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子过誉了吧。首先,现在的演员演这种阿加莎克里斯蒂似的故事让我有些出戏。其次,三观很奇异。在女主最初意识中,是由于自己的工作失误才导致悲剧发生。在这种前提下,大爷愿意为你付出那是大爷的心意。可是你自己有什么脸要完人家的命还要人家的钱一边说“我不喜欢这样”,一边也不放弃继承权。真可谓又当又立。当然,后面反转了。但是我并没忘记在初始前提下你的表现... 后来,女主继续在认为自己是始作俑者的前提下,没有再考虑被暴露的风险去救管家。这被侦探称赞Good heart。我就纳闷了,你本人是护士,你认为你工作疏忽把前面搞砸了,后面又遇上认识的人快死了,你去救她难道不是最基本的吗?这都能被称作是Good heart,你们那个世界Good heart到底有多稀缺啊?女主光环闪瞎眼了,做什么都是好人呢⊙ω⊙ 再说我见到的护士,哪个不是提前确认好了才敢给你输液什么的,合着女主连看都没看就给药,只要真相一爆,也就不叫事儿了?看来这家人以前确实对她太好了。你赶上中国医闹试试,分分钟教你做人好吗?看你以后还敢不敢打针不看药名。 另外, 家属们有自己的问题,但这是人家家里的事,而且里面也不是没有好孩子。还是那句话,大爷愿意怎么分配那是大爷自己的事。所以女主你既然有这个B脸要了人家的钱,那家属围着问你凭什么也无可厚非。是啊,你凭什么呢?就凭你一张人畜无害的绿茶脸和主角光环?克里斯还是那个克里斯,也没觉出有多坏。丹尼尔克雷格这个绅士侦探还行吧,可能他想试试新戏路,而我还停留在他的硬汉形象里...
最后,我发现一个特有意思的点,在给老头儿找保姆/护士这件事儿上,不管哪国,家属的恐惧点都是一致的,第一反应永远都是小保姆撺掇大爷分财产,(就算是做朋友也可以分你财产的呦,你说你怕不怕)...所以鉴于全世界老大爷都人老心不老,大家就不能找个男看护吗?...
实在太好看了!评价涉及剧透,没看过的先不要往下读!
其实有没有可能,一切的操盘手就是女主?!
1从没拍出来的地方猜想,为什么死者会对家人隔阂如此之深?仅仅是因为想让家人白手起家就不给家人任何遗产?会不会是女主很早就开始煽风点火?
2女主的能力不一定是撒谎就呕吐,有可能是自由操纵呕吐。这样她可以在需要说“假话”时,证明自己说的是真话。
3女主既然能从药的粘稠度分辨是否是吗啡,而且极有可能很早就知道遗产会给自己,是否有可能在察觉到药被换了之后,直接一不做二不休将计就计,既能树立善良人设,又可以把美队给铲除。
4看似善良的女主,其实一切的进展都是她在把控,为什么她要把实情都告诉美队?美队难道是个值得信任的人设?会不会从奶奶那句“兰森你怎么这么快又回来了”就知道换了药瓶的是美队,然后在家人争吵的时候上了美队的车,一步步的把美队往坑里带。从最后女主隐藏弗兰的死亡来看,女主是在需要大家知道自己说谎的时候才吐了美队一身,这心机这手段,不可谓不高深!
5最后女主站在高楼玩味的一笑!说明了一切
分割线
二刷又有了新发现和想法,一刷错过开头,忽略了很多背景细节。新发现发出来供大家探讨。
首先女主应该不是坏人,但也绝对不是什么清纯白莲花。属于自己的东西寸步不让,能够争取的权益绝不手软。有情商有智商,是一位固执老推理作家财产最合适的继承人。
女主撒谎呕吐为假有了新的线索可以佐证
1 女主家庭非法偷渡,经济困难,她虽然有护士资格但是并不服务于护士站,因为她是黑户,没办法得到正式的编制职位。她幸运受聘于有钱人家,取得全家人信任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全家人相信她诚实可靠,值得信赖。撒谎呕吐的设定虽然冒险,但是有效。从家人对她的态度来看,显然她深受家庭成员喜爱。
2 老爷子需要的不是佣人而是朋友,她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雇主的精神需求,在和老爷子沟通时没有摆出低人一等的佣人姿态,而且棋逢对手。在病理、心理、生理上都能对症下药。情商极高
3 几个孩子都不是省油的灯,把遗产分给孩子很难保证家族不会打的头破血流,这时候需要一个,完全值得信任的人,这个人对家族成员没有站队,又对金钱有需求。有头脑可以且能完全按照老爷子的心愿料理遗产(比如作品的改编权等),可以保证家人拿不到巨额遗产能保持自力更生的能力,有同情心,在家人有难时可以伸出援手(孙女上学没有学费,女主二话不说就答应援助)。只有女主具有这种品质。
4 几处细节佐证女主完全有撒谎能力。女主明明知道药被人动过手脚,而且她知道家族里的人与老爷子的恩怨,说明肯定知道家族有人想谋害老爷子,但是在房门外跟007对话时,她说她完全相信这家人不会杀害老爷子。
美队跟她假意结盟时,说了句,遗产留给女主,美队拿到应得的一份,是老爷子最想看见的结局。女主说了句“yeah”,肯定了这个说法。很显然她内心是绝对不可能认同这个说法的。
5 片名叫利刃出鞘,老爷子的台词和美队刺杀女主未遂的结局多次围绕道具刀和真正的利刃。作为一位闻名遐迩的侦探作家,能把自己的死变为一个惊天悬案,显然是最好的归宿。他的继承者肯定也必须是一把锐利的尖刀而不是一把中看不中用的道具刀。
所以
老爷子先给了所有家人杀人动机,遗产、公司、出轨,个个打蛇打七寸,目的是激怒所有家人,然后坐等谁先沉不住气动手。
吗啡注射以后,老爷子还饶有兴致的记录下这个有趣的杀人手法,并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布阵,给自己中意的继承人留下线索。并给了她烫手山芋作为试炼。如果她不能度过这个难关,也就不配作为她的继承人。
同时,他也给了家人同等竞争的机会,因为他临死前最大的嫌疑人便是女主,如果他家人有足够的能力和手腕把女主置之死地的话,那么也就证明了家人的手腕和本事在女主之上,那么女主也就失去作为最佳继承人的资格。 为什么选用了下棋这个意向?因为下棋也可称之为博弈,女主和老爷子的每一次下棋都是一种博弈,他对美国队长说他下棋不如女主,也是在挑唆他们的一种博弈,这种博弈之中最后胜出的人就是能够拥有他遗产的最终继承人。
整个片子值得玩味的地方太多,我并不修改文章最初女主是幕后操盘者的说法,只是幕后操盘者并不只有一人,整个片子其实就是女主和老爷子两位大boss的一个终极博弈,然后家人也只是有了参战的机会,但显然在两个王者面前完全没有战斗力。
大家也可以看看,唯一和老爷子独特沟通方式的只有老爷子的短发女儿,而事实证明,在老爷子所有的子女之中也是短发女发展最好,至少做到了经济独立。这也从侧面佐证了,作为一个侦探小说作家,老爷子真的是有这种奇特的兴趣爱好,喜欢与人斗智斗勇。
最后不得不说。片子真的太好了,值得反复玩味。
《利刃出鞘》是一部向阿加莎·克里斯蒂致敬的现代谋杀悬疑片,它的剧本很具有“阿婆“精神,将背景放置在一个表面温馨实则分崩离析功的大家庭中。正如观众所期待的,大家长离奇身亡,一位侦探介入案件,通过一系列的问话和闪回,最后做出总结陈词,找出谁是真凶。故事的主体框架像是对阿婆的成名作《罗杰疑案》的改编,布兰科侦探一开始似乎是主角,但随着死者哈兰的注册护士玛尔塔的闪回,很明显她成为全片的情感中心,这与《罗杰疑案》的“我”如出一辙,我将这称之为“诱饵主角”。有趣的是,玛尔塔与“我”一样,都以侦探助手的身份示人,同样都在掩盖自己的某些行为,不过两者的结局当然是大相径庭的,不然就真成翻拍了。
《罗杰疑案》的“我”是从读者角度来讲故事,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使读者增加认同感。《利刃出鞘》也通过玛尔塔的视角展开故事,随着情节的发展,也使观众对她产生了情感认同,继而达到设置悬念吸引观众的目的(即使影片已经过早揭示出一部分答案,即第一层“甜甜圈中间的洞”)。观众会站在她的立场,希望她的事情不要暴露。就像在电影《惊魂记》中,诺曼将玛丽安的汽车推入沼泽,汽车缓缓下沉又中途停顿,观众就会站在凶手的立场,焦虑地希望汽车快点下沉。这是电影赋予的移情。采用玛尔塔的视角还有一个好处,有助于夸大所有家庭成员的糟糕程度。这一点也与《罗杰疑案》相吻合,死者是位有钱的大家长,周围的亲戚都是需要钱的人,在大家长死后纷纷撕破虚伪的面具。
在我看来,布兰科身上综合了好几位侦探的特点——他绅士的外表可以说是夏洛克·福尔摩斯般的迷人;他的南方口音,以及问话、总结的方式又与这个大家庭格格不入,好似阿婆笔下的比利时侦探波洛;他那明显的迟钝,多数时候可能都不确定自己在做什么的状态,或只是等待时机,等到凶手出岔子落在他手上,是典型的美剧《神探可伦坡》的风格。布兰科的盘问既荒谬又滑稽,不仅能够了解这些人,还可以了解他们对彼此的感觉。德赖斯代尔家族的每位家庭成员对死者哈兰都有自己的“心结”,又都有含糊其辞的不在场证明。他们讲述给哈兰祝寿当晚发生了什么事,但影片立即剪辑到另一位家庭成员的回答,会反驳前一个人所说的一切
莱恩·约翰逊导演其实在前作《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中,就安排过凯洛伦和卢克分别说出了三个版本的回忆故事,堪称“星战·罗生门“。《利刃出鞘》在这一叙述方式上予以改良,不知你有没有发现?所有嫌疑人(除了玛尔塔)都在不断对布兰科和警察说谎,但闪回却总是在讲真话,这种不可靠的叙述者,彻底玩弄了观众。而布兰科对每一条新信息的反应,会让观众怀疑这名神探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聪明。除此之外,影片还着重刻画人物在接近真相时所面临的反应,几个人物在明在暗的博弈。在剧本的写作上,它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自杀”与“谋杀”之间徘徊,打迂回战。哈兰的死因起初似乎是自杀,但布兰科怀疑是谋杀。后来哈兰为了保护玛尔塔而自杀,最后发现又变成了一种复杂的谋杀。这也是阿婆的惯用伎俩,她经常会用角色的自杀来换取另外一种谋杀的手段。而关键物品吗啡也是阿婆小说中常用的毒药,包括《H庄园的一次午餐》《煦阳岭的疑云》《外国学生宿舍谋杀案》《遗产风波》《悬崖上的谋杀》和《高尔夫球场上的疑云》等都有用过。
与阿婆小说改编电影不同的一点是,它在类型惯例上做出了突破结构的尝试,过早揭晓了部分答案,直接涵盖了大家长哈伦是怎么死的(当然,会有一些小疏漏)。随着外面那个甜甜圈洞的揭开,观众不由会想,为什么故事还在继续?那些看过大量希区柯克电影(希区柯克讲悬念而不是推理)的观众会知道故事为什么在继续——电影《迷魂记》原版小说的谜底在电影三分之一处就揭晓了,剩下的情节就是靠悬念推动了。希区柯克讲求的方法是最好能尽早扭转情节,让观众参与其中,然后让悬念而不是惊喜推动情节的发展。这里我引用一篇《天才的阴暗面——希区柯克的一生》里希区柯克对于“悬疑”和“推理”两词的解释,你会更加直观:
“推理”和“悬疑”两词常令人混淆不清,两者差距绝对是十万八千里。推理是知性过程,如追究“是谁干的”的解谜小说。可是悬疑基本上是情感过程,必须提供观众若干资料,才能展开悬疑元素。我敢说各位看过不少情节发展神秘难解的电影,各位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那个人要这么或那么做。等你明白到底在搞什么名堂时,电影已经演了三分之一。对我来说,那根本是浪费底片,因为其中没有情感……观众无法产生情感共鸣……推理引不起我的兴趣,因为那只是要让观众摸不着头脑,我觉得这样做并不够。
所以,不管你是不是很早就猜出了《利刃出鞘》的凶手是谁,这都不重要——这部电影有足够的阴谋和悬念让你猜测和感兴趣,最重要的就是它能引起你的情感共鸣。就像之前说的,你也会与玛尔塔产生共情。
剧本是十分讲究文学性的,它还用到了“契诃夫之枪”的写作手法。这是一种常见的叙事策略,剧作家和编剧都会用这个方法,为的是把各部分联系在一起,使角色、道具和环境跨越不同场景密切关联。简单来说就是开始出现的东西一定要在后来用到,否则就不该出现。它源自契诃夫的原话:“如果你在第一章说墙上挂着一支来复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章,枪必须响。如果枪没响,那么它就不该挂在那儿。”片中的刀具就是这样使用的,刀具其实出现过多次。尤其在影片的闪回段落中,哈兰和玛尔塔玩围棋时曾提到过,有些人分不清真刀与道具刀的区别。最后,兰森从刀具装饰上抓起一把刀,想要刺向玛尔塔,结果却是一把道具刀。这就是“契诃夫之枪”了,或者说是“契诃夫之刀”。
影片的故事背景发生在美国,但整体风格都特别英国老派侦探片的味道。莱恩·约翰逊有意向一些经典英国侦探片取经。我发现了一些,比如哈兰书房里有一尊《足迹》(1972)里的“快乐杰克”:
有钱的侦探小说家哈兰也和《足迹》里有钱的侦探小说家安德鲁一样,两位家里也尽是和侦探推理有关的一切:
德赖斯代尔家的刀具装饰好似《权力的游戏》中的铁王座,现在的流行文化真是不乏对《权游》的直白致敬。不过,它应该是《死亡计中计》(1982)中的枪剑装饰的改装:
布兰科侦探还在提到德赖斯代尔家族时,还做过一番比喻,说他们家“真的很喜欢把刀拧成一团”,这也对应了家中这个刀具装饰。
以及《怪宴》(1976)海报片名字体的借用:
还有《勾魂游戏》(1973)把恐吓信给A,实际却给到B,让事情出现另一种转机。
另外,玛尔塔的妈妈在家看的电视是美剧《女作家与谋杀案》(1984-1996),是一部非常著名且持续时间很久的美国经典侦探剧集。共12季264集,从1984年开始在美国CBS电视台一直播放至1996年,之后又于1997年至2003年间陆续推出四部电视电影。
尽管这部电影能让我想到阿婆的小说和过去的侦探片,它在在视听手段和叙事语言上是完全现代的, 并且发展出许多具有创新性的方式。毫无疑问,它带着一种古老的写作风格,并试图结交新一代的年轻观众,用写着“我的规则、我的家、我的咖啡”的咖啡杯来与周围华丽的室内装饰形成对比。这部影片有时会故意装腔作势一些,但从来没有荒唐可笑,它用侦探电影的叙事方式而不是侦探小说的传统方式展现自己的睿智,在不同阶段揭示了不同的秘密,而不是一蹴而就。它要求观众跟着角色一同知道什么,而那些看起来不称职的侦探知道的似乎还没有观众知道的多,这就是电影赋予的魅力。
收到很多私信询问短评解释,多写几句话解释一下。
——————————剧透预警——————————
——————————剧透预警——————————
——————————剧透预警——————————
——————————剧透预警——————————
——————————剧透预警——————————
——————————剧透预警——————————
——————————剧透预警——————————
——————————剧透预警——————————
基于两个前提:
1)吗啡急性中毒很快就会起身体反应,老爷爷自刎时已清楚自己没有中毒;
2)编剧愿意让剧情基本圆满,没有重大纰漏;
此处的重大纰漏对应的是“一位杰出的推理小说家,不会让自己自杀的遗体过不了尸检”
因为,如果按照老爷爷明面上讲给女主的布局来进行,剧情会是下面的进展:
1)遗嘱在事件前已改,涉及到大量遗产,律师公布遗嘱后家族必然会闹,必然会要求尸检——因为他们必定马上会怀疑女主动了什么手脚,甚至谋杀了老爷爷;
2)尸检结果必然有异;
3)进入谋杀调查,查出女主走了秘密通道,泥地脚印,鞋印等等,遗嘱失效,甚至会导致女主被判定为凶手。(老爷爷指定这条路线,又是自己家,必然会想到这些痕迹和线索——女主特异体质不能说谎,一旦有人盘问,事情怎么可能瞒得住呢)
实际上,老爷爷如果发现自己真中毒了(假设不存在美队换药的事件),应该做的事情反而是马上走到客厅大喊大叫让家人被动给自己作证,同时自己直接给警察打电话(警方作证&录音),将弄错药的责任自己主动包揽下来(就说“我在注射中借机偷换了吗啡,想自杀,我死了之后你们看到遗嘱就懂了blabla”),成功完成移花接木式“自杀”。
一个推论:
老爷爷有可能本来生日当晚就决定在密室内自杀,完成遗嘱,方法就是密室自刎。片中也有一些细节呼应这个决定,不赘述。
因此,假设老爷爷因为发现自己没有急性中毒,马上确认有人换了药想杀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是怎样做的呢(记住,老爷爷的目的是顺利完成自己改过的“离谱”遗嘱,这是他的最大动机):
1)向女主提出一个漏洞颇多的布局,并且故意拿小本记一笔,强调自己“不懂”,避免女主生疑;
2)故意不说清怎么躲监控,让女主在高概率出现的后继调查中高概率会在监控中被发现;
3)密室自刎自杀,进入两个大的分支:
4-1-1)若自杀确实被认定且家族无人质疑(小概率),那么遗嘱成立(达成)
4-2-1)进入谋杀调查(大概率),女主因为特异体质被盘问,说出自己明面上的布局(因为这个特异体质设定,概率极高,几乎可以认为在进入这个分支后是必然发生的);
4-2-2)尸检结果与女主证词矛盾,老爷爷并未中毒,单纯自刎死(自杀),遗嘱成立(达成)
后继:
4-2-3)警方或侦探推理到有人换药(在女主“完全无法说谎”这个设定下,这是个理所当然的推理);
4-2-4)调查查出家族中谁换了药,企图谋杀未遂,入狱;
实际上,遗产一分不给之外,给想杀自己的家人以惩戒,且因为女主意外弄错药未遂,不至于赔上性命,可能才是老爷爷决意自刎的真正意图。不过,他无论如何布局,也是万万没有想到,美队最后居然接连杀人而且一个既遂,一个失手,所以“惩戒家人”这个慈爱的目标,终究还是(未达成)呐。老爷爷对家人是有爱的,正如影片结尾那封用隐形墨水写给女儿的信,他终究是想让孩子们羽翼丰满,离开自己的庇护,可以真正独立生活。自己八十五岁的性命,在这样的动机下,是可以作为佣金来交换掉的。
当然,在上述解释之下,全片剧情也不能说是滴水不漏,但这个解释至少会让我——作为观众——在看完后觉得更踏实些,因为这部整体营造得很波洛的片子,是值得一个能让观众们在知道真正真相后反复感慨人性的收尾的。
看完之后,根据电影的开放式结局,除了女主是正真的好人外我产生了另一种猜想:是不是女主是幕后真正的阴谋者。1)女主的鞋上血迹究竟从何而来,她的回忆中是在门外目睹哈兰割喉,这么远的距离根据她的回忆不可能沾有血迹,而且血迹是呈洒上的图样2)女主多次抖腿,在面对哈兰画像时更为剧烈3)片中有一幕窗花图像是一具骷髅捧着一个骷髅头献给一位端坐的大人,似乎象征着通过罪恶的方式获取权利与财富4)侦探最后对女主说你赢得了游戏,却没有遵守哈兰的规则,而哈兰的规则在他女儿的前期称述中有所体现5)女主谎言呕吐的病状似乎也可以自我控制,让人猜想她是不是可以通过这个手段引导真相6)片中侦探说过狗明白人的善恶,而女主将线索扔远之后,狗再次将线索送给侦探,似乎有所隐喻7)哈兰似乎有所察觉,对休说女主是更为出色的下棋者,也说自己没赢过,可能是对女主阴谋能力的认可8)女主最后与休对视时露出了笑容,有自己成为最后赢家的可能性9)结尾阳台女主端杯与下面的家族人群对视,也有讽刺意味
绝大多数演员阵容强大的电影都是烂片,这两天上映的《两只老虎》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没想到《利刃出鞘》破解了这一魔咒,MTC评分82,烂番茄新鲜度96%,不仅不是烂片,反而还是今年颁奖季的有力竞争者。
下面我就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还原整个案件。
剧
透
分
割
线
哈兰对自己的孩子、儿媳、女婿都很严格,并没有因为他们是自己的孩子就溺爱他们。
对于沃尔特,哈兰开除了他,收回了自己的公司。
对于理查德,哈兰叫他把出轨的事告诉妻子琳达,否则就自己写信告诉琳达。
后来理查德打开那封信发现是一张白纸,以为哈兰是骗他的,其实哈兰真的把他出轨的事写了下来,加热信纸就会出现文字。
对于乔妮,哈兰揭穿了她每年以学费的名义从他那儿骗钱的行为,并且表示这是他最后一次给她钱。
对于兰森,哈兰直接说不会给他留任何遗产。
哈兰不再给钱给任何一个孩子,而是修改了遗嘱,把所有遗产都给玛尔塔。
兰森得知以后,想到一个计谋。
法律规定,如果继承者杀死了哈兰,那么Ta就将失去继承权。
所以兰森将药和吗啡掉包,并偷走了解药。(兰森下楼的时候被奶奶看到了)
如果玛尔塔错将100毫克吗啡当成100毫克药注射给哈兰,导致了哈兰的死,那么兰森的阴谋就得逞了,玛尔塔将失去继承权。
但是丰富的经验让玛尔塔不用看标签就知道哪个是药,哪个是吗啡。
她给哈兰注射了100毫克药,事后发现药上的标签写的是吗啡,误以为自己给哈兰注射了100毫克吗啡。
找不到解药的她想要打电话叫救护车,但是哈兰为了保护她,选择了自杀。
同时有一滴血溅在了玛尔塔的鞋子上,第一次和布兰克见面的时候就被他看到了。
随后玛尔塔听从哈兰的指示离开了,然后又从秘密通道回来,穿上哈兰的衣服下楼,从而让沃尔特作证玛尔塔走了以后哈兰还活得好好的。
玛尔塔下楼的时候也被奶奶看到了,奶奶说:兰森这么快又回来了。
之所以说“又(again)”,是因为奶奶把她认成了兰森,而兰森之前已经这么做过一次了,这是第二次了。
大家出席葬礼的时候,兰森眼看家里没人,回来偷走了玛尔塔的医药包,没想到被弗兰看到了。
弗兰通过在医院工作的妹妹得到了哈兰的病理报告,病理报告显示哈兰没有中毒,但弗兰看不懂,直接寄了威胁信给兰森。
后来兰森和玛尔塔见面,玛尔塔将自己的所作所为全部告诉了兰森。
这让兰森感到很震惊,因为他把药和吗啡掉包了,玛尔塔又错将贴有吗啡标签的东西注射给哈兰,一来二去玛尔塔给哈兰注射的其实还是药。
哈兰并没有中毒,玛尔塔并没有害死哈兰,也就不会失去继承权。
本来兰森以为病理报告显示哈兰中毒了,也就能定玛尔塔的罪,现在却反转了,病理报告显示的是哈兰没有中毒,反而能证明玛尔塔的清白。
于是兰森改变了计划,他先把弗兰寄给他的威胁信寄给了玛尔塔,并且约玛尔塔和弗兰见面,然后烧掉了医院,毁掉了所有能证明玛尔塔清白的证据。
随后他提前去见了弗兰,烧掉了弗兰手中的病理报告,然后戴上手套,把玛尔塔的医药包里的吗啡注射给弗兰。
这样一来,吗啡上就只有玛尔塔的指纹,没有兰森的指纹。
等到玛尔塔来的时候,兰森就趁机打匿名举报电话。
到时候警察赶到现场,发现弗兰因为注射过量吗啡死了,地上又是玛尔塔的医药包,吗啡上又有玛尔塔的指纹,证据确凿,百口莫辩。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兰森万万没想到自己被布兰克抓走了,打不了匿名电话。
另一个让他没想到的是,他自己很卑鄙,他就觉得所有人都和他一样卑鄙。他觉得弗兰敲诈玛尔塔,玛尔塔就会不管他的死活(其实弗兰敲诈玛尔塔是兰森设计的),但事实是玛尔塔并没有不管弗兰,而是叫了救护车。
玛尔塔以为弗兰临死之前说的是“你干的好事”,其实她说的是“休干的好事”。
兰森以为他烧掉了唯一一份病理报告,其实弗兰还留了后手,还复印了一份病理报告,藏在了钟的下面,随后被玛尔塔和布兰克拿到。
布兰克之前和奶奶谈话得知兰森离开后又走秘密通道回来了,再加上病理报告显示哈兰没有中毒,玛尔塔又告诉他她打错了药,从而推出兰森回来是为了把药和吗啡掉包,并进一步推出整个案件的经过。
但是这些都只是推测,如果没有证据,就无法逮捕兰森。
于是玛尔塔骗兰森说弗兰还活着,要带兰森去医院和弗兰对峙。
兰森果然正中下怀,说弗兰又没死,那么他就没有杀死弗兰,最多算谋杀未遂。
就这样,兰森亲口承认了他的所作所为。
怪就怪兰森要请布兰克来查案,他应该请一个二流侦探来查案,查到玛尔塔打错药就把案子结了,他的阴谋就得逞了。
但是布兰克不是二流侦探,他不仅查出玛尔塔做了什么,还查出兰森做了什么,还把整个案子都查得清清楚楚。
兰森没想到布兰克有这么厉害,他觉得自己的计划天衣无缝,于是大胆请布兰克来查案,最终自己害了自己。
《罗生门》一般的众说纷纭、那么多种说法不知道哪个才是真话,层出不穷的反转,出乎意料的剧情走向,这些已经足以让《利刃出鞘》成为一部优秀的悬疑片。
更精彩的电影在保证了悬念和反转的同时还将人性揭露得入木三分,让影片有了深度。
最黑暗的不是哈兰的死因,而是每个人面具下的心机和城府。
刚开始大家都说玛尔塔是家人,哈兰将遗产给她后,他们又说她肯定早就知道了,是个骗遗产的贱人。
他们出轨、啃老、骗钱,像吸血鬼一样想要把哈兰吸干,他们不反思自己,却去怪玛尔塔。甚至在此之前,他们自己都一致说玛尔塔是个好护工。
玛尔塔是好护工还是贱人,不是取决于玛尔塔做了什么,而是哈兰有没有把遗产给她。
人们总是喜欢去找别人的问题,觉得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这就是人的本性。
沃尔特亲口说要好好照顾玛尔塔,结果说翻脸就翻脸,甚至用玛尔塔母亲偷渡的事来威胁她。
如果你把遗产让出来,我们就不曝光这件事,就算别人曝光了我们也会帮你打官司。你要是不把遗产让出来,你现在这么火,谁知道你母亲的事会不会泄露出去。
你犯了罪,有好处我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好处我就要报警抓你。
刚开始大家都一口咬定哈兰是自杀,觉得这个案子没有什么好查的。
听完遗嘱,他们又叫布兰克继续查下去,巴不得是玛尔塔杀了他,因为只有她杀了他,她才能失去继承权。
和自己无关就无所谓,哪怕是父亲的死因,关系到自己的利益了才会在乎。
一家人可以天天吵架,也可以为了遗产联合起来一致对外。
因为他们知道,可以和家人过意不去,但不要和钱过意不去。没有永远的家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玛尔塔的话真是一针见血:为什么哈兰把遗产给我,不是因为我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你们做了什么。
哈兰得知玛尔塔打错药后,假如他听玛尔塔的话,叫了救护车,他会发现自己并没有中毒,也就不必通过自杀来保护玛尔塔。
他这辈子最喜欢玩游戏,没想到最后自己玩了自己。
琳达对外宣称自己是白手起家,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女强人,其实当初哈兰给了她一百万来创业。
兰森和玛尔塔吃饭的时候,兰森骗她说他之所以要帮她,是因为他恨他的家人,但其实是他别有意图。
所有人都说玛尔塔是贱人,只有梅格站在玛尔塔这边,帮玛尔塔说话。
其它人的反应不是去思考梅格说的话有没有道理,而是看中了梅格和玛尔塔关系要好这一点,逼迫梅格打电话叫玛尔塔把继承权让出来。
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你也没有办法和不讲理的人讲道理。
还有理查德、乔妮……每个人的故事都很深刻,也很讽刺。
这部电影的角色很多,但是没有任何一个角色是多余的。
每个角色都有鲜明的性格和形象,他们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很符合他们的人设,堪称年度最佳群戏之一。
表面上这是一部推理片,剥开推理片的外壳,是这群人因为哈兰修改遗嘱而暴露出的真实面目。
有的人表面上很善良,实际上真的很善良;
有的人表面上正直又友好,实际上卑鄙又恶毒。
太真实了。
一家子“神仙”又请了个“大咖”神探来破案,过瘾哦,各种飙戏,感觉就像在话剧厅现场。
4.5 太好看了,剧本扎实,十多个人物个个出彩,各种细节和铺垫需要二刷才能全部Get;更难得的是在如此严密的剧作之上有讽刺幽默,之下是个政治内核,尤其是第二幕之后,悬念退场,政治讽刺开始主导语调,把整个电影提升到另一个层面,精彩纷呈。莱恩·约翰逊的执导能力依然不同凡响,这个卡司更是牛逼闪瞎眼,全是硬核戏精,托妮·科莱特演的网红婊太抢眼~~
哈哈哈,想要一个美队叫大家EAT SHIT的表情包!!半上帝视角下的推理与反转都很有意思,而情字当头,一点点人性的光辉还是有机会从这冷冰冰的伪善脉络中逃出生天。四星半。(许愿成功!12月2日@今天也是宝贝喵 给我发来表情包)
全篇最阿加莎的部分不是推理和反转叠反转,是好人受到考验而好人最终平安得胜,以及自始至终的善良的心
美桃甚至已经不满足于在twi上骂川普了,这一次,他专门演了一部骂川普的电影……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讲西语出身的护工(埋设了一个语言梗),一会被说是厄瓜多尔人,一会是巴拉圭,一会是乌拉圭,一会又是巴西人以及壁炉夜话的墨西哥边境话题。似乎富翁子女,从来没有正眼看待她,认为她不过是一个随时可被替换,是任何一个国籍的帮工佣人。子女一群人嘴上说白手起家,心里念念不忘丰厚遗产,痛失遗产后的古老敌意,叫人不寒而栗。包括看似叛逆不羁反社会的家族第三代,依然带有根深蒂固的成见。匕首、呕吐、老奶奶之类的设置妙用,都令电影在类型上,有偏向黑色喜剧的幽默元素。所以实际看下来,并不会觉得电影很长。尤其是最后一连串脑补风暴,煞是过瘾。
虽然案件真相没什么新意,但胜在结构玩得转,节奏上佳,台词笑点不断,连续反转让剧情不断攀升;家族里的每个人都人设丰满,感觉有很多可以挖掘,能做迷你剧的水平,所有配角从警察到女佣都太有戏了,群戏优秀,呈现了非常舞台剧的效果,极具观影娱乐性
贵为美国白人的众卿家内讧一无所获,仰望着从巴基斯坦人手里买来的生父老宅;身为巴西移民的本宫站在老宅阳台,端起“My House My Rules My Coffee”杯具轻呷,俯视着一切。哈哈哈哈……吐!
其实老爷爷在第五分钟时就已看穿了真相——当然 这句话唯有看完全片的人才会懂 长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062332/
全片最大的败笔是 美队从头到脚都写着 我的智商和我的演技一样捉急 加这么多戏给我 我自己也不信啊
年度爽片,人性试炼。剧本在原创中带着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即视感,从上帝视角看谋杀依然拍出了悬念与反转。美队蛮有黑色幽默的潜质啊~
可能因为期待值太高,看完其实蛮失望的。并不“狼人杀”,大部分的家族成员也都被处理成很脸谱化的小反派,尤其故事到中后段视角完全从女主小白兔一人展开,上帝视角一开,几乎从推理变成了犯罪惊悚片。到最后谜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依然是想讲一个拉美裔移民赶走美国人的反川普式寓言。这几年川总凭一人之力到底为好莱坞贡献了多少素材灵感???还能拍点别的吗???
没有推理迷会瞧得上这个案子吧?它的质量、体量与能量甚至都不足以支撑起一部电影。莱恩增添人物数量和支线情节进行叙事注水,一个个功能化的毫无生命的沦为道具的角色除了分散注意力与提供生硬的笑点外基本是多余的,他们真的参与悬疑和谜团的助力与搅局了吗?演员选角特点,众人登场布局,稀释了真相前的迷雾,反阿婆,但实际并未跳出传统,从《神探可伦坡》到《古畑任三郎》,太多前人早就做过无数次,最后,还是向老派推理的惯式投降。你可能会说,这片子不仅仅看罪案侦破,你更要看到它社会向的一面,不好意思,这一点,我作为一个三流影迷,更没瞧上。
用古典影调、英式喜剧、政治讽刺、闪亮亮卡司层层包装,唯独甜甜圈最核心的部分空了一块,没有推理进行到关键时刻那轻轻一击整个人恍然大悟的快感。解谜越深入越感受到导演对于反类型的用力又无能为力,用明到不能再明的明喻带着观众兜圈,以回避只要一验血就不言自明的真相,推理迷看完失望到萎靡。【重看2022.10.18】
最打动我的地方...似乎是这个故事有那么些温暖?
9分吧,属于那种很好看电影,也算是这两年好莱坞看到的最出色的侦探推理类影片了。整个推理与反转的设计都很用心,真正做到了不到最后一步,你永远无法猜出真相。中间又有几次类型的转换,也很有心思。同时,表面是个推理片,背后又各种政治话题隐喻,各种怼川普,也是很好莱坞了。表演也都很有特点,可以的。
从戛纳的《寄生虫》到威尼斯的《小丑》再到这部颁奖季的《利刃出鞘》,今年堪称类型片大爆年,而且每一部都能走向口碑的风口浪尖。缺失中心的“甜甜圈”案件,逐层抛开悬念,猜不透剧情走向,情愿沉迷其中,无暇去想。遗产公布时美队的窃笑、探员收回公布真相时奶奶的偷乐,脑海里浮现的都是高司令在奥斯卡现场的捂嘴笑。它又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悬疑推理片,家人的关系,阶层的对立,越细想越不寒而栗。“年纪越大,越难以掩饰情感,包括悲伤” 每个人都有可能撒谎,而你也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向。
精彩绝伦的希区柯克/德帕尔马式惊悚情节剧,非常好的剧本和编导,Rian Johnson再次没让我失望。强对比度的视听语言非常old school也非常给力。剧本太棒了,前面每个埋下的伏笔都在后面给出合理甚至出人意料的解决,在政治层面具有象征意义,惊喜之后还有惊喜,然后再来一个惊喜,连续不断反转之后,大家蓦然回首,一切回归人文关怀,美好的人性最终得到补偿。
导演还是很擅长这种类型的电影的。节奏张弛有度,人物多而不乱。有模有样的商业悬疑片。
《罗生门》般的众说纷纭、层出不穷的反转已经足够精彩,更精彩的是对人性的揭露入木三分。最黑暗的不是哈兰的死因,而是每个人面具下的心机和城府。大家都说玛尔塔是家人,哈兰将遗产给她后,他们又说她是骗遗产的贱人。沃尔特亲口说要好好照顾她,结果说翻脸就翻脸,甚至用她母亲来威胁她。你犯了罪,有好处我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好处我就要报警抓你。一开始大家都说哈兰是自杀,听完遗嘱却又叫布兰克继续查下去,巴不得是玛尔塔杀了他。和自己无关就无所谓,哪怕是父亲的死因,关系到自己的利益了才会在乎。一家人可以天天吵架,也可以为了遗产联合起来一致对外。因为他们知道,可以和家人过意不去,但不要和钱过意不去。没有永远的家人,只有永远的利益。玛尔塔的话真是一针见血:为什么哈兰把遗产给我,不是因为我,而是因为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