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博客“小声喧哗”所以才知道这部纪录片以及Becoming这本书。
纪录片更多的是一个宣传演讲剪辑合集,讲述米歇尔本人的成长经历、出生家庭、丈夫、父亲、孩子们,甚至是时尚(虽然我感觉这一部分安插的非常别扭)。纪录片里的米歇尔非常精神,所以影片最后她说自己奔六的时候我吃了一惊。尽管如此,岁月的沉淀的确使她的气质和年轻的时候不同。她在年轻时候过着box-checker的生活,到遇到奥巴马,有了孩子,入住白宫。在这一路的历程中,她都在寻找着自己,认定着自己。
最令我感动的部分可能是她意识到丈夫的抱负像是龙卷风一样席卷了她的生活,而她“并不想成为他梦想的附属品”,不断的去提升和改变自己。纵使不喜欢政治也会辅佐丈夫竞选,事业成功优异也不得不为家庭作出让步,甚至细节到即兴的脱稿演讲会被恶意解读而不得不“循规蹈矩”……这一切真实的发生都令人不由的感概,纵使已经贵为First Lady,在某些层面已经是十分优异的女性,仍然面临着因为性别问题而带来的压力和困扰。同时米歇尔也说道在白宫的生活所要面临的拘束和必不可少的谨慎,都像是在抽川普的脸【笑
还有一个记忆深刻的片段,原住民学生因为川普上台而深受困扰时,米歇尔就自己的经验建议他们坚定内心,持续过好自己的生活,努力接受好的教育。她在见面会上的真诚和鼓励都令我频频涌泪,但毕竟时间限制,不能融入太多细节在纪录片里,实属遗憾。
在一贯的思维中往往忽视了作为第一夫人的角色在美国政坛中的作用,所以米歇尔的回忆录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作为一名拥有独立人格的女性,米歇尔的生活经历和人生哲学无疑能给我带了很多的启发。希望我能有机会早点看完书吧。
美国动荡,在众多愤怒的谴责中,有一个女人发出了理性,又满怀关切的声音。
她就是美国前第一夫人,出身贫民区的“普通女孩”,米歇尔·奥巴马。
6月9日,她在油管发表演讲,提醒年轻人不能因为悲伤和沮丧彼此对立,而要保持开放,充满希望。
只有将愤怒这股强大的力量转化为做事的专注力,才能真正改变历史。
米歇尔的话,对每一个迷失的人,都是一剂良药。
包括在学业、职场、生活和爱情中不知所措的我们。
而她本人从底层黑人到第一夫人的乘风破浪之路,也足够支撑这些能量满满的观点。
如她所说,“激励本身是肤浅的,你必须用艰苦的工作来支撑它。”
根据盖洛普(Gallup)民调显示,2018年和2019年,米歇尔 ·奥巴马蝉联美国最受钦佩的女性榜首。
遥遥领先川普妻子,奥普拉,以及,希拉里。
无数人呼吁她竞选2020年美国总统,她却说,我不喜欢政治。
她把人生经历写成了自传《成为》,在全美巡回演讲,和年轻人聊天,探讨我们是谁?我们想要成为怎样的人?
这段历程,也被拍成了纪录片《成为:米歇尔·奥巴马自传》(Becoming),上个月刚在Netflix上线。
今天,结合米歇尔的自传和纪录片,花边想和大家一起看看这位传奇女性的人生智慧。
0 1
你要让自己被听见
1964年,米歇尔生于芝加哥一个工人之家。 她出生的前一年,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刚刚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 那个著名演讲,并没有改变米歇尔被区别对待的童年和青春期。
小时候他们搬家,每到一处,白人家庭都会被吓跑。 连房价也跟着被看衰:黑人来了,地段要贬值,赶紧卖吧。
不友好的生存环境并没有让她消沉,天资聪颖,好胜心很强的米歇尔考上了一所好高中。 她成绩优异,大学想申请普林斯顿,辅导员老师却说: “你不是上普林斯顿的料”。
这句话,对米歇尔是不小的打击,也是巨大的动力。 没有背景,没有校友推荐,纯靠努力,她成功了。
从小到大总是被歧视并没有让米歇尔愤世嫉俗。 她相信一切是可以改变的。
现在,相对于抨击制度,批评社会、大学不公正,她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和年轻人对谈上。 纪录片里,一个非裔美国女孩问她,如何克服弱势群体“被忽视”的困境? 米歇尔说,“被忽视感源自心灵,我们不能光等着世界看到我们给予我们公平……你要在自己身上找办法让自己不被忽视,被听见,让自己发声。”
别人会因为你的贫穷、肤色和社会阶层驱赶你,说你不属于这里,你不配。 但,为什么要听他们的呢?
0 2
女性的幸福感,源于自己
普林斯顿本科,哈佛硕士,毕业后进入顶级律所,25岁就拥有助理…… 米歇尔的精英白领生活,原本可能一直这么稳扎稳打下去。 一个实习生的出现改变了她的轨迹。 贝拉克·奥巴马。
他和她一样毕业于哈佛法学院,喜欢啃文学书,哲学书。 他会为了理想和使命做低薪的社区工作,会思考如何解决收入不平等。 米歇尔被迷住了,“我知道他是个海啸”。
但她同时珍视自己的自尊心,“如果我不努力,我就会被吞噬。” “如果我想在这个固执己见的男人面前平等对话,就必须打起精神,把自己放置在我有信心能与他平等的地方。”
他们约会,结婚。 而这对看似光鲜、hold住一切的模范夫妻,和万千普通人面对的难题没有两样: 家庭和工作的平衡、孩子和夫妻感情、沟通与合作……
米歇尔第一次怀孕,没几周就流产了。 通过人工授精有了两个女儿,但孩子的出生让一切更加艰难。 米歇尔不仅要放弃自己的事业理想,还要面对在从政路上忙到飞起的丈夫。
他经常晚归,她要自己带两个孩子。 情绪崩溃。
米歇尔拉着奥巴马去进行婚姻咨询,希望他做出改变。 没想到咨询师说,需要改变的,也包括米歇尔自己。 “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我的幸福不是靠他给的。我以前总怨他优先考虑自己,我们都有孩子了,他却泡在健身房,我就不懂了你怎么有时间去健身。所以我应该选择不抱怨他去健身,而是自己直接去健身。”
米歇尔懂了,即使在婚姻爱情中,女性的幸福感,依然源于自己。 也无需害怕展现自己的脆弱。 她的这段经历为很多女性带去力量,在新书签售会上,一个读者满脸泪水:“我是经历产后抑郁的母亲,光是读你的故事就让我觉得荣幸,所以要谢谢你,愿上帝保佑你”。
0 3
只有你自己,才能定义自己
再后来,就是我们熟知的时事新闻了。 2008年,历经艰难漫长的竞选,奥巴马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黑人总统,米歇尔成了第一个黑人第一夫人。
作为白宫的女主人,米歇尔很有自己的主张。 她在白宫开辟菜园,种植新鲜的水果蔬菜,捐赠给慈善团体,供应白宫厨房。 她不让服务人员为女儿们整理床铺,而让她们亲力亲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会离开白宫”……
无论身处政治高地,还是平民公寓,米歇尔很清楚自己的身份和愿景。 一个妻子,一个母亲,要寻找更正确的方式去经营家庭,去教育孩子,去收获内心的平衡和幸福。 她像个普通人一样,因如影随形的安保工作感到紧张和拘束,为自己作为政治人物的行为举止担惊受怕。
奥巴马卸任那一天,离开白宫的米歇尔,穿过人群,在空军一号飞机的门关上之后,足足哭了30分钟。 8年的压力,一口气释放。
米歇尔有很多身份和光环:黑人、女性、名校毕业生、精英律师、妻子、母亲、第一夫人…… 每一个身份,都意味着一堆标签和刻板印象。 但, 她更习惯先人一步去定义自己,靠直觉和经历建立自己的人生原则。
比如,“时尚”给很多女性带去了快乐,同时也带去了自卑、自我怀疑。 米歇尔则把“时尚”看作女人的武器,“是你成功的工具或者伤害你的利器”。
比如 ,有年轻人问如何避免自己成为一个被成绩和业绩定义的数字。 米歇尔说:“我们过于关注数据而不是故事,只有当你自己不把自己看作一个数字时才行。你要问自己,我是谁?我在乎什么?什么让我快乐?要看到自己故事中的力量,并承认自己拥有这种力量”。
再比如,离开白宫后,很多人问她“回到正常生活”什么感觉。 她说,“不是回到,是进入新的轨道。” 旧日子已经无法回去,现在需要重新出发,创造新生活,找到自己想做、在意的事。
当世间万物都是靠自己的想法去定义,而不是世人的眼光,幸福的标准就变得简单了: 我有没有进步,有没有新的发现,有没有更好地实现自己。
自传《成为》这本书,推荐每个女性朋友去看看,相信会让你拨开迷雾见到光。 而纪录片《成为》,就相对简单些,大多是关于米歇尔巡演的采访。 但透过视频,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米歇尔的亲切、热情和无限的能量。
她能把任何采访、演讲都变得像唠家常。 看着摄影机跟随她在不同场合的背影,我真希望,自己也能像她一样强壮、坚定。 Becoming,是现在进行时,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
最后,就用米歇尔的话结束这篇文章: “成为”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到达某个位置或者达到某一特定目标;相反,我认为“成为”应该是一种前进的状态,一种进化的方式,一种不断朝着更完美的自我奋斗的途径,这条道路没有终点。 我成为一位母亲,但是在为孩子们付出的同时,我一样可以从她们身上学习到很多;我成为一名妻子,但是,对于如何去爱一个人,对于与另一个人携手生活,我仍在适应,有时也会遭遇挫折。 从一些标准来衡量,我已经成为一名拥有权力的女性,但仍然有很多时候,我感觉没有安全感,感觉自己被忽视。 “成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步一步慢慢实现。“成为”既需要耐心,也需要艰苦付出,二者同等重要。“成为”是永不放弃要继续成长的想法。
无论看什么作品,我习惯和自己进行联系。
提起米歇尔,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一个关于提倡教育的演讲,使人备受鼓舞和启发。
最近的一次印象深刻的是她的那句,when they go low, we go high. 这句话可以被提炼出很多信息,但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就当做励志鸡汤来补身体就好。我的体会就是,无论你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当中,一定要保持自己清醒的认知、定位和独立的思考,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看了这部纪录片有几点感触。
为什么米歇尔说的话给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更强?
当然,有人会说,因为她是前第一夫人。
我想不单纯是。之前我看一些名人传记和访谈,看的时候津津有味。但反过头来,感觉毫无参考价值。为什么,因为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稍微理性的思考就会发现他们说的根本不现实,而所有促成他们成功的关键的东西和那些令他们沾沾自喜的东西,是没办法拿到公开场合进行谈论的。
而米歇尔的说服力更强之处于,她把自身的经历更高度的提纯和精炼,从自身经历中提炼出适用于普通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形成一种普世的、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大多数人听了都会感同身受。当然这也得益于她自身就是普通人成长起来的。
成为,becoming,成为什么应该听从内心召唤
她的书和这部纪录片都叫这个名字。但没有告诉你具体要成为什么,也没有说规则和路径。但她在鼓励参与座谈的人和自己不断的召唤内心渴望的东西。不必成为另一个某某,而是成为你自己,独一无二的你自己。
做好自己该做的工作,把have to do 的工作做到完美。
这其中比较打动我的一句话是一个小女孩说的她需要做好那些她have to do 的事情。我觉得这种态度非常适合开始对日常生活感到烦躁和乏味的人。当我们开始对生活有所抱怨,不如想想,那些是我们应该做、不得不做到的事,首先把这些事做好,再发表些什么言论或产生些什么情绪也不迟。
在工作中可以试着把工作分类,那些是不得不做的,那些做了就会“加分”。最后会发现,其实能够做好那些分内的、不得不做的工作的时候就已经很好了,也就没了那么多的抱怨。
在每一刻的成长中,感受时间和生命的美好。
还有一段印象深刻的是。有人问米歇尔,又回到以前日常的生活有什么感受。米歇尔回答说,不是回到以前的生活,因为经历了很多事情,所以一切都已经变了。
这种感受同样可以适用到我们自身的生活中,即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惧接受,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接受,然后不断积累,使经历成为自己的财富。
到最后会发现,即使表面看似仍在原点,其实早就不再是从前那个人。对待人、对待事的态度和感受也都会完全不一样。
有什么机会能了解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生活的日常,去读读她的自传《Becoming》(成为),或者看看这部纪录片。我已经开始粉这个第一夫人,讲话幽默,又充满智慧,尽管处在美国政治中心,依然内心坚强,举止优雅,特别喜欢致力于赋予年轻女孩和妇女权利。
纪录片以米歇尔宣传自己的新书《Becoming》,参加34场巡展作为大背景,期间穿插她的母亲、她的哥哥、她的造型师、保镖等人读她的看法。她原本是生活在芝加哥的一名普通非裔美国人,虽然就读在贫民区小区,连辅导员都不看好她考取普林斯顿大学,却不认命,争强好胜的她,最终成为当时普林斯顿大学为数不多的其他族裔学生。
米歇尔说:”我希望我的旅程能够激励读者,找到勇气去做他们渴望做的人。”她的身上充满力量和勇气,不断鼓励年轻人,不管你来自哪个阶层,什么肤色,不要听他们的。要打破别人对你的思维偏见。当主持人问她,你在普林斯顿大学感觉怎样,她回答,其他学生也不怎么聪明。
奥巴马说,米歇尔不仅是我的妻子,我孩子的母亲,更是我的朋友。走上这条路并非她的本意,但她仍活出自我,优雅而又决断,将这个角色扮演得恰如其分。奥巴马有这么一位充满智慧的女人辅佐确是幸事,对于结束8年的白宫生活,被问到回归普通生活有什么感受?她说,她觉得不是回归,因为再也回不去,她是开始了另一段新的生活。许多年轻人因为她的巡展和她文字受到鼓舞。这就是米歇尔,虽然远离权利中心,依然传递力量给年轻人,帮助他们努力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文中图片来源《成为:米歇尔·奥巴马自传》,侵删。)
美国总统退休之后的基本套路就是,两口子到处演讲,走穴,出书等各种手段吸金,然后不断的刷存在感,然后慢慢的过气了,然后慢慢的就沉积了,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莫不如此。
这部记录片,里面除了让我们看到青年时代你的奥巴马及总统竞选路上的各种不容易外,其他的无非还是出书,售书,演讲等等。
没有什么特别波澜壮阔的地方,都是美国总统的老套路了。
事隔很久看人物纪录片,我有种“活过来”的感觉。我的人生需要多种养分,纪录片是其中一种。
片子其实挺琐碎的,像是各种片段的拼接,但是我很喜欢,从中感受到一种力量。
这部纪录片聚焦米歇尔·奥巴马的成长经历、教育经历、家庭、事业、伙伴等方面,展现了她作为个人(而不仅仅是美国第一夫人的身份)的背后故事和个人生活。
即使在美国这样的国家,男女在家庭生活、养育孩子方面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即使是总统和总统夫人,也会面临婚姻问题。米歇尔在采访中也提到养育孩子中,丈夫的缺失;构建一个家庭,女性的牺牲和付出;夫妻相处的摩擦,为此还去过婚姻咨询。
离开白宫的时候,米歇尔说她感受到一种自由和释放。她不想成为“谁的谁”,而是成为“自己”,于是她开始写自己的书,为新书《成为》做全国巡回演讲。我不是很懂政治,但是我想,她存在本身,就带给了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很多力量吧。
种族歧视依旧在社会环境中存在,要想获得更多平等的权利,需要每个人去抗争。其中,有个人问到米歇尔: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面对被忽视的命运。米歇尔说(大意):首先自己要重视自己,不要祈求外界的改变、机制的改革,因为我们等不起。所以要在自己身上积蓄能量,找办法让自己的生活被听见、被重视。
我想,所有人的课题都是——“成为”自己,而这个力量来源于自己,而不是依附任何人。
美式经典模范人物叙事,但他们整个家庭也确实闪闪发光
So inspiring
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也是不得了
今年民主党赢了的话再加两星
book tour配套宣传片,没有什么新鲜感和重要内容。其实我是无法理解这种对政治人物的狂热追星行为的,所谓的inspiring也感觉很可疑。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54y1r7PV/?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1 了不起的米歇尔
怎么做到如此不失自我的真诚和亲切又富有启发的!太有魅力了!
片子做得一般 但是Michelle真的太inspiring empowering了 role model
美国之所以伟大,多元进步且自由开放的社会氛围。孕育了奥巴马,更孕育了这位第一夫人。孜孜不倦教导年轻人(有色人种)重视自己的价值,有机会来国内也搞个演讲
我怎么对黑人群体有这么深的共情作用呢,真的好为他们两口子骄傲啊
《卫报》的Peter说的很直白,也代表了我的心声---“这是她(甚至是他们)自己的电影,所以你不可能期望得到什么审慎新鲜的检查”。但这类纪录片的重点是,我希望、我愿意听到主人公分享与讲述更多,还能让自己坚信和尊敬所有属于各人的不完美和脆弱,那也算足够了。
三星半,给第一夫人拍传记不容易的,难免在鸡汤种族政治梦想改变正能量之类的话题边缘打转。米歇尔是真的“第一”夫人,而不是仅仅只是总统夫人。能总是闪着光,正是因为教育的力量。奥巴马两次登台我都起鸡皮疙瘩,金字塔顶端的人们还能这么有趣平易近人,真是有魅力。希望他们下一段旅程更精彩。
配合书再看这部作品很多都有联系的地方 更像是签书会的巡演活动记录 值得一看
想要第一夫人的歌单,开头的歌真好听。
和becoming书的关系不大了,作为纪录片感觉很失望,像一部她的公众活动花絮集锦,没有挖掘出任何新的内容。
印象很深的一段是Michelle提到奥巴马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人,她意识到如果自己不积极调整自己进步,就可能会被奥巴马的强大所吞噬—— 不亏是当今最有魅力的伉俪夫妇
真的是有人格魅力的。尤其是,如何在极度复杂的政治中心穿梭而过,言谈举止却能让人感到无比真诚的?
“我不应该不让他去健身房,而是我自己也要去健身房” ”我不想让我女儿成长为不会自己铺床的人”
看了半小时吧,和看她的传记一样,有点闷。#20200623
最深刻的就是即使是第一夫人,也不断恪守自己的言行,因为她知道自己的作为不再是代表个人观点,也是代表国家,然而显然特朗普还没学会,一个大国需要的是领袖而不是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