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磕即为LSD疯狂一生。
蒂莫西·利里(Timothy Francis Leary,1920年10月22日-1996年5月31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作家,以其晚年对迷幻药的研究而知名。生于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1950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学位,1959年任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Leary认为迷幻药可能有助于心理发育和成长,故公开支持使用LSD致幻药,称之为"脑维生素"。
他因宣扬LSD对人类精神成长与治疗病态人格的效果并提出"激发热情、内向探索、脱离体制"(Turn on, tune in, drop out)的口号,成为1960年代至1970年代影响广泛、极受争议的人物。
1963年Leary因用学生做LSD实验而被哈佛大学解雇。此后他先后在墨西哥和纽约成立基金会推广LSD,并在印度皈依印度教。
1965年和1968年,Leary在加州和德州因持有大麻被捕并被判吸毒和贩毒罪,在经历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法律战后于1970年被监禁,后成功越狱并逃往阿尔及利亚申请政治庇护,最后又在阿富汗被绑架,1976年返回美国。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Leary继续在演讲和辩论中公开露面,但他再也没能重获自己在1960年代享有的地位。
Leary于1996年死于前列腺癌。1997年4月,在世界首次"太空葬"中,载有他及其他23名死者骨灰的人造卫星被发射到太空环绕地球轨道运行……
另外,关于加里·格兰特服LSD的时间,他的第三任妻子黛恩·坎农说格兰特自从30岁发现父亲曾在自己10岁那年欺骗自己说母亲去世之后,就已经开始使用LSD,并非如普遍传闻和剧中说的1959年(实际还晚于《西北偏北》的拍摄时间1958年,片中也点名了这点)才开始服用。关于Grant和Leary的来往,就像片尾字幕显示的,只有证据表明二人通过书信进行过交流,不确定他们是否真的见过面。
先说,我没有那么喜欢鲍勃•迪伦,他的歌也只听过广为传颂的那几首。但是我很喜欢这个人,或者说他们那一代人,有着一股看上去于世格格不入却无法无视的存在。 当带着墨镜穿着连帽衫一脸宿醉未醒仿佛要偷渡入境的鲍勃•迪伦在伦敦机场被海关姑娘询问时,一整段对话好像一个时代的缩影: 姑娘:“Where have you travelled from?” 鲍勃•迪伦:“Nowhere and nowhere. Really it's never ending.” 姑娘:“today,where have you come from today?” 鲍勃•迪伦:“I think today might've been yesterday.Yesterday is just a memory.” 这神展开的对话,已经告诉我们,这剧啊,它讲得每个故事或许是真的吧。 不远万里到伦敦寻找Dave的鲍勃•迪伦,误打误撞的走进了另外的Dave的家,但是这个重要吗?重要的是他来伦敦见Dave然后也见到了Dave,更重要的是在Dave的沙发上看了有意思的电视节目喝了好喝的茶,并且知道了藏遥控器最好的地方,那个开始一脸震惊,最后也能以朋友相称的另外的Dave让鲍勃•迪伦有了一次非同寻常的拜访。人生这么长,有意思的事情也不是每每都能遇到。更何况,此后鲍勃•迪伦的人生中有了两个叫做Dave的朋友呢。 第二集里,荒诞派戏剧作家塞缪尔•贝克(大名鼎鼎的《等待戈多》的作者)送患有患肢端肥大却在日后成为著名摔跤手的安德烈去上学的故事,这两个人在每日的车上聊着梦想这么虚无的东西,看似打发着这尴尬的时间,其实作家也好,安德烈也好,都在这个过程中寻求着自己,梦想这个东西啊,或许如同戈多一样,它终究会来,但是你却未必等得到。 可是这也正是梦想的魅力所在,在它到来之前,你永远不会知道究竟是什么样子,即使你有无数的想象,如同那空地上的房子,在最终盖成之前,仿佛永远都触不可及。 当剧集最后作家看着电视里已经去到巴黎的安德烈的时候,不知道他会不会在想,这一切是不是安德烈的“戈多”呢?但是已经不再重要了啊。 第三集,那个被维也纳美术学院拒之门外的画画的少年希特勒,是多么的神经质啊,他和其它立志献身艺术的年轻人一样,敏感又脆弱,自大且自卑,孤独又渴望被关注。但是这样一个少年注定会因为自己性格里这些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被现实摒弃,不是怀才不遇,而是所怀之才不足以让人遇到,那个他此生大约唯一的好朋友库比兹克最终有了自己的新世界之后,那么自大骄傲的希特勒大约已经开始有了创造一个自己满意的新世界的想法了吧。 不是这个世界抛弃了一个人,而是这个人离开了这个世界。就像加缪说过的那样“我在宇宙深处找到的则是我自己”,没有找到能够容下自己的世界,于是这个叫希特勒的年轻人创造了一个。只是遗憾的是,这个能够容下他的世界,却把其他人排除在外了。 第四集,好莱坞排名前十的帅哥加里•格兰特与另一个演员蒂莫西•利瑞一本正经的谈论起迷幻药话题。那些电影史上以及历史上的经典时刻,在故事里都与迷幻药有了不可言说的秘密,每一个伟大的演员(政治家)都应该是迷幻药的受益者,否则人类哪有进步,即使被刻上总统山的那几位,也不能幸免啊。 这一个个看似荒诞的八卦,却将人们想说而又不能公开说的心事道了出来。八卦才是这个世界进步的推动力,奇闻异事才会让人热血沸腾。而留在正史里的那些一本正经或许只不过是为了让人类留有颜面而已。那部伟大的《人类简史》里面不是说过吗,几万年前的我们的祖先正是学会了八卦才统治了世界啊。那些真真假假的故事里面包含着人类不经意的智慧和情怀。看似荒谬,其实是人们对世界最直接的认知和反馈。 那些发生在名人身上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是讲述着对世界的看法和结论,它们和故事的主角无关,与故事的真实性更无关,它们或许发生过或许即将发生,或许永远不会发生,但是它们却教会了我们自己关于各自人生的道理。 那些都市传说啊。
那天,金子打开手机放了一首歌。旋律配器很古老。我问他:“这是Bob Dylan的歌吗?”答:“不是,是John Legend的歌。”话音未落,我就想起这部剧,急忙安利:“跟你说啊,我最近看了一部剧,你一定喜欢。”
我的脑回路清奇,从John Legend到Bob Dylan再到Urban Myth,什么串联起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与我来说,这都是年代久远的人和歌。金子虽然刚过而立之年,心思想法却像五六十年代穿越来的。如果你也是“思想守旧”的文青,看看心中的男神女神活过来是什么感受,应该堪比明星的迷妹吧。冲着这份激动人心,也值得好好看看此剧。
像我这样的伪文青,只是偶尔听得Bob Dylan等大师大名,对其生平代表作风格一无所知。但看起来不会觉得太费劲。都市传说什么意思?再著名的人物最终也要还原至普通的市井生活:他的不得志、他的不良爱好、他无意间的一点善心、他的偏执才是这部剧描述的重点。他的辉煌时刻因为有太多见证,各角度分析,早已不是描述的重点。
以前最爱看文道的《开卷八分钟》,甚至痴迷到把音频录进手机,翻来覆去听。尤其是文道讲名人轶事的时候,听起来平淡无奇,但就是欲罢不能。如今看这剧,一如当初的感受,名人轶事什么的真的很有意思。毕竟八卦的特质深植小市民心中。这部剧的八卦还不是什么俗不可耐的娱乐圈八卦,更像是文艺界的八卦、知识分子的八卦。作为中国人,附庸风雅是我的基因。一个高雅的八卦虽然还是八卦,但有了书的加持,就没那么庸俗。我们这些吃瓜群众搬个板凳虚虚实实地看着,这已经很有趣、很有趣。
本文首发于知乎专栏“剧荒人就慌”。本文不含剧透,可放心阅读。
一剧一世界
值得看的英美剧推荐与烂剧避雷,欢迎关注本专栏「剧荒人就慌」。我们有个追剧群,进群方式见文末。
2017 的英剧“都市传说Urban Myths”由Sky Arts制作,每集讲述一个名人小故事,主要来源于名人传记、电视采访等。这些故事包括:
鲍勃·迪伦(2016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前往伦敦寻找好友戴夫的故事,全长二十分钟。故事简短,场景很生活化,鲍勃·迪伦的台词非常有趣,有的甚至颇有诗意,完美契合了常人对鲍勃·迪伦的印象。
塞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作者)开车送巨人安德烈(摔跤手)去学校;
阿道夫·希特勒在成为纳粹首领前曾申请艺术学院的故事。而且,希特勒由权游的小剥皮来演……
拳王阿里是如何拯救一个自杀的人的;
萨尔瓦多·达利(超现实主义画家,《记忆的永恒》)请艾利斯·库柏(摇滚歌手)当模特;
加里·格兰特(英国男演员)和蒂莫西·利瑞(美国男演员)一起嗑迷幻药;
性手枪(朋克摇滚乐队)以及那段宣告了朋克摇滚到来、臭名昭著脏话连篇的电视采访背后的故事。
本来还有一集关于MJ的,其中还有他和老教父马龙白兰度、伊丽莎白泰勒的过往,但因情节有争议而遭MJ家人抗议,最终被砍。
注意:哈利波特的罗恩,权游的小指头也是会出演,但还不知道是哪个名人,大家可以猜猜。
都市传说是时间和空间发展下的产物——人群聚集,流言四起,传闻佚事在时间的打磨下广泛传播,为人们津津乐道。有的故事生动曲折,讲述者似乎就躲在主人公的床底下,能细细复述主人公之间戏剧性的对话,模仿他们的表情,甚至揣摩他们的内心;有的故事荒诞离奇,魑魅魍魉充斥其中,故事情节又常常违背世俗约定,人们在惊呼情节不可思议的同时,乐此不疲地传播着它们。
名人轶事,真假未知。与名人有关的小故事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讲述者重新演绎,随着时间的流逝,流传下来的早已不再是原先的版本,但这不妨碍喜好有趣故事的人,借着看故事的机会了解名人;或者仅仅只是想多听一个故事,以备下次在饭桌上讲述一个自己的版本。
Sky Arts解释它拍这部剧的动机:“我们只想提供一些有趣、幽默的故事。这些故事甚至是模棱两可的——它们可能发生过,也可能只是传说。”
关于我们:剧荒人就慌
这是陆小鸟和小奚两个剧迷开的专栏,有个微信公众号叫「剧荒人就慌」,每周推荐一部新剧。
我们还有一个追剧群:关注微信公众号「剧荒人就慌」,有入群暗号。
更多文章
这个剧集是偶然看到的,亦庄亦谐,是我喜欢的类型
尝试把一些梗罗列一下,对剧情理解没有帮助,只不过博君一笑而已
强烈建议先看剧再看这篇,有严重剧透,基本就是剧情流水
如果你看到什么我不了解的,说错而不自知的,请在评论区留言告知
Bob Dylan: Knockin’ on Dave’s door
标题自然是映射Knockin' on Heaven's Door,又经典又切题
Bob Dylan老爷子不用我说,写歌拿诺贝尔奖,1988年开始的Never Ending Tour一直演到今天,真是名副其实的人民艺术家
引一段记者写来讽刺Bob随手拿来就用的开场介绍词
「先生女士們,讓我們一起歡迎搖滾樂的桂冠詩人,六十年代亞文化夢想的代言人。他逼民謠上了搖滾的床,在七十年代化過一臉濃妝,而後在藥物濫用的迷霧中消聲匿跡。接著他重現人間,信了耶穌。八十年代末期,他被當成過氣角色一筆勾銷,卻又忽然改弦易轍,在九十年代末開始推出他畢生最強的若干作品──先生女士們,哥倫比亞唱片公司藝人,巴布迪倫!」
The poet laureate of rock ‘n’ roll. The voice of the promise of the ’60s counterculture. The guy who forced folk into bed with rock, who donned makeup in the ’70s and disappeared into a haze of substance abuse, who emerged to ‘find Jesus,’ who was written off as a has-been by the end of the ’80s, and who suddenly shifted gears and released some of the strongest music of his career beginning in the late ’90s. Ladies and gentlemen, please welcome Columbia recording artist Bob Dylan.”
David Stewart是同时期的老摇滚,一首Sweet Dreams (Are Made of This) 80年代火遍全球(16年X战警天启中快银出场伴着这歌,在内地又火了一次),曼森老妖翻唱的版本另有韵味
93年8月,既是上边说的八十年代末期,他被當成過氣角色一筆勾銷,应该巡演刚演完欧洲 在美国巡演开始前 离写出那首Like a Rolling Stone已经过了将近30年
放一张93年本人做比较
海关检查,年轻的姑娘不认识,旁边的大叔已经短路
From nowhere to nowhere – nowhere应该是Dylan歌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Yesterday is just the memory - Don't Fall Apart On Me Tonight中的歌词
Song and dance man – 1965年新闻发布会,记者问你认为自己是诗人多一点还是歌手多一点?Bob说觉得自己就是个唱歌跳舞的
出租车上掏出的小纸条 – 65年的采访中提到Chaos is a friend of mine. It's like I accept him, does he accept me(看来确实如此)
被出租车司机催,说being specific isn’t the strongest suit,语言是诗,怎么具体?熟悉他歌词的人懂
又两次提到nowhere,有明指吗?
从口袋摸出小纸条: Not a word of goodbye, not even a note. - Man in the Long Black Coat中的歌词
Iron gate一句是老头没事在家做铁门玩:
听唱片听的是摇滚和布鲁斯先驱Billy Lee Riley的The Legendary Sun Performers, Ange所说的另一首no name girl也是他的歌
翻唱片翻到一张Donovan的,此人早先和Bob较好,风格相似,被叫做英国的迪伦,后来据传有嫌隙,67年Bob的纪录片Dont Look Back 中Dylan打开一份报纸,装作不认识他的样子问Who is this Donovan,但Donovan本人否认有争执。
倒是Bob本人曾在从木吉他转用电吉他的表演中被叫做叛徒Judas
Dave回来对Bob说那张专辑上是你吧,这张是出名的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封面是他挽着初恋女友Suze Rotolo,Blowin' in the Wind就在其中,另外几首出名的歌也是反战的,以至于在这个过程中,迪伦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民权运动的代言人,但是他本人却对此开始反感起来,感觉被抗议操纵和限制,这都是后话了,封面上的他还是相信自己能带来改变的serious young burk。
问起Dave去哪里,说I had a call once不知说的是哪次,也许是指79年成为Born Again Christian?
Dave想问问题的时候Bob说这么多年这么多问题I don't think I even answer a single one 这大概是真的,老爷子年轻时候的记者会有如灾难,很多人觉得他接收采访就是为了折磨、嘲讽媒体。
两个人看的电视是 Bob Holness主持的Blockbusters,93年sky自家的show
I come to see Dave, and Dave I saw,一期一会
Dave最后要签名这个地方我看的时候有点紧张,感觉Dave太执了
结果一句he is so much older then, (My Back Pages里“But I was so much older then, I'm younger than that now. ” ,谢@Yisilor 指出)Bob也笑了,笑什么呢
笑不可知的风,笑年华悄然老去,笑Dave的执念,笑自己年轻的执念,何必老了还不能放下随手给朋友签个名的执念。念起即觉,觉已不随。(强行解读)
Dave最后还抖下机灵证明是真爱粉 - We'll meet again someday on the avenue是Bob 的Tangled Up in Blue中的歌词
据 @杏仁斯嘉丽 :最后在门厅那段,Farewell Angelina也是Dylan的歌~
我第一次听说Bob Dylan还是在去年,得知他作为一个音乐人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除此之外,对他知之甚少。我只对八卦感兴趣,于是知道了他的一张专辑封面是他和他的女朋友。在剧中也提到了那张专辑:《无拘无束》。我对他的印象于是停留在那张专辑上,好帅啊。于是在看到剧中已经old Bob有点伤心。谁也挡不住时间,这无影的强盗者。不过它看不上的,留下来的,于是就成为我们对生活的思考。
‘你从哪里来?’‘从无名之地到无名之地,羁旅天涯。’
我们因为不知道明天是什么样,于是我们期待明天。因为未知,所以向前。每个人在未达到目的地时,其中的每一段都是从无名之地到无名之地。
‘你能说的具体一点么?’‘具体不是我的长项。’阳光热,月光冷;玫瑰媚,百合静…世上所有的事物其实都是抽象的,一切的形容词,只是当事人的所感。在不同的场景中,所感也是不同的。具体,何止不是Bob的长项。
‘那个唱片上是你吧?’‘只是长的像而已。’就像Bob一直强调的,世界上不止一个人叫戴夫,不止一个人叫鲍勃.迪伦。除去那个带有光环的鲍勃,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名叫鲍勃而已。那个明星鲍勃不会坐下你家客厅,喝着茶,看着剧,而我可以。
第一集的名字和knocking the heaven's door相近。这也是这一集整片让我感到温暖的地方。鲍勃是去找朋友戴夫,结婚遇到另一个戴夫,可以说是在一个陌生人的家里,从白天坐到晚上,而且还可笑的让这家男主返主为客。设想这种情况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还会为他沏茶,和他一起看电视么。或许你会说这是因为他是鲍勃.迪伦。所以当戴夫提出要提问题时,鲍勃说,让他提一个别人从未提过的问题,于是戴夫提出那个再正常不过的问题,'你为什么出现在我们家?'当他提出这个问题时,眼前这个坐在沙发上的人就只是一个叫鲍勃的,闯入自己家的陌生人。当女主问戴夫什么时候出去买东西时,戴夫并没有高兴的告诉女主,那个人就是明星鲍勃,而是以“他大老远来拜访我们,我都没想到他会来”这句话来回答。说明现在的鲍勃是他的朋友,而不是唱片上的鲍勃。
而这一家的热情款待,就像鲍勃感到koncking the heaven's door。就像鲍勃所说的:
“我是来见戴夫的,而且我见到了。”
第一集笑得喘不过气
每集时长用来下饭刚刚好
所有的星都给第一集!如果要是随便换个顺序,我很可能就不会再看下去了。
喜欢第二个故事,好多真理呼之欲出。达利那集没看到,被砍掉的约瑟夫版MJ其实蛮想看的
Bob Dylan 那集差点看哭了我 .....哈
用制作五部电影的态度和班底制作了五集20分钟的电视剧
音乐编排的好啊,最喜欢1、2、5这三集,看英国人演美国人还挺有趣的~
i am somebody / sb…【度 /s/1eRNQL7k 码 bxb3 】
典型下饭/睡前剧,还是蛮有意思。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简称一本道,这类小片子sky art还真是拍得得心应手。导演的冷段子一堆一堆,推荐上一部man up蛮好笑的。
“小时候,我以为要有幽默感就得找个嘲讽对象,后来,我知道那样太容易了,要嘲讽就得嘲讽生活本身。”
贝克特那集就是一首诗呀 / 后知后觉的领略了法国人的某种气质从 " 潮汐和羊群可都是不可抗力 "这个拖延症神理由中 / 看完剧整个人变得懒懒的软软的
这种掉书袋的装逼精悍电视剧我最喜欢了!歌词、台词、著作、真实故事,一本正经的幽默,幽默的一本正经,这永远是中国人所欠缺的。好多“鸡汤”式哲理,却又和每集的主人公如此契合,通俗温情,妙哉妙哉!
最喜欢第二集啦,作家和工头,一个拖稿,一个拖工。
1>4>2>5>>>>>3
关于七位名人的幽默小品,没点文化底蕴确实看得有点蒙逼,要说首集鲍勃迪伦全程冷笑话还坐得住,第二集等待戈多就凌乱了。凭直觉能感到短短20分钟埋着无数彩蛋和硬梗,可没文化的我品不出。
能看到这么好的片儿觉得自己特别幸福!
Dylan粉不可错过第一集,不管是不是真的,倒觉得很符合他的个性,看完会心一笑有觉得温暖无比,特么英剧优越感不是白刷的啊
E1莫名感动。鲍勃真是个诗意的摇滚歌手,“我来找戴夫见面,这世上又不只有一个戴夫”,太哲理了。求婚满分。E2暖心,画面鲜亮音乐动听。“读书是你唯一走出这里的办法”。拖延症作家和有一万个拖延理由的建筑工成为好友。E3希特勒好友真受尽委屈。E4复古嗑药迷幻之旅。E5伟大的拳王阿里,U R somebody
#鲍勃迪伦看了想打人#大块头有大块头的春天#来呀一起去西北偏北的片场快活啊#不要随意给差评,尤其是给希特勒#那你还不快下来欣赏我的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