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主旋律的电影,当然是单位组织看的,不知道这部片子会有会超过以前某部2亿的票房,只是发现电影院厅,很大,人很多,很热,就像这部片子.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之前看过一段评论,所以,对有些情节或者有些实际的事感到不解,不忿,不过话还是要说在前面,与地域攻击无关,切莫对号入座。
先说电影,应该说杨立新的表扬不错,徐帆没有唐山大地震那么结斯底里的哭,表现依然不错,还有何冰等等,人艺的角总是值得期待。手法,倒叙。从开场沈浩去世,到各媒体评价,再转回04年安徽财政厅。财政厅的戏。这段倒也真实,没有那么多慷慨激昂的论调,有的是浅浅的官场之水。之后就是下乡,进村,逐年、逐事记载:修路,收回公有财产,联名留下,架桥,引进外资,最后到春节的全村欢宴,到沈浩去世……没看影片介绍,可能戏里很多的人物都是村里的村民,如果是这样,本色表演很到位,尤其最后女儿钢琴比赛前的那段陈述,只有真正经历了这些事情的人,才能对第一书记的离去有最深的体会。
电影是事实的改编,选取场景,让大家更多的了解沈浩——小岗村第一书记。
标题之所以两个第一,其一:改革开放第一村,其二,第一书记。看前看后我都在想,如果没有沈浩,那么到什么时候才能出现一个其他浩,我们改革的第一村什么时候才能看上有线,休通路?1978-2004,26年,用铁道部长“王钢”那句话:一夜跨过温饱线,二十年没迈过富裕坎。沈浩是值得尊敬的,他带来的不仅仅是财政厅的钱,还有他的心,不管初衷是什么,在村里一待六年,而且最终长眠于此,都是值得敬佩的。而小岗村的村民呢?如果没有沈浩,如果没有他这么尽心尽力的为村里奔波劳碌,他们一直都这样过下去吗?知道小岗村,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他们打破了中国沉寂的空气,把整个国家拉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可是他们呢?种地,种地,种地,当华西富了,大寨富了,南街村富了,这些“大锅饭”富盖全国的时候,我们的先驱者呢?还在原地踏步。有些理由,泄洪区,行洪区,可当全国都在进步的时候,他们却选择了保留。看到很多地方争李白故里,赵云故里,甚至连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故里都开始争夺并海选观音的时候,我们的历史转折地,却守着全国第一的金字招牌等救济,或者外出乞讨,留下的,是家族利益的斗争,是不少人的敢怒不敢言。类似的情况确实在其他地方也不少见,可在改革第一村,这样一个被国人注视过的村庄,不应该,实在不应该。如果没有沈浩,那么这个村子是不是就被凤阳县遗忘了?被安徽省遗忘了?重要的,村民是不是只看见简陋的纪念馆,而忘了曾经的精神支柱。
第一书记,第一村。
书记是值得肯定的,他做了应该做的。村子,改变了,因为书记,刘年,据说变化很大。那么下一个六年呢?没有沈浩的六年,六十年呢?
自从《建国大业》以来,教育电影学会了新路子:动用明星提高可视性。平心而论,《第一书记》里的明星都算得上实力派,难得把这么不好处理的角色拿捏还算得当,算是给电影添彩不少,也让被按到电影院座位的这两个小时过得不过于难受。
说题内话。有人把这部剧这样归纳:一个官路前途不顺但有一定能力的小官员下基层实干,以求突破的过程。确实如此。从沈浩去小岗的背景看,他在省财政厅不尽得志,下基层是有一定“图谋”的:借助小岗村的名声,在下面做一番事业——这是前半句,后话则是选择另外一条晋升道路,为自己铺就光明的前途。这样说似乎有点小人之心,但以片中的表现来看,沈浩做得确实够好,值得赢取这样的晋升机会。让好官提升是应该的,这也没什么需要避讳的。正如他在片中道出的:他是在小岗做了多年之后,与那里的人民群众有感情的——言外之意,到这里时,肯定是没有这份情谊的。而且,即便有了感情,他在留任一届之后,也已决定回到财政厅,此时可以看到,那份感情也拦不住他对官路仕途的追逐了。
从沈浩家人角度看,我觉得沈浩真是不值得赞许。抛家弃子是片子里说他的原话,一点都不过分,而且没有养母尽孝。说什么只有在小岗用更出色的工作来报答家人,几乎是狗屁,那能有什么报答,这样的台词真是难为死杨立新了。百善孝为先,自古之道不能遵守,这样的官员有什么值得赞扬的?赞扬他的牺牲,就是否定了他对家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看一个人,不能仅凭一面、一个角度。除了第一书记,他还有其他社会身份,儿子、丈夫、父亲,甚至更多。一个身份做得好,并不能说他做人的全面成功,那是以偏概全了。难得非得让亲者痛的干部才是好干部?
从沈浩的能力和作为来看,他还是不错的,对上对下都有一套。对上,他能凭借财政厅的工作经历整合资源,让“财神爷”为小岗的发展出第一道力,有了这道力,做成些事让大家得到实惠,才能为下一步铺就坦途。这也许是为什么后来,小岗仍选择省财政厅的官员来这里,而没有选择林业厅、统计司等其他部门单位的原因。毕竟,财政厅人带来的实惠是直接的。另外,在跑铁路搭桥的事情上,他能几经公关,赢得部里领导的支持,对于一个基层官员来说,尽管有小岗的光环,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对下来说,他能体察民情,分析错综复杂的村民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抓手——要让大家团结,要调动大家内心的积极性和热忱,并通过一定办法来实现——用修路来提供大家齐心协力的机会。这些都是值得称道的。包括老奶奶的迁坟一事,何不是先让生米变熟饭,再又在改正错误的同时以情动之?如果不是有前面的错误出现,何谈后面的纠正错误?有些环节不是他直接出面的,但未必不是他谋划的。要系统地看待一件事情。总之,最终能够达到人家心甘情愿的目的,就是非常成功了。不管是否动用了披麻戴孝这样的封建迷信手段。
当然,长期在基层工作又想办成些事情,这对人的损耗是很大的。片子里面也暗暗点出了这一点:从开头到结尾,烟酒几乎贯穿始终。我和好几位同事,都以为沈浩会在大年三十大吃大醉之后一倒不起。“没办法,不和他们吃吃喝喝人家就觉得你看不起他们,”我同事对此有切身体会。更不用说为跑项目、审批,片子里没表现但也想得到的那些饭局宴请。长期处于烟酒环境中,估计这和中年猝死有很大关系。
虽然作为一部教化片、特价片,观众多不是主动去看的。但只要片子里面有点真,多少还是能够看出一些问题和现实的。不过很奇怪,片子从头到尾都是演员,没有一点真实纪录影像,把原本有点真的东西变得似乎完全假了。
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那么一个灿烂如流星般的人物划过你的世界,哪怕就如昙花一现般,却也给人留下的极其深刻的印象。还记得2009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沈浩,两任村官,六载离家,总是和农民面对面,肩并肩,他走的匆忙,放不下村里道路工厂和农田,对不起家中娇妻和幼女高堂,那一年,村民按下红手印,改变的是乡村的命运,如今他们再按下红手印,颗颗都是碑文。原来这个感动中国的第一书记,是这样真实的存在。
当我第一次观看《第一书记》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忙碌在小岗村人民身边的沈书记,天空还没有亮起来,沈浩一个人静静躺在工作的床上,没有了声息,抢救的医生看见沈浩的手机上面有一条短信,是发给她的女儿旺旺的,:“宝贝女儿,爸爸不舒服,半夜醒了,想通通话,想到你明天早上要上学,爸爸是想你们啦。”在一个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村委书记身上,流露出对女儿的想念,对女儿深沉的爱,但为了更深更远的意义,为了大家而舍弃了自己的小我,沈浩的心里一定是异常痛苦自责的。
在电影的开头,沈浩一直是平平无为的,在财政局做了十八年的事,每年的评价都是基本称职,他感到自己的生活一直都是原地踏步,他已经快40岁了,自己一定要作出一点改变,为人民做出一点实事,于是他将眼光放到了小岗村,将小岗村作为他实现自己抱负的一个平台,选择义无反顾的来到了小岗村,哪怕身边的朋友告诉他,来到这里是一个错误的选择,但是他决定还是要尝试。女儿欢喜地在相片背面歪歪扭扭地写上几行字:“我爱你爸爸,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还有,别做贪官。”女儿的话一直在沈浩心里。
当他来到小岗村的时候,村民们在底下议论纷纷,一个从城里来的年轻人,来到这种乡下地方,像他这种人有两种,来到小岗,就是要来当大官镀金的,女人们也开玩笑,说城里人保养的好,50多岁就跟30多岁的人一样,面对村民们的提问,他游刃有余的回答,十分了解什么时候应该种麦,真正的是一个了解农村土地的人。
他来到小岗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采访小岗村的一百零八家人,与他们促膝长谈,真正的了解小岗村的情况。他准备修公路,将小岗村与外面连接起来,但是修一条路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村民们各自有各自的意见,还有些霸道的村民们强行使用公有资产,村里公用的大铲车被人强占使用,村民池塘被个人强行养鱼,不让浇田,破坏农业生产,村民们敢怒不敢言,小岗村的邪气到了很大的程度,可以想象以前的小岗村是怎样的情况,虽然遇到了一些不讲理的村民,但是沈浩依旧无所畏惧,将杨德福告上了法院,最终杨德福败诉,沈浩被他们暴打一顿,满身伤痕,他并没有气馁,在心里暗暗发誓,愿在这个熔炉里锻炼,在锻炼中升华,家中老母无人照顾,女儿因得不到关爱,把成绩下降,我不图名,不图利,受累受苦,有时连一个愉快的心情都没有。你是共产党员,你是第一书记。肩负着组织的重托,领导的信任,群众的期盼,只有尽心尽力好好工作,把小岗发展起来,让小岗人富起来。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妻子与女儿见到鼻青脸肿的沈浩,妻子王晓勤也被沈浩感动,将他破旧的屋子打扫的很干净,鞋子也焕然一新。妻子给他留要一头羊,挤点奶喝,他却将羊给了孤苦无依的吴奶奶。他是一个敢想的人,他想要在铁路上建一条公路,连接小岗村与外面,这个想法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会影响全国的铁路行驶,但是他却一直坚持,到处奔波,终于为小岗赢得了45分钟,沈浩实现了小岗村30年以来的梦想,村民们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
其实生活就是一面镜子,有人在这面镜子的照耀下显现他的本性,有些人在镜子的照耀下更显清晰,而沈浩在于小岗人民的相处中,他伟岸的形象清晰的刻在了小岗人民的心里,赤胆忠心为党,廉洁奉公为政,呕心沥血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们为了祖国的鞠躬尽瘁,却淡泊名利,一生廉洁。当我读了他们事迹,渐渐开始懂了――廉洁是做人的崇高境界;建立起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人人诚实正直是很重要的。
一撇一捺写出个人,一生一世才做成个人,红手印按出个大写的人,万事根本是做人 做人 做大写的人 清清白白勤勤恳恳,不求光环 不求缤纷,只愿做棵禾苗,深深扎根……
凤阳鼓楼是电影《第一书记》中几度出现的一个重要背景,据说是朱元璋题额其上的“万世根本”四个煌煌大字更是惹人注目。“万世根本”那是何等紧要,朱皇帝岂会轻许?自然是要告诫儿孙,凤阳乃是朱皇帝的龙兴之地,列祖列宗都埋骨于此,龙脉风水千万可要保护好了;朱重八是什么出身,“九儒十丐”中的老十,今儿居然做了皇帝,后辈儿孙唯有朝夕惕励,才能万世一系。
为了维护他的万世根本,朱皇帝除了大兴文字狱,杀戮功臣之外,还耗费了巨额的人力财力在凤阳营建中都城和皇陵。但事与愿违的是,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崇祯八年,张献忠的一把火把大明王朝的“万世根本”烧得几乎荡然无存。又几年后,一个新的“万世根本”崛起在了白山黑水之间,开始了新一轮的折腾。
当了皇帝,谁不想万世,都想万世。但要万世,关键在哪里,根本在何处呢?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看来这根本可不是那么好定位的。
在当下的中国,主旋律电影一般是不会获得好评的,因为狗血的剧情、空洞的语言和舞台化的动作让大多数主旋律电影与实际生活脱节,与日常逻辑不符。但《第一书记》却是一部不赖的主旋律电影,该片没有故意哗众取宠,没有符号化的豪言壮语,没有刻意煽情(除了最末尾),总体基调平实质朴,既较好地刻画出了平凡的基层干部为民务实的精神境界,也让人感觉比较贴切真实。
电影《第一书记》根据真实的人物和事迹编导,主角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的干部,被下派至小岗村任村党委第一书记。那如何评价电影中沈浩的形象呢?
第一,沈浩是个平凡人。
之所以说沈浩平凡,是因为沈浩在挂任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之前,沈浩的表现平平,并未得到多少组织和社会认可。沈浩在去小岗村挂职之前是安徽省财政厅的干部,由财政厅党组选拔去小岗村任职。厅级机关干部进步的空间很大,但在公开的报道中,从来没发现沈浩在财政厅担任过任何重要职务。后来沈浩被任命为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同时还挂任所在乡镇的党委副书记,按照中共干部工作的一般规律,挂任乡镇党委副书记的干部原职务层次一般为副科或正科。由此推测,参加工作18年的沈浩应该还是个科级干部,仕途进步实在缓慢。去小岗村之前,沈浩在事业上平凡得很,唯一值得骄傲的拔河比赛成绩还遭妻子奚落,实在是郁郁不得志。
影片没有把沈浩刻画成一个能人,也没有把沈浩刻画成一个圣人。当公开选任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的时候,郁郁不得志的沈浩态度坚决地报了名,因为“就冲那是小岗村”(政治标杆村好干事)、“要抓紧干出点事情让大家看看”。这正是一位普通干部追求上进的自然想法。沈浩参加小岗村第一书记选拔的动机不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豪情,而只是想干点事情证明自己不平庸罢了。在去小岗村之前,小岗村在沈浩眼中更多地是一个干事的舞台、进步的阶梯。电影对此并没有避讳。
第二,沈浩是一个好官。
沈浩是一个平凡人,他到小岗村的目的固然不能排除谋取个人进步的可能,但这并不阻碍沈浩成为一个好官。
沈浩是一个干事的好官。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小岗,“一夜跨过温饱线,二十年跨不过富裕坎”。2004年的小岗,不仅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生活贫困,而且农民力量涣散,基层组织软弱,集体财产流失,权力关系复杂,是一个“水很深”的地方。面对着这样的深水区,大部分外来干部只是“干一点意思意思”而已,既不甩开膀子干事,更不会触及深层矛盾,以至于这里的村民对蜻蜓点水式“镀金”干部已习以为常。但沈浩则不一样,他是一个实实在在想干事创业的官员。为了全面深入了解实际情况,他走遍了全村所有家庭。为了要回被侵占的集体财产,他敢于碰硬,即使自己因此被打也毫无怨言。为改变小岗村的现状,他到处跑项目、要资金、讨物资,带领村民修公路、盖房屋、建工厂、搞旅游。全片基本没有轰轰烈烈的场景,更多的是主人公与村民、与妻女的日常互动,但正是在日常互动中,主人公一件一件地解决了众多关系到小岗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成就了小岗村的第二次跨越,也让自己从平凡走向了不平凡。
沈浩是与群众讲感情的好官。当三年任职期满,沈浩本可以带着丰厚的政治资本顺利回原单位工作,回到合肥补偿对妻子女儿的亏欠时,由于小岗村民几十个手印的挽留,“真共产党”沈浩选择了继续留下来。如果说沈浩第一次选择去小岗村是为了个人抱负,那么期满后选择留在小岗村则基于对小岗村群众的感情。在电影中,沈浩毫不避讳地表示:最初选择小岗村,只是因为小岗村的村名,但选择继续留在小岗村,则是因为小岗村的村民。沈浩无疑是为小岗村群众付出了感情的,当村民蒙受历史冤情和委屈时,他甚至甘愿以披麻戴孝的方式化解积怨。当前干群之间普遍为油水关系甚至水火关系,沈浩却连续两次收获了小岗村群众挽留的红手印。如果没有融洽的干群干系和亲密的干群感情,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民意是评价一个干部最根本的标准。不需要考核大会和民主测评,小岗村村民的红手印就足以证明沈浩的伟大。一个平凡的人,在不平凡的村庄,与群众建立了不平凡的感情,得到了不平凡的认可。冲这一点,平凡人沈浩就有足够的理由给我们震撼,让我们致敬。
第三,沈浩是中国当代政治悲喜剧的“被主角”。
沈浩无疑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好干部,这也是电影《第一书记》的要旨,但 “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这一职位的设置却值得商榷,当然这是一个电影之外的话题了。
根据公开的资料,安徽省财政厅与小岗村从2004年开始就是结对帮扶的关系,小岗村2004年后的历任党委第一书记(沈浩、丁俊、张行宇)都由安徽省财政厅选拔,经安徽省委组织部审批后以省委组织部名义下派。历任第一书记均在小岗村的上级党政机关任有职务,沈浩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而丁俊和张行宇则任凤阳县委常委。作为开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村,小岗村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地位,它在改革开放20周年和30周年分别迎来了两任总书记的访问,平时参观的游客、官员、学者亦是络绎不绝。小岗村的发展状况往小处说关系安徽省的脸面,往大处说关系着中国农村改革的合法性这一大问题。无论是为了安徽省的脸面,还是为了证明中国农村改革路劲的合法性,小岗村注定要成为当代中国农村的示范村,即使砸下重金也在所不惜。
因此,一个仅有百余户家庭的小岗村的一把手由省委组织部委派,这一事实是可以理解的;平凡人沈浩短短几年之内为小岗村拉来数千万的财政资金支持,这也不足为奇;为了帮一个村庄修路,京沪线列车停运45分钟,我们也没必要过于惊讶。小岗村特殊的地位引来的金主,岂是其他村庄可以比的。只是我们不得质疑:以巨额公共财政资金砸出来某个示范村庄的繁荣,是否就代表整个社会繁荣?这种模式是否具有可推广性? 对其他村公平吗?
从一定程度上说,中国式的政治成就了小岗村的二次跨越,小岗村的二次跨越成就了沈浩的价值追求,而沈浩的意外死亡则成就了宣传部门的一次盛宴。这是中国当代政治的悲喜剧。沈浩以个人的悲剧和家庭的悲剧成就了体制内自夸自擂式的喜剧,不自知地充当了一幕悲喜剧的前台主角。
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值得一提。2004年之前,宣传部门为了正面宣传小岗村,都在睁着眼睛说瞎话。小岗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凤阳县平均水平,但在官媒的报道中却是“一派欣欣向荣”(《人民日报》1998-09-28第4版),“全村小康户已达80%以上”,“村干部带领20多位年轻人到沿海边打工边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党建》1998年第8期)。沈浩就任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之后,迅速纠正了这些虚假报道,对外明确承认小岗村已经在市场经济中掉队。就冲沈浩的实事求是精神,赞!
发工资看电影第三弹,比我想象得要好太多,剧情不白痴,演员们(多少熟脸啊)表演得让人觉得很真实,抛开说教,抛开对政治的反感,这是一部能让我看得下来的电影……虽然说实话,我自己选择的话肯定不会看这部电影
中国农民不仅在农业上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在政治上也同样没有摆脱靠天吃饭。
满脑子都是我做的presentation。|| 反正搁我我干不了这么好。我们p如果多出一些这样的人 不管最初的动机如何 都会好很多。|| 很喜感也很感人。
最后他女儿的那段话 让我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眼泪
主旋律里拍的算不错的了
边吃边玩边看的。虽然拍得也就中规中矩,但却能在给有作为的基层官员作传的同时反映出了农村基层民主和司法实践的现实问题,以及传统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遭遇的各种矛盾。可以请那些五谷都不分成天吊书袋把民主法治叫得山响的人儿来看看吧,虽然他们看或不看都多半咬定要给一颗星。
奶奶演的太好了。各种感动啊!
看见杜同学想看,突然发现我看过。就故事来说,很不错啊,而且演员演的也好。但是话说回来,难免有神化和引导的成分。anyway,一正常电影吧。
本来我对主旋律电影一直嗤之以鼻,CCAV6偶然看到,因为杨立新没立刻跳台,结果却被吸引了,中途穿插一些大腕跑龙套,总的来说很感人。尤其喜欢刚哥那气魄。
要是所有人民干部都这样该多好
最真实的东西最令人感动 很好看 意犹未尽
如果他不是财政厅的他能办成这么多事么
虽然是主旋律,但真的好感人!
很不错啊,感人至深书记最后也用上N97了……
根据真实人物改编的电影 被主人翁沈浩的事迹和精神深深打动 他六年为小岗发展鞠躬尽瘁 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他是新时期党员的优秀代表 全心全意践行党的宗旨 尽心尽力为群众谋福利 深入群众 埋头苦干 在广阔天地中锻炼成长 在艰苦磨炼中增长才干 是我们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典范
第2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帝王景春竟然在演员表里不体现,何冰现在也是国际影帝啦;至于电影最大的感触就是能干成事也得有关系网
比较喜欢暮鼓晨钟,所以也喜欢这个,but!这片有的地方略坑,说出来就是:噗噗噗噗噗噗!!!好吧,当我看到最后发现这是真事时,我决定从4星改为5星,这样的主旋律应该赞扬,他的作用不是某2亿票房那种片子的作用,而是给那些不作为的做榜样,颤动他们的心灵。
看哭了的。。。
我觉得这电影在主旋律电影里还可以
其实主旋律电影也不是就不能看,只要故事好,真实踏实,而不是成天yy抗日,多少年了,经典的永远是最初的感觉。人活一世,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