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乌克兰自古就是俄罗斯的一部分,但是,“列宁和他的同志对俄罗斯采取了一种非常粗鲁的统治方式——分离、撕毁了它自己历史领土的一部分。”
幽默吗?至少乌克兰人笑不出来:
1930年代乌克兰大饥荒
乌克兰土地之肥沃,全球罕见,号称“欧洲的粮仓”,然而……
乌克兰有个专有词 乌克兰大饥荒(олодомор,拉丁字转写:Holodomor;意为“以饥饿灭绝”)
“在禁止农民占有收获的粮食后,1932年12月6日,苏联颁布了另外一项秘密命令,将全乌克兰的所有生产资料(农具、牲畜、种子)收归公有,禁止将任何粮食和制成品运入乌克兰农村,并在全乌克兰禁止商品和农产品的异地买卖。此外还向乌克兰农村派出了搜粮队,没收农民的余粮、口粮和种子粮。”
约有240万至750万乌克兰人死于大饥荒,街道上随处可见饿殍:
死人太多,苏联从1939年就不敢搞人口普查,直到1959年才重新开始组织人口普查。
2013年乌克兰民众纪念大饥荒80周年:
饥荒之外,苏联还将大批乌克兰知识精英冠以子虚乌有的“波兰地主和德国法西斯组织在乌克兰的军事组织成员”的罪名进行大清洗……
种种惨剧,导致乌克兰至今都在死磕俄罗斯,失去了重新组成罗斯民族的可能性。
2017年10月,《古拉格:一部历史》的作者安妮·阿普尔鲍姆,出版《红色饥荒:斯大林对乌克兰的战争》,详细描述1933年达到顶峰的乌克兰大饥荒:
阿普尔鲍姆挖掘了大量资料,威尔士记者加雷斯·琼斯(Gareth Jones)的经历尤其引人瞩目:
1933年,琼斯在乌克兰遭受饥荒的地区徒步走了40英里,为这场浩劫写下了一份对于西方媒体来说非常罕见的亲历实录。
2019年,波兰、英国、乌克兰合拍的传记片《琼斯先生》,再现不堪回首、刻骨铭心的历史:
《纽约时报》驻莫斯科记者沃尔特·杜兰蒂,凭借13篇鼓吹苏联的文章,获得1932年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所谓的苏联问题专家,在莫斯科过着帝王般的生活。
在充斥着美女、美酒、毒品的奢华派对上,穿着丁字裤的杜兰蒂,厚颜无耻地告诉初来乍到的琼斯:
在这里,你可以随心所欲。
你不喜欢漂亮妞,又不喝酒,岂不是很无聊?
琼斯软中带硬:
扭腰屎报的女记者在当时的西方精英中颇具代表性,他们未必喜欢莫斯科,但非常厌恶希特勒,他们愿意支持包括苏联在内的一切潜在的反纳粹力量:
万一你错了呢?
她非常雄辩:
琼斯忍无可忍:
杜兰蒂曾精准预测托洛茨基必败于斯大林:“这位格鲁吉亚皮匠的儿子在他看似简单、粗暴的外表背后,隐藏着冷血的精明。”一举奠定了自己作为王牌记者的国际声望。
嗅觉如此敏锐,怎么可能不知道眼皮底下发生的饥荒?
只能说,利益左右了杜兰蒂的报道,让他信口雌黄、粉饰太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扭腰屎报90年前就是这副德性;尽管呼声汹涌,普利策迄今仍未收回杜兰蒂的奖项。自由派……唉,烂透了。
琼斯私下采访了一些外交官和记者,得知饥荒的消息,冒着危险悄悄潜入乌克兰,进行实地采访。
琼斯母亲在乌克兰做过英语老师,她印象最深的就是乌克兰无边无际的麦浪:
琼斯摸出照片比对:
谷仓依旧在,只是一片雪皑皑……
在一户农家,琼斯发现自己吃的是人肉,当即吐了个不亦乐乎。
历史学家蒂莫西·斯奈德(Timothy Snyder)在《血色之地:希特勒和斯大林之间的欧洲》(Bloodlands: Europe Between Hitler and Stalin)中写道,父母抛弃自己的孩子并吃掉他们,结果自己也死于饥饿,这种情况太常见了。
琼斯在乌克兰的笔记:
我走过12个集体农庄,哭声无处不在... ...
“没有面包,我们没有面包超过两个月了。”农民正在吃牛饲料,只剩下一个月的供应。他们告诉我,很多人已经死于饥饿,很多人都快死了!
有好心的农民提醒我,晚上千万不要出门,因为已经有太多被饿到绝望的人了... ...他们很容易干出绝望的事... ...
1939年3月29日,琼斯回到柏林举行新闻发布会,发表《饥荒统治下的俄罗斯》,被《伦敦标准晚报》、《纽约晚报》、《芝加哥每日新闻》《伦敦早报》等十多家西方主流媒体刊登,震动欧美:
克里姆林宫的宠儿杜兰蒂,立刻在扭腰屎报发表《俄国人虽然饥饿,但并不挨饿!》进行反击:
“我对这种所谓的饥荒进行过详尽调查......
虽然全国各地都出现了粮食短缺... ...但并没有出现因饥饿而造成的死亡,一些死者只是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疾病而死亡的......
“声名狼藉的琼斯在夸大其词,并未如实记录真实的现代化俄罗斯。”
杜兰蒂指责琼斯故意造假、耸人听闻。
一个是初生牛犊,一个是金光闪耀的普利策得主,公众应该相信谁呢?
琼斯惨遭新闻界驱逐,杜兰蒂只手遮天:
1933年11月17日,罗斯福政府正式承认苏联,杜兰蒂被誉为“莫斯科的英雄”。
琼斯欲哭无泪,连小孩都奚落他是个疯子。
1934年琼斯前往远东,开始世界真相发现之旅(World Fact Finding tour);
1935年8月琼斯深入蒙古采访、报道,被土匪绑架,不幸遇难。
当时,琼斯并不知道他的向导与苏联秘密警察有联系。
电影包装在一个小说家的《动物农场》的故事里。琼斯先生是一个对真相有着巨大执着的英国记者,即使他所发表的很多内容都并不受到欢迎和追捧。1933年,他想了解真实的苏联现状,只身前往莫斯科,在听闻同伴离世和见到传说中的杜兰蒂的生活,他决定独自去母亲曾在的乡下一探究竟。他见证了饥饿并决定在回到英国后报道出来,但来自苏联政府和杜兰蒂的阻挠和污蔑使他备受煎熬……
这是一部传记电影,琼斯和他的报道以及他最后所受到的迫害都是真实的,杜兰蒂的普利特奖和虚假报道也都是真的。琼斯30岁死于“抢劫”而杜兰蒂坐拥奖项活到76岁的现实在电影的最后出现,像是一声警钟一直敲,把电影的余韵拉的无限长。
我超爱这部电影。
作为电影它的视听绝佳!不管是那些特写,光影,还是调度都符合普通观众对电影的审美。其中我最爱的是琼斯几次离开的背影,一腔热血的奔赴战场的样子特别深刻;对于爱情的描绘也都是很美的,虽然是个无比短暂的爱情。
另外就是颜色的对比:所有鲜活的城市都能看到鲜活的颜色,而遭受饥荒的火车和乡村仿佛是黑白的,连橘子的颜色都显得特别出挑,这个设计增强了剧情的对比。
配乐在我这也是满分,场景变换配合的交响乐在紧张中又增加了一些悬疑的气氛,使整个电影的气氛都得以烘托起来,使人印象深刻!
这部电影所讨论的话题是沉重的,涉及历史政治甚至战争等等,很多人关注真相关注斗争,但我更想关注和表达的是透过这些事件所呈现的是一个新闻人对真相的执着和他的一腔孤勇。他愿用他的好奇支撑他去经历真正的饥荒,去真实的报道,去挑战一个国家一个政府,揭开所谓的真相。虽然《孤勇者》这歌都唱烂了,但歌词中所描绘的人大概也就是琼斯先生这样了。
那个站在光里的不是他,他是以最卑微的梦,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的孤胆英雄。
他没有长寿,没有得奖,他是揭开事实的一缕清风。
愿世上能少牺牲一些这样的勇士。
害,我打三星是因为我个人喜欢三这个数字,别介意哈,不叨叨了,哈哈。谢谢先,抱歉随意用了。正值1933年。那时整个西方世界还在大萧条的泥淖中挣扎求存。影片中,他遇到的人大致分两种:一类对西方社会制度彻底失望,在苏联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进程中,他们看到了人类的未来;另一类人虽然不认同苏联模式,却相信历史决定论,认为斯大林的高压统治,或许是唯一适合这片土地的治理模式。
正好契合当下在Ukraine发生的事,看了Mr. Jones. 他本来有光明平坦的未来:眼光独到的外交顾问,老首相劳合乔治喜爱的小同乡,一个会讲俄语的威尔士年轻人。没准他将来能当上首相呢!虽然出了一个威尔士首相老乔治已经很难得了,but who knows? 荧幕上的伦敦在大萧条里愁眉不展,仿佛能闻见空气中煤灰的味道,而欣欣向荣的莫斯科是那么提振精神。他收听莫斯科的广播,听到一个又一个令人振奋的数字.“斯大林是个天才!”他说。 可是为什么他的朋友突然被抢劫身亡?那个不允许见诸报端的消息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外国记者们不被允许离开莫斯科? 开往黑土的列车上,人们争抢他故意掉到地上的橘子。行人如常走过雪地上的饿殍。 他走得更远时,看见人们被驱赶着干活,一袋袋的粮食被装上车。他混进了背粮食的行列,“送去哪?”他问旁边的男人。“莫斯科。” 快抓住那个外国间谍!他赶紧逃,抱着的粮食一下掉到地上,口袋破了,米都撒在雪地上。人们轰然而上,不顾开枪的士兵,抢夺活下来的机会。他奔跑,奔跑,身后枪声不断响起,响了很久。他大口大口地喘息,真相震耳欲聋、若隐若现、无声无息。 原来刚才在上等车厢,那个官员招待他的鱼子酱和酒都是血和肉。 George Orwell的旁白是点睛之笔。连NYTimes的普利策记者都成了羊群的首领:“四条腿好!两条腿坏!”后来又成了,“四条腿好!两条腿更好!”杜兰蒂如果只是为了斯大林的钱,事情还更简单,可是不管是不是装的,他似乎还有一丝对Great experiment火热理想的执念,于是在面对数百万的“代价”时更加心安理得。 他和艾达让我想起了Cambridge five.艾达起码还能醒悟,他则甘愿成为帮凶,当然,他的罪孽与那五位家境优渥的英国左派青年不可同日而语。 纸包不住火,Mr. Jones还是被逮捕了,又因为“劳合乔治的外交顾问”身份逃过了牢狱之灾。看见杜兰蒂,他怒不可遏,逼到这个人渣面前: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饥民吃的树根!把它放在你的普利策奖杯旁边! 然而影片的最后告诉我们"His Pulitzer was never revoked."杜兰蒂在死于阳光明媚的佛罗里达州。而他,Mr. Jones,一个拒绝玷污真实的人,被克格勃杀害于30岁生日的前一天。 尽管如此,他也没有输,真实是不会输的。历史记得他,也记得那些被谋杀的人。今天,在那片黑土,尽管炮弹肆虐,可是希望正像火一样燃烧,且永无熄灭之日。
粮食出口与苏联国际信誉有关系,一般提到集体化通常都会讲到在大规模饥荒的同时,苏联还在出口粮食。
但是,按照雷因斯的说法,出口是根据饥荒之前签订的合同进行的,而在意识到1932年将又是一个歉收年的时候,苏共中央实际已经1.大幅度下调了本年度粮食征购定额“1932年5月6日,根据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决议,粮食征购的定额被削减了30%。”2.联系外国,要求取消之前签订的粮食出口合同,但是遭到拒绝,并被威胁如果苏联不履行合同将扣押苏联资产并永久拒绝向苏联提供贷款。
以下摘自《斯大林传:命运与战略》:旱灾、歉收、错误的统计方法和虚假的统计数字,所有这些都起了各自的作用。但造成饥荒的还有一个不能告知民众的情况。苏联政府必须做一个残酷的选择:要么放弃已签署的出口粮食的外贸合同,要么放弃帮助挨饿的人们。克里姆林宫尝试过第一种可能,但遇到了他国的不理解。例如,1931年底,大不列颠驻苏联大使馆商务参赞相当充分地阐述了本国政府的观点:“不履行自己的义务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我国不仅会拒绝今后提供贷款,而且所有苏联今后的出口,所有驶入国外港口的苏联船只,所有苏联的境外财产都可能被没收以抵偿债务。承认财政没有支付能力将使所有与五年计划有关的愿望的实现受到威胁,甚至可能危及政府本身的存在”持有同样立场的还有德国。1932年初,德国总理布吕宁在柏林对英国外交官说:“如果苏联以任何方法不予支付账目,那么对其贷款将永久取消。”
乌克兰大饥荒,有关苏俄的书籍中多有提及,但是拍成电影,我还是首见。所以《琼斯先生》的片源一出,就立刻下载——长久的网络经验早有教训,很多东西不即时保存,就事过无痕。
乌克兰大饥荒不是天灾,而是人祸,现已有很多证据表明是斯大林主导的种族清洗与灭绝,已出不少专著。1930年,苏共在乌克兰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遭到不少农民的抵制与反抗,导致了对农民阶层尤其是富农的大规模抓捕与流放,而富农恰好是耕作经验与技术最为娴熟的群体,由此导致田地荒芜,仓廪空虚。且未被逮捕的贫农也怕戴上富农的帽子,恐怖压力之下,根本无心生产,两项因素叠加,直接后果就是粮食产能暴跌。雪上加霜的是,苏共在此时还颁布盗窃集体农庄财务的新法令,禁止农民拥有任何农产品,导致有7.9万名农民因该项罪名被逮捕,其中7.8万人被判处死刑。这还不算,苏共又出台密令将全乌克兰的所有生产资料(农具、牲畜、种子)收归公有,禁止将任何粮食和制成品运入乌克兰农村,并在全乌克兰禁止商品和农产品的异地买卖。此外还向乌克兰农村派出了搜粮队,没收农民的余粮、口粮和种子粮,直接把乌克兰人推向地狱的深渊,死亡人数有历史学家评估有七百多万(以上资料参考百度百科)。
但影片并非直接描述这一历史事件,而是通过琼斯先生的眼光展开。琼斯是英国记者,因想采访斯大林而来到苏联,却意外从朋友处得知乌克兰正发生饥荒的消息,于是他甩开官方的监控,私自前往乌克兰调查,由此牵出影片的第二条线——获知真相的他想向世人披露这一惨剧时,却遭遇《纽约时报》记者沃特·杜兰蒂的阻拦与施压,原因是美国正准备与苏联建交,通商贸易,此时报道乌克兰大饥荒自然不合时宜。基于外交的配合,沃特·杜兰蒂向全世界隐瞒真相,并在报道中宣称乌克兰根本未发生饥荒,而且也不可能发生。
讽刺的是,沃特·杜兰蒂因此而获得普利策奖,琼斯的朋友因追查饥荒线索而死于街头。至于琼斯本人,落魄潦倒回国后,抵抗各方压力发表了文章,最终在内蒙考察时,死于苏联人手下。
影片其实拍得一般,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之所以想写这篇影评,除了回溯这一值得关注的历史事件外,还想谈点别的东西,即:普世价值、国家利益、大众民意之间的关系。
这三者在现实之中,往往并不一致。
沃特·杜兰蒂违背记者良知,隐瞒真相的做法虽然让人厌恶,但在国家利益层面,他却无错。在美苏建立的关键时刻,披露饥荒无疑向苏联捅刀,以往所做的外交铺垫,可能前功尽弃。
粉饰太平能维护国家利益,但在普世价值的层面,无疑被人唾弃。
琼斯抗住压力发表文章,报道真相,符合于普世价值,但在国家利益层面却不可取,这也是英国政府一再施压于他封口的原因。
至于民意,往往受当时的社会环境、舆论风向、集体情绪所左右,并不可靠,也不一定正确。但国家利益,却是真金白银,所以国际外交、地缘政治,多是以国家利益为原则,而非普世价值为导向。
民选政府为民众负责,不为上帝负责,在人间不可能建立天堂。
普世价值、国家利益、大众民意三者之间的对立、冲突、纠葛,形成各种繁杂驳乱的局面,直接导致很多人思想混乱,大脑变残。正如本片,美苏建交,是1933年,其时乌克兰正在发生大饥荒,美国政府难道不知?特别是琼斯先生的文章在媒体公开发表后,想装不知也不可能,然而对美苏外交又有何影响?
很多自由派之所以难以面对价值观与事实的对立,除去他们方法论的僵硬,就是其理念难以解决这种问题的两难。
如果不敢于面对自身思想的缺陷,便宜的方法是责怪责怪讲出真相的人,为什么不能客观地看待问题?为什么不抱有积极正向的态度?然而这种口吻与五毛有何区别。
再有就是当价值观与事实发生冲突时,修改事实迎合自己的认知,这实际上已走向心理扭曲。
现实世界之复杂,非是几条简单的原则,或者单一的一套理论所能认清,尤其是在政治这么复杂的领域,抱着肤浅的认知介入,打个不当的比喻,就好比懵懂少年进入骗局,不是被人玩死,就是被人玩残。梳理了普世价值、国家利益、大众民意三者之间的关系再来看《琼斯先生》,或许会有不同的发现。
注:斯大林的黄金意指乌克兰的粮食,是影片中的台词。
这部电影不评论了,因为好的作品会不言自明 ⭐️⭐️⭐️⭐️⭐️
69th Berlinale 相当期待,也就难免失望。对男主角那种聪明超群又“天然瞎”的人设,是观看这部电影的障碍。这么好的一个人物原型,有点可惜。
纽约时报们,你们不会赢!
报假新闻的人得普利策奖了,报真新闻的人被污蔑和暗杀了……
莫斯科衣不蔽体,用鸦片躺进上帝怀抱。斯大林诺饿殍遍地,靠树皮躲进共产温床。西方经济萧条,资本盘剥民众。东方一片繁荣,权力蚕食人民。饿狼尚不吃人,饥民彼此啖养。谎言编织出普利策奖杯,真话却在威尔士被孩童投石。耳边响起婴儿的啼哭,胃里装满孩子的人肉,这里是动物的农场,还是人间的炼狱。
乌克兰的累累白骨,对这个民族来讲是一个灾难,对某父来讲是一个统计数字,对鼓吹USSR的欧美左壬来讲,则是一个“子虚乌有”的骗局。主角揭露了这个骗局,为此遭到了伊曾经同侪们的抛弃,AKA皇帝的新衣和左壬对苏的迷恋,在二战后变得更加鲜亮,真正终结这两者的,反倒是麦卡锡和赫鲁晓夫了
我看到的第一部直接表现1932-33年前苏联乌克兰大饥荒史实的历史电影,导演是和我们同时代的48年出生的波兰女导演,她的作品一直关注历史现实。仅从这两点,我就该给影片高分! 历史真相不能忘记,更不应埋没。 该片描写的第一个在西方世界揭露大饥荒的英国记者琼斯先生,揭示真相后,不仅得罪了苏联,在西方世界政客中也不被认同,被社会讥讽为“疯子”,之后他在中国热河采访时,年仅30岁就遇刺身亡,猜测是前苏联特工干的,但无定论。由于史料限制,影片对主人公开掘得并不深入,是作品的不足之处。
外来视角下的乌克兰大饥荒,重点是讨论英美媒体人的操守和良心。苏联对乌克兰的滔天罪行,几百万条命的血海深仇,还需要乌克兰人自己来讲述,让外界理解他们对莫斯科政权抵触之必要,融合之不可能。(乔治奥威尔和《动物农场》疯狂输出弹幕…
#69th Berlinale# 主竞赛。目测有奖。阿格涅什卡·霍兰又一部苦大仇深揭露苏联黑历史的影片,影片非常迷人的复杂之处——真相与利益的纠缠,也恰好指向今天的“后真相”时代,琼斯的悲剧就在于说出了“不合时宜”的“真相”——二战前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使得英美政府必须与苏联达成某种利益交换。奥威尔现身并且撰写《动物农场》的过程成了影片的一个结构。虽然片子在前三分之一比较像美剧,不过从琼斯先生摆脱监视混进闷罐车厢开始,到一整段乌克兰集体农庄调查,拍得真是荡气回肠。这大概又是一部内地大银幕无缘得见的电影。因为:“动物们是平等的,不过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
以此片纪念无数在斯大林统治下死于乌克兰大饥荒的人
特意在俄乌翻脸的日子看了这部电影,唉,有这样的历史,还指望乌克兰能和俄罗斯真正愉快玩耍吗?
詹诺在我心目中已经是半个俄国人了。
关于新闻自由、被历史掩盖的真相和《动物庄园》背后的故事,又一段似曾相识的苏联黑历史。琼斯先生在乌克兰的那段游历如同地狱写生,为说真话而付出生命的人永垂不朽。
I feel so related... 霍兰的美剧底子挺适合这个故事的(虽然还是略有点太美剧),融合了film noir风格(noir好像在波兰近来很流行?),效果比两年前的那部好太多;在这里,Communism绝望,Captalism自私,爱情的火星从理想与信仰中燃气终灭于难以跨越的距离/鸿沟,最后是一个hopeless的结局,多么contemporary... 感觉导演的solution有点是,现在能想到的好事就是让更多人看到更多信息,有个能更全面思考的机会
电影前半段节奏掌握的很好,后半段直接垮了。深入乌克兰,在前线探查饥荒真相的部分应该用更大的篇幅和更有冲击力的画面来表现,这个片子什么都没有拍出来。像这种片子拍成这个样子只能说浪费了好题材,这种程度的传记片也不知道是怎么进的竞赛单元。电影内容还不如电影海报好看呢,谁设计的海报应该加个鸡腿。
开头有些慢热,但进入乌克兰之后对饥荒的展现触目惊心,以及归来后被一众pinko同行的诋毁阻挠(#FAKENEWS NYTimes点名)也不禁让人浮想联翩。这片的主题其实并不在Holodomor本身,题眼依然是记者对真相不惜一切的追求。从头至尾用奥威尔《动物农场》来串联做的并不是太好,为数不多的几段配乐大赞
看得出阿格涅丝卡·霍兰拍政治惊悚片已经轻车熟路,最近几部摄影也都挺别具一格的,当然部分桥段还是拍得太电视电影。
情节编的非常可疑,体验了欧美政府与媒体对华这次疫情的操作后,信它们一成都有问号
在这个时刻,我觉得应该给满分。
真人传记片,记录了英国传奇记者Gareth Jones潜入乌克兰并第一个向西方曝出乌克兰大饥荒的经历。电影前半段稍闷,到乌克兰之后那段惊心动魄:在火车上几瓣橘子遭饥民疯抢,被村里三个孤儿款待,结果被告知吃的是他们哥哥的肉,到处饿殍遍野...而这一切的真相是斯大林欲通过农业集中化达到对乌克兰种族清洗的目的。那个年代的记者真是值得敬佩,通讯落后,单枪匹马,一个人的“看见”揭穿整个苏维埃的谎言。而真实历史其实比电影拍的还要残忍,现实中的琼斯在30岁生日晚被苏联人刺杀了。影片插入了很多叠画画面和默片素材,再加上全片墨蓝偏暗的色调,复古味浓。