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面而来的真实感,茶壶里升腾的热气、埋在花生篮里的斧头,陈欢泰面貌也是一幅苦力像。
镜头语言也十分简练,感情戏少却恰到好处。
电影实际讲述不识一字的苦力,在民国的上海滩,怎样出头。
马永贞不愿去榨苦哈哈的油水,那就只能去抢别人的地盘。
这就是乱世,把好人坏人都逼上梁山。一般人只配去小客栈过苦日子,坏人也不得善终。
马永贞做事无关正义,也没什么家国情怀,只是不想做苦哈哈,这又有什么错呢?
姜大卫演的谭四极有说服力,上海滩每天都有人起来,谭四却只有一个。
现在看的民国剧,永远是十里洋场、大佬西装革履,抽不完的雪茄,看不完的戏。
在6套看的,剪的真利索,刚上青莲阁,画面一转就结尾了。
回头看张彻,有一点我觉得他特别牛逼,那就是今日港片中男性题材电影的大多数流行题材,都是他发掘的。
《马永贞》题材算是张彻和倪匡发掘,后来成为港片类型片的一个题材——上海滩黑帮争霸题材,斧头帮也是他们发掘的。《马永贞》这一题材被翻拍了很多遍,其中的许多剧情元素、如中国拳师与外国拳师对打、斧头大战等都成为了武打片中经典的桥段。但1972年最初的版本,其剧情,或多或少和《报仇》《新独》都有点重复,除了马永贞独闯上海滩那一段,其余的剧情比如马永贞与谭四相识,谭四被杀,为谭四报仇的情节,甚至于马永贞出手前中计被砍了一斧头最后盘场大战的情节都可以在上述两部片中找到,但这依旧不妨碍这部电影成为张彻的神作之一。这部剧的编剧,台词朴素却无闲笔,“上海滩每天都有人起来,每天都有人倒下”,剧情展开扣人心弦,人物塑造个个都深入人心,马永贞、小江北、金铃子、谭四……就连配角谷峰和田青都让人觉得很有意思。
陈观泰原本是邵氏的龙虎武师,后来拿了亚洲国术冠军,进了张彻班子当演员。李小龙横空出世之后,邵氏也想捧一个武术渐长的明星,于是就捧了陈观泰,拍了《马永贞》。最初陈观泰当演员,有些人觉得陈观泰长得未免太过东南亚,但没想到出片之后居然很好看,配上简洁的台词,草根出生的人物显得质朴而打动人。
此片的片头是张彻所有电影中最好看的,影像与配乐结合完美,节奏感强,另人印象深刻。姜大卫扮演的谭四非常耀眼,每个动作、每个做派都是马永贞的学习目标。井莉也很出彩,条顺脸白声音温柔,我觉得看多了张彻的片子自然会感受到井莉的好,能在张彻片子中有存在感的女人是真有女人味。有鲍学礼的片子演员的颜值都会高一些,井莉在拳击中造型很一般,但是到了此片中简直是山东大美女。最后一段斧头大战堪称全片的高潮,带感,太带感了,这一段简直是张彻拍摄的打戏中最好看的片段之一。
全片画龙点睛之处在于金铃子角色的拿捏和她与马永贞之间的感情,她与马永贞之间最初互生好感,是觉得马永贞身上正义感十足,与上海滩的小混混不一样,但是后来发现马永贞在江湖上干的也是黑帮生意,开妓院、卖大烟、争地盘,即使马永贞帮了她,她依然对马永贞失望,她哭得很伤心,说:“一个个都是流氓,有什么差别”(台词有点忘了)。最后的结局是马永贞去送死,小江北坐火车回乡的时候,在车站镜头一扫而过金铃子与赶车的叔父,这是一个给善良人安排的善良结局,非常隽永而打动人。
1972年的片子,可以说是上海滩黑社会的开山之作,受年代影响,全片武打简单,拍摄手法古拙。但透露着老片子的细腻与质感,厚重不浮夸。 主演阿泰形象憨直,表演内敛。 按现在标准有点傻乎乎,但符合老传统的审美,踏实厚道浓眉大眼,面相稳重,不露怯色 就是正派。没毛病,作为老片适当加分。4星好评了。
几年前看过,张彻拍的非常好的一部电影,完整版两个小时从头到尾都值得细细品味。陈观泰扮演的马永贞绝对是最完美的,刚劲有力,气魄十足,靠着自己的一双拳头从上海滩一个不起眼的街头混混成长为一代大哥,但是从来都没有干过伤天害理的事情,并且义气十足。最后为了给帮助过自己的谭四爷报仇,只身一人血战青莲阁,临行时给了一大笔钱让跟随自己多时的小江北回乡,因为他那时已知道自己的宿命是什么了,只是为了不想牵连自己老实的好朋友小江北,这里也表达了他对朋友十分的重情重义,无愧于一个值得跟随的大哥。结尾马永贞的大笑而亡也印证了之前马车店伙计所说的一句话:“上海滩上,每天都有人起来,也每天都有人倒下去。”可见编剧这里给观众带来的反思,今天是杨老板,明天是马大哥,后天又是什么呢?江湖纷争永远都不会结束,如果当初在一壶春马永贞不接受份子钱,做个普通人,也许金玲子就会接受他,他就可以和自己心里最喜欢的女人踏踏实实过日子,安度余生,再不用思念过度饮酒饮到烂醉,再不用在手下面前逞面子来遮掩自己,也不会最后落得个倒在血泊中的凄惨下场。
第三次在张彻的电影里看到井莉(小辣椒,刺马大嫂),说老阿飞轻女,可见是谬论,他是见人下菜碟(徐克没了林青霞也瞎用用杨颖李冰冰),给井莉的角色非常好,气概毫不逊色须眉,甚至更看清英雄的可悲之处,想来鲍学礼的《刺客列传》中青楼知己也是如此。台词简练,但一句有一句的道理,也不是“我要打十个”那种口号。结尾18分钟的带斧大战,放在今日就是艺术片了。冯克安演谭四爷车夫被干掉,又跑去青莲阁拎热水壶埋伏马永贞了,我一时间觉得吴宇森当副导演不太可能出这种bug,难道真是假死跳反?
CCTV没毛病,最后一段太过血腥直接剪完,nnd
6/10。谭四的登场仪式化到自恋的程度:烟嘴、马车、白衣和似笑非笑的嘴角,让马永贞一眼就有了爱慕,在马永贞打下自己的地盘后,他不愿向穷人强收租金,也不忘招待底层朋友喝酒享乐,想像谭四一样威风,要抽一样的烟嘴坐相同的豪华马车,马车代表的欲望最终把主人毁灭,遭伏被杀的谭四与杨老板的打手搏杀后,含笑死在马车上,马车作为英雄的祭坛,见证了其受虐冲动:肉体越是受切割越能激发威猛的力量。这驱使主角来到浮屠般的茶楼,这里熙熙攘攘的顾客,错综复杂的桌椅布局,增强了动作感,马永贞被伪装的伙计一斧子劈中腹部,反而愈加兴奋地砍翻无数人体,直接掏出腹部的斧头杀死偷袭他的天王正,自己和对手从楼梯上摔落,因忍受不了杨老板等他咽气的模样,处于半死状态下推倒支撑二楼的柱子,报完仇却被仅存的敌人砍死,赤裸着血色的肉体跳舞似倒地。
说张彻爱死姜大卫,谭四的出场镜头就是最好的说明。用十几个只见琵琶不见人的镜头去烘托谭四的一个出场,看来张导爱惜尊更胜胶片呀!
#1080p#“我只见过谭四爷一面,他是吃得开的人,我是穷得睡在小客栈的穷人,可是我心里把他当做朋友。”如今这个时代再也看不到只见了一面便决定献出全部忠诚的兄弟情谊,义薄云天。导演真爱貌美如花的小姜同志,各种正拍侧拍虚虚实实拍,好一个风流少年人自有一股旖旎倜傥在眉间,惊艳了整个黄浦江边
名字叫做马永贞,整个片子都是谭四爷的影子,姜大卫简直是成精了,实际上只出现了两个大场景,居然能让整个片子都弥漫着他那个笑容。
太具个人英雄主义了!简单的打斗剧情只显示它不过是七十年代的电影罢了!姜大卫年轻的时候是帅气,有的人就是一直帅到老!而有的人就是一直一张面瘫脸,比如说陈观泰!
谭四:“上海滩上谁不在抢?”;“拳脚不行,名气也不会大。”……看来还得练拳?……“自己人出卖了我,还有什么话说。”梁朝伟的眉目之间似乎有几分像姜大卫,不过他却不演这种角色。陈观泰是东南亚拳王,演戏对武夫来说实在是难为他了——不能出真招……
“你们在巷子口等我,要是我得手了,你们就进去,要是我不行了,你们就回小客栈过穷日子。”张彻有时候很知道一个爷们儿片怎么拍,但很多方面又粗陋可笑。无敌铁拳小瘦猴,开肠破肚百人斩。剑、茄汁、姜大卫;斧、茄汁、陈观泰。四星是在张彻的片子里面排的。
我所看过的最好的一部张彻电影,影片的剧作、人物、摄影、运镜、节奏、武打、布景等方方面面均十分出色,一句话,这片好到简直就不像是张彻拍的。ps:结尾打斗依然有点冗长拖沓,算是美中不足。
谭四仿佛就是为华丽的死掉而生
黑帮火拼之一拳打到底。结尾好比看破权利争夺的短暂,在上海滩生死一瞬到头来荣华富贵真就如此虚无。结尾大逃荒似的,百姓从上海逃往火车站奋不顾身离开上海,何尝不是对上海这纸醉金迷诱惑的醒悟象征。
张彻和倪匡合作中最精巧的一部,剧本以及人物的塑造,细腻得不可思议,就连寥寥数笔的歌女都草蛇灰线。如果说元彪的谭四是草莽汉子,姜大卫的谭四爷就是个风流倜傥的大佬。最重要的还是马永贞和谭四爷之间情义的刻画,哪怕这部二人几乎没太多面对面的交集,但“我只见过谭四爷一面,他是吃得开的人,我是穷得睡在小客栈的穷人,可是我心里把他当做朋友”,男人之间的惺惺相惜不过如此了。
陈观泰愣头小子从头打到尾,一股生猛的气息扑面而来。几场拳脚大战颇为好看,结尾与四大天王的几计重拳竟然引起影院里叫好声一片。姜大卫每每亮相,必引起小姑娘们一阵阵笑声。映后和蔼的泰叔、徐老怪、王晶、李仁港、魏君子大谈张彻,极畅快的体验!
马永贞和谭四爷的区别就是《阿飞正传》里刘德华和张国荣的区别,因为谭四爷和张国荣一样,到死的时候都那么帅。谷峰在这部电影里算是得偿所愿了,再也不用扮演一个天下第一的反派,完全的展现了他那邪恶中透露着喜感的表情,把上海滩打桩模子和老削皮的本色都发挥出来了,他在镜头前挣扎着吐出的最后一口老血让剩下的三大天王和大哥大都黯然失色——马永贞,你完了!
剧情较空洞,但线性的叙事有头有尾,处处交代清楚妥实,倒也不乏闷,吊诡的是虽然以马永贞为主角,推动剧情进展的却另有其人
以面相来说陈观泰长得太两广福建了,号称山东汉子马永贞实在没有说服力。以场景来看,邵氏自搭景棚的虚假感由于题材从唐宋晚清挪到了相对现代的民国时代而失去了风格的照应所以显得特别违和。最后赤膊挂斧浴血大战四天王在张氏的复仇大戏里算上乘。
谭四出场到落幕的琵琶,这种拍法真是在拍打天下的而不是在拍燕青吗?恍惚惚又看到了古龙笔下拥着佳人、饮尽杯中酒、慨然赴死的青年侠客,想写他好,但是太好了,跟片中另外的灰头土脸完全不搭,感觉就是拍出来满足私愿的,这也偏心偏的太厉害了。回到片子来说,前面算中规中矩,尚可,倒是最后大笑而亡、车站目送着曾经在十里洋场看过繁华又坚决离去的人群,非常有味道。
上海人有句话叫做山东人卖拳头,这就是来上海闯荡的山东人给上海人留下的印象。马永贞大战斧头党这个故事,小时候我奶奶也给我说过。我觉得出彩的是姜大卫的谭四和井莉的金铃子,姜大卫自不必说,举手投足间便是抢了眼球。井莉的戏其实更少,而且与陈观泰之间几乎没有一句对话,但是那份感情确实实在在,这部戏里的井莉格外好看。大多数的邵氏电影结尾很坚决,坏人死了或者主角死了就定格了TH END了。这部电影在马永贞死了之后多了那么一分钟,就是小江北和金铃子踏上了离开上海的火车,这是电影里少有的两位心地善良的人,颇让人回味
siff@世纪大上海;姜大卫笑靥如花,萌死啦,萌到即使翘辫子了,影院里仍响起一片笑声;整个片都很萌,打了很久都不死很萌,鲜血像油漆很萌,主角死后众人冲进来将反派乱刀砍死很萌。。全场一直笑声不断,作孽哟,白死了大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