园,那天太阳很大,晒得所有动物都受不了,它们都设法找一个阴影躲起来,我有一种说不清楚模糊的感觉,我也好希望跟这些动物一样,有一些阴影可以躲起来,但是我环顾四周,不只是这些动物有阴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马光,都可以找到一个有阴影的角落。
可是我没有,我没有水缸,没有暗处,我只有阳光。
二十四小时从不间断,明亮温暖,阳光普照。
阿文无法与小儿子阿和和解,于是他躲到阴影里,投身无聊的工作,把忧愁寄托到香烟上,对外人说自己只有一个儿子,通过这个阴影下的阴凉,他总算可以苟且度日,无欲无伤。
阿豪的妈妈琴姐也有自己的阴影,她也常年吸烟,麻木于无趣的婚姻生活和无望的中年人生活,对丈夫与儿子的矛盾虽然没有彻底放弃但也只是不痛不痒地说上几句,她接受了生活的所有不公与磨难,麻木便是她的阴影。
阿和的暴力与叛逆是他向世界宣泄的武器,是他的阴影。
而阿豪没有,他从不曾宣泄抱怨,从不曾制造麻烦甚至不曾犯错,他是爸爸妈妈们最想要的那种别人家的小孩,他的世界阳光普照。
可阳光普照不是什么好事,阿豪说,不论纬度高低,每个地方一整年中,白天与黑暗的时间都各占一半,可他没有黑暗的时间,因为他的家人把所有的阳光都给了他,父亲每年送他练车中心的笔记本,母亲勤勉工作养家,连被自己的优秀灼伤的弟弟,也不曾埋怨自己。他们都躲在他们自己的阴影里,然后对他说,你去吧,去到那个阳光普照的极乐园,也只有你可以了。
他只能微笑,带着阳光一路披荆斩棘前进,一刻也不敢停歇。
可这个世界上最痛苦的事,就是你爱的所有人,他们都不快乐。
阿豪可能知道自己的死会让弟弟改过自新,会减轻一些家里的负担,甚至让弟弟与父亲和解,但在他跳下去的那一瞬间,我想他只是希望,跳下去就不会再有阳光了,哪怕从此以后只有黑暗,也比那无尽的阳光普照来得让人轻松。
最近在读袁哲生的《寂寞的游戏》,居然偶然发现了阿豪讲述的司马光的故事的出处。
作者袁哲生生于台湾,生平因写作获得过很多奖项,2004年年初再升任为《FHM男人帮》国际中文版总编辑,并获得中国文艺协会颁发小说类五四文艺奖章。得奖不久后,于4月6日被人发现以童军绳自缢身亡;他在遗书中表示,他罹患精神官能症,身体因焦虑而颤抖不已,无法工作,也无法再面对往后的人生。
个人认为这本书对电影编剧影响很深,所以想对这部电影有更深入了解的朋友们不妨去看一看这本书。
他的好友在该书的序言中写道,“即使我用余生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重读他所有的作品,仍然不可能找到他放弃活着的原因。”
——或许就像阿豪一样。
从袁哲生的文字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少年纯净浪漫到透明的精神世界。
然而成人世界却无法包容这种单纯。
2017年,一部《大佛普拉斯》横扫第54届金马奖。
电影获得10项提名,5项得奖。
片中,钟孟宏担任摄影,林生祥担任配乐,两人首次合作。
分别斩获金马最佳摄影、最佳原创配乐、最佳原创歌曲三大奖项。
2019年,两人再度联手合作新片。
林生祥依旧为电影操刀配乐,钟孟宏则兼任导演、摄影、编剧多职。
再续了金马奖黑马传奇——
《阳光普照》
在台湾电影界中,钟孟宏已然是中生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
个人首部剧情电影《停车》就入围了第6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第二部剧情电影《第四张画》让他斩获第47届金马奖最佳导演。
2013年,首次尝试拍摄纪录片《医生》,并获得了第43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
而这次钟孟宏的新作更是硕果累累。
第56届金马奖上,《阳光普照》成了最大赢家。
电影获得11项提名,最终斩获了最佳剧情长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辑5项大奖,并成为了当年度金马观众票选最佳影片。
电影入围多伦多影展、釜山影展、东京影展等多个国际性影展,备受关注。
观众口碑也很高,豆瓣评分已经涨到8.2。
刘若英看完后力推影片。
并称自己看完后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来平复心情:
“我的眼泪不是从眼眶里流出来的,是从心里痛出来的,这个痛,后座力很强。”
的确,《阳光普照》这个片名太过有蒙骗性。
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估计会以为这是一部正能量的治愈系影片。
但其实影片却讲述了一个家庭式的悲剧。
小儿子阿和(巫建和 饰)和大儿子阿豪(许光汉 饰)是一对个性截然相反的兄弟。
阿和不学无术,上了中学后就变得越来越叛逆,年纪小小就变成了“古惑仔”。
出来混,免不了会有摩擦。
有人惹了自己怎么办?当然是打回去了。
为了报复惹了自己的混混,阿和叫上了铁哥们菜头(刘冠庭 饰)帮忙。
原本只是想给混混一个小教训,没想到菜头比自己更狠,一下手就把混混都手给砍断了。
平时打打架毕竟还没出过格,这下惹大发了直接变成了刑事案件。
由于还是未成年人,阿和被判关入少管所。
人被关进去了,阿和给家里惹得麻烦事还没完。
父母还未从打击中恢复过来,家里突然来了一位小姑娘。
自称是阿和的女友,还怀了孕,人家家长带着小姑娘过来吵着要阿和负责。
小儿子这边需要头疼的事一大堆,还好家里还有个争气的大儿子。
长子阿豪从小就懂事,长得帅,关键是功课还好,就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小孩”。
虽然第一志愿医学院落了榜,但家里都支持他再去复读,父亲更是寄予他很大期望。
就是在补习班,阿豪也很有名。
老师都很看好他,连女同学都会偷偷跑来跟他搭话。
电影里的阿豪,温柔可靠,总是为别人着想,前途似乎布满阳光。
却在某天照例早起后,毫无预兆地从阳台一跃而下。
年轻的生命从此失去颜色,这个剧情走向让人惊愕。
叛逆的小儿子被关入少管所,优秀的大儿子跳楼自杀,一个平凡的四口之家顷刻间分崩离析。
对于自杀的少年,社会中总是有很多指摘的声音。
不负责任,不为父母着想,幼稚,冲动……
但似乎很少有声音去关心这个少年究竟经历了什么,是他做错了,还是社会做错了。
阿豪曾给自己补习班的女友讲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故事的结局,司马光砸缸后在阴影中看到的那个小孩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
电影中用了一段动画来表现这段故事。
当诡异的结局配上诡异的动画,就像是阿豪将自己内心的阴暗面首次摊开展示。
或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藏身的愿望。
不想被别人注视,不想被赋予自己承受不了的期待。
所以那些人藏在阴影里,就像司马光藏在缸里。
导演对于片名《阳光普照》是这样解释的:
“这世界唯一公平的就是阳光,但炙热的阳光其实没有那么容易拥抱,你会发现所有人都躲在阴影下。”
但阿豪却没有属于自己的阴影。
第一次考医学院落榜后,阿豪其实是一个失败者。
他或许有很多失落、迷茫、怀疑自己的时刻,但却要藏在心里。
父母如千斤重的期望,已经成了让人无法喘息的压力。
父亲对两个小孩之间的偏爱是明显的。
驾校学员问他有几个小孩时,父亲总是说:
“一个,正在考医学院。”
言语中尽是吹嘘和得意。
而对于叛逆的弟弟阿和,父亲甚至不承认他的存在。
就算对着妻子,父亲也把阿和叫做“你儿子”,而不是“我(们)的儿子”。
尽管如此,在阿豪看来,或许弟弟阿和才是真正被父母纵容的那一个。
不需要背负太多期待,可以任性胡闹,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样的阿和,是躲在阴影下的。
父母过重的期望,就像24小时从不间断的阳光普照,炙热无比。
找不到阴影无处可逃的阿豪,最终成了太阳下的牺牲品。
《阳光普照》讲述了一个家庭之间沟通空白的悲剧。
如果阿豪和父亲能敞开心扉,坐下来好好沟通,或许就不会发生那个跳楼的惨剧。
但在中国式家庭里,诚恳地沟通似乎意味着尴尬和矫情。
明明是那么亲近的人,反而无法敞开心扉,导致沟通出现了真空状态。
父亲的爱是无言的,片中小儿子阿和一直似乎是被父亲忽略的角色,但其实不然。
小儿子阿和从少管所出来后想改过自新,却被曾经的铁哥们菜头找麻烦。
菜头一直觉得当时是阿和教唆自己去砍人的,然而在法庭上却把所有过错推到自己身上。
最后菜头判得比阿和重,法院要求赔偿的一百多万台币也都判给了菜头家承担。
菜头被抓入狱后,家只剩下了奶奶一个亲人,根本赔不出钱。
因此受害者家属找上了阿和父亲,希望他能承担一些赔偿金。
然而阿和父亲却冷酷地拒绝了,并说赔偿责任判在菜头身上,就应该由他家承担,自己一分钱也不会出。
这个举动直接导致了菜头家被强制查封用于赔偿,等菜头出狱后,才发现自己的奶奶被送进了疗养院。
这些原因都让菜头对阿和怀恨在心。
为了报复阿和,菜头屡次到阿和工作的地方捣乱,并且让阿和帮自己干违法的事情“赎罪”。
但几天后,菜头却离奇地消失了。
菜头消失的这段剧情在电影中处理得极具悬疑色彩。
阿和本来和菜头一起开着车出去,阿和下车办事,菜头就在原地等他。
等阿和回来后,就已经找不到菜头的踪迹了,这个人像是凭空消失了一样。
背景冷峻阴森的雨夜,搭上急躁的鼓点配乐。
把一身狼狈、找不到菜头的阿和心中的无措和紧张渲染得更为突出。
菜头的消失,带着一丝悬疑犯罪的气息。
果不其然,不久后菜头的朋友就找上门来了,原来菜头被人杀死了。
菜头这样的混混,平时得罪的人不少,阿和虽然震惊,但也不至于接受不了。
但他万万不会想到的是,凶手竟然会是自己亲近的人。
父亲早就把阿和出狱后的表现看在心里,默默地关心着他。
在某次发现菜头威胁自己儿子帮他干违法的事后,父亲就一直跟踪着阿和。
那个雨夜,菜头和阿和驾着车出去。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后面一直跟着一辆教练车,上面是阿和的父亲。
阿和下车后不久,菜头也下车抽烟。
当一个一直威胁着自己儿子的混混站在自己面前时,做父亲的应该做些什么?
阿和的父亲并不知道。
他知道的只是,自己不过是一个驾校教练。
他知道的只是,自己没钱、没势,什么都帮不了儿子。
于是他踩了油门,菜头消失在了那个雨夜。
影片中的父亲是塑造得最让人惊艳的角色,看似冷酷无情,实则内心柔软。
也正因如此,当他为保护小儿子而冲动杀人时,才那么令人惋惜,让父爱染上了悲情色彩。
影片的结尾,父亲和母亲在山顶的那场对话让人印象深刻。
母亲斥责着父亲,到现在还是个没出息的驾校教练,就连家庭关系都处理不好。
小儿子已经在改过自新,而父亲却从来没有关心过阿和,也没有为阿和做过什么。
母亲的这番质问,是让人很难堪的。
每一句都是对一位父亲、对一个男人羞辱性的否定。
按照平常的发展,父亲会大发雷霆,夫妻间或许将要爆发一场争吵。
令人意外的是,父亲显得很平静。
但这平静的口吻下,却诉说出了那个雨夜残忍悲壮的真相。
这个真相里,出现的是一个妻子不了解的丈夫,是一个儿子不熟悉的父亲。
他温暖,伟大,为家庭顶住一切。
但他却用错了办法。
导演钟孟宏说:
“我们永远没办法看出人的内心,纵使亲近如父母,却也是没办法完全了解孩子。”
其实不只父母儿女之间存在沟通问题,就连枕边人也无法相互理解。
我们对家人越来越羞于启齿畅谈内心,也总是把付出藏在心底,认为这样才是“伟大无私”。
但或许有些爱光靠无声的行动并无法得到有效的传递。
所以才会出现大儿子跳楼的惨剧,和俩夫妻在山顶那场心酸沉重的对白。
常听到有人说“爱就要行动,不要光靠嘴上说说”。
我想,这句话也应该有另一个表达方式:
“爱不是光靠行动,同样需要勇敢表达。”
青石电影编辑部丨Leslie
(这是我第二次说,我认为豆瓣上还没有人看懂这部电影)
到今天,很难遇到没有答案的问题,不仅没有答案,甚至有点没有头绪。因为毕竟经过漫长的思想史,任何问题,在人类的历史上,早有很多探索,所以遇到导演问出一个如此的问题。让我惊讶,也让我愕然。
这个问题就是:作为人,是否做了好事,就一定会做坏事,而做了坏事,就一定会做好事。好与坏,是绝对的对称和公平的,这既是“阳光普照”的含义。
这是个蛮残酷的问题,也极其现实。很多时候为了做好事,尤其是好好的对待他人,其中积累的情绪和怨气,总是会在这个人或其他的人身上,转化为坏事,就像是某种能量守恒。人确实不是一个源源不断的美好核心。
这个问题为何如此重要呢?因为对每一个期待着过好的生活,做好的事情,并且为他人承担(这几乎是做好的事情的必要条件)着的人而言,电影呈现出一种残酷的“好事代价”,好事是会以同等的坏事作为代价的。这势必成为一个,至少是令我自己害怕的预期。
阳光普照下的公平,就是这样的守恒。
在整个故事里,只有两个人死了,阿豪和菜头,虽然在电影中两个人看上去似乎是纯然的反面,但其是不是,这是两段先扬后抑的沉沦故事。
这里面最大的谜团当然是阿豪的自杀,我们从这里开始。阳光普照是阿豪引出的题眼,也是阿豪的难题。阿豪的死在电影里当然具有二重性,首先这一定是一件坏事,对于他的家庭,这是最大的不幸,这是阿豪自己知道的。因此这是阿豪之前做的所有好事的代价,阿豪对所有人的善意最终必须凝结为终极的阴影,同时竟然也是电影中很大的一件坏事,是电影中唯一一件无可挽回的坏事。
但同时,阿豪的死,其实是其他人决定的,这是电影中“基督教”的隐喻的一部分(电影的英文名就是谐音的“独子”,耶稣是上帝的独子),这绝对不是我的过度解读。在阿豪讲述的司马光故事中,有一个几乎还没有人抓住的细节,一个与司马光原版故事不同的巨大细节。阿豪讲解司马光的故事,中间被公车到来打断,这个故事的巨大张力,让郭小真都无法上车。在公车到来前,阿豪故事的最后一句话是:
“大家看到那个水缸都很兴奋,指着那个水缸说,一定在里面,一定在里面,但是只有司马光一个人,就留在原地……”
公车开走后,阿豪继续讲:
“然后司马光,就拿起一颗石头……”
在司马光原来的故事中,显然不会有大家起哄让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里故事非常明显在映射圣经约翰福音8章,“耶稣不定犯奸淫妇人的罪”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的8章7节,是“他们不住地问耶稣,他就挺起身来,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他就可以先拿起石头打她。”
在这里的不同是,大家起哄让司马光杀死的,其实是他自己,而司马光确实杀死了他自己。也就是阿豪杀死了阿豪,自杀。阿豪在众人起哄中杀死了自己,犯下了最大的错。在阿豪自杀前,刷牙的他抹开镜子上的雾气,看到镜子中的自己,既是水缸的打破,最后的阴影消失,阿豪必须犯下大罪。
除此之外,观影者认为阿豪也许是完美的,但其实不然。阿豪在电影里还有两次离奇的反应和错误,第一次郭小真在餐厅善意的向他打招呼,他冷漠的没有回应。因而后来有他主动送郭小真回家的好事。但这也衍生一个隐约的坏事,郭小真因而想成为他的女朋友,在动物园黑猩猩的一幕中(这是阿豪以真人记忆出现的最后一幕),郭小真一直看着阿豪,而阿豪明显表现出对她的疏离,黑猩猩冲到玻璃前,吓了郭小真一条,而阿豪也木然得愣住,没有给予关心。因而最后让郭小真留下一个“希望是阿豪女朋友”的遗憾。
这两个离奇的错误成为阿豪的终极之罪,其实阿豪对小真的疏离并非罪本身,这个罪是阿豪对自己的理解。阿豪自比“耶稣”,认为自己是世上唯一的例外,是只有光照而没有阴影的人,他没有感觉到他对郭小真的依赖成为了他可能的阴影,依然认为自己是全然的光照者,犯下十诫第三诫,“不可妄称神的名“,这推动了他的自杀。阿豪错过了自己的救赎。虽然他已经几乎完美,但一个不完美之人,自认完美,确实是一件大错。
菜头也是一个沉沦故事,他是剧中第二个死去的角色。菜头起初当然对阿和很好,替他对霸凌阿和的黑轮出气,还承担罪责,但好事衍生坏事,锒铛入狱。出狱后,菜头有两次救赎的机会,一次是老陈给他送钱的时候,一次是阿和第一次帮他枪击立委办公室的时候,如果菜头可以在这两次的任何一次放阿和一马,都不会有最后被老陈杀死的结局。他的沉沦故事,是比较明显的。
因此阿豪和菜头的沉沦,虽然剧中塑造两个人有天壤之别,一个像天使,一个像魔鬼,但其是是同一个结构,是对同辈人的错误对待。这是导演的高明之处。
阿豪自杀后,他人转变和救赎的契机开始了,其他主人公,都是先坏事,后好事的对称。
阿豪死去,小玉的孩子出生,阿和与小玉结婚。阿和的救赎之路开始,而阿和的救赎之路,也是众人救赎之路的开端。
众人的救赎,都对应着“阳光普照”的结构,坏事,然后做好事。
先说陈妈妈,她是剧中一个线索性的人物,她的错误都很隐微。首先是她在家庭中的缺位,阿和小时候的顽劣,她无法管教,阿豪被父亲的期待压垮,她无法分担(阿豪帮助他带小玉产检,其实在他们的关系中,阿豪是施予的角色)。对家中两个孩子的“无法施予”,造成了两个孩子的悲剧,这当然是坏事。但这件坏事,带来她对“小玉”的无私施予。而她很快又做了一件大好事,她租下铺面,让小玉不必在酒店工作。但紧接着,菜头在街上遇到她,攀谈后友善的想摸摸阿和的孩子,而陈妈妈却本能地挡住小孩,对菜头并不信任。这其实在剧情叙事上,直接导致菜头改变让阿和拿钱的主意,而转而让阿和枪击立委办公室,又引出老陈送钱未果,等一系列的变故。
再说老陈,他的身上呈现出几乎对称的好坏,只有一个儿子的偏心,让他真的最终只有一个儿子。而最初对阿豪那种明显的爱,用驾校的本子给予激励和压力,可以说他就是逼迫阿豪自杀的最直接的人。这样的坏事,让他之后展示出对阿和近乎最无私的,隐秘的爱。完成了自己的救赎。
因此电影展现出一种极端的善恶辩证。做了坏事,命运便会逼迫你做好事,如果在这个时候不做(菜头不放过阿和,阿豪不接受郭小真),就会死。而陈伯,陈妈妈和阿和,则接受自己的独子阿和(陈伯-阿和),或接受小玉作为自己的孩子(陈妈-小玉),阿和则接受自己的独子(阿和-孩子),是的,他们所有人的救赎,都是从接受一个孩子开始的。
相反,做了好事,命运便会迫使你做坏事,像是菜头帮助阿和承担,但仗着自己对阿和恩情的坏事,和阿豪对所有人的善意,但仗着自己善意的自大,都带了他们的死亡。
这个家庭故事如此的真实,让我既警觉我善意的自大,也让我忧虑必然坏事的到来。我会不会错过我救赎的时刻呢?或者,善恶的辩证,在人的身上是否如电影呈现的这样对称和公平呢?
不过,阿豪和菜头的错误都针对同辈亲朋,而陈伯伯,陈妈妈和阿和的最终救赎,都是针对下一代。这也许是导演在阳光普照的对称和残忍中,呈现的温情吧。
而最初的那个问题,我仍然没有答案。
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妈妈,也就是琴姐,她为什么总是这么“平静而漠然“?
当然,她不是真的心如止水,要顿悟了。大儿子阿豪自杀身亡,丈夫为了小儿子阿和杀人,她也会哭哭啼啼、大喊大叫。因为她会害怕,会崩溃。
但更多时候,她是平静而漠然的。
作为妈妈,作为妻子,作为婆婆,面对阿和即将被判接受管教,丈夫却不肯在法庭上庇护他,没多久未婚先孕的年仅15岁的“儿媳妇”又找上门来,想要为阿和生下孩子。每一件麻烦事都自顾自闯进她的生活,成为她必须扛在肩上的重担,脚下又仿佛踩入在泥淖中,越陷越深,但她总是平静而漠然着就接受了。
钟孟宏导演塑造人物比较接近表现主义,这些设定,是在弱化琴姐作为真实的人的本能反应,并且强化她的女性特质。
在那张不寻常的平静到甚至有点麻木的面孔后面,我能清楚感受到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让她像一根定海神针,风浪再大再险,都可以被镇压在海平面下。即使她疲惫不堪,看上去就像很久没有睡过觉了,但我就是相信她不会倒下。
作为一个女性,我对这股定海神针般的力量产生了深深的敬畏。
其实她不是个好母亲,两个儿子,一个正在准备重考的成绩还算优秀的儿子疑似抑郁症,选择跳楼了结生命,直到亲眼见到儿子曾约会过的女孩子,琴姐都不知道阿豪死前经历了什么。另一个上国中开始变得越来越暴戾,学了拳击到处打架,最后教唆朋友帮忙砍断了欺负他的人手臂,直到“儿媳妇”的阿姨与她商定两人未来的时候,琴姐也不知道阿和怎么就变成了这个样子。过去她到底有没有努力去爱过这两个孩子,钟孟宏导演没有交代特别清楚。但她没有能力影响孩子的命运的这个结果,毋庸置疑。
她也不算是个好妻子。她和丈夫交流不多,丈夫固执,脾气也不好,她通常会在丈夫一言不合开怼后,选择沉默以对。所以对于丈夫和阿和之间的矛盾,她几乎也是放任甚至是逃避的。当她想要交流的时候,她也做不到真正的倾听和自省,她在探视时责怪阿和不与他们沟通,也责怪丈夫不够支持儿子。她是真的没有什么“想成为更好的人必须做到这八点”诸如此类“更科学”的生活智慧了。
但这就是我最喜欢钟孟宏导演作品的一点,他总是很不留余地地告诉我们,在对人生对命运的掌控度上,我们的“无能”远远超过我们的认知。但我们总是很难去坦诚面对它——而这本可以直接减轻或消除我们求而不得的痛苦。但我们却总是为了逃避它而自欺欺人,制造出新的痛苦来掩盖旧的痛苦。
所以,我很喜欢开篇提到的,钟孟宏导演在设定琴姐的时候,给了她这样一副“平静而漠然”到面部神经系统仿若瘫痪的面孔,和隐藏其后的这股力量。
它的动机不伟大,也不美好,但它就是很强烈,很难缠,很难被压制,也很难被消灭。这是一种可以和最无解的绝望去对抗的力量。我想了一下,可能是因为琴姐的目的性更加的原始吧,并且更加无知无畏吧。在这个故事里,或者说在真实的人生里,根本没有什么聚集在小宇宙的力量,可以煮成一锅心灵鸡汤,让苦难消失,甚至都无法轻易减轻痛苦的感受。很多时候,痛苦只是被我们刻意掩埋,然后选择性遗忘了——你看,看过几本人类学的书,我就很爱掉诸如此类“人间不值得”的书袋了。所以如果我是琴姐,我大概率会以此为梗,整天咒骂个不停,非常扰民。
但没关系,即使这样,生活也足够继续下去了。我想,琴姐就是这么平静而漠然地想着这些,坐上了阿和偷来的自行车后座。而这就是最重要的,她从没怀疑过它。
(文/杨时旸)
《阳光普照》给人的观感是奇特的,它在平静和暴裂的两极同时用力,用等同的力向相反方向拉扯,正是这样的古怪力道酿造了这个故事的气味,它家长里短却充满戏剧奇观,它一直维持着平缓的、琐碎的、娓娓道来的腔调,却总让人感到隐隐不安,担心会在那刚刚走了一小段的坦途之上出现巨大裂隙,让人粉身碎骨。它有着突然而至的反转,极其抓马的设定,但故事一路走下去,却发现最初的那些反转都不过是必然之选,而那些看起来狗血剧般的抓马剧情也是我们忽略的身边俗常。
阿文和琴姐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阿豪是个阳光大男孩的模板,懂事、优秀,二儿子阿和是个街头混混,他和朋友菜头去砍人,酿出了大祸,两个人都进了管教所。中年人阿文以为自己所面临的生活是这样的:大儿子读书,工作,娶妻生子,成为自己的依靠,小儿子终有一天惨死街头。但生活耍弄了他,看起来毫无心事的大儿子在一个夜晚从楼上一跃而下,小儿子的未成年女友怀着身孕找上门,一年半之后,小儿子出狱,生活必须向前。眼前的日子成了一道超纲的考题,答案遍寻不着。
从结果反推,《阳光普照》中的所有人都被命运和生活篡改了,他们几乎都被重置了一次,大儿子阿豪的决绝自戕,小儿子阿和的浪子回头,老实本分的父亲阿文最终酿出杀机,只想平静生活的妈妈终日要和巨大的秘密相伴……他们到底是阴差阳错走到了自己的反面,还是只不过被这翻覆的生活激发出了原本那真正的一面?这答案或许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正是这份生活之中难以言说的命运感,成就了这部电影。真的很难去形容它,它把日常挤压到了最不可能的轨道之上,又在最极端的故事里让人相信生活里真的藏着如此不可说的秘密。
看着《阳光普照》,不可避免让人想起那部《大佛普拉斯》,因为从基因上造成的影调的相似,或者因为那日常生活之下的黑暗深渊与灼灼光亮,又或者因为其中那些故意放置的半是鸡汤半是真理的金句,总之,这电影有着台湾现实主义中独特的韵味,溽热掩藏的冰冷,平静之下的暴力,冷漠包裹的温情,以及温情缝隙间的疏离。
大儿子阿豪在这个故事中出现的时间很短,原本以为他是个将会展开书写的主角,但没成想,却突然以死亡迅速终结,他的选择推动了这个故事,也改变了这个故事,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作为一滴试剂,让这个家庭生活的底片重新显形。选择死亡之前,他和同班交好的女孩讲了一个故事,司马光砸缸的时候,发现在缸里藏着的小朋友竟然就是司马光自己,这故事听起来莫名其妙的诡异,像个设定失败的冷笑话或者蹩脚的鬼故事,但这故事一直在点题,真实的自己躲在密不见光的容器深处,等待自己的寻找,但自己和自己终于见面的时候,却是不可避免的惨烈和死亡。这是怎样不可言说的悲剧呢?阿豪自己见到了自己的一瞬,他决定不再扮演阳光使者和家庭支柱,飞身拥抱自己暗黑的投影,父亲阿文见到真实自己的一瞬,将油门踩到底撞死了一直骚扰自己小儿子的菜头,这选择之中关乎囚禁与解放。前者解放了自己,囚禁了家庭,后者囚禁了自己,解放了孩子,但又用秘密锁住了妻子。处在阴暗潮湿之中久了,渴望阳光普照,但阳光持续照射得刺眼,就渴望一片阴影栖身,这些人到底是缺少栖身的阴影,还是缺少普照的阳光? 这故事里到底有没有成功的逃脱者,逃出长久阴暗或者灼人烈日?没有吧。但他们都从某种程度上获得了解脱,又从另外的维度上进入了新的桎梏。
(本文首发 中国新闻周刊)
三次噙泪:弟弟接到出狱通知,四周响起歌声送他回到阳光下的时候;哥哥想要有个阴影可以躲一躲,在父亲的梦中说要走另一边的时候;父亲站在阳光普照下的草地,跟妻子说起接纳并承认了“一个儿子”的时候。电影暴戾开头,温柔收首,看完一遭,仿佛我们人生的破碎也经受了缝缝补补好了一点。
菜头最后一支烟,没有在车里点。
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無論緯度高低,每個地方一整年中,白天與黑暗的時間都各佔一半。前幾天我們去了動物園,那天太陽很大,曬得所有動物都受不了,它們都設法找一個陰影躲起來,我有一種說不清楚模糊的感覺,我也好希望跟這些動物一樣,有一些陰影可以躲起來,但是我環顧四周,不只是這些動物有陰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馬光,都可以找到一個有陰影的角落,可是我沒有,沒有水缸,沒有暗處,只有陽光,24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金馬56#獲獎前後台北院線二刷都爆哭。裡邊的人物和關係很代表台灣ASun,都有被舍弃后的委屈,做错事后的改过,宽容谅解乃至再次交恶,承担责任为别人付出,离开谁也要很顽强,正好也与本届奖项完美契合。他把所有的好都給別人,忘了留一點給自己。我們都曾受過傷才能成為彼此的太陽。
司马光救的是躲藏在阴影里的他自己。
去年就算能去金马,最佳影片也该是这个了。巫建和长得不帅,但是眼睛有邱泽味诶。
电视剧观感极强。想讲的事情太多,导致时长过久,电影前后略显割裂。不过导演着眼小人物的视角从没改变,电影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好的;太阳照常升起,被阳光普照的我们,最终还是要踽踽前行,面对生活。
阿豪讲的不是司马光的故事,而是他自己,真实的他其实一直躲在阴影里等待别人发现,可他终究被自己的阴影吞没了。前半部分极好,可后半段就变得冗长拖沓。阿和要出狱,狱友齐声唱《花心》莫名泪点。
年度十佳备选。沉浸在故事里,人物被隐藏的每一种情绪都找得到来处,也能在自身找到依存,是为数不多的新的观影体验,不知是自己成长了,还是影片给了这样的思考。故事里的菜头和阿文都是全新的,没别描写过的人物,是在千万人海里找到的新的灵魂。菜头为了阿和,切掉了黑轮的手,却被阿和将所有的矛头指向自己,最后死了也只是得到阿和的一句「他一直在找我麻烦」。阿文是阿和的父亲,他从来不喜欢阿和,也从来不承认有这么一个儿子。阿和入狱,他希望儿子在狱中待到死。大儿子死后,竟然为了阿和杀了人。人生就是不断地「把握时间,掌握方向」,难过的事情总会过去,也会被遗忘,反正人生就是风风雨雨。我一直觉得人生就像是一条路,只要握紧手中的方向盘,红灯该停就停,绿灯的时候慢慢起步,稳稳地开,人生的路就会平平安安。
除了结尾的剧照,这一家人从未同框过。
当一部电影刨除掉心机和算计,真诚的表达哪怕笨拙都是极度动人的。我最喜欢的一点在于《阳光普照》不是什么教人走出阴影,必须和解的正能量电影,它恰恰是在直面阴暗,崎岖破碎的人生,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有不可消除的悲伤洋溢其中,一直到最后阿和带母亲骑车的尾声,传奇总是在经历重重磨难艰难险阻后活下来,改变什么。但《阳光普照》不是,生活里就是有人生,有人死,有挽回不了的遗憾,有无法改变的命运,然后我们承载些什么,继续活着。在焦虑,愤怒和恐惧重重压在我们心头的时候,等待的时间里,可以看看《阳光普照》。救赎哪怕在电影里都不是百分之百的事情,但我们比较容易知道怎么去面对歧路纵横的人生。
很喜欢台湾这种不慌不乱和淡定从容。尽管这个家庭有如此多的不幸,但几个人都没有慌乱。
有些牵绊开始于单车的后座,有些恩义结束于巷口的拐角,有些未来融化在炖菜的热汤,有些过去藏匿进荫蔽的水缸。本子里写的不是秘密,信封里装的不是帮忙,伸出手掌承接的是亏欠,并拢五指感受的是罪孽。阿豪搬起石头让自己解脱,父亲搬起石头让儿子自由,太阳给予每个纬度光照,却没有给予每个人阴影。
两个震撼我的地方,一个是合唱《花心》时意外的感动,一个是父亲自白时带出父爱的主题。我们华人群体中深植基因的伤痕式亲子关系,始终还是没学会让双方都轻松自在爱人爱己的方式。“不说一句的爱有多好,想我怎去相信这一套,多痛惜我却不便让我知道。”
菜头真是神级的反派,有他的镜头我全程心悬在嗓子眼……
阿和得到的阳光太匮乏,从不知道温暖的滋味。他在黑暗中生活,也被黑暗所吞噬。阿豪接受的阳光太浓郁,刺眼的阳光让他想要躲进阴影。于是他走进了阴影,再也没有出来。父亲终于明白,“把握时间,掌握方向”就是个笑话。生活总是惊喜与噩耗相伴,幸福与意外并存,不可能完全按照你的计划发展。正如计划之外的孩子没有征得同意就来到这个世界,最疼爱的孩子却偷偷溜走。重要的不是已经发生的事,而是你如何面对。你可以将他扼杀在摇篮,也可以赋予他生命。你可以祈祷他关到老,关到死,也可以放下无法改变的过去,创造更好的未来。最终父亲选择了后者,以下半生为赌注,以生命为筹码,用一场豪赌换取儿孙平安,弥补迟到多年的父爱。点点滴滴的亲情化作屡屡阳光,喷洒在儿子身上。以前他只承认一个儿子,现在他真的只有一个儿子。
生命必须要有裂缝,阳光才能照射进来。谢谢台湾电影这几年持续挖掘华人家庭的恶之面,是这些软弱、凶狠、无奈、绝情,为爱赋予了真实的温度。日不落终将毁灭,阴晴圆缺才是生命常态。
其实我看完挺难受的 整个片子最喜欢的就是摄影了 特别厉害。预测会拿金马大奖
菜头之所以不划伤宾利,可能主要是因为车子是剧组租来的。
有人得不到阳光照耀,有人找不到阴影躲藏,新年就这样开始了
疫情蔓延之际,看到如此高水准的电影,心绪复杂。看完电影,已经时值午夜,万籁俱寂。微信里关于疫情的文章,仍然汹涌,安居家中,内心却丝毫不平静。无意对这样的电影,做过多点评,只是注意到一个细节——从《大佛普拉斯》《血观音》到这部《阳光普照》,这些直面台湾中低层民众生存状态、揭露台湾家庭关系困境与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都不只能够在院线公映,而且似乎都获得了台湾政府文化部门的拍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