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行业造星,造超级巨星,造天王天后,他告诉你,你要努力,要磨练然后抓到机会就可以成为巨星,他从来没告诉你没有资本支持,没有伯乐引路,没有家庭背景,一介草民哪里来的机会,最多在海选搞笑集锦里被大家乐一下就过去了,连一轮游都轮不到你。所有成功学都是智商税,明星梦大部分时间都只能是个梦。
现在的娱乐行业给人一种门槛很低的错觉,观众常常以为“这么烂的业务水平,这么丑这么胖都能红,那我也能”,不你不能,你没那种命。
很多时候这个行业对突然爆红的新人是惊恐的,越是有业务有长久红下去的可能越是惊恐,所以有防爆有职黑,这都不是粉丝卖惨的被害妄想症,因为大饼就这么几块,你吃了,他运营的艺人就吃不到了。他们更愿意接受昙花一现的网红,反正赚过一波热度观众忘了就把他们扔了,说到底网红跟主流娱乐圈还是隔着一层屏幕的。
男主拿了磁带去给制作人,其实那个女工作人员根本就没听,打发他的套话估计对一百个来电视台不自量力推荐自己的人说过,男主业务不好吗?不,好得很。最后那段表演虽然我没笑但是确实是很不错的单口了,笑点密集互动良好,只是你不通过一点出格的手段他们不允许你空降娱乐圈,破坏当下格局,分一杯羹。
joker的人设确实参考了本片的男主,但是joker的悲剧在于他真的不好笑,不快乐,他知道自己做不好,知道自己是在犯罪。但是男主他面对这一切非常坦然,从头到尾没有过自我质疑或退却,我看他一次次热脸贴冷屁股的时候真的快窒息了,但他就是很明确宁做一夜之王,不做一世孬种,所以他是个喜剧人。
对追星狗来说看这片子真的非常致郁,尤其是那个女私生,最后穿着内衣在大街上奔跑的狼狈的样子简直是放大一百倍的追星女孩卑微写照。
爱豆贩卖性幻想,体育明星贩卖坚持努力就能成功的梦想,喜剧演员贩卖他是你身边的一个让你开心的朋友的幻想,你和他没有距离,你也可以成为他,他每一次演出都让你更相信这一点,观众越入戏,他们越红。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明星和粉丝已经有阶级差别了,你追他你就默认自己低他一等了。媒体舆论也是很矛盾,一边骂明星耍大牌,黑脸,对粉丝不友善,一边骂粉丝追行程太多太紧,打扰到明星私生活。到底粉丝和私生界限在哪儿?在酒店门口等着哥哥/姐姐上班打个招呼的算不算私生?那只有你哥哥/姐姐自己说了算。
也不怪那么多人拎不清,真到线下要求他兑现这种幻想你就会发现你幽默友善的哥哥一副黑脸,他保镖赶你,他粉丝挤你,骂你,他无视你,或者报警抓你,你敢在网上BB他就发律师函告你。
按照现在的追星语境一句私生没人权就轮不到你喊冤,可他们没有爱吗?他们为什么会行差踏错沦落至此呢?爱豆和行业本身不反思一下吗?
我是觉悟了,爱豆最终不过是生活的调剂品,真情实感天打雷劈,做人还是要先爱自己,最爱自己。你必须要有街边打电话遇到过马路的jerry的那个老太太的底气,当他拒绝给住院的亲戚问候一句时,对他说祝你得癌。听上去有点恶毒,但是比卑微地追逐好多了。
joker里让德尼罗演当红脱口秀主持人被爆头真是本片多年后的番外,天道好轮回了。
想看懂周星驰的喜剧之王,得知道这部的剧情,非常悲惨的内核,执念的失败中年男人,分不清现实和幻想。
周星驰用自己的魔力,给这个剧本内核包装上炫目的外壳。就像他用自己的魔力,改变了千王之王2000的作品气质。
这让1999喜剧之王成了一件失败品,一个励志品,一个新的梦。而非现实主义的,讽刺的,戳破美梦的作品,这也是他一定要拍新喜剧之王的目的,并且狠到拍成了一部恐怖片。
这部剧的内核的翻新,喜剧之王的另一部续集,《小丑》,也是恐怖片。
如同《心经》所说,中年人要远离颠倒梦想,无有恐怖。
看这部片子其实是个巧合,群里面有人去不了,我收的票。进了电影院之后还以为走错了哈哈哈。越看越尴尬,马丁把美国梦讽刺的淋漓尽致,但是同时也将那个年代的改革意识巧妙的糅合在了一起。
剧情就不多赘述了,前面的评论应该都已经写的很详尽了。前半部电影让我以为这是一个讽刺私生饭的故事(也确实做到了);到了绑架杰瑞,成功上台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是一个讽刺美国梦的故事;等到我坐上出租车的时候,才反应上来这又是一个喜剧/电影生态改革者的心酸讽刺(马丁扮演的电视台导演是唯一觉得胖金的脚本好笑的人)。这里为马丁鼓个掌👍🏼
讽刺私生饭就不说了,因为胖金介于私生饭,疯子和喜剧大师之间(天才和疯子就是这么暧昧),结局也没有给私生饭(女的)一个念头。
讽刺美国梦,是让我们看到了赤裸裸的美国梦的价值观如何折磨着美国各个阶层。男主完全生活在自己的梦想当中,让人无法跟他聊天,而他认为自己就是喜剧之王,之后这样才能让他赢得拉拉队长的欢心。他不是没尝试过送花这种浪漫的行为,但是作为一个34岁的底层男人,他深刻的了解要赢得一个女人,他需要成功。他不禁让女友相信自己认识喜剧明星杰瑞作为鱼饵,吸引女主注意力,并且他成功了。他的爱情,地位,成功和名声完全依靠着美国梦这个想象中如雷贯耳的梯子作为支撑。所以,他堵上了一切,即使需要犯法。(我简单阐述下美国梦:无论你的出身,你都能快速的在美国获得成功)
说到犯法,这就引出了第三个讽刺。很多人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一定要用这么极端的方式。其实电影一开始就有隐射出男主强迫的性格(坐进杰瑞的汽车,虽然和女的目的上稍微有些不同,但是都是为了偶像的注意力),杰瑞以为可以让偶像看他演出,从此获得他上节目的机会。但是所有的机构人员都拒绝听他的材料,这让他走上了绝路。为什么一定要通过杰瑞呢?其实我感觉杰瑞代表了80年代重要的两大特色:电视的普及和传媒成功的影响力。底层的胖金想成为杰瑞那样的名人需要电视这个平台。很可怜,如果晚出生20年,他就可以成为网红了。
回到80年代,电影院刚刚从电视的打击中喘回一口气,好莱坞的新浪潮也刚刚结束,新好莱坞模式刚刚崛起,后现代主义的风从欧洲一路刮到美国。这里,简单说下后现代主义:胖金让介绍他的主持人一字一句按照他的脚本说的那段话就是很明显的例子,主持人透露了他们是看牌子讲话的,这跟戈达尔打破了第四堵墙有相同的效应,self-awareness。观众们已经厌倦了老一套做作的方式,敞开讲,我们知道这是拍出来的,这是安排过得,大家心知肚明,就捅破这层窗户纸吧。当然这只是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之一,有兴趣的同志们可以自行查阅。
在这个大背景下,可怜的胖金没有网络这个廉价且方便的平台,唯一能让他一夜成名的平台却被杰瑞背后的组织所垄断。他如果继续在小剧场打工,可能一辈子都默默无闻。最后你可能在那个破败的酒吧遇到一个可怜的酒鬼喜剧人。胖金拒绝这样的命运,而且抗争到底,已经有点半疯的状态。就有了接下来的绑架。这个绑架可以算是底层和统治阶层一次硬性的抗衡,换来他的成名,同时也是喜剧的一次改革。杰瑞代表的传统喜剧在一夜之间被这个喜剧之王所替代,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模式。胖金说的每一个段子都来自于他悲惨的生活,而这些大家都以为是个笑话,包括他说出了绑架,也被大家一笑而过。不可能的可能。
那我们同时看看好莱坞的新浪潮干了什么,旧的好莱坞大制片厂体系在60年代末被打破了,《逍遥骑士》带着我们走过了几个嬉皮士的疯狂之旅。70年代我们都知道美国社会的变革和疯狂。人民(胖金)正在和旧的体系(电视/杰瑞)做疯狂的斗争(新浪潮/大麻/嬉皮士)。想了解那个年代的同志们可以去看看「广告狂人」。胖金的疯狂并不孤单,而绑架似乎成了他们战胜平庸唯一的出路。而更讽刺的是,好莱坞(美国梦)的坚强让他们吸收了这种疯狂(胖金的绑架),继而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新的资本运行盈利机制(胖金的成功);就如同好莱坞新浪潮的疯狂过后,制片厂在这个基础上找到了年轻观众的口味,建立了新的制片厂体系(马丁,斯皮尔伯格和星球大战的老爷子成功后的改变)。美国梦再疯狂,他在美国就是可以发生。
所以,还是要给马丁老爷子一个致敬。
《喜剧之王》,片名很容易令人联想到星爷的同名影片,只是前者上映于1983年,后者则于1999年,虽然晚了16年,但同样聚焦底层小人物的故事,星爷的致敬有其不一样的情节,不一样的内涵,同样值得一看。但本片德尼罗的演绎精准再现了一名喜剧演员的偶然成功之路,但所有的成功都有其原因,因此我想试着分析马丁.斯科塞斯《喜剧之王》中主人公Pupkin的性格特征与其为何会成功之间的关系。
1、 贫穷又悲惨的童年。根据Pupkin在首次电视脱口秀中的说法,其家里非常贫穷,父母均酗酒,对pupkin疏于管教,而pupkin在学校也常常被欺负。虽然脱口秀演出往往会有夸大的成分,但艺术的创作往往来源于真实的故事。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pupkin出生底层,他的童年并不幸福。喜剧的核心就是把悲剧的东西撕碎了展示给别人看。正是因为Pupkin这些苦难的童年经历,让他积累了和别人不一样的素材,对生活的辛酸痛苦都付之一笑,因此在首次电视演出就获得巨大的效果。
2、 单纯又天真的性格。Pupkin特别容易相信别人,他不懂人情世故,不知别人有些话只是客套和委婉的拒绝。杰瑞说可以打电话给他,他就不停的打电话找杰瑞帮忙,他不明白这只是杰瑞的客套;龙女士说最好有录音或有他演出会派人去看,他就毫不怀疑录好音送来,他不明白这是拒绝;前台小姐告诉他杰瑞不在,他就真的相信并坐着继续等。他一次又一次被人叫错名字,他丝毫没有疑虑过别人的话是谎话,别人的行为只是礼貌,并非真诚。现实的冷酷对他丝毫没有影响。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碰壁。别人嘲笑他,嫌弃他,觉得他是个怪人。但他却从未抱怨、沮丧、灰心。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怪人,他心无旁骛,简单又天真,他心中唯一所想的就是要站在喜剧的舞台,展示自己。但凡他对现实多考虑一些,他或许就会被迫放弃,可是正是他的这个性格特征,让他最后获得了成功。
3、 执着近乎偏执的信念。Pupkin34岁了,他说:自己的一生,一无是处,可这也变得有些好笑。他喜欢喜剧,尽管年纪不小了,可是他从未想过放弃,哪怕是一而再的失败碰壁,心中对喜剧的喜爱和梦想也从未改变,可他只是底层一个没钱、没权、没势的小人物,没人帮他也没人睬他。获得一个机会是如此困难,他穷尽一切办法,仍然没有任何可能。最后的最后,他铤而走险,为了一个机会,可能也是最后的演出,堵上了一生。宁为一夜之王,不做一世闷蛋。他和疯狂粉丝玛莎策划了杰瑞绑架,破釜沉舟,终于获得了一个上电视的机会。这种对初心的坚持,对喜剧的信念,对演出的偏执造就了最终的喜剧之王。
4、 抓住一切机遇的能力。Pupkin最终还是坐牢了,六年的牢狱最后不到三年便出来了,但他坐牢也没有闲着,出书,上杂志,利用一夜成名的机会,继续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并最终成为了传奇。虽然故事的结局很完美很圆满,但现实中即使有这样的事情发生,Pupkin从此也是污点艺人,永不录用。所以故事毕竟是承载着人们美好愿望的故事而已,现实才是那个永远冷酷、疏离的现实。
最后我想说一下罗伯特.德尼罗,这样一个伟大的演员,再一次深深的敬佩。不管是《爱尔兰人》《美国往事》中的黑帮老大,还是《愤怒的公牛》里暴躁易怒的拳击手,或是《布朗克斯的故事》里正直善良的父亲,德尼罗一次次精湛的演出,当之无愧的奥斯卡影帝。Respect!
很喜欢这部作品,荒诞、苦涩、固执、真实,展现的淋漓尽致。
前半部分的pumpkin就像那种最执着最努力,但是又有最极端的自信支撑自己的卑微的可怜虫,他真的不懂Jack什么意思嘛,真的以为他是看好自己吗,显然不是,他只是需要一个理由,一个支撑自己承认自己的理由,骗自己坚持下去的理由,所以但凡Jack给了他一丁点的鼓励,哪怕是出于礼貌,他也会抓作救命稻草不放手的。因为他得骗自己啊,骗自己才能继续下去,只要没到撕破脸的阶段,他都得骗下去。
所以他被保安扔出来的时候他说Jack不是那么想的,被秘书回绝的时候他说Jack可能根本没看到录音带,这些极其可怜又舔狗的理由只是他在骗自己。直到什么时候呢?直到和Jack又一次面对面对质,甚至Jack要报警时,一切面纱才被刺破。
他的绑架是如此的云淡风轻,但是又很过瘾,原来在电视台说i am pumpkin根本没人理,后来一句i am king所有人都知道他是谁,他也真的圆了梦想。
结局方面我比较倾向于认为他是在做梦,是在幻想。如果马丁的意思是真的美国梦成功了,整个电影的立意在我看来下滑一大截,变成一个走捷径才能成功的故事,失去了所有的讽刺,哪怕是做梦还是真实的开放性结局立意都站不住,只有一切都是虚无,才能撑起这个荒诞而又无奈的故事。
剧本、表演、声音设计都很出色。问题在我自己,对这种渴望成名、一夜走红的故事完全没有同理心。这类电影不用调动我这种人,有落差有张力,有在伪纪录写实对话、气氛隐藏得很好的专业水准的戏剧冲突,拿下一个个得分点,化学反应却没发生,why?太松了,太专业了,没什么气口,画面是留白的,情节却并不。蜜汁节奏,老马很多片子都这样,除了《出租车司机》《恐怖角》。
老马丁调侃与揭露电视娱乐节目的元喜剧电影。1.功成名就的单口相声演员在现实生活中却再也笑不出来,唯有孤独与冷漠;狂热的草根追梦者,先要成为执迷不化死皮赖脸的疯子/傻子,遂有机会一鸣惊人一步登天;而观众则往往分不清现实,把虚构当成真实,将现实误解为玩笑。2.于是,老马丁让影片中的现实与幻梦、想象与模仿段落交替呈现,几无过渡与提示,恰契合了虚构与生活难分彼此、交互混融的后现代景观,就连男主上电视与被捕的场景,也被拆分交叉,打乱时序。3.斯科塞斯认为这是德尼罗在老马电影中的最佳表演,这片的表演也有不少即兴发挥。德尼罗看起来总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尴尬到天际的对话,能量无穷。4.对镜狂妄自语与歪打正着的结局像极了[出租车司机]。5.不少镜像运用,亦贴合虚实、自恋与观看的主题。6.老马客串,德尼罗妻子出演。(9.0/10)
下面请欣赏由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罗伯特·德尼罗带来的方法派汇报演出《小丑》,大家呱唧呱唧。
“我看着自己的一生,一无是处,可那却变得有些好笑。” 励志片里不可逾越的黑色丰碑,把喜剧演员、观众、甚至电视圈都狠狠揶揄了一番。细细想来,其实每一次“一夜成名”都多少有点“搞笑”。
“宁为一夜之王,毋做一世闷蛋。”
“宁做一夜之王,不做一世闷蛋”
几段幻想与真实之间的正反打很大胆,把“喜剧之王”的才华留到最后一刻才揭晓的手法相当聪明。德尼罗演活了一个不择手段往上爬的小人物。从《好家伙》到《华尔街之狼》,斯科西斯对“美国梦”这回事真是洞若观火。
8/10。声音剪辑强化了主角成名欲望变得疯狂的幻想空间,家里建立一个在纸板人面前表演的王国,每次幻想与偶像共餐的场景都会被母亲要求小点声所打断,当办公室听录音带或以绑架为要挟进入脱口秀的情景皆以拉近拉远、横移叠画的摄影技巧模糊虚实界限,结尾写畅销自传登上封面杂志更像一场自我满足的梦。
HOWARD和妈妈的呐喊原型找到了!用林壁炫的话说,德尼罗的痦子都是戏,但里面的每个演员的确都很棒。而且我太喜欢这个剧本了!马丁早年的大师气质现在都丢到哪去了。。。
运镜和叙事很成熟,氛围跟《出租车司机》有得一拼。如果没有最后三分之一,那么这片儿也就三星水平,前面是神经病黑粉的老套,没想到其实是一则苦涩的“励志”故事,不甘平庸的loser脑洞飞升记,那些疯事突然有了一个合理且强有力动机,充满破釜沉舟的悲壮。对酒吧女招待的感情也不只是diao丝的自恋yy,而是从行为上证明了它的真诚。德尼罗把心理的复杂度演出来了,内在波涛汹涌,表面还要让自己在正常人的框框下显得自洽,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就尤其尴尬。而且作品够硬才能有说服力,最终我们看到那场时确实被内容打动了,不像《小丑》一样光说不练。《小丑》是有多喜欢这片儿?但小丑导演功力实在太差了,完全没有这片儿的节奏和戏剧性,镜头表现力也差很远,很差的致敬感觉就跟黑粉一样让人不爽。另:结尾有可能也是他的臆想哟毕竟妈妈似乎就是想出来的
美国梦式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也让整个故事从头至尾埋下的哀伤和厚重,演变成了一出闹剧。当然,那不过是一场Show……主持人也怪可怜的,本来自己就活得很枯燥,很烦,很孤独,居然还要被绑架,被骚扰……呵呵。当然有几个镜头还是客观得令人印象深刻,叹为观止!比如那面满是观众的墙,德尼罗对着墙不停地说着,镜头慢慢拉远,话外音观众的笑声慢慢淹没他结结巴巴的话,最后镜头定格的时候,德尼罗就像关在一个盒子里一样……
Good acting,了解自己才华的人最可敬...
两部中文名一样的片子,马丁斯科塞斯的是传统美国黑色喜剧,充满了对社会的讽刺和传媒行业的挖苦.而周星星的则是标志性的无厘头喜剧,讲述了小人物奋斗的笑中含着泪的故事.罗伯特德尼罗的表演无敌,尤其是对尴尬场景的处理.而周星星的表演却更打动人心.有趣的是,两部影片在豆瓣的评分一样.
宁为一夜王,不做一世庸。虽然最后仍是他的幻想。那个女疯子真的好像迈克啊!!!
有点小才华却神经质又天天做白日梦的二逼中年男的另类脱口秀星途。罗伯特德尼罗装傻充愣真是不忍直视。荒诞讽刺的结尾倒是不错。不过我一直不明白:马丁·斯科塞斯为毛要每拍完一部一流电影后就要拍个二流喜剧?罗伯特·德尼罗为毛要每演过一个牛逼的角色后就要演个二逼到家的角色?三星半
棒!看似荒诞浮夸的追星族、追名逐利到失心疯的喜剧演员,其实非常写实,演艺界如此光鲜,而这些小人物几乎完全不得见。有意思的是,大家都在打击鲁伯特的笑料平庸,最后的脱口秀倒是非常有趣。如果这个故事放在今天,他就真的只能是五分钟的喜剧之王了,所有事都会在第二天沉入时间线底部
老马丁被忽视完成度极高的杰作,在列侬被刺事件后对明星与粉丝有着多重讽刺对照效果。开头幻想与现实和演播室与绑架现场的几次剪辑极为出色。纽约街头疑似偷拍群众的反应和影片也有着间离作用,结尾模糊电视画面里的出狱后成名那份不真实感宣告媒体的虚假。德尼罗是我心目中的演技之王,北影节4K修复中关村。
#DisneyPlus# 长评 - King for a night。 故事情节比较直白,雷同《出租车司机》,不过以弗洛伊德理论看主角这个奇观还挺有趣,白日梦(幻想)即欲望获得假想的满足。男主不具备实现梦境的能力(即使结尾如此展示),从而无法达到升华,无论偶像的褒奖,事业的成功,梦寐以求的婚礼都如同梦境一样无法展现细节,只能强调达成的结果(非常喜欢幻想中偶像嫉妒他那场戏)。男主个体展现更多的是由潜意识主导的本我和由意识主导的自我人格。片中由道德原则支配的超我被极大的弱化,我认为“父亲”的“缺失”(悲剧的人生,编成喜剧)也从侧面解释了超我未能建立的原因,而这也导致了男主表现更多的是原始欲望,而无道德约束。不满意的点主要是在于“梦”的边界比较清晰,让这内容显得有些直白,还有就是穿帮挺多的。
恐怕对于真正的现实主义者而言,这种反讽戏剧说到底还是好莱坞式童话,内心期待的也切切实实是个悲剧性结局。
最幽默的无疑是剪辑。幻想与现实的交错中,令人发笑的是一种尖锐的力量,它戳破愚蠢、自作聪明和扮猪吃虎,戳破谎言和虚伪,戳破表演和白日梦,完成这一切后抵达的却并非是真实。我们得到的是德尼罗的又一段表演,而他所做的只是带领我们阅览一种合理的可能性,并最终走向一个奉他为王的世界,一个不知真假的荒诞表象。整个故事要怎样去理解其实完全取决于德尼罗那几分钟的单口里填充了些什么内容,我也曾自作聪明地以为故事的走向只有“他的确是喜剧之王”或“他只是个笑话”这两种,但斯科塞斯在其中填充的是一个人酝酿整整三十四年的犯罪动机。头皮发麻。个人只能打到三星的原因是,唤起了实习时进行稿件初筛和回复退稿邮件的创伤记忆,看前半段的时候狠狠代入那个负责接电话的公司前台,前面大概一个多小时都尴尬到只想把德尼罗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