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Aftermath 的中文含义:后果、创伤,作为本片的片名,我觉得“创伤” 更加精确。
女主的儿子死了,一直无法从丧子之痛解脱出来的她和丈夫貌不合神也离,然后,她和丧妻的“房东”不出我意料地发展了一段短暂的婚外情,就在她向丈夫摊牌,表示两人再也无法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我以为这片子也就这样了,万恶的战争又毁掉了一个原本幸福家庭,但是也成就一段浪漫的跨国之恋,女主的悲痛和男房东的悲痛被万能的爱情补偿了。
然而,就在火车快要启动,其貌不扬但是后知后觉的丈夫抱着儿子破损的毛衣突然痛哭流涕,仿佛心有灵犀,女主幡然醒悟,她和男房东说bye-bye 。
只见那男房东的脸上也不见多少哀伤不舍的神色,也就小小地失望了一会吧,他轻快地跳上启动的火车,带着女儿走了。
而女主,则回到男房东的“家”,和经历了“失而复得”心灵洗礼的丈夫紧紧拥抱在一起。
亲情战胜了爱情,很让我意外,欧美的影片似乎不该如此亲情,可仔细想想,却又是情理之中,女主的伤、痛、怒甚至出轨,不都是因为丈夫一心忙于收拾他国的旧山河,丝毫没有流露出对她、对儿子有半分愧疚和心疼吗?得知女主要走,丈夫哭得那个肝肠寸断,证明他对妻子和儿子其实感情是很深的,只是他不善于表达而已。
而女主的“创伤”需要的正是亲情慰藉而不是爱情的滋润,所以她,回头了,和丈夫破镜重圆。
即使有婚外情滚床单的片段,这片子也挺闷的,如果不是美联航的影片库实在找不到想看的片子,我才不会认认真真地把这片子看完呢。
坐在咖啡里,面对的大西洋的层层波涛,写下这篇影评。
接近中午时分,海边咖啡吧的人渐渐多起来,昨夜通宵达旦狂欢的人们也陆续出门,一个充满热情和生活气息的周末。我们是如此幸运,生活在这样和平的时代,可以认真度过每个充满形式感的周末。
回到1945年,那时的二战刚刚结束,可德国人民还未从崇拜希特勒的狂热中冷却下来,眼看着自己的国家被几个winner占据着,自己的资产也随着失去。男主就是其中一个受害者,既承受着战后从零开始的生活压力,又要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幸运的是他碰上了一个善良的军官,得以在战后继续住在自己家中的角落。尽管他和女儿可以留在自己的房子里生活,可看着自己房子的主人变成别人,这种滋味一定不好受。面对女主的冷漠,自己却还不得不保持淡然。
另一个受害者是女主,眼看着自己的儿子死在德国人的炸弹下,本应对德国人充满着恨,可这种恨却因自己原本的善良而变得柔软,在这点上,其实她和自己的丈夫是一样的。女主受伤的心灵从一开始就没有遮掩,在弹琴时情绪的爆发,也顺其自然推动了她和男主建筑师的爱情的发生。从她对男主的冷漠到猜忌,怀疑男主就是纳粹分子,再到被男主强吻后态度的转变,女人,终究还是女人,始终逃不开爱情的魔咒。凯拉奈特利那张冷艳的脸庞,把这种冷漠、柔软以及内心矛盾的转变过程演绎得丝丝入扣,不得不说,这部片子找她非常合适。在爱情发生的时刻,她也敢于为艺术献身,记得在《救赎》中,她也有全裸出境。
受害者男主建筑师,瑞典演员亚历山大演绎,那种帅气逼人的感觉,让这段出轨的爱情变得如此美好,看完后我也希望女主选择和他在一起。一开始他的男主光环还比较重,可最后却越来越弱,所以一定会让很多花痴妹子感到遗憾不已。可是导演这样设定一定有原因。不管怎么说,他的演技都一流,演出了一个深沉男人的隐忍和无奈却有所克制地爆发,演出了内心失去妻子的伤痛,正因为伤痛之深,所以才对女主如此这般珍惜,从他听到女主弹奏《月光》,到紧紧环抱住哭泣的女主,都可看出他对女主的爱。
最后一个受害者是丈夫。其实看到最后,才渐渐懂得丈夫内心的伤害不比妻子小。和建筑师的设定正好相反,一开始并没有令人深刻,可是到了最后,并且回忆前面和女主相处的细节,才让人明白他所受到的伤害,男人确实是把很多情绪藏在心底的。直到看完电影思考时,也不难发现,男主始终不愿意且没有再杀人,何尝不是因为自己体会过失去亲人的巨痛?所以说男主丈夫的形象是一个从弱到强、引人深思的。
在爱情片中,怎能没有大胆的肌肤相亲呢?爱和性的完美结合,才是完整的爱情啊。本片是一个大女主的片子,另外两个男主都有所弱化,片子大部分时间都在讲这段出轨的爱情的发生,从冷漠到冲突,再到一切的发生,最后还完整地说了男女接下来准备一起离开的打算,这期间,丈夫的形象都比较弱化,直到最后表达出对女主的感情,男主光环才开始强化起来;建筑师从毫无察觉内心已有变化的女主,到最后不得不黯然地登上了已经渐渐加快的火车,这时的形象更是有所弱化,因为导演并没有按照前面美好的出轨爱情而设定或圆满或遗憾终生的结局,最后男主一定是遗憾的,女主也一定是遗憾的,可是都并没有特别演绎这段爱情的遗憾,这并不是说明这段爱情不真挚;我想,导演这样不偏不倚,是想告诉人们,不管爱情有多么令人向往和不顾一切,不管夫妻之间有多么严重的问题,终究不过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罢了,无论女主选择谁,生活还是要继续,正如最后建筑师在看到女主的犹豫,急忙上前并再次提到了“重新开始”的选择,他认为的“重新开始”是和女主一起,而女主也回应了建筑师她关于“重新开始”的选择,可定义不同,她的“重新开始”是和丈夫一起。伤痛和变故之下,每个人的内心都需要“重新开始”,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人罢了。故事到这里结束,也告诉人们,激情过后,选择过后,每个人仍会承受选择的结果,或好或坏,或不变。
看这部电影,不用提什么三观,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不喜欢听人提到三观,人性太复杂,三观如何才是正确的,又如何定义,都不可能有所谓的正确性。在自己的故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向往、有忏悔和矛盾。只不过需要承受自己选择的结果罢了。
盟军胜利了,于是英国人占领了德国。一个英国军官占用了一个德国工程师的古堡当作自己的家园,并从伦敦接来了自己的妻子,准备开始战后的生活。但是战争中失去爱子的痛楚深深折磨着妻子,让她对德国人一直存有深深的恨意。虽然一开始因为没有找到居所,还是和英国军官夫妇住在一起德国工程师处处避让,表现出并不真心的谦恭,但是女主还是讳莫如深,很是忌讳。但是一台钢琴联系起了同样喜欢弹琴的女主和德国工程师的女儿,因为女主在钢琴边教过儿子,工程师的女儿正好弥补了儿子的缺失。正巧,工程师的妻子也是因为战争去世,两个人相同的境遇,女主的丈夫又常常逃避儿子的逝去,不愿提起,女主与工程师发生了感情,并很快成了如胶似漆的一对。很快丈夫发现了秘密,女主也向丈夫坦诚了一切。就在妻子放下一切(把儿子毛衣留下),准备与工程师重新开始的时候,女主还是决定回到丈夫身边,与他一起承受一切。
女主的丈夫真的很不错,首先他将妻子接到身边是为了让她走出丧子之痛。到了德国,他又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已经作为战败国的所有人,甚至让工程师暂不要搬走,住在一起,甚至老婆要求不要其他人共处一室的情况下,还是这么决定。说明女主的丈夫是一个正直有怜悯心得善良人,他并没有颐指气使,居高临下,一副战胜者的模样,虽然人民还是误解他、反抗他,他还是一直秉持着自己的态度,难能可贵。对于情感也是一样,知道妻子出轨,并没有怨恨责骂,更多的是理解和成全,所以妻子最后的回归也是必然。
战后的创伤不管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是毁灭性的,相互的不信任,相互的敌对,让人与人之间总有很多的误解和不忿,怎么在这个时候摆正自己,做回自己,真的很难。女主夫妇、工程师,包括工程师的女儿其实都很混乱,也在生活里一点一点慢慢找回自己,知道自己应该怎样生活。战争的余波真的无处不在,影响着每一个人,每个家庭,甚至时间的每分每秒,也只有时间才可以慢慢抚平伤口,忘却仇视,但是到底要多久,可能只有凭心自己去感受了。
断壁残垣中的生活困苦但是一样也不缺,多的只是仇视的宣泄和孤独的愤懑,也许这就是战争给予我们最直接的“余波”……
BBC拍摄的电影,从拍摄手法到画面感,都透露出十足的英伦复古文艺气息。开头的航拍战后汉堡街景,仿佛把我们拉回到战争过后的废墟现场;女主在车站与男主久别重逢,点到为止又不失亲昵的亲吻脸颊,用细节把把英国绅士、熟女文化阐释的恰到好处;女主与闺蜜在餐厅展开的圣诞节礼物话题讨论,把女性遭遇外遇时的奇妙心理刻画的入木三分......但是这些细节上的功课,已经为电影加分不少。
而影片的主题更是鲜明突出,本来彼此敌视的两个国家的人,机缘巧合同住在一个屋檐下,又因为一连串意外牵动了彼此的关系,产生了情愫...战争散去,余波仍在,每个受尽苦难的心灵深处,人性光辉依旧难以泯灭。虽然女主与男二的感情升温过快,令人始料不及的狗血,但仍旧没有影响爱与道德主题的宣传。
围绕主题展开的一系列关于婚外恋、中年丧子、战后心理创伤等元素,也刻画的很微妙,没有具体展开叙述,都如浮光掠影般一幕幕闪过,却都值得我们一一深思。尤其是男主和女主最后的雪地重逢,不知该赞叹男主的善良包容,还是女主的良心发现,总之,大团圆式的美好结局,也像极了BBC的一贯作风。
主角家庭的悲剧是由于十一岁孩子的意外身亡。孩子在这么大的时候离开,对任何父母都是极其巨大的伤害。二战的时候幼儿的夭折率还很高,如果孩子只有两三岁,虽然孩子死去父母会很伤心,但是毕竟孩子还不能和父母有太多的交互,而且这是父母尚年轻,有了下一个孩子,悲伤总是可以淡忘的。但是如果孩子十几岁的时候离开,父母已经投入很多,有了很多美好的回忆,而且父母年纪大了,再有孩子也比较难,没有新的慰籍,悲伤的延续就会一直下去。这就是本片的矛盾的起源。
一开始夫妻两人的见面就感觉到两人很生疏,因为彼此都在埋怨对方,应该为孩子的死负责。而且越是亲密关系反而很多话还就说不出来了。
男主人公经常为了紧急事务跑出去,不能说没有不想面对妻子,而想起孩子的离世的念头。这个节打不开,生活就出问题。
二号男的魅力我是没太看出来,不知道他们都彼此喜欢什么。
还是想起李连杰在中南海保镖里的好,女人是需要陪的。自己的女人要看住了,每个人都有不想说出来的心里话,都可能会一时冲动,要防微杜渐,多陪伴。
出了问题不要只是互相埋怨,这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生活更加艰难。
二战结束后的德国汉堡,寓意重生的希望,夹杂愤怒的暴徒,更多的是面临亲人丧失痛苦不已的普通百姓。在一片狼藉后,某些人的身躯没有缺失,但内心却再也不完整了。
这部电影名叫《余波》,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如何在战争后从失去至亲的阴霾中走出来,哪怕硝烟已经散尽,一砖一瓦都在重新添加起来,城市也在恢复秩序,但战争的余音还在袅袅吹着,在人们的心理泛起余波阵阵。
这个电影建立在了战争对立双方的冲突上,把战争双方放到同一个屋檐下,使得矛盾最大化。
这是两个受伤的家庭,但这两个家庭在整个大背景下只是很小的缩影,电影本质上是一个裹挟着战争名由而出轨的故事。
英军上校刘易斯带着自己的妻子瑞切尔来这个城市负责重建工作,他们本应是战争的赢家趾高气扬,但因为在战争中丧失了11岁的儿子,夫妻两人之间早已有了间隙。刘易斯总是借工作为由逃离家庭,甚至连孩子丧礼后的六天休假都不接受,把自己沉浸在工作中。
他们没有真正把话题敞开讲,有的只是维持表面的平静,日复一日,好似岁月静好,战争过后平稳的日子来临,但爱子始终是如鲠在喉,让他们同床异梦,无法再像过去一样交心。
他们住进了一个德国人的家里,这个英俊的德国男人斯蒂芬带着女儿,战争使他失去了妻子。本来刘易斯应该可以把这对父女赶走,但善良的他选择同他们一起居住。
这是一家当地富裕的人家,除了别墅装修考究,还有几个仆人每天负责安排起居生活。斯蒂芬在感谢之余,把家搬到了别墅的顶楼,也算给彼此生活留出空间。但斯蒂芬的女儿却不妥协,对盟军极度厌恶,不仅偷拿了刘易斯带有儿子照片的烟盒,还交给了想对盟军发动袭击的青年党成员。
没有人是愿意始终沉浸在痛苦中的,所有的人都在寻求救命稻草。刘易斯找到的是工作,把自己的精力分散就可以驱逐掉内心丧子的悲恸,而瑞切尔的方式是见朋友,办派对,通过一些歌舞升平的繁华来抵扣掉无望感和空虚。
始终得不到丈夫的谅解和爱的她,在精神层面感到了空缺。每次靠近都会被丈夫叫停,失去儿子她本身也很愧疚了,本来应该是携手共同走过这个难关,但另一半的种种迹象表明这段关系在走向死亡的过程中。
而对于斯蒂芬所代表的德国人,她一开始是痛恨的,那种情感迁移的强烈感使她本能地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当自己的老公提出要让他们留下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的时候她反对过,但反对无效后她也开始接受现实。
这两个人就在敞大的豪宅里互当空气的生存着,斯蒂芬有主动示好过,但瑞切尔却几乎不把他当回事。整个故事就这样波澜不惊地行进着,原本也就是日复一日的麻木着,但是某一天,当斯蒂芬突然一个健步强吻住瑞秋时,真正的冲突激发了。
女人有个通病,就是需要有男人的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自古以来都是如此。所以当这个有些莫名其妙的吻发生的时候,两个人的内心都起了别样的情愫。凯拉·奈特莉历来就是一个有魅力的女人,而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往哪里一站都可以吸引住女性的目光。
带有禁忌的、夹杂着众多复杂情愫的带有“疗伤互助”的打着爱情名号的出轨在这个别墅里上演了。
第一次出轨未果,因为刘易斯回来,两个干柴烈火的人中途叫停;后来暧昧的气息不断上演,不经意间划过肩膀的触摸、通过音乐传达信号的方式,对于长久压抑的人们来说仿佛是一根救命稻草。
于是乎,在刘易斯出差六天的时间里,他们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唯美的床戏,为艺术献身的凯拉·奈特莉让人感受到了不忍指责的荷尔蒙迸发。明明是出轨,却恨不起来。经历伤痛的人选择彼此接纳,给予能量与温暖。在当下的那个时刻,却拥有了一丝美感和不切实际的梦幻。
我始终认为,每一对情侣在步入婚姻殿堂的时候都是坚定着想要一生一世的理念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七年之痒困倦也好,意外也罢,婚姻朝着不尽如人意的方向行进,这些坎在当下的时刻对婚姻双方是考验更是对人性的检测。
当斯蒂芬向她勾勒出重新生活后的美好画像时,她是向往的。战争结束后的人们最渴望的其实是平静而安详的生活,这也是斯蒂芬试图传达给她的未来理念。
这个故事的结尾有些令人出乎意料,当和老公刘易斯摊牌并出走情人的那一刻,我认为是这对经历了冷暴力多年的夫妻对双方关系的解脱,即使根本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两个人达成的共识是彼此不见从而隐藏丧子这个痛,通过分开来遗忘过去,因为老公坦言每次看到瑞切尔就想到了儿子的脸,每次靠近都可以闻到儿子的气息,这样的阴影无法抹去。
眼看着奔赴新生活而去的瑞切尔就要和过去的生活划清界限了,谁料到在最后关头爱好似乎选择回归家庭,目送着斯蒂芬和他的女儿上火车。
这里面有两个隐患,首先是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斯蒂芬之间毕竟只是短暂的露水情缘,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枉然地抛弃具有根基的且没有原则性问题的婚姻太冒险;其次,婚姻就是面对很多的挫折挑战,要履行对彼此的责任。瑞秋儿可以一走了之,但心结却没有解开。
最后时刻她决定回归,因为只有选择勇敢地去面对,才可以获得新生。
沪上50万粉丝人气公众号“上海公交”主编。
关注女性成长,职场达人,媒体人,自由撰稿人。
本子很一般,感觉被预告片骗了。搞了半天就是狗血言情戏码嘛,而且放在那个时代背景下,颇有种硬是不想戳破不好好讲故事的感觉。但是!整个片子太欲了,拍的挺美的,服装家居音乐甚至Steinway都深得我心。再次证明Alexander Skarsgård就是个行走的春药,各种暗潮涌动,谁抵挡得了那些小眼神嘛…三个演员说实话演的都很好,实在有些可惜了。
BBC 拍的电影都是这个调调,复古优雅 色调精美,服化道都没的说,尤其KK很适合这种扮像,但故事真的太无聊。。。。。只有床戏还算不错,福利不错哈哈
从选角看就知道雷爷的公司尽力了。以零年为背景,战后纳粹复辟情绪,但最后还是落脚在家庭伦理。但是剧本明显太潦草,两人从敌视到情愫渐生转折过于生硬,简直就是为了撒糖而撒糖。其次,少年纳粹这条线基本废了,一不深入,二不善终。下雨天不小心闯入中老年厅,结果和在坐大爷大妈一起看奈特利的裸戏真的是emmm,好莱坞再也找不到比四哥更好的花瓶男星了。
我觉得导演,只是想拍个床戏而已,别的剧情就顺手点缀一下算了。看预告的时候期待那种战争&原谅,家庭&情欲,完全没有,角色就简单立个人设,然后为所欲为,也不管他们做的事是否符合人设。床戏是真的不错。
这种剧情的片,2位主演的颜促使我撑完了全场。
兩星半給我四哥!半星給結局,不能再多了!但依然拯救不了這個弱雞劇本。可能導演本來就打算賣四哥的肉體,劇本無所謂吧(需要更多四哥!!)KK其實還是挺美的,就....別笑得太開,好嗎?!
人性就是如此脆弱与复杂。Watched on the flight from Nadi to Auckland on 4, Aug. 2019.
虽然是KK的颜粉 可是这个故事情节看得太莫名其妙了……
用女人告诉英国人,谁是真正的主人。
我不相信有人住進Alexander Skarsgard的房子,坐他的密斯凡德羅的椅子,彈他的史坦威鋼琴,不會和他上床談情......丈夫的reaction formation就是連common sense也一起消失(喂
我竟然为一个男人流泪了……其实我也能理解女主为什么出轨,女人是情感动物,受到丈夫的漠视,又没什么朋友,是要寻找温暖,刚好碰到了同样受伤的帅气房主。可是想想,女主还是自私了些,格局也小了些,不能设身处地理解她丈夫,只顾着自己伤春悲秋,感叹!她丈夫是个多好的人啊
赏!心!悦!目!喜欢这种片子的色调和质感,尤其女主的服装造型,养眼极了。唯有结尾,差强人意,俗套了。共同经历过巨大创伤的两个人,既然都无法面对,还是放过彼此吧。*对了,此片美国标了PG,坡给码了R21
调调是我喜欢的,结局是我喜欢的
而我究竟我什么要看这个…
怎麼會有Lewis那麼好的人……
披着战争外衣的家庭伦理片?Keira好神奇,看起来演技爆棚,但是所有片子都是一样的。
影片提出了两个严肃的问题:如何治疗战后心理创伤(失去亲人之痛)?彼此敌对的国家如何化解仇恨?影片给出的答案堪称粗鄙和下作:婚内出轨,和昔日的敌人上床。当问题摆在两个男人之间(英国军官和德国少年)时,因为都是直男,无法上床,于是只能你死我活。这种粗暴的回答还不如把问题就放在那,不去解决,毕竟这世上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
第一次羡慕凯拉奈特利的胸
年度婊现剧,没有之一。人之所以是人,表现在人性的伟大不会因为环境,遭遇,身份,地域的改变而泯灭。战争与创伤不是你放任自流的借口,在炸塌四壁的图书馆,绅士们依然是保持鸦雀无声的看书。而这部片子宣扬的是,女人做任何事只要找到理由就是对的:可以颐指气使仗势欺人,可以寻求权势不顾一切,可以为了慰藉心灵肉帛相见,可以爽完反悔鸳梦重温~什么?你说老公不同意?那一定是他不够爱你。女人需要勇气。(如果不是套个二战的壳,这片子得有多难看,金莲在天有灵,异国后继有人。)
这是个什么烂剧情啊,其实女主和老公关于中年丧子的独白部分拍得还行。女主最后都不管自己那些漂亮衣服时我感受到了爱与责任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