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1937年宝山守卫战改编。
有的电影,已经没有办法只当做电影。
本来已经决定不去看太暴力血腥的题材,今年却不知怎么,看了好几部战争片,钢锯岭、敦刻尔克,都是基于史实,但看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往事,触动还是更强烈。
屏幕上的他们在浴血奋战,屏幕外我的手边还放着冰激凌——有种无法忽视的内疚感,忍不住想那段苦难深重的岁月对我们现在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即使买的是不可退的电影票,也不止一次升起不看的念头,仿佛坐过山车一样,一部分的“我”很不理解为什么要去受这份罪——结果这部电影带来的冲击远胜过山车,仅仅一个开头,就忍不住落泪;只要稍稍想到那段岁月前后不知多少类似的事,就有种喘不过气的感觉。
影片结束后,看到外面的繁华与和平,感觉仿佛是场幻影,或者只是这些鲜血与瓦砾的间奏曲。
碎碎念了这些,其实并不知道想说什么,只知道很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大哭一场。
喜欢那个女学生的情节,点到为止,处理得干净利落。当她死去时,不禁想起有人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毁灭给人看。(P.S.女学生洗浴着装的片段,那是赴死前的“正衣冠”啊)
出演姚营长的演员,演得既有书卷气,眉眼间又带着一股冰冷狠决,非常有魅力。最后看姚营长真人的遗照,倒是只觉温和。
看到有人说这部片子情节“老套”,回想起来确实有点,但觉得这样反而正好:这是一个早知结局的故事,用这样朴实到连过程都可以猜中的讲述方式,反而更加突出它承载的其它东西。
最后姚子青仿佛可以逃生,却留下来殉城,我第一个念头是觉得太过“浪费”,但人活着绝不是为了生存本身,这样的选择,得失之间,也难说得很……
影片有很多次正面展现战场,各种炮火枪声,打仗的间隙却格外安静,姚营长这个角色本身就特别安静,这动静之间,显得那些不对战的时间有种特殊的质感。
如果说对这部电影有什么不满,那就是中间日记的字幕实在太仓促,每次都不够从头读一边。
反复出现的跪拜宗祠的镜头,看了有种说不清楚的感触。一边是乡土、文化、传承,另一边是战乱、杀戮、死亡,姚子青行礼那一幕,仿佛另一个版本的岳飞受字。
后半部有一场动员,那些话平时听了实在是“假大空”,但在那时那地,却是再真不过再适合不过了……
又,这好像是我第一次看到专门讲抗战时期正面战场的?
***
——“职等誓本与敌偕亡之旨,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奋斗到底。惟孤城无援,日久难支,恐人城俱亡,与大局无补,仍恳速援解围。”姚子青9月5日电报
1937年9月6日上午10时姚子青身死、宝山城陷落。
***
捍卫者,捍卫的不只是国土……
四星算是客观评价吧,比最后7.8的评分还高一点所以也可以接受,至少拉高一点平均分。总体来说算是近几年国产战争片中比较好的了,选材选淞沪会战,选角也可圈可点,从姚子青的事迹来看,导演的选角绝对是有心思的,最后一段巷战可以说相当真实了。
也要说点不足,我个人喜欢抓细节,显然这部电影又是一部不换弹夹不用装子弹的战争片,中间两发迫击炮不测距直接打还都打中不合理,炮火准备的时候是没有人会趴在阵地上的,修阵地上的时候肯定都要挖猫耳洞,电影对炮弹爆炸的表现也不够好,没有断臂飙血,说到这个,集结号可能可以算是一个标杆了,当然这也应该有成本上的考虑。其次情节上,感情戏其实依然走的还是国产抗日剧的老路,没有什么亮点,其实把女学生那段全砍了也并不怎么影响剧情。不过话说回来,抗战剧这么多,能把家国情怀刻画的刚刚好不显得做作也很难了。
但是,还是瑕不掩瑜,这部片子总体上可以算是高质量电影了,剧情没有太大问题,人物刻画的也不错,战争表现上也让我一个对此要求比较苛刻的观众满意。
喜欢看电影,但基本不写影评,电影需要消化,在这方面我的消化能力确实不强。但是看完《捍卫者》还是有些话想说。
在个人的概念里,国产影片,一是导演不玩票(开小差),二是编剧不崩盘(不要无视观众智商),基本上国人都会给个不错的分数(我们得承认自身的观影水平确实有待提高)。但是往往,就这两点都很难做到,所以,确实对国产影片有一种提心吊胆的担心之感,时常捏把汗。但是《捍卫者》两者都做到了,而且很好,导演很用力,编剧很认真,演员很给力,终于完成了一部作品,或者站在同等的制作水平(导演资源,演员阵容,制作经费)上,这可算一部佳作。
看这部电影,源于同事分享的一篇罗罔极写的文章《【二十二】之后,我们最该挽救它》(当然,对于电影【二十二】除了欣赏我也保留质疑),罗的文章写得很不错,里面内容相对丰富,相同的想法与观念不再赘述。
想说说关于我对战争的理解。
印象里战争进入我观念的宏大主题,是在阅读到有人总结说人类文明的三大永恒主题(宗教,战争,爱情)之后,战争这个词开始有了相对来说重要且深厚的概念。从上学开始不管是课本还是身边环境,都会高频的出现【日本鬼子】【打仗】【抗日战争】【侵华战争】等字眼以及情结(甚至在老家还存有当年的防御军事防空洞以及传言被乡人所杀之日本鬼子埋尸处)。在大学之前,囿于历史知识的局限以及个人的认识缺陷,确实对日本怀以仇恨,在大一第一学期的思想政治课堂上,老师组织我们参观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改变了我对日本,对战争的看法。
印象最深的是那句: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历史而不是仇恨。后来朋友来南京,我都会带他们去纪念馆,每一次的肃穆前往,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深刻的反思,我渐渐的放下了之前幼稚的仇恨而开始正视反思那段历史。
《捍卫者》讲的是淞沪会战中的宝山保卫战,关于姚子青以及其营600余名战士全部壮烈殉国的抗战史。他们的捍卫,有家仇,有国恨,有尊严,有使命。生活里,我们也有我们的捍卫,当然这与战争无关,我们工作,创业,都是为了捍卫,一场生存,一份责任,一个梦想,一次绽放。
那时的我们为什么会招致战争?为什么需要捍卫?这是我们记住历史时不能忘却的反思。弱小,是我们招致灾祸的重要原因,于国于家于公司都是如此,只有强大了自己才不至于招致侵犯,强大自己是最好的捍卫。这也是我为什么不【抵制日货】的基本思路,最好的抵制就是强大自己,在自己没有足够强大之前不要因为盲目抵制而杜绝了学习的机会。
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在参加完东京审判之后,法官梅汝璈曾这样说: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战争,对于生命个体而言都具有无以复加的灾难性,它足以摧残掉家国,尊严,人性,彷如一个黑洞,除了带来毁灭,依然是毁灭。甚至可以这么说在平凡的生命体面前,战争已经无所谓正义与否,它都是一场灾难。而仇恨只能衍生仇恨,如果一段历史的意义就是让我们记住一场仇恨,这历史未免解读得过于草率了,记住仇恨能带来什么呢?仇恨衍生仇恨进而再次衍生战争,这样的一个循环,带来的终究是互相毁灭。所以,站在曾经的战争灾难面前,我们需要记住那段历史,勿忘国耻,发愤图强,捍卫家国不被侵犯,与此同时,一定要放下仇恨,因为化解仇恨的唯一办法就是放下仇恨。只有放下了,才是可持续的开放与发展。
战争之外,《捍卫者》与之前的《敦刻尔克》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在战争里发现人,表现人。两部电影里,我们都看到了人对死亡和对战争的恐惧,跟荧屏上那些抗日神剧形成鲜明对比,这是对观众以及历史的基本尊重与审视。《捍卫者》里既有由尿裤子到【有种】扛炸药包的清晰转变,也有【敌不退我不退】的浩然慷慨;《敦刻尔克》里有急于求生的【战败者】,有被战争创伤后的精神崩塌,也有浴血奋战的空中之师。或胆怯,或自私,或英勇,或无畏,人性的真实与复杂把你带入情境,终于让战争于你不再是一个词汇概念,而是一场可以身临其境的重大事件,通过电影的视听语言,你可以感知到战争带给你的恐惧,刺探,震撼,以及觉醒。一部战争电影的基本要义应该是要让我们去认识战争,而不是渲染某种类似于仇恨的情绪。(关于人性的表达,李大成与曹素君的线路也是很精妙的一笔,人性,欲望,尊重,爱意都表现得那么的自然纯粹却动人心弦,因为罗的文章里面有叙述,这里一笔带过)
诺兰说电影对于他最大的魅力就是导演对电影的控制。是的,这种控制性是电影成为艺术表达的重要因素,要做到控制,首先要做到了解,了解你想要什么,想传达什么,进而才可以实现想控制什么。从这样的逻辑里面,你可以解读导演的思想表达,就像观摩一幅名画或者阅读一部名著,你能感受到思想的力量与艺术的光芒。
最后,我想说个细节,电影院的海报栏里,捍卫者的最中间部分是一个刻有【国泰民安】的牌楼(网络上没有找到这张海报),捍卫者们正对着它,我想着,或许电影所传达的真正捍卫,就是捍卫一份可持续的【国泰民安】吧。这来得既实在又具有超越单纯展现战争的高度。海报的宣传语写的是【丈夫许国,不必相送】,很自然地联想起江水边,姚子青离开妻儿的场面,他的眼神望向前方充满保家卫国的荣光,他的步伐坚定散发着【誓与宝山共存亡】的豪壮,他留下的背影伟大温暖亦如绝笔信落笔时的的坚决。【倘若殉国,勿需悲戚】,掷地有声,回响不绝,向英雄们致敬。
原文写于微信公众平台:xqnjuba
我手写我心,是非任人评;
莫云笔者痴,浪子行且吟。
想要去看电影《捍卫者》完全是出于一种好奇,知乎里有评论称这是近年来国产抗战电影的逆流。自然是因为它的题材。它讲述的是淞沪会战之前的宝山之战,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国民党少将姚之青带领部下誓死抵抗无论是人数还是装备都几倍于己方的日本军队,最终寡不敌众,战死沙场。 逆流之一在于它讲的是国民党军队的抗战,而且没有共产党的人物在内,除了片尾出现伟大的毛主席对姚之青的赞赏之外。出于对已有政权的巩固和意识形态的维护,我们无论在荧屏上还是在荧幕上都很难见到国民党军队的身影,如果出现,要么是和共产党共同抗日,要么是与共产党为敌。也就是说,要么敌要么友,但绝不能做主角。而这部电影中不仅是做了主角,而且还颇有赞赏的意味。这自然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背离,也难免院线场次少的可怜。这是其一。 第二,是对人性的还原。自从解放以来,主流文化便刻意升华军人的形象,甚至产生一套滑稽的模式。现在大行其道的抗战神剧里的套路,比如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裤裆藏雷,会拐弯的子弹等等,其实也是这种模式的延续。最近又出了包子雷,由此可见我们的想象力之奇特了。在这种夸张的模式之下,对应的是对人性的过分的升华,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总是看到主人公视死如归慷慨激昂的样子。戏里说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我看其实是都有一颗钢铁的心。但在这部影片里,我们能看到有被炮弹吓得尿裤子的士兵,怀里揣着护身符的小兵,以及老想着去调戏女医生的连长。这种还原其实已经在个别电视剧里有所体现,电影上我看还是第一次。 我们之前的模式讲求的是正面人物要伟光正,相应的反面人物就该是猥琐邪恶又卑贱。如果是因为主流文化的影响而有意“丑化”的话,这反而有了负负得正的效果。就像wg期间的《金光大道》,站在现在的立场来看,里面那几个地主和有些小资产阶级思想残余的农民倒闪烁出人性的光芒来。 这部电影能做到这两个突破,自然是国产抗战电影的进步。然而硬伤也很明显。 摄影实在差劲,镜头晃来晃去,没有中心,连简简单单的正反打都不自然。开头是一段街垒战,镜头跟在士兵身后,给人带来一种压迫感。后来开始阵地战和白刃战,镜头反而乱的不可开交,不仅人的动作看不清,就连整个部队的行军也看不清。如果说是为了增加一点紧张感的话,那也未免太过了。 剪辑也很莫名其妙。本来镜头就没怎么做好,剪辑师难道也自暴自弃了? 有那么几段镜头实在匪夷所思。比如女医生擦身,和故事主线并无关系,只是展示了女主角优美的身体线条和白皙的肤色而已。所以我只好理解成女主角已经预感到她会战死沙场,所以决定“整装待发”。 陈继光和葛若男其实也是很有价值的人物,值得去打磨一下。性格丰富不了就做个简简单单的扁型人物也好,突变可实在接受不了。相比而言,倒是揣着护身符的警卫员个性蛮丰富。 最严重的硬伤和国产片如出一辙,就是技术细节太不用心。人被炸弹炸起来之后竟然在空中完好无损的翻下来,观众当然知道那不过是假人,但假到这个程度可有点过分了。另外,道具组也太拘谨于血浆包了。不必说如昆汀一样大洒特洒,至少也得让脸上蹭的像一点啊。 吐槽这么多,自然也是因为有所期待。 该片给我的亮点有,一,战士们的家乡话说的很亲切,日本军官也说起标准的日语来(我看了演员表,的确都是日本人,可谓非常有国际精神了)。至于刘连长的《天涯歌女》嘛……不做评价。 二,主演表演自然,很沉稳。不知道是不是也借鉴了原型人物的性格,或者也像梁家辉一样写过人物小传?看他正值壮年,倘若以后能一直坚持,必有可为。不过。这里的演员我一个都不认识…… 三,战前动员很感人。我也看过不少抗战片,里面都有过战前动员的场景,最夸张的竟然是讲起mks主义来,往往流于假大空,令人作呕,既不亲切也不热血。姚子青的动员则很有效果,因为他说的不再是一个宏大而空泛的概念,而是因势利导说,我们的身后,就是你的浙江,你的四川,你的湖南,你的广东!这大概也是为了避开主流意识形态的审查吧,又是一种负负得正的效果。 我给他打四颗星。它在同类型的影片中已经有了可贵的进步,但距离一流仍然相去甚远,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非技术层面。希望后来能有更好的类型作品面世,早日扫清抗战神剧的余毒。希望我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这一天。
有点意思是在于有情怀,硬伤在于只有情怀。三星半,多半星给的男主的扮相。 亮点在于:体现了各个省份的中国军人在抗战中的表现。至于这个国家后来由哪个政权统治,那是后话。 男主扮相像,气质也是符合历史上书生悍将的称号。 对人物的深入理解 在淞沪会战之前,中国人对抗战是没有概念的,毕竟各种被欺负,并不能预知未来。没有人会听一个北大图书管理员出身的人对抗日战争的预测。有些人在撤退不行就划国而治吧,比如国父的继承者常申凯,有些人考虑走明末那种文化存留吧比如爱国青年汪精卫,有些人已然是伪军伪国了比如前朝的皇帝溥仪。这是背景。所以,是对1937年的一个营长来说,他的选择还是挺多的。他之前是有孙殿英的,他之后也有唐生智。但是他是主动选择了战死殉国。他其它的选项体现出来,这可以说明作为军人、中国人的身份是如何的具体。同时作为父亲,他儿子对他的评价是:6岁以后父亲就不在了,父亲让我骄傲了一辈子。这句话,张学良汪精卫后人是不敢的。这点能圆满故事的,而且往后延续的,民族精神的浓缩与延伸。 姚子青是客家人,在中国是少数民族(经评论提醒此句有误,所以这一句可以改为:在中国经常被误认为少数民族,实际客家人是汉族一个特点群体),在抗战时候,是没有中华民族这个词的,所以这在当时被认为就是汉族的事情,比如国父的三民主义最初还是反清复明的意味在里面的。但是其中是有许多少数民族参与的,包括白族、甚至满族这个特点,应该有情节点出来的。如果你们想有个高度的话,可以看看抗战烈士名单,上面甚至有美国人。让观众理解他作为一个个体人,人物就不会那么单薄。 理解一个出场就注定要牺牲的人,理解一场从开始就知道要战败的战争,理解那时候的中国是多么的混乱。战争与生命是人类个重大的议题,战死而不能胜,其实是非常好的切入点。 战场布局 宝山与其他战场不同因为是直接面对日本海军,是在当时最可怕的海洋舰队射程范围内的,面对的是日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他们为什么要千里迢迢来打宝山,这是一个希望在大银幕上面消除日本人脸谱化的点,这能让最后的遗体告别不那么突兀。 而同时蒋介石的计划几乎就是一盘散沙。所以这部前一半,可以作为如何从战场上躲炮弹,到最后巷战,是可以通过地面建筑的损毁程度作为判断依据的。也不至于房子从开始到最后几乎没有换场景的感觉。 各个省区的士兵都有体现这点很好,但是一样的缺乏深入。比如东北人开口骂一句少帅,让四川人提一句刘湘,贵州人提一句讲武学堂,广西说一声伪军……都是可以直接点出每个省出兵的难处和抗日的贡献,是可以避免湖南人唱天涯歌女这种桥段的。 语言 日语请找配音演员,发音很奇怪。 国军语言体系是与tg不同的,台湾的用词会更加规范而客气。明显感到人物台词很吃力地在模仿,对长官、平辈、自称都是有规范的,正式场合和朋友之间的称呼都是有规矩的,不做好很让人出戏。 方言只有东北比较准,其他的都是普通话翻译,不符合用语习惯甚至是发音习惯。 字幕 方靖 龚传文出现的时候 按例应该给个字幕,或者要给个能看出名字的特写。这些都没有。 结尾 随着姚子青一起殉国的人,名字应该被列出来。比如宝山一役的名字,有多少写多少,最后给个太祖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发言。也算是用英雄了的名字,临别时候敬个礼,不至于卖情怀都卖得那么生硬。 总结,希望你们下一部作品能继续这么有情怀,然后能提高水平。这样我会第一时间来夸你们,然后我去二刷,所以这一部就这样吧。
特效战争场面做的都很好。题材选的也棒,细节做的不错,国产战争片里算很棒的了。
难得的国产战争片佳作,居然排片这么少,典型被劣币驱逐的良币
你们的背后是你们的浙江、四川、广东。
拍片太少了,坐了一小时公交找到了有排片的最近的电影院。很稀有的正面反应国军正面战场战斗的电影,意义大于实质了。历史书上廖廖几行字,读过了也就读过了,可是当坐在大银幕前,走进那段时光,内心的震撼却无法言说。这样的电影,上映首日票房才90万,该说什么呢。
情怀是够了,质量实在一般。剪辑太跳,镜头不稳,台词生硬,女性角色太扁平,战斗场面都是扎堆送死式冲锋,讲究一点的战争片冲锋都是散开的。同题材作品还是期待管虎的《八佰》吧,大导演大制作更靠谱一点。
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激昂的口号,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质朴地拍了姚子青守卫上海宝山的七天,质朴中有真情。好些桥段赘余,女学生擦澡一段简直莫名,但整体还是瑕不掩瑜。在影院哭成狗。得知此片是一企业家为了宣传乡里英雄投资的,心生敬意。
去年看得,忘了标注,当时为了整理一篇反映国军抗战电影的策划稿专门去看了这个,结果排片惨到一定程度,找了半天才找到一家。片子有点简陋但拍得还是可以的,少见的淞沪会战题材战争片,极为惨烈,且但凡涉及到国军抗战的作品都不错,因为里面不会掺杂意识形态,做到真正纯粹的反映战争,所以要期待管虎的《八佰》
从雨夜到巷战,哭肿了眼。“我们身后,就是你的浙江,你的贵州,你的江西,我们的广东和你们的四川。今天守卫的是宝山,捍卫的是国土!”姚子青与六百壮士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文字和影像都太单薄,根本反映不出真实历史的万分之一。但哪怕只是撕开它的一个小口子,也足以令人动容了。
排片量少得可怜,得,就当一个人包场看~ 这段历史应该被铭记!小成本电影,没有流量明星可宣传,诚意之作,瑕不掩瑜,值得看。
希望有几个日籍演员
成本低,画质是电影频道那档次的。剧情中规中矩,每个渲染的细节基本都能猜到导演会怎么用,但依然会被感动。这片子可以说它俗套,但没法说它不真诚不用心。导演并没有因为战史资料缺乏细节就胡来,在群魔乱舞的抗日神剧里,这是一部良心之作。遗憾是全片自始至终没有出现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
又名《姚子青》 片名被翻译成defenders而不是the defender 加一星
虽然质量上只有电视剧成色,但能够表现正面战场的殉国将领,已经很是难得,值得鼓励。主演白恩很像姚子青。
非常期待的电影,但是制作比较平庸,录音很差,可能是为了掩盖录音的失误,所以后期音效和配乐很强势。前面的节奏比较尴尬,剪辑也有点失误,但是女主角死后的几十分钟还不错,尤其是雨夜到巷战的戏很不错。从片头信息来看只是一个工作室加一个影视公司做的,能这样已经挺不容易了,支持一下。
勉强三星吧,其实看完挺失望的,一把好牌打烂了。台词太生硬了,演员一直是端着念的;军事上有多处硬伤;技术团队不够成熟吧。战争片不好拍的,预算不能少,故事背景,人物的刻画在整个战争下要有特别的展现方式,从这点来看本片做得远远不够。
影厅里观众不多,抽泣声却不少。一部几乎毫无宣传,一个演员都不认识,一本正经的抗日片,真实的历史,而排片少得可怜。它与《军舰岛》有着相似的问题,煽情过度,可能跟导演是诗人出身有点关系。最荒唐的莫过于,片尾合作伙伴列表里豆瓣是首席推广平台,结果现在竟连评分都不能展示出来。
女主角的戏太烂了
守城七日,玉石俱焚,又一次献上了泪水。已很久没有这种个人名义的英雄题材战争片,毕竟原名就叫姚子青,何况还是一名国民党将领,更为难得。影片战争场面效果合格,有血有肉有帅地描写了国军爱国将士们的鲜活形象,同时比较正面客观描写了作为敌方的日军形象,不煽动不丑化,也是创作成熟的象征。
佳作,合理的改编。诚意满满的国产电影,证明了在现实的禁锢下仍然还是能制作出对得起良心的电影。呈现了淞沪战役中,国民革命军抗击日寇的一段历史往事,让广大观众知道姚子青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国军军人的存在。影片中其他角色也是个性鲜明,女性角色虽然仅有三个,但也并非花瓶。可惜这样的佳作在院线中排片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