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界定死亡?脑死亡还是心脏的死亡?就像如何判定婴儿是否是个人,中国是出肚子的一刻即为人。那么,五脏俱全却还未出肚子就死亡的宝宝呢?在父母看来它也是活着过的吧,那小手小脚小脸颊,曾经扑通扑通跳着的小心脏,难道不是活过的证明吗?
曾经看到过有研究表明身体的细胞也有记忆功能。那么未来的科技是不是也许脑子的记忆功能可以通过身体其他完好的细胞DNA或者其他部分提取呢?如果判断死亡那么准确,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人冰冻活人呢?不是说说的一定是对的,但是目前的我们看不到未来的科技不代表不可能,《黑镜》有复制人的记忆变成能根据主人习惯自行处理事务的小机器人,里面就是记忆芯片。从前的人能相信活人移植可以存活那么久吗?能相信机械臂的灵活的可能性吗?
凉子的演技真的太好了,把一个为母则刚的母亲演绎的好动人。常人认为不可思议的想法,她却努力去实现了,当然父亲也是同样努力的了。看了很多故事,出轨占离婚理由的比例并不大,婚姻不似谈恋爱,还有很多其他内容,至少在东南亚是这样。科技如何界定为可行和没有超出人伦范围,的确需要深思和谨慎,当小女孩被“笑”时,大家都开始觉得这有点超范围了。这不是她的想法,这成了傀儡。突然让我想到了CSI里制作的人偶。
我觉得这部电影好就好在它并不避讳死亡与亲情,全都展现在你面前让你去思考。掩耳盗铃,什么都不说不讨论不代表这些伤痛就不存在了。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可是本是人类,只能去思考,因为我们无法想象没有看见过的东西。
小女孩好可爱,沉睡时也如此惹人怜爱,让人不忍说她已经死亡。现实生活中,面对经济条件的不允许,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维持这样的身体。一边我们想不断延长我们的生命,一边我们的出生率逐年下降;一边我们在不断让环境变暖,生物多样性变少,一边我们想在地球上多生存多发展。
人类的欲望让我们走到了现在,人类的欲望却不知道会带我们去向何方。
也许本就复杂,也许本就无意义,也许本就没有答案。
不是说第三次的死亡是所有人的遗忘吗?那么她永远会在父母的心中;不是父亲认为心脏死亡才是死亡吗?那么她存活在了小男孩身体中。
故事讲述了女孩溺水脑死亡之后,父母用科技使她的身体活动,不愿接受脑死亡的事实。在经历一些情感挣扎过后,小女孩的器官被捐献出去拯救了别的生命。 首先片头和片名想要营造的浪漫气质在整部电影中并没有什么体现。而且故事因为太强调女孩家人方面的情感,使得真正的表达和故事本身有些割裂。像一开始关于是否确认脑死亡而捐献器官的细节,其实在故事的节奏里显得多余拖沓,却是符合最终表达的。而使得母亲改变态度的点,竟然是妹妹的女儿讲出了溺水真相。这个情绪促使更是和故事割裂的,有点强行。
“人类是很自我的生物,为了生存而疼爱别人,为了生存而养育别人。这也没什么问题,正是人类自私的欲望,推动了人类的发展。但是,人类的技术是有一个被承认和允许的范围的。你,已经超过了那个范围。”
我想100个哈姆雷特会从这部电影看到100种见解。
《寻梦环游记》中,逝去者的灵魂会到达另一个地方,只有在世的人把他遗忘,那个灵魂才会彻底的消失..
是啊,生命不就是这样吗——拖着形形色色的躯壳,承载着周遭生命记忆的载体。
定义存在/活着,不就是你在别人的记忆里存在过...
回到电影本身,被判定脑死亡的女儿从医学判定上已经死去,但在家人的记忆里她就是鲜活的个体。基于此,在我的视角里,母亲所有偏激的行为都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另外一个命题,科技的意义。故事里的研究员通过科技手段让脑死亡的女儿产生了动作。对于女儿来说,科技予她的只是身上的电流刺激,做出的反应不是她自身的意思。
这就又涉及一个伦理问题,假设科技不是患者本意,外人是否就可以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相信不同的人会有自己的答案,因为这个意愿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那如果给这个选择题再追加一些条件,比如,患者本身已经不能够表达自己的本意,且科技的出发点是有益于患者的(相信很多人这时候就会同意接受科技)
母亲通过科技“控制”女儿露出笑容的时候震惊了我(更明确的说,触发了“恐怖谷效应”)。水满则溢,用科技代替的情感是否遵从了对象的本意,我无从而知,但那一刻我是有产生反思的。
流水账了这么多,这部电影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辩证的问题,一些桥段也很感人。
有时候,我并不为了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更多的是想找到这个答案之外更多的选项,这部电影做到了。有空的话会去追追东野圭吾的原著,可能会有更深的领悟...
电影的还原度真高,又一把鼻涕一把泪。前半枯燥的犹如恐怖片氛围也好,后面感动震撼也好,都是看原作时一模一样的感受。
外人如我们只能理智的考虑问题,觉得这妈妈真偏执太钻牛角尖有点变态了,但是谁能真正理解这妈妈的心情,说到底妈妈这么执着于女儿的生死,是因为有和女儿未尽的约定,所以不能这么轻易的让女儿带着遗憾死去。
拿刀威胁要杀自己女儿,由法律来裁定女儿到底是活人还是死人,这决绝是我看书时最震撼的地方。
这么执着的妈妈在女儿托梦后轻易又接受了死的事实,看上去转折的太突然,其实正是因为完成了约定,其实心里也早想解放自己,只是一直无法和自己和解。其实她也很清楚,如果能轻易的承认女儿已死的话,也许要更幸福点,现在这样只是给每个人徒增痛苦。所以当女儿托梦说她很幸福的时候,其实就是对妈妈的解放。
最后就像医生和爸爸说的,如果你认为心脏停止跳动才算死的话,那女儿还活在别处。我一直很喜欢那个小男孩结尾。
其实电影还是删减了很多的内容,毕竟时长那么短。有好有坏,印象中少了关于儿童心脏移植现状的很多信息,稍微欠点火候。还有少了研究员和妈妈的情感碰撞,其实我还觉得这个没有比较好,虽然能理解是想体现世界上只有他们两人真正相信女儿活着并为之努力,所以是互相安慰的一种情感。但还是觉得有点恶俗,没有更好…
之所以给4星是因为观影体验真的痛苦,作为几年都没因为电影掉过半滴眼泪的有女儿的爹竟然看哭了4、5次,虽然这么难受,但还是让我陷入了深沉地思考,想动动手指,不吐不快。
作为社会中坚的四十不惑,经济上是有钱了,但精神上还远称不上丰富,社会责任于我更是空中楼阁,好像不是我这样的升斗小民需要关注的,我看这部电影前从没有过器官捐献的半点想法,所以对日本关于脑死和心死(不是哀莫大于心死那个意思啊)的说法先深深的纠结了一番,以我以前的观点,这都是死,而这种脑死和植物人我觉得还是有区别,植物人应该还不算完全脑死,可能还有模糊的意识,当然这谁也说不清,但一旦判定是脑死,那就真的没有维持的价值了,以上都是理性的分析,纯属废话,如果是这么絮絮叨叨的宣传片,我早不看了,真正触动人的是爱。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真正的大难来临之际,能支持你的只有真正爱你的家人,母爱之伟大谁都知道,筱原凉子曾经演过一部关于自闭症儿童的母亲的电视剧,也是让人看的揪心不已,在这部电影里,她又升华了,拿刀威胁女儿的段落冲击力太强,我三观顿碎,但是静下心来想,我还是惊叹于台词逻辑之强。
一个母亲要用杀死女儿的方式来证明女儿被“权威”认证为“活着”,不惜承担杀人犯的罪名,我的脑回路一辈子也想不到这种说法,我在这也哭惨了,然后爸爸扑上去了,本来爸爸是一个技术直男,理性爆棚,但他毫不犹豫的冲上去了,我想要是我也会的,你能说这时的瑞穗是死的吗?!人不是机器,尤其是面对自己最爱的女儿,哪个父亲不希望她能在世上多呼吸一刻呢,母亲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还能活着,哪怕是电流操纵的躯壳,虽然电波操纵的笑容那么诡异,但哪个父母不希望看到孩子的笑脸,因为作为父母真的不想放弃孩子活下去的最小的希望。
随后的剧情就是放手,女儿复活与母亲托梦告别虽然狗血,但又成功的赚到我最后一波泪水,其实我愿意相信人的命运和预感还是存在的,这样能和家人多见一面也是好的......
老天保佑,最后希望剧情不要照进任何家庭的现实.......堤幸彦、东野圭吾、筱原凉子三合一的片子不容错过。
我是因为家里有了植物人才去北影节看的,真正写植物人的电影太少了。哭点和因为儿子请朋友过生日的转移都很好。唯一没有体现的就是植物人带给家人的艰辛,电影里很辛苦,但是科技公司的老板外加一个技术宅员工的背景让一切不那么艰难更象是个伦理问题。现实中植物人带给人们的是多重折磨,经济上的困难是更大的,无法自主呼吸的植物人(要用无创呼吸机)在ICU一天是上万的花销,ICU基本上成为燃尽家庭经济的一个巨大墓坑,卧床住院导致的多重疾病和护理更是困难。希望也有国内电影人拍摄这种体裁,引起社会重视。在中国,安乐死是不允许的,所以每个家庭不管内部对于病人的情感如何,是否割舍,许多必须倾尽家财和时间来照顾病人。在植物人的论坛和贴吧甚至出现了怎样饿死植物亲人的故事,不允许安乐死为医院创造了多少财富,而病人往往被医生判死刑后又不被抱希望的治疗和对待。医保和老人将来必是中国一个沉重又必须面对的话题
原著未读。聚焦范围太集中于母亲身上,而难以将其他人的变化层次从容地纳入,以至于更显得奇情而非动人。不过,当今日本同代女星里,除了筱原凉子没有人能拿下这个角色,加分。
生命与死亡定义的探讨,题材引人深思,虽然我认为筱原凉子已经尽力了,但效果依然略显笨拙,犹豫一下,3星吧,主要是有点沉闷感。
堤導熟手, 電影轉了幾個類型片之感, 涼子小姐演出感人....
影片前一半就纯平铺直叙,影片讲了一个非常极致的生命主题,却常常放弃对生命的思考,而陷入了不太精彩的叙事中,所以到了后段,让法律对生命做一个决定这场戏时,就有点到不了它原本理想中可达到的震撼,一种别无他法的乞求。筱原凉子的表演到了后段过于执着,没有表现出丰盛感,也一定程度导致这个命题走向了更狭隘的境地。
【台北金马影展展映】看到是东野圭吾小说改编还是蛮意外的。设定是女主角的女儿因溺水、心脏骤停而成为脑死亡的植物人。影片不仅通过尽心尽力照顾女儿的女主赞颂了母爱的伟大,更是深刻探讨了“脑死亡的植物人是否是死人”的命题,以及医疗科技与人体之间的关系。争吵、对峙、梦境几场戏非常出色,有矛盾有演技有泪点。研究员女友线索略多余。片尾极度催泪,影厅里啜泣声此起彼伏。而对于所谓奇迹,曾目睹亲人类似经历的我表示:我,不,相,信。这也是我对本片最满意的地方。四星半//20190416北影节二刷。依旧泪流满面
看见东野圭吾以为是悬疑推理片,没想到是剧情片。人鱼=溺水女孩=牵线人偶。一个为了姐妹找塑料戒指而脑死亡的善良小女孩,一个研究尖端科技人力物力财力俱备的社长父亲,一个说离婚就离婚说不离就可以不离的偏执母亲,一个致力于研究让植物人也能自己吃饭的精英,从这配置来看就太不正常了吧。现实中的一地鸡毛又有谁知道?对不起,相比较所谓的延续生命,我还是想有尊严的离开。
堤导完成的不错。可惜这个故事真的是有钱才能续命,资产家庭的故事探讨社会伦理以至于故事一直浮在半空中探讨不出个所以然来。当女主成为孤立无援的孤岛的时候没想到居然靠着那场撕逼大戏把所有土地连在一起,然后再一个华丽转身老娘看开了,还挺让我意外的。
筱原凉子太适合演这种角色了,每个情绪细节都处理得非常好,剧情本身不如筱原凉子的演技那么吸引人。
偶然间看到过原著,不过只草草翻了几页,看过电影后,我觉得东野圭吾是带着忧虑与疑惑写了这本书,当科技发展到足以拯救人类时,随之而来的将是更为复杂的伦理问题,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了做上帝的角色?东野圭吾无法解答这样的问题,于是选择用这样一个细腻绵长的故事来承载他的思考,同时呼吁我们继续他的思考。影片中“母亲用科技控制瑞穗微笑”的段落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点,导演通过制造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效果来传达出东野圭吾的忧虑,引导观众思考科技具有毁坏性的另一“刃”,包裹着这些的,是一个家庭在死亡降临时从痛苦、挣扎到释怀的全过程,“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死亡是一个瞬间,其实死亡是一个过程!”
不如小说,其实改编没问题,把家庭教师去掉了,她的功能性赋予了丈夫,其余大致还是尊重着小说的内容和结构。但是本身小说就不是很适合影视化(侧重于话题性的讨论和深度,而非故事性)。另外,影像过于唯美其实有些削弱质感(大概是为了强调梦幻感)。
能理解身体不能动脑完好的不惜代价活动,但片子这样就是个傀儡,真的没必要
私心欲望亦或远景期盼推动着前沿技术研发,微笑操控心理投射掩饰亦或揭穿了各自所逃避的现实,泳池底的塑料戒指,心型树桩秘密基地……脑死亡、生理死亡、社会死亡、法律死亡、家属所接受的死亡;虽然导演堤幸彦过分刻意的诡异蒙太奇和飙泪煽情让故事稍显廉价,但关于生命定义的人伦科幻向探讨还算深入,身为父母家长的观众也确实有点受不了这波揪心残酷
就说一场戏的合理性,妈妈拿着刀要结束掉女儿的性命,这个举动还是触动了理性的父亲,侄女也道出了女儿溺水的真实原因,最后连儿子都推翻自己的认定说会告诉同学们姐姐还活着。一连串的人物行为都是在用感性挤压理性,运用情感共鸣在此刻的力量没有错,但是合理想想儿子会不会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客服自己的恐惧呢。有可能,但几率很小。小概率可以说成是具体情况也可以是强行设定,这样的处理效果在我这里就会打折扣了。全片很大的问题就是家庭内部的连接。看不到儿子与父母之间的连接,女儿与母亲的接触最多但都是昏迷后,夫妻之间也是。让人迷惑的是既然中间都没有什么呈现也没有过渡,最后凭借一场高潮就达到了统一,是不是强制的呢。
这电影原著真的差,人物逻辑都超级奇怪,所以电影不好看不是导演和演员的问题。堤幸彦和筱原凉子都很努力了!(包括叫宗吾的少年和女主女儿的“缘分”也拍出了挺好的效果。)
原作的各种问题归原作,电影本身完成度还挺好的,抽掉了几个支线人物倒不太影响整体感,只是最大的变动——募捐那里换成先生来体验——改得有点意味不明。筱原凉子演得很有孤勇母亲的气势。钢琴配乐大加成。
对这种强煽情的现代奇情伦理电影越来越无感了
虽然理解凉子姐姐的执着,但是通过机器操控让脑死的瑞穗笑那一瞬间真的挺可怕的。到底怎样才算死亡,到底该不该坚持,太难界定了
看到最后才发现是东野圭吾小说改编…不知道东野圭吾是怎么写的但电影太糟糕了。整部片子的基调、切入点与视角都很奇怪,中间还一度变成恐怖片。你不知道导演到底是想让大家多关注脑死亡患者、聚焦日本死亡判定的伦理问题还是主张“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强调家庭不应该放弃任何微渺的希望抑或是教人放下执念。这样东拉西扯,你一句我一句,最后大家哭作一团,泛滥无节制的情绪流看得人脑仁生疼。观毕除了坂口健太郎真好看以外感想只剩下“为什么现在日本只能拍出这种情感虚浮造作的家庭闹剧”。
3.5,医学科技伦理+家庭伦理,做好催泪的心理建设还是哭到脑壳痛了,东野圭吾就很会搞社会关怀、情感绑架那一套。探讨脑死亡/心脏死亡哪种算正式死亡;有尊严的活着或死去都是复杂的战役尤其需要他人做决定时;科技设备控制神经反射但患者无自主意识带来的傀儡恐怖感→简直是“发条橙”深化版;漫长等待中家人的态度转变也经历了“死亡五阶段”——拒绝、愤怒、挣扎、沮丧、接受,以及母亲果然最伟大,其中小儿子被忽视需求的支线很重要。不足之处也很明显:调度日剧化,动不动逆光、大头特写真的腻;中后段妈妈突然暴躁,画风突变地可怕,还有尴尬的逻辑鬼才;坂口小天使的女票线有点拖累冗余,可以缩减一点。(演这片的妈妈太虐,眼泪开闸基本上就没停过,扮相是苦情版梁静茹!)
小说就堵心,电影还是堵哈哈哈,出场人物为啥砍了几个,本来就没几个人了_(:з」∠)_不过最冲击的那段还是冲击的还原了,宗吾也会带着玫瑰香气活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