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斯卡尔曾表达身为人的双重惶恐:他的左边是一个无限宽广、巨大无垠的世界,右边是一个极尽微小,却依然无穷无尽的世界。而人处在中段,或者说,人因为同时意识到这两者,而深感自己所处位置的荒诞。实际上这两个世界是同一个。只不过它向左延伸至无穷,向右,延伸至无穷。
我曾经想象,从外太空遥望地球的话,一双眼睛要怎样才可以找到我。就身量而言我比细菌还细微,可即便巨大一如喜马拉雅山脉又如何呢?出了太阳系,地球也就是一颗微尘。
于是,这里也同样存在着双重的奥秘,人,这微不足道的东西,却拥有着即便不能超越宇宙,也至少如同一个宇宙般广阔的思想空间——既是灵魂的次元,也是心灵的纵深。
如果没有灵魂,那么我无非是一颗被淹没在太空中的灰尘;如果没有灵魂,而世界是一股风,时间是一股风,我从不曾存在,也不会被纪念,然而最可怕并不是这个。最可怕的是在这股风里存在着最黑暗的核心,里面不仅仅有生与死,还有如同黑洞般深邃的对生死的不解和敬畏。谁能够设想呢?宇宙中微小如尘的这些存在,却拥有自己的剧情片。他们在时间中上演着生死循环,悲欢离合,恐惧与希望。这真是一出无法形容的超级大片,同时涵盖了科幻、惊悚、动作、伦理等等所有领域。
不知道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能不能意识到自己也是演员中的一名,因为它们没有把它放上荧幕,只有人这样做了。片里没有出现人的身影(花絮除外),然而处处是人的眼睛,或者说仅仅是人的眼睛。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宽屏幕,你看,那些山,高空望下去它们如同被随意放置的石头,谁知道它们有多大?你看那片海,像不像一汪小水潭?云层被大风卷起,自这一半球刮至另一半球,它们就像时间飞逝,地上看来累月经年,实际上不过转瞬之间。
当那双眼睛自外太空慢慢逼近,穿过大气层、落到横亘无涯的山脉上,又从山脉上逐渐摇起,横视广大平原,再低,再近,一些不同于云块的活物渐渐浮现,愈见清晰。它们成群、成团、成双,或形单影只地走动,你终于看清楚了,那是一片鸟的海洋,一片地毯般迁徙的四足动物,一群疾速奔跑的掠食者,星星点点各式各样的兽和虫。最后,当视线落到某一只动物身上,你知道在它周遭,一个故事就此展开。
没有一个故事因为太长或太短而不够惊心动魄,没有一只活物因为巨大或微细而不被注视,即使它身藏密林、埋伏进泥土里,或隐匿在深如地府般的黑暗海洋底部——是的,即使是一片草叶,一块滚石,一爿因雨云来去而冒生随即消逝的林地,都是同一出影片的一部分。当视线一下横跨数千年,那些仿如旷世之初就顶天立地的巨大山脉,都被时间的风一股脑吹走。它们消失得那么快,以至看的人产生幻觉:仿佛整个世界确实是一股风,无非是一股风,风里只有来去无踪的微尘,而风从不驻足。世界只是一层表皮,而被不断地带走、带走、带走。
可这股似乎没有起头也没有尽头的风里却有故事。朝生暮老的皮囊那样紧裹着一颗细小灵魂,就在被注视的短短一瞬间,风都不忍惊动,而听任其破壳、张眼迎接第一缕阳光,展身落到葱翠草地上,小灵魂荡出了那么透澈凝惘的一束视线来,回望你。那一望仿佛就是永恒。正如即将阖拢的眼窝内奄奄透出最后一道光——所有即将熄灭的灵魂都不能使人无动于衷。
如果一出影片里只有风云山石深海和大漠,那么它只是一出风光片,再好看也不过是个二维的平面画儿。动人的唯有剧情片。要有开端,有结局;有跌宕起伏,有涓涓细流;有生和生的欢悦,死和死的悲哀;有残忍,有不忍;有问,有答。如果没有那道视线像光一样打亮它们,那么万物都没有轮廓。如果没有一点思念惦记诞生和消亡,那么风来了,沙尘就把一切覆盖了。如果没有一缕灵魂曾渴望穷尽天和地,至大和至小的,如果不是那一个执著的意念想要问透生和死,那样死死握住一点生机不放手,那样对痛和离丧不堪忍受——宇宙也就是个平面。宇宙藉由灵魂的纵深而获得了自己的纵深。
这一点执著,就叫人烟。
于是整出影片尽管谨慎到几乎没有出现人影,却只能是因人而存在。从不曾有一个宽屏幕将地球的样貌展现,也不曾有人那样清晰地盯视一只虫豕,虽然是借助了高科技,但若不是人想要去看,那么也永远不会有所谓的高科被发明出来,使人看得到。唯有人想去看,因为唯有人想去问,唯有他既感到自己身处无垠的广大中,同时亦置身无限的微小里,他自己正是这既广大又微小的一分子。却不仅仅如此。
广大和微小依然是个物理的、物体性概念,人却从里面获得了灵感。什么是灵感?是当你望爬行的虫子,你不仅看到物体移动,同时看到物体的消逝;当你望一双同样是活的、含蓄光芒的眼睛,你不仅看到眼球转动,还能看到里面含有对食物的渴念、对存活的渴念,你看到它紧守子嗣不亚于紧守自己的生命,你看到它遇见掠食者时深深的绝望。人甚至为影片配上音乐,不是风吹过的声音,不是云流逝的声音,不是青草从泥土钻起的声音,也不是骨头被嚼碎的声音——而是,悲伤或喜悦,绝望和希望。
人使这出裸露在无涯时间荒漠里的故事,浸透了自己灵魂的色泽。当他借助尖端卫星自外太空回望地球,他看不到自己的身影因为那实在太微小;然而在这颗仿佛被一双手奇妙涂抹着的星球上,唯有他,像惦记眼中的瞳仁般带了深深的敬畏和眷念。
于是他想,我何尝不是这样一颗星球呢?从宇宙随便一个角度看我,我都是个隐没的;然而是什么使我那样奕奕闪烁仿佛被光打亮了轮廓?是什么使我能够去问仿佛确实有答案?是什么使我痛惜消逝的一切仿佛永恒是真的,在某一个次元中存在?是什么使我爱惜一丝半点生机,去爱同样存在并将死去的活物,去爱一切流动并往返不息的、仿佛它们与我应答——我爱了,它们也给予我同样的爱,即便我和它们之间不论是语言还是灵魂,都难以相通?是什么使我和任何一只虫豕都不致被埋没在时间和灰尘里,却被注视,被看见,被发掘,被纪念?我永远也忘不了自己曾经见过的无论它们能否活上一百万年,那么,我也一样。那道视线从遥远的宇宙深处穿越过来,越过时间,越过云层,越过巨大或微小的一切,落在我身上。我就被打亮了。我是个被纪念的。存在过一次的必将永远存在。因为灵魂是这样一种东西:它藉着光在瞳孔上成像,既成了,就永不磨灭。
于是,唯有人有信心、有勇气去拍一部关于地球的剧情片。因为也唯有他才真正相信永不磨灭。既不在无限广大的左边,也不在无垠微细的右边,而就在中段。这里发端于一道视线——“我就是初,我就是终”,这初与终对人亲口允诺说:
“耶和华遇见他在旷野,
荒凉野兽吼叫之地,
就环绕他、看顾他、保护他,
如同保护眼中的瞳仁。”
于是他的灵魂被聚拢在这眼窝子里,朝上望是无限,朝下看是无限,而他确实是宇宙的中心。
《Planet Earth》——由BBC拍摄和制作的11集地球纪录片。以前的我对这类自然纪录片的兴趣并不算太大,但是当我看到那一句著名的评语“空前绝后的地球礼赞”,以及豆瓣和IMDb上9.8的高分时,也不得不对这部片子好奇起来。8G高清版,看完之后,完完全全地叹服了……Planet Earth的确不愧“空前绝后的礼赞”这一赞誉。
巨大的预算,前后5年的拍摄时间,高画质的摄影,革命性的高超速摄影机,细腻的卫星画面,使得这部纪录片有了极度震撼人心的力量。奔涌河流,雄壮山脉,幽深洞穴,冰雪世界,蔚蓝海洋,苍茫沙漠,奇幻丛林,浩瀚草原……每一集都是一场绝对的视觉盛宴。David Attenborough爵士的解说很精彩,语气和情绪都拿捏得非常到位,声音也十分富有磁性,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在看画面的同时看中文字幕稍稍分散了我的注意力吧。那些动人得让人不敢相信的画面,让我看的时候甚至有着几欲落泪的冲动。那种惊心动魄的美丽透过超清晰的镜头更加具有冲击力,尤其是那些极其少见而珍贵的画面。一旦念及这片子中几十秒的镜头可能就意味着几个月甚至几年内几百个工作人员的全天候付出,我就忍不住由衷地心生敬意。
影片中所述的地方,几乎都是人类的影响力无法涉及的地区,也许正因为此,这些地方才能得以保存那种原始而丰饶的美景。这部纪录片创造了很多项记录,包括很多以前从未到达过的地区,以及首次被拍摄的动物。我想那些拍摄人员必定都是心怀着对自然的无比热爱和崇敬,否则不可能能够如此准确地捕捉到她每一瞬的灵气和神韵。镜头下这些景色美得令人屏息,大自然丰盛而端庄的美让人心生敬畏,只能顶礼膜拜,不敢兴起玩味之心。
在这样的大美面前,清晰地感到人类的渺小。
几乎所有的动物一生最大的关键词都是——觅食。说起来难以想象,绝大多数动物每天只为两件事情活着:食物,以及为了获取这些食物所做的准备。因为,在现在越来越恶化和贫瘠的自然界,找到食物已经越来越艰难。这使得每一次机会都不能有一丝一毫被浪费。一次降水、一场花开,甚至17年才一轮的蝉蜕,和海底的火山喷发,都会成就一场盛宴,带来局部的暂时的生命繁衍。这是大自然不定期给予动物们的歆享。
除了这些之外,最震撼我的,就是动物的迁徙行为。为了温暖、为了食物、为了水源、为了繁衍后代……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动物们长途跋涉,前往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旅途总是漫长而充满凶险的,艰苦的天气,透支的体力,还有最大的威胁——伺机而动、准备享受这季节性盛宴的天敌们。冒着无数的危险,它们上路了。有些是一生中第一次,而有些,是最后一次。
印象最深的迁徙动物:
蓑羽鹤。为了到达印度境内的越冬场所,每年都要进行一场地球上最有挑战性的迁徙——飞越喜马拉雅山脉,那被称为“连鸟都飞不过去”的天堑;
鲑鱼。为了从海洋回到它们的产卵地,它们穿越整个北半球,奋力逆游而上达数百英里,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洄游;
雪雁。它们在墨西哥湾越冬,到了春天便一路飞过北美洲前往已变绿的北极苔原,这就意味着它们要进行一场长达三千英里的马拉松式迁徙,耗时达三个多月;
蒙古瞪羚。为了繁衍后代,跨越茫茫草原,这是一年一次地球上规模最大的迁徙,然而却极少被人亲眼目睹;
……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影片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音乐。George Fenton作曲及指挥的背景音乐,随着画面和情节的变动,或舒缓,或急促,或沉静,或激昂,时而如万马奔腾,时而如珠落玉盘,时而如杀机暗显,时而如九曲回肠,让人随着音乐不知不觉沉醉于其中。不,此时那已经不仅仅是背景音乐,而是融入这影片中成了不可缺少的灵魂。
然而在尽情感受这部纪录片带来的视觉享受之时,沉重的感受也时时刻刻压迫着我。我亲眼看着那些醉人的美,也亲耳听见了人类对自然所犯下的种种罪行,看见了那一连串残酷的事实。有多少种生物因为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而濒临灭绝,它们中的许多并不是直接因为人类的捕杀,而是因为环境的恶化而活活饿死的。当看到我非常喜爱的北极熊因为气候变暖引起的海面冰层提前融化而在海水里游了几百英里去觅食,在筋疲力尽又一无所得的情况下不得不去攻击拥有厚实皮层和尖利牙齿的海象,最后身受重伤躺下来时,我心里难受至极,眼睛发酸。不用把罪过推到所谓“人类”这样一个概念上,你,我,他,我们都是凶手。
如最后一集,当述说了由于环境的恶化,使得蓝鲸的数量由30万头锐减到不足9000头时,结尾处所说。It's not just the future of the whale that today lies in our hands.It's the survival of the natural world in all parts of the living planet.We can now destroy or we can cherish.The choice is ours.掌握在我们手里的不仅是鲸的命运和未来,还有这个星球上所有生命的存亡。要么灭绝它们,要么关爱它们。这,取决于人类自己。
We can now destroy or we can cherish.The choice is ours.
Plant Earth,的确是一部集震撼之大成的佳作。
首先的确要折服人家做纪录片的专业精神,不仅拍得精彩讲解配乐统统很到位。只要看过的人无不被其打动,只要您是正常人,关于本片的溢美之词我就不多写了,况且人被震撼之时往往词穷一句:无法用语言形容,足矣。当我看的心潮澎湃、心驰神往的时候,突然想到从前,还没迁到远离自然的住宅小区的童年时光。
农村里长大的孩子那可都是野孩子,那我应该算是比较安静的野孩子。春天的时候,田野里的野菜正香,跨个篮子挑马兰;夏天小院里的桃树、葡萄藤上正好结果,嘴馋的小屁孩总是三五成群偷偷溜进人家的院子、田地里去采香瓜、玉米。好吃的那么多,就连一串红、美人蕉都那样甜;秋天农忙时,学校也要放假,大人忙收割,小孩也忙,忙的抓鱼、烤番薯或者拾稻稅;冬天因为冷,江南地区大多还下雨活动相对少一些,只有到下雪了才出去疯一把。我喜欢我家旁边的那条河,鱼虾河蚌螺蛳多不说一到寒暑假它就是我的运动场。夏季太阳还未下山,就拿个车内胎戏水游泳去,冬天结了冰就去冰上耍耍。当然有些事情比较危险,大人未必同意,但是就算屁股不保也在所不辞,因为那都是要命的诱惑。
我们家从没养过猫狗,可动物还是不少。屋顶有燕子窝,晚饭时候隔壁家的猫猫狗狗全都会来我家,院子里养着几只母鸡,家里免不了有老鼠一大家子。我最开心的就是跟着大人到农田去种菜,看着自己家一亩三分地上种出来的蔬菜种下去在长出来总是吃不完,尽管我总是抱怨每个季节总是那几个菜,现在叫我天天吃都情愿。
当然那时有那时的烦恼,并不尽如我所说的全是快乐,但毕竟年少谁会真正识得愁滋味呢。后来因为学习压力大不再留恋自然,再后来房子拆迁搬出了农村,再后来接触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还都是人工修饰过的“伪自然”,再后来我都懒得出门周末也不高兴出去只好在家成了宅女,再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小时候其实羡慕城里人有高楼住,有汽车乘,现在如愿在高楼大厦里工作,住在高楼里面,可是人却老是烦躁寂寞、没有满足感更没有安全感。真是小屁孩不懂事,现在失去了再也换不回来了,哎~~~
你说现在的孩子读着“田园将无胡不归”、“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他能品出个啥感觉,撑死就知道公园里鸟儿多,太湖上有大船和水藻,小区花园里最近有好多白蝴蝶。。。可那哪算自然啊?他们比我们悲哀,大自然真正长啥样的只有在电视里看得到。就像我现在,要着《地球脉动》去惊叹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原来大家一样的悲哀,彼此彼此罢。我的最高理想就是:农妇、山泉、有点田,当中那个可以没有。返璞归真的感觉真好,但愿这辈子有条件实现。
《地球脉动》真是一部好片,我得好好收藏着,没准将来我儿子我孙子还得靠他科普自然知识呢。到那时我要好好的跟他们讲讲我的童年经历,直到他们嫌我烦。那现在呢,现在我只好拾人牙慧发出“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叹了。
向本片致敬!
二零零六的纪录片,今日看来,比起最新的《绿色星球》,画质已然逊色不少,并且第一集的动物不少都是熟面孔,但是时隔十六年,疫情当下,极端干旱,树木成片死亡之际,再度回看当时动物繁茂、水土丰饶的景象,竟生出一丝凄凉之感。
每每把自然界的生物与人类社会相比,除了惊叹,说不出什么多余的话来。雄性帝企鹅富有责任感,母亲不承担初期抚育任务,父亲要在零下七十摄氏度的南极,脚上顶一枚蛋,抱成一团在四个月严酷的极寒之中煎熬到来年春天。所有抱怨育儿繁杂的为人父面对雄性帝企鹅,都该感到羞愧。
在帝企鹅忍受极夜的时候,食物链顶端的北极熊妈妈和她的两个仔,正在舒舒服服地享受着春天,但是即便它这种没有上位捕食者的猎手,也要面对毫不留情的自然规律,小心裂冰和一刻不停地寻找食物,它都必须尽快开始。在雪地的斜坡上打滚的短暂欢愉,只允许自己放纵一下下。
靠近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有猎捕驯鹿的传统,挪威的萨米人有牧养驯鹿的文化。其他自然迁徙的驯鹿,大约有三百万,它们刚出生的幼崽第一天就得急吼吼地站起来,捕食者狼在背后盯着,老弱病残即刻淘汰。狼追逐驯鹿的猎捕竞赛,以生命为赌注,规则是速度和耐力,还有额外的一丁点差错,惊心动魄过后,狼是获胜者,它咬到鹿尾巴,把它甩到一边,小驯鹿认命似的停下来,矮下去。
除开带毒的桉树叶子被考拉承包,原来还有动物无法驾驭的松针叶。俄罗斯境内的白臀鹿一闪而过,那白绒绒的心形屁股不会被错过,品种为阿穆尔豹的母豹一脸严肃,黄黑花纹小而密,小豹子懵懂的脸顶着张开的斑纹,看着妈妈啃腐肉吃得一嘴毛。
片中唯一新奇的动物,是新几内亚的极乐鸟。雄鸟有个绿黄色缀着黑点的鳞片领结,撑起黑色中世纪衬裙,它不仅外表精致,还是个爱干净的孩子。嘴里夹块木头磨光溜树干,轻摇几下小灌木,摇下来枯枝落叶,再把它们清理走,少爷的舞台,容不得一丝一毫杂乱。然后它就开始求偶舞蹈,嘴里叫着,两条细瘦的脚举起延伸至身体半侧的黑裙子,蹦蹦跳跳,结果舞台寥落,无鸟问津。还有一个品种的极乐鸟,外貌更惊艳,举起黑伞,上面点缀着荧光蓝的横条,眼睛都看不见了,上方悬有一对荧光色的圆点,它倒是引来了雌鸟,结果别人对他不感兴趣,飞走了。一对难兄难弟。
惊悚电影里的《大白鲨》在这里成为现实,一个飞身跃起,半只海豚吞下,溅起的厚重水花留下力量与美的绝对彰显,它可以作为徽章代表奥林匹克精神。
非洲的旱季来临,浩浩荡荡的动物大迁徙开启,从卡拉哈里沙漠迁到奥卡万戈沼泽去。小象皱巴巴跟在大象身后,似乎“未老先衰”,没了灵动与可爱。有一只黑色的鸟,脖子上挂着大红的围脖,直视前方时,睫毛粗得惊人。水带来天堂,却有动物怕水,埃及狒狒直立蹚水而过,举起胳膊,抬起双手,脸部似乎微微皱着,摆出嫌弃的神色,活像一个“怕水之人”,怪不得同为灵长类动物。鬣狗阴险狡诈、名声不佳,它们却一点也不贪心,一天只猎捕一次,放掉慌不择路跳进水里的黑斑羚,有了吃的,就收工回家,分享食物。大自然的馈赠,一次取一点,道理它们比人类还懂的深刻。
大象闻到水的味道,停下来探路,小象刹车不及时,撞到前面大象的屁股,还有小象直接一个咕噜瘫倒在地,大象妈妈甩甩鼻子,碰碰它,它就自觉站了起来。等它们总算到了水跟前,大象和小象都跳进水里,甩水、翻滚、刨水,互相嬉戏,玩耍是天性。
末尾又到了帝企鹅跟前,它们盼了一整集总算盼到天气回暖,高清的镜头打在它们细密的白羽绒上,小企鹅吃食片刻,又藏进厚实的羽绒里躲起来,帝企鹅爸爸身下拱起一个小坨,那是他们心爱的孩子。
人年纪越大,越热爱自然,越关注自然,这种爱屋及乌延伸到了自然纪录片,每一幕都想惊呼,特别是北极熊出来的那一刹那,即使看过千百遍,还是看不够。毕竟,那是星野道夫付出生命拍摄的永恒时光。他说“围绕在我们身边的丰富生命,不仅治愈了我们,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了解,人类究竟是什么。”
企鵝。
海燕、南極賊鷗。
南極洲,南極半島最先迎來春天。
座頭鯨,吃磷蝦。
降溫,大部分動物逃離南極洲。帝王企鵝剛到達,唱情歌、求偶儀式、交配,下蛋后雄企鵝孵蛋,雌企鵝離開,雄企鵝抱團取暖,抗拒嚴寒保護蛋,輪流站在中間。
北冰洋,絨鴨,冰間湖。
麝牛,刨冰吃草,雷鳥,雪兔,草食動物;北極狐;北極狼;北極熊,穴居五個月後出來活動,雌北極熊,天氣變暖,冰減少,對北極熊來說是災難。
冰雪消失后,海鳥回來了。
海雀,像企鵝。
沙丘鶴。
食物豐富。
賊鷗,擊退任何動物(極地流氓),鳥追著鹿飛2333
北極熊,雌的陸地看孩子,雄的水下捕海豹,北極熊會游泳…,不能永遠游,找不到陸地會淹死。
海象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豹類動物,大牙齒保護自己,很難捕,北極熊被戳傷,沒有食物不能再生存了。小企鵝孵化出來,雄企鵝為它們留下了最後的一餐(存了4个月),雌企鵝們回來了,尋找丈夫。媽媽沒有回來尋找新家,or孩子死了找孩子,母性很強。…小企鵝們出去探索可能會迷路凍死…
北極熊,大半生在冰雪中漂泊度過。
極地是冰雪主宰的瞬息萬變的地方。
虽然很美丽,但是前面美轮美奂的天海森林让我对这部纪录片有一丝疑惑:这样太平和了吧,太观光了吧?光是赞美地球的美丽,会让人对身边的危险有失警醒,对自己麻木而多“碳”的奢侈生活习以为常而不加质疑。
还好看了最后一张special feature。整整一张访谈,各种濒危动物。如果对BBC很没好感,那么可以理解成--他们在做一个巨大的广告。不过我觉得恰恰是最后一张,没有那么多自然奇观的一张,都是一些无趣的人类唧唧歪歪的一张,让这套纪录片放出光来。
人类的行为在伤害多少动物,在让多少美景消失?看最后一张就知道了。看了我就明白为什么很多人呼吁抵制中医了。。
套用一句诗人冷霜的诗句,我们何时才能免于羞愧?
北极熊在冰上那傻样子,希望一直存在
看完以后断定:这辈子我不会看到比这个更好的大自然记录片了.
安赫尔瀑布在落入一千米的恶魔谷途中被吹散成水雾;无畏的探险者在墨西哥400米燕子洞纵身一跃一探地狱究竟;地穴深处野生德州盲螈千万年来丢失了双眼通体素白。你没见过的世界大到无法想象,你没见过的生物完爆你看过的所有科幻怪兽特效片。人类算什么,不过是蚂蚁尘埃罢了。
我终于知道,人类并不是地球的主宰。在暑往寒来,流风回雪之间,大自然的万物演绎着生命的传奇。那象群的迁徙,那太阳鸟的艳丽,我终于知道,保护环境真的并不是一句口号,而知是一种对于自由的渴望,对于爱的感召!
想要和很多人类一起看。
两极之间、雄伟高山、淡水资源、洞穴迷宫、奇幻沙漠、冰封世界、辽阔平原、季节森林、富饶丛林、多样浅海、无垠深海!“我们不要陶醉于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满怀敬畏之心!9.8
最好的一套关于自然与生命的纪录片,震撼人心!独具特色的地形地貌分类叙述方式、华丽精致到让人落泪的摄影、几近完美的剪辑和解说、应景的交响配乐...印象最深的几个:各种季节变化植物生长镜头,极端洞穴,17年蝉,虫草菌,帝企鹅故事,雪豹,群狮猎象,海星噬扁海胆,豚鸟合作捕鱼,大白鲨猎海豹,吸血乌贼等
情人节看这个,非常浪漫。绝美的画面,生命的感动,小小的个体在广袤的星球乃至太空面前,除了敬畏,没有心情纠结自己的小悲哀。
没有人类,地球一样很美;没有人类,生物一样活的很好(话说这里可以看到后来很多BBC经典自然纪录片的影子)
一直陷在『天哪这个是怎么拍的!』『天哪!这些摄影师太了不起了!』『天哪这个节目太了不起了!』的惊叹之中无法自拔!
单纯的自然风光纪录片,但为什么有时美到想哭。。。
单纯感受一下自然的魅力当然要看BBC的系列啦,人类星球,蓝色星球等等等。它没什么叙事但就是靠着摄影技术迷死一群观众,亦或者是全人类。我无法想象摄影师们是怎么采集那些镜头然后怎么整理素材,我感觉那些镜头如果没有预知能力根本无法拍摄……一句话,拍纪录片,拍BBC纪录片是最烧钱的事情。
好大的地球呀。。。
太美了,又好可怕,这就是我们生存的世界啊。看的我整个一阵阵发麻。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拍摄精致得每一帧都可以做桌面!听说仅雄鸟求偶舞的那一段就拍了6个月,实在不敢想象拍完全部的浩大工程。印象特别深的是蘑菇和蚂蚁的斗争,猿群之间的争斗,和非洲大迁徙。边看边对生命的意义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思:17年一破茧只为存活一天的蝉活着有什么意义?结合道金斯的书看
地理片拍成了动物世界 神奇动物以及他们吃什么 鬼斧神工的摄像大哥(有时候能在瞳孔里看见) 鹤群飞跃珠峰那段湿了 生命多麽伟大 又多么渺小 孤儿小企鹅大战怪阿姨 在一堆肉山里的北极熊却活活饿死那段特别伤心 看了9集才反应过来原来是个总-分结构
我家的第一隻blu-ray!美麗不得了!
天地惊奇,万物博采,自然造化前,人类只能仰息称叹
其实这是一部被我搁置了很久很久的宝藏纪录片,因为今晚看到很喜欢的读书博主分享了,所以决定今晚当作睡前观影 连续看了三个晚上就看完了,梦里都是令人心驰神往的辽阔草原。这部真的太适合投屏观看了!上山下海入丛林 目之所及全是人烟罕至的原始景象,美不胜收!每一帧都可以用来做壁纸。好似玩了一场超级加长版的迪士尼《飞跃地平线》。南极北极、高山淡水、洞穴沙漠、冰封世界和大草原、丛林浅海、季节森林和深海。全球俯瞰地球的美景,记录各种动植物的精彩瞬间,有些动物和植物 我甚至是第一次见到,像小时候看《动物世界》一样不禁发出一次次的感叹声。辽阔治愈,随手暂停都是一张现成的电脑桌面。17年的蝉破茧只为活一天、比动作大片还精彩的蛇蜥追击、为了找对象全速前进的树懒、会发光的丛林蘑菇,地球上的故事,远比我们想象更精彩。
了解地球就是了解自己。向辛苦拍摄的摄影师们致以最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