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IPlayer 未成风格作品,不过从演员略显僵化的动作,手部的特写镜头,或空镜或渐暗的转场,强环境音的大量介入和人物内心的矛盾看影片已经具备极简主义雏形。影片整体看其实挺割裂的,尤其是最后结尾处的狗血处理。
视觉上,大量的摇镜头,而且推拉摇也经常搭配门框和镜子使用,感觉很多时候的运镜都是为了表现人物内心情绪。印象最深的男主诉求见一面时那场戏的镜头运用,男主诉求时,越过钢琴和女主的前景遮挡镜头,即使仰拍也显得男主过于急切的弱势形象,而当男主阐述自己的爱后,固定镜头拍摄的女主剧烈起伏的胸口,刺痛让眼睛流下的泪水,随后摇镜头下她“俯看”着镜中的男主,壁炉中那熊熊的“复仇之火”燃烧着。构图上,大量使用门框,窗框和镜子,就像他所一直强调的影像作用。
配乐非常少,大部分是现场演绎弹奏。不过还是有几部分有配乐参与大都是用来反馈被摄人物的心态转变。
不喜欢的点,感觉演员的表演略浮夸与整体风格不太符,还有这演的实在是有些尴尬,而且整体运镜流畅的情况下,镜头跳切的处理有些突兀。
因为重新看了《梦想者四夜》,想到了这一部改编电影。虽然两部电影都是把场景换到了巴黎,但前者讲的是一个现代故事,而这一部是一个前现代故事,当然也是让我第一次看的时候一直搞不懂这些人纠缠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直到最后才明白原来核心是男主角娶了一个舞女。这个问题已经被说烂了,我不想废话这。
这部电影已经看得出后来布列松成熟时期的风格了,当然其实还可以简洁一些(虽然已经是86分钟的“长度”了),不过再简洁也会让台词显得不搭,多处台词像诗歌(虽然只是野生翻译都能感觉到),这里肯定有谷克多的贡献。
最后一幕新娘的独白如同一首告白诗:
你来了,
也许你以后会原谅我,
但是别着急。
很多诚实的女孩,
都变成了不诚实的女人,
也许我会证明反之也一样成立。
我不值得你靠近我,
请耐心等待。
请给我留一点希望
然后你可以
评判我的所作所为
如果你能忍受我的存在
我会非常开心
在你家里给我留一角栖息之地
我会毫无怨言地待在那
我并不邪恶
我了解我自己
我很虚弱
而且我爱你
那是我唯一的借口
我缺乏告诉你事实的勇气
记得那封你不肯读的信吗
那是封不怎么令人开心的信
你可以忘了我
我不会再烦着你了
一切都会很简单。
嗯,又有关于信的东西,又学会了一个开头。
我不是勇敢的类型
我要告诉你一些
我永远不敢当面说的话
第一部布列松的电影,这也是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吧。
其实我觉得这部电影跟原著所想表达的意思是很大的不同。电影是改编自狄德罗小说《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中老板娘说一个她知道的真事。虽然电影基本很忠实于书的内容甚至对白,只是增添了一些情节特别是关于候爵和年轻女孩单独一起的,删减了候爵曾经是怎么热烈地追求海琳娜以及之后的变化;年轻女孩和她母亲其实是和海琳娜合谋的;候爵曾送给年轻女孩和她母亲珠宝,甚至提出给自己一半财产,当两母女想接受因海琳娜的训斥而拒绝等等情节。正是这些不同大大改变了书里最处想表达的意思。
在书里说完这个故事之后,作者写到“读者,你以为替拉·宝姆蕾夫人(海琳娜)辩护是比较难的吗?” 还有“说到拉·宝姆蕾夫人,你就会生气,就会大声喊叫:‘啊!可憎的女人!啊!伪善的女人!啊!下流的女人!……’不要惊喊,不要发怒,也不要有偏见,我们来理智的研究一下。”然后用作者了很长的篇幅说出候爵曾经怎么辜负了海琳娜,以及作者自己的看法,这里引用最后的那句:“我在这里可只看到不同于寻常的不忠实行为; 要是有一条法律,把引诱又遗弃正直女人的男人判处和妓女一起生活,我完全赞成,下贱的男人该配给下贱的女人。”
电影大概是为了这个故事的结局更合情合理而进行了改编,因为在书里,当老板娘说完这个故事后,雅克的主人就说了她对年轻女孩的看法“假如你要使别人同情这个年轻的女郎,你就得给予她正直的性情,并且把她说成是她母亲和拉·宝姆蕾夫人逼迫下的无辜牺牲者;必须以最残酷的手段逼使她,虽然她不愿意,在一年中参与了一系列有连续性的罪恶的行为;你应该这样为这个女人和她丈夫的言归于好预伏一笔。” 于是有了候爵在雨中的等候,有了年轻女孩说不出内容的信,也有了评论里出现得更多的是那种“最毒妇人心”之类的话。
我想书里之所以对年轻的女孩没有合理的说出她的转变,就正如人们在这个故事最开始不能给海琳娜正面的看法一样,人们往往只是知道事情的一部分,而这部分就决定了整个看法。那些看似不合理不正确的事,通常都有它的理由,这就是所谓的宿命吧。
作为一名男性观众,你会喜欢清新自然,乐观开朗的乡村姑娘Agnès。还是心有千千结,眉宇间流露出万种风情的巴黎女人Hélène,我看完电影后,询问自己。我的选择是Agnès。男主角Jean的选择复杂一点,他想选择Hélène做朋友,选择Agnès做妻子。我不认为应该把Jean看作一个简单的花花公子,爱情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东西,你和一个人朝夕相处,却没有培养出爱情的土壤,你和一个人只见过一次面,却顿时发现自己爱上了她,想与她渡过一生一世。但Jean确实犯了错误,他幼稚的以为,可以和一个女人建立纯洁的朋友关系,电影中的Jean给现实中的男人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永远不要得罪女人,这句话真是至理名言。在Hélène报复下的Agnès和Jean是可怜的,但Hélène自己岂不也是可悲人物,当Jean告诉 Hélène,自己已经深深爱上了Agnès时,背对着Jean的Hélène泪已垂落,弹起悲伤的钢琴曲,Jean却让她停下来,因为钢琴曲扰乱了他的心神,真是一个不解风情的混帐男人。
当Agnès这个角色在电影中出场时,我的眼前为之一亮,电影气氛也为之一变。并不只是因为前一个镜头正是Jean和 Hélène让人情感压抑的分手戏。还因为Agnès的清丽脱俗和风情万种的巴黎女人迥然不同。(非凡的电影剪辑水平!)
这部电影的表达方式是感性的, Hélène弹奏钢琴时的潸然泪下,Agnès和Jean的婚礼后,Hélène告诉Jean她一直都在耍弄他时的一脸怨毒,Agnès在电影里的二段舞蹈,Agnès和Jean结局时的生死诀别……,都是让人久久难以忘怀的镜头。但这并不说电影就此就缺乏理性的思考,Agnès和Jean一样,一见钟情爱上了对方,但碍于自己曾经做过自认为下贱的舞女,还因为她清楚的知道自己现在表面看上去奢华的生活,都有赖于Jean前女友Hélène的给予。同为心思缜密的女性,也知道Hélène在想些什么,所以她想爱但不敢爱。但我不认为应该简单的把这种不敢爱的情怀简单的归结为“是碍于身份和和地位”。我觉得还碍于巴黎及其乡村除了经济条件外的思想情怀的天壤之别。导演用微妙的细节来提示我们,Jean和Hélène的善于交际,Agnès及其母亲除了工作就不出门,Agnès喜欢在在人群中跳舞,但害怕和她的fans接触。记得Jean在大雨中自认为浪漫的等待Agnès吗?Agnès对此的回答却是,“难道你不怕淋雨吗?”
当Jean和Agnès之间的爱情跨过了我以上所说的一道道鸿沟,但残酷的命运却给了他们的爱情沉重一击,Agnès因为自己的心脏病离开了她深爱着的Jean,和她不想离开的这个世界。
可悲的宿命,这才是这部电影的真正主题!
Jean和Hélène本来是一对恋人,后来Jean对恋情渐渐厌倦,在两人“和平”分手的假象背后是Hélène的复仇之心她首先找到了3年未曾联系的邻居母女,女儿Agnès本是舞蹈演员却因家道中落而作了舞女,Hélène资助了她们并刻意安排Agnès与Jean结识,两人坠入爱河并结婚,在婚礼上Hélène将Agnès不体面的过去告诉了Jean,Jean痛苦万分,然而对妻子的爱情终于让他回到了Agnès身边。。。
这当然是一部拍的很浪漫又经典的爱情片:爱情、复仇、欺骗、背叛、宽恕等等构成曲折爱情故事的元素都有;Agnès虽然沦落风尘却举止高贵贞洁,Jean是个花花公子却从不会毛手毛脚;男女主角总是在雨天相遇;主角们的衣着典雅又精致,身姿婀娜的女主角还会穿着薄纱舞裙翩翩起舞;用柔焦拍摄人物,使主人公的脸庞呈现一种梦幻般的朦胧光晕。
好吧,也许你已经看出了我似乎话中有话。没错,如果你以Bresson的L'argent或者Au hasard Balthazar的标准来看这部电影,大概就只会觉得老掉牙:那些像舞台剧一样的台词(还是Jean Cocteau改编的呢)和夸张的表演,浪漫却不真实的情节,人物突兀的情感变化。
所以电影史书籍不太可能把这部毫无创新可言的电影收进去,但对我们这种普通观众来说依然温馨愉悦,足以用虚假的美好Romance逃避现实(千万别老想着我在看Bresson的电影就成!)
http://avivatang.blogbus.com/logs/4794442.html在文字时代风格的层层覆盖下,给予对白韵律和时间性,然后以一种持续、有声的时间记录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影像的速度感才无法改变它们内在的缓慢。“在布列松的作品里,嗓音、人声、音乐产生一种运动,和底片结合成一体,几乎持续不间断,就好像是重复了影像,在区分每个段落的淡入或淡出的黑暗中心,动作浮现,声音的乐谱诞生。而加上去的声音里有汽车的轰隆声、雨声、门声,甚至转变到可以用一些东西来制造不自然的声音(剧场演员、作家们的对话),集中注意在”人物心结的开与解“,给予影片运动,一种真正的运动。
“正常”一点的布列松。
还不太具有Bresson的风范,前半比后半拍得好。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diWS7HHnJU/
转型前作品,文学色彩较浓
#1944#第一句献给CC。可称为布列松早期的集大成,较前作垮了几个台阶。风格远未形成,却承古典而来,精妙考究的台词、简洁的叙事,表演用光、幕起幕落十足的舞台范,对男女情爱的熟谙一点不亚于侯麦(谷克多的功劳?)。一部让人享受的电影,迫不及待地想再重放一边,看看布列松是如何处理得这般美妙。
女人,爱情和复仇,所以特吕弗喜欢
布列松的第一缕光,阴暗的嫉妒,被利用的爱情,送不出的信,说不出口的真相。“命运是可悲的,但我宁愿自己选择,也不想别人强加于我”,但是艾格尼斯却无法选择。布列松的镜头干净而且高傲,但是余韵简直可以用太多语言来描述。
或许是之前一场盲人影院体验项目太过投入,接下来的尤伦斯,我被人生中第二次看的布列松彻底催眠了,成为观影历史上睡得最长的一次,还好这完全不影响对剧情和人物的认知,于是也相信即便是清醒状态下布列松这部立足经典叙事的早期作品。
(上一刷没评星:海莲娜总是穿黑的,让人生畏。)加一刷:结尾在技巧上跟《罪恶天使》很像,而且布列松好像只有这两部片用了少量摇臂镜头。这个故事改编自狄德罗。但真心不好看,乏味,没有导演往后作品的纯粹感。同期声还是挺难得的。另外,照明很难看,时代局限吧。
7。女人复仇记,和后来的片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重看#局部特写镜头拉至中景,横移,转向,跟拍,一个镜头内的信息量颇大,初具气象;忠于原著式的台词让这个三角故事减去几分流俗,多了几分人心普世化的意蕴;不管爱或不爱,无法容忍背弃的、被践踏的自尊,越是骄傲的女人,复仇的气焰越强大;结尾数次倒车用得好,亮点。
①永远不要低估一个女人的复仇之心;②抵御这种复仇恐怕也只能假戏真做,但是如果真的孕育出真情,爱还是大于仇恨;③能够为爱而死的女人恐怕要神圣于复仇者;④尽管伊始像一出伦理警示剧,最后却变成了正统的悲剧,布列松在本作中更像一个直男癌。
7.5;多麼討喜的猶猶豫豫的攝影機
很多诚实的女孩都变成了不诚实的女人,也许我会证实反之也一样成立。我不值得你靠近我,请耐心等待,请留给我一点希望,然后你可以评判我的所作所为,如果你能忍受我的存在我会非常开心,在你家里给我留一角栖息之地 ,我会毫无怨言的呆在那儿,我并不邪恶,而且我爱你,那是唯一的借口。
Cocteau的痕迹要比Bresson更重
3.5
精致的法國傳統電影,但需要由Bresson來完成嗎?
Love is not exist. Only the proof of love is exist. Revenge can never be a success. It is already so that you are a failure.
布列松在本片中只开发出了简洁,而尚未找到属于他的语言“布列松式的特写”。本片基本还是属于法国“优质电影”传统之中的作品,文学改编,对白讲究(谷克多写的对白真是绕啊),影像精致。布列松的严谨简朴和雷诺阿的漫不经心都是超越优质电影局限的途径。
玛丽亚·卡萨瑞斯的表演真是叹为观止,非常出彩!在壁炉前试探让的那段印象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