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颜色中,我最喜欢红色,因为她最绚烂夺目。我也喜欢黄色,她温暖向阳。喜欢蓝色因为他象征单纯美好。喜欢黑色因为他踏实诚恳。但是我们似乎很少提及紫色。其实仔细端详紫颜色,就会觉得她美丽恬静,像沉默不语的少女静静在墙角,不能给人惊鸿一瞥的美艳感受,但看一眼,有小家碧玉般给人清爽舒心。
Alice Walker给《紫色》取名“紫色”。其实紫色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我揣摩她是否想表达,Celie在她生命的前几十年里,她默默地劳动,忍受继父的强暴,先后失去两个孩子的痛苦,丈夫的奴役与暴力,继子们的无视与冷漠……她像紫色一样不为人所注意。但是在Shug,在Sofia,在Nettie的影响和鼓励下,她冲破思想的桎梏,在饭桌上勇敢地说出自己的心声。离开某某先生,和Shug一起生活,最终像紫色一样绽放,美丽得让人热泪盈眶。电影the color purple的末尾,斯皮尔伯格把场景设置成了一片紫色的花海,明明是不知名的花朵,但是在夕阳的晕染下如此美丽。Shug和Nettie都穿着紫色,一个淡紫,一个深紫。
最喜欢电影里Shug跟某某先生摊牌要带Celie走的那段,Celie从最初的小声地抗议,到拍案而起大声说我向你要过一分钱么,再到拿着一把刀对准某某先生的脖子,眼睛里迸发杀意,这是她多年来积累的怨恨,积得那么深, 爆发出来,让所有人都害怕。
平日里最唯唯诺诺,唯命是从的Celie竟然也会反抗,这让大家大吃一惊。积怨已久,导火线一点燃,便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与书中描写的桥段不同,电影里大家围坐了一桌,就连艾伯特的父亲也出席了。书中艾伯特的父亲只出现了一次——某某先生把Shug接回家料理,他气冲冲地过来希望把她赶出家门,可是就连Celie也偷偷地在给他倒的水里吐唾沫。电影中艾伯特的父亲出现了三次,第二次就是上述的饭局里。他夹着一根烟,背光的身影显得更加渺小。他和儿子大声地嘲笑Celie以及其他女人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这是我最讨厌的人。
别看某某先生娶了Celie以后,头几天爽快地给了Celie一巴掌;也别看某某先生蛮狠粗暴地把Nettie赶出他的领地。其实某某先生骨子里还是一个很温柔的男人。他小心翼翼地给心爱的Shug做早餐,被割到手了只是用力地吸吮手指而没有差使Celie帮他。有心爱的人在身边让他的善良一览无遗,即使是Celie大胆地搬一把椅子看着他丑态百出,他也没有恼羞成怒,要是照着平时,早就一巴掌挥过去了。更让人惊奇的是,Shug把他的餐盘碟子一股脑地甩出来的时候,某某先生只是灰溜溜地夹着尾巴落荒而逃,并没有大发雷霆或者迁怒他人。
那么那个平日里耀武扬威的某某先生是怎样炼成的呢?”Who gives a damn?Boy,you going to let this nappy-haired gal(girl) sit here and cuss you out?You’re at the head of your own table and you acting like a waiter”这是电影里某某先生的父亲在餐桌上教训儿子那段话。”I ain’t heard such nonsense in all my life.Now listen to me.I know just what you need.We need you a woman.Nice,little,young girl clean up the house ,iron your skirts,clean up this house...”这是某某先生的父亲在Celie离开以后安慰落魄的儿子时说的话。不难想象在某某先生的童年时期或潜移默化或直接接受了多少这样男权主义的想法。父亲不允许他娶Shug,于是他没有了爱情。父亲教他要有一个洗衣做饭的乖女孩,于是他像对待奴隶一样对待他的妻子。
至于他藏起了Nettie的信,除了是因为出于愤怒和自私。我觉得还是因为出于嫉妒。他失去了Shug,没有爱情;他没有兄弟姐妹,父亲自私自利,没有亲情;他孤独守着自己的领地,没有朋友没有友情。但是丑陋的妻子却有Nettie这样亲密无间的姐妹。他自认为自己高妻子一等,却无法拥有妻子有的东西,这让他高傲的自尊心严重受挫。所以他拒绝转交Nettie的信。但是他心里还是有一点点的渴望,还是有一点点欣赏Nettie和Celie之间的感情,所以他没有扔掉或者烧掉信件,而是把信件小心翼翼地收藏在地板下面,像爱惜情人的照片一样爱惜它们。这样的某某先生,深情又可爱。
在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缚中,某某先生其实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我不知道他后来是还爱着Shug还是爱上了Celie,但是无论他后来烂醉如泥躺在地板上,还是寂寞地站在Celie的店门口又独自离开,亦或是一个人站在白马前胡子满脸没有人收拾,都让人深深地可怜他。年轻时因为不够勇敢而放弃,长大后因为固执而失去。他是深紫色,在父亲的教导下,用刀割伤了自己,用衣服遮着,流了血结成暗紫色的痂,独自痛着。
《紫色》是斯皮尔伯格的作品,我是在论坛的推荐帖里看到这部电影的,当时发帖的人是用“苦难”来形容这部电影的,但我觉得更适合这部电影的词应该是“觉醒”。因为虽然电影的主人公西丽经历了被养父强暴,并生下两个小孩;被迫与唯一爱她的妹妹分别;被嫁给一个陌生的男人,干农活,照顾家庭,还要时不时的承受丈夫的暴力。这些的苦难使一个没有什么文化、长相一般甚至是难看的女人为了生存只能逆来顺受,可是到最后,西丽终于觉醒了,知道自己的权利只能自己争取,要勇敢的反抗那些恶毒的加诸于她身上的苦难,于是,她反抗她的丈夫,离开她的所谓的家,终于寻找到她的幸福和自由。这种“觉醒”是震撼人心的,也是鼓舞人心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之内可能都会习惯性的接受一些苦难,只有在难以承受之后才想起反抗,可是往往这时候要不没有了反抗的勇气,要不没有了反抗成功的机会。
还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的其他几个女性也都非常有特色,让人很是敬佩:勇于抗争的索非亚,虽然一度被白人关在监狱中,惨遭迫害,也曾一度低迷,对自己抗争的是否有意义表示怀疑,可是终于她还是在西丽的影响下,重新找回自我,重新成为一个善良、勇敢、自尊的女性。还有西丽的丈夫一直爱慕的女歌手夏葛,她也是一个生活的鲜明的女性。
《末路狂花》想看她的原因是因为有布拉德皮特,可是看过之后,才知道皮特在影片里只是两个女主人公旅途中的过客。两个本来普通、甚至有些软弱的女人因为一件意外,最后成为坚强的、 自由的女人,虽然最后两个人是开着车冲下了悬崖,可是,那一刹摆脱了那些冷漠的、漠不关心她们的人,摆脱了那些生活中为了取悦别人的那种压抑与难过,她们真正的自由了,像是破了茧的蝴蝶一样的炫目。
之所以把这两部片子放在一起写,是因为它们有共同之处,作为一个女人应该自尊、自爱、自强,我想这就是两部片子告诉我的吧。
对于原著,只是看了简介,这部电影原本是奔着奥普拉去的,但是看到后来,还是忍不住打开百度,才知道原来奥普拉演的是那位坦率易冲动的索菲亚。一开始情节节奏都很好,许多细节都藏着小故事,影片到了中后部,就显得松散零乱,主人公的反抗显得拖沓和突然,那种愤怒好像是为了影片的高潮和体现黑人妇女的反抗意识---即这影片的主题精神之一而特意安排的情节,让人觉得很不自然。其中关于黑白冲突,也只是借着索菲亚的悲惨遭遇来提点了下,感觉不够畅快。影片多处给人做作的感觉,与近年的《战马》有同样的弊病,为了感动而设置令人感动或者说想要赢得观众眼泪的情节。可惜。有人文气息,提倡人性,宣扬文明和宽容、善良或者就是客观地呈现人性的本来面目。原本无可厚非,但是有意为体现而笨拙地安插一些用滥了的情节,难免引起人反感。总之,影片越是往后越是叫人失望。
如果是对影片的题材感兴趣,推荐阅读toni morrison的《最蓝的眼睛》
两个半小时,细细看下来,从震撼到感动,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了解那个时代黑人女性的生活,每一位女性都独一无二、光芒无限。
一生漫长,要为自己而活。
当苏格在众人瞩目下唱起那首《西莉的忧郁》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为两人之间真挚的友情,那是西莉第一次被坚定的选择和爱着。西莉向周围那些嫉妒、鄙视的女人做了一个鬼脸,那一瞬间,突然感觉到西莉的可爱与坚韧,始终不卑不亢地面对生活。
索菲亚,真是一个美丽的名字!她在无畏抗争时的盛气凌人、一身傲骨,与被白人禁锢之后的麻木、失去了光芒,对比之强烈,让人心痛。种族歧视的展现,入木三分。
苏格真的是好美,不只是容颜,更加是心灵!自由、洒脱、善良,对爱的渴望与追求,三观始终很正,最终她赢得父亲的回应时的笑容,是重拾被爱的温暖。
西莉决绝离去的那一幕,真的酣畅淋漓!过去几十年来的隐忍,在那一刻终于爆发!
I'm poor, black. I may even be ugly. But dear God, I'm here. I'm here.
是啊,自由!自由!自由!
总要不虚此生地活一场!见见太阳!
没想到斯皮尔伯格在《辛德勒名单》之前拍过这样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电影,完全以黑人为主角,展示本世纪初美国农村黑人的生活状态。从《杀死一只知更鸟》、《为戴茜小姐开车》到《撞车》,美国电影一谈到黑人总要涉及种族问题,充分说明这一问题在美国社会的普遍和尖锐。不过本片的特点是对种族歧视进行了淡化处理,更多的是关注黑人底层妇女的觉醒和对男权的挑战。
“紫色”这个意象比较模糊,很难明确其具体所指,影片只是在首尾互为照应地展现绿野紫花的乡村场景,开始是塞莉和南蒂拍手歌唱,结束是塞莉和萨格携手漫步,充满单纯温柔的女性之爱。淹没在绿野中的紫花卑微稚嫩易受摧残,但最终还是坚强地存活下来,向天空轻轻吐蕊绽放。又或者可以代表他们酱紫色的皮肤,有一种未开化的原始粗糙,也有一种接近生命本质的朴实温厚。相对于文字来说,影像的表现有一定的局限性,或许在原著中会有更明了的细节表述。
在影片大部分的篇幅里,塞莉都是懦弱卑怯的,特别是积年累月被丈夫奴役之后,从忍气吞声到麻木不仁到安之若素,内心早已奴性深种,甚至习非成是,建议儿子也以父亲为榜样对待妻子。最后的爆发令人刮目相看,但以电影情节铺排的惯例思路来并没有出意料之外。影片中另外三个性格与其迥异的女子应都是促使其觉醒的因素,南蒂用出走来反抗,索非亚用武力来反抗,萨格用才华来反抗,每个人都对塞莉形成了强大的鼓舞力。特别是当她打开南蒂的一封封尘封已久的信件,血缘牵系的亲情给了她新生的希望,内心的堤防再也挡不住滔天巨浪。
女权的觉醒与反抗应是影片最明确的主题,但斯皮尔伯格似乎并不满足于此,他还有意地将这一主题广义化处理。一方面是索非亚所遭受白人的压迫摧残,一方面使非洲大陆面临殖民统治的危机,范围如圈圈涟漪般扩大,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暴力独裁和不宽容无处不在,反压迫反奴役和追求个性解放依然任重道远。对非洲大陆那一段的描述与塞莉读信的现实进行了蒙太奇剪接处理,十分流畅自然,令人眼前一亮。
斯皮尔伯格的毛病是总喜欢给故事加上一个煽情结尾,就算是在几近完美的《辛德勒名单》里,也不忘记让男主角在结束时发表激情演讲。最后那一段教堂的歌唱的意图是想把观众的情感推向高潮,但我丝毫没有心潮澎湃的感觉,反而觉得有些刻意和做作。另外,好莱坞电影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在挑战禁忌、展现残酷方面放不开手脚,不象欧洲电影那样敢于作近距离的逼视。影片一开始告诉了我们塞莉一家父女乱伦的事实,但最后却有意地进行圆转的处理,告诉我们父亲并非是亲生的父亲。这样的处理令我想起《天龙八部》,看似设置巧妙,却反映出是通俗艺术的弱点,即为了迎合受众而不敢将残忍进行到底。
一、她的一生都在打架
索菲娅和哈泼婚后的第一次家庭战争就搞得鸡飞狗跳,盘子和镜子都被打破了,窗帘扯碎了,一切的起因都是因为哈泼想让索菲娅变得服服帖帖,不要总是自作主张。索菲娅•巴特勒漂亮、聪明、强壮,最重要的是她有不肯低头的精神,从来都像一列勇往直前的军队那样充满霸气。但是,当自己深爱的丈夫第一次打了她,她的忧愁多过愤怒:她的一生都在打架,跟父亲打,跟兄弟打,跟堂兄弟和叔叔伯伯打。一个女孩在一个男人统治的家里是不安全的。让她难过的是,没想到在自己家里也得打一架。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男人占领了社会中权势与地位,他们制定法律、维持秩序、统治国家,甚至发动战争。女人在历史舞台上只是优雅的点缀或者惊鸿一瞥、灵光一现。众多文学著作中,男人们利用金钱、权力和地位上演着一次次明争暗斗,女人则更多地挥霍着青春与美貌,而这些不过是为了盼望男人们的回顾。长久以来的无形枷锁,把她们置于社会舞台的橱窗内“展示拍卖”,幸福或是忧愁全都不由自己。1847年10月,《简•爱》出版发行,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女主角不再娇艳柔弱,她贫穷、矮小、黝黑,性格执拗,不同于其他地位悬殊的爱情故事,她没有盲目沉醉于爱情的旋涡,而是昂首挺胸地追求着平等,不论是生活中的还是感情上的。舅母的无情让她懂得反抗,孤儿院的艰苦让她懂得忍耐,贵族小姐们的嘲讽轻视让她懂得维持尊严,罗切斯特先生的隐瞒与强势让她抛弃唾手可得的幸福,踏上荆棘去追求爱情中的平等。虽然早在1789年,法国女剧作家已经开始了为女性争取权力的序幕,但是《简•爱》却是让很多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启蒙小说。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就对此书爱不释手。她于1982年写出了轰动一时的《紫色》,跳脱了以往黑人小说中揭露种族歧视带来的痛苦与仇恨,把视点放在了黑人男女间的家庭关系和男权的压迫。这部小说在很多地方都受到了十八世纪末出生的女作家佐拉•尼尔•郝斯顿的影响。其作品《他们眼望上苍》用流畅诗意的文字讲述了一位黑人女性珍妮作为女人,在男权社会中争取作为人基本的权力与尊严。在最初的几年,小说由于“缺乏种族抗议和斗争的观点”而被束之高阁,到了70年代女权运动时期才被给予应有的赞誉。抗议种族矛盾的狂热渐渐消退,人们开始探索自己族群中的文化和世界观。郝斯顿作品中的黑人不因为自己的黑皮肤感到压抑的痛苦,他们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也得面对生活中的灾祸。相对于《紫色》女主人公茜莉的悲惨遭遇,珍妮有着“平静幸福”的生活,先后嫁给了拥有田产的洛根和发迹致富的市长乔•斯塔克斯,但是她却一次次从这种令旁人艳羡的生活中出走。因为两个男人不是把她当作泄欲工具就是供人炫耀的附属品,她不能和别人交谈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当时的社会给女人套上的无形锁链。艾丽斯•沃克也在书中写道“谁想要个丈夫所懂得一切她也都懂得老婆?”女人只是生育的工具,必生的最大理想就该是嫁个丈夫,尽忠尽职地打理家用。历史赋予男人的权势是看不见的软鞭子,驯化了女人的梦想。珍妮离开洛根是因为乔•斯塔克斯渴望生活的改变,这让她再次看到自己奄奄一息的梦想;她再次离开乔•斯塔克斯,因为他就像个巨大的车轮死死轧住她内心充沛的生命力,精神暴力让她的心一次次窒息。最终她遇见了一贫如洗的韦吉伯•伍慈(外号甜点心),他的爱情与理解让她再次复活。但是哪怕如此爱她,肯为她拼尽性命的甜点心仍旧会打她,不是为了愤怒,只是通过打她展示自己一家之主的地位。他和其他两个男人一样,在内心深处都认为自己为珍妮奉献,那么珍妮就要无条件的依附于自己。
这是社会长久被男性统治的症结,刻在每个人生命中的烙印。勇敢、独立的女性们,用时间、用血泪、用毅力、用爱情、用一生和命运斗争。
二、盛开在烟囱里的紫罗兰
玛雅•安吉罗(《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和佐拉•尼尔•郝斯顿(《他们眼望上苍》)这几位颇具影响力的黑人女作家,在小说中都谈及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即黑人女性遭到奸污,罪犯的身分各异:母亲的男友、父亲、学校老师。更加冷酷的现实是那些强奸犯没有受到任何惩罚甚至是指责。大多数女性对于这种遭遇的反应大多是保持缄默,让耻辱在心中慢慢割开一个洞,生活还在继续,活着才最重要,其余的都可以被掩埋。
(1)茜莉
电影“紫色”(The Color Purple,1985)(根据艾丽丝•沃克的小说改编)开场不久,茜莉就迎来了痛苦的分娩,那时候她才十四岁,就生下了继父的孩子。继父卖掉了出生的婴儿,还威胁茜莉说“除了上帝,你最好绝不要对谁说。”于是她只能将恼人的生活和不解的心事倾诉给从不写回信的上帝。在诉说中她很少提及男人的姓名,都是以“先生”、“爸”或者“他”来代替,在她内心深处,这些男人不配有名字,同时,这种表达也透露了她心中深深的恐惧,仿佛那些男人的名字都能伤害她。继父的打骂与侵犯让她失去了生育的能力,也让她抵触所有男性,对他们不敢斜视。后来他又像处理旧货一样把她嫁给了阿尔伯特。
阿尔伯特更是没有把她当人看,待她还不及地上的一滩泥土,觉得她又丑又笨,倒是干起活来还有点男人劲儿。茜莉是继父的交易筹码,丈夫的眼中废物,养子们也不把她当回事儿,不管她多么温柔地待他们,他们也不会像爱母亲那样爱她、尊敬她。唯一爱她的是聂蒂,她聪明美丽的妹妹。聂蒂教她认字,教她自己认为需要知道的一切,只有有知识以后才能逃离这个魔窟。但是茜莉脑袋似乎总是不太灵光,其实不是因为那个男人说的什么天生蠢笨,而是因为过于繁重的劳作让她动不起来脑筋。聂蒂总说:“你应该斗争!你应该斗争呀!”可是茜莉不懂得如何斗争,她只懂得:“要活下去。”她就像辛勤劳作的骡子,为了不挨打,每当“先生”(阿尔伯特)发出一个命令,马上就会跳起来去执行。他不大会打自己的孩子,但是会打她,不管是谁的错都打她。正如他说的那样:“老婆像孩子,你得让她知道谁厉害。除了狠狠揍她一顿,没别的办法。”这个说法和《他们眼望上苍》中甜点心的想法简直如出一辙。他们也许受过不同的教育,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但是他们对待女人用暴力统治的态度却是惊人的一致。
(2)索菲娅
茜莉的继子哈泼和妻子索菲娅就是典型的丈夫要用暴力统治产生的悲剧。索菲娅是个好女人,勤劳能干,只要是哈泼正当的要求她从来不会拒绝。她不自私、不记仇、不妒忌,她很爱哈泼。但是哈泼偏是不肯过安宁日子,非要性格刚烈的索菲娅变成看家狗那样乖巧。索菲娅终于厌倦了,厌倦了哈泼非要让她百依百顺,像驯服动物一样对她打来打去。她带着孩子走了,满肚子怨气的她遇见了市长夫妇,对待市长夫人的无理要求给予当面回绝,对市长的荒唐指责出拳相向,他们和哈泼一样,夺走她做人的尊严。接下来的结果自然是令所有观者辛酸的:一群强壮的白人男性把索菲娅围在中间,她孤立无援,她虽然强壮、勇敢,但是她敌不过那么多男人的围攻,敌不过社会偏见的重压,那么多人围成一个牢笼把她紧紧套牢。再次看到她时,她已经失去了生气,仿佛是从地狱里走出来的亡灵,眼镜被打瞎了一只,满头的青丝染上了白霜。市长夫人再次以一副救世主的神情让她到家中来当佣人,毫无人性地隔绝她和亲人。市长夫人代表了社会上的权力,哈泼代表了家庭中的权力,虽然程度不同,但他们都希望索菲娅百依百顺,对自己的一点“恩惠”感恩戴德。
(3)莎格•阿维里——蜜蜂女王
第一次知道“先生”的名字是阿尔伯特还是从莎格的口中,她是众人口中传颂的“蜜蜂女王”,唱歌动听、光彩照人;她也是臭名昭著的坏女人,连亲生父亲都不愿意承认她,大家都怀疑她的孩子是和不同男人生的。茜莉第一次看到她肆无忌惮大笑的照片,就为之着迷。而莎格见到茜莉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你确实很丑!”坦率且没有任何恶意,咯咯地笑声在生病的身体里发出来却像咆哮。她是嘴里装满爪子的虚弱小猫,把阿尔伯特费劲做的饭菜扔得到处都是,稍有不满意就对着他破口大骂。她是名副其实的女王,阿尔伯特没有了一丝往日嚣张的气焰,完全就是个唯唯诺诺想要讨好女王的士兵。
慢慢就会发现,那些男人并非是铁石心肠、毫无人性。哪怕是阿尔伯特也会为了维护莎格违逆了父亲的意愿,这点上他和茜莉的感情倒是前所未有的统一——他们都爱莎格。在电影中,莎格更像是茜莉的知心姐妹,通往平等世界的启蒙老师。在小说中,她们之间则是女人间的爱情——茜莉常因为她和“先生”睡在一起嫉妒得发狂,想要尝尝她手指头的味道,亲吻她的嘴唇,吻到不能再吻。她不仅让茜莉发现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美丽,也让茜莉得到了爱情。对于原作中这种安排,难免有些女权主义的味道,很多女权主义者认为在男权社会里,只有女人之间才能相互支持、依靠,在许多小说中,女人都有自己忠实的同性伙伴。更有一些激进的人,认为只有女人间的爱情才能真正平等。不过,纵观茜莉备受压抑的情感生活,这种发展也不算牵强。她继父的性侵犯和殴打让她对男人怀着恐惧,从她不能生育那天起更是断绝了女人的一个部分,即爱上男人的可能。她只敢看女人,而莎格又是那么美,那么与众不同,与一切压迫她的社会都格格不入。认识莎格后,茜莉第一次冲出自己的小天地,想到了世界。莎格给了她想都不敢想的那些情感,唤醒了她身体中沉睡的梦想,让她第一次想要逃离这个家庭。当时,她以为妹妹聂蒂已经死去,莎格就变成了她全部的情感寄托。她需要爱,而莎格给她爱。有时候,爱情就是这么简单。
为了电影更易被大众接受,导演斯皮尔伯格在电影中加入了更多温情有趣的细节,比如茜莉姐妹在向日葵地里玩耍,阿尔伯特见到莎格犹如小丑一般的滑稽表现。电影也让茜莉和莎格之间的爱情更加暧昧不明,也没有细述原著中对于非洲社会的追根溯源。影片的结局更加戏剧化,更加圆满,可以说是一种美化,也可以说是一种美好的期许。
漂流在社会不同地方的女人,都有一种情感是相同的,那就是孤独。黑人被社会抛弃是一种孤独,而当家庭都要抛弃女人时,那种无处栖身的孤独让她们在彼此间寻找慰藉。莎格说,“如果你走过田野里哪个地方,而没注意到一片紫色的话,上帝就会大发脾气。”紫色是幽静的、矛盾的,是热烈的红色和忧伤的蓝色调合出来的孤独,是代表着永恒的美好的紫罗兰,是茜莉的善良、聂蒂的聪慧、索菲娅的勇敢和莎格的美丽,你若经过她们不回头看看这盛放在社会底层黝黑烟囱中的紫色,连上帝也会为之叹息。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1186927/
从紫色到人鬼到修女系列,乌比是个神奇的演员,她不美丽她是黑人,但她绝对是个有个性的实力派。她时而胆小时而狡诈时而幽默,她的眼睛传神。西丽的命运不好,还嫁给一个家暴且不忠的男人,但她自己会偷偷的笑。她其实渴望独立渴望生活渴望爱情。老斯故意选择黑人来讲诉这个女性独立的故事,如果是白人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6572588/
女性的觉醒之路,女主的服从被同化到最后的反抗,看得很过瘾。感动的是另外两个女配。一个是骄傲的反抗者,在经历被迫害后开始一蹶不振最后又重拾反抗的勇气。另一个是珍惜女性同胞,能认出被压迫的人,愿意解救被压迫的人,是一个拎得清的人。最后,很喜欢主角的妹妹,从小就是那种知道认清事实然后学会反抗,重要的是提升能力才有底气和资本反抗,她都知道,她在将平等知识对自由的追求进行传递。
斯皮克伯格早期的女权电影,并且是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黑人题材的电影。虽然老斯所有作品当中口碑相对不高,当年十项奥斯卡提名全部没中,但我个人却很喜欢,几乎数次落泪。紫色指的是片头片尾那片美丽的花海;紫色也代表着胆识与勇气!不仅仅有关种族,更讲的是黑人女性的隐忍和觉醒。影片几个不同的黑人女性,都用自己不同的方式进行反抗,特别喜欢苏菲娅,这个勇于反抗自己命运的女人,虽然现实给她无情的打击,也是那个时代的残暴的结果。而女主在影片大部分篇章里懦弱卑怯的,忍气吞声麻木不仁到安之若素。但是血缘亲情给了她希望,她身边的朋友也给予她勇气与鼓励。当她对着那个家暴自己拿自己当奴隶一样使唤几十年的丈夫喊出:“我穷,又是黑人,我也许很丑!但是亲爱的神,我解脱了,我解脱了。”是全篇最让人痛快的地方!
看得人好难受啊。那个时候的女性,有色人种加上性别歧视,太难太难了。索菲娅的抗争精神真的聪明漂亮强壮有自我意识,太喜欢了,后面打了白人坐八年牢整个人老了30多岁一样,太心疼了。西莉的人物刻画好饱满!就,循序渐进地能理解她地变化,胆小,乐观,做了小恶作剧地窃喜,隐忍和反抗。秀格真的是一个贵人,改变人生的贵人。十分都打不够!关于尊严、独立、平等、信念、觉醒、亲情、乐观、宽容、抗争、制度、种族、女性、男权、罪恶的故事。史诗般的波澜壮阔,两个半小时也不嫌长。
十项奥斯卡提名全扑街了,斯皮尔伯格讲人性的片子,丝丝入扣、引人入胜这些词根本不会出现,前半段还偶尔能出现点黑色幽默的镜头,后面就中规中矩了。最牛逼的女性,当属亚伯特的儿媳妇了
一个社会中男性跟女性社会地位的差距是这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反映,差距越大,社会离文明越远。
有关反抗的片子。黑人女性对黑人男性,黑人青年男性对黑人老年男性,效果都是显著的。而黑人对白人的反抗,情节则有些荒谬。无论市长夫人如何执着于有色人种,依照常理都是不可能将一个出手打自己丈夫以致坐牢的黑人招进自己家当女仆,算是一大硬伤。
一开始强烈的不适感——强奸、卖子、童婚、家暴,每一样都是男性和男性社会施加在女性身上的灾难和痛苦。西莉从惊恐无助的少女成长为坚强强大的女性,而Sofia和shug的人生也与她彼此交织和见证。女性有力量。
刮胡子真是好戏啊。种族、性别、阶级,大方向上的觉醒都具备了,但是中断仍然有模棱两可的模糊态度。斯皮尔伯格尽力展现自己的艺术追求,但是在这个题材上总还是有隔岸观火的矫情感
获得11项奥斯卡提名却铩羽而归,Oprah debut,没想到电影里土里土气的大力女人后来会成为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女性。黑人女性主义,而竟然是斯皮尔伯格的作品。稍显冗长的剧情勾勒出黑人族群的理想化兴衰,总归还是有值得感动的时刻。
典型斯大爷作品,大气经典。女性题材,除了主角,其他各种女性的背景经历和崛起让电影还蛮饱满的。虽然是黑人女性的独立题材,也有其时代背景,某些积淀就算放在现代,也可以作为警示给现代女性敲个钟。
我终于理解那句 每个导演在第一部作品会把他所学都用上的 感觉了
她们经历了非人的待遇,历经人事的变迁,一切都好像被命运写好,无从更改,然而人生的路还很长。奈提对西莉说只有死亡才能将我们分开。信念是唯一可以支持彼此活下去的东西,命运已然写满不公,我们唯有勇敢的正视它,在无情岁月的洗礼里,将命运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这片很长,也涉及了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处理的还是很片面,电影本身还是很不错的,温情满满,另外乌比真不是一般的难看啊。。
确实和斯皮尔伯格的其他作品差别挺大,全线情感,色彩鲜艳,还有强烈抒发感情的表演风格,有点浮夸,不过放在异国风情的语境下可以接受。抗争脱离父权束缚,角色获得成长,shug父女和解(非常导演私人表达了),紫色姐妹花多年后重逢,沐浴在夕阳余晖中。属于成熟作品,虽没看过原著,但感觉电影仿佛有点生硬?
2个半小时的情感大戏,简直就是一部美国近代史,感觉比相似的题材乱世佳人和相助都还要好,不愧是斯皮尔伯格。最惊喜的是主演是乌比,戈登堡和奥普拉!!十年前想看的戏,今天终于看到了。
1.“只有死亡才能让我们分开。” 希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2.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1985年作品竟然出现女女吻戏,有点意外,然后因此联想到2018年《头号玩家》里的黑人Les角色;3.《紫色》获得第58届奥斯卡奖10项提名,结果一个奖都没拿到(话说,黑泽明的《乱》都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摄影 + 最佳艺术指导、获得最佳服装设计奖了,然而却无缘此届的最佳外语片?奇了个怪);……
抛开种族问题,此片讲述黑人家庭暴力的故事,三个女人,不同的命运,同样的都是对男人的绝望与抵抗,三个女人用了三种不同的方式,妥协亦或是斗争,结局各自不同,但整体来说这是一部优秀的女性主义题材的影片,夏格的蓝调,就像是黑人版的玛丽莲梦露,十分惊艳,没想到是斯皮尔伯格拍的
斯皮尔伯格女权长篇,偏向黑人视角却又保留自己讲故事的韵律。一向对扭捏做作的同情类电影反感,但这部平淡得将我打动。夏戈高大独立的女性人格一步步感召西丽,这个过程除了外力,更重要的是西丽对妹妹永恒的追求之心。不足点就是对妹妹一线交代太少,情节在结尾跳跃得有点失去水准了。
不愧是大师级作品,浑然天成,很多场景堪称经典,眼眶湿了很多次,虽然结尾过于理想。经典的黑人题材与女性主义的电影——哪怕导演是白人和男人。 although i'm poor, colored, woman, maybe ugly, but dear god, i'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