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汾阳小子贾樟柯

HD

主演:贾樟柯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国语年份:2014

 剧照

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1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2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3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4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5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6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13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14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15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16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17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18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19汾阳小子贾樟柯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汾阳小子贾樟柯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巴西著名导演沃尔特-塞勒 斯在北京结束了有关贾樟柯的纪录片 拍摄,这部探索贾樟柯创作秘密的影 片筹备长达三年,在巴西圣保罗、法 国巴黎、及贾樟柯的老家山西汾阳等 地拍摄,影片追踪了贾樟柯在世界各 地的艺术活动,采访了贾樟柯的亲 友、同学、台前幕后合作者,旨在近 距离了解贾樟柯的创作思路及成长过 程。沃尔特-塞勒斯同时完成了一本 关于贾樟柯电影的研究专著,将以 葡、法、英三种语言出版。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拿撒勒的耶稣1912镜头之外电影版人情世故玩世英雄半泽直树年纪念第0章~被瞄准的半泽直树的密码~星星月亮太阳[上集]龙的传人(国语版)普林格拉幸福巧克力独行天下金钱追杀令舞会惊魂天官赐福(国语版)一不小心喵上你想看你微笑哆啦A梦大雄的月球探险记(普通话)养女贵族运财童子股市人生狂怒沙暴永夜之谜马龙,听我说亨利四世:第一部分爱出色

 长篇影评

 1 ) 故土深情,乡镇经验与现实中国

1
看的第一部贾樟柯的电影是《天注定》,我做过一段时间记者,对这种略显粗暴的新闻串烧见怪不怪,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对他的作品提不起兴趣。

况且贾的电影确有符号化的特质,毛像、标语、破败的乡村,这些极具中国特色的元素几乎无一例外出现在他每部电影中,《天注定》尤为生硬,镜头反复从街道中央的毛像拂过,很难不觉得是导演黔驴技穷的一种刻意。四个新闻的拼接虽能看出贾着力建构与嵌套,但依旧不能掩盖作品整体上的苍白。

2
《汾阳少年贾樟柯》给我极大冲击,我在影院大哭,开始理解他。他在镜头前讲父亲的经历,父亲是地主,文革期间因日记罹祸而不得不烧掉自己的全部日记。有次把自己的电影拿回家给父亲看,父亲无言,第二天早上吃饭时默语:“如果这是文革时期,你会很惨。”父亲一生都在为他担惊受怕,直到06年去世。他讲到最后哽咽。

他回忆小时候老师带同学看电影的经历,董存瑞炸碉堡,女班长看哭了,老师号召全班同学向她学习。

贾生于1970年,因为此前有过做口述历史的经历,他成长的这些时代细节我其实并不陌生,但置身时代洪流之中,感受必定与我决然不同且更为彻骨。文革是他的童年记忆,而后他又经历中国社会最剧烈变革的时期。

因此他展现的不过是他所见的真实,他在真诚地表现他经历的中国现实。我如今此刻认为的符号不过是彼时的一种日常,只是时间远去,那个时代的日常被符号化、奇观化,打上愚昧、落后、滑稽的标签,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样态被萃取,制成标本,以供研究阐释,成为刻板印象;以致我们再次目击这些彼时日常,首先感受到的却是符号的力量。抑或是我生在90年代,与此种日常总有隔膜。

我觉得贾是在真诚的表达的,并非哗众取宠,也非迎合外国喜好。

3
《汾阳少年》最触动我的地方是贾的深情。我会觉得,深情和悲悯是艺术家高贵的品格。

贾樟柯描述少年时期在汾阳的感受,一种“被禁锢的孤独感”,那时他并不理解故土;而离开汾阳后,年岁渐长,他才渐渐理解了汾阳与生活其间的人,与故乡和解,一次次回首讲述它。他说自己喜欢听放鞭炮的声音,他与所有留在故乡的人亲切交谈,老太太说:“你都43了,什么时候要小孩?”事实上,贾作品中的悲悯情怀根植于这种和解的达成。

他所拍摄的人物全是社会平民甚至底层人群,而对所拍摄的人物怀有极大的同情和悲悯,这一点非常动人。《小武》的最后,被铐在电线杆上的小武面对人们围观的目光,无所适从。这种无所适从感是贾樟柯电影中的人物面对世界普遍感受,他们是这个时代的边缘人群,被时代洪流裹挟,无力自我拯救只好任自己随波逐流。他真切地理解这些人物的一切,对命运的无常感到疼痛无奈。也因此,他赋予《天注定》中杀人犯以悲壮色调:大海用一个老虎图案沙发套,前去杀人时将枪用这个沙发套盖住,配的是京剧背景乐;又或是他要求赵涛将杀人犯小玉演出女侠的感觉。在他那里,这些人不再仅仅是走投无路的杀手,更有俠风,成为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悲剧英雄”。他会设身揣度自己拍摄的人物,想,如果小武看到《天注定》,如果《站台》中的人看到《世界》,他们会不会更加失落?

也就是说,电影不仅仅是贾樟柯的作品,他并非在处理一个与己无关的系统,贾樟柯的电影中渗透了他的个人情怀。他将记忆中的细节贯注电影,比如少年时期的印度电影《流浪者》。他也坦承自己的任性:任逍遥的摩托车熄火,在半山折腾,这个画面持续整整五分钟,贾樟柯解释是拍摄时自己被这个画面触动,没有喊暂停。

4
不难发现,贾的作品大体分为两类,一类讲述过去,聚焦乡镇经验与记忆(汾阳),以早期作品为主;一类刻画现在,高速发展中国的边缘人群,主要涉及后期作品。这一转折是现实主义创作者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县城经验无法支撑一个人的全部创作,如何拓展作品的视阈,使创作焕发新的活力。贾的选择是切入当代现实生活。

在当代中国,关注现实让人心生敬意。而以何种方式描述当代现实便成了无可回避的命题。

对贾樟柯的批评也大多聚焦于此,认为他后期作品不再有动人的质感,尤其是《天注定》广遭诟病。这让我想起余华,这位同样正视中国现实的作家写作的《第七天》,几乎被骂得体无完肤。

《天注定》和《第七天》聚焦当代中国,源自新闻事件,作品将新闻事件整合串联。这两部作品无疑是贾樟柯和余华的平庸甚至低劣之作,在国内未得到广泛承认,却在国际奖项上有所斩获。张定浩曾评价余华的《第七天》:“作为一个只知道利用社会新闻和段子写作的小说家,面对这些中文读者,毫无优势可言;但假如面对的是一个西方读者,这些在中文读者那里早已视为陈腐旧闻的东西,会重新变得新鲜有趣,这些在中文读者那里司空见惯的现实事件,会重新披上超现实的魔幻外衣;在中国当下这样一个日常生活比文学想象更为狂野的现实境遇中,又有什么比转述社会新闻更能轻松地令西方读者瞠目结舌并经昨天人的呢?[1]

面对现实的创作,太容易新闻化,猎奇和夸张的魔幻现实情节吞噬其艺术性。

5
我怀疑是否真的有一种恰切的艺术方式来描述眼下正在经历的这个时代。毕竟身在社会现实中,作为个体的人被现实观念与思潮裹挟,很难跳脱其间。

好的作品大多选择回顾一个逝去的时代,譬如贾樟柯早期作品的拍摄时间距故事设定已有十年,这使得贾对故事有一定的凝视距离。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人得以更全面地认知当时的状态。而记忆的拣选使旧时代和旧故事个人化、艺术化,不再是现实的直接反映,时间给予作品成熟与完善的空间。又譬如《牯岭街少年事件》也取材于杨德昌少年时代所在的建国中学的一个新闻事件,而杨德昌在中年回顾这段故事,时间筛选下故事最动人的部分,杨以技巧的纯熟与心态的克制刻画下六十年代的台北风貌,表现一代人的彷徨与苦涩。

而贾樟柯在他的电影中一次次回到汾阳,这也许是何伟所说的一种“思乡情”:“中国的发展速度是如此的无情,以至于很难纪录这些细节。” 90年代末,《江城》刚刚写完时,何伟的一个涪陵学生Emliy读完整本书说,“我想大家在读完你的书之后,就不会再喜欢涪陵了。”然而十多年后,《江城》将要出版中文版,Emliy说“随着时间的疏远,书中的一切都变得迷人,甚至那些脏物、败谢的花朵。”[2]败谢又迷人,这大概可以概括我面对贾樟柯不住回望的汾阳的感受。


[1]张定浩《第七天:匆匆忙忙地代表中国》,《新京报·书评周刊》2013年6月22日。
[2]何伟《与审查者同行》,译言网,林夏译自《纽约客》。

 2 ) 贾樟柯的本土大银幕之路

本文曾发表过,此处有删减。

贾樟柯新片《江湖儿女》在戛纳铩羽而归,虽然略有遗憾,但该片已经定档9月21日,对广大影迷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了。

贾樟柯曾是所谓的“地下导演”,2003年获得“解禁”,但他的本土大银幕之路,仍然是漫长而艰难的。

03年八所高校联合邀请贾樟柯到南京与大学生交流,作者与贾樟柯“合影”。

15年前(2003年),南京八所高校联合邀请贾樟柯到南京与大学生交流,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

那时候的贾樟柯,还是新锐导演,也是所谓的“地下导演”——当时他还没有导演过能在大陆公映影片。

那时候的贾樟柯,也还没有成为“文化精英”和杂志封面的宠儿。他在国际上有了较大的名气,但在国内,他还算不上电影界的“大咖”。

那时候的贾樟柯,是一个谦逊、友善的青年导演。

我当时的好朋友是那场活动的主办人之一,他跟我说,贾樟柯回到北京后,寄来了感谢信,信中附带了他给他们买的回程火车票,好让他找学校报销。

这件“小事”告诉我——

贾樟柯当时虽然已经是入围过戛纳主竞赛的导演(《任逍遥》2002),但并没有架子,他到南京参加交流活动,知道学生申请到的经费有限,并没有要求坐飞机来回,而是选择了经济实惠的火车。

贾樟柯很会做人,对一个短暂接待过他的大学生如此客气,如此体贴。其情商之高,非常人可及也。

而在那场活动中,我也见识了贾樟柯非凡的口才。

也是2003年。

那年的11月,电影局召集一些独立电影人在北京电影学院开会,何建军、雎安奇、贾樟柯、娄烨、王小帅、张献民、张亚璇七人签名(人称“七君子“),提出了对电影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这次会议上,大部分所谓“第六代”导演被宣布解禁。

如果说1998年《小武》横空出世是贾樟柯导演生涯的重要起点,那么,2003年11月的这次会议,可以说是贾樟柯征战本土大银幕的重要起点——从那天起,他的导演身份在他的国家“合法化”了。

取得“合法身份”后,贾樟柯非常积极投入到“合法电影”的创作中,2004年,他便拿出了首部可以在大陆公映的作品《世界》。

2005年4月15日,《世界》在大陆公映,但票房惨败,正应了2003年那次重要会议中的一位官员所言,今天我们给你们解禁,但你们要明白,你们马上就会变成市场经济中的地下电影。

但贾樟柯此时已经成长为国际大导演,他的影片并不需要依靠国内票房来收回成本或获得利润。

贾樟柯本人说过:“我28岁的时候,已经解决了自己的财富问题了。”

原因是自《小武》开始,贾樟柯导演的影片的海外销售非常好,这些影片至今仍然在给贾樟柯赚钱。

28岁就实现财务自由的贾樟柯,在金钱上并不需要国内票房的“加持”,但影片的公映,给贾樟柯带来了“合法的”声望和影响力,也带来资源。

贾樟柯的电影在国内不赚钱,但他却是国内炙手可热的广告导演,他甚至可以把广告拍成剧情长片或纪录片,比如《二十四城记》(2008)、《语路》(2011)等。

作为国际大导演,贾樟柯拍广告可是非常赚钱的。

贾樟柯在国内“曲线救国”的赚钱“套路”,也是其他导演难以达成的。

2006年,《三峡好人》先是“惊喜”地参赛威尼斯电影节,后更“惊喜”地捧回金狮大奖。

获得金狮奖后,贾樟柯毫无疑问地成了中国大陆在国际影坛上最具影响力的导演,而此时,他不过36岁。

2006年12月14日,《三峡好人》携“金狮”之威,选择与张艺谋导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同日上映。

《三峡好人》硬碰硬的结果是彻底沦为炮灰,票房数字连《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零头都没有达到。

但为中国电影争了光的《三峡好人》让贾樟柯在国内的声望进一步上升。

此后,他频频登上各种杂志封面,成为当代“文化精英”的代表人物,进而获得了参与政府项目的机会。

2010年,贾樟柯导演了上海世博会的献礼电影——纪录片《海上传奇》。

据说,这是贾樟柯唯一一部亏损的电影作品。

自2004年起,贾樟柯便与上影集团合作。

2008年,“贾樟柯电影工作室”在上影集团挂牌成立。

2013年,贾樟柯、赵涛夫妇“落户”上影集团,贾樟柯已经成为这家国营电影巨头的“台柱”之一。

2013年,《天注定》在第66届戛纳电影节获得了最佳编剧奖。

但,这却成了贾樟柯“解禁”后首部无法在大陆公映的作品。

贾樟柯在2012年12月24日(平安夜)晚上22点36分发了一条微博:“忍无可忍则无需再忍。重回地下!”

这条微博说的很可能是《天注定》遭遇的电影审查问题。

《天注定》在戛纳亮相后,贾樟柯接受采访时曾说该片已经取得公映许可证。

而影片最终没有公映,很可能是因为没有通过“社会影响评估”。

就《天注定》自带的话题性而言,它很可能成为贾樟柯作品在国内电影市场的“爆款”。

《天注定》虽然无缘国内公映,但贾樟柯并没有重回地下,而是继续抖擞前行。

两年后,《山河故人》公映,收获了3000多万的票房,比贾樟柯之前的所有电影的国内票房加起来都多。

相对于高歌猛进的中国电影票房来说,3000多万的票房并不算什么,但对于“票房毒药”贾樟柯来说,这是一次了不起的胜利!

本该由《天注定》取得的胜利,被推迟了两年。

2017年,贾樟柯联合四位同样来自金砖国家的知名导演,为金砖国家会议拍摄了献礼片《时间去哪儿了》。

这个项目选中贾樟柯,表明贾樟柯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国际名片”。

贾樟柯是山西人。

他从未忘本,成名之后,没少用自己的影响力反哺家乡。

巴西著名导演沃尔特·塞勒斯(也是《时间去哪儿了》的导演之一)拍摄了一部关于贾樟柯的纪录片——《汾阳小子贾樟柯》。

片名如此强调贾樟柯的出身,与贾樟柯的电影(“故乡三部曲”、《三峡好人》、《山河故人》等作品皆与山西关系密切)有关,当然也与贾樟柯的“乡情”有关。

《山河故人》的“成功”,让贾樟柯有了将其发展为山西“品牌”的想法。

2016年,贾樟柯在自己的家乡汾阳开了一家名为“山河故人·家厨”的餐馆,而餐馆同时也是一个艺文空间。

这个餐馆是电影《山河故人》的“副产品”,也是贾樟柯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广“晋菜”和自己的家乡的浓浓“乡情”。

如今,这家餐馆估计已经成为许多文艺青年的电影“朝圣”之地。

2017年10月28日,第一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在平遥古城开幕。

山西人贾樟柯创办了这个电影节,还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人脉拉起了一个国际团队为电影节保驾护航。

这个电影节在展映电影和评奖之外,更重要的使命是,打响平遥古城的国际知名度,推广平遥古城乃至整个山西的旅游资源。

导演贾樟柯、商人贾樟柯之外,贾樟柯又成了山西文化、山西旅游的“代言人”。

已经成为中国电影最闪亮的名片的贾樟柯还在今年年初当选山西省全国人大代表。

我相信,今后贾樟柯的电影亮相本土大银幕应该都是水到渠成的。这对贾樟柯或广大影迷而言,都是一件幸事。

 3 ) 东土以北,极乐以西

我悲观,但不孤独,在自由的问题上连孙悟空都和我们一样。——贾樟柯

我把电影分级当作一个等不到的玩笑,如果不是因为赛勒斯的纪录片《汾阳小子贾樟柯》,我没想过这么快就能在大银幕上看到正常放映的《小武》,《站台》,《天注定》等等。

与其说赛勒斯给贾樟柯拍了一部纪录片,我狭隘的认为,他送给了影迷和电影学生一部加入了视听元素的新书。

贾樟柯属于我印象中那种思路及其精明的有头脑的山西人,我估么着,如果没进入文化产业,八成也是个不赔钱的煤老板。他是导演里最爱写书编剧,编剧里能驾驭影像的理论家,每拍一部电影,就附赠观众一本书,一来给影迷剧本和工作手札收藏,二来防止普通观众的银幕隔阂,三来稳住了影评的主动权。如《故乡三部曲》,《中国工人访谈录》,《贾想》等等一些,我们看到,在允许出版发行的文字里,他阐述着自己不被允许发行的影像,介绍它,一如介绍自己的故乡,家庭,和自己。

最初,我看着300mb的《小武》,500mb的《站台》,在rmvb格式里感慨这个拿dv拍电影的导演的窘境。想必像我一样意淫科长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命途多产的观众并不在少数。然而过了很久我才知道,这些都是用专业胶片设备拍摄的正常电影制作流程下的影片。那时开始,看到正常放映的或者高清资源的《小武》和《站台》,成了我的一个不大不小的愿望。即使我一直没有找到这两部电影清晰的资源。

所以,当小武和梅梅从银幕里出现比身高的时候,我没有办法抑制住内心的激动,在电影院里热泪盈眶。

这恰好是我最喜欢的一场戏。

贾樟柯说,有时候,放弃梦想比坚持梦想不更不易。

这话如同是在说给办公室里翩翩起舞的尹瑞娟。

在胶片的颗粒而非数码的噪点,追火车的文工团,长镜头里的“啊朋友再见”,都显的格外好看。

可能是影迷的代入感太强烈,几天的时间过去,我也没能去思考赛勒斯,思考纪录片本身。我回看电影结束后当晚写下的文字,激动的像个脑残粉。

所以我感谢赛勒斯把贾樟柯以往作品里经典的片段剪进了自己的纪录片,送给观众。

陈丹青在《贾樟柯:和他们不一样的动物》中说:“我们这代人口口声声说是在追求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认为艺术必须活生生表达这个时代。其实我们都没做到:第五代导演没做到,我也没做到,我的上一代更没有做到,因为不允许。上一代的原因是国家政策不允许,你不能说真话;我们的原因是长期不让你说真话,一旦可以说了,你未必知道怎么说真话。”

他最大的优点,就是拿镜头说了真话。他讲述了穿梭在时代洪流里的,没有跟上时代进程的或是被时代扭曲的边缘人的故事。小武,崔明亮,张军,巧巧,赵小桃,三明,大海,小玉……他们都是这样的人。有时我也会产生错觉,错觉他大概一直在拍一部电影,一部讲改革开放后经济迁徙下个人和时代命运的电影。

贾樟柯的电影里充满了符号,充满了彼此关联,这在单一的阅读环境下不能感知的。乡愁,汾阳,流行歌曲,幕后,三明,工人,煤窑,乡村,现代化,新闻,政治领袖,时代变迁,演员,火车,水壶……我是反对过度解读电影意象的人,但是当把贾樟柯所有的电影串联在一起时,这些贯穿始终反复出现的符号,如同一个个标点符号,推动了观众对电影本身的阅读。

没去成贾樟柯13年的美院讲座一直让我很懊悔,纪录片弥补了我的一部分遗憾,不知道哪个情怀的种子写了这么句话给他:我没什么话可说,只想送您一架纸飞机。

我也一样。

说了这么多,还是没有回到赛勒斯的《汾阳小子贾樟柯》上来。

 4 ) 一些笔记

·表演风格拙劣 社会混过 被老师批评 但却符合自己电影

·很多同学 没读初中 后来成为小偷 印度电影<<流浪者>>

·<<小武>>个人化 <<站台>>时间跨度

·文ge 歌颂工人 软调歌曲 靡靡之音 歌颂爱情

·成长之地 总会消失 只好用电影纪录

·爬上城墙 外部世界 无力禁锢感 《站台》火车-高铁

·离开故乡-想念故乡-理解人与人的关系

·《世界》开始变得趋同 曼谷与北京的一致 世界化=美国化?

·7 8年 “原来地方 同样生活”

·银幕形象趋于统一 我所拍摄的 非权力拥有者 被动生活

·《24》工人社会地位变化 工厂被拆 房地产发展

·想与别人交流 无论中外/东西

·《站台》实际上科技允许你 能看到你想看到的任何东西 包括被禁的

·提出大概念-寻找小细节-在当地拍摄空间中寻找

·顺利:无思考 依据经验;不顺利:新的思路和方向

·电影与生命本身 公共与私人

·《天注定》轻易发声 无人倾听 暴力成为一种解决方式 更是一种宣言 有关个体的生存尊严

·安排旅行 放空自我 鞭炮 想象生活的启发

 5 ) 心灵的成长·周遭的现实

贾樟柯作品梳理:

1995-《小山回家》;1997-《小武》;2000-《站台》

2001-《公共场所》;2001-《狗的状况》;2002-《任逍遥》

2004-《世界》;2006-《东》;2007-《三峡好人》;2007-《我们的十年》

2007-《无用》;2007-《在那里》;2008-《河上的爱情》

2008-《黑色早餐》;2008-《十年》;2008-《二十四城记》

2010-2011-《语路计划》;2010-《海上传奇》;2013-《天注定》;

2014-《老潘的昼与夜》;2015-《山河故人》;

2015-《我们的时代-十年敢想录(10集)》;2018-《江湖儿女》


2014-《汾阳小子贾樟柯》(沃尔特·塞勒斯)

“如果不拍摄,他只是我内心的感受。生命的尊贵在里面,在人海里面。一直要去注意每一张面孔,你就会注意到每一个有尊严的人。但是通过摄影机,它可以把我的这种感受呈现出来。它变成一种现实的存在,存在于荧幕上面,否则它只存在于我的感觉里面。”(贾樟柯)

“《站台》里面的人向往外面的世界,如果他们看到《世界》的时候,他们会怎么想?那是他们希望的远方吗?那是他们希望的另外一种生活吗?如果《小武》知道了《天注定》里的四个人的遭遇,他会怎么想呢?我不能说是变得更糟,还是变得更好,但是他会很荒谬……”(贾樟柯)

“拍摄不顺利的时候,恰恰是我在通往那个崭新的东西,但我对自己最深刻怀疑的时候是拍得非常顺利,我没有一种挑战和思维,一定是沿着一种成规、一种工作经验在拍摄,我失去了一个对新方向的直觉。”(贾樟柯)

“二十多年来,贾樟柯持续关注时代变迁中的个体命运 和经验,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现实主义美学风格和对大 时代普通人的人文关怀,其作品也成为改革开放四十 年来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像记录。”在贾樟柯的电影以及贾樟柯的访谈中,不难发现其摄影机一直呼应着现实主义,拍摄故事、人物源于生活灵感,拍摄场景、场地还原生活之地。正像剪辑师总结贾樟柯的创作特点:大量的流行歌曲使用,故事跟日常生活有关。

在我看来其现实主义在电影中的呈现从技术视听上,正如《小武》的主角王宏伟在纪录片中总结的那样,这种风格——“手持,实景拍摄,方言,地方”。从叙事内容及题材表达方面,可以大致分为两类:成长生活的回忆现实生活的思考。当走向现实的深处,它更像落脚到一种超现实的世界,可能是未来、可能是不会到达的未来。同时,贾樟柯所呈现的真实并非真实,而是一种“真实感”。

成长生活的回忆

贾樟柯尤其是早期作品的呈现与表达都与自己汾阳童年、少年生活的经历紧密相关。《小武》中的街道、院子就是自己生活之处。《小武》的故事思路也是源于生活中实际的感受:童年的小伙伴很多人3年级就已辍学,变成小偷。《小武》中的整条街的拆迁搬家镜头,也源于自己现实生活中对于拆迁的记录与思考。

《站台》可以说正是作者自身1979-1989年阶段个人成长经历的一种记忆与表达。包括在电影中涉及的歌曲、场景元素,如《站台》影片中呈现的电影《我是一个流浪者》,正是自己儿时所观看的电影。《站台》的场景、《世界》的后台准备……都不自觉得流露着对“准备演”出的那种情景的喜爱,其经历也源于父亲是剧团的导演,贾樟柯儿时经常站在后台观看。《站台》中的第一个镜头电影镜头来自的是拍摄现场临时的变动偷拍。《站台》中奔跑、追逐火车的孤独感,源于贾樟柯一次看他父亲面对城墙感觉在哭,禁锢感带来的孤独感。

包括《山河故人》的片名产生:“其实《山河故人》这个片名的产生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大概是十几年前的春节期间,我去山里的姨妈家走亲戚,我姨妈家门口是沟,沟对面是群山,群山上覆满残雪。当时正好是大雪初歇的午后,太阳出来了,放眼望去太阳照着残雪,远处小小的人在走,那个时候我突然想到这个词组——“山河故人”。”

现实生活的思考——“非权力的拥有者”

《世界》是赵涛亲身讲述的故事的原型,正如她自己所言:“在演我自己”。在《世界》中,贾樟柯说自己所表达的是2003年-2004年加快的城市化,自己亲身的感受:城市的背景都是一样的,对全球化的质疑,虚拟性、想象性。“世界公园某种程度和网络世界一样,带给人们另一种生存的假象,世界公园外在的开放性、开放的幻觉,更衬托了人的孤独感和机械性”。

“从事一种创作、对快速变化的时代有快速的反应。”在《二十四城记》、《三峡好人》中,呈现的更是贾樟柯对于现实世界的记录和关怀。他在记录生活的缺失,电影里面的人物“非权力的拥有者”,他们是权贵之外的人群,无法掌控社会的资源、被动地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里。他想拍工人的生活,那一代90年代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变,工人的中心位置的主体边缘化,不再有工人。随着微博、社交网络的普及,暴力案件的真实案例,暴力更像是个人的一种宣言、存在的讲述。《天注定》正是在此寓意下诞生的。

贾樟柯的现实主义我想在主观能动的记录下,还有一层作者自身的艺术直觉和心灵洞见,以至于让他快速回忆起童年往事,快速捕捉社会变迁,同时将自己的感受与思考隐藏其中。

阅读参考文献:

1. 2014-《汾阳小子贾樟柯》(沃尔特·塞勒斯)

2.贾樟柯;杨远婴. 拍电影最重要的是“发现”[J].当代电影,2015(11).

3.贾樟柯;尹鸿. 为大时代的小人物写传:对话贾樟柯[J].当代电影,2020(01).

 6 ) 笔记

(均手动整理,若选用,望标注出处)

1.《站台》来讲的话,有一个时间跨度的嘛,还有点儿史诗性这样的一种电影状态,对于学理的来讲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大气的东西;
《小武》的话,可能更是一个个人肖像的东西,但它里面的社会内容可能更丰富,但《站台》就是时间跨度比较长的中国年轻人的状态,我自己更喜欢的是《站台》。
——王宏伟(小武扮演者)

2.但是如果我想象,连这些窑洞,这些院子都拆掉的话,的确我成长的记忆的地方就没有了,那这个会让我非常的失落,也非常的焦虑;
另外一方面也很难阻挡这个改变,很难很难阻挡,我觉得只能拍电影把它记录下来。
——贾樟柯

3.我记得有一次,很小的时候,父亲带我去爬城墙,在那么大的风里头,他带我爬上了城墙,站在那个城墙上面,下面远远的就是一条公路。
那时候70年代,汽车也很少。等了很久很久我们会看到有一辆汽车在公路上开过。
似乎我父亲在流眼泪,我今天想的话。
我那时候没有理解他为什么会这样,但是当我长大了一些,当我自己在汾阳生活也有一种被禁锢的感觉。
也有一种你感觉这个城墙外面这个县城外面是非常无限的空间,非常神秘的外面的世界,但是自己没有能力去见识,没有机会去看外面的世界。
我觉得这种禁锢感,给了我很大一种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是《站台》这个电影非常重要的一个年轻人的内心的一种感受。
——贾樟柯

4.当我在山西生活了23年的时候,我对我的家乡并不理解,因为我没有参照,我不理解我的故乡,我不理解我过去的生活方法。
但是当我离开故乡,当我离开故乡时间长了,我在北京,遥远的北京,我在巴黎或者纽约,我会想我的故乡,我才开始能够理解我的家乡,理解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社会,理解我的父母,理解我的同学,理解我家乡的贫穷,理解很多事情。
所以我真正获得故乡,其实是因为我离开了它。
——贾樟柯

5.(来到《世界》的拍摄场地,帝国大厦置景区)
我非常喜欢这块,因我我觉得它好像就是一个舞台的布景一样,好像人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布景里面。
2003到2004年,那个时候我觉得,整个中国经济开始非常快速地变化,在北京生活的话你会发现,比原来更多的麦当劳开始出现,比原来更多的星巴克开始出现,街上广告牌出现的产品,你去到香港,去到台北,去到曼谷,去到汉城,都一样,我觉得整个世界好像变得,就是一个相同的背景。
我记得有一次早上我从曼谷到机场,高速公路两边的广告牌,图像内容,除了文字不一样以外,全部一样跟北京。
那个时候我有一个深刻的怀疑,我觉得,那这就是全球化吗,全球化就是美国化吗。
——贾樟柯

6.(《世界》片段)
某种程度上,世界公园也跟网络世界一样,带给人们另一种生存的假象,一种自由的,跨越国界的能够自由穿行的感觉。
只不过是世界公园外在的开放性,外在的一种自由开放的幻觉,更加的衬托了人的一种孤独感和人的一种机械性。
——贾樟柯

7.《乌兰巴托的夜》

8.(央美讲座)
林旭东:他的电影第一个特征,就是喜欢用大量的流行歌曲,那个时候有一个朋友说贾樟柯的电影,怎么有点像印度电影。
他们的故事(贾樟柯的电影角色)都是跟日常生活有关,是什么原因形成了你创作的这种特点。
贾樟柯:日常的缺失,我觉得是从49年之后逐渐缺失的。
人的弱点,人的自然形体,甚至连语言都被改变了。我们银幕上的人物变成是没有口音的人物,没有他的家乡,没有他的文化身份,所有人都讲播音员一样的语言。
对我来说,大多数中国人都是我电影里面这样的人群。高校的教师,律师行里的律师,银行的职员,工人,农民,大家其实本质上都一样。或许我可以这样称呼我电影里面的人物,就是非权力的拥有者,他们是权贵之外的人群,他们无法掌握跟控制这个社会的资源,他们被动地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面,包括我觉得我也是。

9.(央美讲座)
我一直想拍工人的生活,特别是90年代,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变,从原来中心位置的社会主体变得边缘化,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没有了工人。因为工人本身是跟工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的教育,他的孩子的教育,他的福利,他未来的养老,所有的东西都是跟工厂维系在一起的,这才是工人。
总之,之后就变成是打工者了,跟工厂没有任何的感情,人们都在一个工厂一个工厂上流动。

10.(三峡)
新闻里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所以它让我放弃了了解那个地方的兴趣。但当我因为跟刘晓东去拍纪录片,我到了那儿的时候,这个地区,就是它的超现实感吸引了我,有几百万人要移民,有很多城市要拆迁淹没。
(县城)就好像经历了核打击把我的注意力又带回到一种原始的人自然的一种魅力,那些工人,赤裸着上身,在用锤子去拆房子的时候,满头大汗在烈日底下,你会觉得充满了生命力。
是他们把这个城市建起来,然后又是他们把这个城市拆掉,非常的悲情。

11.(导演思维)
我有时候最绝望的时候是在拍摄顺利的时候,我在拍摄不顺利的时候,我不会焦虑。
因为在拍摄不顺利的时候,恰恰它是,我知道我在找一个我说不清楚的东西,这个说不清楚的东西,可能对我来说是一个崭新的东西,那我知道我正在通往那个崭新的东西。
但是在我对自己最深刻怀疑的时候是拍得非常顺利。顺利的好像我没有思维,我没有挑战自己。
那这个时候我觉得我一定是在沿着一种成规,沿着一种工作经验在拍摄,我是去了一个对新的方向的直觉。

12.《爱江山更爱美人》

欢迎关注weibo“电影就该电影”

 短评

一个可敬的人,假科长。

5分钟前
  • 希尼莫
  • 力荐

我真正开始获得故乡,其实是因为离开了它。

10分钟前
  • Sundance小千
  • 推荐

我觉得无论是看贾樟柯的文字记录还是口头讲述,都比他的电影本身好看。在中国社会这二三十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很多时候我们的影像表现又缺失的情况下,像他这样长期关注现实的导演实在是太难得了。但我觉得他现在的问题是脱离了底层的生活,所以只能重复他过往的体验或是转向戏剧性。戏剧性当然不是问题,问题是他不是那种能够把剧情写得很滴水不漏的人。

13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力荐

跟侯孝贤画像相似,大师间的惺惺相惜,塞勒斯说对于尊敬的人的确很难保持距离。“贾樟柯在拍新片,不能来现场,这是最好的借口”。表现了贾的很多焦虑,对失落的文化和家园,对全球化下的生存孤独,对电影审查制和身份危机...柏林全景纪录片,上座很满,大部分是欧洲老头老太

14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深受感動,尤其是:我想讓自己孤獨,因為孤獨能給我更多的情感醞釀和思想萌發。也看到了賈樟柯在《天註定》不能上映后特別失落甚至打算離開這一行,他說看到自己《站台》的盜版碟震驚了,像是自己的孩子被拐走了。我看到了贾樟柯更深层次的一面,珍惜优秀影片吧

15分钟前
  • 非灰
  • 力荐

grand cinema的放映应该是首度在国内公开放映。小贾回家、电影与家乡的关系、感谢盗版、网络时代谈被禁。盗版就像走丢的孩子,你在别人家找到了,那种感觉是很微妙的。

20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为什么我们总是用自己的偏见去看贾樟柯?他的电影是当代中国走出地下的代表,其中有他的童年回忆、他的情感诉求和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跟着贾导重返拍摄现场,这部纪录片真正成为了贾樟柯一次难得的自我倾诉机会,片子中也时不时插入流行歌,真是彻头彻尾地致敬呀,也再次回味了许多经典

24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推荐

他是中国最孤独的电影人,他也是最值得敬佩的电影人。因为他只在乎人本身。

29分钟前
  • M
  • 力荐

早听说过2014年的此片,一直未看,今日观看感觉很不错。一个巴西有名的导演,由于喜爱而下功夫,亲历亲为地到实地来拍一部别人国家导演的纪录片,着实难能可贵,说明他真的喜欢这位导演的作品,愿意付出劳动去宣传它。我们常说“让中国电影走出去”,这是人家主动来做宣传,来介绍中国电影,当然应该欢迎并大力支持的! 本片讲述了贾导演从1998的《小武》到2013年的《天注定》,近二十年的各部电影的创作历程,将旧地重游与过去的影片片段交错组接起来,生动、全面地讲述了贾导演的创作理念、美学追求,说明了在外国人眼中这些作品的文化、社会、历史认识与审美价值。除了影片本身的艺术认识价值以外,贾导演的作品在国外为什么能有如此之多、之高、之深的接受价值,更值得我们思索、研究。

34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看完对科长的了解和喜爱又增加了一分。电影像公路之旅一样跟着他去了许多地方,说着说着就提到自己的父亲了,那里很动人。科长是个很合适的受访者,叨叨个没完,由他的好友拍摄完成的本片的确由内而外散发出真诚和爱意。最后一首歌啊~ “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果然是科长自己选的…

3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岁月无情,当年小贾,如今老贾;感动常在,不只佳能,还有电影。

39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沃尔特·塞勒斯一定非常欣赏贾樟柯,不是他的影迷拍不出这样的电影。他在回顾贾导的电影生涯,寻找电影在生活中的蛛丝马迹。贾樟柯对电影的爱,对时代的观察,都在不经意间流露。科长哭了的时候我也哭了,他可以在电影里书写时代,可以在演讲现场夸夸其谈,但他落泪的时候,那个内敛的小镇青年在他人的镜头前卸下心防的时刻,格外打动人。收尾极好,不知道一个异国导演是怎么找到《爱江山更爱美人》的。那年我在KTV里第一次听到这首歌,唱歌的那哥们儿全程走音。他说女朋友的名字跟“江山”谐音,现在他俩还在一起。等过年回家了,希望能和他喝一顿酒,再唱一唱歌。

43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父亲,小武,爱江山更爱美人

4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我没有想到片尾曲是爱江山更爱美人。没忍住哭到结束。也是第一次看到全场的观众不为彩蛋也几乎没人走,一起坐到了片尾字幕走完。“人生短短幾個秋,不醉不罷休/ 東邊我的美人哪,西邊黃河流/ 來呀來個酒啊,不醉不罷休”

47分钟前
  • 阿花
  • 力荐

沃尔特·塞勒斯资历比贾樟柯深,也拍出过《中央车站》等经典之作,他却是科长的忠实粉丝,为他拍摄了这部纪录片。也许科长的电影不免有标签化之处,但放眼中国,他毕竟是纪录“我们的时代”最好的导演之一。科长在海外收到热捧,与其“中国特色”不无关系,但他的敏锐与直觉却是绝大多华语导演所缺乏的

49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科长两大粉丝倾情奉献,看得太流畅,就像完全凭借粉丝的直觉在拍的,重返了《小武》《站台》《世界》《天注定》等众多取景地。隐隐希望能多点什么不一样的,爆点或者泪点,但就只是朴实的一张贾樟柯画像。讲座那段有些偷懒,但看到涌动的年轻学生,就知道贾樟柯最忠实的一批观众是谁了。

50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贾导电影结束时自己都哭了,朴实又感性的一个人。纪录片拍挺好的,感受到了赛勒斯的爱

54分钟前
  • bibobobibobi
  • 推荐

看哭了。

57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我始终觉得贾樟柯的电影才是中国电影的正确打开方式,你看张陈冯也好,看姜娄王也好,只有贾在心平气和的记录着中国社会的变迁,他镜头里更多的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我反对人说他只喜欢拍脏乱差,我亦觉得真实就是这样。

60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力荐

不管有多少人,会说多少不冷不热的话,在你背后。不管有多少光鲜抑或艰难。我都依然觉得,中国电影,有你很好。很多年以后,这些时过境迁的高票房商业影片,我想我可能会全部忘记,可是,贾樟柯的电影我还是会翻出来看一遍。

1小时前
  • 小王子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